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篇1

【 关键词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

引 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阶段,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必须重新自我审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白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建筑领域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的稀缺性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将不断被打破,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各方的利益,既使当代经济得到发展,又不危害子孙后展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

1. 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和房屋建设工作的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行业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各行各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产业规模达到了历史高点。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具有国家一般承包和施工的专业企业资格的建筑企业完成生产总值达95206亿元人民币,实现26451亿元的增值,在国家研究和设计企业的经营收入为9547亿元,全国监控类企业项目营业实现1196亿元的利润。国家“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勘察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国民收入工程监理经营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跟别为26.5%和33.7%。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2012年实现92.2亿美元的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达到1344亿美元。

我国建筑业发展虽已取得显著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有碍发展的问题: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生产集约化、信息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较低,物质消耗水平高,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呼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其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大关系。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社会的可持续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

对企业自身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节省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坚持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有利于精简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对社会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着其他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能够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施工现场周边人群的影响。当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也会得到强大的舆论支持,这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对环境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对环境担负其该有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建筑行业,免不了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在建筑中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把这些污染降到最低,运用其先进技术及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和谐相处。

3.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可持续建筑设计及技术、可持续施工和可持续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就是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在拆除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能够得到再利用或资源化处理。要求进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施工阶段是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可持续性起决定作用,也是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持续的施工要求积极采用新材料,减少建筑垃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该行业的法律法规、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信息化战略,这需要加强该行业的政府监督、加快行业的自律与诚信建设。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光忱,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 .建筑经济.2013(1).

[2] 顾勇新,王形,应群勇.中国建筑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热点扫描.2013(1).

[3] 严琳,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科技向导.2011(35).

[4] 李慧,基于多技术的我国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硕士论文].辽宁:东北林业大学.2012.

[5] 蒋传辉,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的探讨[J].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研究.2007(6).

[6] 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

[7] 黄丽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思考[J].河南建材.2011(1).

[8] 王玉振,建筑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 [J] .中国环境管理.

[9] 逯瑞林,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初探[J] .市场研究.

[10] 杨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9.

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论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思路。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三)大力发展 农业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 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二是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 环境 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加强 林业 资源保护,建设绿色文明,大力提高森林率。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放眼国际 市场 ,努力扩大内需

当前, 国际经济 形势风云突变,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每个企业都把兼并、重组行为作为增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传统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个企业面对新形势,必须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上档次和效益,力争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开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激活民间 投资 需求。明确民间投资方向,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等来加以引导,使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 中国经济 的发展。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力量,是经济启动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当前消费需求的结构与特点,理清思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升级,以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 管理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 管理体制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 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才型 工业 生产体系及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六)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国土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实现永续利用。重点推进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整顿矿业秩序,使之产权清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维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与维护中国资源安全的关系,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要以关停和淘汰、压缩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污染防治

巩固和提高工业排放污染物达标成果,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严重污染环境、达不到经济规模的水泥、火电、化工、造纸和电解铝,要坚决按期关停淘汰;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向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低污染配套服务,并向城镇适度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八)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要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工业生产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污染的“末端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模式。而清洁生产则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篇3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苗圃育苗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87-01

改革开发初期我国为了提高市场生产力,不加节制的开发林业资源,造成我国林业资源过度流失,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圃育苗技术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主要技术之一,其根本目标就是在满足当今市场对林业要求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子孙后代提供丰富的林业资源,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苗圃育苗的现状

1.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苗圃育苗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苗圃育苗技术就已经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础技术之一,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经济制度的完善和林业的发展,我国市场对苗圃育苗技术的发展提出多元化的要求,不仅仅是植树造林,也是城市规划的小助手,起到美化家园,净化空气的作用。林业的六大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苗圃育苗及数为了满足林业多元化的需求,其培育的目标以及性状也呈现多元化的形式,丰富其苗圃育苗技术研发的设计方向。

2.苗圃育苗技术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先进的苗圃育苗技术没有进行很好的推广,大部分苗圃育苗技术仍处于落后状态。普遍采取嫁接的育苗方式进行培育,将育苗袋或塑料盘作为育苗容器,大部分的育苗容器并不符合标准,直接影响幼苗优良性状的形成;苗圃的建立也较为落后,大部分仍然处于露天状态,没有为幼苗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不能有效控制其温度、湿度、土壤成分以及空气质量等各项指标的参数。这些都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导致幼苗的发育不良以及成活率低。

3.苗圃育苗运营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缺失

我国苗圃育苗没有建立与市场互通有无的机制,忽略信息化管理,这一现象导致苗圃育苗无法与市场很好的对接问题,这一问题造成苗圃育苗无法掌握市场对育苗的需求量与针对性,从而造成苗圃育苗产量滞留,无法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企业生产的成本投入,无法为企业谋取利益。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林业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以及抢占市场空间的能力,必然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

4.苗圃育苗与市场供求结构失衡

现如今我国由于苗圃育苗技术的支持,其林业产量得到很大的提升。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商家看到林业的发展形势较为乐观,越来越多的商家将资金投入到林业领域,从而造成林业领域呈现一种过渡饱和的现象,导致林业产量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不平衡。部分商家盲目跟风,严重破坏林业市场的原有结构,造成林业市场多元化元素锐减。林业领域中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不能被市场消耗,究其根本原因是科技链与产业链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融合,生产和市场需求不吻合,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从而造成苗圃育苗与市场供求结构失衡。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苗圃育苗的重要性以及优化

1.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苗圃育苗的重要性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满足林业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林业的生态平衡。苗圃育苗技术的发展目标就是维护其生态平衡,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条件。首先是该技术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生物,模拟森林的多样性,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的发展;其次是维护森林稀有生物的多样性。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现代化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森林中的生物受着不同程度的迫害,这一现象导致森林生物逐渐减少,而苗圃育苗技术则可以维护濒临物种,提植物的高抗病性能,拯救部分濒临灭绝的生物,甚至可以创造新生物,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是苗圃育苗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即扩大林业的覆盖面积,优化林业种子,不仅仅维护林业的生态环境,还未林业经济提供充足的货源。

2.苗圃育苗研发的优化

苗圃育苗技术的研发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不仅仅是独立成立的研究领域,只有与林业市场结构相吻合,才能促进苗圃育苗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种和谐的供求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苗圃育苗研发基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苗圃育苗技术的研发要获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林业领域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当地林业市场的需求,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商业投入到林业产业,推动当地林业企业的发展。例如税收、水电等优惠政策,加大绿化面积,刺激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苗圃育苗研究要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有利形势,降低其研究的总体成本和市场风险,结合市场的需求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育技术;企业投入充足的资金建立系统的培训机构和采购先进的设备,招揽以及培育相应的研究人才,为林业产业创建一支强大的“后背军”;

然后是苗圃育苗信息化建立。信息化系统是将苗圃育苗与政府和市场相沟通的桥梁,即接受与反馈的信息通道,也是现代化企业的标准之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研究网络,将决定层、研究层、生产层和销售层紧密衔接,决定层是结合政府和市场下达研究方向以及研究任务,研究层是完成相应研究任务,生产层是将研究结构投入到第一生产线,批量产出,销售层是将产品切实投入林业市场,信息通道需及时掌握相关销售数据以及产品反馈,为新的研究任务提供可靠的依据,形成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最后是可续而决定其研究的树种与品种方向。目前林业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苗圃育苗研究方向也应与时俱进。决定其研发树种与品种的方向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因地制宜,即本地特有树种研发优先,该树种必然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其成活率以及抗病性的到保证;二是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选择树种;三是多元化发展,鼓励研发新树种。例如有意识的建立乔木、灌木以及草木的绿化组合;为了城市规划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将常青树、彩叶树、抗病性强、抗盐碱性强的树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苗圃育苗技术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其是维护林业生态环境以及提供树种产量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林业产业不仅仅需政府的支持,研究领域的优化,还需现代化技术的引入,从而多方面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席文彬,杜宏兵. 做好苗圃育苗管理技术 促进林业经济发展[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5(7).142.

[2]吴章华.论述现代林业育苗现状及育苗技术[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5(12).79.

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的学科起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最开始的阶段,是以防止一系列的局部污染以及末端的有效治理作为其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而现今,随着各种各样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也越发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使环境工程的领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在上个世纪的末期,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整体化以及高度分化的趋势,随着环境保护的问题越发的严重,还进一步地呈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1.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1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这种思想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必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与环境建立起关系的有效展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1 世纪提出相应的行为纲领以及基本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发展之所以在21 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各个层次人民的共识与认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能够积极投身于对自身的研究,从而逐步产生了新的发展观念,即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

1.2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定义及内容

环境可持续发展包含众多方面,比如说科技、社会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领域的不同,导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异,自然而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出入。在以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会议中,其中指出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既能满足当代社会会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确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防止人类能力提升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2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人口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前进的重要问题,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日前已经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数量,每年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到达本川:纪中叶时期,我国人口将超过十五亿,这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尽四分之一,这是人口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据计算,大约到一零三零年,我国老年人会超过三亿大关,赡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

2.2投入较大、效率较低

虽然我国从改革初期至今,在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这样,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可以处理较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环境项目投资、地点扩大环节上还较为盲目,违纪违法的现象层次不穷。第二个方面是效益,虽然中国环境的发展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其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部分环境工程的施工单位由于施工现象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施工效率较低,同时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

2.3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对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从大气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国共六百多城市进行调查,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国家一级标准的范围内,即一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国家标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大气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从水资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国七大水系超过一半的河流出现不同层次的污染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暖乏,首先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其次,资源分配的空间十分不均匀,南方耕地占有量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资源所占比例较为偏少。

3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1环境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在我国环境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劳动以及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提升以上三种主要因素所拥有的结构比例资源积累日前已经在我国环境形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可以帮助可持续性发展放缓自身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在中国环境发展道路上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劳动力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它正以第一产业的身份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优化发展构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环境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其最大作用

3.2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在以往三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科技创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足以跟进环境增长的速度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目前我国环境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趋势,开展的具有选择性创新的主导策略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转型环境体制将得会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情况、规范程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研发

4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联系

4.1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必要联系

环境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环境质量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倒U联系第一,其他必要的环境发展变量因素,比如说: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况以及国际化交易等等为了解决环境质量与其他必要因素所产生的内生问题,可以通过两种力法首先,采用回归向量模型,通过分析环境可持续发展各个变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有效的长期动态作用特征图其次,构建基于环境思想的联立力程,通过对各个方程之间的估算与分析,减少变量所产生的内生因素。

4.2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

能源是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环境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联系,这种能源对产出的性质处于中性,由GDP中能源消费的比例较不,所以不易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一方面,环境发展与能源价位的联系,能源价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环境发展的进程,但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足以达到线性模型关系预期的影响。

5结论

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环境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与利用率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环境体系改变以及构架调整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挑战本篇论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 黎宏伟. 我国水利规划设计中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探析[J].科技创新与发展,2014, (36):238.

[2] 应国红. 城市崖筑综合他丽可持续性设计研究[J].门窗,2014, 09:191.

[3] 孙业军. 浅议环境工程与可持续性发展[J].能源与节能,2013,03:74-106.

篇5

(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针对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是促进国家合理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途径,这也是目前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理论所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本文将对关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体研究

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这种思想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必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与环境建立起关系的有效展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1世纪提出相应的行为纲领以及基本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发展之所以在21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各个层次人民的共识与认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能够积极投身于对自身的研究,从而逐步产生了新的发展观念,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定义及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众多方面,比如说科技、环境、社会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领域的不同,导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异,自然而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出入。获得社会广大的学者认可的定义来自于一九八七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其中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既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确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满足当代人们需求”即指满足贫困人们的需求,“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即指限制不必要的需求,防止人类能力提升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和平与自然环境都要达到全面统一、协调的效果。

2 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前进的重要问题,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数量,每年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到达本世纪中叶时期,我国人口将超过十五亿,这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尽四分之一,这是人口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据计算,大约到二零三零年,我国老年人会超过三亿大关,赡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第三大问题是劳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住房、交通等相应福利问题十分凸显。

2.2 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

虽然我国从改革初期至今,在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这样,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可以处理较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项目投资、地点扩大环节上还较为盲目,违纪违法的现象层次不穷。第二个方面是效益,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

2.3 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大气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国共六百多城市进行调查,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国家一级标准的范围内,即二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国家标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大气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从水资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国七大水系超过一半的河流出现不同层次的污染。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匮乏,首先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其次,资源分配的空间十分不均匀,南方耕地占有量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资源所占比例较为偏少。

3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1 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劳动以及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提升以上三种主要因素所拥有的结构比例。资源积累目前已经在我国经济形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可以帮助可持续性发展放缓自身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劳动力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它正以第二产业的身份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优化发展构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其最大作用。

3.2 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在以往三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科技创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足以跟进经济增长的速度。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趋势,开展的具有选择性创新的主导策略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转型经济体制将得会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情况、规范程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研发。

4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联系

4.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必要联系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倒U联系。第二,其他必要的经济发展变量因素,比如说: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况以及国际化交易等等。为了解决环境质量与其他必要因素所产生的内生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首先,采用回归向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变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有效的长期动态作用特征图。其次,构建基于经济思想的联立方程,通过对各个方程之间的估算与分析,减少变量所产生的内生因素。

4.2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

能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经济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联系,这种能源对产出的性质处于中性,由于GDP中能源消费的比例较小,所以不易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二方面,经济发展与能源价位的联系,能源价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但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足以达到线性模型关系预期的影响。

5 结论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与利用率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经济体系改变以及构架调整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挑战。本篇论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腾藤.中国可持续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2]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转变,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免费论文参考网。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等各种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与其不能忽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实现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种种关乎意识的关键节点,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让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每个人的神经,深入人类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伦理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反映的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的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把社会物质生产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到人、社会、生态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方向上来。人类应该抛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人类应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

二、积极治理生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态系统、孕育了生命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并且创造了人类的灿烂文明。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让无数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每个公民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做起。政府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合理增加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努力节约资源,同时减小环境污染。

三、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综合利用。引导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绿色科技倾斜,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科技文化,同时还要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整合化和生态化趋势。

四、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追求高消费,误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特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污染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共生,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原则,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小、自然灾害频发、地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破坏问题。而生态文明则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单向线性增长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产品使用和服务寿命延长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为指导原则,把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免费论文参考网。

抖落传统文明身上负累厚重的包袱,打开一条有益的生态文明思路,科学地规划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相信灵动的生态文明将在极近的将来被我们唤醒,它也将在极近的将来自信地占据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篇7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论文百事通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篇8

【关键词】湿地公园 可持续策略 可持续设计

引言

湿地公园是在湿地的基础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湿生与沼生生态系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等特殊功能,存在湿地生态恢复的潜在可能性的湿地区域。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依托,出现了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生态困境,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光辉及活力。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湿地公园,过度的人为化干扰也导致了这些湿地公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湿地公园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之一。

1 湿地公园营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特殊景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在形式上,人们缺乏对湿地本体特征的重视,对城市湿地公园概念泛化,按照普通公园的规划方式来设计,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对湿地的过度开发,没有重点突出湿地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强调了公园的娱乐属性,淡化了科普教育、宣传以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设计。第二,现今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重点放在策划上面,缺少科学的认知与评价。最后,在起初设计湿地公园着重考虑始建之初的效果,缺少了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性的考虑。

2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能够满足当今人类需要且在不危及到下一代生存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下一代人的生活需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每一个规划都在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现状,过度的开发业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将日益加剧。通过对湿地进行景观打造,可以改善人类对然的破坏程度,同时给人类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缓解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大自然对立的关系。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策略

湿地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在不影响场地生态条件的同时满足一定的利用要求,利用湿地自身的固有资源循环模式,使湿地公园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可持续利用。其相关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强力有效的控制人为干扰因素,合理并充分的利用场地自身条件。在湿地生态系统这个高效的能量体系里面,其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在建设公园期间高效的利用其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就能以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最大效益。

(2)调整湿地公园的景观结构,使其更加整体。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由于湿地的面积较小,斑块较多,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所以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生态廊道的畅通,避免在建设人工设施后形成阻隔。

(3)在动植物的的物种选择上,强调使用地域性物种。不能因为盲目的追求湿地公园中物种多样性而忽略了生物本身的适应性。

4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设计

在湿地公园可持续化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上来。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化设计可以从水体、绿化、人文、材料这个方向发展。

水体方面,需要保证它具有防洪防灾的安全性、景观生态用水的安全性。从可持续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水体的设计必须保证有个良好的生态结构配置。

绿化方面,对于整个湿地公园而言它起到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能够建立支援与补充自然生态系统繁衍的环境条件的植物是首选,湿地植物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方面,采用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要素应用于湿地景观中,让参与者能够体会到地域文化所带来的不同魅力。它包含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所以,在设计湿地公园的时候要以保护性为主要原则。

材料方面,生态、美观、环保、低碳、实惠的材料是人们所青睐的景观材料。近几年来,废旧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景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废旧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可持续设计的最佳的载体,利用建筑物和一些废旧材料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建筑本身更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同时不同的材料运用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游憩。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在设计之初欠缺周密考究,也有在实践中与理论的矛盾,但不管如何,都应该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中汲取营养。湿地资源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破坏后才受到景观设计师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从更生态、可持续的角度去和谐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能通过自己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见解帮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们走设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