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艺术修养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术修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修养论文

篇1

(1)剪出来的白描

扬州剪纸从刺绣花样发展到现在的艺术型剪纸,其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白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依靠线本身的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白描线条要求严谨细致,飘洒流畅,挺拔苍劲多变。而扬州剪纸整幅作品就是由线条组成,可以说是用剪刀代替毛笔,剪出流畅的线条。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艺术剪纸的创始人张永寿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图》中的“罗汉须”,线条弯转流畅,卷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弯转流畅的线条,线线连接,上密下疏,卷曲的线条苍劲有力,整个花头饱满整体。用剪刀剪出如此精细流畅的线条从而表现出的姿态,取名罗汉须,也说明这幅作品的线条就如同罗汉的眉须般飘逸有劲。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说,扬州剪纸就是我们剪出来的中国白描。

(2)造型逼真写实

因为扬州剪纸的用纸特点,因此作品一般素色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弃掉多余的颜色,除了清秀流畅的线条就是逼真写实的造型。扬州剪纸的线条流畅,注重细节描写,对于形态有着严格要求。如张永寿大师在创作《百菊图》时,就经常对着,边观察边剪,其造型不仅传形,更在传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侄女张秀芳作品中的花鸟鱼虫无不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作品《鹤舞云霄》中50只仙鹤大小不一,姿态不一,每只仙鹤都刻画得传神入微。作品《百鸟争妍》中茶花的娇艳,荷花的清韵,海棠的妩媚,梅花的坚忍一一刻画在纸上。作品中的百鸟形态和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宛如一幅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

(3)整体富有装饰意味

扬州剪纸作品的整体有着极强的装饰意味。扬州剪纸的构图精巧雅致,作者构思巧妙,方寸之间现乾坤。花鸟鱼虫在写实的同时为了满足画面的需要适当变形夸张,满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形象是变化的,整体是统一的;对称的构图中又有均衡;阳剪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形成对比,整体中点线面又有调和;流畅变化的线条又使整体作品中充满了跳跃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画面极具装饰感。如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之女张慕莉的代表作《古瓶》系列,作品构图新颖,以中国瓷器花瓶做外形,将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及书法创造性的融于一体。整个系列作品装饰感极强。素色图案衬于深蓝色的形态各异的瓷瓶上,宛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器。阳剪留下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对比,近景和远景对比,蓝白对比,书法和图案在剪纸的形式中同时出现,整个系列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组题材和手法很新颖的装饰画。

2.扬州剪纸的文化内涵分析

扬州剪纸发展到如今已千余年的历史,从东汉有纸开始到唐代民间纸人纸马,明清包家灯,清代包钧剪画,刺绣花样,一直到当今的艺术型剪纸。扬州剪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她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见证扬州民俗的流传

扬州剪纸扎根民间,在民间礼俗、岁时节令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有些和剪纸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我们通过研究扬州民间剪纸的变化发展得以了解过去扬州的民俗风情。比如扬州民间婚丧嫁娶、人生礼俗、祭祖祀神、节气风俗等。婚礼上剪贴大红喜字于门窗、被褥、嫁妆等以示喜庆吉祥,丧事剪“奠”贴于灵堂,剪制招魂幡,还要焚烧大量剪刻的纸钱、纸人、纸马。古扬州还有“缕金作胜”的习俗,就是正月七日为人日,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花样,有方形、花草形、人形或其他形状张贴于屏风或戴于头上。通过研究这些我们可以清晰的再现古扬州剪纸参与的民俗活动,了解古时候扬州人的生活方式。

(2)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扬州剪纸作品很多借鉴文人画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剪纸创作从绘画中移植。如清代摹古人字画以剪纸形式表现者江舟,后来的包钧剪画。包钧将剪纸、绘画、书法、印章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一精美的剪画作品。包钧作品中各方印章皆能表现其作品中的人文气息。此外后来的张氏剪纸也不难看出有文人画的影子。张永寿创作的《百花齐放》、《白菊图》、《百蝶恋花图》都带有纂刻印章。张秀芳和张慕莉的作品中的构图和图案都类似于中国画中的花鸟白描,风景作品都能看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影子,张慕莉创作的系列作品题诗和剪纸结合,更是体现了扬州剪纸的文人气息。扬州剪纸的这种作品形式带有浓郁的诗书意味,一幅剪纸就是一幅精彩的中国画,体现出南方剪纸秀雅的风格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剪纸。

(3)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扬州民间刺绣花样都以剪纸纹样为底稿,扬州剪纸艺人很长一段时期被称为“剪花样的”,比如传承几代的张氏剪纸。其在扬州刺绣花样艺术的实用与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扬州剪纸图案发展过程中,其题材受到市井阶层的审美趣味影响,图案的内容多表现民间流传已久的寓意吉祥,百年好合,祈求福寿安康、子孙繁荣等。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和刺绣传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4)体现纯真的审美情趣

篇2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篇3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篇4

作为萨克斯手,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以适应自己的演奏工作之需。

具体而言应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一、文化修养

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总和,一切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声乐、器乐)在内,都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文化意蕴。所以,要想使自己的演奏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品位,萨克斯手首先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学修养。文学是文化主要内容,也是艺术的主要内容(语言艺术),所以文学是连接文化与艺术的桥梁与中介,也是艺术的基础与前提。一切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必要的文学要素。对作品主题立意的分析理解、艺术风格的理解把握、体裁结构的理解掌握、作者的生平创作特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等,都必须以文学修养为基础。与此同时,在乐手的个人综合素质方面,也同样必须以文学修养为基础,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主要是文学水平与文学修养实力的显现与展示。与指挥及其他乐手的艺术沟通,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与演奏构想、讨论会上的发言、论文的撰写等等,也离不开文学修养。

二是历史修养。历史也是文化的积淀,历史文化也与艺术密切相关,尤其在我国古代,常常是文史不分家,许多优秀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如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许多篇章即如此。作为乐手,只有具有必要的历史文化修养,才能对古典乐曲真正地理解,进而进行成功的演奏。

二、艺术修养

音乐是艺术中的一大门类,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它与各艺术门类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萨克斯手必须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找到自己在演奏中的准确艺术定位,也才能综合全面地体现出所演奏乐曲的综合艺术含量与整体艺术品位。这些艺术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是戏剧修养。戏剧与音乐的联系十分密切,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还是西方的歌剧,都既有声乐艺术(唱腔、唱段),又有器乐艺术(乐队伴奏),所以作为一名萨克斯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戏剧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为戏剧伴奏的重要任务。戏剧修养主要指对于戏剧作品主题、题材、风格、结构、冲突、情境、情节、人物、语言等的理解与把握。

其二是舞蹈修养。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我国古代,常常是乐、舞、诗三位一体。直到现在,音乐与舞蹈也常常合二而一,共同构成“歌舞”。而在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单独演出时,也离不开音乐伴奏(舞曲);在声乐单独演唱时,也常常载歌载舞或加上伴舞,特别是通俗唱法,更以歌舞结合为其主要的艺术标志之一。为此,萨克斯手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舞蹈艺术修养,包括对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国标舞、现代舞(也称“当代舞”)的各自风格、韵律的理解与把握,对情节舞、情绪舞的不同特征的理解与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充满动律与韵味,做到“曲中有舞,舞中有曲”。

其三是其他艺术修养。包括曲艺中的歌唱类(二人转、大鼓、单弦、坠子等等)、杂技、魔术等艺术,也要有必强的艺术修养,才能担当起为这些艺术形式伴奏的任务。

三、音乐修养

音乐修养也是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萨克斯手的演奏艺术与音乐贴得最近,故其音乐修养就显得异常重要,所以单列出来。

篇5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篇6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篇7

2014年5月姜加宁教授正式退休,从此脱离了上课、带学生、写论文、评职称、评业绩等等一切繁琐的工作。来到北京宋庄画家村,租了自己的画室,开始了油画写生创作的幸福时光。

姜加宁教授来到北京,拜见了自己的恩师常莎娜,见到了久别的同窗,大家天南地北,就艺术,就教育,就当年,就当今谈了很多。

来到宋庄又见到了很多老同学、老画友、老学生,了解了很多当今宋庄地域中艺术的大体走向,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

姜加宁教授的油画多以风景为主,有着深厚的功底和艺术修养。他的油画呈现出别样的宁静之美,即便是一片火红的鸡冠花,也悠然错落有致,安静美好。他说:“画风景比较方便,生活中什么都可以画,人物、静物等,我这是刚开始慢慢来。”他认为,不管画什么,画面一定要表现出扎实的造型基础,完美的构图能力,科学美好的色彩表现力。能给观者带来美好享受的艺术灵动之美,后者是指艺术修养,前者是指基本功。

这样的基本功,正是姜老师大学教书期间对学生的要求。他每学期必带着学生出去写生,“风景不拘远近,有一颗观察与爱美之心便好。”东北农村的房子,一丛无人注意的芦苇,随处可见的白桦林,都被从小生活在东北的姜老师收入画中。上姜老师的专业课,速写是必过的一关。“因为速写能迅速地把脑子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是做一切设计的基础。如果有学生两手空空地跑来跟我说,“姜老师,我的毕业作品想这么做想那么做”,是要被我骂的:回去!把它画出来再跟我说!”

当然,就艺术性来说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画该怎么画没有统一的定论,有的画很哲学,有的画很自我,有的画很政治等等。“我的画没有那么深奥,它只表现一种安静的美,油画是外来的,多年来我们的很多艺术家一直在追求油画民族化,我的想法只是在今后能追求出个性化就可以了。”

“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姜老师创作的基本信条。 “说到当今的艺术教育,真是困难多多。学艺术的大部分学生是高二开始转向艺考,以模仿的、非理性的绘画基础进入大学,艺术修养为零。让老师很难教,到了大学学生又忙于文化课、外语课、等等,以追求学历为主。有的竟然硕士、博士毕业仍不会画画,不会设计,不懂艺术……因此,常莎娜老师还在激励我们为了艺术教育要呼吁。”

篇8

我们否定形式上的模仿是一种创新,但是并没有否定在形式上的模仿,一切创造居于模仿,所以,有些模仿是必要的。摄影在中国能够从新生儿发展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在阶段,少不了对中国画艺术的模仿。但是,摄影不可能永远在中国画艺术的影子下成长,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所以,艺术摄影要长成一颗好草,甚至大树,就必须如林路说的:“摄影应该彰显其独特的本质特征,不应该跟在绘画的后面亦步亦趋,这才可能独立行于传煤世界峰巅,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赢来人类精神领域的喝彩。”⑴。

摄影大致可分为记实摄影和艺术摄影。所以就有人认为,有资格去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的便只有艺术摄影这部分了,为什么说记实摄影没有资格,因为记实摄影过于被动去记录现实,永远处于被动的位置,而且记实摄影就算可以继承中国画也只能是继承作为记事绘画部分,而这部分在便捷的现在绘画工具出现时就已经宣告没落了,所以无须继承了。这种说法在乍听之下好似颇具说服力,其实不然,因为这里所讨论的只是两者在形式上的内容,只是作为艺术表面的东西。透着这种表面,每一位艺人或学者应该都有这种共识:艺术除了表面的形式美,还有最为可贵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灵魂。

所以,摄影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应是去传承和再塑造中国画艺术的灵魂。具体来说:首先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风俗民情和优良传统的讴歌;其次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作品对艺术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的肯定;再次,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最后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的感染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可贵的民族品质、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和种种优良传统,给历代的中国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换一个说法,中国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煤、一种载体,及时有效地将这种精神文明传达出来,鼓舞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所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的繁荣昌盛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摄影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重任,并将之发扬光大。

摄影的大众化,少不了现代文化的支撑,同样,也必不可少传统文化的支撑,否则,摄影就会走向平庸化,就会走向舍本逐末的歧路,这是中国艺术摄影应该重视的问题。大众化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平庸,这是摄影的命运。改变走向这种命运的使命,必须由每一个摄影人来所肩负,所以,每一个摄影人的对艺术追求的态度及其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决定了这种肩负的成败。现代的摄影人,几乎手里拿着的都是数码器材,拍摄一张照片的成本比之传统相机大大降低,所以现在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种“有空就射门”的现象。所以说:“那些对周围事物没有感受也没有见解的人轻率地拿起相机就拍个没完,这样做也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摄影中选取瞬间的意义。”⑵这种做法完全和中国画里面的“意在笔先”相违背了,这样获得的作品,充其量只能算是侥幸之作。还有一些摄影人,技术水平相当出色,然而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却相当薄弱,所以在其作品上只有形式而没有更深刻的内容去打动观赏者。 “对摄影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应该是力求题材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天衣无缝,单纯追求技法的完善,简单地追求线、形的视觉表现力和感情冲击力,就会沦落到纯形式而无法透出思想的深度。”⑶所以,我们希望摄影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作品对艺术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的肯定,实质上是希望摄影人继承和发扬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所公认的,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中国画艺术可以说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画艺术之所以可以站在这么殊胜的位置,最重要的原因是因其本身构成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作为载体承载起其它传统文化,起到传煤的重要作用。作为同样是传煤艺术的摄影,在这点上比之中国画,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所以不用去担心这方面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中国画作为静态平面艺术,可以打动从古到今、从中到西的观赏者,靠的是什么,无非是艺术感染力。很多人都有这种同感,站在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前,你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可以感受到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种种情感。中国画艺术正是靠这种感染力打动无数的观赏者。同样是静态平面艺术的摄影,它的感染力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它的成败。“一幅摄影画面是有限的,画面的形象如果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所表现的领域就必定深远、宽阔,欣赏者就可以领会到画外之意,受到感染,这就是艺术感染力。”⑷可见,有感染力的摄影作品才可以感染他人,才更容易被他人读懂,才更能体现出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摄影如何去营造这种艺术感染力,摄影者除了和中国画艺术家那样独具匠心去营造画面气氛之外,应该抓住摄影的瞬间决取性这一绘画所没有的优点,去超越绘画的时效延迟性。“做一个摄影家,除应该像画家、诗人那样善于发现客观事物的美,主要的是应该具备敏锐的视觉反映的机能,摄影家的眼睛应该比画家、诗人敏锐的多,他们能够立刻判断事物的在运动中的典型形态。”⑸步勒松大师的抓拍作品就是这一点的最好例子,在他的作品中,由于对现实瞬间的截取,所以画面的生动性和逼真性是中国画不能比拟的,同时显得这种感染力远远地超过了中国画艺术。

综上所述,摄影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今后的中国摄影学者不懈地努力、勇于追求和探索。

注释:

⑴ 林路:《摄影艺术十二讲》,第9页。⑶ 《当代中国摄影艺术思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56页。

⑷ 《美术摄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0页。

⑸ 《画家谈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参考文献:《摄影艺术十二讲》,林路著。

《摄影的特性与美学》,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年版。

《当代中国摄影艺术思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美术摄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羽君:《摄影美学漫笔》。

《画家谈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1984年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