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辅导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辅导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辅导教学论文

篇1

东秦内部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是由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组成的三级体系,如图1所示。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大一、大二学生面对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大三、大四面对的主要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然而辅导员隶属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专业课教师隶属于教研室,公共课教师隶属于其他学院,容易造成教学信息沟通不畅,不利于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阶段形成良好学风。因此,从辅导员角度看,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全程的监控,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辅导员应采取的措施

2.1在大一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虽然不利于学生成才,但是却使学生的目标明确,考上大学就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使他们在题海中辛苦坚持,数年如一日。然而在大学阶段,不少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好的前途,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很可怕的,一旦在整个班级,整个专业里面蔓延,就会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以及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在大一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尽早地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等,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在于奋斗目标的缺失。通过专业教育和培养,告诉学生在这个专业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才能满足社会这个行业的需要,使学生明白进入大学如果不好好努力,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告诉学生的毕业去向,可以使他们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尽早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大一期间做一下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2.2加强与公共课教师联系和沟通,重点监控大一、大二学生学习情况。大一、大二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学风或者班风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个时期里大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公共课教师,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有助于监控大一、大二学生的情况,以防止他们在这个时期里掉队。因此,建议从学校或者学院层面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如:举办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的座谈会、建立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定期沟通机制等,而非仅在期末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一份成绩单。

2.3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监控大三、大四学习情况。为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①每学期初,由辅导员向专业课任课教师提供上一学期专业后20%和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生名单,作为任课教师上课点名、提问等重点关注后进生的参考依据;另外,上课考勤记录要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入党以及推荐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参考数据。②充分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遇到学习成绩下滑较快的班委要果断地撤换,辅导员要尽量找一下规律性的问题,例如同寝室学生因为上网玩游戏而导致的成绩下滑明显或不及格时应该将寝室同学拆分,以隔绝不良环境干扰学习。③针对每学期的后进学生(专业后10%),可以发动专业课教师,实行“重点学生重点帮助”的制度。每位专业课教师负责帮助1-2名学生,采取半个月谈心一次的方式,主要解答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上的困惑,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成绩。④每学期初都进行一次由辅导员和全体专业课老师参与的座谈会,对上一学期专业排名靠后、成绩下滑较快的学生做具体情况介绍,便于专业课老师在本学期对上述学生加强了解和关注。

2.4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针,树立正面典型,对特殊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沉迷网络爱打游戏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和引导,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严抓上课和早晚自习的出勤率来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对性格孤僻的学生主要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要建立与重点学生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近期在校情况,从家长和辅导员双向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双方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东秦辅导员积极建立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及时沟通的长效机制。要求辅导员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家长联系至少一次,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能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情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格局。辅导员需做到特殊学生经常沟通;重点学生加强沟通;普通学生保持沟通。辅导员负责建立包含学生电话、QQ、邮箱和学生家长电话的学生通讯录,同时做到通讯录每学期更新一次。联系家长的方式采取电话、书信、短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或暑期家访等形式。

2.5建立辅导员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特殊学生包含心理问题学生、学业警示学生、患重病或绝症学生、孤儿或单亲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等情况,为增强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在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后需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与特殊情况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3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提高该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完善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辅导员应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

篇2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学辅导教学法与讲解法的差异;内容有:㈠在教学特点上的差异;㈡所使用教材的差异;㈢在教学环节上的差异。第二部分: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效果。第三部分: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几点思考。内容有:㈠自学辅导教学法对高中数学内容的适用性;㈡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局限性;㈢不同的性格特征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适应性。

普通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起点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法,不容易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我校于1998年始,首次在高中数学课使用自学辅导教材。下面,本文就来谈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进行的一些初步探讨。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与讲解法的差异

㈠在教学特点上的差异

讲解法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较突出地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其优点是能保持教师讲授知识的主动性、流畅性和连贯性,时间易被老师控制,但亦有其不足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基础条件和认识条件上的差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个性发展。

自学辅导教学法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金纳于本世纪50年代根据控制论原理首创的程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较好地反映出在数学教学中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反馈调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㈡所使用教材的差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统编教材一般较适合于采用讲解法进行教学。此套教材在课文内容、例题、习题的选择上力求精简、有代表性,故每篇课文的编写都较短小精悍。与自学辅导教学法相应的自学辅导教材由课本、练习册、测验本组成。为了让学生的自学过程能相对顺利,自辅教材的编写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的例题数目比统编教材多。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见多时广,帮助学生多见“典型”,培养学生学习的模仿力;第二,注意对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因此,自辅教材每节课文的内容均比统编教材的篇幅长;第三,注意对一些典型问题和规律性的东西及时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第四,注意结合小步子原则,在每节课文适当的位置插入练习提示,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练习并自行核对答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第五,配套的练习册提供了比统编教材更充足的练习题,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总的来说,自辅教材的编写比较着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编写。

㈢在教学环节上的差异

讲解法一般分为新课引入、教师讲解新课、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小结等若干个教学环节。其中“教师讲解新课”是讲解法教学的核心环节。于学生而言,听讲解法的课,能连续地、流畅地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较自如地越过自己的知识盲点,因此也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由于教师一人独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导致学生由于课堂上练习机会少而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听得懂但当独立完成作业时却觉得困难。

自学辅导教学法其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回忆(3~5分钟)、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约30分钟)、教师讲解(约10分钟)等几个环节。易见,在自辅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这种授课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最后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知识,因此对知识的印象也会较为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也较牢固。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速度、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获得满足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㈣讲解法教学与自辅法教学在备课上的差异

备讲解法课型的课与备自辅法课型的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前者的着眼点在于怎样让学生听得懂,而后者则着眼于怎样让学生能读得懂,这就导致两者在备课时考虑的方向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备讲解法的课,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教师本人对定理推导、例题解答过程的分析理解、例题引申出来的新变化等转换成一个个有条有理的步骤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能听得懂的基础上获得知识。这种做法,往往是将教师本人的思维过程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是相对顺利的。

备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课,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更多地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来设计教案,且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自学辅导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回忆这一环节虽只有短短的3~5分钟,却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环节的备课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读”的愿望,因为此时学生刚由课间休息状态回复到上课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状态较松弛。因此,课题的引入就必须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宜采用看图说话、问题悬念、直观投影、以旧引新、实验操作、课前检测等多种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在备自学辅导这一环时,要注意考虑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怎样引导学生自学?要正确引导学生,首先就必须正确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课文内容;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个性特征、智力水平、阅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等作出恰当的估计,并依此编写好适当的阅读提纲。为避免学生因阅读量大而产生厌烦情绪,阅读提纲的数量不宜太多,题目不宜过长,力求能突出重点内容、层次感鲜明、符合大部分同学的思考习惯、体现常规方法和常规思路、能帮助同学们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此外,在阅读提纲中还应对整节课的阅读范围、练习内容等作出明确的指引,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怎样辅导学生?这主要包括指导优生、辅导差生两部分内容。而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作好差生的辅导工作,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存有畏师畏难的心理。故在备课时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特别照顾----在学习内容上对他们降低要求,让他们也能战胜困难,获得愉悦感;预计在课堂上,他们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哪些题目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应该怎样去引导帮助他们、这节课主要帮助哪几个同学等,这些都应在备课时有所考虑。在备讲解这一环时,除了要熟悉课文外,还必须认真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每一道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估计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讲解时做到语言准确、精炼,达到帮助学生释疑的目的。

由上可见,在备自辅教材的课时,除了要反映教师本人的思维过程外,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分类指引。另外,备这种课型,对教师的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解题能力及课堂上的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使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效果

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一年来,实验班在各次大考中各科的对比成绩如下:经过一年的学习,两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这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从表二,可以看出,使用自辅教材的两个班的其它科的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在自辅教学法中所用到的一些学习方法,如:写读书笔记、划重点、做眉批等,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的注意力、记忆力等有较大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学习方法,并对其它科的学习产生了正迁移的作用。

三、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在使用自辅教材初有成效之时,亦给我带来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自学辅导教学法适用于高中数学的每一个内容吗?对一些较深、较难、较抽象的内容,如映射的概念、函数、反函数的概念,学生在自学时往往会感到较为吃力,用讲解法的效果似乎更佳。又如,当学生刚接触立体几何课程时,若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只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想象,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似乎不太有利。

第二,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局限性何在?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自辅法亦不例外,也有其局限性。事实上,自辅法主要通过模仿和记忆行为获得解决数学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这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和常规的解题能力确实有帮助。然而,大量的模仿性练习,似乎会使学生较易墨守成规,对非常规的求异思维、对未知领域的较深程度的探索能力显得较弱。

第三,自学辅导教学法对不同个性的同学有何影响?由表一可见,两个实验班的成绩亦有所差异。实验(6)班与实验(7)班的同学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前者性格开朗、活泼外向、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对老师的倚赖性较强;后者个性沉稳、不喜言语、喜独立思考问题、不太倚赖老师、有自己的见解。实验(6)班的个性,导致在课堂上同学间的相互议论多,依赖老师点明重点的同学多,但这却减少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降低了解题速度和学习效率,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相比之下,实验(7)班的性格特征似乎更适合于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我想,如果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同学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实践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较好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教学方法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自学辅导教学法亦然。在使用自辅教学法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最佳组合,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

[参考资料]:

1.王兴华,《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论文集》

2.林国泰,“读练辅导教学法”课题实验初探,《中学数学研究》(1999.6)

3.陈德崇、吴汉明,《中学数学教学论》

4.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

篇3

由于开放教育思政课的面授课程内容多、课时少,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内容。下面几种教学方式在面授辅导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答疑。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通过课程论坛或电子邮件提出的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答疑。一是启发式答疑。教师不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直接的、详细的、具体的答案,而应采用启发式答疑,示以方法,促其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二是讨论式答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研讨使大家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若仍没能解决问题,可开展全班同学讨论,由会的同学给予解答,若学生不会,则最后由教师解答。讨论式答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练习式答疑。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依据面授辅导课的重难点问题,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时,可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住房、道路、学校等图片分别置于同一张幻灯片中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使他们对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充分运用“案例法”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起到“导学”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典型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就某一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出来龙去脉,弄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总结归纳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师在应用案例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择。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先决条件。教师组织教学离不开教学目标,选择案例不能离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和相关政治理论观点。选择案例时应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案例应具有教育性、典型性、新颖性和生动性。比如在学习“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时,可选择将好莱坞电影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作为教学案例,将中外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数据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实力的概念及作用。二是案例呈现。在向学生呈现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问题,在学生了解案例的内容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案例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书资料等,做好讨论准备。三是案例讨论。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采取自由讨论、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对相应问题的结论逐步趋向一致。四是总结归纳。案例讲解、讨论等过程结束后,教师要针对课程内容,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建立起案例与理论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五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作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案例本身的特点,明确案例分析需要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拟订详细的写作方案,最后形成报告。通过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所学过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写好书面报告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方式的一个很好方法。

二、教学反思

篇4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篇5

【关键词】辅导 毕业论文 三阶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56-01

将要毕业的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试验以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对大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辅导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法,以期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使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向以培养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创造型”教学转变。

1 进入课题教学阶段

通过师生相互选择,学生进入教师的研究课题,学生拿到任务书后需进行科研课题调研,若调研思路和方法正确,则可较快进入课题。此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调研,此阶段的教学可称为“一进一出”,一进:即走进图书馆,图书馆存有大量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学生可通过正确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查阅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一出:即走出去与课题合作者交流,进一步了解课题性质、目的和意义,增加感性认识。在深入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由“一进一出”拓宽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前沿课题,将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固化了综合性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试验教学阶段

试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有目的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试验设计与分析,简称试验统计,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试验统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试验进行周密而审慎的设计、实施而得到数据,二是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到客观而合宜的结论。[1]

根据试验统计的内容,将此阶段的教学分为两部分试验设计教学和试验分析教学。

2.1 试验设计教学

学生进行试验前,对试验设计思想是不清楚的,如何使他们迅速理解和掌握试验设计方法是在试验教学阶段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文献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查阅文献,初步建立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解试验与数理统计分析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用数理统计来分析数据,只能在试验数据满足一定条件和假设时才有效.因而在试验前就必须对试验进行周密审慎的设计,使其满足统计方法的要求。好的试验设计可以使研究得到满意的结果;未经审慎设计的试验得到数据多数情况人们不能置信。[1]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按照试验设计方法提出自己的试验方案后,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试验设计方法的精髓展现给学生,重点使学生明确试验设计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类型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选择的试验工具是否与问题的类型相符合。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自学与教师讨论相结合的框架下,学生理解了试验设计法就是“偷工加料法”[2]的真实含义。以固结压缩正交试验设计为例,当主因子A和交互作用B之和大于15时,他们从交互作用B入手,看哪些交互作用可省略?在试验因子不改变的情形下,争取有效地减少试验次数,而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结果。在主因子A和交互作用B之和小于15时,他们巧妙运用直交表,通过决定因子、决定交互作用、将因子与交互作用先绘成点线图、再利用点线图去选择最恰当的直交表等步骤,试验因子可得到增加,试验规模可进一步扩大。这样带有科学性、创新性的试验设计方案就更合理、更完善了。

2.2 试验过程教学

在试验设计方案通过后,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阶段学生已从简单的验证某一原理,在相同的仪器上做相同的试验等传统学习模式提高到进行一定的具有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打下较好的科学研究基础过程。

在此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最多,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注重试验策略,在试验中筛选主要因子,找出最佳生产条件,并在试验中证实最佳生产条件有再现性。在试验因子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试验结果没有与自己原来的设想一样而感到困惑,这时启发学生分析各因素的效应及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对试验结果进行解释筛选主要因子,使学生明白了判断筛选主要因子是否成功可进行变异数分析,若出现了显著因子且这些显著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在70%以上则认为筛选成功。此后学生在采用多水准试验找出最佳生产条件时,会主动进行试验分析,当变异数分析中不出现显著因子时可得出成本低、质量好的最佳生产条件。由于此阶段试验误差由随机因素造成,各因子皆不显著,因此每一因子的各项水准均可使用,即可达到成本低廉且又容易控制的目的。随之再作一批样品看是否为最佳,在试验中证实最佳生产条件有再现性就是较容易的试验阶段。

试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总结。教学不再强调是否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尤其是对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推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实践过程。

3 论文撰写教学阶段

此阶段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内容是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论文框架,正确应用规范性、科学性学术语言,按照论文标准完成写作。教学中首先由师生互动,在讨论中学生思考了论文的阅读对象是哪些人群?论文的目的及主题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考虑论文题目。要明白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的区别,学生在对比不同论文题目的过程中,理解了好的论文题目应尽可能的直接点明主题,即应尽可能包括研究问题的主要关键词,又要兼顾简明扼要,避免繁琐。在建立论文体系时,通过论文结构大纲将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按顺序排列。在论文内容撰写中要求学生对所做试验内容细化到别人可以按照论文中的方法重做的程度,使试验成果具有可重复性。当学生在论文中提出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时更要引导他们注重旁征博引,分析论证,注重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论文结尾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该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就是前仆后继的过程,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后人继续研究的铺垫,这样科学研究才能一步步地进行下去。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指导学生进行反复修改、润色,使达到语言表达准确分析归纳合理,论文细节符合要求。

4 结论

进入课题试验论文撰写三阶段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思维创新性,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策略,培养了学生论文写作以及规范科学性学术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新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与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新生在大学期间能否顺利成长,以及将来能否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需要对新生们进行适应性教育,引导大学新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尽快适应。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并适应心理、生活、人际、学习、管理等五方面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五方面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在以下五方面加强引导。

1、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的基本保障,也是他们将来融入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帮助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摆脱心理困扰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生入学教育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学的应试教育与高考的压力,进入高校后压力过度释放,学习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心理不适应或心理障碍。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和开展学生工作的同时,要尽力了解和掌握新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作为重中之重,科学地去组织和实施,做到有针对性地及时疏导和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组织和协助所在学院(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又需要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实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要有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又要有课堂知识,还需要与科普宣传等活动相结合。

2、人身安全教育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新生们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的呵护,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他们涉世未深,但对学校周围和外界环境又充满好奇,急于去了解和探索。但是,在新的环境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疏于防范就会发生安全问题。对于安全问题,“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进行人身安全教育。新生安全教育,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人人身财产安全,还是对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身安全教育中,辅导员要树立“说了不听也要说”的观念,不能因为学生不愿意听或者态度冷淡而放弃说服教育,而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说教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比如针对校园防火教育,邀请消防队的官兵现身说法,以具体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道德教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0)》的精神和要求,在未来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更大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的孝顺;二是与他人的相处。“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新生们步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们也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通过道德教育,使大学新生更能体恤父母的艰辛,从而尊敬父母、感恩父母,并由此而勇于承担家庭以及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对父母的孝顺是其履行其他各项公民道德的基础,也是做人之本。另外,大学生进入大学需要面临人际交往的改变。与中学时期不同,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方式和交往需求都变得更加成人化、多样化、复杂化。比如宿舍成员的相处关系问题,大学宿舍一般是8人间、6人间或4人间,宿舍成员也是随机安排,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同宿舍成员在性格、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宿舍成员在大学四年期间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朝夕相处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通过德育教育,教育新生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宿舍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相互之间建立起团结互助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自我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样才能保证新生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并形成深厚的同窗之情。待到毕业时,不仅收获知识的文凭,而且收获同学的友情。高校辅导员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新生开展道德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专业学习教育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为本,但不只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场所,更要为学生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新生们选择自己在大学中的专业时,往往因志愿填报和调剂等原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不太满意。这些会导致学生们对大学所学的专业存在情绪问题,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影响他们今后在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新生入学期间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所学的专业,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专业学习教育首先要进行知校爱校教育,只有了解了所在大学的校史校情,才能以学校为荣,信任学校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要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了解,比如需要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工作前景等,这对新生们激发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也有很大的作用。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后,可以邀请专业系主任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介绍,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座谈,介绍学习经验和方法。工科专业还可以邀请企业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作讲座,安排走进企业看一看等活动,让新生切实了解专业的实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当然,作为已经完成学业的辅导员,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针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通过专业学习教育,不仅有助于新生树立专业思想,而且有助于新生养成勤奋的学习态度、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5、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长是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职责。作为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需要对新生进行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为今后的四年管理打好基础。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行为规范文明,是成为合格的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校纪校规则是大学生在校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制度保障。新生步入大学殿堂伊始,乃是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们刚从中学时代的家长和老师监管之下,进入大学校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就制度而言,各高校都制定了关于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校纪校规。对新生开展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一般做法是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使新生们尽快掌握和了解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纪律、评奖评优、宿舍管理、违纪处理等等。通过学习《学生手册》可以帮助学生们明确学校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熟悉相关的校纪校规。规章制度的学习与熟知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辅导员应着重引导新生崇尚文明,认识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化自律意识,产生正确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评价能力,从而形成自觉、自制、自理、自立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根本上预防某些突发事件的产生。

二、结语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思政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思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一般来说,影响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思政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部分思政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高校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思政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思政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使思政辅导员在理论提高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带来职称晋升方面的心理压力;思政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篇8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6.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广博而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使他们能从容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而且便于他们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而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就必须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效应,将其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