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政务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政务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务建设论文

篇1

我国政府自开国以来的职能转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99年前为“管治型”阶段;第二阶段,1999年至2010年,为“法治型”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至2020年为“服务型”阶段。作为一种政府职能形态,“服务型”政府应在法制完备、依法行政得到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为核心,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是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现代型政府。

二、当前消防执法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消防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社会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与人民群众对公共消防安全的新期待、新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执法队伍中,少数基层领导和消防监督人员执法为民的观念和意识不够强等问题是困扰消防工作发展的瓶颈。1.消防电子执法“事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执法人员专业能力不够高。消防监督管理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法”不仅包括消防执法过程中涉及的消防法律法规,还包括消防执法的程序。当前很多消防执法人员不熟悉本职岗位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和岗位技能,简单执法、机械执法、粗放执法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有些消防执法人员不会操作本岗位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离工作要求还有差距。二是执法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消防电子政务系统是为老百姓申报行政许可服务的,一些监督执法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服务意识,情绪执法、人情执法、利益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2.消防电子执法“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执法的过程不够公开透明。消防执法应公开的内容主要有:行政许可项目、法律依据、执法程序、执法人员身份、服务承诺、监督举报途径等。但由于公开方式的局限性,能够查看和了解到消防执法知识的人也局限于一些到窗口办理消防业务的人员。除行政许可外的行政处罚、火灾复核等消防业务以及这些业务办理的流程,只有在内部网络才能查询,并且只是指定部分有权限的消防执法人员才能查看。二是消防执法程序不够正当。“法治”中执法必须程序正当,在西方法治国家里又称程序正义。程序正当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程序设定正当,不偏向、不歧视,符合公平、公正的立法原则;二是指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程序法是实体法的保障,程序违法会造成实体法施行走样,偏离立法的轨道。三是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下放管理权限、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一站式”电子办公系统,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但在一些基层单位,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还没有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3.消防电子执法“事后”存在的问题一是事后监督力度不够强。消防执法分为“事先”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其中,“事先”监督的效果最佳,“事中”监督其次,“事后”监督的效果最弱。如果“事先”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设置好执法程序,就能从源头上规范消防执法行为,此后的“事中”和“事后”监督就容易很多。以前,由于执法质量考评抽档、调档程序设置得不够严密,往往产生很多档案重新“包装”的问题,即为了考评而在考前修改执法卷宗。这样,事后监督就无法对前面的执法行为产生约束力。现在,全国的消防队伍建设已经实现电子化、实时化,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日常监督等档案卷宗全部从网上走程序,逐步提高了透明度、公正性与时效性。二是责任追究体系不够完善。对于消防执法不力、执法过错行为采取的处理措施,直接影响着下次的执法行为。因此,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法的规范性。当前,对于“事后”监督和考评普遍存在着考评结果只体现在扣分、通报上,没有实际的处罚措施,未能对执法个人形成约束力,这样将导致违法违规执法持续存在而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和杜绝。

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消防电子政务建设

篇2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篇3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务透明度进一步增强。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电子政务工作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网站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篇4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2、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篇5

全球信息化水平最高的美国政府在2001年7月成立了电子政务特别工作小组,联邦机构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在美国,电子服务领域被分为四类:政府与公民(G2C)、政府与商务(G2B)、政府与政府(G2G)、政府的内部(IEE,内部效率和效能),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特点有如下三点———网站多:联邦级的行政、立法、司法部门、州及地方政府都拥有规模不小的网站;分类细:凡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政府点关系的事情,总是有相关网站提供信息或服务;网连网:联邦部门的网站不只介绍本部门的情况,提供相关服务,而且将下属机构的网站相连起来。德国总理施罗德2000年9月18日发起了“联邦在线2005”电子政府倡议,德国政府口号:让数据而不是公民跑路,要求联邦政府到2005年将所有可在网上提供的服务在线提供。联邦在线2005项目行动内容: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376个基础服务项目(容易占49%,中级占38%,复杂占13%),用户分四个层次:8200万公民、16个联邦州数千个地方政府以及欧盟、1万户大型企业及1200万职工,330万户中小企业及1800万职工。该系统2001年开始实施,2005年完成,总投资16.5亿欧元。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到2000年,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信息化是国家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发展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为基础,大致经历了办公自动化阶段、“金字工程”实施阶段、政府上网阶段以及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实质性应用阶段四个阶段,电子政务已经被列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中,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①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办公业务“政务内网”的连接,面向公众的“政务外网”与互联网连接;②建设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提供服务,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2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贵州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有土地、矿产、测绘、地灾的综合管理职能,是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成分。2000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以应用为目标,以“窗口办文”为主要形式,以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为基本要求的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贵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2.1“一个主干网”建设

网络建设是电子政务应用的基础,目前贵州省国土资源“一个主干网”四级联网覆盖全省并运行良好,9个市(州)国土资源局、88个县(区)国土资源局、12个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和15个厅直属事业单位实现了与省厅的远程专线联接,省、市(州)、县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构架初步形成,并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省国土资源乡镇所。

2.2“一个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以三级国土资源网络体系为支撑,全省省、市、县统一部署包含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主要业务的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二代)实现了国土资源主流业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的无纸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同时实现了矿业权、建设用地多级网上联合审批。在广域网上,省厅、各市(州)、县区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联动办公。

2.3“一张图”建设

2009年,“一张图”建设全面启动,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2011年底完成二期工程,2014年6月,“一张图”基础平台及通用功能开发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一张图”建设采用全省统一形式,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等空间数据全部集成在“一张图”平台上,数据及服务由省厅统一管理和,平台采用OGC标准,应用SOA、Rest技术向各种平台应用提供服务。

2.4“一个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2014年6月,执法监察监管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利用平板电脑采集现场图像、空间位置和文字描述,应用“一张图”,实现三维空间信息浏览,将现场采集数据整理后,提交到乡镇电子政务系统,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根据上报信息,按有关执法程序进行制止和查处。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也已建设完毕,已进入试运行阶段。系统以地质灾害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国土部门为中心,集地质灾害图形显示、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指挥决策为一体,不仅能够为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止专业人员提供详细的灾害信息,更能为各级国土环境监测部门及时提供各类突发应急信息。

3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就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应用实践,充分体现了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1统一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

①规范了办事流程,每项业务的设立均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均设置了标准办事流程,每项业务的办理均通过窗口收文,主办、协办、审核、发文等流程进行办理,个人不会凌驾于流程之上;②提高了办事效率,每个环节均有办文时限,并处于督办之中;③实现了办事公开,每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全部记录在数据库中;④前后台分离,营造了更好的廉政环境;五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提高了办事人员的素质。

3.2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应用架构

实现了矿业权、建设用地多级网上联合审批,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省了办事成本;同时网络中的数据不再是孤岛,实现了数据共享。

3.3“一张图”应用

①结合贵州山区地形特点,“一张图”建立了地上、地下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由此改变了传统国土资源表现方式和管理方式。②利用“一张图”运行机制,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一方面各事业单位、各市、县局按照数据标准,通过全省国土资源专网和运行平台,持续向“一张图”数据中心汇交数据信息,数据孤岛不再存在;另一方面,将审批业务与数据更新相结合,日常管理的动态变更数据实时更新,从而促使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常用常新。③管理方式从重审批向重监管和服务转变。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与“一张图”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将各类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专业数据融合到土地、矿权审批、地灾防治等业务管理中,推动以批地、批矿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向以“一张图”管地管矿防地灾为重点的综合监管方式转变,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4综合监管平台

解决了在国土资源执法动态巡查中信息难以及时获取、立案查处不及时等问题;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为调度决策与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为维护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

4发展建议

篇6

一、平台功能特点

街道社区基层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是从技术和业务两个方面入手,并注重技术与业务相结合。业务上符合新型数字社区的建设内容,注重管理与服务两方面;技术上符合先进性与实用性,并与现有业务系统实现对接。

实用性是评价街道社区电子政务信息化综合平台的主要标准。它应该符合现行社区体系结构、管理模式和运作程序,能满足社区一定时期内对信息的需求。它是现代社区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对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为社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功能设计

街道、社区基层电子政务平台将提供以下主要功能。

(1)社区事务综合管理子系统

功能包括:社区党建管理、社区保障管理、社区文教管理、社区计生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社区群团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管理、社区户籍管理、社区人口管理、社区外来人口管理等。

(2)街道、社区网络办公管理子系统

功能包括:个人办公、资料中心、科室办公、内部公文、行政事务、人事管理、物品管理、内部邮件、街道社区通讯录、电子板报信息、公告栏、投诉等。

(3)e键通社区综合服务智能呼叫子系统

即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在e键通话机上按下一个键(应急求助键、健康服务键、咨询服务键),e键通社区综合服务智能呼叫平台及时、准确的响应客户的呼叫,并及时做出响应处理,平台将救助信息通过短信发给子女或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4)街道、社区网上办事大厅

为各街道、各社区建立网上审批,实现街道的政务公开、社区的居务公开,通过网上实现低保人员公示、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公示、申请特困残疾人补助公示、区域内拆迁、停水、停电等公告、街道辖区内重大事件的公告、社区优秀事件、人物介绍社区公告,各种政策和服务信息。

(5)GIS电子地图应用

建立人口、房产和企业地理信息系统。人口、房产和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了满足城市人口、房产和企业空间分析而设计的。具有面向非计算机用户的实用信息系统。它将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人口、房产和企业数据的管理、基本分析、制图及图表输出为目标,是人口、房产和企业地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并预留下一阶段进行人口、房产和企业空间结构分析等能够提供有偿社会服务的接口。

三、技术实现

街道社区电子政务信息化综合平台采用B/S结构,使用开放接口技术平台,并结合XML及相关技术,提供集成和可扩展的架构,作为创建和提供精确、全面的社区信息的基础。这样做的好处有跨平台的灵活性、开放和可扩展性、稳定的可用性。

为了保证本项目系统平台的统一性、规范性、标准化,应对所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要求如下:B/S架构的各个应用均须使用J2EE体系架构开发,支持Weblogic、Web-sphere、Tomcat等主流应用服务器平台。要求应用系统提供用户、权限、菜单、故障、问题、性能、日志、审计等管理功能,方便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和监控,提供进一步使用SNMP协议与系统管理平台的统一管理接口。

对于不同应用系统,采用平台应是通用的、产品化的、基于可视化开发方法的;要求能够以可视化方法开发业务构件、组装构件、部署构件、管理构件,完成应用功能;开发应用平台应能有效地对一般开发人员屏蔽JavaBeans、EJB、JMS、Servlet、JDBC、JTA等J2EE底层的技术细节,实现高效开发、简易维护,提高应用系统的质量。尽可能对B/S架构的应用,使用J2EE体系架构开发,基于MVC模式,将应用软件的界面层、展现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明确分离开来,以支持跨平台操作和分布式应用,具备良好的可扩充性,以利于扩展到支持XML数据交换、WebService应用集成。

四、技术关键点

街道、社区基层电子政务平台的建立,将会用到许多新的技术,包括:(1)在B/S结构下,实现GIS电子地图的全方位管理;(2)在B/S结构下,各种报表要实现自定义;(3)实现公文流程自定义要用到工作流引擎技术;(4)电子签名的实现;(5)实现文档管理中的文件夹和文件权限控制。由于该平台的开发要用到许多新的技术,虽然开发成本很高,但其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推广应用前景

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其经济效益是无可估算的。

篇7

论文摘要: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近些年来,初中思想政治素质化教育改革从教育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进行了改革。文章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总结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思政治手段

当前形势下,初中生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其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探讨不但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同时更重要的是跟进社会方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跟进时展,与时俱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立足于全面改革。促进当前教育格局由成绩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功能体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

1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必须以学生为本。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贴近学生实际,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通过启发交流、参与互动、研究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贴近学生,克服角色偏差,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又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贴近生活,积极创造条件,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更多的关心和指导特殊群体的学生。既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帮困、又要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释疑解惑工作。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要在扬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交叉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谐式、自学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而学生的情感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创设情景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求知求新的内在要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觉悟和素质。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善于带领学生置身干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进人情感共鸣的境界。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因而要全面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善于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求新求活。一般来说,在教学实践中,理论性强的内容要采用启发式;感彩浓的内容宜采用和谐式;有争议的知识在教学中应采用讨论式;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点适合竞赛式;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最好组织学生自学。如在讲授“正当防卫”一节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案例播放给学生,并提出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次采用启发式,通过对理论的阐述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辅导;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法律条文,让学生把知识点记住。

3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意义

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一大目标来抓,这要求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的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应当加强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著名的捷克教育家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因此,政治教师应当给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教师应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关的故事、名言、谚语;有关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等等,都能引发学生注意焦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再次,应当注重情感和道德实践。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行为的正确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当地学校及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事背景,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些活动实际是学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打破“应试化”评价模式的藩篱

应试化的评价模式不仅不能科学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反而会打压学生的创新热情,束缚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在此情形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务必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用更科学化的指标来衡量学生成绩,而不应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材的框架之内。

篇8

关键词:企业;综合素质;政工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于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新的形势下,分配形式多元化,经济成分多元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这些都对员工的思想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造成了员工思想的波动。在这一情况下,对我国企业政工队伍进行初步的探析,分析政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措施来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政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求

1、政治坚定。企业政工队伍在政治上必须打好“三个根基”:一是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基。理论路线根底打好了,不管情况多么复杂,形势怎样变化,都会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二是要打好政策法纪根基。牢牢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三是要打好群众路线根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企业政工队伍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2、道德高尚。道德品质优秀、作风正派的企业政工队伍,对于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企业政工队伍应是最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优秀和思想作风正派的群体。

3、知识面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修养,开展工作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传授给人们的东西,不能停留在原则性、政策性的表面,更要具体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中去。要让对象作出思想、观念上的自我调整,还必须求助于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企业政工干部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基本原则“物化”,才能真正以理服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科学知识是多方面的,政工干部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博览群书,更多地懂得经济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4、业务精深。企业政工干部业务能力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一要能说。在做报告时要有理有据,扣人心弦;做演讲时要引经据典,引人入胜;做思想工作时要以情感人,入脑入心,这些靠的就是口才。二要能写。写文章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大话、空话、套话,让人听而生畏,有的甚至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那些空洞无实的文章,是没有人愿意阅读的。三要能干。干什么呢?就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员工中开展调查研究,主要是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首先自己应是调查研究方面的专家。

二、政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业务素质不精,缺乏再教育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工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的企业政工队伍缺乏专业性和高效性,工作往往流于表面,充当上传下达的“传声筒”。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不够重视政工队伍的教育培训,政工人员凭经验做事,对理论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刻,对于涌现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束手无策;二是部分政工干部缺乏学习探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和自觉性,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均无法跟上形势发展。

2、人员构成偏大,队伍青黄不接。从企业政工工作的对象来看,“80后”、“90后”青年职工正逐渐成为主力军。对政工干部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沟通表达能力强、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需掌握年轻员工的心理特征和沟通习惯。反观当前,由于政工工作通常被看成是技术含量不高的非关键岗位,工作务虚不务实,导致政工队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问题比较突出。

3、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政工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上走过场、搞形式,是当前企业政工队伍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这与企业对待思政工作的态度密不可分。部分企业将思政工作看作大而空的事情,自然降低了政工队伍对自身从事工作的认同。因此在工作中一味套用老模式,缺乏创新、改变的动力,难以发挥对员工的正向引导作用。

4、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考核奖惩不到位

政工人员的劳动与奉献不能很好的认可和体现,致使部分政工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自身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进取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影响了政工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政工队伍建设。解决政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过去不重视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对塑造健康企业文化、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如此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才不会沦为无源之水。思政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在社会转型期,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保障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2、优化政工队伍的年龄结构

(1)必须通过“三个一批 ”,即交流一批、培训一批、选调充实一批的途径,优化政工队伍的年龄结构。要选调一些具有高学历和专业背景优秀的年轻人充实到政工部门,要发挥党政的“双向进入”和“交叉任职”的体制优势,让行政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中符合条件的党员进入政工队伍,交叉任职。

(2)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挑选一些思想表现好、业务水平高、素质比较好的年轻大中专生进入政工部门工作。对工作积极肯干,善于学习,有抱负,上进心强,热心政工工作的年轻人,随时欢迎他们加入到政工部门中来,不断充实政工队伍,在动态中优化政工队伍年龄结构。

(3)通过交流、换岗轮岗等途径,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到政工队伍中,对有突出业绩的优秀年轻政工干部,在评审政工师、高级政工师职称中可实行倾斜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向往政工部门工作,为政工队伍增加新鲜血液。

3、大力提高政工人员的政治素养

政工人员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是实现其劳动价值的重要途径,一个优秀的政工人员,其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通过党性因素、品质因素、学识因素、才能因素和作风因素得以最佳表达,党因素即政工人员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品质因素即政工人员需具备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学识因素即政工人员须具备基础理论、有关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多种科学知识;才能因素即政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组织、表达、创造、调研、观察、分析、判断、决策、解决等能力;作风因素即政工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真正实现对人和人心的感染、凝聚、激励和驱动,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政工人员的积极性

(1)建立健全用人机制。用人制度是用来规范单位的用人行为的尺度。要敢于打破领导干部的终身制,实施人才兴企、人才兴路的发展战略。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原则,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拘一格用人才,以此作为激励导向,使政工干部付出的劳动能够得到合理的评价、回报,感到“不白干,有奔头”,让政工干部在政治上有荣誉、岗位上有地位、物质上有利益,形成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

(2)对一些政工干部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对本职工作不过问,作风飘浮,工作马虎,得过且过,见利就图,碰到困难躲着走、遇到问题绕着走、难办的事情推着走的政工干部应进行批评并及时调离岗位,以免影响政工队伍的纯洁性,降低政工队伍形象,挫伤其他政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