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1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视新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们关注、了解新闻的主要载体。然而实践中,电视新闻节目缺乏创新意识,内容空洞,使观众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为有价值的新闻消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们的休闲时间有限,关注电视的时间不多,一成不变的新闻编排报道方式,缺乏深度与广度的内容,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与注意力。平淡无奇的语言、雷同的节目内容更不能引起关注电视新闻的兴趣。
2、电视新闻缺乏实效性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手机也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通讯工具。因此,人们关注、获取新闻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及时性的特点。而电视新闻的报道往往滞后于网络新闻,人们对于过时新闻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在部分新闻里,时常有“前不久”“最近”或“今年以来”等时间概念的新闻报道。同时,在有些新闻报道过程中所引用的材料过于陈旧,不能准确、及时的专递有价值的新闻,使观众失去了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新鲜感。
3、编排方式缺乏新颖性
多样化的电视节目编排样式,有利于增加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与收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会使观众对相同的新闻节目产生抵触感。任何缺乏变化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单一、程序化的电视新闻编排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会降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1、培养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的创造者与制作者,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新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关键与基础。同时,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制作出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善于质疑,其不仅仅是对问题的质疑,而是在一定科学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所编辑新闻消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扎实、熟悉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了解素材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值得报道的新闻点。其次才能对整理的素材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分析,编排,将其合理、高效的融入于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新闻编辑熟练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根本,但是有效的实践有利于理论的验证与摸索,是编辑对于新闻加深印象的过程,同时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将编辑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与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充满吸引力。
人力资源、人才是行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创新,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才创新的收获。首先,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专业人才开发与管理制度,制定定期的培训、考核机制,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具备掌握信息的最高灵敏度。其次,投入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派管理人员到优秀电视台、同行业新闻媒体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本电视台的特色文化结合,培养出更多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型人才。
3、强化新闻“嗅觉”
所谓的新闻“嗅觉”其实就是指对新闻的敏感程度,这一点是身为编辑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最特殊的素质。身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各种新闻稿件和素材中的新闻要点,特别是对当天新闻报道中头条新闻的发掘,因为这将决定当天的新闻舆论走向以及观众的兴趣所在。
4、创新新闻的编排模式
新闻编排模式的多样化创新程度是创新新闻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因为新闻编排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电视新闻信息主要包含两大类,主要分为有效和无效两大类。新闻编辑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类信息按照合理的整理与筛选,以适当的比例安排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将重要的、价值性较高的信息重点突出且置于新闻节目的开始部分,同时让新闻排版模式具有灵活性,让不同种类的新闻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创新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首先要改变电视新闻官方化的风格,电视新闻面对的大部分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报道的内容应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让人感受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从而提高人们收看的兴趣。同时报到时采用的语言应尽量减少难懂的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接受程度。其次,新闻报道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将背景分析与现场播报结合在一起,让访谈性报道和动态新闻结合在一起,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立体化的效果。还能突出比较重要的消息,对于观众有一个重要的引导,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舆论对于新闻媒体的监督。最后,可以将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进行混搭,将长短新闻、新闻与评论互相结合,让形式单一的电视新闻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化。
三、总结
创新的基础就是质疑,敢于突破现状,寻找新的亮点,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和事物,以科学为前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理论上的创新外,编辑还要用大量的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的正确与否,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检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实践的过程中,即验证了自身的理论是否正确,又为自己累积了一些实践经验,更有利于促进编辑的综合发展。
1.2创新新闻内容和形式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关键,因而编辑需在新闻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进行新闻内容方面的创新时,首先,新闻的内容要通俗易懂,要明白新闻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这样便更加利于观众理解和吸收电视新闻中的信息。当今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多数人都喜欢直观简洁的新闻内容,不愿花时间多加揣摩,内容复杂难懂的新闻必然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其次,为了确保新闻内容的通俗易懂,编辑应当注重新闻与社会的结合,并对难懂的新闻搭配合适的解说和图文,新闻解说时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最后,编辑要增加新闻内容的含量,但并不意味着要将大大小小的消息全都说一遍,而是要有选择的进行,给大众一些贴近社会生活、价值含量大的消息。除此之外,新闻的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可采用这些手段:
1)融合各种形式的声音、文字、符号、表情等图文信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在新闻中,不仅可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度,还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技术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因而在编辑新闻时,可以融入一些文字制作、动画、图片、声音等元素,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
2)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新闻的机会。我国是民主法制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因而在电视新闻编辑中,要关注群众的意见,为群众提供参与新闻的机会,如群众互动,街头访问、电话随机采访等其他创新的参与方式,让群众参与到新闻中来,在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治法治的前提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里所说的嗅觉,就是对新闻的本能认知,依靠以往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判断消息的新闻价值。作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必须能够拥有这样的基本能力,善于区分头条新闻和普通新闻,有追踪价值量大的消息的本能。注重独家新闻的报道,这就要求编辑能够敏锐的把握新闻的舆论趋势,善于挖掘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迎合大众口味,并将其做成新闻,紧跟时代潮流。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大量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删减、编排等加工工作。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充足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各种信息包罗万象,这就要求编辑们除了拥有专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外,还要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新颖的思维和良好的观察力。无论是宣传的艺术、手法、心理,还是军事、政治都要有一定的认知,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工作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求为广大群众做出更好的电视新闻。
2典型案例分析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在国民的新闻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从1976年开始开播,并一直至今每晚与观众相约7点首播,甚至在一些家庭中,每晚半小时的新闻联播时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该节目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宗旨,在新闻界屹立将近39年,期间也伴随着许多改革和创新,就从2013年的创新改版来说,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使其收视率比2012年平均增加了24.32%,改版效果十分明显。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联播》的历史播放记录也可在网络上观看,还可在网络观看直播,虽是电视新闻,却并不局限于电视,这种跟上时代潮流的转变,也为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除此之外,其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进一步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起腾讯、新浪等网络媒体新闻和其他新闻杂志来说,有更强的可靠性,更易获得人们的青睐和信任。由此可见,创新对电视新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就更加体现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3结论
从发展速度上看:传统的电视传播由无线(微波)传输、有线(光缆)传输和卫星传输三种,收视对象是接收终端———电视机前的观众。资料显示,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实验开播到2014年,经过56年的发展,中国有4亿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已高达140台,拥有8.8亿人口的农村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也达到95.2%,全国观众总人口数达10亿人以上。反观新媒体的发展则迅猛得多,以互联网为例,从1994年到2013年6月,短短的二十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而中国智能手机从本世纪初引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3年,智能手机拥有量大约是5.8亿部;微信平台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从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观众接受信息是靠电视机完成,受制于固定的有电视机的场所,而手机的使用者不受制于任何场所,不管在哪,只要有信号,就可以从微信、微博、短信中接收到信息。
从影响力来看: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靠高科技的支撑,具有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即时沟通、成本极其低廉等优势,其影响力至少已基本达到了与电视传播不相上下的程度。
不难看出,电视的受众规模依然是庞大的,然而,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保留传统的传输方式,巩固已有的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覆盖新的受众群体,让电视新闻融入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多样化是当下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保证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向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把电视节目整体放到互联网和手机上,如手机电视和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NTV,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成为电视新闻受众。其二,将电视新闻节目按板块、栏目建立起微信、微博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如辽宁电视台的知名新闻栏目《新北方》《新闻正前方》等。其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依靠技术支持实现多重、多向传播。当电视新闻到达微信、微博平台后,接受者又可以通过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将微信、微博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及朋友圈。
传输方式的多渠道,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而传播的多样化则改变了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模式,新闻资讯获取的平台从以往的只能通过电视机变为既有电视又有新媒体,一大批不待在电视机前的新媒体拥有者(特别是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并且,由于新媒体渠道的扩展,使得传播者能够借助新媒体渠道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实时化、共享化,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资讯。
二、利用新媒体使电视新闻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它需要媒体快速地将发生的新闻告之观众,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相关情况。但是,由于电视新闻在播出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工作,在剪辑的时候还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导致新闻播出时,观众早就了解,“新闻”变成了“旧闻”,内容相对网络媒体来讲比较滞后,实效性不高。
二、电视新闻剪辑和传播的创新方法
(一)注重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单一,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时,要注重创新播报形式。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第一,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比如新闻联播中,在播报电视新闻的时候,可以到相关地点进行相关人员的访问,这样的互动环节有两个方面的好处,其一,这样的互动环节可以扩大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不仅是关于事件本身的真实叙述,还能结合旁人的观点进行表达,让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观众的需求,从而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二,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人们在互动的时候就会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情况,然后才会发表看法和观点,这样的互动环节就有效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第二,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增加电视新闻的信息量。电视新闻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量的相对比较小,电视新闻就可以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报。这里的滚动的新闻可以补充最新的新闻信息,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第三,采取直播方式播报新闻。在新闻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注重采用一定量的直播新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和真实性,让人们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的各种情况。
(二)注重点是新闻内容的创新
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时,要注重内容的不断创新。这里就要注意新闻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新闻的题材,比如多增加一些时政新闻只能怪的民生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就是新闻报道的对象。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加强新闻的采集,从中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对象来进行报道。在新闻剪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证观点的独特性,不能一味随大流,同时注意讲究新闻的知识性和服务性,让观众在收看新闻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从中学到一定的知识。
(三)注重新闻头条的重要性
头条新闻对于观众来讲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因此,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头条新闻。对于大多数电视新闻中,头条新闻大多是关于一些比较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这方面的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如果这方面的新闻占的比重太大,一定程度上也会让观众产生腻烦心理。因此,在头条新闻中,也可以报道一些具有一定反响的社会事件,让观众积极参与到事件讨论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继续下面的内容。
(四)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还要不断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由之前的“我播你看”转变为“你拍我播”,鼓励观众主动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工作中。传统的电视新闻都是由电视台进行剪辑和传播,观众只是在一旁收看。而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拍客,他们将身边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是重大事件实时记录下来,由于电视新闻的各种限制,他们一般都会将拍到的新闻上传到网上。所以,电视新闻应该与时俱进,主动与这些拍客展开合作。比如将某些拍摄与采制权交与这些拍客,鼓励观众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制作中,扩宽电视新闻的剪辑和传播途径。
三、结束语
注重拍摄角度的变化。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画面角度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采用多种角度的方式进行拍摄,则可以让观众全面观察到新闻现场的情况,但是,当记者进行多方角度拍摄时,应根据观众的视觉的变化习惯来进行拍摄,注重镜头画面的连接性,避免镜头画面产生跳动现象;第四,合理利用运动镜头。运动镜头也是电视新闻拍摄的重要工具,其主要包括推、拉、摇、移、跟等镜头,因此,在电视新闻拍摄过程中,应注重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的相接,并注意观众的视觉变化习惯,从而拍摄出优秀的作品。
2培养电视新闻记者在拍摄过程中的剪辑意识
记者是电视新闻拍摄的主要工作者,电视新闻记者的剪辑意识对电视新闻拍摄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拍摄出更好的新闻,培养电视新闻记者的剪辑意识显得非常重要。这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应加强编辑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培养电视剪辑意识,也需要培养电视编辑意识,加强电视编辑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电视新闻素材的选取,使自己具有编辑意识。另外,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充分了解新闻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准确判断新闻事件的主题和拍摄重点,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若遇到突发新闻事件,应具有预见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掌握过硬的拍摄技术,不仅要具有剪辑意识,也需要熟练操作摄像机,充分了解摄像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尤其是运动镜头的使用,掌握画面的构图原理及色彩饱和原理,拍摄出丰富、真实的画面和有价值、有用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报道提供完整的内容。总的来说,培养电视新闻记者的剪辑意识是促进新闻报道的有效途径,只有电视新闻记者的剪辑意识得到提高,才能为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真实的素材。
3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要随机应变,轻松化解尴尬的场面,在采访时除了要有敏锐的新闻视觉,还要有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时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和出彩的地方,从而写出精彩的新闻报道来,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提问时要具体生动,准备无误,不能漫无边际,虚无缥缈,只有通过对采访对象的细心访问、观察和了解,对材料进行经过一系列的认真筛选、分析、判断和提炼以后,思路才会逐渐清晰,写作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才能运笔如飞。
二、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
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能够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很好地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不安感,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采访对象,更加有利于其后的采访工作,从而有助于收集到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有利于保证采访工作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地完成,总之,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氛围,从而使得采访圆满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到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地完成电视新闻报道任务。
三、电视新闻采访时的情感因素
(一)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细心、有耐心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细心、有耐心,要怀有一颗真诚之心去对待采访对象,要用眼睛去采访,要善于观察,采访开始以前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应该怀着一颗真诚之心与采访对象真诚相处,只有这样采访工作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遇到对采访冷漠、警惕、敌视,甚至是拒绝采访的采访对象时,要真诚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沟通尤其重要,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真诚,那样,采访对象一定要很好地为你诉说,在进行采访时,有时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赢得采访对象对你的好感,此外在采访时还可以根据采访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真正确保采访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二)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要和蔼友善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如果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想做好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需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中去,主动的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让对方很快地熟悉自己,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氛围,从而能够很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素材和内容,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
(三)整理材料写报道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
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所以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整理材料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带入采访报道中去,要给观众呈现出最真实、最客观的事实,从而圆满完成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四、结束语
尽管在电视新闻中恰当运用长镜头能使新闻报道更真实,但实际工作中运用的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主观而言:当前部分的编辑记者未能对长镜头的写实作用有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一组短镜头会比一个长镜头更具有表现力、信息量大,不舍得在短短几分钟的新闻中拿出一大段时间编入长镜头;客观原因:新闻素材中本身的动态较弱,在很多的成就新闻、会议新闻中,长镜头几乎极少用到。此外,当前的现场报道较少,人们较为关心的社会新闻,现场直播也是凤毛麟角,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场报道深受观众喜爱,因而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拍摄经验,期待更多现场直播能促进社会风气,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2电视新闻中长镜头的实际运用
一条新闻的产生是突如其来的,普通的观众都有一种好奇心理,想对新闻事件探个究竟,一睹为快,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长镜头的运用就与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相吻合,长镜头也成为最直白、最通俗的表现形式。长镜头在实际运用中,是对分镜头记录方式的一种革新。起初,摄像师可以运用分镜头方式,将眼前现实空间的新闻事件,从事件的各个侧面去进行拍摄,之后再利用一定的逻辑关系与结构形式将它们组接在一起,也能完整地呈现出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取材方面或结构上有些不合理之处,会给人一种不自然、不真实的感受,若是条件允许,可在实践中,大胆运用长镜头,是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生活表现,比刻意“做作”出来的更真实、生动。那么,在实际拍摄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长镜头呢?首先,一个新闻事件较为集中的出现在一个场景之内,依据分镜头的表现方法,需要10-15个镜头才能完成。此时,摄想师就可以考虑下用最快的速度用3-5个镜头去展现事件,通俗而言,就是用3-5句话将事情说清楚。当新闻事件集中在一个现场,我们可以用几个长镜头表现它,具体的操作步骤是:第一,正确选择长镜头的行动路线,从开始到结束每一部分都做到心中有数,也要考虑周全,在这个行动路线中尽量避免出现障碍物,也就是由始至终行得通;第二,行动路线中,紧抓新闻事件中需要突出的那些内容,推、拉、摇、移等技巧的合理运用,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才能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其次,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多个,假设有四个现场。为了更好的显现出其中一个场景,摄影师可以运用一个长镜头或几个长镜头构成一个大段落。然后将这四个现场的大段落组接在一块,也就形成了一条电视新闻。
3结语
县级电视新闻具有播出时间短、画面有限的特点,无法过多地使用过渡镜头。目前,后期制作中使用的是用非线性编辑,所有的镜头组接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视频、音频等素材均以素材块的方式出现,可实现画面次序上的随意编辑。因此,在选择、组接画面时,合乎逻辑是基本要素。应根据新闻事实发生的时空转换时间安排画面,通过组合画面,清晰地反映出新闻发展的全过程,解析事件发展的逻辑要点。同时,还要掌握新闻事件的主题思想,以此确定支持新闻主题思想的画面,并将思想与画面相结合,使画面既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和逻辑要点,又可以体现新闻的主题思想。比如,在报道某个工程竣工剪彩时,稿件内容会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报道,画面也应按此顺序组接,一般情况下多为远景,多交代工程的场景全貌。具体而言,全景为到会出席的领导;中景为领导剪彩;近景为领导特写、展现剪彩的细节;最后画面转入参观场景。由此可见,视觉形象层次应较为分明地按照事件的进展而变化,将新闻现场发生的一切合乎逻辑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使观众如临现场。
1.2遵循视觉匹配中的轴线规律
要遵循画面切换的规律,即遵循视觉匹配中的轴线规律,连接好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呈现出蒙太奇节奏。以县级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经验性深度报道为例来说明,这种新闻的长度多在3min左右,需要运用的切换规律较多。其中,以笔者剪辑的《科技为先导——祥云工业跨越发展》为例,此新闻为长消息,时长204s,内容涉及“十二五以来”“年处理1.0×105t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电锌冶炼新技术和产业化示范”“低品位氧化锌矿生产电锌冶炼关键技术研究”和“铅锌冶炼厂废水零排放工艺装置研发和应用示范”等多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且采访了2位新闻当事人。在此新闻中,如果不注意镜头组接,则必将造成画面混乱。在充分理解稿件和熟悉视频镜头后,从工业园区的远景开始,运用轴线规律,将镜头切换至飞龙公区,展示飞龙公司正在运用的多项新技术;以动、静画面切换的方式,过渡到水的综合循环利用,引出第一位采访对象,进行同期声剪辑,在处理同期声过长的问题时,切换进水处理车间的不同生产场景,这样既丰富了画面,又遵循了蒙太奇原则,确保了新闻应有的节奏;通过轴线切换,画面再次回到飞龙公司的全景,通过配合稿件和遵循动接静的画面剪辑原则,引入中天锑业公司的企业文化、生产场景,通过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反映出祥云工业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诠释引用新技术给祥云工业带来的变化,再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天公司的业绩,引入第二位采访对象,以画龙点睛的同期声采访与由北向南的移动镜头相结合的方式结束整条新闻。此外,还应把握好新闻的长度。后期编辑时,县级电视新闻的长度主要依据新闻的内容确定。新闻过长会令人生厌,而过短则会让人难以了解新闻内容。因此,应根据新闻要表达的内容确定镜头的长度。对于比较重大的会议新闻,比如两会报道,其内容严肃、气氛庄重,政治性强,抽象的理论多,因此,新闻节奏应沉稳、舒缓,远近景宜远不宜近,镜头宜长不宜短,推、拉、摇、移的速度应缓慢、有节奏;当播报文艺表演新闻时,应活泼、欢快,镜头宜短不宜长,可多用近景和特写,拍摄角度也应多变。
电视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因此,要处理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县级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声画合一”最多的是同期声,即将声音与画面同时录进一条新闻中。它能有效地增强气氛,使观众的视听一致。因此,编辑在处理同期声时,要考虑是否必须采用同期声。要想在较短的新闻中运用好同期声,就要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并删去废话、废镜头。同时,要做到声画对位,即将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中,使声音和画面保持完整、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采用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无法产生的效果,使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力得到新的拓展。以笔者多年的编辑经验看,同期声越短越好,最好控制在20s以内,且必须选择最能说明新闻事实的台词。在特殊情况下,同期声也不应超过40s。此时,还需要加入一些场景镜头,以改善同期声的节奏,使其与整段新闻相融合。
字幕是电视图像、声音的补充和延伸,可独立表情达意,能够使电视画面更加丰富、完美,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字幕的制作并不是直接嵌入字幕,字幕的颜色、字体、摆放位置和出入屏方式等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字幕制作得当,则会为新闻增添许多色彩。以我县目前正在播出的《党的群众路线》为例,除应用了同期声字幕外,还加入了标题、标榜字幕等。这些字幕采用红、黄、白、蓝等多种颜色,且字幕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大小、停留时间,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了此新闻的感染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