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会计与财务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与财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与财务论文

篇1

1.督促收入支出执行过程的完成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核实阶段的信息以及它与实际收支数之间的差额信息。通过分析核实阶段和实际收支阶段的差额信息,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项目收入和支出的执行。

2.便于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反映预算执行全过程的信息,由于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阶段对应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预算执行环节,所以通过预算会计的记录能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所必需的信息。

3.利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当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提供对于风险管理至关紧要的前瞻性信息(IFAC-PSC,2001)。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对承诺、核实阶段的信息进行记录,使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大为提前,能够更好的提供危机预警信息,以便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

4.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所需的可靠信息预算编制中,对于预算年度与以前年度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其预算计划一般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支出信息(RichardAllen和DanielTommasi,2001)。通过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记录项目的全部支出,并反映真实的结余信息,从而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信息。

二、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一)会计基础选择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应当选择适当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预算执行周期的核实和收款(付款)阶段,可以套用现有的关于会计基础的研究结论,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进行这样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保证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要素设置

1.在政府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账户实质上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细分。

2.我国预算会计要素的设置会计要素的设置应满足一定的标准:(1)应能够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2)会计要素之间应满足一定的等式关系;(3)应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并据以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记录。基于上述三个标准,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中,应当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大会计要素,同时按照预算收入周期和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或者会计账户。

(三)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1.预算账户与财务账户的协调使用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确定采用“二元结构”会计要素后,应当进一步细分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分别设置相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政府会计中,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的关系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两套相互独立的会计账户体系,分别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另一种是设置一套同时包含预算账户和财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因为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和数据来源相同,应当采用设置一套会计账户体系的做法。采用一套会计账户的做法时,需要区分三种情况:(1)对只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仅进行预算收支核算,在预算收支账户中进行记录;(2)对只涉及资产负债变动、不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只进行资产负债的核算,在财务会计账户中反映;(3)对于同时涉及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需进行“双分录”核算,同时在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中进行核算。

2.预算会计账户设置(1)总分类账户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时,应当按照预算执行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总分类账户的设置。①在预算批准时,设置“计划收入”、“核定支出”和“计划结余”账户,以分别核算批准的收入预算数、支出预算数以及两者的余额;②在承诺阶段,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这一对相互抵减账户,用以记录商品或服务的订购业务,便于进行借贷记账处理;③在核实阶段,设置“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分别核算经过核实的未来收入和未来支出;④在收款和付款阶段,设置“实际收入”实际支出”和“实际结余”账户,用于记录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以及收支相抵后的余额。(2)明细分类账户借鉴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预算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几类,进一步细分为款、项、目等,并据此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财政部门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财政拨款、其他收入等。预算支出有两种分类方式: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按类级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支出的经济分类分为类、款两级,按类级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划分基本相同,可以根据具体分类设置明细账户。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明细账可以按照表三和表四的格式进行设计:

3.预算会计账务处理(1)日常会计处理①预算得到批准时,即在收入计划和拨(用)款计划阶段,借记“计划收入”账户,贷记“核定支出”账户,将其差额记入“计划结余”账户;②行政事业单位在签订合同或订单时,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承诺阶段,应借记“承诺支出”账户,贷记“承诺支出准备”账户;③当行政事业单位购进商品或服务、收到付款凭单时,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核实阶段,承诺支出转化成为应计支出;④在预算收入周期的核实阶段,应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计收入”;⑤在实际付款时,应计支出转化为实际支出。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计支出”;同时登记实际支出,借记“实际支出”账户,贷记“现金”类账户。以上的会计处理均需要在相关明细账中进行登记。(2)期末结转处理进行期末结转处理的目的是结清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等账户的余额,从而使下一年度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应账户从零开始。

篇2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本质差别。所谓会计工作就是核算经济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经济统计信息系统。它主要是运用货币的形式,通过用帐、记账和报账等方法,来核算企业在现实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会计就是通过货币的形式采取综合性的手段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而这些会计的记录,对于企业分析自己的经济收支情况有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会计记录获取一些客观的规律,这对于研究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的流向、组织、控制、调节和监督,它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对独立的方面。企业的资金运动就是以货币价值形式对于企业在生产资金的使用情况,物质材料的消耗情况的和劳动消耗情况的反映。财务管理可谓是企业内部各个方面和职工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财务管理着重的地方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采取综合性手段来进行一个管理。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差别。会计主要是为了核算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收集情况而形成的信息采集,财务管理是为了对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流动和物质消耗而进行管理工作。有就是会计工作就是为了企业更好的进行后续监督工作而采取的方法,与之相反,财务管理就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管理而采取的管理工作。因此可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使用的目标是不同的。

(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差别。

1、研究对象,会计工作的研究对象就是关于企业资金运动的所有经济活动,涵盖的经济范围比较全面,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因此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小且有针对性。

2、服务对象,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各个级别的管理工作人员,是组成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来说的目的就是能够使管理工作者能够更加有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而就财务管理本身来说,它就是指一个管理队伍,即决策者。

3、主体对象,会计工作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可以是一个生产车间,还可以是一个生产小组,甚至是一个人,范围可以是对整个生产经营工作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环节的具体经济活动,这一切都随着具体的目标而进行改动,但是财务管理却是以整个企业为主体,从而进行管理和处理经济关系。

4、协调关系,会计工作所要协调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有关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会计工作的协调范围只是限制在管理人员里,而财务管理则是协调整个企业的所有性质的关系,要协调所有人、债权人和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还要协调企业、投资人、受益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要协调企业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所进行的协调是财务关系方面的。

(四)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原则差别。有很长时间,会计工作向来被看成是高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简单组合运用,因此就不需要任何的准则或者是原则,更有人认为会计和财务管理适用同一套原则方法,这就使得对于会计工作原则的讨论显得十分必要,而财务管理原则都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绳和标准,都是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的,能够准确的体现财务管理的规律和行为准则。会计与财务管理相比较来看,除了投资风险报酬原则和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差不多一致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则各不相同,甚至有的正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对象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适用原则的不同。

(五)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及方法差别。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但是他们的大部分还是不一样的。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了预测与决策会计工作,规划与控制会计工作,以及责任会计三部分基本内容组成。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却是研究和分析企业的最开始的诞生、证券的发行和合并问题等等有关法律的工作,为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管理服务工作。就研究方法来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会计工作主要运用分析的手法,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评价来进行预测,而财务管理则是运用时间价值和风险回报来进行分析。

(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的差别。会计工作的工作环境主要是直接面向企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环境,而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则是金融市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各个方面。这也就是说,会计工作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面向的是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几乎不涉及企业的内部环境。

(七)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职能差别。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计划、评价、控制和监督报告等等方面,会计工作在汇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情况时,也会适当的为企业提供一些企业外部的报告。而财务报告则是对于企业资金运动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预测、决策、组织、控制的管理工作。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虽然会计与财务管理存在许多的差异,但是二者在现实的工作之中又存在着许多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有着内在联系。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特定对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是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服务的,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特定的会计主体和财务主体而服务的,而作用的对象也是围绕着特定服务对象而产生的资金运动,并且都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相互依存。会计与财务管理是相互依存的,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而同时财务也离不开会计。一些人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的话,那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是会存在较大的问题,会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缺少相应的基本技能。

(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机构与职位。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和机构的会设置上有很多的交叉,在内容上,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在机构和职务设置上,除非是一些完全不相容的,其他大致都是类似或者是一样的。有的会计人员会在部门的安排下参与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去,有的部门甚至是同时具有会计和财务上的职能。

(四)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技能素养。会计工作人员就必须掌握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准确掌握企业内部的财务规定。甚至在每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都会包含财务管理的内容。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也要懂得会计工作,能够熟练运用会计信息。

三、结语

篇3

(一)依据不同的规范产生的问题

管理会计容易受到企业价值规律和经济理论的影响,主要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为实现经济效益所指定的计划,以满足管理人员的要求为主,所以在会计准则中对管理会计的要求相对宽松。但对于财务会计而言,需要严格的按照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活动[2]。财务会计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要求对会计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处理企业的费用信息和财产状况,严格依照国家规定进行整合、处理,所以财务会计要比管理会计更为严格、规范,这也就使得二者的融合出现管理程度上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会计活动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保证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最终还要向企业提供财务报表形式的企业经营信息。但是管理会计就不会受到相关会计规范的制约,在应用过程中更加的灵活、方便,在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时不会受到形式、格式的制约,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便利,信息量也比较丰富。但是,两种不同会计信息的对接有较大的不便,不利于会计信息数据的共享。

(三)会计从事人员的素质问题

会计从事人员的态度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从事人员,其整体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不断发展,各类大中小型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虽然国内各大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但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3]。另外,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还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而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大有不同,使得二者在融合时,会计人员的沟通协作能力难以融合。

二、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也能够为企业中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会计制度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类信息的归纳整理、分析总结、核实上报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都要遵循的重要环节。在企业中建立融合性的会计制度时,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自身情况,既要明确规定管理会计的职责,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要以财务会计为主体,保证向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因为我国多数的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致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业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所以,企业应该将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逐步组建一支管理会计队伍,将管理会计体系独立出来,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脱离又融合,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对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会计观,提高对会计行业的认识水平。会计人员总是会被误解为企业的记账员,由于长期的习惯于不被重视的环境,连会计人员自身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也产生一定的偏差。所以,会计从事人员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以严格的职业要求来约束自己,努力的学习会计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企业也要在对内部会计人员培训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精英型的会计团队。

(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信息的交流共享中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存在区别的同时,也免不了其同源的性质,管理会计主要依靠财务会计的数据开展工作,根据财务会计的数据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统计的方式获得报告。而财务会计的数据主要是通过会计的计算、确认、表格填写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形成报表式的数据汇总。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数据获取的途径上看,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数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建立在二者汇总信息之上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够使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包含其中,便于数据信息的查找,之后再通过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数据对接提供平台,进一步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实现会计数据信息的无缝对接[4]。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融合体系

企业会计想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就要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通过构建科学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体系,使企业的会计活动能够不断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避免企业经营活动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出现。目前企业会计方面,管理会计的地位远不及财务会计,这就要求融合体系要通过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平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首先,企业管理层要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合理利用管理会计;其次,要强化管理会计的教育工作,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帮助企业员工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再次,对于基础会计数据信息的采集要通过恰当的方法获得,保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最后,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优化,对会计工作进行细分,进一步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五)树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意识

在我国现代企业不断崛起的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使企业稳定、长远的发展。但是企业对于会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些盲点,导致会计的管理职能没能有效发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树立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意识,进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5]。

(六)改进财务资料和会计报告

进一步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就要在财务资料的格式方面进行全新的设计。第一,在会计报表原有格式的基础上,增设一些信息码和类别信息,这既能解决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过程中会计信息重复筛选的问题,又能为管理会计的工作带来方便,提高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第二,可以增设备注栏,方便记录难以分类的会计信息。第三,在将二者融合的同时,对会计报告的形式要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不同设定,保障信息使用的便利性,进而提高决策效率。

三、结论

篇4

管理会计论文3000字(一):探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融合途径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并提出采用信息化技术、确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原则及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三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与工作性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诸多管理方式上仍有较大差别,为促进企业发展,二者需找到方法,并进行高效融合。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区别;融合途径

诸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愈加重视与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当前企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已愈发紧密,但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针对二者间的具体区别,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与融合途径,从而有效提高二者的工作水平,加快企业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统计对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同属财务管理部门,但二者仍有较大的区别,针对统计对象,二者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与投资决策提供对应的信息,因而财务会计属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的统计对象则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其将相关决策信息提供给内部的管理人员,此类会计属于内部会计。与此同时,在工作的侧重点方面,二者也有些微的差别,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为记录或汇总已成为现实的经济事实,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虽然用到过去的相关信息,但其目的在于将其作为考评与预测的凭证。此外,财务会计对货币性或可证实性的信息较为重视,其数据的精准度要达到极高的水平,但管理会计所整理的相关信息大多属未来性质,由于此类信息会受较多因素影响,因此,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并不精确[1]。

(二)核算内容

在核算内容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有所不同,针对相关数据信息,管理会计的数据未经严格核算,由于对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在实际应用时,并不影响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来讲,在收集到数据信息后,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并借助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大致运算,依照运算结果,会适当减少企业的欠账款,也降低其使用风险。

在工作重点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些许差别,但其总体的工作目标一样,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为完善企业的总体核算目标,二者应互为补充、相互融合。

此外,在历史账款方面,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也有较大区别,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更加带有计划性。财务会计只能将相关历史账款进行合理汇总,而分析工作则主要由管理会计完成,因此,管理历史账款工作,需由二者融合完成。

(三)会计业务

在具体的会计业务方面,财务会计人员与管理会计人员有较大的区别,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虽然二者的工作都较为重要,针对不同的会计工作,其实际工作也有所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业务内容为统计与整理企业在过去阶段中生产经营的数据信息,其工作的流程较为具体且明确。在开展业务的工作过程中,其主要披露财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因此,相关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填写账单时要认真、仔细,对相关财务数据的核对要谨慎。

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较为模糊,并不具体,其灵活性较强,但在工作时对于法律法规或会计准则,应进行严格管理,不可违反,要遵循或依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账目表的编制。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由于灵活度高,且无具体流程,因此,对其业务能力的要求要高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

(一)使用信息化技术

为缩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二者应找到高效融合途径,进而加速整合,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整理出完整的数据信息体系,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应将与历史项目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并利用报表形式交予管理人员开展审批工作。管理会计人员将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实行整理与分析,再结合已统计出的历史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判断,其呈现形式仍为数据报表。

对于数据收集的针对性、方式与过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别,因而其采集到的数据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二者找寻的数据源头相同,皆为企业经营时的相关数据,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企业可改善工作方式,借助数据共享,改进二者获取数据的精准度,并创制信息化平台,使其内部的资源得以优化应用。

具体来说,企业内部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目录,并将二者间的信息高效整合,为打造更为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二者有效融合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还可设置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库,在查找相关数据信息时,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能在同一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使查询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会依照其具体的财务情况,其措施也会更有针对性[2]。

(二)制定科学的会计制度原则

企业若想加速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首先,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标准应根据相关规则制度与国家行业标准,并依照此标准合理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统一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其工作要求要按照新会计准则,在工作时要依据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并设置出合理、科学,且遵从市场发展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管理会计都要改善其应用能力,而非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进而使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进行更好的约束,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也要充分地理解,进而实现二者间的有效融合。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应根据其不同的阶段与当前的市场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人员要提升其实际工作的应用力度。在企业内部还需设置标准的工作责任制,将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并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提升企業的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会计工作的控制力

企业在开展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融合时,其工作基础为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并针对企业内部的每项工作,找出其当前存有的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工作的审查与监管,比如,管理人员为改善其内部的管控能力,设置相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顺利进行内部建设与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要明确其职能的差异,防止产生核算与预算的相关问题。此外,企业内部还可制定重点项目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如财务控制,进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3]。

例如,某会计事务有限公司为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采取改善会计控制力的工作方式,其内部的管理者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在该系统中,明确了财务与管理会计二者间的工作职责,使其管理更加透明化,与此同时,管理者又设置了严格的财务监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每笔款项都实行科学的监督与审查,两种会计工作在融合的基础上,加快了企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企业更为稳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技术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而更为细致地在其差别中发现二者的关联,实行深度融合的策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愈发完善,加快其发展步伐,促进其长效发展与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中级会计师,本科,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财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明确财务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并且为长久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财务工作日益数据化、智能化,单一使用人力进行财会工作不仅质量不能保证,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为此本文就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徑展开探索,希望能够给企业一些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发达的技术之一,虽然我们对其开发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其凭借自身强大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失去了竞争力,管理会计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标配”,但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会计转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所以对此进行研究,以推动企业财务的转型。

一、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转型的意义

1.推动企业长久发展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导致风险愈演越烈,严重干扰企业的发展。转型为管理会计之后,会更全面、细致的管理企业的财务,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为了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国家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企业转变原先的发展模式以此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主题变为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要求企业的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但是削减企业各部门的消耗不能盲目进行,需要依据财务管理的数据展开分析,转型之后的财务会更加清楚明了的将数据呈现出来。

3.提升行业发展速度

传统财务管理比较繁琐,数据需要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的进行处理,一旦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出现大量的数据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就会激增,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财务会计工作转型之后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处理速度,这就使得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从财务管理上指导企业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转型意识较弱

当前,部分企业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注重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对企业内部意识领域的改革不够重视,并没有将会计转型放在重要位置,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想推动转型首要需要提升企业的意识。

2.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转型的根本力量,管理会计转型需要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推动转型又好又快的进行。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企业中推动会计转型的人员还是传统财务会计人员,他们的转型能力不足,一遍学习一边进行转型,以至于转型后不彻底,无法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还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让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转型。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

信息系统不健全也是阻碍财务会计转型的原因之一,没有健全财务管理系统,上文中也提到传统的财会人员依靠人工进行财务数据的处理。而且有较多企业存在基层会计岗位人员较多的现象,不但使资源被浪费,同时企业成本也增加。

三、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

1.更新企业财务工作模式

企业自身要提升管理会计转型意识,制定合理的转型策略,由领导层监督推动转型的科学有序进行。管理转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而是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借助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经营状况,现金流情况、财务状况更加清晰明确。长久发展是每个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更新工作模式可以促进财务情况的透明化、数据化,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引进专业人才

企业要想高质高效的完成转型,就需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会计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完善各个细节。另一方面传统财会人员对转型了解甚少,无法保障转型的质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管理更加复杂,因此还需加强对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

3.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处理很多的基础性财务工作,如何分配财会人员的工作成为转型后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明确工作人员与人工智能的不同职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能力。

4.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的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各个部门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开高效配合。但是传统发展模式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实现即使交互,影响了发展,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利用企业的内部平台,借助网络就可以及时实现信息交流,规范化操作、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5.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发挥人工智能的关键,信息系统不完善会影响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优化升级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还需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为在发展的过程部分企业认识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网络安全隐患,增加财务数据被盗的风险,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篇5

(一)学院内环境的改变

内环境发生的改变主要是教育、公共财政在体制上的改革以及筹资方式的改革。政府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完全控制着高校的办学体制,但是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驱使其倾向自主管理。社会化的改革已经在后勤全面开启,学费目前是全国各高校的重要经费,飞行学院由于扩招导致需要新校区的建设,贷款规模正在急剧的扩大着。部门预算近年来要求基本项目的收支以及后勤的预算都应独立的进行核算,零余额的账户信息需要设置相应的科目。政府的制度管理下的款项的采购及其预算要直接付给供应商,业务也有更改。

(二)学院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学院需要准确的核算出相关的收入和费用,过去飞行学院所用的的收付实现制已经无法准确进行,有些尚未支付的债务需要承担,但是报表以及账簿却无法明确的体现,这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是十分不利的;应收的学费以及尚未收到的学费不能被提供信息,能提供的只是收入;有的收支是跨年度的,在实际首付现金时需要加以确认,但是无法分摊于不同的年度,这很容易导致结余不实或者是年中转事项的错误处理。

2.减值和折旧在现行的制度中不适用于固定资产,但这却许多信息失真、相关的教育成本无法如实的被核算,固定资产被补偿十分困难,无法被后勤使用。曾有关于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试行监审办法中提过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作为教育培养成本的一部分的,这与现制度大相径庭。

3.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导致飞行学院内部出现了两个会计主体,即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会计,这十分不利于基建和自建的成本以及资产核算,期末时高校是需要编制两套报表的,每一套都无法反应资产、负债、收支的整体面貌。

4.会计的科目设置过于简单也十分影响工作进行。

5、财务报表的体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信息量始终过于简单也是影响报表质量的,导致报表不能完全纰漏信息。

二、预算会计与高校财务会计结合的具体模式

(一)会计制度和报告的分离

适当的分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能更好地满足教育领域的要求,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就需要分成两套,预算会计仍然是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则是采用全责发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供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报告环节需要分别提供,使用者对这两者的报告的信息要求不同。

(二)核算的融合

在学院日常核算中,需要设计一整套科目体系,其中包括预算科目和财务科目,当遇到两者有相同的业务需要处理时就按照财务会计进行核算,月末的汇总要结转到预算的账簿体系,当两者处理的业务有不同时就按各自的体系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月末编制预算报表。

三、预算会计和高校财会结合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重构

政府管理的现行规定对学院预算会计的设置体系有明文规定。预算会计不需要在其体系下设置完整的账簿,只要按照现金制反应收支即可,因此,预算体系需要设置的总账科目有:收入、支出、结余、累计净结余。

1.预算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下确认的收入,确认口径可以和财务会计的一样,这样一来报表编制轻松了很多。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对于高校的收益影响不大,是非财政性的,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无须再做调整。在学院确认预算收入时借方可记“预算结余”,贷方可记“预算收入”。

2.两者在支出的确认中存在差异,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支出、在建工程的确认支出、无形资产的确认支出等方面。在财务体系中不会将这些确认为费用,在预算中却不是。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前者确认为费用,后者不再确认为支出。如果飞行学院的固定资产是融资租赁的形式取得的,应该在支付时认定为预算支出。

3.无形资产所应用的实际情况不同摊销方式不同,用于事业的价值一次摊销,用于经营活动的价值分期摊销。制度的改革后,统一了现有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上与购置固定资产一致,无形资产的支出在预算支出中确认,确认后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贷记“预算结余”。

4.预算结余在预算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的,反应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是在未来会计期间里可以使用的。

5.累计净结余科目所表示的是累计净结余的数额。在年末学院应该讲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余额转入累计净结余科目,借记收入贷记累计净结余,同时借记累计净结余,贷记支出。结转后收入和支出无余额。

(二)财务会计体系的重构

1.当购置固定资产时并不确认支出,而是需要资本化的相应处理,使用期间必须提折旧,记在当期的费用中。无论是用于什么性质的活动,取得无形资产不需要确认支出,直接进行资本化的处理。自行建造的固定性资产时需要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借方应记在在建工程,在工程结束时,需要转到固定资产,记在建工程在贷方。

2.关于资产类也有相应的调整,原来的各项基金综合的改为长期性、限定性、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分别反映长期资产形态的净资产、有特定用途的净资产、无特定用途的资产。

3.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需要用权益法。

4.费用类的科目需要分类,分别表示不同的支出用途,科目记做某某费用。为了方便反映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总账下要相应的设置二级科目。

四、总结

篇6

摘要:从以往研究看,仅从区别和联系或边界和融合性方面探讨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需要从视角上创新。本文在分析会计学与财务学差异性和关联性基础上,引入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由此展开会计学与财务学共生关系现状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共生发展对策。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学;差异;关联性;共生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学作为独立学科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会计学与财务学作为平行学科观点也得到认可。然而财务学在我国并不是很重视,财务学(我国又叫财务管理学)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也不像会计学具有专业学术期刊。究其原因,人们对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导致了我国的财务学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在2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就展开关于会计学与财务学间的关系研究。黄寿较早认为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不同性质和作用,财务工作是“理财”,而会计工作是“算账”。

乔元芳(19 9 8 )在支持财务与会计并列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财务与会计在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余金树(19 9 9 )较早从会计与财务的本质、历史背景、工作业务和目标解释其联系。毕业论文罗帮清(2000)认为财务与会计之间区别、联系、交叉和配合的关系。还有学者从中西方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性分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王远湘,2004;张妙凌,2005等)。   从本质上说,财务是管理资金的活动,会计是对财务活动的反映和记录,两者之间除了业务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是相互独立的。李心合(2008 )从历史演进、职能、逻辑差异和关联机制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异性分析

(一) 从产生历史条件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活动源远流长,据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考证,会计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有十至二三十万年。但会计学产生于15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其标志是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基本原理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面世。财务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为条件的,距今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财务的产生来源于私有观念的形成,并与资源稀缺相伴随。显然,财务学也不像会计学那样古老,直到19世纪末股份制出现才产生,是以美国格林18 9 2年撰写的《公司财务学》的问世为其标志。虽然财务学的产生比起现代会计学的产生晚了几个世纪,但自财务学产生以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

(二) 从发展路径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从学科性质上看,会计学学科性质曾有人认为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20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指定学校设置专业目录上,将会计学列为管理类学科的二级学科。尽管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会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得到认可。相比之下,财务学的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在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随之财务学也被认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包括财务经济学。因此,从逻辑一贯性立场看,财务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发展趋势看,会计是一种国际化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但财务学有所不同。财务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的财务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我国将制度、文化等方面作为财务学内生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形成我国特色制度财务学,就是很好的印证。

(三) 从理论体系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学与财务学诚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从研究对象看,会计学已有向大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资金运动仍为主流观点;而财务学发端于资本市场,对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对象是资本。从研究内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是以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为主要基础不断向其他会计领域拓展;财务学是探索资本运营规律,追求资本效率,总结资本运营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还包括研究资本筹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的财务经济学。

从研究目标看,会计学一直以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为目标不断进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必然以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从实践基础看,会计学是对企业这个微观层面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财务学既要关注企业自身融资问题,又要考虑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从假设基础看,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学是以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为研究限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而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是财务学的假设基础,尽管这些假设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从核心问题上看,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一直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会计如果无力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这些对象,它就不会对其记录和报告,也就达不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其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学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已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 价值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纽带           

从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财务与会计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对资金运动背后的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只不过会计更为明确的职能在于以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手段反映这个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而财务是直接对现金流转形式及其价值的管理。从现代实务看,财政部2007年了39 项企业会计准则和 48 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现值一直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现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的现值会计计量。由此可见,

--> 财务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已无限逼近或相等。

(二) 资本市场促进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繁荣和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出现以后,企业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资本的种类繁多,资本的价格波动剧烈,剩余索取权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时与资本运营有关的财务学知识与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随着要素市场的发展,要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以人力资本为首的其他要素资本逐渐有了发言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得复杂了,对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控制权等财务问题研究变得重要起来。资本市场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提出的关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会计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广泛认知,同时和资本市场完成了会计由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并开辟了许多新的子学科和领域,资本市场对监管的需求促进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会计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强化。

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的新诠释            

(一)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中。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鉴和使用了共生理论。其实,会计学与财务学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形成的条件为:必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独立共生单元,还需要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接触机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物质、能量或信息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共生单元按照某种方式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单元的同伴选择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逐渐相互认识和识别的,也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化。会计学与财务学是有着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理论的学科,因而是相互独立的共生单元,资本市场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相互交换信息的共生面,而它们的共生关系是在资本市场逐渐认识和识别的,因而会计学与财务学是共生关系。

(二)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现状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种类型。如袁纯清(19 9 8 )所认为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能使彼此间在经历中可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状态。会计学与财务学是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的状态,因而最好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然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现状看(见图1),它们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会计学发展要比财务学的发展完善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需要会计提供信息进行资本运行,本身不能脱离会计而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公司会计与公司财务得以发展与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府相关的会计与财务由此而产生,这些方面会计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财务学有相似的路径。20世纪中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碳会计应运而生,丰富了会计学领域的发展。然而,财务学至今仍然远离生态中心主义,相关的环境财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从行为角度看,行为财务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为财务成为现代财务学里的显学;行为会计为会计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很难断言行为会计已经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从教育角度看,会计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自从19 9 8 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纷纷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然而财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区别,发展空间可想而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与财务学发展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两者和谐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要加强行为会计研究。现行财务学模式侧重于经济活动,缺乏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资本的相关资本运作,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从环境中取得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因此,财务学应该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的财务模式发展。同时,财务学应加强理论框架建设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玮,卢兴杰,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j].会计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读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 (11)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7(5)

4.成小云.简评“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轮”[j].会计研究,2011(7)

篇7

对无形资产中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各国都不尽相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既不同于国际准则,又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本文分别通过对现行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扬长避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独立调整资本化法。

关键词:研究与开发支出独立调整资本化

一、对现行R&D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综述

(一)国际上其他国家对R&D支出的会计处理

对研究与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简称R&D)支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抑或是采用其他做法,已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目前,国际上对R&D支出的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

1.全部费用化。即将R&D支出全部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采用这种做法的主要有美国、德国、荷兰等国。

2.全部资本化。即将R&D支出在发生时全部资本化,并在未来可取得收益的期限内摊销。采用这种做法的有意大利、法国、日本、巴西、瑞士、瑞典等国。

3.有选择的资本化。这种方法是事先确定一个用以资本化的标准,当R&D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达不到资本化条件的则予以费用化。目前英国的做法及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遵循的这一原则。

1997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该准则将R&D支出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种类型划分,前两种类型作为期间费用的处理,后一种类型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准则具体规定了5个条件)才能予以资本化。同时修订后的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允许企业将以前已费用化的R&D支出,在原来导致其费用化的不确定因素消失后重述。也就是说,如果项目开发成功并且市场前景看好,那么以前已费用化处理的R&D支出便可以“扣”出来增加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的成本。

199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正式公布了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即《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简称IAS第38号)。该准则规定:为了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发生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损益。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的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准则第45条具体规定了6个条件)开发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其成本为自R&D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和其后发生的支出总额。该准则第59条又规定:“报告企业在以前年度财务报表或中期财务报告中初始确认为费用的无形资产项目支出,不应在以后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即已经确认为费用的部分不得在确认无形资产时予以转回。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国的做法和国际准则的规定在形式上颇为接近,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不同。现行实务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会计准则所遵循的原则与国际准则的规定大抵相同。

(二)我国对R&D支出的会计处理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立项于1993年初,并成立了项目组。1994年12月,项目组完成了项目征求意见稿,并对外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来看,对自创并依法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如何确定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应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R&D支出予以资本化,并作为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成本的一部分;也有观点认为,应当将R&D支出全部费用化,因为费用化的做法在股份有限公司试用没有发现存在较大的问题;还有观点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费用化的做法,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应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允许采用部分资本化的会计政策。

1996年12月,项目组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草案)》。1997年英国颁布了无形资产准则。1998年,IASC公布了国际无形资产准则。我国在借鉴国际无形资产准则及其他国家相关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原草案作了一些调整,于2001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公布实施。

我国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予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二、对上述各种R&D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

(一)全部费用化

这种作法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正式颁布无形资产准则,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却早于1978年10月就颁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研究开发成本的处理方法》。准则规定,除采掘业以外的所有企业的R&D支出均在发生时作为费用处理。其于APB公告第4号《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上表述的把成本确认为费用的三个原则是其理论的主要依据。具体如下:

①结合原因和结果。一些成本依据与特定收入假定的直接联系而被确认为费用...把他们确认为费用就完成了对收入的确认。

②系统合理的分配。如果一项资产的收益期是几个期间,在缺乏比原因结果更直接的基础时,以系统合理的方式把成本分摊到各期。

③即期确认。一些与当前会计期间有关的成本被确认为费用是因为:⑴发生在该期间的成本没有提供可辨别的未来收益。⑵在以前年度被记录为资产的成本不能再提供可辨别的收益。⑶不论是以与收入的联系作为分配基础,还是在几个会计期间分配成本都有被认为是没有有用的目的。

由于R&D支出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及与未来收益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不适用“结合原因和结果”的原则和“系统合理的分配”原则,只能立即确认为费用。

费用化的处理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

1.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目地在于取得技术成果,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典型的投资动机。如果将R&D支出费用化,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就会形成可能对企业经营起重要作用的大量账外资产的存在。

2.由于费用化的处理,企业未来极具超额获利能力的无形资产不能在表内报告,反而使本期经营成果大幅下降。由于信息误导,容易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悲观情绪。尤其是在两权分离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费用化的处理无疑助长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管理层通过对R&D项目少投入甚至不投入来保证净资产收益率等考核指标的实现,而使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后续发展无力。

在现行的实务中我们也注意到,费用化处理的方法在美国也没有贯彻始终。比如:对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开发费用的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68号指出: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的,属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直到为所开发产品建立了技术可行性为止。

(二)全部资本化

赞同此方法的人认为:企业开始研究开发活动是希望获得未来收益的。如果没有这种希望,企业也不会从事这些活动。R&D支出的效益应从公司的整体来看,而不能从个别研究计划来看。若其中的一项成功了,而其余的失败了,则失败的计划是那项成功计划所应付出的代价,因此全部R&D均应资本化。

该方法至少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

1.开发项目的未来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对研究开发项目成功的概率由Booz­Allen&Hamilton合著的《新产品的管理》(芝家哥,1968年)作过了详细的研究。我们要讨论的是,企业即使能够证明失败项目和成功项目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开发成功之前,由于没有成本负担载体,归集于无形资产项目的支出,只能累积,不能调整。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2.支出和收益之间缺乏因果关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以确认成本与收益相联系,甚至连间接的相关联也难以成立。MauricesS.Newman在《R&D支出的等量收益》、OraceJohnson在《R&D会计的继续探讨》、AlexJ.Milburn在《研究开发支出与随后收益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分别通过计量期后销售、收益或行业销售份额,没有找到R&D支出和增长的未来收益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FASB同时也认为:现代会计理论不是从总体来决定资产的价值,而是就个别的交易来判断。而且,一个企业的全部研究开发计划可能有一些不同完工阶段的项目和最终成功的确定性不同的项目组成。如果R&D支出在全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资本化,那么富有意义的摊销方法就不能形成。因为受益期无法确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4期上报道的调查也表明,90%的公司原则上倾向于R&D支出由当期的收益弥补而不是从新产品的收益中得到弥补。

(三)有选择的资本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无论是全额资本化或是全额费用化的做法,都有着较大的不合理性,其共同的缺陷是把本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有选择的资本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费用化或是资本化作法的不足,理论上显得比较完美。但在实务的操作上却出现了很多困难:

1.难以制定出用于不同企业、行业的可比标准。FASB在无形资产准则制定的过程中考虑了诸多用于判定开发成功的标准,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可销售性”、“有用性”、“未来收益可能性”等,但上述因素中,没有一个有利于建立应用于所有企业的客观的可比条件。

2.对于满足条件的费用资本化,那么R&D支出中仅有部分资本化并摊销。这样资本化的数额就不能表示未来收益的全部发生成本,资本化的定期摊销数也不符合收益与成本的配比。

3.有选择的资本化也许会溯及以前发生的成本的资本化。对以前确认为费用的成本的溯及违背了对其他事项的现行会计实务,即对其他事项的最初的会计处理是不能因事后结果而发生改变。

在前述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英国会计实务中并没有理会对以前确认为费用的成本的溯及是否违背现行会计实务的问题。其次,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没有涉及对R&D支出的处理,只对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标准,即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仅可在有易于确定的市场价值时予以资本化。这实际上是给企业了一种选择权。如果企业选择将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资本化(符合以上提到的“有易于确定的市场价值”),那么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应贷记重估价准备(“revaluationreserve”),以后,还应持续的进行重估价。

(四)我国对R&D支出的会计处理

1.我国做法同国际准则相比较的差异

1)对R&D支出过程不加区分。即并没有将研究开发过程按研究阶段、开发阶段或是其分划分方式予以划分。

2)确认资本化的条件不同。国际准则中以开发达到实质可行性为划分界限,同时附加了促使该开发最终完成的其他条件(准则具体规定了6个条件)。我国是以依法申请功为条件。从该条件来看,如果开发成功而没有申请也不能作为无形资产来核算。如自行开发的专有技术。

3)包含的资本化成本范围不同。国际上是自R&D支出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和其后发生的支出总额。如某企业2001年全年累计发生R&D支出1000万,其中该年12月1日至31发生200万,该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自该年12月1经鉴定达到实质可能性标准,则本年应予以资本化的金额只能为200万。若该企业2002年又为该项目发生了500万的支出,则2002年末该无形资产在不发生减值情况上的价值就是700万。而我国是将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支出均予以费用化,只是将依法申请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当作其成本予以反映。

2.对我国做法的进一步分析

我国准则对R&D支出会计处理的规定的出发点是希望同国际规定保持一致。只是签于目前我国的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无形资产是否达到实质性确认标缺乏权威机构的认定,于是便采用了一个简便折衷的办法,以申请成功与否作为确认的条件。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R&D支出通常很大,而律师费、评估费等中介费用相对则显得微不足道。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既不代表其原始成本,也不代表其未来的收益能力,是一种象征性的安慰。其会计处理方法的实质仍然是费用化的处理。

由于本质上的费用化,所以自然回避不了费用化会计处理方式的弊端,目前我国企业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的缺失正与此息息相关。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0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2829件,居全国第二位。但对这些申请专利进行分析后发现两个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是发明性的专利少,只占总数的8%。二是分布不均匀,绝大多数专利集中在仅占全省企业总数5%的企业中,而其他95%的企业是一片空白。杭州市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2002年杭州市的知识产权局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65000家企业中,98.7%的企业从来未拥有过自己的专利技术。即使在全市的4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授权专利的企业也仅有91家,仅占22.8%(文汇报2002年9月3日)。

三、对R&D支出的独立调整资本化

(一)对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从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及其实务操作来看,将R&D支出按照合理的方式予以资本化已是大势之所趋。合理资本化的做法尽管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现行的有条件资本化方法中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它是毕竟是在纯粹费用化或纯粹资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着眼点就在于力求规避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弊端。而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身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至于到底以哪种方式资本化、资本化多少更合理,恰是目前人们正在热烈探讨的问题。

我国理论界一致认为:严格按照国际准则的做法在我国尚不可行,原因是国际准则的做法依赖于科学而完备的评估、鉴定体系。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开始运行,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是很难的,不宜操作。而且,允许将R&D支出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实际上给某些企业利用开发费用资本化政策调节损益留下了空间,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鉴于此,有人提出在R&D支出时先予以资本化,确定为无形资产;若研究开发活动失败,则按追溯调整法一次性注销;若研究开发成功,则按无形资产的摊销规定予以摊销①。这种做法尽管引入了追溯调整的概念,但没有解决全部资本化本身存在的问题。又有人提出通过对企业历史资料或行业状况的分析,确定一个资本化比率,将R&D支出按该比率资本化②。该种方法在理论上缺乏足够的依据,因为确定资本化比率的本身就意味着开发成功的概论是可以预测的。还有其他一些提法由于其观点存在有明显的缺陷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本文认为,应当将R&D支出首先在一个单独设立的账户中予以归集,同时设立一个失败准备备抵账户;在研究开发活动延续各期,按项目进度及预期结果的确定程度计提或转回失败准备金;当项目结束后,根据最终成功与否或转入无形资产或转销为费用。为了有别于前述处理方法的命名,突出这种做法在独立账户中[1]资本化且准予调整的特点,我们顾且称其为独立调整资本化法。

(二)对R&D支出独立调整资本化的实务操作的构想

1.设置“研究与开发”和“研发失败准备”账户。“研究与开发”是一个资产盘存账户,而“研发失败准备”账户是其备抵账户。

2.发生R&D支出时,借记“研究与开发”,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等账户,期末计提失败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发失败准备”

3.当导致计提失败准备的不确定因素消除后,对已计提的失败准备可以在其计提的范围内予以转回。涉及到以前年度的,按追溯调整法予以调整。这时借记“研发失败准备”,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同时调整其他相关科目,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盈余公积”、“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等科目。

失败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方法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的规定执行。CPA在进行年报审计时,可对其进行详细认定。

4.发成功并取得专利或专有技术时,经对其评估和认定,可结转部分开发成本。此时,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与开发”。当能够确定某项目已经失败时,借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与开发”。

5.产负债表中增设“研究与开发”及“研发失败准备”两个栏目。两个栏目数值的差额即为R&D支出的净额。

6.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至少披露以下信息:

a)R&D支出的本期发生额、累计发生额,本期已转为无形资产的数额、累计转为无形资产的数额。

b)本期研发失败准备计提比例或依据,若有转回的应当详细披露转回的原因及依据。

c)本期计提或转回研发失败准备的数额,累积计提或转回的研发失败准备数额。

(三)对R&D支出独立调整资本化的优缺分析

1.这种方法首先将R&D支出单独列示,充分披露了R&D支出的现状及前景,满足了企业内外的信息需求。

现代研究开发不论是从开发到应用的间隔时间、开发的性质、开发的规模和目的都有别于往日。我国专门从事无形资产方面研究的专家蔡吉祥在《无形资产学—会计改革趋势探讨》中有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文在此就不再赘述。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出于管理的目的,还是出于会计核算的目的,客观上都要求对R&D支出单独核算,以对其进行事先预算规划,事中成本控制,事后分析考核、奖惩兑现或在联合开发各方进行利益享有分配。

其次,从市场的调查来看,不管是美国、韩国、香港、还是中国大陆等地的股票市场,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而且股价也很高。这说明了“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也已获得社会广泛投资者的认可。在人们普遍接受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时,对R&D支出单独核算既可行有又必要。

2.该方法在资本化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研发失败准备”备抵账户,使R&D支出的账面价值趋向于其可能的未来收益水平,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不会改变报表本身的性质;待项目结束时决定是转入无形资产还是转销为费用,这将有条件资本化中难以确认标准的问题予以迟延,避免了决策的困难;同时,由于备抵账户的缓冲,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利润的大幅波动。

3.这种做法的构思及流程同投资类账户和固定资产类账户趋于一致,减少了报表使用者的理解难度,提高了报表的参考价值。

总之:对R&D支出单独核算是借签了中外对R&D支出的现行做法的基础上,又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尽可能地兼顾到企业内外部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显得更为科学合理。但这种方法要求对“研发失败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否则也有可能出现企业利用这一政策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海天出版社.1999.6第2版

2.王道振,陆德民《西方财务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第1版

3.盛明泉《试论研发支出的合理资本化》.安徽财会.2003第3期

4.邓小洋等《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新视角》.河北财会.2003第1期

5.李晓峰,郭洪仙《构筑我国企业战略竞争能力的平台》.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第3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2002》.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0第1版

7.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

8.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7第1版

--------------------------------------------------------------------------------

篇8

虽然管理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新生的一门事物,但随着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心的转变以及会计系统的不断更新完善,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二者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理论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对象上的相似性

所谓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而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活动总是由相应的资金运动来加以反映的,一定的资金运动以及它所揭示的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就是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对象。在新形势下,会计对象的研究内容也随之加大,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监督财务会计向知识资本管理进行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企业一定的资金运动,在新形势下还应当包括与物质运动、资金运动、信息运动息息相关的,体现投资者、经营者、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产权运动。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对象上非常相似。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根本目标上的相似性

传统企业观念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编制出反映企业经济管理运营活动并且向外进行公布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实质上,在资本经济化的当前形势下,企业的管理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经转变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而由于智力资本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信息之外,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要求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来作为做出决策时的参考。现代会计系统一方面要求财务会计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对外供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了解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会计改进和创新企业的内部管理最大程度的维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结合起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因此,二者在根本目标上非常相似。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的相似性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情况作出的会计分析,都来源于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和过程的数据信息,只是会计人员对数据信息归纳、整理的重点不相同才导致最后信息形式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从总体上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是相似的。

二、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

虽然不仅从理论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融合的可能性,而且从实践上来看二者融合也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仍然是一道难题。一般来说,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

在企业传统的管理观念下,往往重视监督财务会计而忽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这一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实现监督会计向管理、服务的重心转变,真正将这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共同实现“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这一终极目标。

2.改进并完善企业的会计体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