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心理活动周总结8篇

时间:2022-03-20 01:01: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理活动周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活动周总结

篇1

今年9月8日至9月14日为全国第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更好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进一步提高我园师幼、家长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幼儿园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特制定本活动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全园教职员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扎实提高师幼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共筑语言文字中国梦。

二、活动时间:2016年9月8-9月14日

三、活动主题: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推普周活动,进一步浓厚幼儿园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养成“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幼儿园用语用字良好习惯,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作出贡献。

五、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加强领导,落实管理

成立第推普周活动领导小组,对宣传、推广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1.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带领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关于开展第18节届全国推普周活动的通知”,对全园教职工进行一次总动员,形成共识,进一步促进我园“推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2.在推普周期间,通过幼儿园橱窗、网站等形式展示宣传标语横幅,营造良好的推普氛围。

3.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广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三)活动安排

1.加强幼儿园使用普通话的督查力度,教师组织活动、幼儿园交际语言必须使用普通话。

2.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我的教育梦”钢笔字比赛活动。

篇2

一、与生命有约——营造氛围,关注心灵成长

1.启动仪式

5月17日上午初中分校举行了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仪式。本次启动仪式上,校长和学生代表以《生命成长,责任担当》为发言主题,利用升旗仪式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心理健康活动周隆重启动。

(附图)

2.主题板报

黑板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教处充分利用班级阵地,让心理健康教育外显于学生的视野之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附图)

3.漫画评比

心理漫画能让学生更好地与心灵对话,展现成长中的心路历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健康成长。

(附图)

4.知识竞赛

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构建人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学生掌握更多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附图)

5.心理状况大排查

我校组织了所有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大排查,并将筛查结果逐一反馈给相应班级的班主任。由班主任密切关注,心理老师组织对高危学生进行访谈和疏导。(附图)

二、从生命出发——心灵成长,呵护生命之花

1.强化培训

组织全体教师通过钉钉软件观看了叶敏捷院长的“学生常见问题识别与应对”。视频讲解各种平时常见的学生问题的处置,对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问题识别和应对能力大有提升。

(附教师看视频图)

2、亲子讲座

我校开展了以《亲子沟通四部曲》为主题的家长心理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心理老师汤云莉老师围绕亲子沟通的四部曲“了解、平等、理解和鼓励”,进行详细讲解亲子沟通的各项技巧。

(附家长听讲座图)

3、拒绝欺凌

特邀律师事务所律师做《拒绝欺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学会沟通,学会自我保护,做一个遵纪守法、关爱他人的好学生。

(附图)

4.团体辅导

我校心理老师老师为八年级同学上了一堂《我最珍贵——直面墨水人生》的生命教育课。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生命中遇到的黑墨汁无法决定一生,引导学生从遇见生活中的黑墨汁,到面对生命中的黑墨汁,再到寻找生命中的多彩墨汁,从而体验生命的珍贵,自己的珍贵。

5.专题培训

心里老师为各班心理委员开展了一期《关心你周围的同学》的心理委员专题培训。为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委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开展心理互助、自助以及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

三、让生命有爱——体验活动,激扬生命活力

1、电影赏析

我校精心选择了心理电影《无问西东》让学生观看。影片道出了泰戈尔问题的答案: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欣喜,会因初生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也不要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很多同学在观看电影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不少同学对电影中的问题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并写成了体会,观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附图)

2.主题班会

为了更好地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一种积极关注个体成长、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班级凝聚力。我校组织七、八、九年级分别开展了以《GPS导航(寻找目标)》、《与往事干杯(亲子关系)》、《牵手压力,与心共舞(考试焦虑)》为主题的班会课。

(附图)

精彩纷呈的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营造了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加强了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虽然心理健康周的活动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始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将生命教育的种子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篇3

为普及幼师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由校团委组织发起,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全校师生参与的525“中国梦 校园情 快乐心”大型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于5月中旬拉开帷幕。

普及常识 人人参与

随着近几年我校心理健康活动的有序开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老师同学们的重视,然而如何将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度每一位同学心中仍是一道难题。经校团委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反复思考商定,借此机会让同学们以人人参与的方式,自己把网络资源和生活中的心得体悟的心理健康常识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经过老师们的积极动员,学生们的广泛参与。5月12日——19日校团委记者团征集到同学们的作品XX余份。后经过层层把关,于19日——28日在办公楼前,教学楼广场,文艺厅集中展示。在同学们的手抄报上,有用文字书写的心理健康常识,有用漫画形式表现的对生活友谊的思考,更有通过剪纸、绘画表现的对心理健康的寄托。其形式多样、题材新颖,再加上学生们自己的亲身参与,每每课堂之余,总吸引着无数师生驻足欣赏,学习提高。

情景剧场 启迪精神

心理情景剧是将学生们通过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情景、片段以话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来体验人物心理,启发学生思考,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本次宣传周中,经过层层选拔的5个心理情景剧于5月23日在校礼堂演出。

1218班的心理剧“我的天空”演绎了一名靠课余打工挣取生活费的贫困幼师生,从内心彷徨挣扎到自立自强的心理历程。11级大专2班的 讲述了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一名身体有缺陷自卑弱小的幼师生克服困难,积极努力的同学友谊;11级大专1班的 更是通过讲述一名幼师大专班学生由于沉溺网络不能自拔,后来在母亲老师的感召下改正错误努力奋发回报亲人的感人事迹等等。[ ]

同学们的表演不仅演得好更演的准,从各个侧面放映出幼师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情况,更展现了幼师生在成长中不畏困惑、团结一致、努力成才的时代风貌。演出了自己,展现了精神,更启迪着校园的每一位幼师生。

心理电影 励志前行

幼师生喜欢电影,更善于从电视媒体中学习成长。针对这一特点,校团委与咨询中心的老师经过反复筛选,在5月24日通过全校闭路电视播放了经典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电影中讲述了一名高中未毕业的落魄业务员,为追求理想与幸福,忍受着夫妻离异、流离失所甚至在火车站卫生间住宿的痛苦仍百折不挠、不断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与幸福的故事。

篇4

关键词: 职高学生 心理学教学 体验式探究教学

一、问题缘起

心理学的概念比较难懂,理论比较抽象,而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又比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心理活动,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尽量提供感性材料,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体验、建构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因此,体验式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中,诸如观察、调查、实验、沟通、游戏、角色扮演、收集材料等活动中,通过实践亲历和心理亲历,感悟、探究心理活动,亲自得出心理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心理活动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心理学的良好认知结构,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情感种类”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进行一个心理实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元旦放假一周”。因临近元旦,学生都很想回家,学生听到老师说的这个消息,入境,高兴得热烈鼓掌,产生激情。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情感体验有什么特点?”启迪学生思维,学生分析归纳,得出“激情”的定义。然后进行事例分析,即教学中应如何控制消极激情,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种体验式探究教学,使心理学各项教学目标都能比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因此,在职高心理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是可行和有效的。

二、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经验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的学习情境,如:创设真实的情境、想象情境、质疑情境、纠错情境等,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这是体验式探究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思维的过程”时,教师播放多媒体动画:很多学生在考试时,写着写着,突然被一个单词、句子或公式、定理卡住了。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那些被卡住的东西才慢慢清晰起来,但至提笔正要写时,那些东西似乎已到了笔尖,却写不出来,真叫人苦不堪言……教师趁机提问:这种“思维卡壳”是什么心理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有效调适它?今天我们学习了“思维的过程”,就能解决以上问题。这样创设学习情境,既能为学生排忧解难,加强心理指导,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获,认识到心理学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心理学,激发他们对心理学课的热爱之情,唤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体验、探究的方向和意义建构的内涵与质量,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情境创设时,首先要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归属感,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彻底放松心态,积极主动地思维,展开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产生自觉参与和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2)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引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但教师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必须以教学任务为基础,使学生在丰富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新课,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心理问题的体验: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以免学生思维混乱;④注意时机,即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以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⑤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心理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学习的任务课题。教师通过重点讲授,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失调,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产生主动探索心理知识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并做出大胆猜想,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构筑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学习“记忆与遗忘”,在情景体验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学习课题:人为什么会遗忘,你想知道遗忘的规律吗?你想变成记忆超人吗?通过自由质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2.提供学习资源,积极感悟,体验探究。

教师借助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经历观察与操作、比较与概括、猜想与验证,积极感悟新知,体会体验的乐趣,进行心理活动的探究。例如学习“情绪和情感”,学生围绕“为了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如何摆脱不良或消极的情绪”的问题开展探究。学生搜集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自身的心理体验,通过沟通、交流,探究排解消极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学生的看法有:当我难过的时候,我就想哭,哭完了就好了;我想找人倾诉或写日记;我想揍人;我想摔东西;我只想一个人喝的烂醉,忘记痛苦和烦恼……从而得出结论:发泄是情绪排解的重要方式。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排解痛苦的方法,请大家来想一想,这些方法我们分析归纳起来,哪些方法是可取的,哪些是误区?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画出下图:

教师要鼓励学生置于情境之中,借助于心理活动的载体大胆表现心理活动,去体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把探究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3.合作探讨,共情理解,相互促进。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学生积极探讨,达到共情理解,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合作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心理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有重要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交流,尤其是同龄之间的交流。因而,心理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交流过程,如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教学媒体的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老师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猜想中交流,在参与心理表现的活动中交流。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相互探讨分析,揭示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规律,期望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实现学习互补,达到思维、智慧和成果共享的目的,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逐步提高,使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心理问题的共情(共感理解)能力,这是学会共同做事、共同生活的必备心理素质之一,也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平行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记忆与遗忘”时,教师提供材料供学生合作探讨:有一位高二女生,在课上给同学写情书,老师发现后很生气,但她说是以前写的,不是上课写的,老师更加愤怒,推了她一把,她摔倒了,于是跟老师对立起来。再加上她以前经常无故旷课、逃学,在校表现不好。学校让她休学一段时间,回家深刻反省。她感觉委屈愤怒,老师对她不公平,想告老师又怕告不赢。后来,她自己厚着脸皮又回到了学校,老师对她不闻不问。她觉得这是对她很大的伤害,想忘记却无法做到,很痛苦。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是她,怎么才能让自己不再痛苦?

学生1:写情书、旷课、逃学等都是错误的,违反了中学的校规校纪,老师推学生有违师德规范。双方都有错误。

学生2:老师推学生,主观武断,让她休学,她感到不公平,伤心、难过,认为对她的人格是一种侮辱。

学生3:不管怎样,老师最后还是让她进教室学习,这对她也是一种宽容。

学生4质疑:为什么平时要逃学呢?高中生是不准谈恋爱的,难道不知道吗?写情书、旷课、逃学,老师当然会生气,在校表现一贯差,老师也不喜欢。老师误解了,为什么不向老师解释清楚呢?

学生5:事情的发生,两个人都有责任。如果当时她认错态度好,跟老师解释清楚,老师就不会生气和误解。但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已没有机会改变过去发生的一切,只能采取正确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尽快地释怀,淡然处之,时间就是心灵最好的良药,会治愈一切心灵的创伤,从教训中成长。

学生6:不要再拿过去的事情折磨自己了,振作起来,迎接美好的明天吧。

……

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学生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色、观点出发,阐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体验和理解,积极主动地交流、讨论、探究,获得心理问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理解心理活动和规律,学会了共感理解,学会了平行思维,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做到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4.知识整理,实践运用,体验内化,思维创新。

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对心理问题所提出的猜想有可能各不相同,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体验心理、探究知识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心理知识产生多种理解和认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监控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难题,引导学生结合各心理学知识点及重难点进行强化和系统整理,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心理知识,同时验证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价值,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利用网络容量大、形式生动的特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如在学完错觉后,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设计一些错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错觉的知识和原理,再次体验、探究,获得思维的创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遗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什么有些让人内心痛苦的事情想忘却忘不了,有人耿耿于怀,以至产生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5.反思总结,强化体验,意义建构,拓展延伸。

为了达到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的双丰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体验式探究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和评价,并通过交流促使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概括和反思的能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有效拓展学习的空间。总结要把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总结的“主题”,通过总结巩固知识,建构意义。例如学习了“情绪和情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反思:我们发泄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把我们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更不能搞破坏。进而拓展探究:你了解的情绪和情感的障碍有哪些?如果同学有情绪和情感问题,你应如何帮助他们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回顾和总结、反思和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作出,教师只给予必要的辅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活动的变式训练,获得心的体验的进一步强化,促成心理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三、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1.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给予成功体验。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即使只有一点点进步,也会使学生深受鼓舞,始终沉浸在好奇和成功的喜悦中,会使学生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验成功会使人们自强、自尊、自信。通过亲身经历的心理事件和事实使自己从内心深处感到“我能行”,从而摈弃那种“我不行”的自卑感,增强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争取更大胜利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教学。

体验式探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教师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指导、监控、调节就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提供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力争使每一个学生每次课都有提高。对心理发展比较好的,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课堂心理水平测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情况,增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信心和练习的兴趣。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又能控制个别学生的非学习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监控系统进行循环监控和个别指导。

3.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启发的教学形式,通过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心理问题思考。教师则应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及时引导,不苛求统一的结论,从而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根据学院、系要求,以学生自治为原则的基础上,选举班干部。班干部职位,主要包括班长2名(一男班、一女班),团支书1名、学习委员2名、组织委员1名、宣传委员1名、文娱委员1名、生活委员1名、体育委员1名、心理委员1名,共11个职位。

一、 班长的工作职责

1、对外积极配合辅导员、任课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及时反映同学的意见和要求,做到上传下达,信息畅通;

2、统管全班事务,做到管理规范、分工合理。

3、每学期初组织班干部制定班干部工作计划,每学期末组织班干部进行工作总结 。

4、负责召开每月一次的班干部会议,总结当月工作,制定次月工作计划。

5、负责召开每月一次主题班会。

6、参加学院、系相关会议,记录并向班级学生传达会议要求及精神。

7、在各项评优工作中,包括奖学金、入党等,担任班级测评小组组长,组织开展工作。

8、分配、支持、督促和检查班干部的工作展开情况及模范带头作用 ;

9、强化班级纪律,树立良好班风,形成班级向心力、保证教学秩序,维护集体荣誉;

10、其它相关事务,包括关心同学的困难和心态,平衡自己的事务和学习时间等等。

二、团支书工作职责

1、作为班级团支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

2、全面负责团支部工作,并与班长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班集体。

3、参加学院、系各项团总支工作相关会议,记录并向班级学生传达工作要求及精神。

4、根据学院、系团总支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团日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的评选活动。

5、在各项评优工作中,包括奖学金、入党等,担任班级测评小组成员,承担相应的工作。

6、前期班级发展党员工作中,与党员、班长共同承担相应工作。

7、每学期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协助班长做好班干部工作总结。

三、学习委员工作职责:

1、作为班级学风、学业、学习的第一负责人。

2、负责本班学风建设工作,协助学院、系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课堂考勤、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

3、协助老师做好课堂纪律管理、教学教务等相关工作。

4、按要求做好《13新生考勤表》、《13新生考勤统计表》的登记工作。

5、协助学院、系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学风、学业、学习等相关组织工作,如学习竞赛、学科竞赛

6、在各项评优工作中,包括奖学金、入党等,担任班级测评小组成员,承担相应的工作。

7、及时收集班级同学的学风、学业、学习问题及情况,汇总向有关老师反映。

8、每学期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协助班长做好班干部工作总结。

9、组织学习小组帮助大家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对挂科、重休等情况要及时跟踪反馈督促。

四、组织委员工作职责:

1、协助团支书开展团支部的各项活动。

2、负责班级团员统计、团费收缴、组织关系等工作

3、做好班级各项工作会议、活动的记录工作,不仅是团支部会议。

4、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第二负责人,主要承担策划、组织、开展工作。

5、每学期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协助班长做好班干部工作总结。

五、宣传委员工作职责:

1、协助团支书开展团支部各项活动。

2、协助班长开展班级各项活动。

3、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第二负责人,主要与组织委员共同承担策划、组织、开展工作。

4、做好班级、团支部开展各项活动的文件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及时做好活动过程中的记录、活动过程后的总结工作,要求每项活动需要有相片、通讯稿。

5、每学期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协助班长做好班干部工作总结。

六、生活委员工作职责:

1、协助班长开展班级活动。

2、每学期收缴班费,控制好班费的开支,每学期末做好班费使用情况的公布。

3、协助做好各项收费和物品的分发工作。

3、组织宿舍长开展宿舍各项工作,包括宿舍的卫生评比、宿舍的创优Y工作。

4、做好《晚间宿舍人数统计表》、《周末离校学生统计表》登记工作。

5、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第二负责人,主要承担各项活动的后勤工作,如物资的使用和回收、费用使用等。

6、关心和了解班级同学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及时向有关老师反应。

7、每学期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协助班长做好班干部工作总结。

8、带领同学们减少浪费,节约用钱,计划开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精神。

七、文娱委员工作职责:

1、协同班长开展班级文娱活动,每学期开展至少两次的班级文娱活动。

2、协助学院、系及相关部门开展学生文化活动,如歌唱比赛、迎新晚会等。

3、班级各项文娱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协同班长,联合其他班干部开展活动。

4、关心和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做好登记工作,并发掘文艺特长分子,组织他们带动班上同学,丰富课余生活。

5、每学期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协助班长做好班干部工作总结。

八、体育委员工作职责:

1、协同班长开展班级体育活动,每学期开展至少两次的班级体育活动。

2、协助学院、系及相关部门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如新生杯篮球赛等。

3、班级各项体育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协同班长,联合其他班干部开展体育活动。

4、关于和了解同学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专长,做好登记工作,并发掘体育专长分子,组织他们带动班上同学,丰富课余生活。

5、每学期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协助班长做好班干部工作总结。

九、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1、协助学院、系及相关部门开展有关学生心理的活动,如新生心理普查。

2、协同班长开展班级心理活动,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的班级学生心理活动。

3、班级学生心理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协同班长,联合其他班干部开展班级学生心理活动。

4、关注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反映到相关老师。

5、建议对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档案。

篇6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旅游活动;运用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出游于地区、国家和洲际之间。中国是旅游大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正在迅猛发展,作为旅游从业人员都应该去了解、去研究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及其心理需求,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一、旅游心理学的定义

旅游心理学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旅游者和

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旅游者心理、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旅游地居民心理和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设施建造中的心理问题等。

二、旅游心理学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掌握旅游者的心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接待服务中,由于旅游者的国籍、民族、职业、年龄、性格不同,生活习惯、风俗都有差异,所以只有在研究了解旅游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法,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才能使他们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形成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服务水平,使旅游者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有助于旅游从业者正确的了解自己、了解同事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旅游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的科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各种能力,促进企业组织成员之间的集体相容性,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前提,以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制定方案的依据。旅游者喜欢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否则没有旅游者光顾变什么也谈不上。旅游设施设备的安排也必须是在充分考虑到旅游者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成功的旅游产品在硬件建设上都十分重视旅游者的心理因素,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三、旅游心理学在旅游活动中运用的对策

(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寻找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

作为旅游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会对所学的旅游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接待对象采用不同的接待方法,从实践中寻找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旅游心理学就是通过对旅游者的动机、旅游者的知觉、旅游者的态度、旅游者情绪、旅游者美好体验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心理因素对旅游行为产生、选择和心理效果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剖析,从中找到规律,因为了解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利于我们科学地、正确地去了解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从而才能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

(二)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

旅游服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因此,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如何对旅游者的各种外部特征和表现进行鉴貌辨色,比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悔恨时捶胸顿足,惧怕时手足无措等等。所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游客的心理活动,以便使自己的服务更有针对性的进展,只有符合旅游者心理特点的服务才能使他们感到满意。

(三)勤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旅游服务人员一定要养成勤于总结思考的习惯,在带团过程中,发生的众多案例,比如对于老人、儿童、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不同的旅游者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各个旅游阶段的心理活动等等,这些问题一定要汇总,思考,然后从中参悟出一些关于旅游者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这样才能使自己以后的服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善于积累和思考,并从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和规律,这些在以后的旅游过程中都会很受用,使问题迎刃而解,游刃有余。是旅游者更信赖导游员的能力,建立信任感及认同感,更容易在旅游者心中树立威信。

四、结语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旅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旅游业界视为旅游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因为只有了解了旅游者在食、住 、行、游、购、娱方面的旅游心理活动,才能最大程度的为旅游者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相信旅游心理学的应用会使我国的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会让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旅游心理特点,运用心理服务来提升旅游质量,对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筱 旅游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甘朝有 旅游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活动是高中日常心理工作和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以往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为主,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心理技术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但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什么形式、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动进行挖掘和发展是评价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一个人自我发掘和成长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探究“生长点”方面的研究和指导有很多,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上。本文作者在学校团体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的实践

(一)借助拓展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行为

在最初阶段,学校将团体心理活动开设为校本选修课,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由于学生们对于心理这个名词都感到很新鲜,而且觉得心理选修课的课业负担肯定不重,于是报名参加的学生达到80人。我原计划设定的活动主题为“团队的建立”,由于人数的超编只能改变为“心理活动课”――就是将80个学生分成4个大组,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竞争类的心理游戏。实话实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操场上,嗓子都喊哑了,学生还是像小鸭子一样东一堆、西一片。但是后来小组建立了,每个组有负责人了,秩序也就逐渐形成了。当时的团体心理活动借用了拓展活动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团队的组建,学生们在课上一起活动,没有压力,过得很高兴。但是除了高兴,我的团体心理活动还带给了学生什么呢?我觉得没有。因此,我决定在小范围内改进这种活动形式。

第二学期,我针对上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限制了活动人数,并对来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对心理学感兴趣、并能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同时可以为自己的团体作一些贡献。学生都有一定的惰性心理,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完成任务,就不来报名了,这样我就筛查出真正在主观意愿上愿意参加的学生。这期团体活动我既没有定主题,也没有针对学生做特定意义的专项辅导,只是做了一些拓展活动的常规流程,进行了“团队的组建”,每次活动时间间隔为一周,共活动8次。这期的成员是24个学生,我按照我所学过和体验过的知识,将学生打乱分为两组。从团队的破冰期开始,一直到团队的高效工作期,每次活动设计一个小专题,让两个团队在相互竞争中达成一种内在凝聚力。由于人数较少,我可以清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并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现,自然地成长。在团体活动的最后一次,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作梳理,并且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大家对这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有一位学生在一开始的团体活动中在交往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退缩,不爱说话,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手足无措并伴随有一些口吃。经过8次的活动后,他觉得自己能够比较自然地与陌生同学打招呼并能当众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了,他觉得非常高兴。

(二)借助团康辅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007年,我赴香港乌溪沙训练营参加了团康辅导导师训练营,这次活动为我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扩展了视野,丰富了思路。

在此次活动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悟,那就是团体康乐辅导(团康辅导)与以往我们接触到的拓展活动和历奇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团康辅导更注重的是一种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而拓展与历奇活动主要是以任务的达成为目标。我觉得这种情感体验对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乌溪沙训练营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团队的创立过程,也就是当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如何让这个团体在情感上更融洽,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这个团队更具备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以往的拓展和历奇活动所不具备的,而且可以将这种积极的效果保持到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团康辅导程序结构解读:

1.心理历程

2.团康特色活动

3.评价系统

使用过程评价、自我发展评价、终极评价及行为塑造技术。

4.不同阶段的活动介绍

(1)团队建立期(热身、互动)

带动唱――如:《中国人》《让爱发光》。

初步认识:人名串串烧、组员特色介绍。

加强记忆:抛狗仔、抛鸡仔(引出指导语差异、建立团队间的竞争)。

队旗、队歌、队呼、展示形式、掌声的创作(在团队中建立分工,发挥每人所长,建立和谐团队)。

(2)团队凝聚期

早上绶带,表扬前一天的优秀队伍。

队旗、队歌发表 (荣誉感的增强)。

突破难关:团体凝聚力的增强,以时间作为任务完成的限制,从而迫使团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加以实施。

参考活动:同心圆、迷宫、鼻触瓶、解毒圈、传递球、飞毯……

(3)团队工作期

当以上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我们所组成的团队就成为一个工作整体,大家在团队中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如:领导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在后续的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会不自觉地在团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使本团队的效率达到最高。这时,时间不再是衡量任务完成的标准,而任务能否完成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活动:过电网、罗马炮架、核辐射、寸步难行、多边形组成、变形虫……

此时的团队就结成为一个高效、团结的整体,活动后进行分享和情感体验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此时的分享是有感而发,团体成员间的相互批评也就更加真诚并对团体有促进性。

(4)在细节处唤起积极情感体验

在进行团康辅导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深。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时,导师公布了各个队伍的得分总和,我所在的队伍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领先第二名20多分。这时,导师对我们说:“下面,我来为冠军和亚军队伍颁奖!”然后,他念到了第三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二名奖,又念到了第二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一名。我感到茫然了,左顾右盼,发现同组成员之间也很迷茫。这时我们的导师不再提这件事情了,我们觉得心里很别扭,看着获奖组的成员们欢欣鼓舞的样子,觉得非常不公平。这时,导师突然说:“我们现在颁发特别大奖给……”当听到我们队名的时候,我们觉得异常开心!导师总结说:“其实,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当你以为它理所当然是你的时候,你往往会失去,而我们往往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第三名的队伍和第一名的队伍,你们的感触应该是最强烈的!”我的心中触动很大,反思整个训练过程,发现像这样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是很多的。

导师指导语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团康辅导活动中指导语的准确性也非常值得思考。当团队建立之初,在开展“抛鸡仔”的活动时,一开始导师的指导语要求“小组每一位组员将玩具鸡仔抛给对面的组员,同时叫出对方的名字。每一位组员都被叫到名字之后,玩具回到最开始的组员手中,游戏结束。我们比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大家把玩具鸡仔抛来抛去,力求尽快结束以赢得比赛,最快的小组大约用时两分钟。当进行两轮之后,导师将指导语变换了“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手都摸到玩具鸡仔,同时大声叫出对面组员的名字,完成的组高喊完成,我们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有些组没有听清导师的要求,还在将玩具抛来抛去,有一个小组认真研究了导师的话,然后所有组员摸着玩具,一起喊出对面组员的名字,他们仅仅用了两秒钟。其他组没有意识到指导语的变化,处于茫然状态,同时觉得这个组作弊了,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这时导师笑了,将指导语又重复了一遍,大家恍然大悟。作为导师,这种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慢慢回味、细细体验,思考之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三)与德育处和年级组工作相配合,营造学校融洽的心理氛围

将问题解决在没有发生之前,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团体心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果说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调整是我们的重要工作,那么一对一的解决往往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与德育处配合,找出每个年级学生的集中高发问题,将它作为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如:对高一适应情况不良的学生,如果他有主动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我们开设了提升交往能力的团体;针对高二学(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激励团体;针对高三学生压力大,有时会破坏公物的情况,我们开设了合理减压团体。这些团体以海报招募为主,教师推荐为辅,在加入团体之前首先进行座谈和量表的测试,如减压团体,我们通过SCL-90量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想加入团体的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做到了有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在团体中成长的学生加入到适合他的团体中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的时候,他在团体里往往就能找到支持,有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除了做小范围的心理专题的团体活动,从上学年开始,我们开始与德育处和年级组配合,做好学校积极心理氛围的创设。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针对新组建班集体的凝聚力问题,我们推出了年级性质的团体活动,邀请班主任参加并作为团体一员,使师生关系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得到拉近。同时在活动中自然涌现出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为教师选择学生干部提供一些参考。班级间的竞争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问题与反思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孤立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大氛围中顺势而为,我们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又是对他们工作的有力补充,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切入点,让学校感到离不开心理工作,这时应该是心理教师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感受到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

1.可以提高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3.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欢迎。

4.可以增强心理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5.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心理学科在学校中不孤立。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性的课程[1]。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对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形成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和努力钻研的态度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也能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不说,综合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无论对学生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还是非智力因素如合作精神、探究意识、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心理活动课是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活动的参与,体验、感悟、分享,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课程。而实际教学中,心理活动课还是脱离不了学科教学的影响,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设置的课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需要,讲授的也大多是间接经验,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参与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率低下。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一些一线教师尝试将两者进行整合,如李俊清提出的“‘自我’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叶丽娟和高松青提出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3][4],并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两者整合的模式,如郑国祥、田小琴提出“‘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走向综合实践’”的模式[5]……结合理论和实际教学,笔者在实践中也尝试将两者在一定范围内整合。

二、尝试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课整合(以下简称整合课)要求学生们自行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题目,题目的确定一定是与学生心理需求有关,可以自选,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题目内选择,教师进行把关;针对此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形成的成果在课堂展示。

整合课可概括为“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同时“围绕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在此尝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如“网络:爱你没商量——××中学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研究”“××中学女生青春期知识调查”“如何做个受欢迎的人”“最佳的学习方法”“记忆探秘”等。

三、尝试后的结论

由于各种原因整合课没能系统地进行,但也间断地进行了六个学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笔者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整合课可以很好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自我”内容不足和心理活动课实践不足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探索前两者的居多,而关于学生与自我的内容较少。通过和心理活动课的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自我内心世界,从学生与自我关系的角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文献查阅、自我观察、调查问卷、心理测验和心理实验等方法,了解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规律,体验自我完善的乐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体验、合作),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分享意识、学习主动性都得到了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个性中的优点得到了充分展示,个性上的不足也能被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学生对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体会更深,记忆更牢。

2.两类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但不可以互相替代

整合课触及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线索主要是关注自我部分,基本不涉及关注自然部分,很小部分会涉及关注社会方面,而这两部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开展的部分,所以,整合课不可以完全代替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同时,不是所有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都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另外,在实践中发现,有的班级会出现集中研究部分内容的现象,使得这个班级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很狭窄,教师需要额外补充内容,故整合课也不能完全代替心理活动课。

3.课程的整合对教师、学生、学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整合课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欲求,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最近发展区”,这对指导整合课的教师来说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整合课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必要的疏导,这是教师需要面对的另一项课题。

对学生而言,学生必须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流程;同时对认识和探究自我和他人,提升自我素质有一定的欲求,这样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程中来。在实践中,笔者建议在学生完成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课之后再安排整合课程,学生的学习会相对轻松一些,学习的兴趣也会高一些。

对学校而言,要有关心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完善、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理念,同时具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行动,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更高。

4.具有校本特色的整合课程是一条可行之路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一门课程,在实践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研究范围,所以,课程内容和活动都相当广泛;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学校教学环境和课程安排也不尽相同;同时,两类课程的开展都必须结合学生的内外环境。整合课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同时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周边环境,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可行而有意义的做法。

总体而言,整合课的尝试和开发空间很大,无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当下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同时,由于笔者尝试的时间短、领域小、系统性还不够,势必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现、探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娟,,巢昕,王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教师角色转变的心理适应[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211.

[2]李俊清.浅谈“自我”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福建教育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专刊:114-115.

[3]叶丽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J].南方论刊,2008(1):103-104,102.

[4]高松青.给孩子一方心灵放飞的天地[J].广东教育,2004(1):44-4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