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1: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预算会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财政部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对政府收支分类进行了改革,在探索改进预算会计改革方面成效显著,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加以改进。
(一)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作及结果。
财政总预算会计局限于当期的支出,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核算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形式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除了无偿拨款外还有政府参股等多种形式,而现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并没有与时俱进,仅仅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环节。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深入,国库资金将逐步实行资本化运营,发生有价证券的买卖行为,政府的一部分资产将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对此,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状况。
(二)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总预算会计是对本期已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的记录。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对本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现金的支出,或在以后年度应偿还的债务本金或利息,会计上得不到反映,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另一个重要弊端则是造成了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非配比性,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真实情况。收支平衡是财政的重要目标,然而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和收入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结余情况,从而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三)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和企业会计不一样,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格式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报告只是一种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的单一模式,没有对政府债务、债权及资产的情况的反映,不利于公众对政府财务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不利于政务的公开化。对于财政内部管理来说,由于缺少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使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对于财政外部管理来说,预算会计信息传布形式过于简单,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强,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政府建立威信,也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改革我国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努力向国际惯例靠近,又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
(一)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
财政总预算是为国家政府部门服务的,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及会计核算,其受托责任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反映及当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展示,更是对整个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局限于当期的预算收支,应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会计对象,使其更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整个预算资金运动连续的过程及累积的结果。具体应包括国有资产(包括产权和收益权)管理的责任、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等。
(二)逐步开展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处于发展转型期,没有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实际情况,可允许财政补助收入的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最后全部实行。当然,权责发生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业的核算,所以应该对预算事项有选择、有目的地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和计量,即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例如对财政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入等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而对那些需要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才能进行核算的收入和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地方财政购入的有价证券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等。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一)收付实现制局限性大
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对本期已经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如实的记录。总预算会计在收付实现制度下,对未进行现金支付却又发生本期的情况,或者是需要偿还的利息以及债务本金,不能及时的反映出来。因此,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而真实的记录和反映资产、负债的具体状况,很难对财政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另外,收付实现制的另一个缺陷是导致了在会计期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非配比性,影响了对收支结余的真实状况的评价。财政的重要目标就是收支平衡,但是收付实现制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难以反映出预算结余的真实状况,不利于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二)财务报告制度不统一
与企业会计不同,目前财务总预算报表格式的标准还不统一,财务预算报告也只是单一的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情况,没有反映政府债务、债权和资产的状况,公众难以掌握与了解政府财务状况,影响了政务的公开化。从财务的内部管理上看,由于政府资产以及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能对政府具体财务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样就缺乏了财政政策的预算编制依据。而在财政外部管理上看,预算会计信息传布方法比较简单,致使政府财务情况透明度不高,极易引起腐败,影响了政府威信的建立,司法机关和公众难以对政府资金的分配、运行进行监督。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
(一)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
财政总预算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政府的会计核算和日常事务,不仅要反映出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情况,展示出当期预算执行情况,还要真实反映出政府的整个财政收支状况。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不能只是当期的预算,同时还要对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扩大,使总预算会计可以对预算资金的运作流程情况以及资金积累结果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比如对内、外债权债务的反映、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反映、对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的反映等。
(二)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第一,和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真实和全面的反映出在会计期间的财务与预算执行的状况。因为权责发生制的标准是是否已经发生收入与支出,从而对本期的收入与支出进行确认,能及时对采购材料、未付工资等进行入账。所以能够准确反映出政府的财务信息,并提升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第二,有利于处理年终结转账务的问题。因为存在有已经安排预算单但开支不及时的状况,而实行权责发生制便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当年的资金收入,还能实现财政部门应收款项的增加。次年也能以财政部门下达的恢复指标为依据,对财政部门的应收款项进行相应的冲减。第三,权责发生制符合财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需求,可有效防止各级政府部门在途资金与浪费闲置的情况。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反映出实际的收付情况,以此加快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进程,极大提升了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
(三)不断健全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健全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能让使用者掌握财务方面的整体情况,了解财务业绩的信息,以此对政府绩效以及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因此,一方面,当前的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需要得到拓展,可以通过设计让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政府各方面的财政信息,比如政府预算执行信息、政府采购资金信息以及各项专户资金管理的财务信息等。另一方面,要做好预算内外资金的合账并表,让预算管理能适应改革的需要,统一管理核算预算内外资金,加大部门综合预算的推进力度。
三、结束语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我们在选题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选择有理论意义的题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预算会计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现行预算会计的改革与思考
2.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考
3.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4.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5.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
6.新会计环境下预算会计的改革和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7.浅析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8.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9.我国高校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变革浅析
10.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单位预算会计的影响
11.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分析
12.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改革的准备工作
13.试析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
14.我国预算会计现状与发展思路
15.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
16.财政集中化管理与预算会计改革
17.我国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浅析
18.乡镇预算会计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晋江市X镇的分析
19.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影响
20.预算会计与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问题探讨
21.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探讨
22.财政、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研究
23.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预算会计改革
24.预算会计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协调问题探讨
25.浅述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
26.浅议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7.浅谈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28.预算会计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9.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30.对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31.关于加强改革我国预算会计的探讨
32.论我国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
33.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OECD国家的经验及启示
34.预算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35.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
36.重叠浅析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革
37.关于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及问题
38.《预算会计》课程“慕课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39.预算会计与部门会计相结合下论权责发生制的引入
40.关于预算会计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41.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42.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43.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浅探
44.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运用
45.国库集中支付下政府预算会计的改革
46.预算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47.我国预算会计发展展望
48.关于新建院校预算会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9.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核算中的运用研究
50.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51.浅谈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52.关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53.M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问题研究
54.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研究
55.解析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56.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57.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58.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研究
59.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之比较研究
60.构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探讨
61.浅论现行预算会计的完善
62.中国预算会计结账基础的比较及选择
63.关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64.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单位预算会计的影响
65.当前预算会计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66.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
67.论我国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换的必要性
68.改进我国预算控制和预算会计核算的设想
69.关于中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认识
70.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向:建立政府会计
71.关于会计工作中的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比较探析
72.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73.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74.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75.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法
76.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类预算会计的影响
77.财政总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技术路径——基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结合模式
78.加强预算会计管理的对策研究
79.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探讨
80.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81.新公共管理模式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82.对预算会计改革问题的探讨
83.建立高校预算会计新体系之探讨
84.预算会计的发展对抑制腐败功能的初探
85.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结合的解读
86.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高校部门预算会计的影响探析
87.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88.我国现行预算会计问题及对策探析
89.我国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协调机制研究:基于基金会计角度
90.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比较研究
91.浅谈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2.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中的应用
93.中美预算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94.浅谈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改革
95.论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
96.浅谈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97.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98.对未来预算会计改革的几点思考
1.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研究
2.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
3.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可行性的问卷调查研究
4.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5.试论中国预算会计体系
6.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7.政府会计两翼建设与协调——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8.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
9.中国预算会计体系问题研究
10.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11.改革预算会计和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考
12.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研究
13.浅谈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
14.论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及其改革
15.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探析
16.政府预算会计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必要性探讨
17.对预算会计发展的展望
18.略谈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19.关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探讨
20.我国预算会计60年改革探索及启示
21.我国当代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价值判断
22.浅谈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23.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及对策
24.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25.政府会计体系三分法与预算会计的优先完善
26.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27.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
28.改革预算会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
29.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30.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分析
31.浅议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内涵和缺陷
32.中国预算会计体系改革透视
33.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后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谈起
34.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预算会计改革初探
35.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36.论我国预算会计的定位
37.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基于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二维体系
38.政府预算透明度与预算会计改革研究
39.预算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
40.对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41.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
42.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4.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研究
45.政府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
46.我国预算会计问题及对策
47.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及改革思路刍议
48.关于会计工作中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比较探析
49.浅谈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的应用
50.探讨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会计改革
51.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52.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探析
53.会计要素视角下预算会计核算内容的改革研究
54.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探索
55.我国高校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研究
56.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分析
57.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会计要素比较研究
58.高校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结合的模式选择及路径分析
59.我国预算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60.试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
61.中西方政府预算会计概念框架几点比较及启示
62.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如何衔接
63.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研究
64.论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65.预算会计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66.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
67.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模式研究
68.中国预算会计与美国政府会计资产要素的比较
69.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概念辨析
70.浅谈预算会计的不足及对策
71.论《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例
72.对行政事业单位现行预算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73.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74.浅析我国预算会计的权责发生制改革
75.试论预算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76.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77.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核算原则的比较研究
78.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应改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79.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0.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应用探索
81.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的协调
82.刍议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83.“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84.对现行预算会计的思考
85.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存在的差异研究论述
86.浅述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
87.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考
88.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89.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90.新会计环境下预算会计的改革和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91.浅析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92.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93.我国高校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变革浅析
94.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分析
95.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改革的准备工作
96.试析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
97.我国预算会计现状与发展思路
98.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
(1)政府部门的债权债务信息没有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找到相应的对应位置
我国政府在近几年的发展和改革过程经常以国债和地方性债务的形式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政府债务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地方财政和金融生态体系。但是这些债务信息作为地方财政管理中的一重要内容却没有在预算会计信息中发挥重要的、明显的作用,这成为影响整个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这在地方债务的管理中也造成了诸多不便。甚至有的政府无法从预算管理中合理规划自己的债务,造成举债过多,债务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财政管理的真实能力。同时这也为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同时这也成为导致整个经济发展的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2)核算科目设置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环节
近几年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较快,出现了一些新的财政管理实务,这些在预算会计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管理科目设置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都在管理过程中造成了财政管理上的诸多不便,这样的条件下造成了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事项不能及时的作为财政管理的基本信息出现在正常的事物性管理过程中。因此,核算科目设置应当将这些新增业务内容囊括在内才能符合当前的财政管理发展形势。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预算科目设置必须在适应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制定适应各种变化的核算科目调整机制,帮助其发展质量的提升。
(3)我国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冲突
未来我国政府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状况改善的一项重要措施。而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尤其需要财政预算管理,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规划好投融资的力度和方向。而现行的预算会计信息对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确切的说投融资制度还没有完全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政府工作的关键所在,这为我们的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基础和机遇,成为整个政府财政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和影响。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尤其需要将政府投融资管理能力与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建立打造相互联系的桥梁。
2现行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完善对策
()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完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应当能准确反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财政管理的能力和对经济调节的控制力。当前,一些核算体系中的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状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算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面临整个经济状况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并在这样的程度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原因所在。为此,政府必须以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完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具体工作中应当组成专门的改革小组,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重新评估。对于符合当前财政管理情况的制度条框应当保留下来,而对于那些由于时代因素出现的漏洞、偏差等问题应当根据当前的状况提出实际改革政策和原因。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具有时效性的完善策略和对策。
(2)预算会计制度中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
债务信息应当成为预算会计体系中管理和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在具体的制度中应当引入债权发生的核算方式,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使之与预算会计制度相互对应。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政府在发行债权或者其他形式的债务过程中必须对具体内容和数额做好严格预算,并应当依据预算作出改革调整的具体措施。这有利于我国政府债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实际应用这些债务基础的关键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也应当成为影响和提升这些债务的关键原因所在。
(3)完善预算会计科目的设计体系
预算会计制度中核算科目也是影响预算会计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其基础上按照他们的过程使之相对应。就预算会计制度本身的性质而言,它的核算科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财政支出项的增加而不断调整的。当前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些支出状况之所以没有在预算体系中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对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预算会计制度中的这些内容没有预算科目的设计和设置。因此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努力措施,并且这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提升作用,成为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作用和基础支撑。
(4)加强预算会计的核算制度建设
(一)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
一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有原来的财政部门将资金转拨到单位由单位向工作人员发放工资,转变为国库直接向政府工作人员发放工资,此过程需要政府部门编制预算时要省去此内容;二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改变了政府部门资产采购的预算流程,政府部门不再对购买资产的费用进行细致的金额预算,而是直接由国库给予支付,其在预算报表中只要反映资产的增加或者费用的增加;最后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要求政府财政预算编制的内容更加的详细,并且预算的内容要细化到具体的项目,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充分地体现收支情况信息,还要体现单位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财务方面的信息。
(二)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职权部门,其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保证其活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而且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也主要体现在对政府的财务报告中。因为政府财政是社会公众的资产,其是为社会所服务的,政府财务信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政府部门只有公布完整的财务信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将公众的委托赋予完成。在某种程度上政府财务信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们的生活以及政府机构的权威等,因此政府部门要对财务信息进行详细的公布,对于每笔资金的使用方向要进行详细的规划。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缺陷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职能的日益完善,政府预防财务风险意识的提高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使目前的会计预算制度与当前的会计工作之间存在着某些距离,严重阻碍着会计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现行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反映政府资金运作
预算会计体系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为了分配资金,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它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应用于资金的核算功能以及核算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预算功能没有充分的体现与运用。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的会计预算功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是预算制度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预算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全面。虽然我国财务部门规定了政府部门应该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核算的内容,结果导致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没有真实的进行,导致了单位的资金一旦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后,政府部门就会对其不进行有效地会计核算,就会不在计入预算核算体系中,导致财务部门对这部分资金不能有效地监管。再者即使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是对固定资产的估值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使得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中的真实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值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二是没有对投入国有企业的资金进行确认与核算。政府预算会计仅仅反映的是当前的财务收支情况,而对于政府财政拨付给国有企业的资产其并没有进行确认、登记以及核算,一旦政府财务投入到国有企业中,这些财务就会脱离政府部门的监管,因此政府部门也不容易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收益等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这些财务预算管理的缺失势必会造成政府资产反映的不真实;三是社保基金独立于政府财务预算之外。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独立于政府财务预算,社保基金目前处于政府监管之外,但是社保基金的承担者却是政府部门,因此这种尴尬的局面造成政府资金预算存在不少的变数,如果社保基金的运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就会直接涉及政府财政预算,因此通过社保资金的运行情况并不能清晰地了解政府财务,也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基础存在着局限性
由于政府部门的财务是具有公益性的,其不追求经济利益,因此政府部门的预算主要反映政府财务在某个时期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的情况,以保持收支平衡,但是这种预算模式适用于我国计划经济,随着我国会计预算环境的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不能反映财务成本以及会计费用支出,对于推进绩效财务管理制度具有阻碍作用。目前政府部门在积极推行绩效工作,而分析绩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考察政府提供服务的成本与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比例,而简单的通过收付制度不能准确的反映政府提供服务的成本与效率之间的比例,其在投入与产出方面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收支预算职能反映当期的财务收支平衡情况,却不能对政府的负债情况进行清晰的说明,比如政府部门承担的养老金,收付制度只是反映政府给予员工的养老金的支出情况,而对于政府采取何种方式的资金却没有反映,又比如政府部门的负债情况,有的债务发生时需要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支付,但是政府的负债却是往年产生的,结果这种收付制度也没有明确的说明,结果产生了许多政府的隐形债务,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潜在危险。
(三)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高
一是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对财务报表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制定了统一的纸式报表,但是单位在报表中的会计信息没有按规定进行统一的记录,尤其是在反映政府各种资源的合并报表中还没有清晰的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信息非常的少;二是预算报表中反映的信息不完整。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主要是为预算管理工作而服务的,导致我国预算报表中反映的信息也主要是与预算收支情况有关的信息,而对于财务预算有间接关系但是对财务信息具有重要依据的信息却没有反映,而且即使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但是其反应的内容非常简单。三是财务报表科目设置不合理。比如在资产负债报表中就设置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负债报表反映的是政府单位在某个时期的负债情况,但是我国的负债报表中却罗列了财务收支类科目,并且收支类科目在收入报表中也有反映,由此可见我国的财务报表科目设置存在重复的现象。
(四)未能充分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经济的发展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距离,增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我国与世界联系的增强必然要求我国会计制度也要与世界接轨,因此积极探索一条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国情也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预算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看我国的财务预算制度如论在预算内容、预算目标以及预算基础等等方面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与世界的联系需要改变现状,缩短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距。
三、改革预算会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具体措施
(一)总体改革构想
由于会计预算环境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工作绩效制度的确定对预算会计工作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政府预算制度要进行改革,通过预算改革能够反映出政府预算情况以及政府管理下的各种资源的运行情况等。因此改革会计预算、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我国的会计预算改革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系统完善的发展保障制度。当然我们说的会计预算改革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首先分析当前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其次在会计制度不断变革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会计预算制度的完善与建立,实现我国预算会计与世界的接轨。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构想
1.改进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适应新业务的核算要求
首先规范会计预算体系,重新划分政府部门的会计归属问题,根据政府部门的性质进行重新划分,如果政府部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就应该按照企业的会计预算制度对其进行规定;如果其不是盈利的要看它是否属于国有企业,如果属于国有非盈利机构就应该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其次优化预算会计科目。目前我国预算会计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对此我国的会计核算内容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为了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政府报表中增加能够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科目,进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资产情况;最后对于特定的业务,要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如前所述,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建立,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和单位收支的确认时点,收付实现制将受到挑战。若对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也是权责发生制的体现。
2.扩展预算会计,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
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主要以预算资金运动作为会计对象,仅仅反映了各级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对于政府其他资金运动的过程没有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所以,拓展预算会计,构建政府会计体系,就是要把会计核算对象由预算资金运动扩展为政府的价值运动,首先应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反映,同时提供政府资产的增量和存量两方面的信息。其次,对国有股权的政府资产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纳入政府会计范畴。再次,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以及中央政府的债权、债务纳入政府会计核算的视野。
3.完善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
为了真实反映我国政府的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使信息使用者更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应当予以改进和完善。但是,我国的政治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外差异较大,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经验,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向完全权责发生制稳步推进。
4.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来自不同行业以及债权人,因此政府部门的财务信息不仅仅单独向政府机构反映,还要向政府债务人、社会纳税人以及政府监督权益部门等组织结构提供政府财务信息。因此政府财务报告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公布。首先,集中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目的,检验政府财政预算的资金使用方向是否与预案相符;其次,体现国有资产的财务情况,尤其是关于国有资产价值增值、减值的财务信息,能够让社会了解国有资产的财务;再次政府要将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布,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透明度;最后,对政府的公共产品采购资金使用进行信息公布,体现政府财政采购的透明度。
5.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1.1缺乏系统、全面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的预算一般是要求从基层单位开始,然后逐渐进行编制,实现层层汇总,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盲目性的出现,以便能够使编制预算变得更加合理,但是,有些事业单位的部门并没有严格按照这种流程进行,这样就不能非常详细、准确地将决算报表与预算报表进行对比,除此之外,还有些事业单位并不只是依靠财政资金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其资金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而使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非常系统、全面地提供会计信息。
1.2不能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
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选择收付实现制来进行预算会计,这种计算模式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在同一会计期间内支出与收入不相符。例如,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准确、完整地将政府从国际金融组织计入的债务反映出来,因此,现有的预算会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2.1加强预算会计的目标管理,实现科学化的预算编制
为了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加强进行管理,对于编制的重复性的避免,要积极实行对预算编制的细致化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争取实现预算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真正做到公共资金进行公共化利用,以及会计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2.2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活动的监督
一部分事业单位中,由于领导的不重视或者监管不到位,导致了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预算会计失真的不良现象,因此,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强对单位预算活动的监督力度,对预算计划以及预算使用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监督和控制,简化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避免出现预算以外的资金变动,对单位预算进行规范管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内全部费用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仔细分析研究单位的每笔资金收入和支出,利用政府的力量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情况进行监督。
2.3将会计核算内容进一步完善,对预算会计核算的方式进行创新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化越来越深入,现代事业单位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已经不是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能够满足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事业单位对于预算会计核算的需求,配合会计工作的发展进程,也为了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基本财务状况能够真实有效而且完整地反映出来,权责发生制的引进是迫在眉睫的。改进现有的预算会计科目,按部门设置一级科目,并且增设二级和三级核算会计科目,使预算科目的分类能够更好地满足部门预算制度的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对于现有的预算会计核算进行范围上的拓宽,对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以及完善,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对收支类账户的明细核算项目进行重新设置。
2.4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活动的监督
目前事业单位由于监管力度不强而造成的预算会计失准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监督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就能够将预算计划编制和资金预算的使用情况控制在合理的计划内,而且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事业单位内部所有费用的收入;②事业单位内部所有费用的支出。因此,确保这两项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预算以外的资金流动现象,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单位资金具有更加完整、规范的管理,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督力度,对收入和支出的资金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从而确保资金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
3结论
1.1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亟待完善
首先、“固定资产”的定义不清,不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分别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定义,即:“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另外还规定:“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如此看来,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各种设备等以及单位价值不满足标准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大批物资。企业会计中对于不满足固定资产标准但是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物资用“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界定有如下不利之处:
①不够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物资在大批购入时按照规定应作为“固定资产”予以核算,但若同类物资在平时零星购入时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如果也是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很显然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如果作为当期支出列支,那么在年终清理盘点固定资产时,就难以区分哪些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哪些不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这样的处理,显然不利于对国有资产的核算、管理。
②未规定固定资产应“能够带来经济利益”。这样,容易造成预算单位即使资产已经报废或闲置,仍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列示,从而虚增了预算单位的资产,使得信息使用者难以了解预算单位真实的资产状况。虽然调查问卷中没有涉及到与此相关的问题,但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约90%的受访单位存在诸如资产界限不清、价值不符等问题。许多单位有一些闲置不用或者已经接近报废不能用的机器、仪器也挂在账面上,虚增了资产的账面价值,掩盖了资产存量的真实状况。其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利于反映单位资产的真实价值。按照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购入固定资产时直接作为当期支出,并且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科目数值与“固定基金”科目的数值始终相等,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一直按照购入原值反映。另外,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每期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补偿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调查结果显示,行政单位只有16%计提累计折旧,而事业单位有40%计提累计折旧。即便是在这些少数计提折旧的预算单位中,也很少有按时计提的,而且计提的标准也不一致,做法十分不规范。笔者认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有如下缺点:(1)难以反映预算单位各项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来说,账面上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其实是固定资产的购入价,但是随着资产的使用与消耗,资产实际价值难以在账簿中如实反映,虚增了国有资产的价值,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和更新。(2)难以反映预算单位各期真实成本。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使得行政单位的行政成本和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均得不到准确核算,相应低估了每期的成本费用。预算单位成本的不完整、不准确,不利于今后将要进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行,而且会造成个别单位重复购置资产或大量闲置不用的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3)事业单位“修购基金”的计提不能等同于固定资产折旧。一方面,修购基金的计提依据和比例并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确定的,缺乏计提依据;另一方面,税法规定事业单位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固定资产折旧应当在税前予以抵扣,而修购基金却不能扣除,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也不够准确。随着行政单位的政府职能和事业单位运营环境、运营方式的变化,要求各预算单位必须加强会计核算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真实、准确地核算、反映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计提累计折旧是非常有必要的。预算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财政性资金。具体来说,行政单位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的各类经费拨款。另外,有些行政单位可能会有一些经财政部门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或经财政部门批准留作单位自用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相比行政单位来说,资金来源比较复杂。除了各种财政性资金外,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或经营活动的各项收入也会形成资金流入,另外还有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的流入等。除此之外,预算单位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负债资金来源,比如政府发行债券、预算单位向银行贷款等。在受访预算单位中,行政单位全部都有来自于财政的拨款,拨款比例均在90%以上,事业单位约有90%有来自于财政的拨款或财政补助收入,比例一般在60%以上,可见,各种财政性资金仍然是行政事业单位目前主要的资金来源。
1.2“对外投资”相关核算规定滞后,操作不规范
我国1998年以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中没有规定“对外投资”核算的相关内容,直到1998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才加入了对“对外投资”核算的相关规定。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均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业务进行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仅仅局限于债券投资和以固定资产、材料、无形资产等进行的其他投资的初始成本计价方面的核算,未涉及权益性投资的核算。另外,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投资理财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核算规定已经难以适应需求。而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的对外投资仅仅局限于行政单位“利用财政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因此通常用“有价证券”科目对所持有的国债投资进行核算。但是一旦行政单位发生了其他形式的投资,就只能增加当期支出,无法作为一项资产予以反映。预算单位这样核算的结果,最终一方面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有些“对外投资”业务没有被作为资产予以确认,从而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就相应被低估;另一方面,由于行政单位某些“对外投资”业务被直接列为当期支出,会导致净资产的虚减,进而导致投资管理失控、投资效率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
1.3预算单位债务核算不规范,存在大量隐性负债
在受访单位中,有银行贷款的受访单位占到了受访单位总数的50%,银行贷款比例多在30%—60%。[]。其中,在有银行贷款的37个受访单位中,对于一年期以上银行贷款发生利息的处理,约有56.76%的受访单位在实际支付时记账,约35.14%的受访单位在平时予以计提。单位对于贷款利息的处理大多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这与我国目前预算会计的相关规定也是相符合的。在对债权债务进行核算时,约有54.05%的受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约33.78%采用权责发生制。这说明预算单位目前对负债核算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核算方法不规范,核算内容不完整等。
1.4不重视成本费用的核算,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行政管理费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忽视了行政单位的成本核算及控制,以致我国政府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政府规模迅速膨胀,政府工作效率普遍低下。要降低行政成本,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政府规模,精简政府机构;另一方面,则要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减少铺张浪费等不必要支出。根据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和行政单位现状,加强成本核算管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对我国目前建设“廉价政府”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由于通常业务均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只有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而且成本核算的内容也比较简单,操作不规范,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无法提供合理的成本数据,无法为事业单位管理层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也无法为上级主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预算审批等提供依据。
1.5不能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收支活动,预算约束力难以发挥
通常预算单位的收入支出活动应严格按照经过各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预算编制执行,但是目前预算单位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单位把预算当作申请财政性资金的一种手段,在预算获得批准后,就束之高阁,在实际支出资金时也很少考虑预算的问题,这样,年终难免会造成预算与决算“两张皮”[]的现象。这样做不仅违反《预算法》的有关规定,而且加大了资金支出的随意性,甚至会造成财政性资金的浪费。预算约束力有待加强。在受访预算单位中,约80%的受访单位年度收入规模和年度支出规模变动幅度不大,约77.03%的受访预算单位建立了“年度预算收支管理制度”,但是仅有不到50%的单位能够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可见在许多预算单位中预算编制、执行的严肃性还有待提高。
1.6财务报表组成不完整,能够提供的会计信息有限
目前我国对预算单位财务报告的具体规定如下:《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另外,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主管单位或上级单位均应根据各级财政部门的要求依据本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所属单位经审核的会计报表编制汇总会计报表,然后逐级汇总上报。
二、我国预算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策分析
2.1加强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
目前那些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并取得成功的,大多是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预算管理理念与监督体系[]相对比较健全,公共管理已经解决了合规性的问题,财政管理正处于向追求绩效转变的阶段。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只有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采取一些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才能够保证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修订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会计主体范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会为政府会计和预算向权责发生制转换奠定基础,将会保证政府会计与预算改革的顺利实施。目前,我国的法律环境与实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事业单位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尤其是近年来事业单位的改制、改革,使得许多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资金来源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走向了市场或实行了企业化管理,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概念、性质、功能定位等并没有及时做出修订、更改。因而如何确定哪些事业单位应纳入政府会计管理范围就成了我国界定政府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因此,必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适时修订或颁布有关法律法规,为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制度平台。
2.2明确政府会计目标,突出公共受托责任
政府会计目标是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中,政府部门、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正在进行重新构建理论框架、制定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必然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通常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应具备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二是会计信息的内容;三是会计信息的作用或目的。只有明确了这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够给政府会计目标做出明确定位,从而以此为指导,更好地设计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建立政府会计规范体系。
2.3重新整合预算会计体系,明确政府会计主体构成
2.3.1行政单位会计应纳入新型政府会计体系
建立廉洁、勤政、透明、高效的政府离不开规范、有效的政府会计的核算和监督,政府会计工作在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处于现代政府的中心,有效的政府会计是廉洁和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中外理论界和政界普遍认为构建健全而透明的、有效界定受托治理责任的新型政府会计是良好的公共治理的基石。因此,新型政府会计体系应该能够通过对政府的相关决策及运用资源的情况完整、客观地加以计量、记录和报告,形成系统、有用的政府会计信息及政府财务报告,从而对政府机构和官员进行客观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同时能够督促政府机构和官员在行使受托治理行为时的选择决策符合公众利益。应将行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合并共同组成政府会计,这样有助于将各级政府确立为会计主体,将“公共受托责任”的理念引入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完善政府会计核算以及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提供更完整、全面、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2.3.2纳入预算管理的国有事业单位会计应纳入政府会计体系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具有数量大、类型多、情况复杂等特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其特别之处,在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表体系、会计核算基础等方面均与行政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不同。对于事业单位是否应该纳入政府会计体系的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1)主张全部纳入;(2)国有事业单位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一起“另立炉灶”;(3)重新划定,分不同情况分别纳入政府会计体系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具体又分几种情况:(1)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有事业单位必须纳入政府会计体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是宏观调控市场,二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社会文化事业,而后者必须依靠各个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来完成。我国政府在机构设置时,职责界定上有交叉。各级政府直属的许多主管部门,既是行政管理部门,也是事业管理部门。有些主管部门下设若干行政单位,有的还设有事业单位。而有些事业单位则被授权行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如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另外很多事业单位既有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也有一定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如海关所属的检疫单位等。这些事业单位应该而且是必须纳入政府会计体系的。(2)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但纳入政府预算的国有事业单位。一些国有事业单位虽然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但对政府的财政依赖程度很大,而且国有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在政府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大。许多国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由历年的财政支出形成,若把国有事业单位从政府会计体系中分离出去,势必造成政府收支预算和决算的不完整。另外,许多国有事业单位的收支均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今后还将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若将国有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势必对继续实行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及财政国库制度改革造成障碍。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国有事业单位,均应纳入政府会计体系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2.4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
2.4.1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确定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逐步向政府会计转化的改革势在必行,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也是大势所趋。但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之前,首先需要讨论的就是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应采用的模式问题。
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了《企业会计制度》,又于2006年出台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这说明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是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借鉴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制定经验,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也应采取“准则+制度”的模式,一方面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同时制定《政府单位会计制度》,形成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核心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
2.4.2关于制定《政府会计准则》的建议
我国在今后的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从会计要素和业务的角度出发,对各个会计要素及各项具体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统一规范[]。我国的《政府会计准则》应适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应该打破以前以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为主体独立或相对独立设计准则体系的模式,建立以业务为主体的具体准则,并进而形成以基本准则为统领,下设若干具体准则的框架形式。基本准则的制定可以仿照《企业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分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报表、附则等,主要对会计要素和一般原则等做出规定。具体准则的结构可作如下设计:
(1)一般业务准则: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信息的披露等作出具体规定,包括各项主要资产的会计准则、负债会计准则、净资产会计准则、各项主要收入会计准则、各项主要支出会计准则等。会计要素的界定能为各会计主体通用,这些会计主体也有可能是基金会计主体,如普通基金、国有资产投资基金等。但一般业务准则的项目决不仅限于会计要素本身的界定,还应包括要素中某些具体业务的处理准则,比如,固定资产准则、捐赠业务准则等,而且可以随着形势的变化、新业务的出现等不断进行完善。另外,在有关收入和支出的会计准则中,还需要考虑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财务报告中要求的收入、支出界定的差异。
(2)特殊业务准则:主要针对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包括预算业务调整准则、执收业务准则、业务准则、成本核算业务准则等。其中,预算业务调整是协调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与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会计业务,它提供政府会计中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记录和对政府财务状况的记录之间差异的协调和解决方案;执收业务是指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部分商业银行的国库业务、税收征管部门的税收征管业务等;业务主要指的是与各政府和公立事业单位社保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相关的业务;成本核算业务主要是指某些国有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的账内或账外的成本核算业务。
(3)报告准则:主要对报表反映的内容、格式和项目的排列等作出规定,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准则、财务报告准则及具体会计报表准则,如资产负债表准则、运营表准则、联立及合并报表准则等。具体准则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新业务的出现等不断进行完善。
2.4.3关于制定《政府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我国政府会计还应制定统一的《政府单位会计制度》,从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的角度出发,对单位全部业务的会计记录和报告编制等做出具体规定。目前我国执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三者处于平行地位。这种“三足鼎立”、各自独立分离的预算会计制度规范体系与我国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关。以前,财政资金的运用实际经历了财政资金入库、拨款阶段和财政资金在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具体耗用阶段。为核算这两个阶段中财政资金的运动相应形成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会计要素和核算范围。但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打破了预算内外资金的划分,而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的实施又将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财政总预算资金的拨款阶段合二为一,财政资金运动逐渐由两阶段运动转为统一循环。因此,可以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并制定《政府单位会计制度》,根据具体业务以及财政资金的运用对政府部门和单位的会计业务和报告编制做出具体规定。
2.5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应当被视为广泛的预算体系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执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可能是保证公共部门管理全面转轨的惟一一条值得走的路径。”西方国家近年来相继对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进行了改革,其中尤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改革最彻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些实行完全权责发生制的国家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改革成本高昂、影响信息需求以及审计机构不予认同等诸多问题。目前,我国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政府和行政单位采取完全的收付实现制,而国有事业单位也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允许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政府会计核算、报告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大多与实行收付实现制有关系,我国政府会计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
2.6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财务报告是会计工作对会计数据经搜集、整理、加工而形成的最终成果,是会计主体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的基本文件。而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信息的载体,也是披露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方式。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下,我国目前实际上只有预算会计报告,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无法提供政府部门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的财务信息,无法满足公共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政府财务收支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公共资金使用情况及政府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综合性会计报告。在我国今后的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应围绕政府财务报告这一核心内容,着手研究建立更加全面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增加政府活动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