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3: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林业工程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园林工程;投标;报价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也日新月异,园林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3条要求“大中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园林工程也纳入招投标范围,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招投标工作,并尽量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提高投标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做好今后盈利的铺垫和准备,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施工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1]。投标报价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针对投标报价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和工作目标确定适当的投标策略[2]。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投标技巧,使其在投标报价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系到最终能否中标,是整个投标报价工作的关键所在。
1确定投标工程项目
掌握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如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管理,项目资金来源(贷款资金、国有资金、自有资金等),土地性质(征用、租用),有无土地纠纷,工程所处位置等。
分析本企业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在业主规定的施工期间内,可承揽的工程任务数量,拟投入的项目经理同期是否有其他工程。
标段的选择。有些大的工程,常常分为几个标段,常允许一个承包商同时报投多个标段。投标单位要考虑投几个标段、投哪些标段,在选择工程标段位置方面,要综合考虑,因园林工程范围很广,包括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种植工程、园林供电工程和园林机械工程等,要了解工程的主要施工项目,以充分发挥本企业的特点和特长、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所选标段工程施工内容要与本单位施工强项相吻合,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要到工地现场查看,综合了解工程情况后再做决定,做到标段大小兼顾,施工兼顾。
要依据竞争对手的技术经济情报和市场投标报价,考虑能否有取胜的把握。反之,不宜勉强投标,更不宜陪标[3]。
2研究标书
对施工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购买标书后,要选配一名或几名业务素质高、工作积极热情、责任心强、具有较丰富投标经验的工作人员,认真研究招标文件,投标报价不仅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同时还有赖于编标人员的实践经验及临场决策,应该灵活掌握,采取合理的投标策略和报价技巧,这是提高中标率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第29条“评标方法包括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或者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第30条“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一般适用于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者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目前在园林工程行业中较多使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对技术标采取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即可参与商务标评审,因此,对招标文件技术标要求部分应认真审查,对招标文件提出的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避免出现重大偏差。
研究标书阶段应认真研究标书的内容和有关规定,如了解各项技术要求,以便制定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弄清工程量清单中各个工程项目组成的内涵,防止漏项发生;弄清开、竣工日期及总工期的要求以及奖罚条件,以便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工程款支付条件,有无工程预付款、结算方式、拖延付款的责任和利息支付、工地现场调查、标书有无缺陷等一系列的要求。
不少招标文件中存在缺陷,其中对投标人有利而含糊的过错或错误的条款,答疑时应注意策略,以免提醒业主及其他投标人。如某工程清单数量,本应150000m3的土方回填误写为15000m3,某施工企业合理提高了该项报价,在最后的工程结算中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在项目施工中,可利用含糊或错误进一步洽商,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3标书编制
3.1技术标编制
要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积极响应,如“标函”、“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措施”、“售后服务承诺”等都是投标书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投标者是否具有竞争实力的具体表现。如果投标者对这些“重要部分”不重视,不进行认真、详尽、完美的表述,就会使投标者在技术标方面失分,以致最后落榜。工程施工方案是其中的关键,直接影响到预算标价及投标的成败,投标单位要根据现场考察情况,初定几套方案进行测算、比较,以确定合理、经济的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经理部人员机构组成、工程施工方案、工地平面布置、工期进度安排、劳力和设备调配、质量保证措施、安全生产措施、后勤供应措施等。
在制作投标书的时候,要认真细心,稍一粗心大意,就会影响全局,导致全盘皆输。如未全部加盖法人或委托授权人印签的,投标者单位名称或法人姓名与登记执照不符的或有简写现象的,投标保证金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纳的,有关表格填写漏项、投标书字迹不端正,无法辨认的,投标书装订不整齐等[4]。
3.2商务标编制
投标最终报价是投标单位以标书编制的预算价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预算标价进一步修订的报价,可以在标书中列报,也可以以降低函的形式另报。所以,一定要根据所做工程预算认真分析、反复比较,以使所确定的最终报价最大限度地接近报价,提高中标率。一般情况下,在总价基本确定后,技巧的运用关键是如何调整各个子目的报价,既可提高中标机率,又能在竣工后结算时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巧妙地化险为夷,进一步加快其资金回笼。
常用项目可报高价,如土方工程、上水项目、铺装等。大多在前期施工中能早日回收工程款,而后期施工项目适当降低报价,以使资金快速回笼,形成项目资金的良性周转,同时还有索赔和防范风险的意义在里面,如果承包商永远处在这种“顺差”状态下,一旦出现对方违约或不可控制的因素,主动权就掌握在承包商手中,随时可向监理或业主发函,提出停止履约和中止合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挣钱要先做到“入袋为安”,当然,这种不平衡报价要有个适当尺度,一般以调高10%~30%较为合理。
通过施工图纸和现场勘查,与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分析,预计工程量会增加项目,单价适当提高,这样在最终结算时可增加工程造价。将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单价降低,工程结算时损失不大。
设计图纸不明确,根据经验估计会增加的项目和暂定项目估计自己能承包的项目可报高一些,对概念含糊、将来可能发生争议的项目和暂定项目,估计自己将受到专业限制不能承接的项目可报低一点。
招标文件中明确投标人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的项目,应注意将单价分析表中的人工费和机械费报高,将材料费适当报低。通常情况下,材料往往采用业主认价,可获得一定的利益。
特种材料和设备安装工程编标时,由于目前参照的定额仍是主材、辅材、人工费用单价分开的,对特殊设备、材料,业主不一定熟悉,市场询价困难,则可将主材单价提高;而对常用器具、辅助材料报价低。
苗木报价。注意本土植物及特色品种报高,外地引进植物树种宜低,因为外地引进植物变更的可能性较大。如由于设计人员水平有限,绿化苗木不一定适合在此种植(如温度因素、光照因素、地下水质等因素),可以变更的项目要报低价。
对于一些大型的分期项目,可将一些先期总价报低一些,通过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景观效果,抓好过程签证,取得效益。然后可以利用一期施工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信誉以及成功的经验继续施工,节约开办费。
在投标时应充分了解其他几家投标单位的情况。根据他们以往的投标策略,给自己定位,适当地调整投标报价,也是取胜的策略之—。
综上所述,虽然运用技巧可以降低风险,取得中标或能争取利益的效果,但投标报价时必须认真核对施工图纸、复核工程量清单,特别是对报低单价的项目,若实际工程量增加,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报低单价也要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同时避免引起业主的反感。把握住编标的几个关键环节,加上认真细致的工作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一定会编制出准确的投标报价,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参考文献
[1]胡玎,陈卫杰.风景园林招投标中的专家评论[J].园林,2006(8):16-17.
[2]郑技杰.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方法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9(26):50.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之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是我国环境工程开展重要推动力的来源。也只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迅速发展,才能使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受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笔者选择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1.1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不足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开发,许多地方的退耕速度太快,大面积的田地在短期内完成退耕,使得良好的树种不能正常供应。为了完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很多没有达到标准的劣质种苗被利用有,树苗种类的单一性成为影响林业生态质量的问题。另外,劣质种苗在种植之后,其生存率不高,这就使得后期补植工作量较大。与此同时,林业生态工程的成本也会提高,造成林业生态工程的性价比下降。除此之外,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的粗入性的施工方法,使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下降。
1.2 林业生态建设意识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林业部门一直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看待,这就使得过多的森林资源被开发,我国的森林规模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另外,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不足,使得林业工程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一些个人以及单位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上没有形成全民投身生态建设的氛围,造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1.3 林业生态工程科技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科技力度不足,缺少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当中,科研成果作用于现实工作的力度不高,效率不高。许多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快速推广,造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科学性,设备的落后阻碍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4 林业生态工程保护不足 政府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保护力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政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投入不足,没有进行保护政策的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结果没有得到巩固。另外,林业生态工程面临着较大的税务费用压力,对于生态工程开展的积极性有不昨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激励机制与补偿相关制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
2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加强对策分析
2.1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体制的建立 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需要以市场发展作为正确的向导,将林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利用科学技术带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促进林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体制创新,可以将数字化管理方法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当中。现代化的远程信息技术应当被大力引入到林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当中,利用科学的进步来促进林业管理与发展的数字化,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精准度。科技一个民族进行的灵魂,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者,应当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机制的建设,利用创新的管理思想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支持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扩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汇集力度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首先,政府的投入应当是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多渠道与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收集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调动企业事业单位与社会大众个人的闲置资金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国家的相关服务部门要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提供福利,利用信贷政策的推出以及税收政策的实行,来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充足。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特别是大规模的生态工程,金融部门要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与贷款优化政策。除此之外,林业部门要加强公益林的发展力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使更多的社会稳定资金进行到林业建设中。
2.3 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应用 生态系统建设在林业发展中应用,对于林业生态系统有很大意义。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生态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传统的木材加工模式与利用模式,以创新因素来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使木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林业专业人士更应该对林业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的实用性软件与技术,使之服务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与管理。种苗的质量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林业工作者要认识到种苗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优化良种壮苗的结构,提高种苗的培育水平,使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得到保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者还要就种苗的选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幼林的抚育以及速丰林的建设与利用问题进行探析,使有利于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策略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也有积极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对于社会利益与社会大众的个人利益都有所损害。笔者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相关人士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视,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立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
2013,23:289.
[2] 毕琼仙.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23-25.
[3] 谭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09,20:270.
[4] 胡莽,胡文杰,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3,04:30-31.
1.前言
专业硕士的培养本着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联合企业,聘请企业导师,学生深入工厂实习实践,培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厂实际问题的学生。本学科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重点在跟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学术硕士相比,弱化了机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华大学针对全日制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加强基础、强化实训、增强人才的应变能力的思路,建立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林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定位是介于工学硕士教育和MBA教育两者之间,既懂工程又通晓管理的专业工程管理人才。向着校企联合培养,定位于为企业培养准工程师方向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即具有从事现代林业工程的某项工程职业所必需的既深又宽的技术,又要有整个职业生涯中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单独从事科技研发的实力,也无力承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但他们又对新技术有着旺盛的需求,先进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有助于我国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过度消耗创造产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高校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从企业解决不了但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立项目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关切点,最终能够拿出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成果,这样的项目才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同时,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始终保持在理论方面的先进性,要掌握专业领域前沿性的知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能够和企业形成合作的首要条件。同时能够将理论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用最前沿的理论帮助企业不断发展。总之,只有校企双方从各自的需求出发,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达成合作,才可能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双赢。
2.培养模式
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的特性出发。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就是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再结合工程师培养标准以及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两方面,提出并分析了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应关注的主要成分,并就课程学习、校外实践、学位论文设计三个培养环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实践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采取双导师制进行培养,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北华大学,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校内外导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推动者与指导者,导师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责任心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应该发挥特长,各尽其责,分别就实践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给予指导。校外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了解研究生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1]。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进入企业,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是帮助他们填平学校与企业之间这道鸿沟的有效手段。和大学生以积累社会经验为目的的校外实习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进入企业实践,不能只是从事一些日常性事务,需要真正进入工程项目,接触其中的研发环节,才能够达到实践培养目标。从时间上而言,不宜过短。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时间太短,学生不可能深入企业,实践也就流于形式;时间过长,又会影响后期学位论文设计。总之,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到企业从事一段时间工程项目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北华大学为适应专业拓展需要,加强了林业工程教师队伍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高级专家、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省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等。有多伦多大学特聘教授1人,东北林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1人,企业合作硕士生导师7人。从学缘结构看有7人具有国外留学和合作研究的背景,队伍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最近几年,学校从国内非农林院校引进了多位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扩大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和视野,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使人才队伍得到了优化。
4.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采取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硕士学制2年,学生第一年在学校集中进行理论课程授课、考核,同时查阅论文相关文献,做好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年,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实习,完成实践性教学内容,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解决企业生产、工程实际问题。
对学生课堂教学学校有全面的考核评价体制,师生互选;在教学中,坚持教授为研究生授课。根据国内外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利用声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提高了教学质量。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对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导师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若学生表现良好,毕业后就有机会留在企业工作,否则不予录用,因此学生都很努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企业方的认可。
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采取现场授课的方式,到现场进行讲解。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商定选修课课程,一般2学分,由校外导师主讲。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本着“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培养我们的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校外企业为我们提供便利条件,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与我们联合培养的企业有:1)北京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2)河北廊坊华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3)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4)吉林森林工业集团公司。
5.实践环节的培养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实践”,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特点,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是一项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来共同努力的事业。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力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因为理论学习可以在学校完成,实践能力则需要在实际工作情景中培养锻炼,需要教育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但目前两者的合作通常是基于项目的,项目结束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如何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长效机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合作要基于双方的需求才可能建立,学校希望完成项目,培养学生。企业则要求出成果,产生效益。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合作才可能顺利、持久[2]。
6.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北华大学将在以上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3]:
第一,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与开发,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实践环节,课程学习可以压缩,甚至忽略。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两年到两年半的学制时间内,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时间确实受到了压缩,但应注意的是,不能由此导致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这对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二,强化校外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没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做基础是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的,这一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安排全日制工程硕士走出校门,进入企业接触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实践能力,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强校内导师对实践的指导,学生进入与校内导师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践,是一种比较有利于校内导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校内导师熟悉项目情况,掌控着项目的整体设计和研究进程,可以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指导学生提炼出实践问题,并展开实践内容。这种模式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常是共同完成课题的合作伙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容易沟通合作,合理分工。理论性的、方法性的、程序性的内容由校内导师负责,而设计项目细节,工艺流程方面的内容则由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位导师能够及时交流,共同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确保实践的质量。
第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引进正高级职称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人才。加强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学高水平师资来校讲学或长短期兼职,促进师资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国家及省设备资金项目、重点学科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满足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52-01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投资、消费与出口需求侧刺激而言,加强劳动力、土地与资本管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张国庆基于其提出的生态论认为,供给侧改革不能只是站在经济层面上增加经济发展潜在动力与质量,而应该定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上。因此,供侧改革重点应该是通过人、资源和科学技术三要素管理的改革,实现科学、公平的公共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行科学、持续、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有序与发展。
1 林业教育的供给侧
就林业教育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的概念。从宏观上看,林业院校是供给侧,社会则是需求侧。从微观上看,对于林业院校外部而言,入学前的学生是林业院校的供给内容,也即中学教育是林业院校的供给侧,社会则是林业院校的需求侧。对于林业院校内部而言,在校的林业学生则是林业院校的需求侧,林业院校是在校林业生的供给侧。因此,对于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而言,既涉及到林业院校本身,还涉及到即将入学的中学学生和在校林业学生。一般而言,对于林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更多涉及的是林业院校的教学改革[1-12]。
2 我国当前林业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于社会而言,我国当前的林业教育在知识传授上缺乏基础性,学生技能训练不足,林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弱,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其次,对于林业院校而言,其供给侧的中学教育,应试教育的中学生社会通识教育不够,尤其是基本民主素质的培养,入学后乃至毕业后,由于基础性社会知识的缺乏,不能很好地理解林业管理、林业技术应用的内涵,特别是难以运用民主思维和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的法律来解决林业实际工作实践中的复杂社会问题。再次,在林业教学管理上,浓重的行政化教条式管理,约束了林业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阻碍了林业领域的科研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其中突出表现在教师职称评定与聘用评估中,对数量权重占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林业教师教学积极性与教学的创新。在林业教育中,林业科研创新毕竟是少数,高质量的教学才是林业教育的根本。因此,职称制度改革,在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
3 提高林业教育的供给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
在林业院校层面看,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提高入学前的林业专业学生学业水平。在社会层面看,林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提高林业院校的教育供给能力,包括教学管理水平、林业理论教育水平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1)就教育整体而言,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不是培养精英,更不是把全体国民都培养成科学家、企业家与政治家。因此,改革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制度,提升入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对于中小学教育制度改革,要逐步取消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将统一高考改为学业水平测试,降低大学入学门槛;改革当前中小学课程设置,只保留语文、数学与英语为基本教育课程,并减少这3门课的教学内容,将物理常识、化学常识、生物常识、地理常识等简化合并为自然通识教育课程,将历史常识、政治常识简并后加入社会学常识、法律常识、民主常识等内容作为社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法学、临床医学等专业要求较高的高校招生,可以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法学专业学生入学前加试法律常识与社会学常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学前加试生物常识与化学常识。
(2)在林业教学管理上,逐步推进去行政化,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采用统一的级别管理,取消行政、事业、技工等人为藩篱隔阂,借鉴当前的公务员职级平行的工资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改革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将林业教师的职称评聘改为考评结合,即林业教师职称的评聘,结合教学成果进行考评,并且在教学成果评估中,降低论文的评分比重,提高教学成效的评分比重,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3)改革当前的林业高等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将目前的林业专业教育模式招生改为本科、本硕连读、博士3种模式,取消专科与职专,将其并入本科,本科生与六年制本硕连读生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学业水平的学生或其他专业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博士生招生对象为林业硕士毕业生或者获得林业工程师资格考生。之所以在林业专业招生对象中增加其他专业学生,其目的是将其他专业的知识、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等内容引入林业领域,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以新的思想来开拓林业领域,遏制长久以来林业领域“近亲繁殖”带来的独自尊大的学术藩篱,以提升林业研究水平。
在培养目标改革上,林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般林业事务工作者,林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级林业工程师和一般高校林业教师,林业博士培养目标是正高级林业工程师、林业
(下转第156页)
(上接第152页)
专业研究人员和林业院校高级专业课教师。
在课程设置改革上,本科阶段教育适当设置社会通识专业课,取消政治课教育,增加专业课比重,特别是基础林业事务处置课程,硕士阶段教育增加林业专业技术实务教育比重,以提高林业专业毕业生对当前林业事务与社会实际环境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林业实务实践能力。
(4)在实践能力教学方面,聘请林业实践水平高、能力突出的高等级林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林业实务实践课。
4 改进林业教育的供给方式――案例教学、生产实践、“互联网+”等
林业教育改革的供给侧改革的另一方面,是林业教育供给方式的改革,除了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引入案例教学,加大专业实践的教学管理。
(1)在课堂教学上,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引入自由讨论、自由命题小论文写作等教学方式,以及引入教学动画、教学游戏等新的教学工具。
(2)在专业实践上,严厉禁止专业实践成为找工作的代名词的走过场做法,借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方法,林业专业本科生学完专业课之后,至少要留有半年到1年的时间,分别到国有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林业产业经济体、县级以上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中实习,以完成林业专业基础技能实践。硕士生、博士生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在省级以上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林业院校、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产业公司等机构中实习,以完成林业专业高级技能训练。
在案例教学上,在林业生产机构、管理机构、科研部门聘请林业生产实践经验、管理经验与科研经验丰富的林业技术专业人员,教授林业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以真实的案例和林业亲身实践,传授学生林业实务处置能力,培养学生法治与民主意识,提高学生对林业专业知识深层理解能力与社会实际事务的融合能力,以及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在林业教学中,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大力推广“互联网+林业实践”和“互联网+林业专业课课件”教学。在“互联网+林业实践”方面,大力推进林业数据无门槛共享,让学生在共享数据中更加深入地学习林业知识,让林业教师与研究者更加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素材或研究资料。在“互联网+林业专业课课件”上,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林业教学课件实现网上无障碍共享,以便林业专业学生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件开展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将学生选择课件的数量,作为教师教学成绩进行考核,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促进林业教师开展林业教育创新,提高林业教育水平,增强林业教育的供给能力[12-20]。
5 林业继续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林业从业人员,实际专业技术能力普遍不高,甚至频犯低级的基础性技术错误,这就需要林业继续再教育进行补救。但是,目前的继续再教育普遍流于形式,特别是网上进行的继续再教育,尤其是公务员中的领导岗位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基本上都是由其下属进行。因此,继续再教育不能由地方人事部门,而交由高等院校进行正式的脱产培训与考试,所有在职公共管理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在公共管理机构从业的其他人员,至少每3年轮训1次,3年累计轮训学时不得少200学时,并且轮训考试要合格。轮训内容包括民主与法治、社会与经济、生态环境、公共管理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轮训内容通识课与专业课参考比例可以为1:4,通识教育可以由综合大学承担,专业教育可以就近在相应的专业院校进行[1,9,20]。
6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陋见[EB/OL].(2016-10-29)[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604.
[2] 张国庆.林业供给侧改革探讨[EB/OL].(2016-10-27)[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249.
[3]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4]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5] 孙笑侠.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J].法学,2012(9):108-116.
[6]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7]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10-27].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8]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9]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10]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1]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12] A余兵.林业公平发展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5-176.
[13]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3-156.
[14] 王艾.从减熵化角度探讨林业多元化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8-179.
[15] 王坤宇.基于减商化理论的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72-173.
[16]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7]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18]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资助项目(201213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课题组成员:王郑、黄新、荆肇乾、薛红琴、曹世玮、林少华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3日
一、前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有着60余年历史的专业,目前全国高校的办学点达到156个,年招生超过万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任务也从主要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供给和排放,即以满足“量”的需求为主,转变为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水量与水质问题并重,满足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目标。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2001年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方向),2007年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11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给水排水工程学士学位授权点审核。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在资源、环境、生态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创办具有林业大学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江苏省重点专业。
二、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紧密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国家、市政给排水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专业规划为抓手,做强优势,补齐短板,努力提升专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善于创新、勇于担当、开放胸怀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奠定专业基础。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在加强数学、化学、力学等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上以《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基础,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总学时为2,076学时,总学分为127学时,学生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75.5学分。其中,通识平台课内学时为660学时,其中必修课为468学时、选修课为192学时,课内学分为40学时,其中必修课为28学分,选修课为12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必修和选修学时分别为728学时和192学时,专业特色课必修和选修学时分别为368学时和128学时。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时从数量到对应的课程知识点涵盖了《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116个知识单元、485个知识点和429个核心学时的要求。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原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合并成《工程力学》(B)(64学时),将原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的《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给排水工程结构》合并成《土建工程基础》(48学时),将原三年级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上、下)调整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2学时)、《水质工程学》(1、2)(48学时、64学时)和《给水排水管网系统》(48学时),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学时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开设《城镇防洪与雨洪利用》、《水工艺设备基础》和《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等R堤厣课程。在《水质工程学》(1、2)、《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和《景观水工程》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生态水处理的教学内容。课程教材尽量做到选用“十三五”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的教材,同时进一步按照“十三五”期间出版的规划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促进他们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开展双语课程、微课、MOOC等尝试,目前相关专业老师已经建设有双语课程《水力学》与《水处理生物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水力学》微课,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科学考察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考查也从单一的考试向综合测试转变。在课程考查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测评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而且要考查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能力、探求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教师按照一定的比重,分别考查课程学习中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效果、相关专业知识的计算能力、课堂参与情况,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通过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平时作业成绩不计入学生总评成绩,这样能避免平时作业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作业的抄袭。
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分课程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做到小班教学,使人人都能动手参与实验。在满足《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实验环节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我校将《水分析化学》课程改为32学时的理论学时和32学时的实验实训课,分别计2学分和1学分(实验实训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对于高中阶段化学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水质工程学实验并入《水处理实验技术》(32学时),使用任课老师参与编写的出版教材,按照水质工程学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实际参与操作,强化水质工程处理方面的知识。
(二)实习方面。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做到所有专业基础课、重要专业选修课及专业特色课都在校内外建有对应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对取水工程、给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工艺、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等的认识实习和实训实习的需要。
(三)创新创业训练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就能联系老师进行创新课题实验,对于高年级同学在学校的引导下,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创业尝试,结合江苏省及学校每年组织的申报和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积极申报,构建部分优秀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平台。通过创业创新训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毕业设计(论文)方面。鼓励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与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课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原有课题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如果不是科研类的论文研究,学生尽量选择毕业设计,且毕业设计要有针对性,最好是针对具体工程(或者假题真做)。对于双向选择选题模式,备选题目一般应多于学生数的10%,确保一人一题。对于毕业设计,从图纸数量和说明书页数上做了最低工作量的要求(在学校规定排版格式基础上)。鼓励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团队,进行带有交叉性质的毕业设计(论文)。
(五)课程设计方面。将《水质工程学》(1、2)的课程设计均设置为2周时间,加大课程设计工作量,如在给水厂设计中,就要求学生使用V型滤池,而不是使用教科书中讲述的普通快滤池,锻炼学生查阅设计手册和计算案例书籍的能力,从而使设计更贴近工程实际。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课程设计分成《o水管网课程设计》(1周)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1周),对于两类管网的计算提出具体的计算要求。在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潜质和积极性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完整的课程设计,能显著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适应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优化,哪些内容是学生要掌握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要了解的,不能因课程的合并或者教学时数的减少,而简单地将教学内容进行随意的删减,应该采取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此,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按照新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38门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由一位任课教师执笔,一位老师审核,再集体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修改后再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最后确定下来。教学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学效果达到大纲标准要求,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在教学大纲里面进行了明确。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39.4.
[2]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一、林业科技发展成果明显
1.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坚持自主研究与联合攻关相结合,全市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科研及推广机构,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在资源收集保存、竹子栽培利用、林木良种选育、林业复合经营、竹(木)材及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引进和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技术及新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国家、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6项,取得涉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25项,各项成果的研发及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全市林业的经营水平及相关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林业科技人员结合科研和生产,不断总结和探索,5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
2.科技推广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及全市林业产业规划,依托林业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经济林高效栽培、退化林修复、松材线虫病防控、竹林丰产高效培育、林下复合经营、雷竹笋覆盖早出培育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林业先进技术。全市建立香榧、山核桃、竹林覆盖等各类示范基地15个、面积1.2万亩;建成国家级雷竹、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区2个,面积3万亩;加快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成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个,各类示范区(基地)及科技园建设效益显著,不仅提升了全市林业经营水平,而且增加了优质林产品产量,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收入。结合林业项目实施,全市共举办各类林业科技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及林农1.2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广大林农的科学素养。
3.林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构建新型林业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制定各类标准4项,其中“山核桃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指南”国家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3项、依托各类标准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面积3万亩,其中核心区5000亩。通过各类标准的颁布及示范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全市林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了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了林业的产值和效益。
4、加强技术合作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农大、浙江农林大学、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全面科技合作;成功争创了国家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实施并完成了3个国家级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一批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取得了3项省级林业科技成果,一项国家级行业标准,5项省级标准;扎实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健全林业政务、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森林防火、林业案件查处、行政审批等业务应用系统;特别是在山核桃产区实施了首次直升机防治、无人机防治山核桃统防统治示范、首条单轨运输机应用示范、张网安全采收推广、争创了全国首个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实施了国家松材线虫病防治示范项目,利用“3S”技术实施监测普查、利用钢丝网罩法实施疫木就地除害。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围绕全市林业重点领域,林业局组织全市林业科技人员和各涉林企业、合作社等社会主体成立4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科技平台,积极开展山核桃生态经营和良种选育、香榧高效培育、雷竹笋覆盖早出水肥精细化管理、林药复合经营、新型绿化彩叶树种引种和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技术研究。支持、鼓励涉林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詹氏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2016-2018年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受理的发明专利5项,中心成果转化8项、参与制定了1项国标,参与制定了2项地方标准,制定了3项企业标准《自主研发项目2项;广申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集装箱地板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木(竹)塑新型复合集装箱材料研发;今日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对出口脱水笋、各类有机山野菜进行开发取得多项发明专利,香味源食品独立制定多个笋制品产品生产标准,科技创新加快了科技研发及新成果应用转化速度,使广大企业迅速占领科技制高点,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詹氏食品公司为国家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我市现已23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个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成为我市林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战场。
6.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2019年机构改革市里对林业局、国土局及规划局进行了撤并,重新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挂林业局牌子),继续保留全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目前全市承担林业科研及技术推广服务的机构有22个,其中国有胡乐林场1个、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1个及1个自然保护地保护站、19个乡镇(街道)林业站(划归乡镇街道管理)。十三五期间积极引进急需林业高级人才,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全市林业系统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人(不含乡镇101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林业工程师15人,人才储备和结构基本合理,科技实力较为雄厚。
7.服务“增绿增效”等林业重点工程成效显著。依托“一林一技”平台及“112”科技服务活动,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攻坚、森林质量提升和绿色产业富民四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科技服务,为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提供高效科技支撑。5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4519亩,其中长防林7000亩、其他造林项目17519亩;封山育林8.2万亩,其中长防林封山育林48000亩、省级封山育林34000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9万亩,省级森林抚育135万亩,其中森林抚育示范片6万亩;退化林修复6万亩;新建林业高效示范基地15个。
二、经验做法
1、注重队伍建设。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保证了全市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实施了“引智”工程,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来广干事、创业。通过“引智”工程,近年来林业局引进高级人才3名,同时通过事业单位招考、选调等方式招录急需专业人员6名,有效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实施人才质量提升行动,林业系统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实用人才,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在岗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28名、工程师56名。
2、注重创新驱动。一是加强项目引领,根据国家及省、市产业政策,结合本市森林资源现状,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及市级财政林业项目。依托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林业经营新理念、新技术及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全市的林业经营水平。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在松材线虫病防控治理、山核桃生态修复和经营、雷竹标准化经营示范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引用和集成创新10余项新技术。三是做好林业新装备引进和推广,智能测报灯、3S技术监测、林地一张图、直升机、无人机防治应用,单轨运输机、钢丝网罩疫木除害、打孔机注药保护等一批新型林业装备应用,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带动了产业转型提升发展,也促进了规模经营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
3、注重产学研结合。努力树立企业的科技推广与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林业科技企业,推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全市涉林企业与境内外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重点林业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
4、注重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依据项目作业设计及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管理,强化责任追究,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注重搭建平台。一是搭建合作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深化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二是搭建项目平台。加强协调合作,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示范。三是搭建宣传平台。利用建立科技成果展览馆和举办山核桃文化节产业高峰论坛等宣传展示平台,提高合作共赢和科技应用示范的影响力。
三、主要问题
1、科技投入不足。当前全市的林业科技投入主要依靠争取国家及省、市的项目资金,当地财政未能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影响了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研发及林业科技平台建设。
2、管理机制僵化。全县林业人才总量不足,林业人才老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由于人才管理体制僵化,未能全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也一定程度造成了人才浪费。
3、能力建设不足。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及人才质量提升行动,全市林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但能力水平与现代林业的建设任务及广大林农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有学者发现,“自我”概念能够通过学习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的中介作用影响自主学习[10]。浙江农林大学实施了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本科生导师制。笔者在对学校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近年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汇报材料发现,他们都注重促进本科生“自我”概念的提升,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引导过程具有明显的梯度延伸特征。梯度延伸特征具体包括:①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注重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测试,尤其是注重学生环境适应性的培养,通过搭建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以“传帮带”的方式使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②在大学二年级阶段,组织本科生开展“成长、成才计划”系列活动,巧建“家校联培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胜任力;③在大学三年级阶段,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大学生“成长、成才方案”,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归因效应,使学生对学业、职业能够科学地定位和正确地认识;④在大学四年级阶段,加强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特别是强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辅导员是“距离学生心灵最近的人”,班主任被誉为“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11]。通过实施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基础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兼顾对学生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态的关注,从而通过心灵的启发和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情感观,培育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推进学生在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难度和学习性质等方面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中期论文制度是指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调查和撰写论文,最后导师对论文质量进行考核的制度。中期论文设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具备资格的教师(具有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新引进的博士或只有助教职称的教师必须有教授的指导才可以担任本科生的专业导师。同时,中期论文的导师名单要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拟定。中期论文的选题策略注重多渠道,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与农林经济相关的课题,导师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延伸和知识的拓展。中期论文选题可以来源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者相关的学科竞赛,也可以来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期论文的研究内容注重实用性。在中期论文撰写环节方面,强调运用多样的学习策略工具,如Spss、Stata等应用工具,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期论文成果最终以PPT讲解的形式展示。此外,导师还强调学生要在交流中丰富学习策略,要求所指导的学生每2周向自己作一次学习汇报,并在汇报过程中进行前瞻性问题的探析、相关学术问题的交流,从而通过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其在科研中的不足。同时,导师还会在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在科研中的严谨意识、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丰富学生学习策略的形式。与中期论文制相似,毕业论文制是一项建立在中期论文制基础之上的专业性制度,是对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梯度引导。毕业论文制度旨在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通常,导师会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调查和撰写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在从中期论文到毕业论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外在强化的学习策略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专业综合实习为平台,提升自主学习中的专业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认知和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还体现在与专业要求相适应的应用能力上。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形式主要采取农户入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为此,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了由系主任、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以下简称“综合实习”)导师组,对本科生开展相关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层级差异性[15],所以综合实习的负责人在对本科生进行实习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梯度,以使不同层级的学生之间能够互助合作,彼此进行智力启迪与补充。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各实习小组先设计实习方案,然后在综合考评实习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要求各实习小组独立地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综合实习小组每个成员的态度、能力和调查策略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调查成果。在开展综合实习的过程中,各实习小组要独立自主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每天通过电话向导师汇报实习进度等相关情况。综合实习的最终成果以RRA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展现,而且这些成果经过汇总、校正后最终要编制成册,与县(市)、乡(镇)相关部门共同分享。学生的综合实习成绩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工作量、实习态度、实习成果审核情况等评分。同时,导师对综合实习的指导也要以工作量的形式记入当年的考核结果。从1996级学生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每年组织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迄今为止,先后有707人次参加了综合实习,足迹遍布浙江省24个县(市)的96个乡镇、192个村、3 840个农户,累计形成30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并建立了拥有丰富的农户调研数据的相关数据库。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使学生在基层开展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多渠道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的加强。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专业协会活动为特色,凝练自主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洛温菲尔德(L.Lowenfeld)认为,创造力主要包含问题的敏感能力、想象力、隐喻思维能力、发现缺失信息能力、注意问题不同方面的能力等8个方面[16]。这些特征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十分密切,所以笔者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广场活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门为参加相关创新项目的学生安排了导师,保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在选题、项目申报、调查、实验、论文撰写以及项目评审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同时,也为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配备了导师。导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上与学生一起攻坚,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全国林业经济论坛、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等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此外,由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指导创建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协会、“三农”研究协会已成为汇聚兴趣相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培养特色人才的基层组织,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Prntrich等学者的研究,笔者从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突破和思维训练能力3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借鉴。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元认知能力内在动机因素主要包括兴趣、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定向等,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5]。通过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相结合的导师制,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引导其适应新的环境,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通过加强对高年级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其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以及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元认知能力是指时间和努力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自我监测和评价能力[17]。内在动机性因素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并与元认知能力有着很强的联系。学生在遇到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时,通过主动寻求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帮助,可以有效地疏解自己的情绪,从而逐渐提高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规划,可以促使其进一步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通过“朋辈督导”和学生定期汇报等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中期论文制度和毕业论文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全面、快速和有效地查阅并筛选文献的方法;同时,在论文撰写中强调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学业救助等形式灵活解决各种问题,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07—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论文入选校级优秀论文的达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论文撰写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实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制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运用社会性资源的能力有所提高。以问卷调查、访谈和二手资料搜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农村调查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层实习期间,学生掌握了与基层群众交流的有效方式,增强了从当地相关部门收集农林类信息的能力,丰富了甄别调查信息真实性的方法。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先后受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参加了多次基层调研。例如,2009年4月,受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委托,10名学生参加了在浙江省义乌市、江山市等5个县(市)的农村进行项目调查;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绩效评估”课题组分别选调18名学生担任调研员,赴浙江、安徽、山东、云南等4省9县市的林区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查。在上述调研过程中,学生均受到了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其创新突破能力认知策略特别强调批判性策略,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创新思维得到不断激活,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都是具有一定科研周期的活动,包括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难题的攻破等,需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全局和要点、凝练创新思维、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意识上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论坛一等奖等荣誉。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成功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项目6项,占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申请到的省级创新项目的54.55%;同时,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完成的“浙江省公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调查”等多个项目被评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项目。此外,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协会和“三农”研究协会等专业协会作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基层组织,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使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以活动为载体、以专业为特色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翁智雄 沈月琴 林建华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园林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根据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园林专业一般可以分为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植物三个主要方向,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该从这三个方向深入开展。目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很多学校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时量少且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少,园林植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第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园林专业实习环节多,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学野外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工程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需要大量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园林植物野外实习只安排在校内温室和苗圃是不行的,一定还要有种类丰富的野生植物实习基地;园林设计课程实习最好能安排在规划设计院进行训练;园林工程的实践教学最好能安排在园林施工现场;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学生最好能安排在大型园林设计公司参与实战式综合训练。如要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条件建设的重点。
第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灵活运用,因而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培养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提高园林学生培养的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校制定了与专业相应的教研教改办法,形成了省、校、院三级系统的教研教改体系,从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推动了学院的教研教改,并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另外,编著特色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编写新的园林教材一定要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补充,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为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近年来,我校园林专业教师共完成了10部园林规划设计类专业特色教材的编著工作,这些教材涉及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施工及园林植物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特色教材系列。这一系列教材的编著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教材建设带动了我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实了专业办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