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课堂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课堂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课堂论文

篇1

生态课堂不仅要追求趣味,还要求实现自主与合作学习,要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的个性化得到发展。因此,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贯穿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活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跃。以六年级《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这就让众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四年级《我的家长在变化》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观察我们家长在十年中变化最大的地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在这些活动中,灵活地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就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智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不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给予学生真切的关爱,不歧视差生,也不优待优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状况,要尽量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给予其安慰,消除他们的挫败感,给予他们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之,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就要尽量重视学生的个体,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

三、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苏教版的小学品德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教材中儿童的名字都是作者特意取的,而不是传统的“小明”“小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另外,教师应该多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举例,尽量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少他们的抵触心理,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使课堂始终维持活跃的气氛,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五年级《到外面走一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面世界的不同,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四、结语

篇2

生态外语教学审视和构建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系统,是把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待的,既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系统的协同进化,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涌现。也就是说,生态外语教学要求生态课堂必须是有机整体的、动态演化的课堂情境。正是生态外语教学这些特点和要求,使得在现实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需要关注的系统层次、要素关联、环境影响等方面较为复杂,进而使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面临从认知到机制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1.理论认知的缺失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堂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关系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往往去指责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从一个更大的环境影响中、相关关联中去寻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课堂是其实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无法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效果不理想的“怪圈”。也正是对于生态课堂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楚,给生态外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较大的思想障碍。

2.教学方法定位不准

回顾英语教学的历程,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听说法、任务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多的是脱离了教与学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并且在教学现实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大量出现使得教师往往陷入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难题,这主要是与我们对每一种方法的定位把握不准,对方法进化理念的理解不深直接相关。还有就是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上,总是运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寻找一劳永逸的确定方法。这些都给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体系带来了制约。

3.进化机制的缺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遵循的还是一般的单向的过程机制。也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落实又仅仅是作为权威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客观上抑制了课堂中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使原本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活力。而这正是缺乏使课堂达到协同进化的有效机制保障的结果。高效进化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无法很好解决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预见性的内容,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根据生态外语教学对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面临的生态课堂构建难题,要做到把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真正构建起英语教学的生态课堂,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构建大学英语的生态课堂,首要的就是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在审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时,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地剖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观念。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强调师生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并把正确处理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始终坚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课堂教学,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注重生态课堂环境创设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自然、物质、社会与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生态课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犹如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也是生态外语教学情境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在构建生态课堂时,要特别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当前,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就是要营造师生、生生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与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的虚拟应用环境,以及真正为了语言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3.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生态课堂构建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典型的“后方法时代”的方法论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提倡多元化,强调方法的动态演化、方法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生态课堂的方法构建上,要把握生态原则,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效果为关键,统摄教学中其它因素,从总体上整合包含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在方法体系的整合中,注意把握每种方法的“生态位”,确立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价值,并在不断丰富整合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

4.建立生态课堂协同进化机制

篇3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则是指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方面所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元互动关系网络。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生态整体动态平衡的追求与维系,其主要特征包括整体性、开放性、互利其生性、协同变化性、自动控制性、可持续发展性等。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提出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生态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是课堂生态关系的协调者

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态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而教师的身份与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努力协调课堂生态中各种生态关系之间的平衡。要想平衡好各种生态因子间的关系,教师就必须做到尊重、理解并爱护自己的学生,尽可能以平等、理性、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缓解彼此间的误解与矛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尤其是面对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种多样的现实,教师职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生态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包办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探究氛围,借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及行为习惯,进而实现对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引导性。此外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语言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外语思维和表达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努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外还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诱惑,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关注于学习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手段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尤其让学生在新课题的认识和研究上以及对前沿知识领域各种资源的学习上产生一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各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一定水平的互联网技术,借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师是课堂中的旁观者

就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往往扮演的是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教师则是知识的知晓者和传播者。这种情况下就树立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和统领地位,使得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难以得到足够的锻炼和发展。长此以往,则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降低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中教师应更多地扮演旁观者而非统领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应尽量不要介入到活动中,而应多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而教师只需做到组织并维持好交流活动的秩序,控制好时间和活动的大致方向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参与到活动中,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并得到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虽然教师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受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很可能在交流中出现语法上的错误而难以得到纠正。此外,教师旁观者的角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在课堂中的安全感和自信,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在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当然,这种合作不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合作,而是教师与各个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入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并在学生阐述完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对话,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大学英语课堂对教师“生态角色”的能力要求

(一)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板书能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英语老师而言,必须加强英语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在掌握相关的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更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英语交流实践等,使教师自身所储备的知识能有效地转化为口头语言、板书或多媒体技术的表达,进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扩散性以及独创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并充实自我,尤其是应该时刻关注科研、学术问题的最新动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拓宽自身视野,强化自身思维扩散以及创新的能力。

(三)强化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安排以及教师自身形象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并依据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只有做好教学设计,教师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英语感兴趣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生态课堂中扮演好引导者以及激励者的角色。

(四)强化教师课堂评价与效果预计的能力

教师在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教学中同时充当着旁观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因此,如何对两种角色的职能加以区分,如何实现两种角色间的相互转化等就成了教师必须思考与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课堂评价以及教学效果预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教师才能通过预测学生的反应,估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进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并做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宜的教学行为。

(五)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及判断能力

除了强化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外,加强教师对自己学生情况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及把握。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具有准确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尤其是教师要学习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从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调节好学习的心态。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位教师“生态角色”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质量下滑的情况,而探析并明确定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角色也有利于明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通过教师生态角色定位与实际教学案例的对照,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英语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认真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角色的定位,可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合理有据的反思,并通过自身行为与角色定位之间的对比,总结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明确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从而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师观察力的敏锐度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进而使整体的英语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落实

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角色的定位与教学行为的观察、分析、解读、研究等,有利于我们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相结合,通过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乃至教学实践,进而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合作学习;创新精神

新型课改后,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建构是一热点,将是今后课堂教育形式的雏形,但是在各地课堂改革中,往往不能够深入改革。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途径就是教学。如果教学的观念不更新,那课改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整合。

一、生态课堂的由来和现实应用

课堂“生态环境”的由来。最初是来自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华,其母亲因为生活环境,为其子三次迁家,孟母三迁正是受此典故的启发,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而做努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努力做到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感受到安全、亲切和关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发言更加活跃和积极。更加通俗的说就是,让师生做朋友。将由老师带领学生们,来造就他们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在现代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联系,智力――情感――感受,这样的传递关系使得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学习,更多的是情感和感受的处理,以往的教学只是重视前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一种负担,难免会使得学生不去学习,这时使得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无趣、僵化、死板等感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传统的教学课堂过分的强调学习的封闭性和预设性,这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不再是单调的板书,如果讲课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那是完全不行的,应该做到与学生进行教学上的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解惑,促进师生的感情,亩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若只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老师就要反思自己,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破除僵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更应该结合实际提出相关问题以及提出考试必考题目,让学生们思考,回答自己的答案,使得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想。不时的随机挑选几位同学上讲台进行笔试,或者对作业的错题进行评讲,让学生透彻了解每一道题。在经过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后,学生大致的了解了课本的内容,学生将需要自己去学习。需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实际上同学们对于独立思考,较为欠缺。主要有: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这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导点子上,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学习分工的不合理会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使得问题的归纳的和探讨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主题。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能力较强的同学“一言堂”。

三、小学“生态课堂”对老师的要求

1.学纲的制定

一个人要想有效率的做事,就必须要制定目标,而一个学生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必定要有计划的学习,而制定学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制定自己的学纲,可以更好的学习。而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制定的学纲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可以收集大家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这样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的胃口。老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协助者”,通过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教师主讲,更多的需要学生们的配合,而老师就是组织学生们讨论和思考分析问题,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重要,学生能够预习课本内容,提前明白哪里是重要的知识点和基础知识,并在教学之前就发现自己的不懂的地方,在老师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得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语文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老师要清楚是否学生完全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渲染出学习的好氛围。第二,老师要清楚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方式是否真的正确,对于教学有帮助,在发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的纠正。避免错误扩大化。

3.尊重学生的差异,还学生一个自信

若对于学生只是像以前采用“放养”,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作用是不大的,而且只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后课辅助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若老师不能够想到这些,课时的所有努力就都是无用功。所以针对课后的知识巩固,老师们就需要安排人员进行知识抽查,以及定一个时间方便学生询问问题。不仅可以回答学生学习上的疑问,甚至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来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课后作业的有效完成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进行课文预习和复习,可以来弥补个人的不足,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下次课堂的授课和复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有助于形成友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兴趣高昂,孩子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懂得了文明礼貌。由于有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和同伴们交流和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结尾

生态课堂,学生个体的身心通透自然、宁静和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小环境,它不仅需要讲究“生态平衡”,更需要“生态保护”。营造生态课堂,让学生每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到课堂上,以美好的心境对待每一天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课堂平衡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可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在“生态课堂平衡”上体现出来了。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并使课堂环境得以优化,从而使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使课堂本身所具有的生成新因素能力得以促使化,这样使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终能实现。

1、失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称作失衡的课堂。它得核心在于知识的传授,就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样就显得教师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并把自己的观点抛弃了。这样的课堂,就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了,这种课堂没有充满生命的活力。而现代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教学环境所组成自己观点的一个有机系统。所以,我们要将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得以转变,使课堂群体生态得以平衡,这样使生态空间环境能够和谐的建设起来。这样的课堂也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2、平等关系。对于师生问题来说,要建立一层平等的对话关系,使主客体之间能够协同成长。生态的课堂,对于师生来说,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鸿沟。其实,教师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伤害到自己。真正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更应该是双向的互动。而教师更应该把自己地架子放下来,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这样能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

3、大胆表达,勇于发言。语文教学既要求教育者搞一些让学生赋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又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以注重,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总结,自己感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加以考虑,并对教学的各种活动要精心地设计好,使学生对时间和空间能够自主的支配好,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这样的生态课堂理念,使他们更加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主学习知识的人;在自己地生命世界里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地去丰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成长需要得以满足。

二、对生态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生态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有着教育生态系统的共同特质。比如说,它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以教师作为主体因素与学生共生共存,并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以下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语文教学中生态的一些基本特征展开说明。

1、自然情境性。曾在《语文教学情境论》中,韦志成先生对语文“情境教学”作了精深而系统的阐述,他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可不用情境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目的得以达成,语文教师以形象为主体,对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进行创设,这都是依据教材而实行的,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自然情境性的定义。直观形象性和情知对称性的基本特征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自然情境性的两个体现。直观形象性是在语文课堂情境因素中构成的,它让学生主体从形象开始,并对有些对象进行感知。可以这样说,在情景教学中,形象占据统治地位,如果形象没有了,那么情境与教学也没有了。情知对称性,是教师向学生因理因情地去传授知识,而学生因情因境的去领悟教师传授知识的道理,这就是情知对称,这样使语文过程的最优化得到最大地实现。

2、审美愉悦性。审美愉悦性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质来决定的。(1)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和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美的系统复合结构。而课堂教学的审美对象包括了一些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这都是语文教材所具有的。

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体现是艺术美,而语言艺术所具有的独具艺术魅力是语

文课本中文学作品的体现。(2)生态行为的节奏美。生态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和发展,是一种美的精神氛围体现,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个体行为生态的体现。这样使语文教学更富有一定地变化性,从而使语文生态课堂多层次的审美特质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

篇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于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心灵就会得到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往往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往往不断闪现。因此,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心情,充分地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领神会地写,手舞足蹈地演,津津乐道地画,个性才会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提问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现采撷课堂教学中的几朵小浪花,以求大方。

片断一

"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

甲:"老师,白色,黄色,紫色怎么会在车窗上流动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真是个个"小脸通红,小手如林"。)

乙:"一定是那些花将雨染上了颜色,这里是说彩色的雨在车窗上流动。"

(多么奇丽的想象)

丙:"不对,不是雨在流动,是千万朵不同颜色的小花在流动。"

丁:"小花是不动的,你怎么说是小花在流动呢?"

丙:"我们平时坐车时感觉车窗外的景物在往后退,而文中的'我'也是坐在车里看花的,所以说各种颜色在车窗上流动。"

甲:"是的,我们在《桂林山水》也学过'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是的'流动'就写出了花很多很密,一片连着一片,让人应接不暇。"

片断二

师:"渴得嗓子冒火的小女孩舍不得尝一丁点水,却无私地把水给小狗喝,给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喝……"

甲:"老师,课文说故事发生在一天夜里,可这幅图(指课文插图)却看得很清晰,那故事应该是发生在白天。我觉得这里很矛盾。"

(一个孩子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的话。我一愣,这显然是我备课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相冲突时,我只好中断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放手让孩子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文本中去探求原因。)

乙:"虽然故事发生在一天夜里,但这一夜小姑娘做了很多很多事,当她遇到过路人时,也许天已经亮了。"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说。

篇7

一、贯彻发展目标,引领生态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奠定语文的基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切教育活动均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教育家就曾经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的语文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目得个高分,而是为了增加‘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什么是文化底气?什么是精神底色?那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触类旁通,思想活泼自由,有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黄玉峰语)

语文生态课堂就应保证学生的终身发展,贯彻发展目标,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更应丰富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构建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提升人的品位,进而提升民族整体的精神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人文,在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培养出“灵肉一致的人”。

二、追求课堂的开放,营造生态课堂环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与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课堂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在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体会大堰河的勤劳善良以及她对乳儿那份无私的爱。联系到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视父母、老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为理所当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自身的生活经历,撷取一个能表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的细节加以描述。学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搜寻着点点滴滴。在分享的时候,有的学生几度哽咽。其,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并非惊天动地,但就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彰显出伟大的爱。课内课外的融合,不仅能让学生想说、能说,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课堂的开放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学生的多元感悟上。记得在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学生对“荆轲刺秦是不是英雄行为”这一问题的看法针锋相对,但我并未轻易地否定某一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当然,在此基础之上,我也相机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强求掌握的程度完全一致。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开放。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的平衡之美。

三、坚持以生为本,促进生态课堂形成

语文生态课堂的生态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是鲜活的生命。建构生态课堂就应以生为本,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本身具备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生成的场所。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起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记得有一位老师讲《湘夫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类整理,课堂上将问题包括提问学生的姓名都用投影展示出来,教学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课堂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2.注重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多角度的精神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或许是“对话”的生动注脚。

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对话。或因学生只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或因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只能充当一个倾听者;或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生生对话肤浅,只是停留于表层。建构一个生态的语文课堂,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受到激发,受到启迪,得到升华。

篇8

【关键词】生态理论 高中语文 可持续发展 指导作用

一、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状况

今天,“生态”已经成为了一个再时尚不过的词语了,原生态旅游、原生态食品……似乎原生态无所不入。面对这一系列的“原生态”,笔者在想: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是不是也需要返璞归真创建原生态的课堂呢?如果是的话,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呢?笔者以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说,要实现“原生态”就要剔除一切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作为教学的最终任务,而不是培养一个个的垃圾知识的容器和考试分数的奴隶;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原生态”就是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唱响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主旋律;就教学方法来说,“原生态”就是要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目不转睛地听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掌握语文的基础与关键。

可见,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以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的观点作为指导,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如此说来,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互通、共同成长的最佳场所。可以说在这种课堂之上,处处洋溢的是生命的光辉与和谐的生态之美。

二、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特点

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相比,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内容上看,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再仅仅将目光放在“双基”之上。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其基本技能,这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让其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从理论上来说,对学生而言,只有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我们的生态课堂就应该在关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其人格、态度的培养。在我们看来,一个个的学生个体不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以完整的时空观为指导,为其提供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从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上来看,自主、合作、探究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之中,我们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为“授-受”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可概括为听讲-记忆-再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下,完全没有一点儿自主性。而在生态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之上,我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来看,致力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合作、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对比看来,我们不再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再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获取知识。

3.从教学的构成要素上看,学生和文本被放在了与教师同等的主体地位上。按照生态理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被学生当成是权威的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怀疑,学生只能全盘接受教师的讲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会对学生学习的心灵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伤害;而权威答案也会使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不同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极有可能存在着差异。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力促教学的三个主体之间实现平等的对话,注重课堂教学之中生成性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挑战:(1)教师应该放弃自己是课堂教学主宰者的观念,而应该成为平等的首席;(2)应该放弃自己是知识传授者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人格的培育者;(3)实现课堂教学由单方面传递向多方对话的转变。

三、生态化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

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努力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的舞台,将课堂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呢?

1.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动起来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进行感情投资。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只有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精神需要之时才会变得高效。就学科性质来说,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强化人文意识,在教学上做有情之人,让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实行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让学生乐于动起来

(1)注意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所谓的“心动”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索的欲望。笔者以为,想使学生心动就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精选课堂教学导语,让导入敲开学生的心门,做到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

(2)注意情景创设,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地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究,主动地与其他人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做到“动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开始于问题和惊讶。”只有恰当地进行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入自己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对求知的问题进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学生在对问题不断地探究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通过探究主动地来完成知识的建构的,这就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

(3)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阅读与写作之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根本,而写作可以让阅读获得扩展与升华。如果我们将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必然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

(4)加大对朗读和口语训练的重视程度,让学生的嘴动起来。由于高考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不少教师将本来用于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用来进行课文讲解分析或作业答疑。但是实际上,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语文学习“四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心理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学习过程中,参与的器官越多其学习效率越高。而朗读正是一种眼、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不仅会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其语言的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之上,让学生亲历了对作品的感知、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恰恰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

3.加强学法指导力度,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动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一辈子受用。”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和否定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教会学生“学”,比我们在课堂之上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桥梁”,交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钥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自己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为学生指点迷津、铺设台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