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11: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合作营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企业不同,高校所面对的目标市场有两个: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生源市场的主要顾客群是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提供的产品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及相关学历;对于就业市场的目标顾客是招聘企业和继续升学的高校,提供的产品就是本校的毕业生。显然,高职院校连接着两个市场,要依据两个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关的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促销方式和分销渠道。从而完成吸引生源———培养学生———输送人才到目标市场(企业或高校)的过程。
1.1生源目标市场的选择
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面对的生源市场与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的目标顾客群应锁定本科线以下的高中生,但由于合作院校的学费较一般高职要高出很多,因此会流失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考生,也形成了该类院校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竞争劣势。对于剩下的目标生源,还要以地理位置、消费者意愿、高中类型等变量将市场进行细分。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主要的目标市场是:(1)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内普通或私立高中、目的是希望尽快就业或出国深造的考生;(2)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外的普通或私立高中、目的是希望尽快就业或继续升学出国深造的考生;(3)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外高中毕业生、希望借助求学机会留在本省的考生;(4)三类本科分数上下、希望通过就读合作高职院校直通国外大学的考生。
1.2就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以及本校学生优势等变量条件,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找出符合学校服务条件的目标市场或目标企业,进行有力的推荐宣传,进而利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与目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就业市场基础,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另外,对于继续求学的学生,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利用其优势与海外的合作院校或关系院校签订联合培养或优先录取协议,保障学生在升学尤其是海外升学这一方面的目标更加明确且具有更大的优势。
2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优劣势分析
所谓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最初常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一种对内部条件和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的有效工具,进而为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及设计营销组合时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大量民办、中外合作以及传统高校进入市场抢占生源,竞争激烈,高校已逐渐认识到运用市场学理念经营学校的重要意义,而客观的自我评估、专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设计出市场营销组合的必要条件,也是取得竞争优势、开拓出符合学校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但与企业单纯地对具体产品进行定位不同,高校不仅要对整体学院进行总体评估定位,还要为各个分院甚至各系部专业学科部署定位计划,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市场定位的复杂性。对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的威胁主要指在所处领域中不利的因素和障碍,如果不采取及时、正确的行动,会导致办学机构发展停滞甚至失败退出市场。例如,公众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政府对其不重视的态度;获取的财政及政策上的支持相比本科院校越来越少等。而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所遇到的机遇则是指在教学领域中给予此类院校机会,从而促进其竞争优势不断地发扬光大。例如,政府给予民办及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全球化的趋势提升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促使高校向职业化、国际化教育转型,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恰恰吻合了这一发展趋势;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一般选择在地理优美、经济发达或飞速发展的地区,可利用这一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等。综上分析出自身与外界赋予的条件后,可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影响大、直接、主要的因素排在前面,而间接、次要的因素则可以排在后面或忽略不计,从而完成对自身的定位评估工作。
3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营销组合的设计
与企业营销组合4ps(产品、定价、促销、分销)不同,对于高校主要生源市场来说,通常设计的营销组合变量包括七个要素:课程、费用、分销渠道、促销推广、教学过程、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下面主要分析前四个组成部分。
3.1课程策略
对于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及快速就业的特点;其次,要体现合作办学与普通高职院校的差别,即引入国际化先进教学课程体系;最后,在满足实践技能的同时,课程设计还要考虑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为继续升学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满足上述标准的要求,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制定满足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此外,利用合作办学的优质资源,打造国际化的精品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合作办学的教学特色。课程应满足包括职业证书的考取、自学考试、获取学位等需求。要做到中西结合,在营造国际化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增强本校学生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以满足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市场的需求。
3.2学费定价策略
合作办学的学费一般会高出普通高职院校的一倍以上。该类院校的学生一般是来自收入良好或较高的家庭,但学校在制定相关学费价格时,也应体现灵活性和优惠性,从而增加录取普通家庭学生的机会以及坚定目标客户群报考的信心。除了使用通常的差别定价即根据各个专业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多样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学生,例如:(1)报考奖励。对于在高考志愿中填报第一志愿或高分考生,给予学费的优惠或奖学金;(2)介绍费用或信息费用。对于介绍同学、朋友或亲戚报考本校并成功录取的个人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3)一次费优惠。学校可规定学生如果将三年的学费或两年一次齐会有不同程度的折扣。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项目吸引学习优秀但家庭条件一般的考生,以提高学校的生源素质。总之,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自身学校定位为原则,形成比较完善的收费体系及定价策略。
3.3促销策略
与普通产品促销不同,高等院校进行的促销活动要面对两个目标市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的促销手段也要所有区别。对于生源市场,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借助公共活动,如举办校庆、赞助公益事业、参加比赛或研讨会等,来提高本校的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提升学校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争取更多的生源。对于就业市场,学校应注重本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推销,通过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去企业进行免费或低薪的实习,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进而保证毕业生被企业录取的成功率。此外,学校还要对在校学生尤其是准毕业生开设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等课程,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及行为规范。
3.4教学过程方法策略
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方式上可以引荐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刻板印象,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讨论、思考、发言的时间。另外,学校也可以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即每位教师负责几个学生,从入校开始一直到毕业,实施“一带到底”的政策,不光在学业上督促其学习,在生活上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思想领路人,引导学生充实、愉快地完成学业。
4结语
第一种间接关系型。厂家与4S店没有直接发生合作关系,厂家不对4S店负责,4S店也不会来找厂家,彼此之间无任何形式的往来。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是通过产品来产生的,由与厂家直接合作的商、批发商来与4S店打交道。因为不少商除了维护已有的后市场终端外,为了应对本地商同行的竞争,开拓4S店渠道也非常上心。有不少商成立了专门的4S店营销与服务团队,专攻本区域4S店,为产品能进入4S店的用品销售体系不断努力。有些商在4S店的产品销售日益上规模后,甚至逐渐减少对后市场渠道的供货,全力经营4S店,以便减少不同渠道之间的市场盲目竞争。
在这种关系下,操心最少的是厂家,因为他们不直接与4S店接触,不需要提供任何形式的服务。产品是通过商来提供的,其它服务也是商提供的,可能厂家要做的是给商一定的专项优惠与支持。这种关系下,一方面厂家无法掌控4S店渠道资源,另一方面依靠商来营销4S店局限性很大,他们在人力、物力上不足,无法像厂家哪样全面覆盖。
第二种被动关系型。厂家与4S店主动合作,厂家给4S店直接供货,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与产品推广都由厂家负责。这种合作都是由厂家的业务员主动联系4S店,如4S店负责零部件或精品采购的主管人员,要求进行产品的销售合作,如果条件合适,4S店都会允许产品进驻销售。厂家给4S店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批发价格,并且会有像商所给予的哪些支持,甚至更多一些。目前不少厂家都成立针对4S店的营销部门,专门的业务人员来面向4S店进行产品推广。还有些厂家为了区隔不同的产品线,注册了单独的牌子专供4S店来销售,避免与现有品牌发生冲突。
在这种关系下,厂家与4S店直接发生联系,进行各种合作。产品由厂家直供,技术支持、售后服务以及营销人员由厂家搞定,4S店提供商品陈列场地并协助销售,4S店基本不用承担市场风险,但是获得了利润的大头。在这种模式下,厂家基本处于弱势,关系处理上较为被动。4S店握有话语权,厂家往往谨小慎微,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产品被撤出的风险。前两种关系下,不管是商还是厂家,营销4S店都是靠主动去推销,本质上是比较被动的方式,与4S店的合作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长远来看对商和厂家都不利。
这就说到第三种关系,主动合作型。并非是要推销、拉拢4S店,而是要以对等地位邀请4S店来主动与厂家合作,发展一种新型的汽车用品厂家与4S店的长远合作关系。那么如何发展这种关系呢?
其一、主动参加4S店集团的招标会。随着4S店运作汽车用品的热情日益高涨,由他们正式组织的产品招标会不断增多,这是用品厂家进入4S店体系的大好机会。4S店在进行招标会时,先期一定会对外相应的需求信息,厂家可以按照信息来组织产品与进店策略,以准备获得4S店集团的采购订单。如果一旦中标,4S店将与厂家签订供求合同,以此来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尽管对于厂家进入设置的门槛较高,条件苛刻,但是只要进入到这个体系,关系是有合同保障的,4S店不敢随意撕毁合同,厂家大可放心。
其二、面向4S店的联合订货会。由部分有实力的厂家联合起来举办面向4S店的订货会,就像厂家针对后市场渠道的订货会一样。之所以要联合,因为单个厂家花费成本高,产品不够丰富,对4S店的吸引力不够,部分厂家联合,做专用机、电子、膜、养护、精品、装饰等等不同类型的厂家共同合作,召开专场4S店订货会,费用根据各自订货比例分担,这样组织的订货会规模大、气势足,使4S店更有信心、也乐意参加。邀请的4S店包括单店和集团,邀请人员包括4S店总负责人、精品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等。对订货环节,除了惯例的新产品推介外,还可以召开些营销研讨会等活跃现场气氛。为了鼓励订货,可以参照后市场订货会的做法,搞返利、赠品与销售奖励。总之为了增加对4S店的吸引力,各种有用的办法都能拿来尝试。如果一场订货会效果好,可以趁热打铁分区域多开几场,扩大战果,提升影响力。
[摘要]本文以西安和桂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洲际背包客旅华空间流动模式。从国际视角研究发现游客选择目的国的3种情况。从国际、国内视角研究发现洲际背包客旅华路线规律。研究结论对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有指导意义,彰显了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中国际合作、国内合作的重要性。世界遗产级旅游产品对洲际背包客的强大吸引力不容忽视。
[关键词]洲际背包客;入境前后旅游空间流;国内旅游空间流;捆绑国
1引言
国际上对背包旅游的关注约有40年的历史。在其界定上,皮尔斯(Pearee)和墨菲(Murphy)根据其旅游行为特征对其定义。乌利雷(Uriely)认为背包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form)。科恩(cohen)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背包客逃避主要旅游区,追求融入接待国文化。在背包旅游的经济意义上,费尔斯与荷恩(Firth&Hing)探讨了背包客的行为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特纳与艾施(Turner&Ash)讨论了背包旅游对基础设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推动作用。斯科文思(scheyvens)探讨了背包旅游与欠发达国家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关联。汉普顿(Hampton)分析了背包旅游者对发展目的地经济的意义。在旅游行为研究上,皮尔斯与宋(Pearce&Son)对比了澳大利亚背包客与国际学生的旅游行为,凯恩与金(Kain&King)探讨了背包客对澳旅游产品的选择。在旅游线路上,莱利(Riley)讨论了背包客旅游对旅游线路开发的推动作用。威斯伯恩(Washburn)探讨了背包客对线路的线性寻找问题(BLSP),并提出以动态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学者们对背包客的人口特征、形象、旅游动机及社会互动等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国际上对背包旅游者路径选择的研究尚未见到。
国内对背包旅游的关注较晚,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相关文献。盛蕾介绍了背包旅游的内涵、类型及特征。李春颖、黄远水将国外背包旅游研究的多维视角归纳为三大类,即背包旅游及背包旅游者特征、背包旅游对旅游接待地影响、旅游接待国对背包旅游的态度。苏红霞、马耀峰分析了旅华背包客出入境口岸的选择,提出了不同旅游偏好的背包客对相应类型旅游吸引物有先睹为快的倾向。白凯、马耀峰研究了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的影响,提出旅游目的地感知因素对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高于客源国环境感知因素。杨建美、朱璇重申背包旅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贡献。朱璇通过回顾文献,讨论了背包旅游者的概念、动力学机制及其行为特征,追溯了背包旅游演化的轨迹;认为背包客是中国现实国情下具有先导作用的旅游者,主张优先开发背包旅游市场。
目前尚未出见针对洲际背包游客旅华路径选择规律的研究。旅游路径的选择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旅游流空间规律。本项目对洲际背包客来华前、中、后空间移动规律的研究将空间的范围扩大到了他国,彰显了邻国在旅游线路开发中不可忽视的意义;洲际背包客在华流动规律既突出了中国背包旅游热点城市,又可成为这种目的地城市分类的依据。
2研究方法
本文从消费者行为学、行为地理学和市场营销学角度来研究旅华洲际背包客。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手资料,然后结合相关理论、数据,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问卷调查与游客空间流动模式相关的信息包括背包客的人口特征、之前背包旅游地区、本次入华前旅游国家、游华后去向、在华旅游线路、旅游方式、费用等。
问卷调查陆续在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完成。调查地点选在西安和阳朔。西安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杰出代表。桂林的阳朔被誉为“背包客的天堂”,是中国洲际背包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杰出代表。调查地点选在西安和桂林的多个国际青年旅社(InternationalYouthHostel)。问卷中有一项确认旅游者的背包旅游身份。
3旅游空间流结果与分析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所调查的背包客来自22个国家,其中,男134人,女128人。平均年龄28岁。选择与朋友出游的占31%,伴侣30%,家人20%,其余19%。所调查的背包客中223人来自欧洲,23人来自美洲,16人来自澳洲(表1)。绝大多数(94%)游客来自欧美,路途比澳洲更为遥远,这些游客的旅游线路决策能够更为典型地反映大尺度国际旅游的空间流动特点。英国游客历来对文物古迹类旅游产品兴趣较大,这一点在所采访到的英国旅华背包客数量中得到了体现。
262名洲际背包客中有130名在游览中国之前(后)还游览了其他国家(图1),其中,入华前(后)游览最多的国家前5名为泰国(46人)、越南(42人)、蒙古国(38人)、俄罗斯(32人)、澳大利亚(29人)。其他游览较多的国家还有老挝、新西兰、印度、柬埔寨、日本、尼泊尔等。洲际背包客人华前游历最多的国家是蒙古和俄罗斯,而人华后游历最多的国家为泰国、越南、澳大利亚等9国。这些国家中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其余都是中国的邻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澳洲,与中国一水之隔,同属亚太地区,是航空线路上距离中国最近的洲际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毗邻中国或接近中国。这样的结果符合最大效益原则。最大效益原则是在中小尺度旅游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同样适用于洲际大尺度旅游。中国邻国中只有韩国未能成为旅华游客选择较多的旅游目的国。
将旅游目的国分为两大类,即“捆绑类(inclusivedestinations)”和“排斥类(exclusivedestinations)”。捆绑类指背包游客在游历中国的同时很可能一并选择出游的国家,俄罗斯、蒙古、泰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就属于这个范畴。捆绑类国家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种是游客选择中国在先,’选择其他国家在后;另一种是游客选择其他国家在先,选择中国在后。先选择的国家称作“首要捆绑目的国(primaryinclusivedestinations)”,将随后连带选择的国家称为“附属捆绑目的国(attachedinclusivedestinations)”。无论是首要捆绑还是附属捆绑,这些国家最终都成为游客选择的共同旅游目的国(comniondestinations)。一次旅游目的国相对较多是背包旅游的特点,因此国际线路合作开发在背包旅游中的地位更显突出。在接受调查的背包客中,132名锁定中国为唯一旅游目的国。中国疆域广博,气候差异大,地质地貌种类独特,民族众多,文化多彩,历史悠久,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异常丰富,在中国,就旅游资源来说,游客会忙得不亦乐乎。无论是两周还是四周的时段,都可以排得满满当当。尤其是背包客注重与当地人交往,喜欢探索新领域,旅游时段较长也不会感到无聊。图2表示洲际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国时存在3种情况。A是只选中国,B是选择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成为旅游目的国,C是选择中国之外的国家。
3.2在华城市间流动
问卷调查了洲际背包游客在华旅游路径,部分统计结果见图3。从旅游造访次数上来讲,背包客对北京、西安、上海、香港、成都、平遥、桂林等城市的造访率较高,从244次到53次不等(图3)。来西安和桂林的洲际背包客对北京、上海、香港等中国一级口岸城市的造访率最高,对广州的造访率明显较低。造访较多的城市还有成都、平遥、大同、昆明、拉萨、洛阳等。
从背包客在城市间的流动趋势来看,分别以北京、上海、桂林、香港、西安5个城市为中心观察背包客在这些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流动次数。以北京为中心,京西流(102次)、京大流(75次)、京沪流(45次)及京平流(35次)较多;以西安为中心,西京流(102次)、西平流(65次)、西沪流(65次)、西成流(61次)最为突出;以上海为中心,流动频率较高的有沪西流(65次)、沪京流(45次)、沪桂流(45次),依次还有沪杭、沪苏、沪香;以桂林为中心,流动频率较高的线路是桂沪(45次)、桂香(42次)、桂西(40次)及桂成和桂昆;以香港为中心,流动频率较多的线路是香桂(32次)、香广(23次)、香沪及香京。
以北京、西安、上海、桂林和香港为基准(其中,北京、上海和香港是中国一级口岸,西安和桂林是所选案例地区),观察以这5个城市为中心(出发点)时洲际背包客的流向特点,发现所流向城市可以归纳为4类(表2):一是口岸城市;二是辐射类城市;三是特色城市,即拥有很高级别旅游景点的城市;四是中转城市。
洲际背包客在各个中心城市与重要口岸之间的流动都较多,说明大型口岸城市的重要地位。首先,它们是游客出入中国的起始点和必经通道;其次,这些城市同时又是闻名国际的旅游城市,旅游产品丰富、成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型口岸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较为独立,对周边地区依赖较少,经常会带动周边地区旅游发展。
辐射类城市指中心城市之间的小型城市(如大同、平遥)以及中心城市周边较大的旅游资源较丰富城市(比如成都、杭州、苏州、洛阳)。北京与西安之间的大同、平遥人文旅游产品级别高,一个以世界遗产平遥古城闻名,一个以世界遗产云冈石窟闻名。成都、洛阳、苏州、杭州属于另外一种类型的辐射类旅游地区。这些城市坐落于中心旅游城市(西安、上海)的周围,火车行程不超过半天,甚至短到一两个小时。除了距离近以外,这类城市还具备自己突出的旅游产品,比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洛阳龙门石窟,成都附近的峨眉山,大熊猫保护中心等都是世界遗产级吸引物。辐射类城市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较大,尤其是针对国际旅游。
以北京、上海、香港为中心城市时,相对应的西安、昆明、桂林等流向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不在辐射地区范围内,也不属于口岸城市。却表现出较高的互动,这类城市在此归为特色类旅游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具有顶级、享誉海内外的旅游产品,顶尖级旅游产品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超越了时空、资金的限制,成为人选目的地。
拥有顶尖级旅游产品的特色旅游城市独立性较强,深受洲际背包客青睐。
洲际背包客选择较多的辐射类和特色类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即拥有世界遗产级旅游产品。区别在于辐射类目的地依附于中心城市,而特色类目的地独立存在,在不依附于中心城市的情况下凭借其突出的旅游产品直接成为继口岸城市之后背包客的首选目的地。
广州缺乏高级别的人文或者自然景观。问卷调查显示,对背包游客来说,广州的主要功能是中转站。背包客一般都寻求低消费,宁可多花时间与体力,到达(离开)香港时在广州中转能够节约不少费用。
背包游客首先离开客源国或者是捆绑国(一般为邻国)从旅游资源丰富的口岸城市进入中国,然后可能选择辐射类目的地,包括口岸城市周边旅游区域和口岸城市与中心城市途中经过或接近的高级别旅游区,之后便进入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顶尖级吸引物的特色类城市旅游,特色城市的旅游范围也可能向周边景观独特的高级别旅游区辐射,最后背包客再次选择口岸城市出境,回到客源国或者进入其他国家继续旅游。这是洲际背包客在中国观光旅游的一般规律。
4结论
国际视角研究发现,游客选择目的地时存在3种情况,即选择中国为唯一目的国、选择其他国家为旅游目的国、选择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成为共同的旅游目的国。此结论对旅游开发与营销具有指导意义。当游客选择中国时,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当游客不选择中国时,要扩大宣传,增进理解,减少沟通障碍,目标是中国早日进人游客选择范围,并入选其旅游目的地;捆绑式选择中国的情况下努力使中国成为并保持首要捆绑式目的国,争取赢得游客在中国停留更多时间,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赢得更多回头客,赢得更佳口碑等。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中国旅游业都必须努力进取,有重点、有步骤地攻克所面临的挑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组织形式也由过去单一意义上的合作社发展到今天新型的组织形式。同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也逐渐形成了比较明晰的思路,这就是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统筹城乡发展时指出的: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建设健全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对于提高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经营效率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发展,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旨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共识和不足。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
从现有文献资料的总结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农村经济组织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常用的有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中介组织等诸多称谓。此外,对于名称的内涵界定也有着不同的研究。
首先,组织性质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己联合、民主管理、团结互助的非营利性的一种经济形式。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联合自助,约定共营的一个企业形式的法人经营共同体,各“合作人”是具有私人财产和分户经营的单位。王礼力等则进一步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为增进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组织,存在着组织和农户之间剩余利益的分配。而潘劲等则认为,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介于社会团体和合作企业之间。
其次,组织形式的区分。多数学者的研究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区分。现行《宪法》第8条第一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由此可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着本质上的区分,前者呈现出了农村区域一般特征,是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而后者是农民自愿加入,是私有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再次,关于组织范畴的维度。有学者通过区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较系统地论述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指有关农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中经济关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该组织采取自愿加入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具有独立财产权。目前,学术界广泛研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多集
中于农业,还未涉及农村中的二三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类型
各地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组织模式。按照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体,张学鹏等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分为政府主导型、能人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专业合作社四种形式;刘德春将其种类分为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组织。总的来说,通过不同学者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类型划分,虽然有名称和形式的差别,但是都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于加强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肯定。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定位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定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大部分学者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归纳为连接政府、市场和农民之间的桥梁。陈永平指出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具体含义:宗旨是为全体的组织成员服务,为组织成员谋取更大的利益;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效率,提高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组织规模的扩大,是为了使合作经济组织更加富有生命力,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也有学者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进行了多方面的归纳,张屹立等认为,非政府组织担任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社区以及农民之间的沟通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凝聚的作用。此外,徐顽强等认为,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视角应从本质上出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连接农业资源和市场的纽带。
四、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实表明,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具有若干鲜明的制度优势,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发展不足,存在不少的问题。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外部制度供给和内部自身结构两方面对农村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外部制度供给来看,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导向作用,法律地位不明确。夏英指出,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外部环境,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一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二是合作组织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有学者从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表现为明显的行政主导态势,行政色彩浓厚,合作属性淡化,不能有效维护农民利益。张晓山则进一步指出了政府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消极因素所在,主要包括对合作资金的管理不规范;部门利益影响组织资源的整合;单纯下指标,定任务,影响组织运行效率。从内部自身结构来看,当前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松散,发展机制不完善,缺乏严密的组织结构。同时,由于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农经济”的习俗环境中,其自身存在一定的思想和认识局限性,忽略了对财产的权利意识和参与管理的义务,缺乏人本理念。另外,一部分学者也指出,现行合作组织的服务、协调能力不强,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和进入市场的能力有限,且具备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难于适应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由此看来,学术界从多方面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外部环境而言,学者们主要从市场经济、法律构建、政府角色等视角分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所在。从内部结构来看,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的结构、成员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但是,从研究目标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还属于政策性研究,仅仅是从政策制定层面展开对现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五、综合评述
综上可见,学术界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以下方面初步达成共识,但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的视角上,目前理论界大多从经济学意义探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而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等视角研究的成果较少,不利于人们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全面把握和了解;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规范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第三,在研究内容上:一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本质特性的认识,制约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政策层面的研究;二是现有研究偏重对浙江、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欠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研究较少;三是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大多从自身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等微观层面展开,而没有将其放到整个农村社会系统中考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其他社会要素相互关联,所以我们必须将其放到整个村社会系统中去考察研究,理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乡村政权组织等之间的影响关系;四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探讨某一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民协会组织、股份合作制组织等,个性研究未能有效上升为共性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在规律性的研究尚不深入。
主要参考文献:
按照我们大家传统的观念来看,演员最出色的地方就应该是演技才对,而不是颜值。但是现在似乎完全颠倒过来了,拍的一部电视剧,就好像拍动画片。
似乎为了烘托女主角的绝美颜值,就好像把电视剧特效滤镜弄得跟影楼一样。
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大可不必,虽然很多时候那些盲目追星的人固然存在,但是也有一些存在理智的人在用理智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听如果这些真的发展到一个无可逆转的地步了,那么很多人可能都会放弃这样一条路,继续走下去,无论是追星,还是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知道轻重才好。
就好像那些一直被抄袭的小说,还是义无反顾的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只是因为他们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也许这一件事情本身就是值得抨击的,但是却没有人了解,也没有人知道。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团队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从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看,应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小组合作的概念,其基本形式是异质小组,注重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采取的评价依据是小组集体成绩。小组合作学习提倡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是通过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与责任来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互学习方式,注重通过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来完成个人的任务。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被人们称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定问题,如有些学生不愿在公众面前发言等。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关注这些问题,不断地提高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合理分组、合理分工、合作交流
首先,合理分组学习小组。划分小组成员时要注意学生能力及个性的差异,使各小组能够均衡地开展学习。合理分工小组内部成员时,应明确个人分工,做到互相配合、相互帮助。此外,组内分工在使小组成员完成的共同任务外,尽可能实行轮流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担当每个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最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应注意合作交流。小组应该交流组内的不同想法和意见以致达到融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拥有看法一致或相互认同意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质疑与评价的能力、倾听他人想法的能力,尤其是能增强学生竞争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注意点拨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放在重点、难点上,注意内容的开放性、可行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表面形式而不管实际效果,教师要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和合作学习的进程等。另一方面,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只当旁观者,而当是学生合作的参与者,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如Trustyourself、Nevergiveup等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能对知识充满渴望和好奇,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大胆得表现自己。
(三)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在合作学习中,一种常见的极端是把讨论变成少数几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对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奇,每个人都会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随着这种教学形式的不断开展,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致使部分表现相对差的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不断受到排挤,最终导致小组讨论变成了以某个或某几个同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避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热烈的学习气氛,对教学形式开始放宽显现,更加的民主,任凭学生大喊大叫,这样下去必然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一)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在英语教学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应注重发挥成员的相互激励和帮助作用。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合作小组中个人的参与意识、合作习惯、学习态度和合作效果等。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要注重自我评价的因素,结合自身的表现,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其成功的一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熟记所学语言及各种语言运用技巧,也促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同伴,提高小组团队精神。
(二)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小组对自己组表现的评价即小组自评,主要包括评价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合作的质量及表达组员独特的想法,。通过小组自评来锻炼学生的公正评判。另一个方面是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评价即组际评价。组际评价是将竞争变成小组间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组际评价主要是学生对其它合作小组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反映学生个人或集体的素质情况,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此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进行小组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使学生学会全方位的看待周围的人。
关键词:对话;小学作文;原则
小学阶段的作文,强调学生要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记录下来,以锻炼他们的初步作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引导他们利用所学字词初步尝试作文写作,鼓励他们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稚嫩的对话者最终变成一个成熟的写作者。
一、以提高兴趣为原则开展对话
小学生作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做人态度和原则,鉴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作文对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笔者发现,现在很多小学生作文有成人化倾向,且内容、写法等趋于同化,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以后的做人处事态度。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提高兴趣为原则,鼓励小学生说出真心话,而不是写出套话甚至假话。在实践中,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他们真心交谈,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尊重和鼓励,从而让他们能够渐渐敞开心扉、表露出童心和童趣。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写关于雾的小短文时,一个学生说到“这雾好浓啊,好像是老天爷打了一个大喷嚏”,这句话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想象力和童趣,有的说是玉皇大帝的洗澡蒸汽、有的说是王母娘娘的胭脂粉散了一地,等等。这样透着灵气的语句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想象力自然就提高了,语言也就更加生动活泼了,少了很多匠气。
二、循序渐进地引导小学生开展对话
小学生的作文是最简单的写作,这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内容需要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要通过不断的指导和对话,让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不让他们觉得受到挫折。一是在写什么这个问题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学生的头脑中想象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措施将他们外化,使得这些生活内容能够被表述出来。二是在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多鼓励,让他们不断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不能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要求过高而不知道该怎么写。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铺设“对话”的平台,建设“对话”的课堂,循序渐进地掌握作文的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标: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组织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奠基时期,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
1.合理分组和选拔组长
分组和选拔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基础。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按照每组4~8人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小组合作分组的方法有两种:(1)自由组合。学生自由组合遵循学生自愿的选择,充分将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会出现学习困难、纪律不好的学生组合困难的现象。(2)由老师进行分组。老师分组会充分发挥学生成绩互补的作用,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指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或者学生干部来负责,这样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鉴于上述两种分组的优点与缺点,老师在实际分组过程中,必须做到,先与学生分析清楚组长的意义与责任,然后让学生自荐组长,再由自荐当组长的学生选择组员。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组长,在选择组长的时候,我先提醒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能力、责任心,而不是关系。
2.明确分工与组织纪律
分组的目的在于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内需要设置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和一名汇报员。各自的职务必须明确: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记录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小组交流和报告的依据;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小组分工不是长期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轮流担任不同职务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的纪律性是小组任务实现与否的关键所在,小组成员必须勇于承担责任,遵守组织纪律,按照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别人完成小组任务时,也应遵守相应的记录准则。
3.把握合作交流的时机与技巧
合作交流是需要技巧和时机的,并不是所有的语文阅读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时,必须进行合作内容的慎重考虑,确定合作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区的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开发探索性,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同时,也要注意对沟通方法的探究,在进行交流合作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倾听,学会欣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小组合作的意义,形成轻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小学生增强合作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那么,教师如何将小组合作方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呢?
1.设计目标,明确任务
分组学习的前提是明确小组的任务和目标,确定主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晰明确地提出小组的任务和目标,帮助学生确认小组任务,从而为小组分工提供依据。
2.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小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培养独自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不仅是对老师的质疑、文章的质疑,还有对小组成员发表的意见的质疑,从而帮助学生发表更多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敢问、善问,从而增强学生对文中知识的理解能力。
3.组间讨论,形成认识
学习首先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其次,才需要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讨论提供了平台,每个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意见,并能够提出问题,由小组共同解决。
例如,在进行《秋天的雨》自由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时,老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老师将任务分给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小组中一组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进行分工,将文章朗读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听,听完后各组员用自己的话概述,其他成员补充,在概述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论,发表看法。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人人参与,极大地活跃了小组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强化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