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师德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4: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师德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德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高职;师德建设;制度保障;对策

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养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依靠一支敬业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塑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一代青年乃至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品种、多规格的态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变过去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状况,使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的高职教师师德具有政治性、开拓性、平等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从总体上讲,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高职师德也出现了一些另人担忧的下滑现象。

高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校”观念的迫切需要在学校里,由于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以德治校”必须构筑起以师德为核心的学校道德体系,充分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与教化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的断层现象已经基本消失,逐渐趋于合理,这是多年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和发扬高尚的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高职教师队伍中仍有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与人格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特别是有些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严重损害了高职教师与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与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中存在的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对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现象,必然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建设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高职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重教学、轻教育,未将师德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抓紧抓好,主要表现在:没有单独制定

师德教育方案;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师德建设形式单调,仅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缺乏兴趣。

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现象严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学术研究成果,教师为维护和发扬高职院校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表现为学术心态浮躁,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抄袭剽窃,请他人文章,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弄虚作假等,这些行为和现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是一种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腐败的现象。

敬业意识淡薄,注重自身利益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不够。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未看成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崇高事业。不少教师淡薄了对学校发展前程的关注,过多地注重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仅从切身利益上寻求自己的位置,吃苦精神、奉献意识、全局观、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比较淡薄。有的教师不求甚解,不思进取,不悉心敬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缺乏探索兴趣。还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获取,教学中精神不集中,用心不到位,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也有的教师对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不愿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心态浮躁,根基不牢。

示范作用欠缺,育人意识淡薄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然而,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与一个大学教师的行为准则相差甚远。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就业一技之长,因此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有些教师因自身缺乏师德修养,师表意识淡薄,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考试送“感情分”、“礼物分”,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有些教师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

精力投入不够,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趋利原则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趋向实际,崇尚个人主义,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意,甚至连教案也不写。

加强与改进高职师德建设的措施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师德建设,一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体系与监督机制,三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教师师德观念的影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讨论,使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与人才质量观,这样,师德建设才能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热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意识,提高团结协作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思想素质,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与工作责任心。

健全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在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上,要强调制度化建设,依法执教,要根据《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制定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实现依法执教。

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要具备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本的宽阔胸怀,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境界,将幸福与快乐寄托于对教师职业的高度热爱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付出的艰苦劳动创造之中。发扬奉献精神,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矢志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自己,使自己步入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

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加强师德建设不但要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且要帮助教师创造达到这些要求所必备的条件,这就需要学校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要求,将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环境的实际工作中,通过细心、周到、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创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增强师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大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建立健全师德评估与制约机制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师德考核不仅要掌握教师的师德状况,而且要形成一种竞争与激励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效。应转变考核观念,逐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使师德考核切实起到竞争激励的作用。一是应从短期考核(年度考核)向长期动态的考核转变,良好师德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应从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考核向以学生为主的考核转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一言一行无不在学生的监督下,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究竟如何,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应以思想建设为主,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与措施作为制度保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褚福银.论师德[J].淮海职业教育,2002,(4).

篇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是一个历史的、永恒的话题。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的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本地中、小学、幼儿教师的摇篮,其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对高校师德的研究中,除了少量专门研究师德概念、内容的成果外,大都对目前高校师德的现状给予描述,并进行原因分析。有的通过调查数据来实证地说明当前师德的现状,并对这种现状作出一定的说明,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当前高校师德的现状进行描述,一般的叙述方式是主流或是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的高校师德研究多为宏观笼统的分析成因,提出的措施和对策也缺乏针对性。而对于高师院校的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甚少,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宁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师德建设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并提出建设性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一所地方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自编问卷从教师的职业信念、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与同事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和在教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五个维度对宁夏师范学院的师德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其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7.5%;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率为96.5%。访谈提纲围绕问卷的五个维度,主要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选择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进一步了解教师师德现状,对问卷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以便研究者做出更贴近现实的描述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首先来看师生对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评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您认为目前高师院校师德现状好吗?”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21%和36%,选择“不好”的比例为43%;学生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13%和69%,选择“不好”的的比例为18%。这些数据说明,多数师生认为我院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情况是不错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近半数的教师对师德现状不满意。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比较坚定,但职业认同度低,且有性别差异

教师们对“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7.5%,“很有”的比例为30%,“没有”的比例为12.5%,且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1);对“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答案为“不转行”的比例为75%,“转行”的比例为17.5%,“很难说”的比例为7.5%,也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2)。可见,大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但职业信念却较坚定,且男、女教师认识差异较大。图1“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各选项与性别的相关分析图2“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

(二)师生关系淡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师生双方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担负未来中小学、幼儿教师的重担的师范生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养成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从统计数据看,我院师生关系令人堪忧。如对“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无论教师和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从不”(见图3)。而题目“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80%以上的师生都选择“顺其自然”,选择“会管”的不到10%(见图4)。可见,一方面,现代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没有基本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图3“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的师生选项的百分比图4“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

(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不尽人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几乎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其生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1.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数据显示: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如对“您(您的老师)会因私事耽误正常教学吗?”教师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经常”的比例高达34%,教师和学生的回答存在较大差异(见图5)。对“您在工作之余,在校外兼职赚钱吗?”,选择“是”和“可能”的比例为7.5%和10%,说明有少部分教师在校外兼职。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表现与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对“您(您的老师)的教案每学期会更新吗?”教师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2%,而学生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5%;对“您(您的老师)会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吗?”教师选择“不会”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不会”的比例高达39%;对“课下时,学生找老师答疑,您(您的老师)会不耐烦吗?”教师选择“会的”的比例为5%,学生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2%。可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部分教师的表现和自我认知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四)部分教师缺乏学术道德精神,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纵容理解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是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但因二者在直接目的和所需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冲突,两者关系的处理也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重教学,轻科研,致使教师们对科研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如何去做科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随着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加之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增多,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加大,职称评定中科研分值也日益提高,这就出现了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是此类院校的教师大部分少搞科研,甚至不知如何去搞科研,就滋生了论文、用钱购买科研成果甚至盗用、剽窃等现象。如对“您如何看待撰写论文或科研中的剽窃或弄虚作假行为?”认为“很正常”的教师比例竟高达17.5%;对“学生抄袭和伪造数据可以理解吗?”认为“可以”和“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25%和25%。可见,部分教师不但自身缺乏学术道德,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也纵容理解、视而不见,这对于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幼儿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的确令人警醒。

(五)教师希望首先解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实际地位之间的矛盾

为了了解我院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表1、表2的问题。可以看出前两组矛盾主要是社会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待遇,以及教师的奉献精神与物质追求之间的矛盾,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共计为80.5%。从表2中,教师对影响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影响因素排序来看,在学院师德建设中,多数教师更多担忧的是外部因素,而较少人考虑自身因素。

四、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师德培育与榜样示范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院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敬业意识和教学精力投入有待加强。首先,要加强学院师德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加强新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也包括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青年教师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中坚力量,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教龄较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又因为长期以来重教学,科研能力较低,为了达到职称评定中逐步提升的科研要求,和青年高学历教师相比更容易出现学术道德问题,这就要学校提供条件让他们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三是发挥老教授的榜样带头作用。教授的多少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授也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中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但地方高师院校的部分教授由于之前职称评定对科研要求较低,相应的学术水平较低,加之评上教授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致使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的教授得过且过,只待退休。这就要求学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把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发挥他们的指导和督导作用。其次,构建学校榜样示范平台。由学校工会组织牵头,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开展学校优秀教师“、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学生工作者、优秀导师评选等系列活动,对在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生命质量及营造关爱学生环境

鉴于我院教师对本职业的前途缺乏信心、师生关系淡漠的现状,学校应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关爱学生的角度来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民主治校,让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动和融洽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音乐会、艺术展、文化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丰富高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加强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院书记、副书记和学生的紧密联系。如晚上轮流到学生宿舍值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学生导师制,把普通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每位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学相长,共同促进。

(三)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

我院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依据,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1.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由于地方高师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近年来在职称评定中加大科研成果的分值,的确激发了教师们科学研究的热情,但也“使师德建设陷入极为尴尬的两难处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势必误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势必影响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自己的职称得不到提升”,甚至还滋生了学术腐败现象。为了发挥每个教师的最大潜力,职称评定应该“两条腿走路”:擅长教学的教师职称评定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潜心钻研科研的教师职称评定以科研成果为侧重点。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搭建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教师奋进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2.加强师德考核制度建设严格师德考核制度规范,实现师德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标准的法制化转变。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权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建立一整套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组织体系、实施体系、奖惩体系、监控体系、反馈体系以及循环改善体系等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院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切实实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紧紧挂钩,以最大化发挥考核的效用。

(四)通过反思和行动,提升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

篇3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高校学生思想的启蒙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人生成长的培育者。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仅展示着辅导员群体素质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打造优秀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通过外部的途径来实现,比如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师德专项培训、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激励、严肃师德惩处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于提升师德、减少师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师德的强烈主观性使得这些途径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显得重要。

2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

自我领导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源于领导科学理论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学学会评论》上发表了《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理论的拓展》,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自我领导理论形成的奠定文献。在这篇论文中,自我领导被解释为领导自我朝着目标绩效趋近的自我影响过程,不管任务的完成是源于内在激励还是外在激励。自我领导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赵国祥、梁瀚中(2011)的定义:自我领导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特征、认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行为策略,从而达成目标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行为聚焦策略(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内在奖赏策略(思维聚焦于内在奖赏)、建设性思维策略(预想成功表现、自我对话、评价原有信念和假设)。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主要内涵是强调一种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过程,它通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聚焦、内在奖赏和思维模式三种策略来达到师德建设效果。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自我进行师德建设目标设定,自我观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师德失范行为,从而引导自我进行行为管理,鼓励能达成良好师德目标的积极、意愿行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注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辅导员享受工作本身,从而获得工作中的胜任感、自主感。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抑制消极或扭曲、极端的思维方式,制定有效的辅导员师德评价、考核方式,从而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达成师德建设目标。

3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道德修养和品质是非常主观的,只会通过人的行为在客观世界反映出来。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地内化于心才能实实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已有的坚持价值引领、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岗前培训、规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则是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强调在外部影响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辅导员的自我领导。

3.1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

将师德建设摆放在高校辅导员选拔和培养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自我观察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查验自我师德的行为,这样便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认知,使他们明白良好的师德与师德失范,明白哪些需要强化,哪些需要减少。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更能有效地设定师德建设目标。师德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目标建构在自己的内心中,而显性的目标则是展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而自我奖励则可以用来强化高校辅导员那些令学生、学校和社会满意的行为,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同样,自我惩罚也可以有效地塑造高校辅导员的意愿行为,只不过是从自我奖励相反的角度,即通过减少师德失范等消极行为的方式。自我提示用来鼓励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比如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写师德评价表或列任务单等方式来把精力集中于塑造师德养成目标。总之,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一系列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途径,提高师德建设的自我认知,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这种强化的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真正从心理层面使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转化成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有助于辅导员完成良好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树立。

3.2突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

坚持从品德优秀、成绩优异、能力突出,致力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中选拔高校辅导员。通过师德教育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高校辅导员追求良好的师德、优秀的作风是一件愉悦的过程,而这种愉悦的过程既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一部分。使辅导员享受工作或任务本身,从而获得工作或任务中的胜任感、自主感。一方面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在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中优化德育教育方式,采用高校辅导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电视、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增强高校辅导员德育过程的愉悦性。同时,学校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师德楷模、展示优秀事迹,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快乐的师德建设氛围,使师德建设转化成一种持续性的内在奖赏,增强师德教育的有效性。在构建辅导员自我激励方面,侧重制定一些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条款,辅导员自己可以制定师德教育自我奖励机制,利用一些小奖励激励自己强化师德教育;学校层面则可以探索更多渠道,比如予以更多的自,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权利,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能够采用更灵活的方式等。

3.3创新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方法

一、当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由于我国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许多相应的制度在逐步地建立之中,它也要求人们的社会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并能促进其发展。当前在体育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队伍不稳,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治学不够严谨等,反映了体育教师职业信念的迷失和职业道德的失范,故出现了以下一些情况:强调个体“内省”的传统师德要求与现代规范化的趋势不够和谐,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以善律教”(加强教育道德)滞后于“以真律教”(按教育规律办事)等。上述我国体育师德建设面临的客观形势表明,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要求我们正视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研究解决师德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体育教师师德的建设

师德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的体育教育和教师素质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改变过去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过弱的人文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过旧的教学内容,过死的教学方法”等局面,消除传统体育教育思想、体制的弊端。在学校体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体育教师转型。其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同时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体育教师的师德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前提,体育教师的师德、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体现着学校的校风、校貌。优良的体育风气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其一是学校层面的努力。学校是教师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自然是师德建设最核心的关注点。其对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以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以完善反面规制。具体而言,在激励机制方面,需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而在精神激励方面,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作用。通过“评选师德先进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示范活动等方式,对师德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大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启迪和感染周围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监督制约机制方面,通过多指标的设定量化师德的评价标准,力争实现对教师行为的价值评价与反馈。在体育教师管理体制下建立起一整套教师师德的监督约束系统。此外,学校还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考核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优秀教师评选、派出进修和评选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其二是社会层面的贡献。教师是伟大的职业,是每个社会发展前进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整个社会也应当为教师师德建设贡献力量。全社会应当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借此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媒体在师德宣传中的作用,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除了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外,师德规范标准的建立也尤为重要。党和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标准,让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师德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将外在规定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认同和内在的自律规律,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师德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完善体育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就是要求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就是要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职业道德要时时抓,处处讲;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践行,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挖掘其师德需要,深化其师德认知,为师德体验和师德体认奠定认知前提。

作者:孙凯乐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东苑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苏赫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因为学习,也是来生活的,学生们要在学校里获得文化知识,并且在这里寻找到真执的友谊,学会怎样生活,并且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使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亲近课堂,单单靠家长的督促,规则的约束是无法达到要求的。首先需要教师亲近学生,让学生乐于,喜于跟老师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有互动,才有进一步能上好课的可能。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宽容的对待学生。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有无意错误,也有有意错误。常常以学生在课堂中开小差,与同学聊天为代表。如果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错误时只是一味的“镇压”起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亲近课堂是在学生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情况下,而不是在教师高压之下,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宽容。第二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这里教师要清醒的认识,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一份子,既然他们参与了学习,那么教师就应对其一视同仁。而问题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的可能性比一般学生要大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一视同仁,会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二)全面的了解学生以及于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教师们就会认为他一切都会很好。但加强教师们特别要注意到捕捉到班级后进生身上的发光点,并且要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以及上进的欲望。要坚持做到一分为二的教育观点。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生本身的比较感兴趣的积极的因素,要加以扶植和培养,使后进生健康向上。各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来,要与学生们交朋友,要熟悉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中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区别于不同的对象,要求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因人而异的做好学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三)尊重并且信任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一般都是非常希望得到自己老师的重视,并且希望老师理解自己的心理上的需求。伴随着学生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自身的独立性以及于自主性都在逐步的加强。学生们的思维也比较灵敏,思想也比较活跃,学生们的上进心切,学生们的自尊心也比较强。加强教师们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并且不断的激发学生们上进的学习动力,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才能够使得自己更快的融入班集体中。

(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医生”。因为部分学生们心理素质方面比较脆弱,导致现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的问题的存在:表现于学习生活上的紧张情绪、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表现于人际关系上的出现怀疑和孤僻,甚至于嫉妒等;表现于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和失落,或者是冷漠等,甚至失去了生活乐趣等。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二、教师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除需要具备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自觉地,并且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塑造自身的良好的人格。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自己模仿的榜样,可能会对学生们产生比较大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所以,为人师表的教师在师德方面一定要重视,要起到良好的为人师表的作用。

(一)品德的修养。为人师表要做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这几句话是讲,通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应当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完善品德修养,是怎样一个漫长、艰难、痛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们本身而言是要求更加努力做到“品德、要高尚;处世,要坦率;举止,要礼貌”。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言谈举止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

篇6

(一)备课不充分

对于备课投入的多少是一个教师能否上好一门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有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也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进行充分地备课,他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教好学生的。

(二)教条主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了PPT上,讲课的时候,不能脱稿、不能联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很是乏味。在大学里,教师本应是传授思想的角色,可大多数教师还是只能教枯燥的理论,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体现大学教育的特色,使大学教育丧失了它与基础教育不同的功能。

(三)不积极进行自我提升

如果要当好一个大学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累,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才能使教出来的学生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却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对于前途的不稳定而担忧等因素而不能安下心来做学问,抱着应付的心态来对待教学,这样其实是对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也是违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和教师的职业道德。

(四)重科研轻教学

民办高校由于其独特性,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本应该是重教学、重实践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因此,造成了一些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职称评定以及教师薪酬的调整制度中,科研所占的比重大多大于教学的比重,而且衡量科研成果的依据就是论文的发表,这样的体制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太符合。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将太多的时间放在科研上,必定会减少教师教学的精力,同时,教师不并不代表他没有思考或者不做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充实和提高,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且,会把课也上得更好,但是,这些却没有办法用一些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无法放到制度中来对教师进行评价。因此,造成了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院校来说,也是一种违背师德的现象。

二、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建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高校教师尤其如此,因为,它与基础教育不同,其教育对象是心智已经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在大学期间,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影响着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影响着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后是否能更好地回馈社会,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能否培育出身心健康并且符合社会要求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因此,针对以上在民办高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背师德的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端正态度,正确看待学生。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不好、自我约束力不强,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对于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能够在学校里学到使他们以后能够走向社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民办高校的教师首先要改变对这些院校学生的看法,不能认为他们是一群不可教的顽劣之徒,不能认为他们不爱学习就以一种应付的心态来对待他们,不能平时不认真备课,也不积极主动地进行自身的学习与提高。第二,做好备课工作,写好教案。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严廷德教授的手写教案曾经一度风靡网络,严廷德教授也被学生大力传颂,学生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严廷德教授的认真、负责与静心,而这些正是当下高校教师所缺乏的一些认真的品质。在严廷德教授看来:“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如果过于依赖它,反而会让学生的强制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书写能力等得不到锻炼。手写、板书的方式能够带动课堂互动,有利于让学生回归传统、融入课堂。”现在的年轻教师习惯用多媒体做教案,没有静心剖析的备课,很少会有人手写教案,但是,“手写”其实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能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毅力等优秀品质,做学问、搞研究都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慢慢积累文化学养。年轻教师更多地应该学习老教授的毅力、认真、负责与静心,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学问,才能教好学生。第三,丰富教学方法。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大多文化基础不好、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但是,他们普遍思维活跃、喜欢新奇的事物,他们更喜欢在一些有趣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民办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应该多与学生互动,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学,例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第四,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平均不到三年,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却大多是十多年前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断地从各种途径获取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才能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使培育出来的学生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没有课的时候多读一些书籍、论文等来充实自己,同时关心社会动态,使理论能与实际相联系,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等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也能使学生受到的教育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应用型的价值。第五,学校绩效考评等制度的改革。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说,应该改变它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制度,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学校要在教师薪酬、绩效等制度上进行改革,让教师能够无后顾之忧,安心于教学,将心思多放在学生身上,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只有教师把教学搞好了,学校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是知识汇聚与创新的来源地,高校教师是高校传授知识、科学创新的主体。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在连年增加,那么,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一大批致力于民办教育的高校教师,然而,在高校教师的队伍建设中,师德建设是其中最基本却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篇7

创先争优是党领导下的政策,结合党的政策去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更可以加强初中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的能力,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可以将创先争优和教师的本职工作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

创先争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切不可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空谈创先,空谈争优。换言之,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本职工作和创先争优的衔接,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知识本来就是初中教师的本职工作,本职的要求就是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和创先争优对初中教师的要求如出一辙。在整个活动当中,初中教师可以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设,是本职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并且和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不谋而合。

(二)可以充实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当前,党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创先争优。针对创先争优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方式,中央省委和各学校都明确地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各初中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细化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上级和各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对初中教师提的要求,提出创新的规定,实现加强师德建设主题和内容的升华,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

(三)可以充分激发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和培养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各初中院校需要提高争先创优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活动有更好的效果。将各初中院校的师德建设划入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去,让初中教师在这个具体的活动形式下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在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引下,立足自我提高,让创先争优成为初中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实践可以证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加的一种新的形式。

二、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讲如何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它是手段,也是需求。加强师德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爱岗敬业的意识。教师是对人类影响作用最为深远的一个职业,尤其需要爱岗敬业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感,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这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最好诠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与否可以通过其付出的汗水、智慧和情感来表现出来,它具有特殊性,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的本职要求是塑人和育人,那些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典范,爱学生、爱工作是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爱,那也就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已,而不能在情感上对学生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教师最能体现对本职工作热爱的体现就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爱的种子。

三、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说想要在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学校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体现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要使教师真正地有责任感就必须让教师的理论文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全身心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中学习、外出学习、自学以及参加专门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的方式。其次,还要将活动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比如,开展教学比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高,敢于去挑战自己。最后,还要将制度规范化,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让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得规范。

四、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

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一定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体系上,让学生和教师可以以多种形式去举报那些道德败坏的人、违反学校规定的人。学校也应该有专门的核实调查人员对这些举报进行调查,一旦查明确有其事就应该按照学校规定来严格处理,绝对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继续发生。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举报人员实施奖励制度,并且做好举报人员的保密工作,让学生和教师积极地发现阻碍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必须毫不犹豫地紧抓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利益共融;高校;师德建设

师德对国家、社会和民族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其用来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否正确。高校师德建设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传统师德定位的局限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其义不谋其利”,这些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和期望。传统师德的定位是:为人师表、乐于付出和无私奉献。这一理解存在局限性,它忽略了教师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忽略了教师正当的利益诉求,导致教师虽享有高尚的称号,却在个体价值与其他利益的冲突中处于尴尬境地。广大教师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师德无所适从。

二、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1.师德建设之于高校的意义

高校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要以饱含师爱的教育,以心灵浇灌心灵,以生命感动生命。师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是教师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担当,是对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忘我坚守。注重高校师德建设,要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心,用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高等院校承载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良好的高校师德建设环境能够培养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能够推动高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2.师德建设之于教师个体价值实现的意义

调查显示,高校师德情况总体较好,且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敬业爱生和教书育人。但是,师德建设中缺乏人本关怀,教师个人付出与个体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约半数教师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社会认同感到无奈。完整的师德规范,包括义务和权利的双重规定和尊重。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义务,也要关注教师权利。首先,应明确教师也是有自我价值追求的个体。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情感和个体价值追求。完善的师德建设应使公众对教师行业抱有合理期望,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回归理性。最后,学校和社会应理解和支持教师的个体价值。这样既能充分认可教师的付出,还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进而激励教师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总之,要给予教师人本关怀,尊重和满足教师的个体价值追求,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这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师德建设之于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的意义

教师和高校的发展唇齿相依,共生共存。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了包括师德建设在内的学校文化。加强高校师德文化建设,具体来讲,在学校和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关注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其免于经济困扰,能够潜心进行教学和学术科研;还要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优化教学效果,激发科研创造力;也可通过“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学生评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提升教师职业自豪感,使其获得学校、学生和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师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兼顾教师个体的价值追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人生追求中“利我”与“利他”的双赢,解决师生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促成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进而激发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校的教育事业。

三、总结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所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反思和调整大众对师德的传统认识,探索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使教师与其所在高校和谐发展。

作者:高红霞 杜捷 张兵 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