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3: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品社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先,建立教学实验的工作室。依据培养方向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建立若干个教学实践专用的办公室,聘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导师。学生经过大一系统培训至大二后可进入工作室参与实践活动或学习。在工作室中,因为不同的年级,可以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实践梯队,从而实现一种带、帮、传的良性循环。其次,建立并开放实践基地。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对产品设计实验室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可以借助社会企业、团体的设施以及资金,由设计人员、兼职工程师以及专业教师组成设计团队,协同进行工业设计,在导师的督促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到设计课题中。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向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迈进。此外,因为公司兼有科研、经营、教学三项职能,改变了传统的产品设计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促成了产学研的一体化,为科研、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科研与教学的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产品理论课程在授课时应尽量多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问题导入知识点,以播放图片、视频、音频等鲜活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实际案例引入理论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其次,采用导师负责制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课程的设计。教学平台的开放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企业的课题带入到课堂中,将课堂教学扩展到工作室的实践中。充分调动社会上的公共资源,扩大实践教学的范围,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竞赛,抓住与校外合作的机遇。此外,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教师应该严格把控课题,最好采用工业设计公司的实际设计任务,并且在课题设计的指导上,尽量由工程师、教师共同完成,使学生平稳地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
1.学生缺乏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只有经过长期的熏陶才能提高,但许多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课程训练,大学艺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科目少、学时短,这对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培养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美术基础薄弱、缺乏艺术修养,致使许多工科院校产品设计学生缺乏艺术审美能力,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从最终的效果图到展板排版设计都缺乏美感。
2.教师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当前,工科院校引进的教师虽然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对许多设计可行性问题、实际产品的设计经验、产品开发流程等缺乏了解,这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设计的市场性以及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熟悉产品的生产流程,又无法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
3.学科设置缺乏交叉渗透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在学科设置上主要分为三类:机械专业教师讲授的工程力学、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等工程基础课程;艺术学院教师讲述的素描、色彩和效果图技法等艺术类课程,专业设计教师讲授的产品、包装、字体与板式等设计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采用的是机械专业工程设计教学方法和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手段,各课程都由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讲授,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和渗透,这不仅造成许多学生在择业时选择了与产品设计无关的工作,也造成企业招不到符合需要的产品设计人才。
二、产品设计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产品设计是一门涵盖审美、管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美学因素对于工科产品设计学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专业必须尊重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缺乏美术专业训练和艺术熏陶的实际情况加大素描、色彩等艺术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训练学生准确把握形体、对色彩的敏锐度、设计中色彩的搭配、三维造型能力、对产品形态的把握、增设优秀产品设计赏析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产品设计课题,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凸显产品设计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优化师资结构聘请在产品设计领域有重要科研成果或重要影响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促进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选派优秀在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和工厂进行学习锻炼,熟悉产品设计流程,了解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聘请国内或国际著名产品设计师作为学院的名誉教授,推动学科发展。
一、语言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 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 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二、表演
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扮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 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 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爱清洁讲卫生》、《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完成作业》等,都适合用这种形式 。
三、音影
这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 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如教《坚持民族气节》 一文,我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在课堂上,一边用录音机播这个故事,一边用投影仪放表现爱国英雄苏武的崇 高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精神的影片,把学生引入对爱国英雄苏武无限崇敬、对匈奴王单于无比憎恨的气氛之中 ,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时,录音机里响起了《苏武牧羊》的歌声,这悲壮而豪迈的歌声把学生的情 感带到了最高境界,增长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决心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
四、实物
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 学生悟出道理。如教《尊敬老师》一文,老师点燃一支红烛,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 想,老师刚才点燃的红烛具有什么品质呢?”学生很快地明白了“红烛具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高贵品格” ,并进一步通过联想,悟出了“红烛的品质就是教师的品质”的道理,在随后召开的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积极 地上台表演节目,歌颂了教师的崇高精神和品质。最后齐唱“风啊,您不要吹”的尊师歌。这样,课堂气氛相 当活跃,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亲爱的老师是无私的红烛,光荣的园丁,而且加深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从而做 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五、图画
《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机会去体味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诗词歌赋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绝佳机会。诗词歌赋,采用古体语言,将现实与意境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适合熏陶学生人文的情怀和素养。在诗词歌赋的选择上,应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择取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导入课程教学。例如,在导入《不能忘记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以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为这一课的开始,“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再次认真体会歌曲的情感,体味旧中国那段厚重而沧桑的历史给当时人民带来的迫切情感,为之后的屈辱历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调,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社会是在历史的基础发展而来,任何一个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必经的历史阶段,历史反映是以前社会的状况,与前人生活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由前人历史发展而来,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什么要加入历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从现今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再回溯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感悟历史的强大和社会进步的飞速,在赞叹历史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导入《从古到今话交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其实,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现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赵州桥,历经百年的江南水乡木桥,到现代感十足的上海钢铁大桥———南浦大桥等,都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将古今大桥的对比作为本课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激情引趣,还有利于减少历史的距离感和抽象感,这样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会与品德》课堂。
三、以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激发探索历史热情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充分挖掘教材图画元素,使丰富的教材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况且图画是学生喜爱的教材形式,教学增加插画的应用,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课堂学习的枯燥性,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热情。例如,在导入《吃穿住话古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将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让学生依据教材中一幅描绘远古人类生活场景,进行古代人类生活的描述,包括远古人类吃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食物?远古人类的穿着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穿?远古人类都住哪,插图中其实包含他们的住所,能找出来么?由一幅远古人类生活图景的插画,促使学生围绕本课主题“吃穿住”,想象并推导出远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之后课程教学的开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体资料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直观展望历史
1.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模拟真实项目设计(社会投标),掌握标志设计的流程,巩固标志设计原则、表现手法及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3)德育目标:同时通过实战演练,在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毕业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1.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标志设计的流程,巩固标志设计原则、表现手法及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对设计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如:创意构思、技法表现、沟通交流、团队协作、时间控制等)。
2说教法
本次课教学我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之初,我在思考: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应该学到什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握好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传授的尺度,而教学内容的设计,如果太专业,不从生活实例入手,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基于这样的考虑,分析教材后,我首先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生活,走近学生熟悉的标志,这样我就有了想法: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设计制作休闲食品标志。休闲食品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食品,自然他们都喜欢去设计,都希望被认同、肯定,“学以致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并张扬了自己的个性,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从而得以体现。
3说学法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我所面对的学生12级平面设计班的学生,是一群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生。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就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结合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方式,逐步完成工作项目。实训课的特点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突出了培养技能这一教学目标。为了避免知识讲解的欠缺,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自学问卷的方式加以弥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品交流与评价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我有意识地创设出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将作品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和设计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析,错误让学生议,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同时我借此来培养学生们客观、全面判别事物的能力及审美能力。通过学生互评作品,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借助这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我还能得到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4说教学流程
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内容,结合课件,步步为营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假设让学生们自己购买饮料的话,同学们会买哪一种呢?通过两瓶饮料(一瓶有标志,一瓶没有)的对比,引出标志的重要性。激情导入新课(项目制作、作品交流、作品评价),在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进入,总结拓展及课后作业。这样的活动设计,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突出了知识的层次,学习难度不高,学习起来轻松、有效。学生兴趣浓、情绪高,从而突破难点,使本节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5说教学效果预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标志设计的流程,巩固了标志设计原则、表现手法及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培养了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同时通过实战演练,在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激发起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得到提高,为毕业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6说教学反思
6.1本次教学结束后,总结我的教学收获如下:
(1)项目教学法的运用科学合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工作项目制作切实可行。“学以致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并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充分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与学充分互动,通过合作、激励、点评等办法,把学生的学习“乐”趣逼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3)自学问卷的形式设计新颖实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巧妙的将各种新知融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然的展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真正的主动学习。
6.2反思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失误与不足:
(1)自由分组考虑不周全,应将本学科掌握较好的学生均匀分到各小组,使他们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与进步,教学效果会更好。
(2)学生所做出的作品要多给以肯定与鼓励,对于学生的失误应及时更正,感觉到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产品设计是人类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把头脑中的一些物体通过处理变成实际的物体的过程。实用性、价值性和美观性是产品设计的三大因素。创新是人们结合自身经验改变客观事物,形成新的事物的一个过程,认识性、实践性和全新性是创新能力的三个特征。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充分认识产品设计课程。
以产品设计的有关内涵和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教师可将课程设定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两大课系。在专业基础课系中,以工业设计史等为艺术基础,以素描、色彩为表现基础,以二维、三维、多维形态为表达基础,以平面与立体为设计基础,从表现、表达到设计,可将产品设计基础课程划分为四大课程组群,即艺术基础、造型创意基础、形态表达基础和设计基础;根据产品设计所涉及领域的特点,教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只能从二维到三维选几个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可主要包括设计心理学、小家电产品设计、陶瓷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教学工作室经过时间的演变,优越性日益彰显,因此,在欧美教育强国中被广泛运用,我国一些院校也在逐步实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诸多方面的限制,教学工作室步履维艰。然而,经过一系列的艰苦卓越的尝试,一些具有本地区和本学校特色的教学工作室已成星星燎原之势,教学工作室一般由教学团队组合而成,承担一定的课程组群教学任务,以完成某项教学研究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新模式,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学、研、产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建立一套素质能力实践的模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特定的认识和实践,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阐述、制作和交流等步骤,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人为性地拓展,以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探索符合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组成还不够系统,学习意识还较差,亦步亦趋地模仿操作,一旦教师停止指导,学生便会不知所措,这种现状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产品设计的热情和信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摆脱对教学内容的限制,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常见的事物,然后实地参观一些设计单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产品设计与教育理念相融合。
结合产品设计的现在性和未来性,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各个领域上,设计出形式新颖和结构完备,更能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产品,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归宿,这种过程需要学生在融会贯通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上才能实现,产品设计专业涵盖多个领域。因此,有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多举并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要大批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难免力不从心,当然,一些天资颖慧的学生除外。结合教学现状,一些教师实施教学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客观基础;或者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想象,产品的实用性被极大地忽视;或者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过于严格,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创新望而却步,创新能力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被严重激化,人为性地把创新要求和学生的知识体系隔开;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也隔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饮鸩止渴,极大地违背了用教学的客观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感悟产品设计的客观规律,把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效融合,逐步探寻出一条“传授———启发———引导”的课堂教学新途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锦上添花。产品设计的创新过程需要的是高级思维和客观实践的融合,鉴于产品设计的独特性,我们只能结合学生的客观情况,逐步诱导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教师除了善于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外,把产品设计的一些新理念逐步渗透,以便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相辅相成。
3.产品设计要与客观实践相融合。
结合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都是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宗旨是综合理解产品的各个要素整体把握创新能力,因此,在日常实践中要注重综合实践和具体实践。结合产品的功能而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需要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种设计为模板,结合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功能的需求,来不断地反思,利用不同的功能设计不同的样式,以产品的不同功能来适合不同的消费人群,从而引导学生对这种设计模板部分或者全部的思考,进而实现部分或者全部的创新,这种方法比强调样式重要得多,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产品更具有人文性,对于未来的产品设计也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产品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作者认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纳入日常实践中。结合一些欧美设计强国成功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师更注重“以人为本”,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引领着世界范围内设计的潮流,这种人本思想也间接地推动了新鲜事物的诞生,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很值得我们教师的思考。另外,我们也可以列举一些不成功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完善,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场景,有利于拓展视野和愉悦身心,当学生临近毕业时,在企业实践中,通过接触一些成功的产品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实践项目,让他们尽快掌握设计方法和有关流程,通过实践与就业相结合,培养学生产品设计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产品设计要注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勇于推陈出新,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索教学,让学生在产品设计中有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创造,注重师生之间角色的互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围绕共同的目标,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
5.产品设计和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相结合。
在产品设计的教学改革,要注重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使学生从亦步亦趋中上升到创新设计,将创新纳入到相应的评价标准中。为此,教学评价模式需要积极改变,让学生自己确定产品设计的理念。教师通过积极评价,让学生丢弃一味的模仿,给学生营造充分的表达和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积极鼓励一些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让这些优秀的作品参加一些设计大赛,通过专家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产品设计的理念和流程,让创新的产品设计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能力差主要是
三、结语
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在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看来,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实践上都是不能够做到充分带领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所以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遇到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学理念的落后设计方面的教育很多采纳了传统的美术教育方面,所以设计课程更多的倾向于产品的美观,要有观赏性,从另一方面也就忽略了产品的实际可用性。在高校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教授中,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倾向于美学,这也就扭曲了产品造型设计的初衷,学生们不是在设计而是在画设计,即使一个产品外观再怎么有观赏性,然而归根结底产品功能使用上存在问题,那么这个产品就是失败的,外观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是很小的。很多高校过分重视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环节,过少的实践课安排使得学生们光有知识但不能彻底融会贯通,只是纸上谈兵,在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很难适应的。
(二)教学模式落后大多数高校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产品造型设计分为三大板块来教授,首先是造型的基础部分,随后是设计的基础部分,最后是专业设计,俗称“三段式”教学,然而实际情况的不同割断了这三大板块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考虑到教学时间问题,所以“三段式”教学模式会因为战线拉得过长,导致之间的联系减弱,学生不能讲这三大板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在教学中辅助设施缺乏,由于经费等等条件限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没有被投入使用,这也就滞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让学生缺乏了兴趣性。
(三)实践课程过少产品造型设计这门课程是需要大量实践的,学生在获得书面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将之历练到实际操作中,不能够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一塌糊涂,只有将书面的设计变成真实存在的产品才能算是这门课程学的成功。产品的鉴定需要接受市场的考察,设计出来的产品必须具备四个准则,分别是易用性、求适性、致美性、创新性,这严苛的四个准则必须达标,要求学生们在日常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然后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校的条件和安排上都有所限制,实践环节的课程一般都不受重视,理论课程相对较多。
二、虚拟技术在高效产品造型设计中的作用
虚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一些辅助设备,将一些现实环境虚拟化显示出来。虚拟技术运用到产品造型设计中可谓是如有神助,学生们就能突破当前制约高效产品造型设计教学的瓶颈。
(一)学生体验度的加强在产品造型设计上,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仿真的环境,学生们可以和虚拟环境下的对象互相交流,也可以操作,虚拟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学生由于实践较少带来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计效率的提高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往往需要先设计画图,描绘出产品的外观概念图,之后用模具制作出产品外形模型,之后根据设计要求、价值评估进行反复的修改。这种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过于浪费时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利用虚拟技术就完全可以有效率的制作成功,在进行产品造型设计时,可以利用虚拟技术的空间建模功能,不需要制作出产品,只需要虚拟技术对设计模型进行测评,可以用虚拟技术将设计的模型仿真显示,可以随时随地往其中加入一些创意思想,实时更改。
(三)增强学生的兴趣性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略显枯燥,通过虚拟技术的运用可以讲课堂讲座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大型产品造型设计时,可以运用虚拟技术,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相关的操作,这样既可以实际体验,又可以避免由于设计失败带来的风险等等。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有一些难以捉摸的深奥理念,通过虚拟技术可以更轻松的掌握。
(四)加强学生和市场之间的协调性产品造型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设计出满足市场要求的产品,一个不能适应市场的作品是失败的。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对设计的部件进行综合审查,及时更改不合理的设计方面。安装零件前,可以通过虚拟技术预先判断零件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如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就需要及时的修改,确保产品质量的过关,虚拟技术的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们对市场的理念更加清楚了解,也使得学生和市场之间更加协调。
【关 键 词】 高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光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鲍炜煜,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美国“MIT Open Course ”、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良性循环,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信息量大量涌入,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教育资源,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共14234门,教育学类只有600门,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发展十分缓慢,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的好坏,课程实施顺利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两门课程,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尚处在初始阶段。首先体现在已建成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所学校;另外,目前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网站建设过于简单,部分重要的模块没有发挥作用,关于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极为有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实质内容。基于目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强其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发挥网络精品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全球化和远距离开放学习――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学术报告评述(Ⅲ)[J].中国电大教育,1998,(7):26-29.
[2] 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4,(7):9.
[3] 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
[4]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4-8.
[5]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benke[EB/OL].2013―4―18.
[7] 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65.
[8]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5.
[9] 肖阳,冯玲.高校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326-327.
[10] 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1,34(2):41-43.
[11]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6.
[12]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13] 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8.
[14]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免费资源取代教辅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