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历史课堂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
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n
bsp;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
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
一、紧扣课时中心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与老教材的编排不同,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
二、优化三维目标
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三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
我在讲授科举制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隋炀帝大业元年某日凌晨(公元605年),都城长安各地张贴了一张新告示,引来了不少百姓的围观。告示上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表皇恩浩荡,特开恩科,设明经、进士二目,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三教九流,一律分科取士,择优录取。钦此!”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如果你是当时的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平民百姓,你会分别抱以怎样的态度。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三、锁定时空要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了。
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点的时间特点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
我在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了“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四、创设核心问题
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好问题一个就够了,一个好的问题既紧扣了课时中心,又优化了三维目标,更重要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挖掘,从而更加实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在讲授《美苏争锋》时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突破口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1962年10月16日,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就古巴导弹问题召开了一次最高军事机密会议。肯尼迪总统就如何处理导弹问题咨询了几位将军。最后达成两派观点:一派主张武力解决,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思考:就当时美苏时局来看,如果你是肯尼迪,你会听取哪派观点,为什么?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2“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的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3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不同的实际学习情况、心理发展状况、接受知识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讲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内容和过程,有利于向学生教授新知识,加深巩固知识。其中可以运用叙述生动性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史实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真实场面。同时,用描述的方法,将历史形象化,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探索的能力,逐步领悟历史的相关结论。例如在讲《》的时,把重点放在描述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壮烈场景,将当时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生动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讲解法中的综合分析、实例论证、释文说明、相对比等方法来讲解史实中的经济发展、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内容。同时融入谈话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理解难点、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应用图示法快捷的优点,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的方法调动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颠覆以往历史教学的枯燥现象。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应用具体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证明正确的观点。在一些历史课堂上,例如讲解《百家争鸣》时,我会应用新型的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会先分组,让学生自己学去讨论和归纳各派的学术观点,自己融入史实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请用百家争鸣某派的观点,将现实生活中乱丢垃圾这类素质的问题,谈谈自身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发言,指导学生归纳:法家:“此地禁止乱丢垃圾,违者罚款!”道家:“丢垃圾吧,污染环境,我不住在这里。”儒家:“请不要在这里丢了,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丢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就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而历史本身也非常具有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加不会去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教材,贯穿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候,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讲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引用《射雕英雄传》这类家喻户晓的故事,又如在讲述秦灭亡的时候穿插“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又如在讲解汉武帝时,引入“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这样既能给与教材框架与灵魂,又能激发学生学历历史的兴趣,使其学生很有兴趣的在课内课外自主的收集材料、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精心设计的问题,适时设置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杠杆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参与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杠杆。教师做为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具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导入,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图书资料,或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例如“辩论会”、“讨论会”的多种形式来检验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列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的口才能力。
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激发思维能力多提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学生在探讨、探究中学习历史知识,提升能力。在教《唐朝前期的繁盛》时,我会巧妙的设计问题,吸引学生善于思考。我会提问:“如何看待作者对隋亡的认识,你觉得是否正确,有什么看法?”然后追问:“你如何看待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她是否是位凶狠残暴的皇帝?”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将历史背景的重要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上应该属于比较高层次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将历史背景或观点放在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去激发思维能力。
(二)精炼准确的讲解学习内容
历史教师应该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难点问题,然后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把课文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的结构。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课时,课文中介绍了战国使其的著名战役,例如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在对学生讲解这两场战役的时候,部分学生会认为庞涓能力不行。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两场战争的真实情况,我将学生带入历史图册,通过观察示意图,找出两场战争的不同之处,抓住双方的行军的路线,看出重点。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明白不是庞涓能力不行,二是孙膑太强。在加上庞涓率军侵略而发起的战争,所以在历史意义上也是失败的必然因素。对历史内容的深层次分析,让学生对春秋战国的史实更加感兴趣,加深了影响,即使在课后也会自觉的学习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培养自学意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使其学生明白:学习是自身的事。应该如何听课、完成作业、课后复习,如何发言、讨论、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性、自学性,保障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部动力,以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加以引导和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理清课堂疑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资料,给与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也能寻求答案。在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会通过目录是独立战争前的“美国”,让学生发现这个标题的特殊意义。学生迅速的发现“美国”上面加了引号,抓住这个资源,让学生寻找原因美国是一个国家,在这里为什么会加上引号?因此学生在认识上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掌握学生心理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心理方面给学生有创新意义的刺激,使其学生在感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从教学方面讲,这种具有新鲜意识的激发能将学生的记忆力高度集中,促进他们积极向上,自觉性的调动全部的力量来进行学习。
(四)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都有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创造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地理、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社会科学知识,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凝聚,体现了各民族集体的文化素养,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用这些丰富的民族人文知识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
二、借助各民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和著名人物的成就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上的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每一位先进人物身上都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如,勇敢、坚强、不怕牺牲、远大志向、爱国精神等;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他们取得重大成就的过程中,往往所表现的勤奋、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献身科学的精神都是值得后人去学习和养成,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借助这些人物的品质,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是不仅仅具有偶然性,还有主、客观的原因,而且每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原因与结果之间都有内在联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借助学生在历史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巩固人文素养
随着国家对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色彩,课堂上了有了生机和活力。在历史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师生都是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学习,特别是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相互携手,共同去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既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能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展示。尊重学生人格的学习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巩固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插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就给了学生无尽的学习空间,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和内涵所在。借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达到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人才,这既是新时期历史课程的要求,又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五、借助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积极性比较低。
高中生一般还都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比较薄弱,而高中历史比较抽象,并且老师们一般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理解难度很大,听不懂就导致不愿意听,不愿意听就更听不懂,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随便听”的现状,期间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很少,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不活跃,老师的授课效率与学生的听课效率都很低,学生的历史成绩固然提不上去。
(二)学生们对高中历史不重视。
在高中经常听到一些老师们强调数理化与英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副科”,并且都是记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难度,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言论在无形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就觉得历史学不学都无所谓,考试前突击两天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行,对历史的不重视也使得学生们对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大大减少。
二、提高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提高课堂质量也是迫在眉睫的,那么老师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另辟途径,使用创新型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关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备课,突出教学重点。
老师们只有在课前充分进行备课,才能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老师在课下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积极预习,让课代表把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计一下,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明确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答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以降低学生们的理解难度。
上文提到,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描写,学生们不感兴趣,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熟悉的小案例,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尽量做到情景再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强度,以牢固掌握所学的新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革,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在课堂中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历史课堂上添加一些音乐元素与视频动画等,通过以前课本知识平面静态的展现到现在直观生动动态的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历史课堂上全神贯注,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四)建立一种奖励机制。
学生们的进步与优秀表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对其进行积极向上的言语鼓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立学生们的信心,当然还可以对大幅度进步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发一些小奖品,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质量,比如与学生经常在课下进行交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依据学生的历史成绩,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感觉历史课堂是温暖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