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财税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4: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税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税管理论文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经费不断增多,高校财务呈现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显著特点。财务管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其解决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高校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1、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工作滞后

已有财经制度既有执行尚不到位的问题,又有需要修订完善的问题。财会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放映出某些制度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满足今后工作的发展。如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收费、后勤服务、培养成本的核算等制度;再如预算管理、经济活动和商业行为监管等,都需要新的制度给予支持。目前,高校财务实行的集中管理,一般仍属于“小财务”概念,对基建、资产等方面尚未做到有效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2、经济责任落实不到位

校内各岗位的经济责任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规定尚不具体和明确,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校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基建处长、资产处长等谁应负什么责任,谁是第一责任人,往往难以界定。经济责任不落实,归根结底是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对所属二级单位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单位在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3、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多渠道筹借办学经费,鼓励高校在积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增加办学投入,已成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一个成功经验。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不断加强的高校与社会联系过程中,部分高校和部分领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在对外投资和贷款方面,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集体决策存在缺陷,措施不当,管理不力,透明度不高,使有的投资和贷款项目经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有的甚至造成损失。

4、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得力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很多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编制方法简单,缺乏必要的细致的论证及调研过程,在支出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费用标准,基本上延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导致最终形成的预算方法不够科学。除预算编制环节的问题外,预算执行也很不得力,预算控制效能低下,预算的约束力不强。

5、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仍存在经费紧张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保证人员经费支出的前提下,可用于公用经费及事业发展的部分已经不多,但尽管如此,资金使用仍存在不注重经济效益,不精打细算,乱花钱的现象。在办公经费管理上,一方面表现为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跑、冒、滴、漏浪费现象严重,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比比皆是;在设备采购中把关不严,急需的设备无钱采购,不急需的设备采购不合理,或者价格过高,或者质量不好甚至功能过剩,造成浪费;维修工程缺乏论证与合理规划,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等等,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6、科研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课题名目繁多,特别是随着横向科研收入的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学校也因为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经费,忽视了科研经费的管理,致使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或以和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上只是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除高校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外,还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不科学、外部监管不到位,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1、采用适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度

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所以,每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办学效益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校内各单位当家理财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的角度,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权责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校内经济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的领导、各级财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在财务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各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实将经济责任制落到实处。

2、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支出的多样化,原有的预算管理已不符合高校形势发展的需要,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到学校事业发展、建设的需要和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国家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在编制预算时,要量人为出,预算调整要经学校最高行政领导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建立明确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保证综合预算的“硬约束”。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作用,要求教育资源的高校间进行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以合理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拨款的依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树立效益观念,加强高校办学成本控制

高校的财务管理不能仅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管理。目前虽然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但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课题研究已在进行中,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高校要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分析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及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力求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4、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科研经费的管理,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是高校科研经费应该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二是高校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特别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善管理办法,着重抓好科研合同管理、科研经费的转拨管理,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三是高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确实提高高校的科研工作水平。

三、展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人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得到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此同时,作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工作者,也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赶快行动,更新观念,努力创新,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学校事业高速发展的一个强有力助力器。

参考文献:

1.刘凤凰.“以人为本”与高校财务管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2004(4)

2.张洪珍.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江苏高教[J],2002(6)

3.朱一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教育发展研究[J],2004(9)

4.杨良超,刘飚,高敏.高校经济责任制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教育财会研究[J],2004(1)

篇2

1、当前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税权分配过于集中。由于财务税收关系着国家的命脉,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对于财政税收实施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即所有的财政税收都要上缴国库,并有国家中央统一调配管理。这样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财政税收的利用效率,但是也会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前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经济各具特色,过于集中的税权分配管理体制使得社会资源配置率难以提高,不利于调动各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1.2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制性较弱。我国虽然是一个法制性国家,但是在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上,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很多税收管理条例并无法律依据,或者一些有法律依据的税收管理条例的法制性较弱,很难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这就使得税收人员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难以顺利开展税收工作,而也同样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税收人员的工作行为无法受到有效约束。不利于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升。

1.3财政税收管理的监督体制不健全。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税制改革,也放宽了部分税制的收取范围,并且减免了部分特殊的税种。但是在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还是存在较为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当前财政税收监管力度较弱,监督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同样能够反映这一问题的是财政税收人员缺乏责任感,在工作中以公共谋私,贪污受贿现象屡禁不止,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多种问题和不良现象。

1.4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制不规范。实施财政税收转移是我国通过税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是将财政税收所得补贴给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但是由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数额较大,涉及因素较多,再加上监管不力,转移支付方式不规范等多种问题,更的使得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中存在多种漏洞,不但不利于财政调节政策的实施,还会造成较大的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如何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2.1合理下放一定的税权。虽然中央集权具有便于统一管理的优点,但是过于集权也不利于各地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此,在财政税收管理权限中适当的下放一定权力也是完全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下放一定税权,必须要在严格的法律法规体制下进行,并由国家统一指导税收调整政策,以免放权后地方不懂如何使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不良局面。

2.2加强税收管理体制立法。建立我国税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如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包括权限的体制和范围)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也一定要遵照法律规定的执行,不能藐视法律,采取其他手段来代替。税收管理体制的权限实施法律依据,提高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和高效性,消除执法人员人为因素造成实施税收混乱及不公平等现象。

2.3贯彻税收的政策、制度及法规。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中央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区域特色建立相应的地区财政税收管理实施细则,合理规划税收管理和税收收入的分配,明确我国各级政府的权责、职能等,平衡税收执法力度,使各地区纳税企业和个人依法纳税,公平竞争,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

2.4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建立科学、完整的税收考核机制,加强对税收征管质量的考核,补充查补入库、准确率等税收征管质量的指标。提升税收监管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深造等措施,大力培养一批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专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员,提高税收监管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税收监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避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2.5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中央财政部应当将转移支付的款项分为专项支付和一般支付,支付方式上,两种支付合理搭配,一方面可合理分配资金;另一方面可稳定资金来源。首先,中央财政部应合理调整转移支付款项的比例,适当调整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并适当提高一般性支付的比例;其次,转移支付所需资金的来源,可通过分享增值税和返还财政税收;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分配财政税收要公平、公开、合理。

2.6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施绩效评估措施。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发展,它是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在主要执行者,是财政税收管理效率的力量之本。财政税收管理运作的好优劣直接依靠管理人来决定。因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财政税收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提升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建立规范的财政税收内部秩序,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教育、培训等;然后要强化财政税收管理的培训指导,优化其知识结构,使得管理人员均具有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意识,提升其综合协调和组织能力,为百姓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推进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事业的发展。另外,在我国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建立新型的公共管理体制,深化和推进农村公共财政的实施。因此,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职能设置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实行“精兵简政”,尽可能的减少机构设置,降低财政支出负担,营造宽松的财政发展环境;并且也要建立相关的“评估管理”政策,实施绩效评估,提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3、结语

篇3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被逐步推向市场,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呈现多样化,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挖掘自身潜力,开源节流,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求得生存与发展。本文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思路.

一、转变思想,树立理财观念,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我国现行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

当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事业单位的定位即随之发生变化,过去对事业单位性质的定位: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已经被打破。政府变全额或差额拨款为少量补贴。并通过宏观杠杆间接扶持,如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等,一部分事业单位不再具有行政职能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如文化事业单位、勘测设计事业单位等,除少量补贴外,资金来源基本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来解决,理财环境越来越趋向企业化。等、靠、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日益发展的需要,资金供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偿服务,合理组织收入,提高单位的经费自给力,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财之道,妥善安排使用各项资金,清理压缩行政性支出,按照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需发展的业务性事业项目上,并建立经济性效益指标考核制度,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贯彻落实由于部分事业单位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是推进廉政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保障财政财务改革各项政策、制度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便于操作,并通过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重抓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否则形同虚设。一方面,单位负责人要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理财。另一方面,要建立责任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切实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规范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一)但由于各项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尚不完善

1.没有完全摆脱“基数加增长”、“以支定收”“、以收定支“,不留节余”的预算编制方法。这些方法容易形成单位对财政资金、上级资金的依赖,自求发展,自求平衡,积累意识淡薄。

2.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有些单位认为编预算就是应付上级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执行的好坏,不需要承担责任;有些单位则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争取要钱,而且可以调整预算,形成“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3.预算编制工作无规划依据,无基础信息,人为因素较大,形成编制的预算内容和实际执行两张皮现象,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4.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存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混合使用或是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现象。以上这些行为和做法违背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进程。

(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的平稳衔接

1.提高认识,摆脱形式主义,明确改革的方向,遵循稳妥可借,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防止低估预算和高估预算的现象,真正发挥部门预算的作用。

2.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清查各项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理清资金来源渠道,分析历年支出结构,确定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定额标准,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等。

3.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对单位所有收支活动采取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收入一般根据上年度收入情况和本年度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具体收入项目,包括:单位自有收入、预算内拨款、预算外资金、各项专项资金等。支出预算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相应地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逐级细化到每一开支项目。

4.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关系到编制的预算能否变成现实。一般情况,年度预算经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不能随意进行调整,必须严格执行,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必须报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批准,以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发挥预算的财政监督职能。单位在搞好预算编制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执行预算和监控资金使用上,实现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变更、决算、监督各环节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一)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资产利用率低、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脱节的现象

1.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出现配置过剩、闲置、超标现象,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

2.应收款项长期挂账不清理,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应收款项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30%以上,而且多属呆账、坏账,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甚至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

3.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益归集体所有,甚至私设“小金库”,如租赁收入、效益收入、转移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4.相互攀比,随意变卖,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变卖、处置是为了购买更高标准的资产,而不考虑配置效率和财力状况。

5.存货管理混乱,无存货购置计划,大量购置后过期无法销售,造成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不办理入库领用手续;无进销存存货明细账目;存货保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存货毁损、丢失。针对上述问题,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于1995年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财政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5月30日以第36号令公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部令的公布,对于全面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二)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促进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使资产管理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上。

1.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前提。(1)单位领导要重视。《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树立资产效益理念。(2)财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要重视,形成从单位领导到单位职工都重视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转变“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意识。

2.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的保证。单位应依据新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具体应包括:资产购建制度、登记制度、领用制度、处置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等。只有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安全、有效。

3.建立资产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是推动单位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保障。(1)明确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资产的计价、计量、使用、监控、清查、处置、考核、分析等工作。(2)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单位领导、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分级管理责任制。(3)制定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使资产管理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紧密挂钩。如应收款项回收办法应明确坏账损失率、回收多年挂账款的奖励、由于个人失职造成应收款无法收回的责任等。

4.做好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资产清查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清查摸清事业单位“家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及财务状况,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资料,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五、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由于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和事业职能的原因。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涉及的会计业务范围相对较窄,会计核算业务相对简单,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逐渐由“反映型”向“管理型”转变。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会计环境及新法规、新制度的不断出台,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新业务知识和新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适应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需要。单位负责人要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把继续教育做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篇4

水利基层单位是水利事业的基本单元,一方面是工作内容繁杂,各方面考评要求事务俱细,单位主管凡事都得亲自抓,抓考评“硬件”,忽视财务管理“软件”;另一方面是单位主管财务意识不强,对水利基层财务工作理解不够透切,往往将财务管理排斥在中心工作之外,进而忽视财务监督,仅从记账、算账的簿计职能上安排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也在传统思维中适应这一管理方式,致使水利基层单位理财能力较弱,相关责任主体形不成参与水利基层单位管理的合力,这在客观上难以形成有效监管的“双效机制”,存在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对责任主体(包括各类法人单位)在银行开户的审批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开设的各种账户用途也是非常明确的。但由于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存在专款专用的管理规定。因此,水利基层单位往往开设临时账户管理专项资金,但由于专项资金下拔与使用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为保证资金供给,又不可避免的会串户调济使用,若财务处理不及时,公共管理费用分摊不到位,其结果必然会影响财务管理的信息失真和财务核算的可靠和完整。

水利项目实施法人责任管理,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项目法人风险机制,使得部分水利基层单位在争取水利项目立项时,为了能尽快的争取到水利项目,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存在明显的成本项目缺陷,项目计划任务书与实际投资成本差距较大,结果是频繁变更项目任务,甚至出现“超规模、超概算、超标准”的“三超”项目,财务核算与现实管理难以一致,财务管理程序和核算规律得不到应有的遵守。

现行的水利投入机制,是按照水利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综合平衡确定国家、地方、受益区的投资分摊比例。近年来,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优先增长的拉动,水利投资规模迅速扩张,致使受益区(主要是县级)配套资金严重不足。为了多争取项目立项,在没有实质性财务约束的条件下,编制项目任务书时恣意提高自筹资金计划,伺机套取国家或地方(主要省级)投资,而项目一旦获得立项,为减少受益区配套资金,往往作出暗箱操作的投资调整,或弄虚作假,或虚报配套设施投入,或虚列他项经费支出,为应付检查和各级审计,财务部门也只能被动地作出必要的会计处理,求实性会计准则被扭曲,客观的财务管理行为在守法与违规的两难中罔然所从。

项目建设单位是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重要载体,也是考核水利投资绩效的重要部分。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监管的基本手段是加强财务核算。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致使项目核算水平低,误计工程量、虚列材料设备开支、随意分摊递延费用等行为较为普遍,财务管理的造价监审职能不到位,甚至是职能缺位,综合性的财务审计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认真履职也是困难重重,难以就实质性的违规行为作出有效的纠正,财务管理的造价监审职能虚化严重。

完善水利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1、定编核岗,突出财务管理的队伍建设

定编,首先是满足水利基层单位会计需求;核岗,是在定编到位的前提下因事设岗。定编核岗工作是加强水利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此前提下,针对颁布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等财务管理要件,结合水利基层单位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对财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提升财务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应对能力,从而突出财务管理的队伍建设。

2、防微杜渐,定期检查与突击财审相结合

水利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政策和体制原因,也与单位主管的理财观念和示范作用相联系的。政策和体制原因靠改革,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属于水利基层单位的原因,只能依靠政策教育和必要的制度约束。对水利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实施防微杜渐式的监审有且实效性和针对性。防微可改变传统理财观念,使财务管理循规律、按程序办理;杜渐是保证财务管理循规律、按程序的条件,避免将个性问题变成面上问题。要实现防微杜渐,就水利基层财务管理的现状而言,实行定期检查与突击财审相结合,是有效突破现有难点的关键对策之一。

3、完善制度,重视财务监审的程序建设

我国财务制度比较重视内涵建设,强调规则统一、口径一致,而往往忽视外延可操作的针对性,这是我国财务监管效应较低的基本原因。针对水利基层项目资金管理的实际,除应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的账户管理原则外,可以针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作出补充性的规定:“一个会计主体只能开设一个基本账户,临时账户要根据具体情况向上一级水利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设”。根据项目建设时限和工程决算的需要,还可以作出更进一步规定:“经批准开设的临时账户在工程峻工验收后,由上级水利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出具审计报告,报送人民银行核准后按规定程序销户”。为加强责任管理,还可继续规定:“未取得合规手续擅自销户或转移资金用途的,除追究项目法人责任外,上级水利主管部门承担相应的资金追回和处罚责任”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财务监审的程序建设。

4、优化监控,量化财务内部控制条款

针对水利基层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优化投资责任监控,也是有效对策之一。因为水利项目单位是决定投资效益高低的实施主体,是控制水利建设资金运动的主要载体。由于水利建设项目已经普遍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这就需要对项目负责人追加问责条款,从而量化财务内部控制条款。如针对成本控制,制定主要材料、设备采购实施细则;针对日常支出项目,设计簿记式明细账薄;针对财务内部流程,作出严格的分工和问责条款等,通过这些财务监控的条款量化,一方面可以优化投资监控程序,降低发生错误与不当的风险,避免产生相互勾结,串通等违纪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定期财审和突击财审提供依据,保证内审工作的有序开展。

5、改革筹集,变国家、地方“前投”为“后补”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筹集方式实施的是“三点一位”模式。所谓“三点”是指国家、地方、受益区构成的三个责任主体各筹一点,所谓“一位”是“三点统筹到位”。由于地方和受益区投资各有侧重,财政状况相差较大,仅靠单纯强调“三点”筹资是很难同步到位的。为此建议,改国家财政同步投入(或称“前投”)为“后补”(即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后作出补偿)。这一政策建议体现以下导向:一是体现国家投资的补贴手段。从现实状况看,国家直接投资于中小水利的份额都具有补贴性质,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基础水利建设。二是体现地方筹资办水利的刚性约束。国家、地方对水利筹资的方向和途径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之所以仍存在地区性筹资比例的差别,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与国家对于投资比例的多少存在行政博弈,结果是刚性约束不足。三是强化受益区筹资配套的政策约束。受益区筹资配套之所以不足,除源于地方基层财力不足这个因素外,根本原因仍在于行政性博弈的趋利行为。将国家或地方投资于基层水利的资金变“前投”为“后补”,便于克服现行的水利投资障碍,利于完善水利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

6、完善委派,变“直接委派”为“兼职委派”

篇5

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而言,大部分简单定位在了记帐员的身上,而与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验收等环节几乎完全脱节,加之水利工程项目往往跨年度很大,分布工程也较多,管理的难度便无形增大。因此,加强水利建设的管理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水利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而言,更应该加强管理力度。相关的财务人员除了要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同时要把握好工程的进度,通过现场的分析、调查与研究,制定出最佳的成本预算。此外,还应根据现状制定出一套完全规范的水利建设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方法,这样不仅利于降低单位自身的耗费与风险,同时也能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单位投入与获益的最优化。

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建设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知识贫乏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建设单位受重视的程度相较于其他建筑单位而言是比较低的,而水利建设单位自身在财务管理上的重视程度也十分不足,这就导致了水利建设单位往往把财务管理放在了不起眼的位置,一旦出现了问题,才匆忙加以重视,大有“亡羊补牢”的味道。一些水利建设单位,由于自身经费有限,往往预算不多,甚至出现缺项的现象,导致了在具体的建设中频频出现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之外,也给建设单位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建设单位不能按照正常规定的日期交付使用,只好调整工程的进度与预算,进行时间的重排来解决问题。相关分析显示,水利建设单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的水利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预算的时候都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也就是说大部分水利建设单位缺乏必要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分析,能更好地考虑建设单位自身所需或不必要的费用,从而更好的控制预算成本。

(二)创新意识的缺乏

在我国一些水利建设单位中,存在着观念陈旧或改革不完全的现象,具体而言其自身没有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加之进行体制改革的时候完全忽视了决策人与理财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只是单纯的做做样子而已,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真正的摆脱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不断创新出适应新时代的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地走上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道路,方能全面搞好水利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水利建设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思想的保守与封闭,造成了水利建设单位创新意识的缺乏,竞争力全无,创新精神无从谈起,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些单位,甚至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观念,认为自身能维持下去就行,能生存下去就行,这样的观念存在于决策人的身上是十分可怕的。

(三)没有充分开发自身资源

我国大部分水利建设单位在自身的水利开发上并没有下足功夫,没有充分开发自身现有的资源,因此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尤其表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主要在于单位自身缺乏敏感的财务信息收集能力,使得缺乏理财与聚财理念。水利建设单位无法完全发挥自身的优势,加之新的优势没有完全形成,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原有的优势就会退化,或者说是完全浪费掉,因此,水利建设单位应该做好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自身资源的管理,也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有高度的观察力与决策力。

(四)体制改革不完全

水利建设单位属于冷门部门,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系统部门,加之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其逐渐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习惯。随着近几年,水资源成为了我国关注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使得水力建设单位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些改变大部分都只是走走形式,根本不能治本,也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与效果。如果水利建设单位不能建立新的体制,其自身的亏损现象就依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然而,目前一些水利建设单位在进行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举步维艰,有的甚至掉转脑袋继续走回头路,这些都对于水利建设单位的发展十分不利。

有效实现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策略探析

若要有效实现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展开: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需提高

水利建设单位基础建设中,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培养他们在财务预算方面的能力,比如管理、预算与决策等,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水利建设单位的发展服好务。加强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财务管理中的管理与监督作用。

(二)水利建设单位领导层应注重财务管理

一旦领导层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那么对于旗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而言,也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去认真进行财务管理。领导层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使得财务管理的真正作用得不到体现,还会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单位的领导层应端正思想,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尤其要相信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配合他们做好单位财务的预算与规划工作。单位的领导层还应该不断学习财务知识,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加之自身单位的优势,科学分配工作人员与资金,做到最优化的财务管理。企业重视财务管理,并高度实践与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降低水利建设单位的成本开支,以及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

(三)财务管理人员应全力执行管理工作

在水利建设单位开展的全过程中,一般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的参与,因为财务始终贯穿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与其他人员一起进行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立项以及合同制定等。这样才能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工程概况,从而更好地制定成本预算,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开支,实现单位的利润最大化;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更好地利用招投标选择最佳的建设单位,订立合同,以及做好相关的结算工作等。为了最大化地维护单位的利益,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开支,财务管理人员就应该全力执行管理工作,为领导层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工作。

(四)开拓筹资渠道,加强筹资与投资管理

虽然大部分的水利建设单位筹资渠道来源于国家拨款或银行贷款,但也应合理科学利用这笔资金,因为这些资金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限度,若处理不当,不仅得不到预先的收益,反而会功亏一篑。此外,水利建设单位还应该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比如留存单位事业基金,并运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与决策做好分析与管理,从而实现事业基金的效益最大化。

篇6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筹资、经营、理财等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以谋求最大限度的纳税利益,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或现金流量最大化。税收对国家来说是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预定标准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而对纳税人来说则是资金的净流出,节约税款支付等于增加纳税人的净收益。本文从税务筹划的必然性和如何进行税务筹划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税务筹划的认识。

一、税务筹划的必然性

我国是法治国家,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性履行纳税义务。而纳税必然减少纳税人的净利润,为了在合理、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达到节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纳税人必须进行税务筹划。即,环境是一定的,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自我。我们的环境是:来源于市场,适应于市场。而在市场运行中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适应、掌握并较好地运用这些市场规则,最终实现纳税额度最低,企业利润最大,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进行税务筹划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1、企业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使税务筹划成为必然;

企业要生存、发展、获利,盈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获得投资者最大额度的投资。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他的根本目标。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总体来说有两条:一是增加企业收入,二是降低企业成本费用。而税款就作为一项费用而存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务支出,就等于降低成本费用,从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2、税法的规定性、法律的严肃性使税务筹划成为必然;

所谓税务筹划,是指在投资、筹资、经营、股利分配等业务发生之前,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事先对纳税事项进行安排,以达到最低纳税额度。而一旦投资、筹资、经营、股利分配等事项已发生,那么纳税义务就已经产生,这时再想方设法少交税款,就成为偷税、漏税,必将受到法律处罚。合理、合法、合规、及时、有效地进行税务筹划就象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企业遵纪守法;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费用,增加净利。最终达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税务筹划是纳税人行使的一项基本权利,经过税务筹划纳税义务会变得积极、主动、简捷而明了。

权利和义务是一对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矛盾。依法纳税是纳税人应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而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税务筹划则是纳税人行使的一项权利。进行税务筹划使纳税人被动的纳税行为(即税务机关征多少,纳多少)变成了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为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纳税额度,纳税人会进行一系列测算、规划、分析、对比,设计几套纳税方案,然后选择其中最优的使用。这里所指最优包括税额最低;操作最简便;使用最明了等等。对征税机关来说,利用纳税人的这种积级性,不但抑制了偷税、漏税、逃税;而且方便了征税。从而鼓励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二、如何进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税后利润的一种战略性筹划活动,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税务筹划。

(一)全局性是税务筹划的显著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出现了多元化、多渠道、覆盖面宽,涉及范围广的趋势,税务筹划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一个部门、一种产品基础上的单纯的筹划活动,而成为触动企业发展全局,减轻企业总体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税后利润的一种战略性筹划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合并、分立、重组不断拥现,税务筹划的全局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筹划缩小税基、适用较低税率,合理归属企业所得的纳税年度,延缓纳税期限,实行税负转嫁,进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税负水平。一般可以考虑的操作方法有:

1、企业组建过程中的税务筹划。包括企业组建过程中公司制企业与合伙制企业的选择;设立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公司制企业既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又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合伙制企业仅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设立公司享受税收优惠则设立子公司,如果经常亏损有负债经营的好处则设立分公司。

2、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投资涉及选择投资地区、投资行业、投资类型。比如,在中、西部与东部投资会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选择服务行业和生产行业会适用不同的税种;而选择了生产行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又有不同的税收规定。

3、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企业筹资无外乎有两个途径,一是自有资金,一是借入资金。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所产生利润应承担税务额度是不同的。

4、股利分配过程中的税务筹划。企业经营已结束,本会计期间的净利润已结出,现金流量数额已确定。面临的工作就是是否进行股利分配,怎样行股利分配?如何为投资者节税?采用何种方法分配股利才能为投资者谋得最大利益?这些都是在股利分配中需要考虑的税务筹划问题。

(二)程序性、法治性、前瞻性是税务筹划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

1、遵守企业业务流程,研究企业自身特点,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税务筹划。纳税人必须了解自身从事的业务从始至终涉及哪些税种?与之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是怎样规定的?税率各是多少?采取何种纳税方式?业务发生的每个环节都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业务发生的每个环节可能存在哪些税收法律或法规上的漏洞?在了解上述情况后,纳税人要考虑如何准确、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开展税收筹划,以达到预期目的。

2、税收法律、法规是纳税人缴纳税款和进行税务筹划的依据。纳税人在准确掌握与自身经营相关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利用一些恰当的税收筹划方法,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与经营行为相适应的突破口。

3、进行税务筹划,要考虑企业空间和时间经济效益的统一,前瞻性是税务筹划的显著特点之一。税务筹划的主要目地是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是一个整体概念,从企业的建立至企业消失,从企业的总体负税到企业的个人负税。降低税收负担,要从横向、纵向、空间、时间上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目标对税务筹划提出的要求;

篇7

论文摘要:水利基建财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工作,随着水利建设的深入开展,基建财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阐述了水利基建财务管理应重视的几项工作,即提高水利基建财会人员素质,规范建设项目会计基础工作,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搞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1加强水利基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1)认真学习相关的水利基本建设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工程招投标法》、《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办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办法的学习,弄懂弄通制度办法,增强和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提高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财务人员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做到人人学习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职责,层层细化,自上而下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

(2)财会人员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如概预算知识、工程知识、合同知识等,弄清水利基建工程概预算定额的执行和费用开支的标准与范围,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努力为水利基建工程建设服务。

(3)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综合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这就要求加大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学习力度。

2规范建设项目会计基础工作

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结合国家现行财政法规,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保证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尤其要注意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某一经济活动目标,维护资产财产物资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贯彻国家财经法规和决策,保证经济活动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检查的控制系统。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一是组织机构。建设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分工,应合理解决领导层、各职能部门及各个环节之间相互牵制,互相制约;二是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如人、财、物等管理制度,将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工作岗位,按照岗位确定任务、职责和权限,用制度来规范建设项目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三是完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检查,并对现存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达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3加强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管理

建设资金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因此资金管理是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建设单位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建设资金,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机制。

(1)要依法依规加强计划、预算管理,规范资金安排。项目法人必须按年度计划组织落实,不准搞计划外项目,不准将资金挪作他用,地方配套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到位。

(2)要建立健全水利项目资金的申请与拨付制度。根据投资计划安排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用款计划,并对资金到位、投资完成、工程形象进度等情况及时了解,资金的拨付以用款计划为依据,按工作程序、工程进度、支出预算进行拨款。

(3)要规范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的审核程序。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经办人审查,财务等有关部门审核,单位主管领导核准签字三个程序方可办理支付手续。

(4)规范银行账户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完整。要按规定开设、管理银行存款专户,并由财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和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和资金体外循环。

(5)建立水利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水利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定期或不定期地监督检查,杜绝人为滞留、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私设“小金库”、转移资金、逃避财务监督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发生。

4严把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关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依据。财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做到按规定期限及时编报,数字准确,内容完整,实事求是。

(1)竣工决算是办理财产交接的依据。首先,由于竣工决算是在搞好日常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基建财务人员要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从概预算的审查、招投标、计划管理、施工合同、工程实施结算、直至竣工决算编报完成。其次,工程竣工后,财务人员要全面清理各项财产物资,核实结余物资,做到账实相符;清理债权债务,并落实最后余额数;要认真核实基本建设拨款额,并同银行核对各项收支,在此基础上,正确计算基本建设支出和各项交付使用资产的成本,对不应计入建设成本的项目要及时剔除,对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待摊费用正确分摊,以保证竣工决算编制的正确性。再次,要加强竣工决算有关指标的分析。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必须要对报表中所列的各项文字及数据资料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各主要指的完成程度,如对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交付使用资产完成情况、工程质量、生产能力或效益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工程交付使用后加强管理提供依据,为提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水平打下基础。

(2)财务部门对工程决算应进行全面监管,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对工程量、工程定额比较了解,还要求了解有关的政策,熟悉决策工作;财会人员要走出办公室,亲临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参与工程量的检测与工程质量的验收;对工程的设计变更、追加概预算及动用工程预备费用等,财务人员要以有关文件批复为依据;对工程结算的材料费的计取,平时要注意了解市场行情,搜集有关资料,勤调查和咨询,并在各种手续齐备的情况下,经审核无误后,根据财务程序进行结算、拨付,不能不问清事实情况盲目进行财务结算资金拨付;对工程量的认定,必须与施工人员一道同乙方会签,根据工程进度、合同条款、监理说明和有关规定进行财务结算、监管;要委托审计机构审查工程预(结)算,作为办理工程拨付和结算依据,搞好水利工程项目的年度财务决算,搞好竣工验收和竣工财务决算审查。

篇8

一、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目标的转换与定位

(一)财务管理目标与单位发展目标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财务管理不断促进单位发展目标的实现。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应当定位在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上。因此,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定位就必须以单位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二)财务管理目标应当实现多元化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体制也逐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而水利事业单位种类比较多的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的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与财务管理的多层次,也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实现多元化发展。

(三)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前瞻性与操作性。

要实现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操作性,就要求其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高度地概括和最大可能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发展的规律。此外,财务管理目标要不断地落实到单位实践中,并最大可能地加以利用,全面展现单位内部的各项具体指标,从而真正把财务管理目标落到实处。

二、当前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观念相对薄弱。

当前,有的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内控意识观念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控制理念,往往把内部控制看作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在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的则依然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有的虽然建立了但却不够科学合理,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更有甚者往往是流于形式,敷衍应付。由于内部控制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的足够重视与大力支持,导致了一些单位没有建立起对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加上外部监督的不断弱化,必然使得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此外,有的只重视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忽视了资金的使用和监管。

(二)财务收支管理不够规范。

财务收支管理不够规范,是当前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擅自转移、截留财务收入,公款私存等现象严重。有的将收入不纳入单位财务收入账内,私设小金库。有的为调节收入,减少利润和税金,把一些收入登为往来账,对外经营活动收入采取不开票等方式隐瞒,使得单位收入不真实。有的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收入核算,躲避财政部门的监督监管。有的在专项项目工程没有完成或者根本没有实施是情况下,开据相关发票,编制虚假决算与验收手续等列支,甚至擅自变更项目实施的内容等。

(三)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是造成财务收支管理不够规范的真正原因。有的不够重视财务管理体制建设,使得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有的虽然制订了制度,但没有真正结合单位的实际,造成了在执行过程中整体效果不够理想,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财务管理活动的需要,但单位也没有及时修改完善。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造成了制度执行困难。而有的单位虽然制订了好的制度,但没有认真落实,形同摆设。

(四)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是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面临的又一困难。表现在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账务处理不够及时,工作比较自由散漫。有的现金帐目与会计帐目没有做到日清月结,存在着账款不相符的现象。而有的账面余额与对账单不相吻合也没有及时进行调整,甚至出现长期不对账目等现象。有的单位对长期往来账目处理不够及时,上下级之间的往来帐目长期不符,造成了一定的潜在风险。此外,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财经政策,不懂得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导致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三、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绩效分析

(一)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要不断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再认识,善于改变过去那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自觉增强紧迫感、使命感与责任感。要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制,认真贯彻落实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的方针,全面预防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效率低下或者违法行为。此外,要加强财务管理的程序控制,对于主要经营业务的控制管理,特别是那些涉及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等,必须经过批准、授权、执行、备案和检查等相关程序。要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并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修改完善,进而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推行集中统一管理。

推行财务活动集中统一管理,是强化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方向。面对越来越多的财务管理风险,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势必就要全面推行内部协调统一财务管理政策,进而不断加强财务预算与监督管理。当前,要着重做好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内部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等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财务管理风险。要认真做好各种财务收支的跟综检查与审计工作,坚决防止在财务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等行为。此外,要做好有关项目的验收、分析与考核工作。

(三)加强财务监督监管。

加强财务监督监管,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当前,各种经济案件频繁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着力加强对水利全额预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监管。要认真研究,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开展新形势下做好财务管理、检查、审计与监督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善于破解本单位财务管理的难点问题,确保取得比较理想的工作效果。要把监督监管贯穿于单位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检查、审计、纪检等监督作用,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联合检查与审计监督进而推进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稳步有序开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