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篇1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鉴赏 创新教学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备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改变传统的“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课堂结构,针对美术特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问”、 “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学生均可提问,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常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三、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目标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此时教师要积极传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3、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精心备课

教好美术鉴赏,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

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文章从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阶段性成果、反思五个方面探讨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篇4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本科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233695平方米,(其中旧校区361252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万余册,电子图书6057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21人,其中正高级92人,副高级3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有52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951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门类54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6个研究生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1、音乐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基层、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馆(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能在群众和文化团体从事管理和宣传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和文艺团体从事教学、科研和演出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以及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在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制作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也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14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本科、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本专业有油画、中国画、版画三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舞蹈素材组合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等。

2、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师范类)

培养目标: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解剖学、 舞蹈心理学、中外舞蹈史论、中外美学史中外文学、芭蕾舞基础训练 、舞蹈编导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舞蹈教育学、中国古典舞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舞蹈剧目。

3、舞蹈表演(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戏剧、影视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 舞蹈基础训练。

书法系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成立于1995年,在山西省内属首家,在全国也比较早。专业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名,省书协副主席3名,省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5名。

1、美术学(书法方向)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书法(真、草、隶、篆、行)、篆刻、书法史、古代书论、文字学、古典诗词、古代汉语、美学、中国画等。

影视艺术系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

(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

(元/年)

计划数(人)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700

河北、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五年

7800

230

山东、河北、河南、甘肃、湖南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北、湖南、河南、甘肃

(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100

山东、河南、湖南(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美术学(书法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湖南、河南、甘肃、江苏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篇5

关键词:职专美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在新课程中,国家把审美教育列入新世纪人才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专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给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的机会,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方面,美育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它的宗旨是审美育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专美术课教学如何审美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职专美术教材《美术设计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共有三个部分: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这些摘要的铺垫。

1、“造型”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具体内容涵盖素描、构图、透视原理三部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如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空间、明暗、质感等,让学生对“造型”艺术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绘画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绍。如:如何拿铅笔;如何画线条;手腕如何运动;如何构图;比例大小;透视规律;素描的主要种类等。结合图例示范、讲解,明暗素描中物体的三大面,五级调子的基础知识;结构素描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线仍然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静物素描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经过动手实践,学生对于绘画的相关知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审美的体验是生动和深刻的。也促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2、“构成”是本教材学习的重点。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按照美学创作的原理,把一种物体形态分割成多个单元,又可以把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物体形态,这种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的活动即是基础设计的构成。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学习构成一是方法(怎样思维、怎样设计、怎样表现);二是找美感(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那怕是一点、一线、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视觉效果,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充分表现其美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多角度思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构成的起始阶段,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导入,告诉学生:假设每人10枚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棋子,请你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比一比谁的排列方式最多,赛一赛谁的构思最巧妙。其实,在学生苦思冥想的时候,无形中已经步入设计的大门……。又如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我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方式,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冷暖色、色调等讲解一些绘画作品;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设计资料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为其进一步认识色彩,感受色彩提供帮助。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此外,我还利用示范,加强直观教学。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作了相关的示范教学:三间色,不同的复色的调色练习;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调色练习;用调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纯度的渐变练习;用和谐色和对比色作平面构成的一些练习。学生看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比对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纷纷动手去调色、上色,去尝试、创作。他们收获了知识、自信、体验,更多的是快乐和对美的感受。

3、“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是对前者的延伸与提高。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名领域,如:建筑、工业、环艺、装璜、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美学领域中,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本课程重点学习平面设计。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平面设计是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主要任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这四个核心元素和观众进行沟通,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欣赏、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设计师的构思和设计理念,以及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等等;理解设计师如何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如: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另外,字体和字型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让人产生联想,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要善于调动视觉元素设计。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索,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根据作品主题分析设计师思想轨迹。例如作品中选用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的角度,作品最终效果说明主题的力度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阐述。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审美基础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美,理解美。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从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因此,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应在其基本意识建立后,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发其自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可以从引导入手,把握美感的多样性。

1、精选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艺术作品, 如: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其色彩、线条、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愉悦心情,开阔眼界,接受美的熏陶。

2、精选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如: 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赏、评述。让学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将审美的眼光、意识从纯艺术转到实用性的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审美认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硕士论文,职专美术。

3、精选一些“丑”的艺术形象,精心引导,让学生从丑的形象,认识、了解丑的现实,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一个出卖肉体的,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是,罗丹就是通过这个丑陋的躯体,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躏与摧残;还有米勒的《扶锄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的《群鼠图》等都这样。其给人不是而是痛感(除作品的形式美外),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真理,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要鼓励学生将审美融合到美术创作上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功。如通过美术课训练、练习,掌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手工制作等的画法和制作方法,让他们更为自如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美。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如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美化校园、布置教室、装饰宿舍,营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自身仪表的整洁大方,讲究文明礼貌,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互助互爱,营建一个和谐进取的集体。让学生的生活也充满美。

3、为学生提供创造美、表现美能力的机会。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观摩、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平台。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盛放在学生生活的画卷上。

参考文献: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2007.2

篇6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课 教学意识 美育

丹纳(1828-1893)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说:“人要能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的绘画,有三个条件——先要有教养……”[1]而早在魏晋时期,曹丕(187-226)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2]这两种说法,前者针对普通大众,道明教养的重要性,后者指向专业人才,表明艺术修养后天习成的艰难。事实上,曹丕和丹纳都是某种程度的天才论者,但他们无意间都提出了艺术人才产生所依赖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问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欣赏、爱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除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而个体受教育程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正因为这样,在《美育书简》中,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就把美育看做人的感性和理性同步发展,自然与人有机统一,使人们重获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3]

中学美术课程,属于普及性的美育单元,而其中所涉及的艺术欣赏模块,面对身心正在快速发展、审美情趣正在培育、审美经验正在积累的教育对象,涉及面广泛,影响力较大:对个体而言,通过美术欣赏,学生的审美心理得以形成,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同时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对艺术环境而言,通过欣赏学生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和文化意义,热爱本民族文化,发扬本民族文化——小到学校的美育教育,大到整个社会审美层次的提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初中美术教材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欣赏课约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一,一般分为中外优秀作品的专门欣赏、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类型,可以说,每堂课都有欣赏课的相应成分,但是很多教师却不能发挥欣赏课的作用,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多是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过后留给学生的印象很浅,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更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也有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图片,以自学为主。这样使学生对欣赏课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我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思考总结了一些经验,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但丁之舟”上的维吉尔: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意识

诗人但丁在小船上之所以能领略“地狱”世界里的各种情景,离不开他伟大的导师维吉尔。“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暗示了教师修养的高广度,却未道出教师这桶水如何引动学生那杯水,使其逐步自注而致满,如何让两杯水相互映照,彼此溢满且动力无穷。我以为,教师要想上好欣赏课,就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知识修养,拓宽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使自己的水尽可能完满,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然而,如何引发学生主动、自发欣赏并受益,更值得我们思考。

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正宛然一条宽广幽深的大河,其间虽无“冥河”之险恶,但误解、不可知同样存在,接近真理的路程同样艰难。一个教师穷其一生,也无法尽数各类作品的妙处,难免有盲区,遑论让自己的一桶水日日注满。因此,立足于教学需要扩展知识面、提升修养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作用。教师不是万事皆能的超人,而是和学生一道了解、体验、感受、发现、探索的同路人,其间教师能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钻研精神打动学生,自会引发学生欣赏感悟的兴趣,学会基本方法,乐在其中。比如在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教师可在与学生一道逐一领悟画家分组处理人物、色彩运用等美术内容外,还可与学生一起了解开国大典前后的国内外形势,了解画面主要人物的经历和贡献,这样,将师生收集来的各类知识综合起来,便能更进一步了解画家创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

二、以“问题”为中心:化整为零的材料意识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或增加一些欣赏内容,或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材料无穷尽,因此,结合当地及学生实际情况,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精选一些作品进行赏析就显得十分必要。精选作品的依据和原则,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此,我们可以粗分为几个层次:

审美能力层:审美的感受、分析、表达、评价等;

作品属性层:作品内容、形式美感、风格、意蕴、商品价值等;

创作过程层:艺术家、创作环境、创作意图、艺术手法等;

传播接受层:后人的认识和评价、作品的真伪、传播效应等;

艺术文化层:作品间的联系和区别、中西方交流和异同、文化意义等;

以这些问题为中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材料,开展欣赏,而各问题之间亦存在紧密的联系,只要解决了对部分问题的理解问题,其余能力则相应得到提升。

三、参与互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意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观念的指导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实践表明,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发挥。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等。比如对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教师出示器皿,先让同学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肌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外国雕塑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同学给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讨论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有赏而感,有感而讲,强调学生读与说的能力。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痛苦的表情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四、历史视野:多角度、深层次的情境体验意识

在欣赏教学中,学生虽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作者,知之甚少。特别是抽象艺术,学生不知从何欣赏,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认为画得“像”的就是好作品,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是世界名画,画得“好看”的作品又可能庸俗不堪。这时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的水平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标准的。在欣赏不同流派艺术时,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而应当从上而下地引领学生体验历史情境,将不同美学观念放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欣赏莫奈的绘画《日出·印象》时,就可有三种思路:一是将绘画和摄影进行对比。照片可以真实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超越生活,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经过观众自己视觉的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接近“真实”,这就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二是拿自风景油画诞生以来的名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几个世纪里风景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画家们提出了哪些课题,用了哪些最主要的方法,逐步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莫奈及印象派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便在历史情境中逐渐清晰;三是拿中国山水画与印象派绘画作对比,从而使学生体会中西方造型观念和审美方法的异同,既能加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又能获得整体的认知。

五、媒介之助:多媒体技术及交互功能的发掘意识

传统的美术教学缺乏有效的媒体去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仅靠教师所能收集的美术图片资料是有限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很多自然风光、世界名画,以及雕塑作品都能一一展现。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音容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不但可以将某件作品逐个观赏,还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将陶醉在美不胜收的艺术氛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在上民间剪纸艺术欣赏时,我将各种剪纸图片及制作过程的录像输入多媒体计算机,学生在欣赏时完全沉醉在剪纸艺术的世界里,欣赏着剪纸那种独特的美,而且通过录像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在播放媒体时,我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贯穿始终,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而多媒体教学将音乐自然地融合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将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的世界。学生虽在课堂,但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当你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形成的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如此欣赏过程,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必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使欣赏课从“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作为独特的美育普及课程,要求每位教师花费心血钻研和参与,而在艺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师生之间亦可教学相长,共同领略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如列维·施特劳斯在分析、欣赏了各民族艺术后总结说:“人类只是通过它们的作品才有区别,甚至才存在。就像那个生下小树的木雕像那样,唯有艺术作品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发生了某些事情。”

注释:

①[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第130页。

②[魏]曹丕.典论·论文.见: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8-159页。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61-63页。

④[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著.顾嘉琛译.看·听·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6.第174页。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几种主要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二、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三、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沿袭着专业艺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完全放在艺术史论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艺术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艺术、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传承结合起来,既是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又是丰富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五、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4):46-47.

[2] 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篇8

中图分类号: 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