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营养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营养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营养教育论文

篇1

相关的文献检索显示,涉及MBA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多,各高校尚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MBA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如:王松等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MBA英语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孙超平等探讨了“听力—管理—口语”导向的基于视频材料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撰写案例报告的方式,在拓宽学员管理思维模式、增强学员商务交际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员的合作意识和英语表达能力。李新探索并提出了融合电力行业特色的MBA商务英语教学案例模式。目前,MBA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并没有统一要求,各学校自成体系。除了少数名牌学校以外,MBA英语总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MBA教育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普通院校的MBA英语教学均在学员、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普通院校的MBA教学是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半脱产学员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面授课时有限,学员英语基础差异性较大,部分学员距离本科毕业时间较久,英语能力较弱,学习困难大,学习效果不理想。很多院校都选用了商务英语系列教材,但是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一致,内容较陈旧,缺少国内案例分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重心为阅读、词汇和语法,沿袭传统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与普通英语教学没有区别,而且考核方式大多是采用只重视考查语言知识的单一书面试卷,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学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MBA英语教学改革拟解决的问题

虽然总体上来说,普通院校MBA英语教学现状还远不尽人意,但是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却比较匮乏,尤其缺乏将英语教育与提升MBA学生职业素养有机结合的、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实践。如何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员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如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案例教学、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学员内的在素质和能力,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评价方式,实行全面检验学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机制?这些都是业界面临并试图解决的问题。MBA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英语水平为依据,而实际情况是,教师们在选择MBA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求,随意性较大。因此,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分别对华东交通大学2012级和2013级部分学员进行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以需求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MBA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系统的“融英语教学与工商管理知识教学为一体”的MBA特色英语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MBA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MBA英语需求调查与分析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Richterich首次提出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模式,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面。Widdowson将需求定义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需求或未来的工作需求;Brindley认为,需求就是学习者在完成项目要求之外自己的需要(wants)和愿望(desires)。收集和分析学习者在教学前和教学中的信息,是教师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为了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授课和改进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了解MBA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和对课程的想法,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对目前英语课程的评价三部分,涉及学生的性别、年龄、从事的行业领域、英语水平、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情况、学习动机和兴趣、对目前教材使用和教学方式的评价等。本次调查的学员为88人,其中56位男性,32位女性。学生总体上偏年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30岁以下的占33%,31~40岁之间的占52%,40岁以上的占15%。69%的学生在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在外企和民企等其他单位工作的分别为13%和18%,有81%的学生在本科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还有2人本科是英语专业,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同英语能力的重要性,92%的学生认为“具备一些商务英语技能在工作中有明显的优势或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依次为“增强竞争实力,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工作需要、在涉外商务中更好地沟通”,“修满学分”,“兴趣”和“出国需要”。他们认为,企业所需要的MBA人才应具备的英语能力依次为“人际沟通能力”“基本商务知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希望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能够提高的方面依次为“基本商务沟通技巧”“商务听说能力”“商务阅读能力”“商务礼仪和文化”“商务写作和翻译能力”,最感兴趣的技能依次为“社会交际”“商务谈判”“商务信函写作”“会议交谈”“电话交谈”“产品介绍”和“商务合同”。但是调查发现,仅有15%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或经常使用英语,40%的学生偶尔使用英语,工作内容主要为处理函件、接待客户或联系业务,也有少量的商务谈判、参加会展或参加商务宴会。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不够丰富、趣味性差、阅读量少、实用性不强、缺少实用案例和真实商务情景,赞成双语授课和普通英语教学与模拟商务活动教学并重,希望教学形式多样,如教师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和评估的重点应该包括基本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三个方面。

四、MBA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MBA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需求,笔者在MBA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具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管理素养的国际化现代管理人才,实现MBA教育的培养目标。

1.更新教学理念,实行团队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MBA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学定位为“旨在提高学员在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和定位显然与MBA教育对于未来职业经理人的要求相差甚远,MBA英语教学要求与普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要求并无明显区别,甚至要求还更低些,没有将MBA英语教学与MBA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没有体现学科特色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更新原有的MBA英语教学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应该将MBA英语教学的核心定位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管理和商务沟通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提升MBA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由英语教师和负责MBA专业课程的教师组成MBA英语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研讨教学内容,根据MBA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MBA学员的实际需求,对所选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原文阅读文章和专用词汇,尽最大可能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内外教学互为补充

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背景和实践经验,尽可能将MBA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及MBA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精心挑选的最新国内外案例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围绕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社交礼仪等人文社科类内容,将语言教学和商务交际、商务知识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训练。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相关案例分析的视频资料。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将相关阅读、翻译、写作、案例等资料上传,给出相关视频链接网站,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内外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有效地解决教学学时有限和学生工学矛盾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培养了在未来工作中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更新教学方法,鼓励团队协作学习,促进管理和沟通能力的有效提升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融合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再者,由于学生之间语言能力和管理经验差异较大,有的虽然语言技能较强,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而言之无物;相反,有些学生管理经验丰富但由于语言能力较弱,而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团队式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和英语沟通能力的双提高。因此,笔者根据学生情况组成搭配合理的学习小组,让管理经验较丰富但英语基础较弱的年长学员,与英语基础较好但初入职场的学员互相配合,一起完成教师在课上和课后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在分析案例时就可以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通过采用课堂互动、团队合作训练、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调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构建新知识,训练了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篇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就英语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英语是不同于我们母语的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亦如汉语一样,有她厚重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民族性特征。英语教材内容蕴含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师,不只是为了教一种语言,而是领会这种语言,走进这种语言。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性的。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发掘教材中能体现人文精神的素材,使人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个人境况得出要实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可从以下方面来关注。

 

1.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素养”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即从教师而言,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从学生而言,那就是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我们对学生最起码期望值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人”,也就是“学会做人”。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因此,教师要能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从而能掌握交际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人上,重视面向“使用语言的人”,关注他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对语篇的把握。弗朗西斯?培根曾说:“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这正是完成交际手段的有效方法。为此,笔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就一些当下的热点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人教版九年级十三单元)直击环境保护,“Save the Sharks!”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珍贵呀。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When the buying stops, the killing can too!”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正是他们“成人”的号角!

2. 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英语学习要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受学生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这种“交际”是很有难度的。倘若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这样的“跨文化”的交际,必会事半功倍。何谓“文化”,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可根据所要学的内容创设一个近似那样的环境。因此需要从很多的背景资料里精选符合内容特征的场景。这样的课堂环境能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里,能使所学的英语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时,首先构建一个温暖的场景,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妈妈和爸爸画像。“D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two special days for parents in America?”然后点出两个西方最温情的“Mother’s Day”,“Father’s Day”两个节日。通过这样的内容,学生理解了西方是用“母亲节”、“父亲节”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 再让学生观看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电影《金色池塘》,既让他们接触了原生态英语环境,了解了外国文化元素,也使他们能更加理解父母,学会怎样与父母、学生、朋友相处。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3.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展现学生自我、悦纳他人、张扬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名著,观看英文电影、新闻,关注外国文化信息(笔者认为先由教师自己阅读英文名著,观看英文电影、新闻,和外国文化信息,然后适量地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悲欢与痛苦;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事实,才能反思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只有懂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人文关注能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展现自我、悦纳他人、张扬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在英语教育中,只要能有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注,以学科知识完善他们的心智,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就能使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里,形成稳定的人文个性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英语教育的目标,更是笔者作为英语教师的最大教育追求。

篇3

  

  

中学生学习英语首先就应当从听入手,英语听力对学习英语至关重要。“听力” 英文为Listeningcomprehension,即听有声语言,并对 其理解的能力。正如RiversTemperty所说:“听,是人们根据 自己所了解的语言知识、语义和语法三方面的潜力,从语流中获得信息的积极活 动。”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将听力理解为:获得有声信息的活动能力,也可以说是 一种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强与弱,除了决定人们对语言知识本身的了解外,还 决定人们对语言背景文化知识的占有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对语言背景文化一无所 知的人,能够具备良好的听力。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听说教学放在教学法的首 位,强调听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从语言角度来看,语言本身首先是有声语言。没有听,就没有说,语言的交流也 就无从谈起。因而,听力在语言学当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听,是语言的基础;听 力,是语言学习的前提。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在相等时间内,听到的信息量比读到的信息量要大得多; 而听到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比读到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的速度要快得多;听 到的信息往往比读到的信息更生动,印入脑海的烙印更深刻,不易遗忘;同时, 还能有效地培养语感。  

从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看,中学生年少好胜,善于模仿,听觉灵敏,活泼 喜动。如果能注意培养他们的听力,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加强听力训练,必将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力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迅速正确地辨音解义的能力、理解语言内涵的能力, 亦称“文化悟力”。这两种能力表现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即为识记教师发出的语 音形式,准确地辨析词义,然后从词义、句义到文章中心大意,迅速辨析、思索、 组合、归纳,并从中悟出讲话内容的中心所在。这种能力除指对语言知识本身的 理解能力外,还应包含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占有能力,包括经济、文化、天 文、地理、历史以及简单的科普知识等等。对这些知识的占有与理解无疑会提高 对所听到信息的理解程度,从而使悟出的语义更深刻,更准确。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力呢?  

培养听力,首先要突破听力障碍,掌握“听”的基本技能。学生或一般英语学习 者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的听力障碍主要有四个:①语音障碍②语义障碍③心理 障碍④文化悟力障碍。听力的语音障碍,为这四种障碍之首。英语学习者应下决 心攻破它,然后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突破语音障碍,掌握听力基本技能 

掌握听力基本技能,首先应突破语音知识关。英语语音知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 内容:不完全爆破、意群、连续、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及语调。其次还应 掌握英音与美音的差别。  

突破语音知识关的办法是:认真听,注意模仿,用心记忆,并跟老师或录音机进 行纠正,坚持反复训练和检测。请看下面各项检测题:  

1.请朗读下面每组词,注意失去爆破的现象:  

①talk,dare,don't  

②conductor,strict,shortcoming,progr amme,picture,thankful  

③makemodelplane  

2.朗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失去爆破的现象:  

①Goandlookforitinyourownroom.  

②Katedoesn'tsingwel,butshedanceswel.  

③Shehaslunchatthefactory.  

④Goodmorning,boysandgirls!  

⑤Hecougheddayandnight.  

3.朗读下列句子,注意意群间的停顿:  

①Everyoneinthetown,knewhim/sowehadn otroubleinfindinghishouse.  

②Butthemostinterestingthing/aboutt hisre-markableplan/iswhatpeopledow ithit/afteritiscutdown.  

③ThefolowingistakenfromDr.Manete'sa c-countofhismeetingwiththeboy/ando fwhattheboytoldhim.  

④Histheorywassoadvanced/thatfewpeo plecouldunderstandit/atthattime/an devenfewer/wouldacceptit.  

⑤Theordinaryschool/cannotgivemuchp racti-caltraininginliving,/becausem ostofthestudents'time/isspentinclas ses,/studyinglessons.  

篇4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交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能力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这一主题已逐渐为我国的英语教师和学生所熟悉和接受。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新目标英语培养学生的交际性能力呢?下面我就英语交际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做法与各位同行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据教材充分挖掘课本资源

《新目标英语》在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GoForIt!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新目标英语是新大纲所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新目标英语不再单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会利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地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教师应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充分开发课本资源,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GoForIt!每个单元都有pairwork,groupwork和games。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既互相切磋,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GoForIt!的最基本的活动。它使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出错。非常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种“畅所欲言”、“言之有物”的难得机会。促使学生启用更多的思维方法,拓展更大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培养更强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应做到精讲多练。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特点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增补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因为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了温情和友爱,又体现了互动与竞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大家合作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与学行为,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教师事先所设计的那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三、尽可能多的采用直观教学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于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合,有助于营造英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学生不用借助翻译就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增加课堂使用英语的机会。利用直观教学也可以使教学方法及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英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而且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作为初中学生,经过外语词汇储备,已初步具备了英语交际的基础,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坚持用英语讲课,“逼”着学生去适应。用英语上课是指教师用教过的、学生能听懂的英语讲解课文、单词和组织教学,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卖弄式的讲英语。教师讲课用的英语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在备课时,对没有把握的语句,教师要查阅工具书或问别人,直至把它弄明白。如果用英语上课担心学生听不明白,教师可借助图画、实物、表情、手势等直观手段。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用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学生听懂英语的能力必然会越来越强,因此,坚持用英语上课是师生之间进行交际的最有效途径。

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初中教学既可以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教学游戏,教师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紧扣教学内容,又为学生所喜爱的游戏。例如,在学习可根据孩子们的好奇心,灵活多变地设计一些猜物、找物、捉迷藏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掌握所学内容。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交际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内容进行具有交际性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或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或辩论等。这样的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感到尴尬的情况发生。上课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让他们用英语提问,教师用英语回答,也可以生生互问互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分角色表演是学生喜爱的另一语言交际训练形式。其基本方法就是将所学的对话或课文让学生分扮各种角色进行表演。新目标英语的“话题”多源于生活,有直观的情景,很适合角色表演。教师可根据英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教学要求,或照搬课本上的对话进行表演,或根据教学材料设计一些人物和情节让学生去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决定分配给学生的角色。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置教学情景,进行模拟对话训练,首先给学生三、四分钟进行准备,然后抽一些学生在全班进行对话示范。

此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

(一)、Summarybasedonadialogue:这一活动在八年级就可以做。在这之前不妨先概括一下所学过的句型结构。如want/ask/tellsb(not)todosth;wanttodosth;askifsbwouldliketodosth以及一些简单句。

(二)、Textretelling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改编、复述课文。在开展这一活动之前,允许学生在课前进行适当的准备。不要限制学生写提纲,甚至允许事先写出来。因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是密切相联的。只要学生口头复述时不看书面提纲或内容即可。为了让全体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标准,教师最好口头作一个示范,让学生有效地模仿。模仿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三)、Makesentences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词组和句型时,在给出典型的例句后,应多多鼓励学生造句。同学们只要将例句看懂了都会非常乐意争先恐后地造句。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很轻松有效地学会了新词汇和新句型,而且还为口语能力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四、Debate/Argument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水平,适当地选一个topic,让学生展开争论。如:Isitgoodorbadtoplayvideogamesinsparetime?还有在八年级学习情态动词can,may,must,can''''t时,就可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模仿。如:给出一个实物让对方说出是什么。

A.Whatdoyouthinkitmaybe,B?

B.Ithinkitmaybeanapple.

C.Itcan''''tbeanapple.Ithinkitmustbeabanana.

D.Howcanitbeabanana?Abananaislongbutitlooksround.Itmustbeanorange.

E.Itcan''''tbeanorange.Anyonewitheyescanseeitisa…这样在模仿争论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情态动词的用法,从而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篇5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法,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差异,证明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因此,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应重点掌握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

中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中心,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一英语教学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

英语教学之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称谓、问候、介绍、询问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会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伦理道德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习惯透明生活,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受到周围无数有形无形的制约,不太在意隐私权。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十分重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重视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民族习惯是指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相习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生动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族文化历史的主体。民族习惯一旦产生,会对该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

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在实际交往中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造成交际失误,影响交际质量。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伴以文化的导入,会使英语学习多姿多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文化负担者之间的,所以双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异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讲解与其相对应的背景知识,把文化知识的介绍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用比较法,在重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比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分析“同”,增强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防止“负迁移”,使学生充分了解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在交际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负迁移”。教师还可利用辅助教学设备,如录像、电影等,使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表演话剧、英语角、外教课等,尽量给学生提供能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文化知识。

此外,因为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所以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 are you?”何时用“How do you do?”或“Hello!”“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man”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及词组play the man 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例如,在谈到“不同的”这个概念时,如果一时忘了“different”这个词,还可用“not the same”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目的。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更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提高社会文化能力。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语言交际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一)教师高素质的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立了包分配的、较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师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体系逐渐暴露出弊端。如师范性院校口径较窄,缺乏综合性;就业的定向性,国家的调控程度较高,使得培养目标和规格僵化,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等。这些都表明原有的师资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都对学前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育改革的现状对现存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的要求

在师资培养体系建立的初期,国家限定了师范院校是输送教师的基地和摇篮,是唯一的师资来源渠道。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199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唯一渠道的格局被彻底打破。而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更将师范院校的优势削弱。所有有意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无论来自师范类专业与否,都可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就意味着,师范类毕业生非但没拥有非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还需与非师范生争同一杯羹。从教师资格制度开放形势可以预见,更多有志于教学工作的优秀人员将进入到幼儿园教学工作领域。这无疑对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巨大的冲击,不进则退。

(三)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专业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从国家文件确立教师是专业从业人员之后,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观点勿庸质疑。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所谓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含多个方面,如专业道德,即师德、专业发展、专业智能和专业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即是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基本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对专业态度、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掌握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知识等。从该标准来看,英语教育(学前方向)的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达到学前教师的任职标准。

二、改革的思路

(一)观念先行,制度跟上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观念开始。观念的主体分为两块,一是培养人才的教师,二是培养人才的行政管理者。整个培养人才的机构从上到下要齐心协力,认清改革的形势,消除原有的优越感,积极面对挑战,构建新的师范教育观,改变原有的教学和管理行为。认识和把握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观念转型的基本和关键。作为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师资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走教师专业化道路,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能力。而行政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过程中,应处处渗透专业发展的观念,制定专业发展取向的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开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上严格鉴定教师教育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等。总而言之,学校层面要尽可能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英语教师培养工作中,一直存在学科知识优先还是专业知识优先的疑虑。要肯定的是,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一定要走出伪能力的误区。杜绝将师范生单纯操练技术当成训练能力的现象,忽视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养成。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是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进行的培养方式。在进行课时分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英语教育(学前专业)培养的是专科层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亦即是掌握胜任学前英语教学的学科知识的,具有专业教学技能和能力的专门人才。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分析和归纳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专业能力。其次,注重专业能力养成的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和重建,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形成和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考核方面,渗透能力本位的思想,改变固有的学科知识检验的考核体系,以学科知识和职业知识相融合、学做并重作为考核体系建立的导向。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作为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般是该类学校的龙头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先进专业建设理念。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能利用起学前教育专业的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势必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乃至全校的专业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前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必然的趋势。从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角度来看,要冲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培养胜任学前段儿童英语教学的师资。开设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是高专学校适应职业化导向师资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另外,还应进一步整合学校非师范类专业的优质资源,拓宽师范生的就业口径,避免出现师范生培养规格单一,封闭等不足的问题。

(四)打破课堂界限,引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一个学校的资源,无论多雄厚,多丰富,那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知识网络共享化的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却能得到大回报。学生在完成所有必修课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网络开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甚至方式,可以接受他校教师、专家的指导,也可与身处异地的同学进行学习探讨。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站在一个开放的、更大的教学平台上,挣脱学校层次、学历水平的束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结合师范生需同时发展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特点,还应开设实习前训练课,对教学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提炼,形成刚需的专业能力图谱。最终形成入门阶段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分解图,确定各能力对应的知识,设置实习训练课的目标和内容。邀请幼儿园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担任本类课程的实施者,切实结合学前英语教学实践,训练教学技能和学习专业素养。

(五)建设实习双导师队伍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生将教学理论落实到行动和实践中的一座桥梁。有效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参悟教学理念,具有初级的反思能力。尽管职业教育一直呼吁双师素质教师,教育部也提出要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还不尽人意,这既有教师主观的原因,也有国家和学校投入经费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双师素质教师资源不足,使得一些教育技能类课程师资力量不强,不得不以理论讲授为主。另一方面,教育实习阶段,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也显得力不从心。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实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师资力量,形成学校指导教师加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实习模式,形成理论素质与实践经验的合力模型。这种做法可谓双赢合作,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相互交流,互补长短。不仅使得学校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缩短与双师素质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可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传播到一线工作岗位,促进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加快其职业能力成熟进程。

三、展望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