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在此背景下,论文在充分研究学生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例举教学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时事热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人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篇2

(一)运输路线

一般教师在讲解国际货物运输的知识时,主要讲解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运输方式,其次是运输条款,最后是运输单据。如果能加入运输路线这部分,会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比如,讲解海洋运输方式时,给学生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主要海运路线及沿途的主要港口;在讲解铁路运输时,讲解我国通往邻国的铁路干线及国境车站;在讲解航空运输时,给学生讲解世界上主要的三个航空业务区及最繁忙的三条航空线和航空站。

(二)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类型

世界各国的港口自然条件不同,特别是在气候方面差异较大,从而对商品的运输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港口全年都可以通航;而有些港口则冬季封冻,不可通航;更有甚者,北冰洋由于气温较低,大部分港口常年冻结,船舶不能停靠,利用率极低。比如俄罗斯虽然拥有广阔的海域,但是由于纬度偏高,使得除了太平洋南部、黑海沿岸及摩尔曼斯克港之外,其他港口冰封期都很长,利用率非常低。又如,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马来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此在磋商合同的装运期以及商品的包装时,要根据经过的海域、港口以及商品的性质选择。

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也会用到贸易地理的知识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二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货物运输保险;三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货物运输保险;四是保险条款和保险实务。其中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是指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及产生的费用,而风险中的海上和外来风险都跟货物的运输路线有关,这势必会牵涉到贸易地理的知识。教师们在讲解保险的知识时应该给学生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中哪些航线和海域容易发生风险。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海盗有索马里海盗、加勒比海盗和马六甲海峡周围的海盗。教师应该在地图上指出索马里海盗活动范围主要在亚丁湾,而亚丁湾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必须经过的地方,现在索马里海盗的活动范围已经延伸至印度洋。因而,我国同欧洲,北美东海岸之间的运输特别应该注意防范。加勒比海盗,一般活动在巴拿马运河附近,因而我国同北美西海岸之间的贸易应该注意防范。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盗天堂,海盗也很猖獗,因此我国同中东以及欧洲和北美东海岸之间的贸易都应该注意。海盗劫持的风险不在我国海运保险的基本险承保范围之内,而需要投保战争险。如果用的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保险条款的话,应投ICC(A)。

三、能源及农业贸易地理(经济贸易地理)对编造贸易实务案例很有用处

国际贸易地理中会讲解具体货物的贸易地理,比如能源贸易地理和农业贸易地理,而这些即是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属于经济贸易地理的范围。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讲解案例时,如果具体货物的贸易地理知识学不到位,将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在讲解国际贸易术语时,用来解释风险转移的条件是货物特定化这一知识点时,可能会用到一个案例:中国以CFR贸易术语出口到美国小麦500M/T,卖方准备到目的港再将其中的200M/T给A商人,300M/T给B商人。结果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暴风雨袭击,其中的200M/T货物落海,卖方以风险已经转移给买方为由让买方承担损失。我们先不分析案例,而是分析下这个案例的背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在北美和欧洲;进口国在亚洲和非洲。我们向美国出口小麦本身就是不太符合实际的,会让学生产生我们向美国出口小麦的错误认识,而这种认识无论对他们写作论文还是实际工作都会产生误导。

教师在编造案例时必须要考虑到产业布局,不能违背了产业布局的规律。比如中东国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澳大利亚和巴西盛产铁矿石;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一般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主要是集中生产和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学生以后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时,才能按照产业布局规律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客户,从而才能顺利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

四、贸易术语的讲解中会用到自然地理的知识

(一)贸易术语的全称中必须包括一个地点,这个地点在以C开头的贸易术语中是费用转移点,不是交货地点。而在其他贸易术语中是交货地点,也是费用转移点。这个地点非常关键,因为这个地点发生变化,则对于以C开头的贸易术语而言,费用转移点就相应发生了变化。而对于其他贸易术语,则风险转移地点、交货地点以及费用转移点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目的国的城市和港口不熟悉的话,很难正确选择合适的地点。例如有些教师在讲出口到美国的案例时,只知道用CFR New York,而不知道美国的其他港口,从而使学生产生出口美国,目的港就是纽约的错误认识。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理想的理论模型之上的,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同时信息是对称的,由于比较优势所带来的价格的差异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其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而这种比较优势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来决定的,一国使用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便具备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即认为在报酬不变和完全经济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从事的是“小麦式的贸易”。比如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国内大量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进口那些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次优的不完全竞争状态下运行,现实的市场经济正是处于此种状态,但成效确是显而易见的,各国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后,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

克鲁格曼在《重新认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中阐明了关于规模报酬递增导致国际贸易的新理论。他在书中论述到:“为什么飞机会在西雅图制造,其原因很难说是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具有制造飞机的经济特征,与之相反,其关键先是报酬递增这一定律使飞机制造肯定会集中在一个地点。而西雅图又偶然使这个转盘上转轮所停住的地方。”指出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105-107.

篇5

(一)案例教学符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典型事件,案例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从而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向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能力训练,更有利于实现国贸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实践能力,即实务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国贸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多,包括入学时的认识实习、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的社会调查、掌握多门专业课精髓后的课程实习、为进入社会作准备的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到外贸公司或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观摩学习、在校内机房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多渠道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以实习生身份到校外毕业实习等。这些实习多数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对于重大国际经贸事件的理论分析能力帮助不大。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借助于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生动的实例,每个学生可以扮演“美联储”“中国央行”“美国商务部”“欧盟成员国”“WTO”等不同角色,并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比如,在讲到外汇倾销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中欧两家公司的业务代表进行价格谈判,讨论在欧元贬值的情况下国内公司在多大幅度内进行价格调整仍可比贬值前获取更多利润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外汇倾销实现外贸增值的条件。

(三)案例教学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超的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案例教学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媒介。国贸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等。学生已经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人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企业招聘时之所以要求应聘者有一定工作经验,就是因为企业不愿意再投入时间把应聘者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他们希望从应聘者那里直接受益。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学生评价方式

目前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业时,基本上单一依赖最终考试成绩,为改善这种状况,课堂考勤、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和小测试都被用来作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但这些始终没有摆脱传统评价的范围,无法切实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只是将传统评价方法换了一下包装,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这一点。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教师可以较多地了解到学生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如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案例辩论的技巧、发言时间和次数、总结分析能力等多因素来确定分数。这就要求学生事先认真阅读案例,搜集相关资料。例如,讲到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对外贸易依存度时,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先搜集中国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依存度数据,总结出变化规律并找到规律产生的原因,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高的原因和利弊进行分析。

二、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建立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国际贸易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形式多样,内容涉及面广,教师要重视平时的收集和整理,才能不断地补充案例库的内容。一般来说,选择的案例应符合四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具有代表性。教学案例应能反映事物的共同特性,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要具有真实性。案例要源于生活,而不是脱离实践杜撰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三是要具有相关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而不能不着边际,使学生听后不知所云。四是要具有时效性,五年前的数据就不如最新数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基本概念的时候,可以把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结构等上年数据列举出来,应比教材上十年前的数据更吸引学生。十年时间,一个国家的经济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学生也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探究规律,但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现在服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案例的获得有多种渠道,有些案例比较容易获得,如从出版的案例集和教材中就可以获取;有些案例则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通过整理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而获得;还可以将不同案例创设成一个新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设计

进行案例教学前,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对每一个案例做好详细的计划和内容安排,主要包括案例的展示方法和展示时间,决定使用多媒体课件还是纸质版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把案例的不同部分在恰当的时间点分段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案例;案例介绍、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的时间要合理分配,控制好课堂的节奏;事先拟定好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因为其状态和观点会对后面发言的学生影响很大。根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可选择理论知识较扎实、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第一位发言人。此外,教师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提前想好应对之策。

(三)案例分析和总结

案例有多种类型,如引导型案例、辩论型案例、角色扮演型案例等。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案例分析的要求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中,学生作出总结就是一个分析讨论的过程,扮演结束后也可以组织学生再进行补充。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教师来适当补充和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来进行全程总结,此时教师要适时地指出案例中的知识点,以及案例讨论的正确思路,对学生的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指出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还要对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

三、国际贸易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学之所以首创并成功推行了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因为哈佛大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讲授案例。一个好的承担案例教学的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将一些真实细致的感受和体会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爆发出全部的热情并且感染到每个学生。另外,要合理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既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言,保持课堂有序而不混乱。教师应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是主要角色,可以说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理论上,开放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的探索者,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学生从小就培养了听话、课堂上不讲话、有问题不提问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案例教学的困难。为了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足够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如果能实现角色转换,以参与者的身份考虑问题,烘托一下课堂气氛,将更加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进行。

(三)课前进行周密计划

国际贸易案例往往跨度较大,涉及面较广,使得教师对案例讨论的过程难以把握。常出现的状况有:学生发言不积极,出现冷场,教师只能自己圆场;个别学生夸夸其谈,内容枯燥无味,其他学生只充当旁听者,没有参与讨论;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观点,脱离主题漫无目的地谈论。原因在于,学生长期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突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学生开始觉得新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缺乏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以致不知该如何参与。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四)案例教学要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后WTO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建立,加大了全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因此国贸专业成为高校和考生眼中的香饽饽,国内一半以上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国贸专业。然而,就业市场同质导致过度竞争使得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就业形势变得尤为严峻。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取得了2006-2009年四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什么样的原因成就了高就业率呢?本文就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及实践进行了归纳,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

当今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普通高校的国贸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是培养人”这一命题,而代之以“规范人、塑造人”的标准。

(二)定位不清晰,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应用型人才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偏向研究开发性的应用型人才和偏向实践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1]。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是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通本科院校通常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受限于生源质量和教师整体状况,盲目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是值得商榷的。这类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定位。

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突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避免知识面过窄,又要防止出现一味地追求厚基础,而忽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三)培养模式趋同化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现在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高级专业人才”,把“高级”等同于“理论”,趋同于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象牙塔式教育模式

当前国际经贸专业课题体系设置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严重制约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组合而成的“三段式”模式,人才培养要么定位于“知识型”、要么定位于“技能型”,忽略了既有较广的国际经贸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趋同性,导致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在竞争力的趋同性,结构性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性。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单模仿,在课堂教学上集中表现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应用”。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大部分采取的形式为带领学生与工厂、企业参观,真正参与实践的少。

高校对教师考评机制“科研为王”一刀切,导致教师集中于理论研究,外贸实务操作教学能力不足[2]。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商业机密,外贸公司和企业不是很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稳定等,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重书本知识传授、轻社会能力培养

大学扩招及师资立足的制约,采取的多是上大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的辅导和沟通机会少,造成老师和学生的陌生感。培养模式的单一和考核方式的单调,学生能力的单一性(考试能力强但社会能力差)的特点尤为突出。比如团队合作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缺失都成为制约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障碍。

二、独具特色的科学定位探索

桂林理工大学在省部共建后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大约占70%左右,学校在对国贸专业定位时,综合分析了我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成为投资和贸易热土,相邻的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省份,因此,面向东盟和港珠澳(香港、珠三角及澳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基本定位。同时,考虑到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师资条件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总结了“立足地方、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提素质、出特色”的定位思路。

三、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

(一)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

针对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在学生知识构架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课程体系的五点要求:“厚”—基础理论要扎实;“宽”—选修课程安排及方向要多;“精”—课程要精;“新”—内容要紧追学科发展最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要适应社会、学生的需要。

于是,我们设置了两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两课”、外语、数学、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素质教育,以提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学科课程平台则侧重于国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需要,设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课程。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等。

此外,我们设置了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为宽口径培养提供体系支撑。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技术贸易、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技巧和电子商务及应用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贸实务的基本知识;通过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市场基本面的分析方法,掌握关于国际市场、竞争因素、商业技巧、竞争秩序,顾客兴趣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商务统计、经济评估和数据分析技巧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下企业运营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商务伦理道德,掌握一定的交际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基本知识要求,也满足了不同职业方向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国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开设了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独具特色的东盟实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设置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讨论专题,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及校内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和外贸单证实务操作等四个平台,通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操作,增强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国际贸易模拟和单证实务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贸易全过程,并广泛联系外贸企业、海关、商检等单位实地见习,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三)特色课程打造竞争优势

为突出特色,体现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的特色,开设了东盟经济概论、东盟贸易实务操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独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增进同学们对东盟的了解,熟悉东盟国家基本环境和外贸实务操作的特殊性,为学生就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开设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使平时教学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

(四)强化应用能力的教学形式

1.以提高一线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入点。不管教学体系设计多么完美,设想如何周全,知识传授最终都是由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完成,因此高水平教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第一要素。学校每年都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老师出国学习、参加国内的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教学中,要求老师减少以往填鸭式灌输授课方式,代之以更多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逐步形成学生和老师通过互动完成教学的良好授课氛围。授课方式的改变也让教师角色从“传道”者转向获知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生惑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创业的指导人。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倡教师采用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创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作业和考试更多是大量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分析,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

4.推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动态、丰富的资讯,使教材生动具体,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5.推行“本科教育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除辅导员以外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导师,负责同学们对学生进行辅导,制订了定期指导和谈话制度,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结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普通高校在学生培养上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目攀比,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税法原则 国际税收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在当事人双方或多方间进行的各种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易活动。自电子商务这种新兴的远距离交易方式成为传统交易以外的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它使得传统国际商务的交易中介和交易方式发生了结构性、革命性的变化,给传统的税收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对于国际税法基本原则的冲击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基本原则冲击的前提——可税性。

从税收的本质上看,税收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由国家参与国民收入或社会剩余产品的一种分配活动。从微观角度讲,企业只要创造了剩余价值,具有盈利性,那么他就具有纳税能力,基于公共需要对其征税符合量能纳税的要求,课税也是合理的。并且其实质与传统商务没有任何区别,与传统商务一样享受着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如果仅仅因为电子商务的经营方式不同于传统商务而导致税收待遇的差别,那么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将会被彻底扰乱。因此电子商务的应税性在法律经济的角度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本文论述的前提。

(二)电子商务对于国际税收管辖权相对独立原则的冲击。

国际税收管辖权相对独立原则就是指在国际税收中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实行何种涉外税收法律制度,有权决定具体的涉外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征税方式和征税程度,享有自,任何人、任何国家和任何国际组织都应尊重他国的税收管辖权。目前国际税收管辖权主要有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两种,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管辖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弱化。由于电子商务是以一种虚拟形式存在的,因此它是无形的,并且弱化了经济活动与特定地点间的联系。“单个交易可能在瞬间跨越若干个地理疆界,一个‘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可能牵涉成千上万个税收辖区,不仅查明各个辖区相当困难,即使知道该交易所牵涉的辖区,对其征税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使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严重弱化,并且在执行具体措施方面也会遭遇很大的困难。

其次,居民管辖权受到挑战。居民税收管辖权是指国家以纳税人是否与自己的领土存在着所属关系为依据。有实际存在的交易中介,纳税人的身份认定是比较容易且可行的。然而,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普遍化、全球化,自然人和法人身份的判定愈来愈模糊。

(三)电子商务对于国际税收公平原则的冲击。

所谓国际税收分配公平原则就是指国家在其税收管辖权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平等地参与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使有关国家从国际交易的所得中获得合理的税收份额。当跨国的网上服务和无形产品提供者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时,一国政府就难以认定提供商是否在其国内有经营机构和人。而且,为了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均在网上交易过程中的诸如注册认证、电子支付等过程中采取了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则增加了应纳税款额度的认定难度,创造出许多“隐性收入”,破坏了税收法定原则,而进一步破坏了税收的公平性。

(四)电子商务国际税收中性原则的冲击。

国际税收中性原则就是指国际税收法律法规不应对跨国纳税人跨国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以及企业的组织形式等产生影响的原则。构建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避税与逃税的法律规范以及常设机构的原则确定都是中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首先,双重征税或避税与逃税,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决策。在电子贸易领域,由于交易地点,交易场所,交易信息很难确定并且有时没有中间人作为交易媒介致使企业有时会遭受到了双重征税或者根据经济学中对商业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理性人”的构想会导致企业为追求更高利益而进行避税与逃税的行为发生。

其次,常设机构的确定包含了避免因投资区位和企业组织形式等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因而也是税收中性原则的体现。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常设机构的概念受到挑战。根据OECD税收协定范本,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设定常设机构,其营业利润应向该国纳税。所谓“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作业场所等等。然而电子商务中企业可以任意在任何一个国家设立或利用一个服务器,成立商业网站进行营运,常设机构的定义因此受到挑战。网站是否可以看做是常设机构?如果能看作是常设机构,那么企业为了避税便可轻易地把网站移到税收较低的国家或者避税地,那么监管的难度以及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五)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效率原则的冲击。

国际税收效率原则就是以最小的税收成本获取最大的国际税收收入,并利用国际税收的调控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全面发展,或者最大限度地减缓国际税收对国际经济发展的阻碍。国际税收效率原则包括国际税收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方面。从行政效率上而言,由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坚持地域税收管辖优先原则,但是来源地的判定被电子商务的无国界、无距离的特点所弱化所以会导致税收的冲突和摩擦。从经济效益而言,网上交易的国际流动性极强,国际逃避税行为会大量增加,利用低税区或免税区避税,在避税地建立公司易如反掌,只要在选择的地区建立一个网址便可。另外,以转移定价为主要形式的国际逃避税活动会变得规模更大,更难以控制。因此传统的税收模式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会导致国家税收成本增高以及相关国家全面开展税务行政摩擦加剧的可能。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对国家对于税收征收与管理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应如何解决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基本原则的冲击

(一)在遵守国际税收管辖权相对独立原则的前提下维护国家税收权利。

我国是电子商务的净进口国,在跨境电子商务税收领域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在电子商务立法方面,我国尤其要注意维护我国的税收经济,坚持强调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以保护税基,同时促进跨国电子商务的公平合理的税收权益分配秩序的形成。国家税收作为一种凭借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形式,具有类似国家的独立性和排他胜。我国可以根据本国财政利益需要和基本国情,不受任何外来干涉地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则体系。同时,所得税制度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保证,是处理社会再分配关系的法律依据。作为电子商务净进口国,我国必须维护和强化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新技术发展中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权益。

(二)在遵守税收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实行单一的来源地管辖权。

在电子商务国际税收管辖权这一问题上,我国应继续坚持电子商务输入国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原则,该原则应该成为我们的国际税收管辖政策的基本的出发点,这也符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其次,从税收公平的机会原则看,税收负担也应按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大小来分摊。发达国家的居民通过互联网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并获利润。尽管作为居民所在地的发达国为其提供了一定“机会”,但对获取利润起决定性作用的“机会”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如果使用居民税收管辖权,发展中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将一无所获,这显然不公平。而行使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国际电子商务环境中,就能够在跨国纳税人和国内纳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公平。

(三)在遵守国际税收中性原则与国际税收效率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常设机构认定的中性原则以及提高税收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现代化水平。

税收中性原则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本质意义在于:税收的实施不应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延缓或阻碍作用。在常设机构的认定上坚持中性原则意味着,首先,要避免双重征税、不征税和防止避税与逃税,因为这总体上就体现了国际税收中性原则。避免双重征税和不征税的理由如前。同时,防止避税与逃税需要在常设机构的认定方面达成国际协议,不能造成营业人随意更改常设机构位置的结果。其次,对常设机构的认定应当统一,不应对在线交易的商品和劳务下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以免造成营业人利用网络的游移性改变常设机构以避税或选择较低的税率。因此坚持常设机构认定的中性原则适合于我国国情保障了我国的税收来源,同时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国际征收重复的现象发生。

此外,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商可以免除中间人直接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使得电子商务中的征税点大量地减少了,并节约了税收成本,增加了税收收入。只要税务机关努力提高自身的税收征收管理现代化水平,电子商务税收与税收效率原则的契合度将越来越高。

最后,正如著名大法官卡多佐所说:“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面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交易形式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法律应当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应对其发展,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在国际税法基本原则方面,维护本国在跨国电子商务所创造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中的国家利益,在肯定电子商务的可税性之前提下,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构建新的税收征收体系是我们值得探讨的应对之策。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11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廖益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及中国的对策.东南学术,2000(03).

[2]陈晓红.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0(09).

[3]王凯.电子商务的税收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国家电子商务征税应遵循公平和效率原则,2009(07).

[5]李雪若.李伟.电子商务与税收.中国科技产业,2000(4).

[6]刘丹.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的影响之分析.研究生法学,2009(10)24卷.

[7]计金标.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税务报,2001年3月14日.

[8]陈延忠.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原则问题探析.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从》(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9]蒋新苗.国际税法基本原则的定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10]袁曦.电子商务给国际税法带来的冲击和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12)中.

[11]许方明.电子商务对国际说法的影响.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4).

[12]胡郁舒.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管辖权的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法学硕士论文.

[13]唐平舟,刘吉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应对策略探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09年刊.

[14]赵凯.电子商务下国际税收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法学硕士论文2010年.

[15]刘隆亨.国际税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版P16—19页.

篇8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始建于1996年,在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本专业已有八届毕业生,共招收800多名学生,现有在校生182人,报到率达97%以上。经过十年的不断学习、探索、整合、优化和改革创新,商务英语专业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文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生特色能力培养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彰显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色能力要彰显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色能力,首先要准确定位其内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力体系,并实施到各项改革和建设中。1.1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色能力的内涵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合理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实行“宽窄并存”的原则。我院作为全国首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实战型、复合型人才是我院的培养目标和宗旨。本专业更是以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为根本,以能力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实现国际商务技能与实用英语的一体化。经充分研讨、论证,我们将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定位为“融国际商务知识/技能与实用英语技能为一体,做到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技能与所面向的岗位群的零距离对接”。1.2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色能力体系本专业的特色能力体系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学生在校期间所修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与三大模块密切相连。基础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法律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商务英语读、写能力;商务英语会话、翻译能力;进出口单证审阅、制作能力;电子商务技能。综合技能:进出口贸易实际操作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外事礼仪接待能力;组织应变/适应能力。1.3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与实施本专业制定并实施了行之有效的“以能力为主线、就业为导向”的旨在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本专业建立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国际商务与英语相结合的老、中、青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者5人,占总数的近40%,双师型教师7人,占54%。专业带头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外经贸大学,从事过翻译、外销员等工作,并有多年国外工作和执教经验。本专业拥有一支既懂外贸、英语听说能力又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在系部领导的支持下,还特聘了南师大教授和扬州外经委主任为客座教授。另外本专业一直注重对年轻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1.3.1 课程设置与改革本专业设置了融国际商务和英语为一体课程体系。建立了公共基础课、职业基本技能课、职业综合技能课、职业技能实训课四大板块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训练课程所占的比例。并按社会需求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整改,调整了专业培养计划,强化了实践技能模块(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接近1∶1)。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增开并强化了进出口单证、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技术含量高的课程。1.3.2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1)听说领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可以通过对语言的掌握进行沟通、交流,本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对主干课程普遍采用了“听说领先”的方针,旨在强化学生听、说能力。(2)双语教学。本专业已经初步尝试在《进出口单证》、《外贸函电》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旨在将国际商务知识/技能与实用英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3)多媒体教学。本专业在所有课程中均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制作了相应的图文并茂的课件,如《BEC》、《进出口单证》、《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地理》等(4)语音语调强化。根据高职商务英语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结合语言的自身特点,本专业在新生入学时即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语音、语调强化训练,以纠正学生不够标准错误的发音,并通过严格考核,达到学生一开始便养成说英语时语音、语调纯正、地道,语言流畅的习惯,为培养一流的英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3.3 教材建设和改革对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我们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级、省部级的核心教材。如核心课程《剑桥国际商务英语》采用了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由Leo Jones和Richard Alexander主编的剑桥国际商务英语教程系列,以充分保证教材的题材新颖,原汁原味。同时,本专业教师也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由专业带头人主编,本专业教师参编的《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程》即将出版。1.3.4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本专业在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室———6个语言实验室,1个国际贸易操作实训室,2个电子商务实训室,1个外汇实训室,1个进出口单证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江苏大田国际货运公司,江苏万士新电子有限公司,南京伟创力科技有限公司,晨辉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翻译中心等。1.3.5 X技能证书建设技能证书的获取是本专业特色能力的一大体现,而学生应该在在校期间多拿证书,尤其是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从业证书。根据本专业特点我们把相关X证书的获取和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时可顺利获取如下相关证书,增添了学生就业时的砝码。CET4/6级证书;BEC初级/中级证书;江苏省中级口语/口译证书;单证员;报关员;江苏省通用能力证书;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1.3.6 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英文氛围,提倡英文思维,并专门配置了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潜移默化,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语法竞赛、英语角、英语晚会和英语短剧等活动已成为本专业的一大亮点。2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色能力培养与实施的成效

本专业于2003年11月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年5月完成自查总结。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发表了多篇论文。而经过近三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参加各项与商务英语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吴乐佳同学获得全国首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全国一等奖。同时,不少毕业生取得了多种专业技能证书,如: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证书,由英国剑桥大学颁发的剑桥商务英语初/中级证书,江苏省中级口语/口译证书等。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充分显示了专业特色能力优势,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一大批同学在中外合资或著名国有外贸公司工作,担任了外贸业务员助理,英文秘书,单证员,报关员等热门高回报的职务。

参考文献

[1]李义华.加拿大社区教育及中加合作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46 48.

[2]李义华.提高英语口语之我见[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69 72.

[3]金黎明.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5 67

.[4]金黎明.英文单词记忆的困难分析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76 77.

[5]胡凌.英语语音教学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71 73.

[6]胡凌.高职院校英语课外活动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78 81.

[7]张杨杨,浅谈CA I在我院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83 8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