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情境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情境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境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贯彻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或者说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就要注意创设的原则,只有把握住方向才不会走歪路,这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情境教学

历史诚然是对过去的陈述,但是历史更是曾经的鲜活生活的缩影,老师应着力还原其真实。情境教学要做的就是以情感教学为枢纽,以思维为核心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进入课堂,力求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巧妙链接,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一句话,情境教学是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建构教学。所以,情境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创新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的平台。

功夫在诗外。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绝非是想来就来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苟言笑,你让他突然演绎爱笑的角色,那么一定是皮笑肉不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平时师生关系怎样对于情境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要注意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境是靠人创设的,要将历史课堂变得鲜活,人是最关键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必不可少:一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二是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三是精心设计课堂;四是多与学生交流,走近学生。故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2.善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激发兴趣。现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为我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了一个有效手段。历史曾经是鲜活的生活,学生要对历史理解深刻需要贴近它。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板书的短板。文字可以想象,但无参照。对于初中生来讲,由于受知识和经验所限,他们在还原历史时常常出错,而多媒体海量的资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图文并茂,画面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效果很好。如在讲时,笔者这样创设情境:笔者先找到电视、电影的录像进行剪辑,让学生依次看看这样的画面:中国人未吸食鸦片前的社会状况、旧时人们吸食鸦片的丑态、吸食后带来的危害、今天吸食者的下场。通过这样一些画面和文字还有数据的呈现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被我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表情里有震惊、愤怒、害怕、决绝……这堂课上学生思考得很深入,很多问题都能切中要害。课后笔者分析原因,无非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大脑活跃了,参与度高了。

3.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有人认为,既然多媒体有那么多的优势,那么用多媒体不就解决了所有的情境创设问题了吗?非也。我们重视多媒体的作用,但并不唯多媒体马首是瞻。战争是人类历史中很重的一页,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战争场面。如何处理呢?是简单地读一读还是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下呢?此时不妨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在讲“一国两制”时,完全可以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愁、离别之痛的诗句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升华。

四、结语

篇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新课时,都要重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引导新课的导入,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自感现象”时,教师可以构建实验形式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带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举着一节电池问学生:这节电池是6V的,如果我们拿着这节电池的两端,会有触电的感觉吗?然后找几位学生来亲自实验,让他们感受下.

这之后将6V的电池组,与日光灯的镇流器线圈构成电路,再让几个学生感受断电后的自感现象.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感觉到了非常明显的触电反应,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很强的好奇心,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学会等待,不用急着展开,而应该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仅仅摸着电池的两端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电的存在?而把电池和线圈连接起来后反而使人有了触电的感觉,那么线圈中到底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什么样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将来揭开谜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揭开谜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水到渠成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诱导到本节的主题上.

二、课堂提问后的等待———不要急于引导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展示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的常用方式,也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常用渠道.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学生表现自我的常用方式,如果教师的提问能恰到好处,能有一定的艺术性,那么就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这样不但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使教师和学生在和谐共处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地教和学.但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课堂提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为了显示这堂课的高效和质量,就会找班上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提到的问题,优秀的学生回答的非常流利和顺畅,这样就能显示出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初看我们不能发现期中存在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回答问题只找了优秀的学生,而排除了成绩一般的学生,这些学生被排除了在课堂的提问之外.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不应急急忙忙地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也不应及时地给出过多的提示或引导,而应该给全体学生留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时候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静下来,从这些角度来讲等待就是非常必要的.

三、重难点教学后的等待———不要急于拔高

篇3

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很多学校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都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对情境教学的广泛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要求作出了改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挖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己进行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深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定的化学知识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本技能,而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情境教学模式,用特定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化学教学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

1.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课程教材中包括了很多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情境素材主要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科技知识、化学实验、社会问题和历史知识等。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创设原则,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需要。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情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经验作为基础;明确教学目的,以学生的化学学习目标作为导向;保证创设情境的启发性特点,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2.情境教学的应用方法。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创设情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创建。(1)运用图片和文字等教学材料。化学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比较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分类》的时候,除了要对不同的物质进行讲解,还可以收集这些物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对这些不同的化学物质有一个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不同化学物质的特点,实现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O2、H2O、干冰、Al(OH)3、MgO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在讲解了这些化学物质的特性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物质相关的图片,然后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特点进行分类。(2)组织学生做化学实验,进行课堂讨论。高中化学实施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对情境教学的创设。首先,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用水点火,然后在提前准备好的包有Na2O2的脱脂棉上滴入水滴,可以发现脱脂棉立即燃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开始关注教师提问并且互相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水滴可以让脱脂棉燃烧?然后,组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猜想判断燃烧的条件和原因。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果之后进行分析,教师公布正确的答案,并且进行详细讲解。(3)应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实际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和化学技能训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我国制碱工艺的发展,向学生讲解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洗衣粉的制作和糕点发酵剂中的化学物质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提起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

篇4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篇5

例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情境呈现:多媒体呈现水泥厂、酿造厂的景观图片,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如水泥厂、酿造厂)在区位选择时应注意什么?生1:对于常年有稳定风向的盛行风地区来说,应布局在下风方向。生2:还应在远郊区,在城市热力环流的下沉气流之外。乡土情境:多媒体呈现“循潭县城区工业分布图’,,请结合当地季风气候说明工业的区位选择在哪儿比较合适?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

二、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图像情境

好的图像情境总是跟问题的解决联系的,利用问题探究创设图像情境,便于展开合作、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让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与将要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学会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气候类型”教学情境创设并图情境:教学气候类型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首先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雨林气候的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并联组合,用多媒体创设并图式情境:能找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里吗?联系学过的知识,请尝试分析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叠图情境: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景观图叠加观察,并采用局部闪烁的方式,创设叠图式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生成:除了这些地区外,世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为何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回归线附近的马岛东部、澳的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也有热带雨林?这些地方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什么……串图情境:对于学生的生成,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利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地形图”创设串联图式情境,引领学生自己得出“这些地区都位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上,同时受到沿海强大暖流的影响,所以也是终年高温多雨,虽然不在南北纬10度范围之内,也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怕勺结论。本情境的创设,通过并图、叠图、串图等多种方式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激励学生生成问题、研究问题和探究本质。

三、利用学生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篇6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图画、录音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演体会情境

篇7

1.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与艺术感知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艺术类专业把艺术的感知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艺术教育中,而设计专业本身是多学科的综合专业和边缘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泛,艺术感知教育只是设计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设计专业面向的是人,所有设计均以人为本体,进行设计分析和设计实施,教育方面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功能与形式的问题,网站设计或者网页设计,依托的是技术,面向的是普通受众人群,在设计时自然是以技术的可实现为前提,以受众的各种感知习惯为参照进行设计,纯粹的艺术形式感的最求是与设计的实质不符的,功效永远都是设计的先决考虑因素,即功能决定形式。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网页的设计等同于美工,实际上网站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分工的协作都应按照这个整体布置来实施,按照行业中的界面设计流程,信息的架构应该是先于视觉的设计进行。

2.信息设计意识有待加强信息设计意识的薄弱来自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自身定位与认知,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的是视觉表达的问题,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规律的研究,当遇到新的数字网络平台之后,产生了新的设计需求,急需对自身认知重新定义。网站的设计,就应该恢复其本身的本质设计定位:有效的传递信息,减少受众在寻找检索目标信息位置、获取目标信息内容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设计的对象本身是一种信息,设计围绕的是如何实现对信息设的效能传递进行设计。信息设计意识的培养还没有系统的融入到设计专业中来,而新的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却因此区别于视觉设计而诞生,这个应该是同一个应用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直接割裂不利于设计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对专业自身的思考。

3.信息设计的方法和表现手段匮乏信息设计的方法实际上依然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方法和基础理论,信息设计方法和手段的匮乏,也是设计知识基础教育方面遇到的困难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知道基础设计知识,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设计的问题。信息设计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实际上更多的是依据设计目标所需要的控制和把握,把数视觉传达原理灵活运用于信息的视觉化设计,即视觉传达设计能力是信息设计顺利开展的基本表达手段。

二、基于情境模式的信息设计的思维能力培养

情境模式最早出现在工业设计领域,称呼为情景模式,是针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可用性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法,网站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产品,也面临着产品的设计怎么检验的问题,由于设计的目的具有共同性:以人为本,所以很多工业设计领域的成熟的设计方法和流程是可以引入到网站设计中进行参照,这些方法基本上是以较为严谨的逻辑思维做支撑,去做研究和分析,才会有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设计依据。

1.具体情境下的信息架构分析与组织训练在以网站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立情境模式中功能决定形式的基本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目标导向决定具体的设计过程。案例教学能为师生之间提供同样的决策信息,使情境的设定与分析都有着共同的基础3,在交流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设计的基本研究方法按照受众研究、情境建模、需求定义、信息与功能架构、设计的细化、技术支持与视觉设计制作六个环节进行4,情境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受众做基本的群体研究和分析,在确立情境模型之后,必须依据情境的条件和受到的限制,去分析信息的设计。首先,在选定制作的网站主题后,要求学生就网站的受众群体的可能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的受众进行抽象,进而定义典型的受众角色,分析角色在访问网站时会有哪些行为,遇到哪些问题,并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按照习惯的认知思维提出解决方案,所有设计方案应建立在正常的思维逻辑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关注受众群体对具体的页面访问行为发生的记录以及这些记录数据背后的普遍性的思维逻辑,而不是用主观意识的猜测去替代和想象受众的信息获取行为。最后,将拟定的情境下的某种操作过程完整的展示出来,用情境的限制引导学生去思考,重视对信息设计中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

2.情境设定主导下的信息架构思维训练网站的各个信息模块之间有着不同层次的关联逻辑和认知逻辑,受众在网站信息群中,寻找目标信息依据的就是信息之间的关联逻辑规律与认知逻辑规律。依据设定的情境,按照逻辑思维的习惯和各类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对网站本身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指导学生对网站项目中涉及的各种需要在页面上展示的信息进行归类,同时,对网站的各个部分的功能根据情境条件进行分析和策划,最后对整个网站的信息进行架构安排,由学生自己讲解网站的信息架构的分析和架构,以及网站的功能的交互过程安排的方案。

3.“可用性与易用性原则”的交互检验在网站项目进行到设计细化以及技术支持或者技术模拟支持的环节之后、视觉效果设计之前的进程的时候,网站的交互操作基本按照之前的构想实现,就可以进入检验的环节,每个网站设计任务的非设计参与人员参与该项目的检验,即按照既定的情境和模拟的典型受众对网站进行操作,检验网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并作出评估,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设计的成果,增强自己对网站设计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体验度,培养学生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获取目标信息的工作习惯。

三、情境模式下信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总结

篇8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在创设情境时,只是进行“兜圈子”等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迷惑,无法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久而久之,学生无法专心听课,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促进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导入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教师创造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学生在课间休息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立即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导入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真正引入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在用塑料包好的音响上面倒上一些水,让学生观察水随着音乐跳动的情况。通过采取这种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能够进行实验教学。实验作为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情境十分必要。首先,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以免情境与教学内容不符;其次,教师要注意实验氛围,积极为学生营造既轻松又严谨的实验氛围;最后,教师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关注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例如:在讲到电流和电路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每一个学生的任务,有的设计电路图,有的连接导线等。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将学生生活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善用情境技巧,启发学生思考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其求知欲极强,教师如果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疑问是激发人们思考的重要动力,只有存在疑问,才能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疑问技巧,适当提问。而创设情境就是提出疑问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目标,为学生思考提供指导。另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课堂情境重现,构建学生知识结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