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三峡工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1: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三峡工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峡工程论文

篇1

关键词:项目管理模式探索实践

1概述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自1992年底至2000年8月在三峡工程中与业主签订各类工程承包合同282项,合同总金额94.2亿元。主要承揽了一期左、右岸工程、大江截流及二期围堰工程、泄洪坝段及左厂11~14#坝段工程等控制性重点工程项目。

三峡工程建设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工期长、质量要求高、投资额巨大。标块划分较细,合同数量多,额度大小、标价“肥瘦”、施工难度不一,专业覆盖面广,时间跨度较大等。工程项目的单件性、一次性、多样性、复杂性,必然导致项目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根据上述特点,集团公司组建了派出机构——三峡指挥部,代表集团公司对三峡工程各阶段施工项目行使集中统一管理,并全面执行合同履约、市场开拓、成本核算、利润回报等职能。指挥部按照实际情况和合同要求,采用多种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探索和实践符合企业和项目实际的管理模式与方式;着力理顺生产关系,使企业生产力诸要素在项目上充分发挥作用,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工期。

2项目管理模式多样化

2.1切块分包模式

一期工程和厂坝二期工程前期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特点是指挥部将合同任务,以单项工程或切块的方式分配给二级施工单位;二级施工单位在指挥部的计划指导和统一调度下,负责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指挥部负责总体协调和形象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的监督控制及对外对内结算与变更索赔,,由于二级施工单位均为集团公司所属子(分)公司的派出单位,因此在行政上它接受指挥部和所属公司的双重领导;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此形成两级核算、三级管理的格局,项目生产关系比较复杂。该模式有利于指挥部实施统一指挥,发挥整体优势,实施大兵团作战。在一期工程和一期向二期转移过程施工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示了葛洲坝集团能打硬仗的整体实力与风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该模式暴露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多重性,不适应专业化较强的二期工程大规模混凝土浇筑的需要。

2.2联营模式

如大江截流和二期围堰施工项目。集团公司牵头与天津基础局、山东岩土工程公司组成联营体联合投标。指挥部成立二期围堰项目处,专门负责技术方案、经济合同的归口统一管理,项目独立核算;对防渗工程指挥部与联营单位组成联合办公室对其实施全过程控制与协调。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联营各方技术与管理优势,增强整体实力,确保质量与工期。尽管它是一种松散的联营方式,但仍切合该项目实际,为大江截流和二期围堰创立优质工程功不可没。

2.3托管模式

如永久船闸机电安装与调试项目,临时船闸与升船机项目采用这种模式。即由指挥部全面委托集团公司所属机电建设公司和清江施工局,以指挥部名义成立项目部,代行指挥部项目管理的职能和职责。指挥部只负责内外结算和资金使用的宏观监督控制,具体施工组织、内、外协调、计划、进度、质量、安全以及合同变更索赔业务,均由指挥部授权施工单位负责管理。被受托的施工单位是工程项目实质性责任主体,该模式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单项工程合同施工管理,管理层次少,责权利明确,有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不足是指挥部对项目合同的监控管理职能有所弱化。

2.4直管模式

如79项目部。按照对大型混凝土浇筑系统设备实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有利于简化管理层次和优化资源配置,将79拌和系统、1~4#塔带机及其供料线集中起来,实行指挥部二级管理、一级核算,作业人员全部实行劳务。79项目部代表指挥部对该系统生产经营实行全过程管理,承担项目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责任。项目部人员原则上从原单位成建制择优聘用,分不同档次向原在峡单位结算劳务费。人员实行能进能出的弹性管理制,未录用和辞退人员一律由原单位接受。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项目生产关系比较顺畅,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不足的是项目部整合时机构人员变动大,有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后方大本营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配合。3厂坝二期工程实行直管模式

厂坝二期混凝土浇筑(包括泄洪坝段、导墙坝段和左导墙、左厂11#-14#坝段),合同总金额达37.7亿元,混凝土浇筑775.88万m3,占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总量的60%。

该项目前期仍采用切块分包的模式,混凝土浇筑分别由所属—公司、二公司、六公司和清江施工局三峡指挥部承担施工。今年8月下旬,在业主的关心支持下,集团公司和三峡指挥部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地对厂坝二期项目管理体制实施改革,将其全部纳入指挥部直接管理,理顺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其具体组织运作方式是:

(1)将厂坝二期工程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施工项目,成立由三峡指挥部直管的三个项目部。即厂坝项目管理一部、二部和三部。对其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指挥部主要负责经营管理职能,对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对成本控制负全责。项目部负责项目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按照定额组织生产,对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文明施工负全责。

(2)项目经理部根据项目施工需要,没置机构,配置人员。新聘用的项目部领导成员,不再担任原单位职务;人事关系不在指挥部的即调入,并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项目部下设若干作业队(厂),作业人员原则上成建制从原单位选聘,全部实行劳务并动态管理。

(3)劳务费用和劳务由指挥部根据不同工种、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劳动强度及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核定并控制项目部的劳务总量。项目部根据项目施工和劳务使用情况,按合同与相关单位办理劳务结算。

(4)项目经理部负有旁站盯仓和质量过程控制的职责,实行项目部内部班组自检、作业队(厂)复检和项目部终检的三级质检制。指挥部机关行使质量监督和宏观管理职能,负责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质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提高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项目经理部负责编制项目生产计划和项目生产要素配置方案,经指挥部审批后组织实施。“三材”加工厂,设备管理,机械维修全部纳入集中统一管理。指挥部负责由业主供应六大材的供应与核销管理工作,其它主要物资材料由项目经理部向指挥部报送计划,经指挥部审批后统一组织采购并向项目经理部供应。

(6)集团各子公司的三峡指挥部从厂坝二期工程施工中撤出,作为在三峡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承接或分包其他施工任务,负责本单位承建的在建工程的管理;代表本单位输出、输入劳务,负责劳务费结算、设备租赁等业务;处理债权债务等经济遗留问题。

4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4.1要辩证地理解与运用项目管理模式

就某种管理模式而言,不存在最优和最好的问题,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每个企业和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运用中一定要透彻地分析企业与项目实际,决定对管理模式的优选;一定要弄清楚运用什么模式解决什么矛盾,扬抑得当,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建立与生产力要素的配置相适应,才能迸发出强大的推动力。

4.2企业内部改革必须围绕项目转

企业改革推动项目改革,项目改革促进企业改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能否在项目上顺利实施,取决于企业内部改革与项目改革是否相适应。正是集团公司整体改革推动了三峡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反过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又对集团公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2

摘要:项目成本造价管理

联营体即投资者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其他资源联合设立一个公司或企业,通过联营,投资各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联营企业单独拥有自己的财产、厂房和设备,备有自己的存货,发生自己的负债和费用,独立经营独立报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跨行业跨领域经营方式的冲击,联营企业来到水电行业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先后在三峡、小浪底、大朝山等水电工程中生根开花,行将收获。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拓宽市场的联营宗旨,在资源配置,打造行业品牌,发挥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无以替代的功能。但联营企业在共谋发展,寻找生存空间的同时,如何选择企业自身的联营模式,加强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和控制等一系列全新的课题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笔者对三峡工程中联营体成本控制新问题一些的探索。三峡工程施工中有三七八、青云、三联等水电联营体,其中由水电三局、七局、八局共同出资,在宜昌注册成立宜昌三峡工程建设三七八联营总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先后在三峡工程中承建左岸厂坝一期开挖、二期厂房、船闸主体工程施工,人工砂石开采系统,右岸三期厂房施工等大型水电项目,总中标金额达60余亿元。在三峡工程中联营体经历了紧密、松散再紧密的运作实践,积累了一些成本管理的经验。

1、事前控制

成本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控制包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成本计划,同时组织好职工的培训。由于联营体劳务素质不一、看待新问题各自立场不一,轻易形成相互推卸责任、成本意识淡化、管理松懈等新问题。为此,转变观念、统一熟悉、明确责任乃联营体成本管理重中之重,生存之精髓;同时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制和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来制约人,以经济杠杆激励人,激发全员职工成本意识。此外,由于联营体的劳务来源于不同的联营单位,盲目进场将造成人员设备闲置,必须合理有序布置施工队伍进场,减少相关的费用。事前控制好了,为事中事后控制奠定了基础。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过程的成败,必须坚持以联营体经理为核心全面加以落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摘要:

2.1人工费控制

(1)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即根据联营体董事会决议对联营体各职能部门、施工队、班组建立符合联营体实际需要用人管理体制,做到机构简、人员精、费用合理、相互扯皮少。

(2)提高人员素质。三峡工程劳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对各工作岗位必须持证上岗,通过员工培训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3)人工费的控制必须抓住合同环节,联营体雇佣劳务,在签订劳务合同的同时必须就劳务费用达成协议,合同单价必须控制在计划之内,其余部分用以布置定额外人工费和关键工序的奖励费用。如此布置人工费才不会超支,而且还可以留有余地,以备关键工序不时之需。

2.2材料费用控制

三峡工程材料费在预算成本中比重占60%以上,所以材料费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显重要,控制主要在采购、保管、消耗三个环节。

(1)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如材料采购比价制度、材料和物资审计制度(笔者认为在三峡工程中联营体假如有可能应该健全采购审计制度,切实控制采购成本)材料采购管理办法、材料退库制度。

(2)工程主要材料物资、机械设备、劳保办公用品等采购做到同等产品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信誉、同等信誉比运距的比价采购制度,比价确定供给商后可实行定点采购,争取厂家销售折扣。

(3)严格入库验收控制制度。首先联营体机电物资部门内应成立质量验收小组,果断把好材料质量关,符合质量的材料作好样本予以保存,对于不符合质量的材料要果断拒收,由此造成的工程质量、工期延误、缺货成本损失应向供给商进行索赔;其次还应该核实材料数量做到账票相符、票物相符;再次对于入库材料要妥善保管、定期清查,做到账实相符,另外非凡要加强露天材料的管理,减少损失,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

(4)通过限额领料单落实材料领用控制。材料部门按照施工部签发的施工任务单来确定各项目的材料月需计划,签发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照规定栏目来填列,不可缺项同时要分清分项分部工程施工部位,仓库材料员控制发料要预算人员提供的实物工程量和项目施工员提供的实际工程量进行复核,并和各工段的施工预算进行核对,假如有差异应该分析原因及时反馈。签发限额领料单的人员应该根据进度要求下达施工任务,签发施工任务单,组织施工。项目施工完毕做到料尽场清,剩余的材料办理假退料或者退回仓库,冲减该项目的材料费。

(5)由于材料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往往会发生合同标书预算价格和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而导致采购成本失去控制。此时联营体材料管理人员有必要经常关注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积累系统的市场信息。如遇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应向定额管理部门反映,向业主办理材料价差结算。

(6)钢管脚手架模板等周转性材料控制。在三峡工程右岸厂房三期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周转材料来自联营各单位投入,应健全相关的台账,制定联营体内部的材料回收结算单价和内部租赁单价,确定摊销率,保证周转材料结算合理,摊销均匀。

2.3机械设备使用费控制

(1)三峡工程联营体的部分设备由业主提供和联营各方的投入,应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手设备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熟悉。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诸如油料消耗配件替换、设备修理、机车保养)规章制度,健全设备台账,杜绝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短期行为。

(2)合理配置设备、明确责任。按照联营体项目施工的需要,减少设备盲目采购盲目进场带来的设备闲置损失,堵死设备采购漏洞。

(3)控制机械设备使用变动成本。对机械设备燃料、辅助油料、零配件替换件实行限额领料,定额消耗,实行机械设备单车核算,定期编制单台设备月消耗报表,分析各项费用节约(超支)差异,奖罚分明。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注重修旧利废,减少机械使用费。

(4)寻求新的设备管理模式。如在保证设备完好、保证出勤率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单车设备机长责任承包制度、定量工程承包制度、设备风险租赁制度,落实设备管理责任制。

2.4建立项目成本审核签证制度,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联营体所有的经济业务,不论是对内或对外,都要和项目直接对口,在发生经济业务的时候,首先要由有关项目管理人员审核,最后经项目经理签字后支付。这是事中控制的最后一关,必须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开源和节流相结合。降低项目成本,需要一方面增加收入,一方面节约支出,因此,在成本控制中要做到,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和其相对应的项目收入,是否收小于支,在经常性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也要进行实际成本和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降低的水平。

3事后控制

篇3

关键词:三峡工程,FOXPRO,应用,经验

三峡工程是世界级的巨型工程,专业门类多、技术复杂、信息管理工作量巨大,必须使用MIS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统计、分析、制表。目前,参建各单位的MIS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如长江三峡工程开发公司的TGPMIS系统、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三峡建设承包公司的“施工档案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功能较强、涉及面较广,但不可能覆盖信息管理的方方面画,还需要桌面数据库系统来补充。由于桌面数据库的简单易学,因而有着巨大的用户群。用桌面数据库开发出功能较强的系统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1995~1997年三峡工地使用的“统计系统”、国家电力公司开发的概预算软件等。

在桌面数据库方面,几年来,我们先后用FOXBASE、FOXPRO编制了《工资管理系统》、《土石方工程量计算程序》、《工程支付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混凝土强度统计分析程序》等小型桌面系统。在编程过程中,经历了从低级平台(DBASE)到高级平台(FOXPRO)、从字符界面(DOS)到图形用户界面(WINDOWS)的转化,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应用经验。如:在WINDOWS中继续使用“字符型报表”、充分利用BROWSE快速制作录入界面、利用“表达式生成器”建立查询、利用FOXGRAPH建立直观的柱状图、饼图等等。

1项目管理器

项目管理器引入项目概念后,使开发人员从应用系统中各类文件繁琐的管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模块开发:项目管理器有如下优点:(1)只要将应用系统的主控模块(通常是菜单)放入项目管理器中,在生成项目时,能将应用系统中几乎所有的文件都纳入其中,方便程序模块的修改、调试;(2)通过其可以方便地创建可执行文件,并且在编译时具有自动更新项目中各组成部分的版本的功能。

在使用项目管理器时应注意:(1)尽可能地使用“原”文件(MNX、SCX等),而不使用由生成器转换以后的程序文件(MPR、SPR等),以便在菜单、屏幕等更新后,执行项目管理器中的“BUILD”按钮时能自动作相应的转换;在程序中调用菜单或屏幕时,调用扩展名为MPX或SPX的文件而不是扩展名为MPR或SPR的文件。(2)若一个应用中的大部分模块都已定型,只是个别模块在使用中变化。如我们编制的《工资管理系统》中的统计模块,该模块的修改(二次开发)较简单,系统的使用人员也可以胜任。这要求在编译的可执行文件中不含该模块,实现的方法是:利用FOXPRO“PROJECT”菜单中的“EXCLUDE”菜单条对项目管理器中的该模块作标记,然后执行“PROJECT”菜单中的“PACK”功能,再重新编译项目即可。外部模块是FXP类型的文件,在安装时,注意将外部模块文件放在应用系统EXE文件所在的目录中。

2FOXPRO程序的龙头——菜单

程序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可以通过屏幕中排列的一系列按钮等对象来调用这些模块,但通常用菜单将各功能模块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为此,我们用DELPHI编制了这种菜单的自动生成器。

FOXPRO中提供了与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一致的条形菜单、弹出菜单,并提供了相应的自动生成工具(GENMENU.FXP)。这种菜单的特点是:菜单容许是多层次的;运行时菜单可以动态变化;功能模块可以直接含在菜单中,使得由一个菜单程序构成一个应用系统成为可能;可以直接使用一些通用功能,如新建文件、复制、粘贴等。这种形式的菜单,初次使用时往往会产生只运行一次就退出菜单的情况,可以用以下的办法解决:

(1)在菜单开始(SETUP)代码最后加入如图1所示循环起始语句:

dowhile.t.

(2)菜单的清楚(CLEANUP)代码如下所示:

readvalid.f.

enddo

(3)退出菜单程序的代码如下所示:

closedatabase

clearall

setsysmenutodefault

cancel

应用系统中常常要用应用的名称代替FOXPROW主窗口中的标题“microsoftfoxprow”,实现方法是在菜单开始(SETUP)代码的前面加入类似如下所示代码:

modifywindowscreenat4,6size36,147;

title“物资材料管理程序”

font“mssansserif”,8floatcloseminimize

movewindowscreencenter

zoomwindowscreenmax

FOXBASE的下拉菜单(meunbar.……readmenuto)是一种单任务性质的,在执行一个具体的模块时,菜单隐去,控制权在所执行的模块,不会发生模块的重复执行。而FOXPRO的条形菜单具有多任务的性质,同一模块,可重复执行,有时需要利用这一功能,但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的,这是因为同一模块或同时活动的多个模块经常处理的是同一类数据库或表,这样可能会因产生冲突而出错。因此,通常要求在执行一个模块时,不容许使用相同数据库文件的其他模块执行。这可以通过在菜单开始(SETUP)代码引入若干逻辑型内存变量,在菜单条中使用SKIP属性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模块之间产生关联。

3应用程序的信息输入

(1)屏幕生成器

屏幕和菜单类似,都有开始(SETUP)、清除(CLEANUP)两个代码段,通过他们可以设置相应的环境或在屏幕(或菜单)退出时恢复环境。虽可以通过屏幕生成器中的“ENVIRON-MEXT”按钮中的“SAVE”功能保存开发时的环境,但此功能有限,不便于进行复杂的设置,且其保存的开发时的环境可能与运行时不同,导致程序运行时出错。所以,建议编程人员不要用此功能,而使用前者。

屏幕中编写代码时,有两个层次,即屏幕层和屏幕中的对象层。通常的处理均可在对象层次中解决。屏幕层次中通常只使用开始(SETUP)、清除(CLEANUP)两个代码段,其他的代码段通常在多窗体、多屏幕中用到。在对象层次中,通常也只需要编写“VALID”代码。

(2)功能强大的BROWSE

使用过EXCEL的人都习惯对纵横表进行操作,这样操作直观、自然。在FOXPROW中,用BROWSE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若要用BROWSE对表进行任意操作,用下面简单的命令即可:

use

browsetitle

这样的操作,表中的数据是不安全的,有必要对表的浏览操作加以限制。如在BROWSE命令中有选择性的加入NODE-LETE、NOAPPEND、NOMODIFY,就可以对“加删除标志”或“追加记录”或“修改记录”加以限制。

borwsetitilenodeletenoappendnomodity

(注:这条命令只能显示表的内容,不容许对表进行修改)

有时,表的字段名是西文字段名,或虽是中文字段,但表达的意思不易理解时,在浏览时需要给出易于识别的表头,这时就需要使用“:H=”的字段名修饰如下所示:

browsefieldname:h=“姓名”

(注:这里name是西文字段名,在显示时用“姓名”替换)

在BROWSE命令中加入NOMODIFY将锁定所有的字段,不容许修改。但通常的情况只要求锁定关键字段、关联字段,这时就不能用NOMODIFY,而要用“:W=.F.”字段名修饰功能。如下所示:

browsefieldname:h=“姓名”:w=.f.,

basic:h=“BASIC成绩”

(注:name字段不让修改

BROWSE的功能非常强大,读者可参看BROWSE的帮助提示。灵活应用BROWSE的子句以及一些修饰功能,可以实现极其强大的数据库的录入、编辑、修改功能。

4应用程序的检索的实现

(1)按例关系查询

在开发环境或命令环境中,进行查询采用功能强大的RQBE是最优的选择,用他建立单表或多表查询均比较简单,介绍这方面内容的资料较多,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由于在运行库中未集成RQBE特性,在开发应用时,请不要包含该特性。但用RQBE功能生成的SQL语句可用于应用系统中,减少编制查询模块占用的时间。将SQL语句中的字句的内容设置成变量,用“宏替换”功能可以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通用查询模块。

(2)表达式生成器

在运行时能用表达式生成器(调用方法是GETEXPRTO)生成过滤条件,将查询的记录过滤出来,在浏览窗口或报表中显示输出。

(3)定制查询屏幕

按例关系查询以及表达式生成器均需要用户有一定的FOXPRO运用基础。对于普通用户,需要构造出傻瓜是样的查询屏幕,用户填几个字符串或数值等,就可以找出相应的记录。

5应用程序的结果输出

(1)BROWSE

BROWSE功能强大,即既可用于信息的录入,又可作为信息输出的载体。

(2)报表

FOXPRO的报表与FOXBASE中的报表相比增加了表格线的功能,更符合中文报表的习惯,制作报表较方便。但报表中的对象的定位稍显麻烦,编制—个报表所花的时间较多,并且,所定制的报表是相刘于某种大小的纸张的,纸张大小改变后不能自适应。

在FOXBASE以及在DOS下的FOXPRO中,要打印报表,通常是用“@.……SAY.……”语句编制程序实现,所生成的报表为文字型的报表。这种报表可以直接送往打印机输出,也可以存入一文本文件中,经其他字处理程序处理后输出。在早期,编制程序生成报表是非常麻烦的,系统开发中,大量的时间是用来编制报表程序。为了加快报表程序的编制,我们在实践中用DELPHI编制了自动生字符报表程序的工具。这些工具中,既有简单报表的快速生成接口,也有生成复杂纵横表头报表程序的工具。

由于CCED2000使得在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输出字符型的报表非常方便,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工具生成文字制表符型的报表的速度要比FOXPRO生成的图形报表的速度快得多,所以即便是现在,我们大量的报表仍采用的是字符型的报表。若文字报表已存入文件AUTOPRN.PRN中,用CCED2000打开文字报表的方法如下所示:

filename=sys(5)+sys(2003)+“\autoprn.prn”

runc:\cced2000\cced2000&filename

(3)图表

在FOXPROW中,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柱状图、饼图等图表。方法是用COPY命令将图表中要用到的字段复制到一个临时数据库中,然后调用FOXGRAPH向导即可。例如数据库ABC.DBF中含有“月份”、“产值”等10个字段,要求用“月份”、“产值”字段的值生成一柱状图。完成要求所需的代码如下所示:

useabc

copytotemp.dbffield月份,产值

usetemp

do(-foxgraph)

(4)用EXCEL生成报表

EXCEL可以直接打开FOXPROW2.5B的数据库进行后处理。要在FOXPRO中能调用EXCEL,要求在DOS的PATH路径中有EXCEL的搜索路径。例如用EXCEL打开数据库ABC.DBF(要求在FOXPRO中,先关闭该数据库)的代码如下:

filename=sys(5)+sys(2003)+“\abc.dbf”

runexcel&filename

篇4

论文关键词:垄断 资源配置 争夺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资源理论对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配置资源的特性、过程、建构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系统资源的配置在传播系统内可以说是最头疼也是最简单的事情,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的方式是什么。而实际上,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在整合配置与突破中纠结的。

系统本应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进行运作,但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该系统的传播资源主要被系统主力垄断,在政治和经济的合力作用下,将注意力资源、渠道资源、内容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大部分资源控制在系统主力手中。但另一方面,新兴的系统力量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地曲线挖掘系统主力无法控制的资源,为突破垄断进行着艰难但有意义的努力。按照自组织的原则,系统资源的配置最好采用无为而治的理想配置方式,但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产生、发展到稳态运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这样的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这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实际上,该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整合与整合突破中纠结的。而中国式垄断与西方式垄断不同,中国式垄断多为政策性垄断,一纸“红头文件”就可以垄断一个系统,一个行业。而西方的所有竞争对手在市场决斗中搏杀,最后留下的那几个赢家才是垄断者。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可见逐利是垄断的目的,无论这个利益是代表一个政党或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中国传媒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化,但与欧美比较还有很大差异。李良荣教授把中国大众传媒模式称为“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模式”。①以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为例,其整合特征也非常明显。第一,系统的协调部门几乎是与政府机关并行的部门,其下大部分的媒体是没有或少有民间投资(或外资)的,从生存的基础来说是依附于政府的。第二,媒体大多数不是独立的,媒体采集和发送的信息,都必须经过政策审查,特别是重大新闻报道,一律采用某一渠道的“通稿”。第三,媒体表面上是商业化运作,但“后台老板”是政府宣传部门。

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发展中因不同利益的角逐,系统内出现了垄断力量与非垄断力量的较量,在局部也出现了整合的突破,甚至突破后又形成了新的整合,循环往复,整合与突破总是相伴而行。

注意力资源的明争暗夺

注意力实质上是对受众的影响力,受众由于持续注意于施控者给予的某些问题上,而常常被无意地重构其头脑和行为。注意力被框定的人更容易改变客观的判断,而且更容易依照注意力焦点传达的价值讯息而影响其行为。这样相对集中的注意力资源在系统资源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是系统争夺的主要对象。

如何聚焦受众的注意力,这是系统竞争的制胜法宝。“谁控制了渠道,谁就控制了天下”,渠道资源在注意力稀缺的系统环境下尤为重要。施拉姆提出:“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率等于信息的报偿率与获得信息的难度之商”,控制渠道等于缩小这个经典传播公式的分母,从而聚焦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

主力获得的优先渠道

对于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而言,系统主力在协调部门的强大政治护航下,几乎不用担心传播渠道的问题。三峡工程作为国家工程,代表国家形象,系统的协调部门又与国家政府的机构高度重合,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按照国家意志干预系统的输出。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就是该系统的最庞大的主力媒体,这个媒体掌控着国内最重要的传播平台和最主要的对外传播渠道。面对国家重大题材——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像记录时,毅然肩负起了这个重大的责任,并确实履行了它的义务。可以说关于三峡工程,央视是事必躬亲、任劳任怨,甚至拿出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播出三峡工程的大型纪录片,一播就是十几集,几乎不考虑收视率的问题。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大江截流前夕更是不惜血本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三峡纵横》、《大三峡》等长篇纪录片,在进入12天倒计时时又连续播出了12集《三峡备忘录》。在合龙前10天还拿出广告时段播出了长度为30秒至3分钟不等的“特别报道”的广告片。在日常的传播中,央视也是不遗余力地为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传播大开绿灯。2002年央视西部频道曾在8:30~9:00的黄金时间播出了《三峡九问》共26集。2003年央视又播出15集大型纪录片《守望三峡》,每集30分钟。

在对外传播上,渠道垄断更为明显。中央电视台4频道在124个国家落地,央视9套②(英语频道)更全部以英语播报③。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十几年间,央视可谓全程记录三峡工程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另外,作为同一作品也可以利用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三峡梦》一片就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的。首先新影厂利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建立的影片交流和展播平台,对外输出。同时利用其隶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优势,由央视开辟通道安排播出。另外,还利用地方台选播促进进一步传播,并推荐给全国各地方电影院,利用院线进行展播。

其他各力量的由远及近

国际上,纪实影像的发行和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分别是影剧院播映、非院性发行出租以及电视台播出。而在我国,纪实影像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媒体。然而由于系统主力几乎掌控了纪实影像电视、电影传播的所有重要渠道,而其他非主力系统生产的产品,要想受到观众的注意,就只能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先出去再回来”,或者是“从下而上”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传播路线。例如许多有关三峡工程的纪录片也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或参加中外交流研讨活动,或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甚至利用海外既有网络和平台先“借船出海”再“凯旋”。

除了获奖后回流以外,一般媒体生产的产品还有另一个渠道广泛传播,那就是网络。数字时代以前,由于电影电视等影像传播渠道和技术只掌握在国家手中,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收看,或消极地用遥控板选看内容,大众直接参与影像传播的程度较低,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垄断的传播渠道。而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打破了纪实影像传播的垄断局面,使传受失衡的传播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受众除了通过电视频道和电影院线能看到该系统生产的作品外,还能通过网络或在线收看相关影像。

如百度视频可获得的关于三峡工程(其中包括关键词为三峡大坝、三峡移民、三峡库区)的视频链接就多达6000多个。又如Google中文网站视频上的相关链接也有4000多个。

另外,在国外的英文视频网站上,我们仍然可以大量获取关于三峡工程的视频信息④,例如笔者同样统计了Google英文网站,视频也可搜索到上千个。同样国外最大的专业视频网站youtube.com上直接上载的视频就多达500多个,甚至比国内的专业视频网站还要多,而且点击率也比国内的高。

信息时代受众更为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其内在需求得到了释放,在这个相对自由互动的渠道内,一向受到严控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同时获得了渠道解放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大量民间业余影像从其产生起就开始了方式各异的传播过程,但由于传播价值大小的差异,多数民间影像只进行简单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少数进入大众传播媒体。或者上传至网络,通过公共网站进行,或者获得电视网的征用。那些本不可能被大多数人看到的自拍画面、DV视像作品或不符合播出规格的独立影像作品成为网民热议的对象,成为小众群体收看小众影像的渠道。例如,2002年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就以大学生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反映实现三峡地区环境与变迁的纪录片。⑤

那些散落在系统各处的产品通常用两种形式播出,一是以成片的形式独立播出,这并不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因为这对影像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必须符合媒体规定的规格和时长。另一种是以素材的形式进入节目,以三峡风光、突发事件等为内容的记录性影像素材或简易短片形式进入。专业的电视从业人员再将这些素材和短片进一步加工、制作,用于专业制作的节目中。

信息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渠道优先的控制能力仍然是锁定有限的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突破渠道垄断的欢呼下,作为研究者还是要看到在网络渠道的背后仍然有着控制注意力资源的垄断行为。“监控”更加“严格”,对网络媒体而言,中国现在“拥有一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网络警察队伍,其网络屏蔽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⑥更何况传统传播渠道正在向新兴的传播渠道挺进,传统渠道的资源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新兴渠道(例如手机视频)也是无法超越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各个媒体都在不断地聚合分裂,重新组织力量,因此对渠道资源的争夺将是长期的,是不断形成垄断,垄断又不断地被打破。

内容资源的垄断与整合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最大的内容资源便是真实的,可被镜头摄录的影像,纪实影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别在于必须要靠对现实事物的影像捕捉来完成基本表达元素的获取,它不能靠虚构的演出或模型的演说来将就使用,一旦内容资源成为有限的稀缺资源,各个媒体就必然要想方设法地去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想办法挖掘新的可用资源作为内容的突破。

对内容的导向控制

有人说,“三峡”无小事。该题材作为重大题材是产生纪实影像精品的沃土,是各个媒体或栏目争先恐后抢夺的重要内容资源,是媒体和纪实影像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可以名利双收的内容资源。对于系统的内容资源配置,协调部门把握着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权力,通过独占和审查两种形式把关内容,对内容的导向甚至具体画面都有严格控制。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最核心的内容资源就是三峡坝区的影像。三峡总公司作为业主单位理直气壮地独家占有三峡坝区的拍摄主权,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十几年间,几乎所有的工程影像的记录都是由该公司自有的影视部拍摄并作为档案留存或使用的⑦。该公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新闻中心就规定了“影、视、图片档案资料是总公司有关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收集齐全,规范整理,由新闻中心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⑧

如果其他媒体主动要求前来采访拍摄,其拍摄的内容是有严格限制的。三峡工程最核心的部分都在三峡坝区,而坝区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实行全封闭管理,由武警部队把守,拍摄者要想进入坝区拍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国内外记者如要采访拍摄必须经过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的审查资质,报党委通过。如遇外国记者来访还需要当地外事办通过,并且拍摄三峡坝区只能在几个规定地点拍摄,拍摄者的所有器材必须经过专门部门审查,拍摄过程中还有专人陪同,如遇不能拍摄或敏感的地点,陪同人员还要委婉地拒绝。记者在拍摄后还需要将母带交与业主审查,理由是三峡工程的所有资料都属于国家保密范围。⑨

除此之外,对于媒体的内容资源配置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大江截流的直播现场,不同媒体有不同的内容获取资格,系统协调部门是通过发放有效的分类证件规定记者能涉足的范围来分配资源的。同样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的直播采访拍摄过程中,不同媒体获取的内容也因资源配发的范围不同而相去甚远。在截流前海内外40多家媒体、400多名记者就提前进入了拍摄状态。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团,对导流明渠截流进行全方位报道。凡是进入大堤采访的记者必须出示特别通行证,戴安全帽,穿救生衣,以确保工地秩序井然。然而有资格进入核心区采访的记者名额却只有50个。最后协调部门还是基本按照惯例分为ABC三种,A证是中央警卫部门发的,B证和C证是新闻中心管理的,发B证的是三峡总公司邀请的,其他未邀请但主动来访的就发了一个C证。A证是可以上主席台核心区的,B证除了核心区都可以去。不同的地点决定了不同的拍摄内容,决定了内容资源获取的多少。

如果说三峡坝区是因为严格的涉密管理使得拍摄内容成为独占的资源,那么照理说涉及湖北和重庆的广大的三峡库区的内容资源应该没有独占的可能性。虽然反映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等内容无法实现坝区的封闭性垄断,但是库区所在地的湖北省(特别是宜昌市)和重庆市的电视台,照样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该项内容资源实现自然垄断,获得独家使用或“优惠”使用的权利。因此从最终的成品来看,在移民和库区建设上以重庆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优质,重庆电视台及其辖区内的电视台常常因拍摄三峡移民和三峡库区建设的作品而获奖。在有关三峡工程的建设内容上,湖北和宜昌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直接(主要因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纪实新闻报道是通过“宜昌——湖北——中央”的选播机制出去的)。湖北电视台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还赢得了许多与三峡总公司直接合作拍片的机会,独家的资源优势使得他们获得了拍出精品的机会。

尝鲜新内容与深度开发旧题材

当然,事物永远是变化着的,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找到突破口,找到在既有垄断局面下获得开发新资源的机会。例如,央视西部频道在央视的各个频道中是个“年轻人”,实力不算强,但在建立不久就开始涉足三峡工程题材生产并产出了一部有突破性的精品《三峡九问》。该片将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梳理成九问并逐一回答。其中包括了几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比如战争安全、大坝裂缝、溃坝、水库诱发地震、危险物品的清理等,有些内容还一直被视为军事禁区。他们拍摄了以前别人没有拍到的东西,题材揭秘是这个作品的最大卖点。

在《三峡九问》中,第一次涉及了大坝的裂缝问题;第一次公开播出了20多年前三峡工程进行核效应试验的纪实影像;第一次拍摄了溃坝试验现场;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了溃坝洪水的行洪演进路线;第一次详细直观地介绍了清库过程中危险品的处理问题和生物病毒问题。该片努力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影像材料,是三峡工程建设历史上珍贵的影像资料,填补了过去影像记录无人敢轻易触碰的灰色地带。⑩

另外,作为其他媒体常常也是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或者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解读上有了新意而获得认同的。他们在核心内容资源获取不易的情况下,多渠道终难选取一般大型纪录片无法关注到的局部现象和专题类问题,甚至小到个体问题予以反映,用多角度解读弥补核心内容的缺失。例如,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就从经济内容的角度制作了《三峡:200亿涵盖不了的工程》;央视《见证》栏目还推出了《纤夫老李》、《宋公麟的旅馆》以及《李世文进城》等描述三峡移民最细小的个体在大变动来临时,如何积极地做出选择,面对未来。又如山东电视台从人物采访的角度制作了《数风流人物——亲历三峡工程》,记录了多位三峡建设者的故事。央视《致富经》节目播放了移民王雄搬家致富的故事。

除了对角度的选取不一,系统内还出现了从深度开始挖掘的作品。在系统发展的前期,很难有挖掘基础深度的片子,这些东西是被遮蔽掉的,是画面上缺失的东西,“我们很难发现大量的、关于田野和社会底层所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和状况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随着纪实影像的发展,许多人因此萌生了触摸真实社会的强烈冲动,但多数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借斑窥豹的泛化观察,重心是“关注”、“展示”和“呈现”,而不是具有专业深度的研究,更非“看”之后的行动。但有幸的是,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内确实出现了深度挖掘的种种尝试。例如庄韶孔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水漫三峡》就是从学术角度开发了系统内资源的潜能,提升了内容的品质、价值和文化水准。这些新题材的开发在总体上丰富了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内容资源。(项目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地区文化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的开发》,项目编号:06XZX014)

注 释:

①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新闻大学》,2000(冬)。

②这两个频道是央视主要的日常输出渠道。还有例如五洲传播中心的专职对外传播的机构也为系统输出提供了渠道。

③彼得·卢德思[德]主编,刘志敏译:《视像的霸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其中包括关键词three gorges project、three gorges dam、three gorges Immigrant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⑤⑥《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要拍三峡纪录片》,人民网http://people.com.cn/GB/huanbao/55/20020723/782904.html,2002年7月23日。

⑦这里所称的影视资料指反映与总公司发展和三峡工程建设、金沙江开发等直接相关的电影、电视、摄影资料及利用该类资料再度创作的专题作品、新闻报道作品、艺术作品。

⑧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图片资料归档集中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⑨笔者对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部郑斌等人的采访资料。

篇5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资源理论对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配置资源的特性、过程、建构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系统资源的配置在传播系统内可以说是最头疼也是最简单的事情,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的方式是什么。而实际上,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在整合配置与突破中纠结的。

系统本应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进行运作,但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该系统的传播资源主要被系统主力垄断,在政治和经济的合力作用下,将注意力资源、渠道资源、内容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大部分资源控制在系统主力手中。但另一方面,新兴的系统力量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地曲线挖掘系统主力无法控制的资源,为突破垄断进行着艰难但有意义的努力。按照自组织的原则,系统资源的配置最好采用无为而治的理想配置方式,但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产生、发展到稳态运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这样的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这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实际上,该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整合与整合突破中纠结的。而中国式垄断与西方式垄断不同,中国式垄断多为政策性垄断,一纸“红头文件”就可以垄断一个系统,一个行业。而西方的所有竞争对手在市场决斗中搏杀,最后留下的那几个赢家才是垄断者。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可见逐利是垄断的目的,无论这个利益是代表一个政党或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中国传媒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化,但与欧美比较还有很大差异。李良荣教授把中国大众传媒模式称为“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模式”。①以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为例,其整合特征也非常明显。第一,系统的协调部门几乎是与政府机关并行的部门,其下大部分的媒体是没有或少有民间投资(或外资)的,从生存的基础来说是依附于政府的。第二,媒体大多数不是独立的,媒体采集和发送的信息,都必须经过政策审查,特别是重大新闻报道,一律采用某一渠道的“通稿”。第三,媒体表面上是商业化运作,但“后台老板”是政府宣传部门。

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发展中因不同利益的角逐,系统内出现了垄断力量与非垄断力量的较量,在局部也出现了整合的突破,甚至突破后又形成了新的整合,循环往复,整合与突破总是相伴而行。

注意力资源的明争暗夺

注意力实质上是对受众的影响力,受众由于持续注意于施控者给予的某些问题上,而常常被无意地重构其头脑和行为。注意力被框定的人更容易改变客观的判断,而且更容易依照注意力焦点传达的价值讯息而影响其行为。这样相对集中的注意力资源在系统资源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是系统争夺的主要对象。

如何聚焦受众的注意力,这是系统竞争的制胜法宝。“谁控制了渠道,谁就控制了天下”,渠道资源在注意力稀缺的系统环境下尤为重要。施拉姆提出:“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率等于信息的报偿率与获得信息的难度之商”,控制渠道等于缩小这个经典传播公式的分母,从而聚焦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

主力获得的优先渠道

对于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而言,系统主力在协调部门的强大政治护航下,几乎不用担心传播渠道的问题。三峡工程作为国家工程,代表国家形象,系统的协调部门又与国家政府的机构高度重合,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按照国家意志干预系统的输出。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就是该系统的最庞大的主力媒体,这个媒体掌控着国内最重要的传播平台和最主要的对外传播渠道。面对国家重大题材——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像记录时,毅然肩负起了这个重大的责任,并确实履行了它的义务。可以说关于三峡工程,央视是事必躬亲、任劳任怨,甚至拿出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播出三峡工程的大型纪录片,一播就是十几集,几乎不考虑收视率的问题。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大江截流前夕更是不惜血本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三峡纵横》、《大三峡》等长篇纪录片,在进入12天倒计时时又连续播出了12集《三峡备忘录》。在合龙前10天还拿出广告时段播出了长度为30秒至3分钟不等的“特别报道”的广告片。在日常的传播中,央视也是不遗余力地为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传播大开绿灯。2002年央视西部频道曾在8:30~9:00的黄金时间播出了《三峡九问》共26集。2003年央视又播出15集大型纪录片《守望三峡》,每集30分钟。

在对外传播上,渠道垄断更为明显。中央电视台4频道在124个国家落地,央视9套②(英语频道)更全部以英语播报③。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十几年间,央视可谓全程记录三峡工程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另外,作为同一作品也可以利用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三峡梦》一片就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的。首先新影厂利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建立的影片交流和展播平台,对外输出。同时利用其隶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优势,由央视开辟通道安排播出。另外,还利用地方台选播促进进一步传播,并推荐给全国各地方电影院,利用院线进行展播。

其他各力量的由远及近

国际上,纪实影像的发行和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分别是影剧院播映、非院性发行出租以及电视台播出。而在我国,纪实影像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媒体。然而由于系统主力几乎掌控了纪实影像电视、电影传播的所有重要渠道,而其他非主力系统生产的产品,要想受到观众的注意,就只能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先出去再回来”,或者是“从下而上”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传播路线。例如许多有关三峡工程的纪录片也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或参加中外交流研讨活动,或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甚至利用海外既有网络和平台先“借船出海”再“凯旋”。

除了获奖后回流以外,一般媒体生产的产品还有另一个渠道广泛传播,那就是网络。数字时代以前,由于电影电视等影像传播渠道和技术只掌握在国家手中,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收看,或消极地用遥控板选看内容,大众直接参与影像传播的程度较低,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垄断的传播渠道。而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打破了纪实影像传播的垄断局面,使传受失衡的传播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受众除了通过电视频道和电影院线能看到该系统生产的作品外,还能通过网络视频下载或在线收看相关影像。

如百度视频可获得的关于三峡工程(其中包括关键词为三峡大坝、三峡移民、三峡库区)的视频链接就多达6000多个。又如Google中文网站视频上的相关链接也有4000多个。

另外,在国外的英文视频网站上,我们仍然可以大量获取关于三峡工程的视频信息④,例如笔者同样统计了Google英文网站,视频也可搜索到上千个。同样国外最大的专业视频网站youtube.com上直接上载的视频就多达500多个,甚至比国内的专业视频网站还要多,而且点击率也比国内的高。

信息时代受众更为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其内在需求得到了释放,在这个相对自由互动的渠道内,一向受到严控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同时获得了渠道解放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大量民间业余影像从其产生起就开始了方式各异的传播过程,但由于传播价值大小的差异,多数民间影像只进行简单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少数进入大众传播媒体。或者上传至网络,通过公共网站进行,或者获得电视网的征用。那些本不可能被大多数人看到的自拍画面、DV视像作品或不符合播出规格的独立影像作品成为网民热议的对象,成为小众群体收看小众影像的渠道。例如,2002年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就以大学生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反映实现三峡地区环境与变迁的纪录片。⑤

那些散落在系统各处的产品通常用两种形式播出,一是以成片的形式独立播出,这并不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因为这对影像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必须符合媒体规定的规格和时长。另一种是以素材的形式进入节目,以三峡风光、突发事件等为内容的记录性影像素材或简易短片形式进入。专业的电视从业人员再将这些素材和短片进一步加工、制作,用于专业制作的节目中。

信息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渠道优先的控制能力仍然是锁定有限的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突破渠道垄断的欢呼下,作为研究者还是要看到在网络渠道的背后仍然有着控制注意力资源的垄断行为。“监控”更加“严格”,对网络媒体而言,中国现在“拥有一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网络警察队伍,其网络屏蔽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⑥更何况传统传播渠道正在向新兴的传播渠道挺进,传统渠道的资源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新兴渠道(例如手机视频)也是无法超越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各个媒体都在不断地聚合分裂,重新组织力量,因此对渠道资源的争夺将是长期的,是不断形成垄断,垄断又不断地被打破。

内容资源的垄断与整合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最大的内容资源便是真实的,可被镜头摄录的影像,纪实影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别在于必须要靠对现实事物的影像捕捉来完成基本表达元素的获取,它不能靠虚构的演出或模型的演说来将就使用,一旦内容资源成为有限的稀缺资源,各个媒体就必然要想方设法地去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想办法挖掘新的可用资源作为内容的突破。

对内容的导向控制

有人说,“三峡”无小事。该题材作为重大题材是产生纪实影像精品的沃土,是各个媒体或栏目争先恐后抢夺的重要内容资源,是媒体和纪实影像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可以名利双收的内容资源。对于系统的内容资源配置,协调部门把握着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权力,通过独占和审查两种形式把关内容,对内容的导向甚至具体画面都有严格控制。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最核心的内容资源就是三峡坝区的影像。三峡总公司作为业主单位理直气壮地独家占有三峡坝区的拍摄主权,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十几年间,几乎所有的工程影像的记录都是由该公司自有的影视部拍摄并作为档案留存或使用的⑦。该公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新闻中心就规定了“影、视、图片档案资料是总公司有关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收集齐全,规范整理,由新闻中心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⑧

如果其他媒体主动要求前来采访拍摄,其拍摄的内容是有严格限制的。三峡工程最核心的部分都在三峡坝区,而坝区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实行全封闭管理,由武警部队把守,拍摄者要想进入坝区拍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国内外记者如要采访拍摄必须经过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的审查资质,报党委通过。如遇外国记者来访还需要当地外事办通过,并且拍摄三峡坝区只能在几个规定地点拍摄,拍摄者的所有器材必须经过专门部门审查,拍摄过程中还有专人陪同,如遇不能拍摄或敏感的地点,陪同人员还要委婉地拒绝。记者在拍摄后还需要将母带交与业主审查,理由是三峡工程的所有资料都属于国家保密范围。⑨

除此之外,对于媒体的内容资源配置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大江截流的直播现场,不同媒体有不同的内容获取资格,系统协调部门是通过发放有效的分类证件规定记者能涉足的范围来分配资源的。同样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的直播采访拍摄过程中,不同媒体获取的内容也因资源配发的范围不同而相去甚远。在截流前海内外40多家媒体、400多名记者就提前进入了拍摄状态。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团,对导流明渠截流进行全方位报道。凡是进入大堤采访的记者必须出示特别通行证,戴安全帽,穿救生衣,以确保工地秩序井然。然而有资格进入核心区采访的记者名额却只有50个。最后协调部门还是基本按照惯例分为ABC三种,A证是中央警卫部门发的,B证和C证是新闻中心管理的,发B证的是三峡总公司邀请的,其他未邀请但主动来访的就发了一个C证。A证是可以上主席台核心区的,B证除了核心区都可以去。不同的地点决定了不同的拍摄内容,决定了内容资源获取的多少。

如果说三峡坝区是因为严格的涉密管理使得拍摄内容成为独占的资源,那么照理说涉及湖北和重庆的广大的三峡库区的内容资源应该没有独占的可能性。虽然反映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等内容无法实现坝区的封闭性垄断,但是库区所在地的湖北省(特别是宜昌市)和重庆市的电视台,照样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该项内容资源实现自然垄断,获得独家使用或“优惠”使用的权利。因此从最终的成品来看,在移民和库区建设上以重庆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优质,重庆电视台及其辖区内的电视台常常因拍摄三峡移民和三峡库区建设的作品而获奖。在有关三峡工程的建设内容上,湖北和宜昌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直接(主要因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纪实新闻报道是通过“宜昌——湖北——中央”的选播机制出去的)。湖北电视台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还赢得了许多与三峡总公司直接合作拍片的机会,独家的资源优势使得他们获得了拍出精品的机会。

尝鲜新内容与深度开发旧题材

当然,事物永远是变化着的,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找到突破口,找到在既有垄断局面下获得开发新资源的机会。例如,央视西部频道在央视的各个频道中是个“年轻人”,实力不算强,但在建立不久就开始涉足三峡工程题材生产并产出了一部有突破性的精品《三峡九问》。该片将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梳理成九问并逐一回答。其中包括了几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比如战争安全、大坝裂缝、溃坝、水库诱发地震、危险物品的清理等,有些内容还一直被视为军事禁区。他们拍摄了以前别人没有拍到的东西,题材揭秘是这个作品的最大卖点。

在《三峡九问》中,第一次涉及了大坝的裂缝问题;第一次公开播出了20多年前三峡工程进行核效应试验的纪实影像;第一次拍摄了溃坝试验现场;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了溃坝洪水的行洪演进路线;第一次详细直观地介绍了清库过程中危险品的处理问题和生物病毒问题。该片努力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影像材料,是三峡工程建设历史上珍贵的影像资料,填补了过去影像记录无人敢轻易触碰的灰色地带。⑩

另外,作为其他媒体常常也是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或者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解读上有了新意而获得认同的。他们在核心内容资源获取不易的情况下,多渠道终难选取一般大型纪录片无法关注到的局部现象和专题类问题,甚至小到个体问题予以反映,用多角度解读弥补核心内容的缺失。例如,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就从经济内容的角度制作了《三峡:200亿涵盖不了的工程》;央视《见证》栏目还推出了《纤夫老李》、《宋公麟的旅馆》以及《李世文进城》等描述三峡移民最细小的个体在大变动来临时,如何积极地做出选择,面对未来。又如山东电视台从人物采访的角度制作了《数风流人物——亲历三峡工程》,记录了多位三峡建设者的故事。央视《致富经》节目播放了移民王雄搬家致富的故事。

除了对角度的选取不一,系统内还出现了从深度开始挖掘的作品。在系统发展的前期,很难有挖掘基础深度的片子,这些东西是被遮蔽掉的,是画面上缺失的东西,“我们很难发现大量的、关于田野和社会底层所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和状况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随着纪实影像的发展,许多人因此萌生了触摸真实社会的强烈冲动,但多数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借斑窥豹的泛化观察,重心是“关注”、“展示”和“呈现”,而不是具有专业深度的研究,更非“看”之后的行动。但有幸的是,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内确实出现了深度挖掘的种种尝试。例如庄韶孔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水漫三峡》就是从学术角度开发了系统内资源的潜能,提升了内容的品质、价值和文化水准。这些新题材的开发在总体上丰富了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内容资源。(项目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地区文化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的开发》,项目编号:06XZX014)

注 释:

①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新闻大学》,2000(冬)。

②这两个频道是央视主要的日常输出渠道。还有例如五洲传播中心的专职对外传播的机构也为系统输出提供了渠道。

③彼得·卢德思[德]主编,刘志敏译:《视像的霸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其中包括关键词three gorges project、three gorges dam、three gorges Immigrant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⑤⑥《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要拍三峡纪录片》,人民网http://people.com.cn/GB/huanbao/55/20020723/782904.html,2002年7月23日。

⑦这里所称的影视资料指反映与总公司发展和三峡工程建设、金沙江开发等直接相关的电影、电视、摄影资料及利用该类资料再度创作的专题作品、新闻报道作品、艺术作品。

⑧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图片资料归档集中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⑨笔者对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部郑斌等人的采访资料。

篇6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资源理论对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配置资源的特性、过程、建构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系统资源的配置在传播系统内可以说是最头疼也是最简单的事情,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的方式是什么。而实际上,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在整合配置与突破中纠结的。 

 

系统本应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进行运作,但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该系统的传播资源主要被系统主力垄断,在政治和经济的合力作用下,将注意力资源、渠道资源、内容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大部分资源控制在系统主力手中。但另一方面,新兴的系统力量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地曲线挖掘系统主力无法控制的资源,为突破垄断进行着艰难但有意义的努力。按照自组织的原则,系统资源的配置最好采用无为而治的理想配置方式,但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产生、发展到稳态运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这样的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这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实际上,该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整合与整合突破中纠结的。而中国式垄断与西方式垄断不同,中国式垄断多为政策性垄断,一纸“红头文件”就可以垄断一个系统,一个行业。而西方的所有竞争对手在市场决斗中搏杀,最后留下的那几个赢家才是垄断者。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可见逐利是垄断的目的,无论这个利益是代表一个政党或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中国传媒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化,但与欧美比较还有很大差异。李良荣教授把中国大众传媒模式称为“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模式”。①以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为例,其整合特征也非常明显。第一,系统的协调部门几乎是与政府机关并行的部门,其下大部分的媒体是没有或少有民间投资(或外资)的,从生存的基础来说是依附于政府的。第二,媒体大多数不是独立的,媒体采集和发送的信息,都必须经过政策审查,特别是重大新闻报道,一律采用某一渠道的“通稿”。第三,媒体表面上是商业化运作,但“后台老板”是政府宣传部门。 

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发展中因不同利益的角逐,系统内出现了垄断力量与非垄断力量的较量,在局部也出现了整合的突破,甚至突破后又形成了新的整合,循环往复,整合与突破总是相伴而行。 

注意力资源的明争暗夺 

注意力实质上是对受众的影响力,受众由于持续注意于施控者给予的某些问题上,而常常被无意地重构其头脑和行为。注意力被框定的人更容易改变客观的判断,而且更容易依照注意力焦点传达的价值讯息而影响其行为。这样相对集中的注意力资源在系统资源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是系统争夺的主要对象。 

如何聚焦受众的注意力,这是系统竞争的制胜法宝。“谁控制了渠道,谁就控制了天下”,渠道资源在注意力稀缺的系统环境下尤为重要。施拉姆提出:“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率等于信息的报偿率与获得信息的难度之商”,控制渠道等于缩小这个经典传播公式的分母,从而聚焦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 

主力获得的优先渠道 

对于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而言,系统主力在协调部门的强大政治护航下,几乎不用担心传播渠道的问题。三峡工程作为国家工程,代表国家形象,系统的协调部门又与国家政府的机构高度重合,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按照国家意志干预系统的输出。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就是该系统的最庞大的主力媒体,这个媒体掌控着国内最重要的传播平台和最主要的对外传播渠道。面对国家重大题材——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像记录时,毅然肩负起了这个重大的责任,并确实履行了它的义务。可以说关于三峡工程,央视是事必躬亲、任劳任怨,甚至拿出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播出三峡工程的大型纪录片,一播就是十几集,几乎不考虑收视率的问题。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大江截流前夕更是不惜血本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三峡纵横》、《大三峡》等长篇纪录片,在进入12天倒计时时又连续播出了12集《三峡备忘录》。在合龙前10天还拿出广告时段播出了长度为30秒至3分钟不等的“特别报道”的广告片。在日常的传播中,央视也是不遗余力地为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传播大开绿灯。2002年央视西部频道曾在8:30~9:00的黄金时间播出了《三峡九问》共26集。2003年央视又播出15集大型纪录片《守望三峡》,每集30分钟。 

在对外传播上,渠道垄断更为明显。中央电视台4频道在124个国家落地,央视9套②(英语频道)更全部以英语播报③。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十几年间,央视可谓全程记录三峡工程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另外,作为同一作品也可以利用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三峡梦》一片就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的。首先新影厂利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建立的影片交流和展播平台,对外输出。同时利用其隶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优势,由央视开辟通道安排播出。另外,还利用地方台选播促进进一步传播,并推荐给全国各地方电影院,利用院线进行展播。 

其他各力量的由远及近 

国际上,纪实影像的发行和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分别是影剧院播映、非院性发行出租以及电视台播出。而在我国,纪实影像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媒体。然而由于系统主力几乎掌控了纪实影像电视、电影传播的所有重要渠道,而其他非主力系统生产的产品,要想受到观众的注意,就只能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先出去再回来”,或者是“从下而上”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传播路线。例如许多有关三峡工程的纪录片也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或参加中外交流研讨活动,或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甚至利用海外既有网络和平台先“借船出海”再“凯旋”。 

除了获奖后回流以外,一般媒体生产的产品还有另一个渠道广泛传播,那就是网络。数字时代以前,由于电影电视等影像传播渠道和技术只掌握在国家手中,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收看,或消极地用遥控板选看内容,大众直接参与影像传播的程度较低,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垄断的传播渠道。而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打破了纪实影像传播的垄断局面,使传受失衡的传播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受众除了通过电视频道和电影院线能看到该系统生产的作品外,还能通过网络视频下载或在线收看相关影像。 

如百度视频可获得的关于三峡工程(其中包括关键词为三峡大坝、三峡移民、三峡库区)的视频链接就多达6000多个。又如google中文网站视频上的相关链接也有4000多个。 

另外,在国外的英文视频网站上,我们仍然可以大量获取关于三峡工程的视频信息④,例如笔者同样统计了google英文网站,视频也可搜索到上千个。同样国外最大的专业视频网站youtube.com上直接上载的视频就多达500多个,甚至比国内的专业视频网站还要多,而且点击率也比国内的高。 

信息时代受众更为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其内在需求得到了释放,在这个相对自由互动的渠道内,一向受到严控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同时获得了渠道解放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大量民间业余影像从其产生起就开始了方式各异的传播过程,但由于传播价值大小的差异,多数民间影像只进行简单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少数进入大众传播媒体。或者上传至网络,通过公共网站进行,或者获得电视网的征用。那些本不可能被大多数人看到的自拍画面、dv视像作品或不符合播出规格的独立影像作品成为网民热议的对象,成为小众群体收看小众影像的渠道。例如,2002年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就以大学生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反映实现三峡地区环境与变迁的纪录片。⑤ 

那些散落在系统各处的产品通常用两种形式播出,一是以成片的形式独立播出,这并不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因为这对影像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必须符合媒体规定的规格和时长。另一种是以素材的形式进入节目,以三峡风光、突发事件等为内容的记录性影像素材或简易短片形式进入。专业的电视从业人员再将这些素材和短片进一步加工、制作,用于专业制作的节目中。 

信息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渠道优先的控制能力仍然是锁定有限的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突破渠道垄断的欢呼下,作为研究者还是要看到在网络渠道的背后仍然有着控制注意力资源的垄断行为。“监控”更加“严格”,对网络媒体而言,中国现在“拥有一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网络警察队伍,其网络屏蔽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⑥更何况传统传播渠道正在向新兴的传播渠道挺进,传统渠道的资源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新兴渠道(例如手机视频)也是无法超越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各个媒体都在不断地聚合分裂,重新组织力量,因此对渠道资源的争夺将是长期的,是不断形成垄断,垄断又不断地被打破。 

内容资源的垄断与整合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最大的内容资源便是真实的,可被镜头摄录的影像,纪实影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别在于必须要靠对现实事物的影像捕捉来完成基本表达元素的获取,它不能靠虚构的演出或模型的演说来将就使用,一旦内容资源成为有限的稀缺资源,各个媒体就必然要想方设法地去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想办法挖掘新的可用资源作为内容的突破。 

对内容的导向控制 

有人说,“三峡”无小事。该题材作为重大题材是产生纪实影像精品的沃土,是各个媒体或栏目争先恐后抢夺的重要内容资源,是媒体和纪实影像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可以名利双收的内容资源。对于系统的内容资源配置,协调部门把握着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权力,通过独占和审查两种形式把关内容,对内容的导向甚至具体画面都有严格控制。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最核心的内容资源就是三峡坝区的影像。三峡总公司作为业主单位理直气壮地独家占有三峡坝区的拍摄主权,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十几年间,几乎所有的工程影像的记录都是由该公司自有的影视部拍摄并作为档案留存或使用的⑦。该公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新闻中心就规定了“影、视、图片档案资料是总公司有关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收集齐全,规范整理,由新闻中心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⑧ 

如果其他媒体主动要求前来采访拍摄,其拍摄的内容是有严格限制的。三峡工程最核心的部分都在三峡坝区,而坝区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实行全封闭管理,由武警部队把守,拍摄者要想进入坝区拍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国内外记者如要采访拍摄必须经过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的审查资质,报党委通过。如遇外国记者来访还需要当地外事办通过,并且拍摄三峡坝区只能在几个规定地点拍摄,拍摄者的所有器材必须经过专门部门审查,拍摄过程中还有专人陪同,如遇不能拍摄或敏感的地点,陪同人员还要委婉地拒绝。记者在拍摄后还需要将母带交与业主审查,理由是三峡工程的所有资料都属于国家保密范围。⑨ 

除此之外,对于媒体的内容资源配置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大江截流的直播现场,不同媒体有不同的内容获取资格,系统协调部门是通过发放有效的分类证件规定记者能涉足的范围来分配资源的。同样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的直播采访拍摄过程中,不同媒体获取的内容也因资源配发的范围不同而相去甚远。在截流前海内外40多家媒体、400多名记者就提前进入了拍摄状态。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团,对导流明渠截流进行全方位报道。凡是进入大堤采访的记者必须出示特别通行证,戴安全帽,穿救生衣,以确保工地秩序井然。然而有资格进入核心区采访的记者名额却只有50个。最后协调部门还是基本按照惯例分为abc三种,a证是中央警卫部门发的,b证和c证是新闻中心管理的,发b证的是三峡总公司邀请的,其他未邀请但主动来访的就发了一个c证。a证是可以上主席台核心区的,b证除了核心区都可以去。不同的地点决定了不同的拍摄内容,决定了内容资源获取的多少。 

如果说三峡坝区是因为严格的涉密管理使得拍摄内容成为独占的资源,那么照理说涉及湖北和重庆的广大的三峡库区的内容资源应该没有独占的可能性。虽然反映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等内容无法实现坝区的封闭性垄断,但是库区所在地的湖北省(特别是宜昌市)和重庆市的电视台,照样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该项内容资源实现自然垄断,获得独家使用或“优惠”使用的权利。因此从最终的成品来看,在移民和库区建设上以重庆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优质,重庆电视台及其辖区内的电视台常常因拍摄三峡移民和三峡库区建设的作品而获奖。在有关三峡工程的建设内容上,湖北和宜昌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直接(主要因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纪实新闻报道是通过“宜昌——湖北——中央”的选播机制出去的)。湖北电视台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还赢得了许多与三峡总公司直接合作拍片的机会,独家的资源优势使得他们获得了拍出精品的机会。 

尝鲜新内容与深度开发旧题材 

当然,事物永远是变化着的,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找到突破口,找到在既有垄断局面下获得开发新资源的机会。例如,央视西部频道在央视的各个频道中是个“年轻人”,实力不算强,但在建立不久就开始涉足三峡工程题材生产并产出了一部有突破性的精品《三峡九问》。该片将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梳理成九问并逐一回答。其中包括了几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比如战争安全、大坝裂缝、溃坝、水库诱发地震、危险物品的清理等,有些内容还一直被视为军事禁区。他们拍摄了以前别人没有拍到的东西,题材揭秘是这个作品的最大卖点。 

在《三峡九问》中,第一次涉及了大坝的裂缝问题;第一次公开播出了20多年前三峡工程进行核效应试验的纪实影像;第一次拍摄了溃坝试验现场;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了溃坝洪水的行洪演进路线;第一次详细直观地介绍了清库过程中危险品的处理问题和生物病毒问题。该片努力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影像材料,是三峡工程建设历史上珍贵的影像资料,填补了过去影像记录无人敢轻易触碰的灰色地带。⑩ 

另外,作为其他媒体常常也是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或者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解读上有了新意而获得认同的。他们在核心内容资源获取不易的情况下,多渠道终难选取一般大型纪录片无法关注到的局部现象和专题类问题,甚至小到个体问题予以反映,用多角度解读弥补核心内容的缺失。例如,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就从经济内容的角度制作了《三峡:200亿涵盖不了的工程》;央视《见证》栏目还推出了《纤夫老李》、《宋公麟的旅馆》以及《李世文进城》等描述三峡移民最细小的个体在大变动来临时,如何积极地做出选择,面对未来。又如山东电视台从人物采访的角度制作了《数风流人物——亲历三峡工程》,记录了多位三峡建设者的故事。央视《致富经》节目播放了移民王雄搬家致富的故事。 

除了对角度的选取不一,系统内还出现了从深度开始挖掘的作品。在系统发展的前期,很难有挖掘基础深度的片子,这些东西是被遮蔽掉的,是画面上缺失的东西,“我们很难发现大量的、关于田野和社会底层所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和状况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随着纪实影像的发展,许多人因此萌生了触摸真实社会的强烈冲动,但多数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借斑窥豹的泛化观察,重心是“关注”、“展示”和“呈现”,而不是具有专业深度的研究,更非“看”之后的行动。但有幸的是,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内确实出现了深度挖掘的种种尝试。例如庄韶孔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水漫三峡》就是从学术角度开发了系统内资源的潜能,提升了内容的品质、价值和文化水准。这些新题材的开发在总体上丰富了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内容资源。(项目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地区文化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的开发》,项目编号:06xzx014) 

注 释: 

①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新闻大学》,2000(冬)。 

②这两个频道是央视主要的日常输出渠道。还有例如五洲传播中心的专职对外传播的机构也为系统输出提供了渠道。 

③彼得·卢德思[德]主编,刘志敏译:《视像的霸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其中包括关键词three gorges project、three gorges dam、three gorges immigrant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⑤⑥《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要拍三峡纪录片》,人民网http://people.com.cn/gb/huanbao/55/20020723/782904.html,2002年7月23日。 

⑦这里所称的影视资料指反映与总公司发展和三峡工程建设、金沙江开发等直接相关的电影、电视、摄影资料及利用该类资料再度创作的专题作品、新闻报道作品、艺术作品。 

⑧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图片资料归档集中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⑨笔者对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部郑斌等人的采访资料。 

篇7

关键词:湿地资源;湿地景观;湿地生态;湿地研究方法;洞庭湖

中图分类号:P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2-0020-04

1引言

洞庭湖是北承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而具有蓄泄功能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主要由水面、洲滩、荻、湖草等实体元素构成,形成交错镶嵌的格局[1,2],具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形成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在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抵御洪水、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开展洞庭湖湿地系统研究,对研究湿地结构变化、功能退化、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人类活动影响有重要意义。

2洞庭湖区湿地结构与功能研究

2.1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

湿地资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形态,承载着土地、水体、生物、泥炭等资源类型及其相互作用,这种独特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产、优越的生态环境、便捷的水运交通及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董明辉针对洞庭湖湿地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洞庭湖湿地资源特征,并提出了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建立湿地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途径[4]。从单项资源来看,庄大昌等侧重于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湖泊河汊区开发模式、平原区资源开发模式与环湖低丘岗地区开发模式,任勃等研究了洞庭湖区自然恢复、种植荻和种植杨树等3种退田还湖模式下的植被特征,结果表明,种植杨树模式的群落生产力最高,植荻模式的多样性水平最低,而自然恢复模式为最优恢复模式[6]。袁正科等根据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的自觉、半自觉、未自觉3种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过渡发展荻、芦苇,盲目地在低位洲滩栽种杨树等利用的局限性与危害性[7]。李姣研究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发现认为农业直接依赖水体、土地等单项湿地资源,第三产业直接依赖湿地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8]。侯志勇等研究了洞庭湖区湿地植物种类组成与利用现状,认为湿地原有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被打破,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并提出了将植物资源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特种水生蔬菜和药材加工业等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9]。

2.2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完备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一个由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功能单元。对于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湿地生态功能价值。庄大昌运用生态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特点,对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即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10]。江波等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入手,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现有研究在管理层面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DPER框架[11]。毛德华等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提出了外生态恢复与内生态恢复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恢复对策[12]。

(2)湿地生态安全与健康。毛德华等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洪涝灾害、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复合叠加作用、湿地资源衰退、生态平衡遭破坏等因素有关[13]。许振宇等评价了洞庭湖生态灾害应急能力,灾害应急能力良好,但通过注重恢复、补偿与保护、建设,完善生态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4]。廖丹霞等研究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演变动态,2003年以前处于下降趋势,其后随着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健康状况逐步回升,但人类干扰等压力对湿地健康状态的影响存在时滞性[1]。

(3)湿地生态补偿。熊鹰等采用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提出了征收生态补偿费与生态补偿税、政府补偿补贴、推广优惠信贷、流域范围内补偿等补偿机制与实现途径[16]。杨芳将社区参与理念的渗透进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社区集体与居民等多方参与,真正成为补偿主体,构建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17]。

2.3洞庭湖湿地景观结构

近年来,湖区土地利用格局改变了湿地水文环境,影响湖滩湿地发育演化,形成了洞庭湖趋于复杂化的湿地景观。评价湿地景观现状与格局,分析各种湿地类型的转移方向、数量、速度与湿地景观变化的区域差异成为研究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主要内容。郑建蕊等[18]运用洞庭湖区湿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湿地景观信息及特征,总结了湿地具有景观类型比例不均、水田与湖泊景观优势显著的特征。石军南等研究了湿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变化,湖泊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呈逐渐上升,水田正在逐渐降低,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度增大[19]。梁守真揭示了20年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总变化趋势,研究认为,洞庭湖区湿地景观面积在呈下降的趋势,逐渐从以小斑块、多种景观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向大斑块、类型较单一的景观格局演变,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剧烈,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除水体外,泥滩地、草滩地、芦苇滩地等其他湿地自然湿地景观有不同程度的增大[20]。杨利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前、建设后洞庭湖湿地景观变化,湿地斑块数逐年增加,景观破碎化逐渐加大,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景观形状经历了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的过程[21]。

3洞庭湖区湿地动态的驱动因素研究

3.1三峡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作为治理与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运行后对长江下游径流量在年内发生明显变化,对洞庭湖区的湿地资源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三峡工程运行与洞庭湖区水位及湖洲滩面积变化的作用,邹邵林等研究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预测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露天数变化将影响湖区滩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与动植物种群的演变[22]。周北达等[23]通过建立洞庭湖和长江的水力模拟模型,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洪水水位的影响,主要从影响三口入流与影响洞庭湖出口城陵矶处的长江水位两个方面来影响洞庭湖的入流与出流,从而影响洞庭湖水位。顾庆福等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中洞庭湖区3种典型来水组合的防洪作用差异,阐明了三峡工程建成后不能完全解除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24],谢永宏等[2]从水位变化、极端水位及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的影响。赖锡军等运用水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不同调节流量下湖泊水位与流量的变化特征,三峡工程建成将改变洞庭湖的水文过程,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相对来说,受三峡水库调节影响大的是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东部和西洞庭湖北部,而西洞庭湖南部影响较小[26]。黄群等研究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中、低位洲滩提前出露,淹水历时缩短,对芦苇的分布界限影响很小,导致湖草分布界限向下延伸[27]。

3.2湖区的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改变了湖区水文条件和泥沙输移规律[28],是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大的人为干扰是人工裁湾,导致区域河段水位降低、河床冲刷加剧,长江三口分流入湖的水量、沙量减少[29],但随下荆江流量沙量增加,原本应沉积于洞庭湖的泥沙则游积到汉口-螺山段,下游河床抬高增加了城陵矶出湖泥沙的压力[30]。湖区人口增加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湖区湖水污染,激化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31]。围湖造田满足了人口的土地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围湖垦殖加快了洞庭湖湖面的减少,洲滩面积逐渐增多[32],给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1998年以后,洞庭湖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退田还湖[33],主要有单退与双退2种实施方式。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保护,但天然湿地整体上仍处于退化状态[34,3]。退田还湖能扩大洞庭湖的蓄洪能力、改善湖泊局地气候和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6]。陶卫春等通过评价退田还湖前后的生态承载力,发现退田还湖在提高洪泛区生态承载力方面作用明显, 但减轻环境承载力的作用要大于资源承载力的降低[37]。

4洞庭湖区湿地研究的技方法术

4.13技术

由于洞庭湖湿地内部通行条件限制,3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在湿地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38]。在3技术运用中,GP技术是作为野外调查的主要工具,GI技术是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最多的为遥感资料作为数据源。袁正科等利用3技术绘制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洞庭湖湿地植被动态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9]。在湿地分类方面,遥感影像处理的应用最多,邵家驹等[40]利用Landsat M 数据进行分类,邓帆等[41]、王红娟等[42]根据植被群落以及泥滩、水体等地物的光谱特征及其在不同时相影像上的光谱差异提取分类规则,进行决策树分类。徐怡波等利用ENVIA AAR数据进行了洞庭湖植被分类研究[43],黄进良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分类两种方法分别对洞庭湖多期影像进行湿地分类和面积提取[44]。宋仁飞等运用BP神经网络、马氏距离分类法、Bayes分类法、Fisher分类法、AM、VM等6种方法的湿地植被识别方法比较,AM的精度最高[4]。在基于MODI数据应用方面,杜涛等人统计洞庭湖区水体面积,结合相应日期的水文站点,建立洞庭湖区面积-水位相关关系拟合公式[46];梁婕采取对MODI13Q1数据的NDVI和NIR波段分别设定阈值的方法提取水面洞庭湖水体,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湿地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主要是三口、四水来水减少、降雨减少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7];毛先成等人以MO-1b/ME R为数据源,得出了水体深度探测模型[48]。

4.2数学建模方法

张晴等采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及影子工程法来对洞庭湖湿地进行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洞庭湖湿地生产力价值很高,但是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科研价值仅占直接使用价值的22%,调节气候价值占间接使用价值的64%[49]。蒋卫国等采用了OECD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简称 P--R)模型探讨外界干扰的区域响应变化,研究表明东洞庭湖区湿地最大,南洞庭湖区湿地次之,西洞庭湖区湿地最小[0]。廖丹霞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选取评价指标,结合洞庭湖湿地的特点,建立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1]。李姣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等,从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分析了湿地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反映湿地为区域发展提供的机会与约束[8]。

4.3景观生态学方法

洞庭湖湿地运用了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方法。郑建蕊等对提取的湿地信息,结合景观生态学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湿地景观指数,分析湿地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特征[18]。刘妍针对各个时段的各景观类型的基础资料,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斑块特征与动态变化的驱动力[2]。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湿地环境的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湿地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湿地功能减弱、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对湿地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系统性等基础研究及基础支撑的不足,导致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机制。湿地保护已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惠民的重要领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正在积极探索,但湿地保护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完善,构建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利用的法律、政策体系与动态监测、健康评估及预警管理支撑体系,成为未来湿地研究的重要方面。由于区域湿地水文过程、生态过程、地球化学等相关过程的复杂性与时空尺度性,卫星雷达观测与水文模型、生化模型相结合是未来研究难点。在全面实施“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中,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湿地的“绿色海绵研究成为热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心胜,谢永宏,李峰,等.洞庭湖封闭河口区与湖心区的基本生态特征――以六门闹至小西湖样带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 (): 02~07.

[2]tephan U, enql M, chmid B . ediment reten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 ponds a lab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ience and ealth, 200(40):141~1430.

[3]姜加虎,黄群.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J].生态环境,2004,13(2):277~280.

[4]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水利经济,200,23(2):12~16.

[5]庄大昌,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1):73~76.

[6]任勃,李峰,谢永宏,等.洞庭湖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湿地植被恢复特征的比较[J].湖泊科学,2011,23(3):389~394.

[7]袁正科,袁穗波.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资源种类与开发利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3~46.

[8]李姣,张灿明,马丰丰,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与依赖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9):10~17.

[9]侯志勇,谢永宏,赵启鸿,等.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81~18.

[10]庄大昌.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4,24(3):391~393.

[11]江波,李红清,李志军,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1(3):46~0.

[12]毛德华,吴锋,李景保,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恢复对策[J].湿地科学,2007,(1):39~44.

[13]毛德华,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2002,24(4):444~41.

[14]许振宇,贺建林,张邵和.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评价[J].灾害学,2007,22 (3):120~124.

[15]廖丹霞,谢谦,杨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演变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6):112~116 .

[16]熊鹰,王克林,蓝万炼,等.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9():772~780.

[17]杨芳.基于社区参与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2):172~17.

[18]郑建蕊,蒋卫国,周廷刚.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指数选取与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3):30~609.

[19]石军南,徐永新,刘清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8~2.

[20]梁守真,李仁东,许国鹏.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6):171~174.

[21]杨利,谢炳庚,秦建新,等.三峡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2):2068~2079.

[22]邹邵林,刘晓清,刘新平,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4~29.

[23]周北达,刘永华.三峡运行后对洞庭湖洪水水位的影响[J].湖南水利水电,2003(1):27~29.

[24]顾庆福,王建家.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典型洪水的防洪作用分析[J].人民长江,2004,3(2):9~12.

[25]谢永宏,陈心胜.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684~687.

[26]赖锡军,姜加虎,黄群.三峡水库调节典型时段对洞庭湖湿地水情特征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2):167~172.

[27]黄群,姜加虎,赖锡军,等.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以及三峡工程蓄水对其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922~927.

[28]王秀英,邓金运,孙昭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60~6.

[29]方子云,邹家祥.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31~38.

[30]卞鸿翔,袭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40(2):131~139.

[31]杨珊,胡利梅,高瑞,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8):111~113.

[32]贾慧聪,潘东华,张万昌.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26~128.

[33]李景保,钟赛香,杨燕,等.泥沙沉积与围垦对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3(2):179~182.

[34]张健康,周金星,张怀清,等.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0(4):68~73.

[35]张怀清,朱晓荣,周金星,等.退田还湖工程前后洞庭湖区湿地变化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3):309~314.

[36]张光贵.退田还湖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3,22(3):94~96.

[37]陶卫春,王克林,陈洪松,等.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3):1~160.

[38]张继贤,林宗坚,孟文莉,等.4D技术的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C]//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372~376.

[39]袁正科,李星照,田大伦,等.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109~116.

[40]邵家驹,黎申恺.应用陆地卫星图象识别洞庭湖区洲滩钉螺孳生环境的初步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198( 2):17~18.

[41]邓帆,王学雷,厉恩华,等.1993~2010年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J].湖泊科学,2012,24(4):71~76.

[42]王红娟,姜加虎,黄群.基于知识的洞庭湖湿地遥感分类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3):370~373.

[43]徐怡波,赖锡军,周春国.基于ENVIA AAR数据的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4):42~49.

[44]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 3):297~303.

[45]宋仁飞,林辉,臧卓,等.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高光谱数据变换及识别[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1):13~139.

[46]杜涛,熊立华,易放辉,等.基于MODI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多站点水位相关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6):76~76.

[47]梁婕,蔡青,郭生练,等.基于MODI的洞庭湖湿地面积对水文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2,32(21):6628~663.

[48]毛先成,熊靓辉,高岛,等.基于MO-1b/MER的洪灾遥感监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 (6):68~690.

[49]张晴,孙彦骊.湿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9):100~103.

[50]蒋卫国,潘英姿,侯鹏,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6):166~1672.

篇8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起研究欲望

兴趣是人的欲望,需要,追求的征兆。杜威说兴趣使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而,学生的兴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如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鲁迅的童年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也适用于研究性学生。针对学生兴趣和七年级学生特点,研究百草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题目:写一写《百草园探秘》之类的短文;或者阅读课外资料,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编写《我与长妈妈的故事》或《我与闰土父亲的故事》等;或者研究鲁迅的童年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等;甚至可以撰写小论文《我眼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童年与成材》等。这种研究不但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研究后,他们兴趣仍然很,有个学生甚至想到了三味书屋为什么不挂圣人孔子像。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后,他们的想象力不容小觑,学生们经过探究t基本上认同:鹿伏在梅花上,有谐音“福,禄”之意。

二、贴近学生生活,确立研究主题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问题如何确定就成了首要的而且是关键的一环。针对初中学生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问题最好生活化。生活化指的是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们能在身边接触到的语文现象。要让学上通过自身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培养独立探究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主题是“风俗风情”,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后,我和学生讨论决定了研究的主题“走进宿迁民俗风情”,设立了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分小组讨论研究:①大家最重视的民族风情是什么?②新时期本地的民族风俗有无变化?③民居春联的主要内容等。

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读写听说打通,学科间打通,实现综合教学。专题教学主题风易贴近学生生活,意在发散思维,扩展思路。

这些问题研究训练使学生们有意识观察身边的语文现象,以及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现象的习惯,则会令他们有随时发现问题的惊喜。

如在进行专题“荷”的研究时,我让学生走进自然去观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与荷相关的成语、谚语、诗词、故事等。在他们汇报成果时,不少学生说这几年已很少看到荷花了,我趁机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如何让学生的思考不流于表现,如何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就要从学生生活实际中调查归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我便组织学生对我们身边的马陵河的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调查:①马陵河受到哪些污染?②马陵河的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危害?③怎样才能根治这些污染?④通过这次活动你受到哪些启发?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感受颇深:有的写倡议书,呼吁人们爱护环境;有的写了《让荷花花开宿迁》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学科嫁接.拓展研究范围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分工,只重视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严重忽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新课改重视不同课程对学生的发展,独特价值,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淡化了学科间的界限。语文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嫁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推动新课改,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三峡》一文教学中,师生共同欣赏了作者郦道元向我们介绍的一千多年的三峡美景,然后我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查阅资料,图片,结合文史社会等各学科知识,研究一下,今日三峡工程有何重要意义?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高175米,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学生联系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思考后,发表的看法很有见地。有的学生说兴建三峡工程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为不是火力发电,所以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的学生说,兴建三峡工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工程应该少之又少;有的学生说。到2009年,无数人梦想的“高峡出平湖”变成了现实,水面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岛屿们晓迎晨风,晚送夕阳。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