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冬季施工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冬季施工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冬季施工论文

篇1

本铁路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抗冻剂并将混凝土搅拌原材料预先加热,混凝土经运输、入模温度保持10℃以上,通过蓄热保温、人工加热(通过电暖器、电热炮加热)使混凝土养护温度保持在5℃以上。现场混凝土采用搭设保温防护棚,混凝土输送泵管用保温材料包裹,表面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保温。

1.1冻临界强度冬季施工期间,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度达到设计40%及5MPa前不得使其受冻;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度达到设计50%前不得受冻。

1.2原材料配合比要求混凝土冬期施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PO42.5MPa,最小水泥用量不应<300kg/m3,水灰比≯0.55。砂石材料必须清洁不含冻块。水加热应提前4h进行,保证水温达到80℃。搅拌站的冬施措施按照天津市相关规定执行,施工前检查其措施必须执行到位方可拌制混凝土。搅拌站的冬施混凝土要求掺加具有早强效果的抗冻剂,保证混凝土在-10℃环境下,混凝土的水分子能够保持液相状态。抗冻早强剂的使用效果和掺量经试验室试配后确定能否达到要求,防冻剂必须是环保产品,不得含有尿素、氯盐成分。混凝土的塌落度有严格要求,冬施期间,底板塌落度140~160mm,搅拌站按照要求塌落度进行搅拌,混凝土运输到工地后要对塌落度进行检验,发现塌落度不符合要求,混凝土拌和物离析、泌水,立即予以退回。

1.3混凝土搅拌和运输为保证搅拌温度,必须严格控制水的加热温度。搅拌过程中,随时注意检查砂、石、水的温度情况,当不满足计算要求的温度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暂停搅拌混凝土。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35s,商品混凝土到现场的出罐温度控制在15℃以上。混凝土运输车,外缠苫布保温。混凝土运至浇灌部位后,采用2台泵车水平分层,分区块铺料,快振捣,及时覆盖的快速施工方法。混凝土经输送泵的传输后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10℃,对每一台班车辆的进场混凝土进行入泵前的温度测量,入模温度的测量,混凝土浇筑后覆盖前的温度测量并做记录。混凝土的搅拌及运输由混凝土厂家严格按要求进行控制。

1.4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出罐前一定要测量其温度,保证其温度不低于150℃,输送到作业层的混凝土,测量入模温度,要求不低于100℃。每一台班施工完成后,清洗机具,彻底排出其内部的积水,以免其内部受冻,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罐车必须设置在稳固地点,不得有冰雪冻融物。喂料前,要监督罐车进行倒转,防止混凝土的离析等物理不良变化。施工现场道路注意防滑等措施,水平管的出料方向要低于进料方向。

1.5混凝土浇筑1)冬施混凝土浇筑安排每次浇筑的开始时间宜在当日上午9:00开始,尽可能避开夜间作业。2)冬施混凝土浇筑应尽可能避开雨雪严寒天气施工。3)浇筑混凝土前及时将模板、钢筋上的冰、雪清理干净。4)浇筑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提高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5)每次浇筑混凝土前,要检查混凝土入模温度。6)现场混凝土随浇随盖,尤其是底板表面混凝土在二次抹光前,临时性的先铺一层塑料薄膜,待二次抹光后,及时加盖一层保温被。7)混凝土浇筑时要测量其入模温度,保证其温度不得低于100℃,浇筑成型后的混凝土温度不得低于50℃。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及时覆盖保温养护。

1.6混凝土养护和测温混凝土的养护采用地热及混凝土本身温度及外加热综合养护,即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抗冻早强剂并将混凝土搅拌原材料预先加热,混凝土经运输、浇筑完成时,温度保持在10℃以上,通过蓄热保温或短期人工加热,使混凝土经1~3d混凝土强度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后,可靠混凝土及地热蓄热、覆盖养护。蓄热保温及短期人工加热搭设保温棚。棚架采用钢管焊接制作,底板棚架宽21m×20m,侧墙利用搭设的脚手架,四周及顶部用带棉的帆布密闭。表面覆盖塑料布保湿保温,要求相邻塑料布搭结200mm,铺盖过程中应注意混凝土的成品保护,不得随意踩坏混凝土。遇大风天气时,保温棚用木方或钢管等重物覆盖,以免大风将保温层吹开。安排专人负责混凝土的覆盖检查工作,同时对工人加强冬施期间的技术交底,注意混凝土覆盖物的保护。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根据测量温度的要求,预埋好温度计的测量位置,测温次数见温度测量表。保温完毕,相关人员要认真检查,遇有大风天气,要留专职人员检查覆盖情况并负责修复被风破坏的保温层。混凝土养护温度不得低于5℃,不能满足该温度条件时,必须立即增加覆盖保温。若混凝土拆模后,混凝土温度与外界温差>20℃时,在混凝土表面必须继续覆盖两层阻燃草帘被。

1.7测温测温孔的均匀设置,浇筑混凝土时,按照设计位置埋设并采取措施固定,埋设深度为底板厚度的中间部位,每块板共埋设9个。测温时,按测温孔编号顺序进行,每昼夜测4次。

2结语

篇2

1.1灰土拌和、摊铺、整平、碾压工艺不符规范

施工技术操作中施工工艺,考虑冬季特殊性及工艺重要性,存在一些常见问题:(1)拌和不充分。石灰、土等材料到场,由于时间、温度、机具影响,拌和时间较短,使得搅拌不充分、均匀;灰土未采用集中场拌方法进行拌制,而采用现场路办法进行拌合,石灰掺拌量不均匀;(2)摊铺不均匀。由于冬季风大、气候干冷的特点,路床干燥影响粘合度,摊铺的平整、均匀;(3)整平缺乏精度。冬季材料进场后,摊铺工作未做到随铺随平,精确找平;(4)冬季气温寒冷,灰土冻结时间加快,碾压工作照常规执行,不能满足作业要求。

1.2依气温变化灰土路基养护,防护管理不到位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后,灰土路基养护和防护管理尤为重要,但是这部分工作没有严格按标准、要求实施,于是实际工作中存在切实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1)覆盖保温不严密。石灰土初怕受冻,因此冬季施工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出现零度以下,但施工地段往往较长,检查不周全,未能做到覆盖保温,一旦出现冻融现象,将极大地影响灰土路基质量;(2)灰土含水量控制不严。水分是影响灰土强度的重要因素,往往掺灰、拌合、晾晒等措施不严密,掺杂进带冻结土块,加大了含水量,于是影响了灰土强度和压实度;(3)防护管理环节缺乏合理性。施工中石灰质量等级、掺灰重量控制不足,灰土掺拌、摊铺等工序的选择与执行和施工温度等条件缺乏合理性融合。

2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温度、养护管理的针对性策略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除遵循一般灰土路基施工规范及技术措施外,还需针对施工中现存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施工温度、养护管理的合理性策略,以期保障施工质量。

2.1合理确认路基施工关键点、配比和压实度

冬季施工严把施工要求和技术措施:(1)严控施工关键点。考虑冬季防冻,随填随压防止工作面冻结;交通运输畅通,以确保运、填、压工序不受冻;不使用冻土、冻料,使用排水性的填料;路基基地受冻前完成;(2)严格按照配料比例,正值冬季,严禁掺入冻料,及时检出冻块避免碾压困难和含水量过大;选择抗冻性较好砂性土;(3)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低后高、轮迹重合原则外,还需考虑根据不同土质对压实度有不同要求,此时考虑气温对填料的影响,灰土路基填筑后充分多遍碾压,气温寒冷将结块填料应充分粉碎,另外考虑使用化学添加剂起到防寒及改善压实性能。

2.2保证灰土无冻土块、灰土施工气温适宜可行

冬季施工,由于气温影响,在施工材料和工艺上要求有所不同。首先,灰土无冰雪附着,不得含冻块、结块,做到随筛、随拌、随打、随铺,若土块不宜拌碎应增加拌和遍数,灰浆保持正常温度,且灰浆机具采取保温措施。其次,安排专人进行每日气温测定,以便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及灰土施工温度控制。当连续有5天出现平均温度小于5度,则不宜进行灰土路基施工;可采用早9点至下午5点气温在0度以上时,进行灰土填筑施工,并当日碾压完成;最低气温在-10℃以下时,不得进行灰土路基施工。施工前清除基底冰雪和保温材料,回填土上层采用透水性好的回填土,当日摊铺,当日碾压完成,并应将施工的灰土进行覆盖保温,再次施工如发现出现冻结则应挖除重新填筑压实,压实后覆盖草垫覆盖保温。

2.3优化成品养护,做好测温、保温、管理措施

冬季施工,成品养护十分重要,做好排水、保温、管理的措施,避免灰土由于冰冻收缩产生不必要的裂缝和受冻。采取冬季施工保护措施,,具体可以采用加盖薄膜覆土或覆盖草垫养护,防止受冻。其中养护时需要特别注意:冬季施工测量放线必须揭开保温材料时,应该在进行完后立即覆盖;对于保温薄弱的地方,先覆盖塑料薄膜再加盖草垫或覆土,压实、封紧、密封严实边角薄弱部位,需要加盖并密封严实。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研究

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尤其是新浇混凝土,当水泥与液相状态的水发生化学反应以后,就会产生复合物,可以将砂石与钢材等材料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一旦新浇混凝土处于低温状态下,就会造成这一化学速度减慢,甚至是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延缓。当水的温度降至4℃以后,并持续降低时,就会出现水体积增加的现象,如果水泥在水化作用时所需要的水被冻结了,就会造成化学反应终止,这样就会对水泥晶粒结构产生永久性的伤害。

1低温环境对混凝土性能所产生的影响

1.1影响早期性能

混凝土一旦发生受冻现象,就会造成物理力学的性能发生改变。经过相关调查可以看出,在低温环境下混凝土浇筑的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都会被延长,尤其是终凝时间延长比较明显。且在低温环境下,混凝土表面所产生的水蒸气会结成水,这样也就加大了水灰比,最终也就造成了混凝土强度雨季表面的抗渗能力降低。由于混凝土发生了早期受冻的现象,因此也就造成了结构被破坏,降低了后期的强度,且如果结冻时间早,强度损失也就更大。

1.2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在低温状态下,在一定程度上混凝土强度会增长,但是也会产出一定的水化作用。尤其是当温度逐渐降低以后,强度的增长也就更加缓慢了。在温度降至5℃左右时,水化作用减慢。当温度降至0℃左右时,水化作用停止。在发生冻结以后,混凝土硬化程度就会受到温度、水分以及空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且在混凝土中,所存在的游离水发生结冰现象,这样水分体积就会出现膨胀,在其内部也就会产生出相应的冻胀应力,尤其是当早期强度不足以抵挡冻胀力时,其内部就会发生裂缝。这样在钢筋的周围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冰膜,减低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减少了强度。所以当温度降低到5℃左右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要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出现早期受冻的现象[1]。

1.3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

在低温环境下,混凝土中的水分会发生结冰膨胀的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混凝土出现裂缝,尤其是在荷载作用逐渐加大的影响下,就会降低混凝土的抗裂、抗冻以及抗水渗等性能,这样也就降低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2混凝土冬季施工

2.1控制好水灰比

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水灰比,并根据实际要求适当提高水泥的实际使用量,同时还可以采用早强硅酸盐水泥。通过相关调查可以看出,适当采用引气外加剂与早强剂等可以有效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高了混凝土的早期强度[2]。2.2保护好原材料的温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适当对原材料进行保温处理。水泥是不能直接进行加热的,因此就可以将水泥放置在储罐中,在也要包裹上保温的棉毡。对于砂石来说,在冬季进行露天堆放很容易发生结霜与起冰等现象,因此必须要铺盖上塑料的篷布进行保温,避免砂石表面发生结冰的现象。而对于搅拌用水来说,就可以采取底部生火加热等方法来保证搅拌用水满足温度要求。

2.3改善混凝土拌制与浇筑

为了避免对混凝土进行拌制过程中热量的损失,因此要对搅拌站进行封闭管理,同时还要适当采取保温措施。此外,还可以采用容量较大的搅拌机来进行搅拌,以此来提高搅拌量,保证工作效率。另外,在进行投料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搅拌的顺序,先加入骨料与水,这样就可以利用水温来溶解骨料上的冰霜,提高了骨料的温度,当进行预搅拌以后,就可以加入水泥了,同时还要控制好搅拌的时间[3]。另外,为了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还可以采用将罐车的储罐外层包裹上保温的帆布,或是用热水清洗储罐,在运送到施工区域以后,要立即进行浇筑施工,以此来降低温度的损耗。

2.4做好混凝土浇筑后期的养护工作

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可以采取分批浇筑或是暖棚综合法进行养护。暖棚综合法进行养护其实就是在磨房的周围利用棉被进行封闭处理,这种棉被在北方极为常见,因此购买也比较便捷与经济。此外在暖棚中还可以利用火炉或是暖风机等进行加热,以此来保证棚内的温度,达到保温的效果。另外,为了避免混凝土温度过高,就可以适当放置钢板,以此来避免温度的集中。或是可以采用无烟煤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干净。采用暖棚综合法可以保证混凝土不发生冻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经济消耗大,费用高。加之搭建暖棚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施工材料与人力,因此也就延长了准备的时间。

3冬季混凝土施工要点

3.1施工的要求

在进入到冬季以前,施工企业就要制定出生产计划,尽可能地避免在冬季进行施工,或是减少在冬季施工的工作量。其中要注意的是当不可避免需要在冬季进行施工时,要保证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同时还要注重施工图纸的科学合理性,不仅可以避免能源与材料的过度消耗,还可以有效缩短工期。此外在进行冬季施工的过程中,还应当落实好各个环节的施工设备与材料,以此来保证可以在冬季中进行连续施工,或是要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法,以及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同时还要提前采买好保温材料与加热设备等,保证保温措施满足实际要求。其次是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的冬季施工安全意识,同时还要规范好相关的施工要求,严格遵守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施工的质量。最后是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人,及时记录施工测温数据等。且在进行施工时,还要严格遵守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管理,并及时进行测温,保证冬季混凝土的施工质量[4]。

3.2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早强型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这样可以保证在混凝土发生初凝时不会受到冻害。其次是要选择一天温度最高的时间进行混凝土浇筑,同时要保证混凝土施工配比的科学合理性,并选择一些适应性强的减水剂,以此来保证混凝土具备一定的抗冻能力,同时在进行搅拌的过程中,还应当要控制好投料的先后顺序。此外还应当要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热量的过度消耗,在运输的过程中,还要规划好运输的路线,减少运输的时间。此外还要及时清除钢筋上的垃圾,只有保证温度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以后,才可以进行浇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同时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冬季施工的风险。此外还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施工控制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作者:唐鹏 陶毅 单位:江苏盐城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余春华,叶奎利,袁凤友,等.新邳洪河闸隔水墙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8):673-674.

[2]张坦贤,吕西林,石家峰.一种经济且可大幅提高梁补强量的加固方法—拉压区同时用GFRP/钢板加固梁的抗弯试验研究与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2):62-63.

篇4

1、优化施工组织,编制冬季施工方案

冬季施工开始前,技术人员应认真查阅当地的历史冬季气象资料,了解冬季持续时长、气温变化规律、最高最低气温和最大风雪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近期的天气变化,分析当年的冬季气象情况。根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制定冬期施工方案,方案中应包含冬季施工项目、工序的组织、人员机械安排、施工计划、技术措施、安全管理等内容。此外,施工单位还应组成冬季施工领导小组,特别是就质量管理方面应明确责任分工。

2、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为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冬季施工前要开展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冬季施工方案,相关的规范、标准、图集,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等。另外,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冬季施工的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因操作不当而造成质量事故。

3、做好现场和物资的准备工作

冬季之前要提前做好现场的准备工作。场内施工道路应增设防滑措施,如在表面铺洒一层碎石;保证路面平整并设置一定的横坡,以防积存雨雪。现场堆放的易遭受冻害的建筑材料要在降温前搬入室内保存,不能移动的要加设覆盖或保温措施。水、蒸汽管道要进行管道保温。冬季进行室内施工的房间外墙洞口要提前封堵。做好冬季施工物资的调拨和采购计划,主要有炉具、棉毡、外加剂、防滑物品等。此外,棉服、棉鞋等劳保用品也要保证及时按需发放。

二、冬季施工的主要问题及技术措施

1、土方工程

冬季气温降低后,土壤中的水分冻结,造成土壤体积膨胀;等到气温回升后,水分融化又会使得土体体积减小,进而产生“冻融破坏”。在建筑工程中,土大多作为基层建筑材料使用,因此一旦产生冻融破坏,就会间接造成上部结构的开裂、沉降等病害。一般来讲,土方工程应尽量避开冬季施工。这是因为除了考虑冻害影响外,冬季土方坚硬,开挖困难,也会使得施工成本大大提高。冬季土方开挖前,应首先清除顶面的积雪、积冰。以挖作填时,土方装车前,应挑除体积较大的冻土块。基槽开挖后,如果不能马上进行下一步的基础施工,应预留高出设计槽底标高至少30cm的余土。冬季土方回填前,应首先清除基槽内的积雪、积冰。对沉降量要求较高的部位,如室内基坑、涵背、管沟等,不得使用冻土回填,可改换级配砂石、粗砂、砂砾土等材料,并分层回填压实。室外基坑等部位,可使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但冻土体积不得大于回填土总体积的15%,且冻土块粒径不得大于15cm。冬季土方应保证随填随压实,以防虚土因晾置而受冻。内墙转角、结构物边缘等压实机械施工困难的位置,应采用小型打夯设备压实,防止产生漏压。灰土层压实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覆盖保温,保温材料可选用两到三层的草席或厚度不小于50cm的素土。

2、混凝土工程

在冬季低温作用下,混凝土中的水分易产生冻结,使得混凝土的水化作用减慢甚至停止,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此外,水分冻结还会减弱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粘结力,进而影响钢筋混凝土的整体强度。试验数据表明,保证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是保证冬季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拌制混凝土时,合理降低用水量,或加入减水剂,严格控制水灰比,以合理减小混凝土坍落度。可使用温度不高于80℃的热水拌合,并合理使用早强剂、防冻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必要时,现场可改用高于设计强度1~2个标号的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积雪和污垢。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地面、底板等需要抹光的部位,应尽量安排在一天当中温度较高的上午或中午进行浇筑。为了避免温差变化引起表面产生收缩裂缝,浇筑完成后,要立即采取保温措施,可在构件表面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加盖2~3层草席、棉毡、棉被等保温材料。当施工现场靠近化工厂、热力站等地方时,可以搭设暖棚利用蒸汽进行养护。

3、钢筋工程

冬期主要影响钢筋的焊接质量,而焊接正是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焊接工作尽量安排在室内进行,如果必须在室外焊接时,应有遮挡风雪的措施。冬期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进行试焊,并将试焊的焊件送至试验室进行强度检测,合格后才可批量焊接。焊剂或焊条在冬期运输、存放过程中极易受潮,使用受潮的焊剂或焊条会影响焊接接头质量。在使用焊条或焊剂时,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对焊条或焊剂进行烘焙,干燥后再使用。钢筋安装完成后,应尽快组织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并浇筑混凝土,如不能及时浇筑,必须要采取措施防止钢筋遭受雨雪而产生锈蚀。

4、砌体工程及抹灰工程

砌体工程及抹灰工程也是冬季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受寒冷天气影响,砂浆的质量较难保证,特别是涉及到结构安全的承重墙体,尤其不宜在冬季进行施工。对于框架结构的楼房来说,可赶在冬季来临前完成外墙砌体或抹灰工作,等进入冬季后,封闭外墙洞口,提高楼内温度,再进行内墙砌体或抹灰的“室内作业”。砖石等建材在使用前,应彻底清除其表面的冰霜,砂浆用砂不得含有冰块和直径大于1cm的冻结块,可使用温度不高于80℃的热水拌合。砂浆必须随用随拌,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蒸压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在气温高于0℃时,砌筑前应浇水湿润;当气温低于0℃条件下砌筑时,可不浇水,但要适当增大砂浆稠度。每天收工前,当天的砌体应用草席棉毡进行保温覆盖。抹灰前,应彻底清除砌体表面的积雪和污垢,可在抹灰砂浆内加入防冻剂,室内抹灰时,可利用火炉、电炉或通入蒸汽等方法提高室内温度,以保证砂浆的初期强度。冬季抹灰时,可加大防裂网的铺贴范围,减少表面裂缝。

三、小结

篇5

【关键词】劳动工资劳动统计

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年来基层劳动统计工作而言,实际情况却难如人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再加上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劳动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客观上对劳动统计成果的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一、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特别是一些单位根本没有明确领导分管统计工作。至今仍有人认为统计是“软工作”、“统计只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是估计加统计”,只要得个大概数就行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1.2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开展较困难。由于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不足,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需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更不用说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年单位经济核算运行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了。加上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随意找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1.3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

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齐全,建立了统计台帐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劳资统计数据与财务账目核对清楚。但仍有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帐,致使账目不清,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造成的。

1.4统计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单一,只关心统计结果,不注重统计分析

在日常的统计工作中,企业统计系统收集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各个对口部门逐级上报,实行定期报表和各种临时报表制度,如每月、季、年报等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各种统计资料,由于各种报表注重主题一般比较单一,信息包含内容有限,导致信息范围狭窄,信息统计渠道单一,同时存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而往往忽视对统计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预测,没有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帮手作用。

1.5统计手段落后,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

由于统计原始数据信息的采集自动化水平较低,统计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定期报表制度,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有限,因此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比较落后。一是仍然没有实行网上直报,造成基层统计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报表处理程序审核、汇总等环节不够严密,造成数据出错难于及时发现,只能在汇总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汇总方法单调,难以进行深加工。或只能将数据导出后程序外操作,使审核程序复杂化。

二、影响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2.1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

在基层站队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站队的办事人员兼职,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各基层站队的办事人员大多年纪都很大了,单位照顾老同志,就让他们在不用倒班的岗位上,因为年纪大都无心再考取资格证书,因此他们的岗位工资都很低,甚至比在运行岗位倒班的职工还要低上一、两百元,这样就更加挫败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没有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都是等、靠心理,所以普遍都存在报表无法按规定的期限上报。每次多数单位必须通过电话催报才能收集报表,个别站队要催二三次。例如:每年仅上报一次的工资总额台帐,让劳资部门的工作人员真是大伤脑筋,发放统一的报表格式不用,为了省事就用前一年度的,这样职工的名字就不用重新填写,但是表格和公式却对不起来了,无疑给劳资部门的人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本来一天就能汇总完成的工作,为了对应数据,调整表格就要增加好几天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统计工作量和统计成本,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给数据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由于按照劳动工资制度要求全面统计其工资总额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差,已不能够完全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

2.2基层统计工作估计多,数据少

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包括范围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基层单位人员因工作变动频繁,普遍反映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太了解,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培训时间太短,很多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完成。实行年薪制的单位(如建行、农行等)平时只发给职工生活费,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一次性发给职工剩余的大部分工资和奖金,这样一来平时的季报与年报数据就相差很大。但按照劳动工资制度上的要求,其工资总额要填报告期内的实际发生数,这与现行制度就发生了矛盾。

三、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和想法

3.1领导重视

加大投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领导更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更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企业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才能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部门能够独立开展统计工作。

3.2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对统计对象各单位的基础工作,尽可能的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应多到各报表单位和统计人员沟通并督促、检查其基础工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能符合劳动统计工作的要求。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要强,一般理论知识要讲精、具体操作要讲清。要让参加培训的统计人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知道从业人数、平均从业人数与劳动报酬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统计数据的质量。

3.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如何提高劳资统计人员素质呢?一是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二是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精通统计业务,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三是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通过培训,统计人员全部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

3.4依靠制度

规范工作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从基层的统计抓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做法:一是严格统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二是规范基层报表制度,落实责任。三是抓原始记录,建立制度并加以落实。四是做好表彰评先工作。

3.5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

企业统计工作的关键是基础工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和统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统计工作过程中,对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要求。统计数据的生成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面、及时、有效,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把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源点,都纳入到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同时要充分运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和法制检验等一系列检验手段,形成有效的统计质量体系。

3.6理顺统计渠道,提高统计结果分析和预测,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统计追求的是“结果”,但应该更注重于“过程”,统计工作要做到超前预测、系统分析,为企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真正理顺了统计渠道,不断强化统计工作的预测功能,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以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基础依据,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充分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同时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劳动工资统计部门,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仅可以减轻统计人员的强度,同时大量的统计数据储存于计算机的磁介质中必要时可以快速的进行检索、查询和反馈,提高工作效率,使统计资源得以高效高质的开发利用,并可实现“一源多用、信息共享”,这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通过以上做法,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了;人员经过培训,素质得以提高,报表质量有所改善,数据更准确了报表上报时间提前,数据及时了。随着各企业的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数据挖掘。劳动工资统计不仅在人工成本分析上要依靠它,而且它也是企业制定有竞争力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劳动工资统计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提出了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党伟:如何作好统计工作为企业服务,铁道统计2004,(4).

[2]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6).

篇6

1.1开挖施工工艺

施工测量定位断面复测进出口一期进洞开挖规划进出口分层开挖土料运输进出口洞脸范围临时支护处理。

1.2开挖施工技术方法

隧洞工程进、出口土方开挖通道道路以现场已形成交通道路为基础,开挖面道路用推土机修筑,土方用1.60m3挖掘机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每层开挖高度控制在3m,开挖料用20T自卸汽车运输至规划内的弃渣及利用料场。机械设备开挖前,首先人工清除开挖区内的植被、杂物,同时进行测量放样设计开挖边线,核实开挖断面,按设计开挖坡外截水沟。在进、出口上游外侧设临时挡渣及排水沟设施,以防止开挖土料及雨水对进、出口建筑物的影响,马道和岸坡清理用推土机,液压挖掘机及人工开挖为辅助的方式进行清除。

2隧洞洞室开挖施工技术

2.1技术方案

在隧洞洞室开挖过程中,上半洞开挖过程中采用的是人工配合机械分断面作业模式,上半洞开挖断面为半圆段,采用人工风镐方式凿出,然后用车将渣土运走。下半洞为边墙段,施工过程中用人工辅助配合短臂挖掘机开挖,开挖料用5T自卸车运输到指定料场。洞室上半洞开挖的过程中,安装钢格栅支撑联合体,挂网、喷护施工紧随洞石开挖后施工作业。

2.2开挖施工

在隧洞洞室开挖施工过程中,主要的工艺流程是准备工作、测量放样、上半洞开挖施工、出碴、圆弧钢支撑、挂网施工、喷护施工、下半洞开挖施工、边墙钢支撑、挂网施工、喷护以及延伸风水电线路转入下一道施工工序。

2.3开挖施工技术方法

隧洞洞室开挖控制测量过程中,主要用全站仪、红外测距仪等设备,导线控制网,具体施工测量过程中用到的仪器设备是全站仪配水准仪。实际测量操作过程中,专人负责,而且每月需复测一次,以此来确保测量质量。在开挖上半洞时,由熟练风镐技工按设计要求进行断面操作,并且分区和分部位施工作业,采取风镐作业责任制。在风镐作业过程中,采取人工装车的方式,用自卸车将渣土运出洞外。在上半洞边缘位置,应当优先进行开挖施工操作,对支护钢拱架进行优化安装,并且在上半洞断面中下部位置预留出平台,其尺寸大小以便于拱架施工安装、以开挖施工操作不产生影响为前提。在开挖下半洞时,首先应当采用人工风镐方式对两边墙位置进行开挖,以确保能够有效安装边墙支承。其中,宽度大约1~1.50m为宜,边墙拱架施工安装后,短臂挖掘机机械施工开挖剩余工程量,开挖料采用自卸车运出,考虑高度因素边墙拱架和机械开挖分两次完成,下半洞支护和上半洞采用钢网绑扎焊接及混凝土喷护。该工程围岩颗粒级配连续均匀,大颗粒少,密实度较高,局部存在少量流砂层,开挖采用钢钎及锹等普通工具比较经济适用,顶拱80~120cm范围及周边轮廓线20~30cm范围内采用人工开挖,中间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分两台阶开挖,即顶拱为一台阶,直墙一次开挖到设计高程,但左右边墙立腿相错2~3m,不应同时开挖,待一边拱架立腿安装完成,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另一侧立腿施工。洞内开挖根据围岩及地表建筑物情况,按照40~80cm每循环进尺控制。若遇到岩石存在流沙层时,缩短进尺一般按40cm开挖,顶拱部位增加Φ32mm自进式中空注浆超前锚杆,因造孔制约,一般锚杆长度不超过2m,间距30cm,沿洞顶120°范围径向布置。地质条件较好,时每循环进尺按80cm控制。隧洞开挖后,立即进行拱架支护,支护中关键做好锁脚锚杆及立腿底部防护施工。锁脚锚杆采用Φ25螺纹钢,用风镐冲击力将其打入砂砾岩层,长度一般为120~150cm,再深打入就非常困难,不可操作。锁脚锚杆起到临时支撑,关键是拱架立腿一定要支撑在原状土之上,根据以往隧洞施工经验,为使拱架真正起到与围岩变形一致。特意在立腿底部再浇筑30cm宽,40cm深的护底混凝土。这项工作由工人施工,也是支护工作中需重点检查和容易出问题的一个关键部位,该项措施也是吸取以往软岩隧洞失稳的经验教训,在该工程中的一个特殊应用。

3隧洞开挖技术措施分析

3.1降低污染物主要措施分析

隧洞开挖过程中加大风机风量,对洞内油烟浓度进行降低,出渣时应确保排烟风机风量,风管出口风速稳定,油烟可随时从洞内排出;轴流风机、管道等应不断地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出现沿途漏风现象,以确保最低风速在0.15m/s以上;风速在1.50~3m/s时,油烟粉尘浓度可以有效降到最小。实践中,利用喷雾洒水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烟尘,当排烟尘效果不明显时,巷道中的积聚烟尘非常多,利用喷雾器可以通过制造水幕的方式射向烟尘源。对于喷雾器而言,可分为单水型、压气型两种,其中前者采用的是高压水,喷嘴将水雾化后对内燃机进行降尘,有效率可达40%以上。开挖过程中及时将拱顶喷浆封闭起来,有效减少未喷面受污染时间,因排除的油烟多集中在拱部位置,即断面上部,可顺风流将其有效地排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利用拱顶喷浆以及断面开挖工序,进行平行作业。其中,拱顶喷浆作业过程中,应当紧跟开挖面30~50m,这样可以确保拱顶砂浆不受掌子面开挖操作时的爆破冲击,对防止喷面砂浆脱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实验获得距离参数,缩短喷浆面、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拱部岩面在受到污染前就封闭起来。

3.2通风技术措施分析

隧洞开挖通风利用混合式通风措施,利用轴流通风型号YZF—200L—2,功率45kW,在进出洞口时设压入通风机及吸出风机。其中,压入通风的主要作用范围是整个隧洞,压入风口、排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以25m为宜。油烟和粉尘浓度较大时,在隧洞中部位置适当地增设一个中继站,确保压入风管风口压力以及作业点风量足够大,这样就可以为掌子面提供高质量空气。

4结语

篇7

首先,工程技术方法是工程技术实践活动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古代社会中,由于科学发展水平低下,工程技术方法与科学尚无直接关系,主要体现并包含在人们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技能之中。古代的工程技术活动及其伟大成就因此总是与某些杰出的能工巧匠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宝贵技术往往因个别人的去世而失传,古代不少构思巧妙、设计宏伟、技艺精湛的工程因此也成为千古不解之谜。近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工程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地成为科学知识转化而来的一套可操作性的工程规则、技术、工艺、模式和程序。正是这些实践操作规则和模式直接导致了工程技术产品的诞生。很明显,对于工程技术活动来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以后,方法始终是创造性劳动的精髓,是工程技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相应的方法,则任何工程活动都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如同过河一样,如果没有桥和船,过河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其次,工程技术方法也是工程实践活动发展的条件。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近代工程出现以后,工程实践对工程方法的要求更高了,依赖性程度增强了,工程技术方法出现了系统化、层次化和社会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一方面,工程技术方法由狭义向广义拓展,工程方法出现了软、硬兼备的系统化特征。现代工程研究,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装置、设备、仪器等硬件工具,作为方法,它们是科学知识和工程经验的物化和对象化。任何工程实践都离不开这些硬件工具,这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代条件下,工程活动对硬件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工程实践更离不开软件工具,即狭义上的工程技术方法。由于软方法不像仪器设备那样有形,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然而,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工程技术方法这种无形的软件工具却起着关键和灵魂的作用,是工程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工程技术日益系统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工程技术方法这种软件工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构成工程活动成功的关键和向导。另一方面,随着工程实践不断科学化、社会化,工程技术方法已经超出了工程活动的本来范围,拓宽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工程技术方法也不再限于开发、设计、研制、试验、鉴定、施工等纯技术领域,而是建立和发展起来了一系列基于科学技术而又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生态、人口、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适应时展要求的新方法,例如工程技术预测方法、工程技术规划方法、工程技术评估方法、工程技术监督与调控方法等。这些方法虽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工程方法,对工程实践不起技术作用,但是,它们在现代却是工程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正常运行、顺利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社会条件,对工程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定向、调节、规范和选择作用,是其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工程技术方法是联系科学认识与工程实践以及工程主体与工程客体的桥梁和中介

首先,工程技术方法是科学认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中介环节。科学认识特别是工程科学认识的成果本身并不是工程方法,把它拿来应用才会转化为方法。科学认识也只有先转化为方法,才能实际地应用于工程实践过程中,才能实际指导工程实践活动。可见,工程方法是科学认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桥梁和中介。一般地,科学认识转化为工程方法,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在整体上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思路;二是在细节上为工程实践提供具体方法和实践要求。例如,对工程活动提供具体的技术原理、构思理念和方法、设计方法和规则、研制方法和步骤、材料性能和标准、能源选择和要求,等等。通过上述转化过程,科学认识实际地指导和促进工程技术活动的进行并将其引向成功。其次,工程技术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中间环节。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方法,工程主体实际地变革对象、探索对象、改造对象,即通过工程方法,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物质地和观念地把握对象,改变对象,规模化、工程化地实现客观对象的人工化,实现主体的客体化,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另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方法,工程客体也反作用于主体,主体因此发现了更多的客体属性,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揭示了更多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更系统、更深刻、更全面、更有效的认识和方法,变以自然状态“在我之前”存在着的客观规律和运动形式为以人为状态“在我之中”存在着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实现了客体的主体化。完全可以说,工程技术方法是工程实践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桥梁和通道。

三、工程技术方法是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的有效工具

工程技术方法是应用于工程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工程对象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而工程对象既不同于科学研究对象,不是纯粹状态下的理想客体或模型;也不同于一般技术活动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客体,而是现实状态下的人工系统,一般说来,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复合系统。适应于工程对象的性质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工程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因此,工程技术方法也是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与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相类似,工程技术方法一方面可以综合地延伸人的感官,放大人的智力,使人获得更真实、更全面的信息,丰富和综合人的知识,扩大认识范围,深化认识层次,创生和整合出适合复杂对象的新方法、新手段,改变智力运作的形式甚至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方法还可以有效地把多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实际地变革和改造复杂事物,变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变“本然之物”为“应然之物”。在现代,“工程”一词有明显的泛化趋势,很多活动都被冠以工程二字,例如“扶贫工程”、“创新工程”、“五个一工程”、“再就业工程”等等。这表明:一方面,我们已经走到了认识和处理复杂事物的时代;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方法确已成为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了。

四、工程技术方法是改变人类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牵引阀

篇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就是运用了具有自动检测功能与自动控制功能的电气装置,可以实时对电力系统进行远程调节、控制、及监控。在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的同时,通过信息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对电力工程的远程控制与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自动化的电网配置、配电网技术协同工作。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对电力工程的各项信息进行统计、收集、分析从而加强电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减轻了以往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充分利用电力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进行监督,在面临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采取信息处理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地处理。而配电网技术可以配合电气自动化技术改善城乡配电网,加强城乡电力网络运行工作,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城乡电网中的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电气开关到电力工程都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身影。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变电站及配电自动化的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从而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减低了变电站及配电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变电站及配电站人员的安全性及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多种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安全检测以达到高效控制的目标。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通过新型的设备代替以往的电磁式装置从而使得现场的监视操作更加智能化、可视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监控设备的更新,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提高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高质量输电过程,经济效益提高很多。

2.2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电网的总调度能够通过大屏幕显示器、计算机服务等自动化系统对电网进行远程监控。根据电力工程中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监控电网的实时状态。通过各个分系统传送的电力工程中的生产数据、控制发电的数据,对电力工程整个系统进行评估、调配和预测,从而减少了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电力故障及异常情况,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及时作出判断,检测更加及时。从而减少了电力工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事故。另外,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还能对整个电网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调度从大屏幕上可以清晰的采集信息,找出电气事故的发生地并提出应对措施,防止事故的扩散,减低影响。

2.3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在电力工程的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通过太网、过程控制单元、工程师工作站、高速数据通讯网等对分层对电厂的生产状况进行测试和控制。经过过程控制单元可以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接受热电阻、热电偶、电气量等信号,处理运算的结果、参数等,通过这种方式对电网进行监控,从而提高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的检测、保护和控制功能。

2.4计算机自动化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引入了计算机操作系统,通过微型计算机让整个电力系统自动记录、反馈电气设施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对反馈信息进行的误差判定。加强软件的查找、分析、测算的应用,从而在电力工程中实现操作技术的使用性,更加便于电力工程的管理。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还要注意对监控方式、现场总线监控进行设计。只有全面加强电气设备的监控信息及监控方式,才能提高监控系统的效率以及整个系统稳定性、可靠性。

2.5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