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思想品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

篇1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一种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的说教、说服、说理等教育手段仍占有很大比重,这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引入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要选准整合点,抓住整合切入时机,让抽象的概念和枯燥乏味的原理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下变得灵动和活泼,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体验知识,掌握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熟和健康成长。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在讲解有关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定时,就比较适用于传统教学的讲授,这样的直面的讲授更体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也有助于免除其他干扰,不遗漏法律任何细节。当然在此基础上,初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财产所有权层级逻辑关系思维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产所有权等相关法律条文。针对本课的教学案例,就可以充分发挥Flas软件的优势,把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案例图片做成一个个小情节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分析案例的来龙去脉和案例所隐含的细节,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合理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相辅相成,才是更好地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综合素养。

2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仅是与教师的教学相关联的,还需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初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处理,最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形式可以是单机版的,也可以是网络版的,不论哪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面对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整合平台而得心应手地辅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思想品德教师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机”兴叹、望“图”兴叹,感到无所适从。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观下的自学环境下,都需要学生能够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处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也正是现代新一代学生的必备基本信息素养。否则,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也是独角戏,会留遗憾。最后,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整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资源的辅助效果。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做好配合,这样才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毫无刻意表现之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的终身心理、道德的教育,仅限于教学课堂上的信息资源呈现和辅助,不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深化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联的知识案例,丰富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提供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或平台,让师生、生生在开放、绿色的网络学习教育空间里畅所欲言,让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师生交流变成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教师可以留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如QQ群里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带着对相应法律条文的疑问在百度里查询获得解答。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不断辩论和观点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结论,这也达到了课后信息技术整合空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其实,这种形式的网络学习研讨教育空间,已经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后网络学习教研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种课后的网络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展学生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有知识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模拟作用,可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活动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精典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证人等,进行一堂“模拟法庭课”。这其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多媒体课件及时呈现新的案例审判提示和下一步的辩论“机关”,让学生由刚开始的思路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到表达流利、辩论激烈,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财产所有权案例的背景原因和结论,掌握此类法律条文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财产继承权,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既要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语

篇2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教学设计中的导语设计能让学生快速对事件进行反应,并围绕主题在内心形成独特的情感态度,进而增强学习能力。譬如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关心的实际出发,以资源、环境、人口为导语设置,并以学校、社区为范围,交流所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变化,随后引申到我国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之中。这样不仅让品德课回归社会,而且根据导语让学生在兴趣点上理解、掌握,促使知识内化。

(二)精心设置问题,启发思维

在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既要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我爱你,中国》一文时,事先播放《爱我中华》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而过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如从歌曲中你们能了解到我国的民族状况是怎么样么?还可以根据故事是设置问题: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这样一个维族的老妈妈叫阿里帕,她身前身后都是娃,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通过故事讲解向同学们设置问题:大家来说说古今往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故事?还可以通过俗语“家和万事兴”,引导学生启发思维去思考如何去维护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具有开放性,而且问题紧贴教材内容,通过对问题的参与,学生思维也得到发散,知识的掌握也就娴熟通彻。

(三)精心创设情境,活跃课堂

在创设情境时,既要考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说。笔者在讲鲁教版八年级《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家庭喜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创设了多个情境;用《好妈妈》歌曲的旋律进行创作表演,调动同学们的爱母情思;给妈妈画像,表达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这样,同学们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气氛中,尽情地表现着,展现出集体的互动。

(四)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创设艺术情景的同时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根据多媒情景鼓起想象的风帆,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走科教兴国之路》一堂课时,运用多媒体先后出示显示我国重大科技技术成果的PPT,如世界最快的列车---中国的“和谐号”CRH-380A、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中国芯---开创我国未来载人潜水器破3700米深度,在南海海底插国旗…。通过这些多媒PPT的情境演示,让学生对走科教兴国之路产生强大的参与欲望,进而唤醒学生学习激情,学习主体意识得到激发。进而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当今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二、初中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误区

(一)“三维”教学目标难以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落实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目标设定都具其自身科学性。由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在三维目标的设定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忽视知识目标的落实,结果导致教学上“花样繁多”,但课本知识却没有得到巩固锻炼,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片面。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以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课本重点内容的深讲计划,而需要记忆的内容只需让学生预留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要分门别类,严禁贪多的设计策略。

(二)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不能合理利用

新课标主张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极大鲜活的“图、文、声”影音视频资源为学生开拓了眼界,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弊端在于此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设计上盲目追求课件容量,以繁多的事例和材料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形成了以课标主导的扭曲教学,使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远远不足。为此,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教师不能只是追求场面宏大,教育资源也只是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教育资源,能用则用,并用的巧妙,才能让学生有所获,资源指导有所值。

(三)在思品教学设计中千万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现今的思想品德课程,由于有了课标理念作为指导,教育资源应用也广泛,教学策略也多而有效,造成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简单的思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探究比例随之上涨,却很少挖掘教材,吃透教材进行探究设计,往往在思品教学设计中为“探究”而探究,设置问题多是那种“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因而,在探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研究设计应避免形而上学做法,在考虑活动灵活性和多样化都同时,应扣紧教材,挖掘教材内主旨内容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引导和调控探究活动。

篇3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思想品德课堂营造很好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的呈现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当中去。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新闻片段、典型的相关案例、或是其他一些有用的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课本所学的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探索、去接受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更加直观的、有系统的构建单元甚至是整本书的知识框架。其次,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探讨问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和概念的理解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有时离不开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教师在板书的同时就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不能很好地和学生互动。而且,过多的板书还会浪费课堂时间。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不需要再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述,可以适时地走到学生当中,更好的和学生互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者,多媒体教学能够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一些与时代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另外,学生接受到了更多的信息,教学内容会更加充实和丰富。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仅仅通过一些幻灯片就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呈现知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所学内容有很好的把握。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完善

如今是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学生的眼界也逐渐开阔,对信息的占有量逐步增大。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要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时刻洞察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了解各种知识,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2.课堂教学要不拘于形式,要更注重于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记住任何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形式只是内容展现的一种方式。要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调整课件的内容,在课堂上不能不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一味地跟着课件走。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注意选择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件素材,使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必要时可以放弃课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

3.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能过分地依赖于它。有些教师觉得自己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课件制作上,以为只要自己把课件展现给学生就可以了。因此就放松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频繁地看幻灯片,一些重点难点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幻灯片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感到视觉疲劳,对多媒体教学产生反感。如果是这样,多媒体教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成了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所以,要本着正确的态度去使用多媒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4.多媒体教学要和自身教学风格相结合

篇4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深远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作者:程国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漳新中学

参考文献:

[1]闫玉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10.

篇6

1.教学方法不合适

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依然还是朗诵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复读,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引申和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平淡乏味,缺乏应有的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会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局限于教学课本,内容多为纯粹的理论性内容,而且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实际生活、流行元素的联系与统一,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很难从这些语句中真正体会到相应的概念,对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同时,许多教师仅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学内容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导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离。

3.教学手段不正确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当下初中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影响中不良成分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校加大对这些新媒体的重视。首先,通过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变为更容易被广大初中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更为直接、形象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所理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其次,给学生推荐具有正能量的网站、微博,让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中。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解决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行,传统观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这对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对策。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性质认识不清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学科,与其他的学科课程既有着共性,也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质。思想品德课不仅是智育的课程,更是德育的课程,同时也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水平获得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科。

可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定为应付考试。他们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这直接导致教学目标发生偏离,也最终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正确建立进行引领和培养,学生也难以通过思想道德课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此以往,这不仅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课程的性质也会随之发生不良的改变。

2.主要任务存在偏差

现在依旧有少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存在这样的想法:只有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中,尤其是中考获得优异的思想品德成绩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自己全部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忽视了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获得科学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些教师便以学科的本位观念作为起点,片面强调课程在考试中的地位,争取到大量的课时之后,进行的不是对学生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而是无尽的练习和训练。更有甚者,个别初三思想品德课的课时增加到每周七节,并且内容几乎全被复习资料的学习,模拟试卷的讲评所占据。这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3.观念方法需要改善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个别教师缺乏工作的责任心。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激情和创新热情,延续着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他们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大多通过生硬记忆让学生进行学习,懒于甚至不愿接受新鲜、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甚至给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形象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4.课程标准把握不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基础和纲领性文件,也是以国家名义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的规范。新课标不仅具有权威、富有时代气息和指导性的特点,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思想品德教师任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和新课标紧密结合,让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有力指导。

可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新课标学习仅仅是一次性的,应付差事,学过即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把教材内容作为唯一标准,缺乏对教材的整合,学生学习没有科学性,知识点无法实现系统化和整体化,而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这一目的更是无从谈起。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的解决

1.对新课标和教材进行研读

正如上文所述,新课标内容是国家进行教科书编写、考试的命题,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基础。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料,更是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的重要媒介。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具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并以此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站在全局的层面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中包括课程的主题设置,各主题的详细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应当达到的教育效果等;其次,教师必须把握不同板块间、单元间、课程甚至段落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提炼主线的方式确定课程的逻辑体系。最后,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和国家国情”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内容的分类,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结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的方式把教材读“薄”和读“活”,进而有的放矢地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需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本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合理统筹课时安排。同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均衡性,通过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制订出一份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的时间分配和结构安排上还要预设出一定的弹性空间,防止由于学校放假、临时考试、教师临时外出等原因造成教学安排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研读和安排,可以使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的内容与主旨进行整体性掌握,有利于明确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并且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能充分体现,重难点突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学习中熟练掌握必需的知识。

2.将教材知识内容实现整合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均有效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加之教材内容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了很好契合,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活动设计,同时通过对教材中各栏目、标题、文字甚至图片的内容整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和每个教学细节上进行落实的基础上,还要认识到教材作为一个内容相对稳定的教学资料,部分内容尤其是引例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所以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的社会现状,在充分整合教材内容体系、尊重教材理论观点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或进一步引例。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思想品德学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应当针对课程极强的时效性以及实践性特点,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让教学内容和活动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

3.充分发挥师生教学的主动性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响应这个理念。可是,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害怕学生因为惰性或学习方法的不科学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对思想品德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分析不够透彻,一再讲解和传授,结果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反而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反而被削弱。

事实上,这些教师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也很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树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信,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获得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并且在教学中还要保证全员参与,切实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所有学生身上。

另外,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主学习当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给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机会。比如,在教材中有很多较抽象或者“矛盾”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甚至误解。这时,教师应当通过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创设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希望自己的思维向着更加宽广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当然,教师的问题和情境必须创设得精确,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性质。比如,在讲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时提出“是否说明我国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了”;或者“如今贫富差距拉大”和共同富裕道路是否矛盾?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从而使他们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之,初中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响应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决,从而达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淑红.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6).

篇8

然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设计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缺乏生活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

3.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或者提问包含着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

4.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笔者通过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课堂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温故知新型问题设计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的将复习的内容设计成彼此相关联的问题,并预设部分新问题,为新的学习内容铺垫,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可是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新知。

例如,在九年级的第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1.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2.我们为谁履行责任?学生思考后发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遵守法律、社会公德等。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发利用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设计一些富有层次感的问题。在编排上,教材每个知识领域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教师设计自学问题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将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个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知识。

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设计一个具体案例:魏某从小沾染了不良行为,开始小偷小摸,后来逐步发展到撬门破锁、入室盗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自学问题:

1.魏某的小偷小摸行为和入室盗窃行为都是什么行为?2.两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何不同?3.由此可见,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上述问题的设计从具体案例入手,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难点迎刃而解。

三、情境问题设计

其实,大多数的思想品德课堂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缩影。教学中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将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结合情景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案例中解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例如,有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创新课时,将科技发明小英雄的“跑步洗衣机”搬上课堂,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1.小英雄为什么受到了表彰?2.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什么?通过小组的思考、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要从小培养创新;2.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3.要创新就要学会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深化了课本的内容,实现了德育目标。

四、时事问题设计

思品课的内容与社会时政、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自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性的特征。这样,学生的自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背诵之中,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才能达到有效地自学效果。

例如,有位思品老师,在讲授“保护大自然,我们在行动”这一课时,结合当前的西南旱灾,设计问题:

1.西南旱灾的原因是什麽?

2.旱灾给我们那些警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