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0: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环境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逐步引进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并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1.1企业的发展空间能够扩大电子商务环境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营销公司的产品。电子商务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的销售环境不受空间和地狱的控制,具有扩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销售环境在企业的销售的规划中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环境可以提升企业的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这在无形中宣传了企业的产品,增加了企业利润,甚至在一些大型企业它们利用电子商务环境来提高客户、供应商以及服务商之间的联系,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具有扩大的作用。
1.2企业的经营效率能够提高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的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电子商务环境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利用电子化和数字化来可以使数据的高效率传递,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成本的支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企业的采购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进行,就会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的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可以减少在企业传统采购时实地考察的环节,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支出,而且利用电子商务环境非常方便,网上谈好后就可以签定合同,提高了企业的采购效率。
1.3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方式得到创新电子商务环境能够使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方式得到创新。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管理环境可以将企业的销售和成本信息进行整合,这些信息的整合结果对于企业在发展方向的判断十分有利,利于企业的管理,同时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创新企业的营销理念。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成本信息和销售信息是分开的,相对独立的,成本信息属于采购部门管理,销售信息隶属于销部门管理,两个部门的职责不同,一个负责买一个负责卖。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部门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采购部门购买的原材料价格较高,而销售部门销售的的产品价格较低,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电子商务环境,可以将这两个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扩展了企业的营销环境。
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企业设计新的经济管理方法
由于电子商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新时代下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方法也要进行改进,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水平。
2.1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要重新确定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还是最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说,现在正处于电子商务环境下,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就要确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这个目标的制定可以套高企业的商业利润,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该目标的的确定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企业的几的基本实情和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确保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的能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我们要采取加密等方法,防止信息被别人窃取。
2.2对经济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更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业务流程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企业的经济管理要从企业管理的本质流程出发,重新定位思考,使企业的产品的质量、成本、服务生产、效率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企业要十分重视其经济管理的开放性,让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积极合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让各个业务部门及时得到他们的财务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开展本部门的业务,在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业务网,使各部门的业务能够及时反馈并处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
2.3重新设计组织企业的经济管理,构建信息安全系统企业的经济管理的要求采用电子商务环境,并以此确定组织设计的原则、流程、策略、措施等等事项。根据企业内部的隶属关系进行组织设计,提高企业对财政经济的控制和评估。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为了防止公司的信息泄露,要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系统,通过操作和监控分离、提前备份等方式,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
3、结束语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展根本性的转变。
1、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作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分工越来越细,环节愈来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消费者的需求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不为生产者所知。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作出的努力。但由于科技手段的限制,这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大规模定制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藉着信息技术,使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无比贴近顾客需求。正如亨利·福特首倡大规模生产(MassProduction)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是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先驱者和典型。
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它的产出和就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服务业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网络经济是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仅限于生产辅助(如交通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共包含4个层面:个人;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通信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有涉及,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正是第4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转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比尔·盖茨认为,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而从服务贸易内部的构成来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业务增长尤快,超过了传统占首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了46%。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经营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间。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等,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以服务取胜的竞争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有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拓展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组建企业集团。
4.从互相竞争到双赢合作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从竞争到合作,从"零利"到"双赢",合作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方式多种多样:兼并、收购、上下游整合、合资、技术转让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战略联盟;对象也各色各样: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以合作代替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商品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并不像物质商品的使用那样会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质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拥有一种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时拥有此信息。另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实施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通过因特网,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应用EDI等信息系统实现彼此的资料互换、信息共享,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面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营销渠道出现了新的变革趋势。
1、营销渠道的结构性优势日趋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渠道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而随着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厂商的营销渠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生产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在渠道内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市场格局的变化使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力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零售商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由于零售商处于渠道的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市场顾客,因而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其次,零售商通过扩张、兼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急剧扩张规模,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如1996年美国"R"玩具公司销售的产品占美国玩具市场的20%。零售商实力的日益壮大增强了他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结构性优势,使厂商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地区之间销售渠道的差别正日趋减少。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和直复营销等形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许多巨型零售机构把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到世界各地。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但伴随而来的是,生产商的国际化也更加依赖渠道网络的国际化。
2.渠道组成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传统的销售渠道结构呈金字塔式,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
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供应链管理最优化将是未来厂商、分销商、电子商务营运商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做到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客户服务网、互联网五网合一。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渠道的低效率运作,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
3、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定制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没有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缺乏弹性,所以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伊莱克斯冰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换门板,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几个月中,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同类家电行业的前五名。福特汽车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低成本的无差异营销的案例,但是在1999年9月,福特开始发起网上计划,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零部件、车型、可信赖的分销商和保险服务等,瞬间就可以完成个性化的定购。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将难以生存。
4.新型营销渠道的拓展与延伸。网络经济推动了渠道的变革,因特网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主机和光纤、电话线连接起来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测览商品、订货、付款、交货、广告、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商务活动。这种新型渠道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透明度。供求双方同时在网上进行交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供求信息能够及时获得沟通,对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5.注重渠道成员的客户关系管理。由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所以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并管理这些事关顾客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关系营销的中心就是顾客品牌的忠诚。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的忠诚度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增加25%。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运用更加普遍,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可以建立起目标客户群的档案.针对具体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一对一"营销。如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就是以低成本建立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利用顾客以前购物的信息,巧妙的提醒顾客去浏览可能会引发兴趣的其他书籍等。今天的营销方法不再是强加信息给顾客,而是试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获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同他们开展产品的对话: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通过实行一种"许可营销"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全球一体化、需求多样化、消费个性化的市场了。因此,对中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行适当的改进,必将更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1、政府的信息网络建设。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改进贸易实务的运作方式,使电子商务进入贸易的各个流通环节。首先,可以运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改进通关流程,进出口企业与海关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申报、审核、复核、下达指令等,加快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其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改进物流系统,使运输、仓储信息、交通联合起来,实现运输革命。最后,使电子方式进入国际贸易的支付环节,从而单证的审核、付款、交付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得以实现,使跨国经营企业的营销渠填更加快捷、流畅。
2.企业的供应链再造。供应链再造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会出现一种由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等级结构,供应范围不仅涉及原料,而且涉及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一方面企业要精心挑选供应商,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只控制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即对其业务流程和服务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整合。21世纪,已经进入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阶段,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与合伙者形成物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整合他们的能力,以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快速反应。如戴尔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几百个供应商相连,每隔两个小时经因特网向仓库发出部件需要通知,从定单的下达到电脑部件的个性化组装,再到消费者收到电脑往往在一周之内。因此国内企业可以适当的参照他们的运作方式,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些标准化的大件出口商品,可以实行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3、建立扁平化的渠道结构。渠道扁平化作为潮流,是市场规则使然,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环节,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同时给渠道合作伙伴盈利空间,是当代企业渠道建设和发展的方向。IBM公司面对经销商的直销计划和电子化支持的渠道策略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使得IBM渠道更加扁平化。分销渠道扁平化,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这应是今后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建设的共同追求。
4.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业竞争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与当地的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可依赖的关系,采取"双赢"战略,才能借助合作伙伴的渠道赢得市场地位。日本的三菱集团与德国奔驰公司在汽车、宇航、集成电路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得以在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之前就进入欧洲。作为回报,三菱集团帮助奔驰公司在日本建立起了销售网,双方各有所取。与当地企业合作,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占有,更要为对方提供广阔的赢利空间。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只提供可乐原液,除此一不投资,二不出人,三不分利,但却对当地可乐企业的建设、生产和销售、宣传广告和职工福利等提供一切的支援和扶持,从而使可口可乐公司的利益深深根植于当地企业的利益之中。
5.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GRM),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以减少获取客户和保留客户的成本,它关系到企业在未来怎样与客户和与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
1.1电力市场与电价电力市场空间的最重要参数就是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在上网标杆电价确定的前提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直接影响火电机组的运行方式和经济效益,还决定了对煤炭的需求量。火电企业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需要从系统需求出发,通过电量平衡加以确定。在目前的电力调度体制下,同一区域、同一类型机组的火电企业利用小时差别不大。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电力需求旺盛地区的火电企业利用小时较高,经济落后、电力需求疲软或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较多地区的火电企业利用小时较低,跨区消纳的区域性电厂比本地消纳的地区性电厂利用小时高,“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电厂比同容量等级的纯凝电厂利用小时高。对于具体某个火电企业,则可根据其机组特性、煤质、到厂煤价和发电厂与负荷中心距离等因素分析运行的经济性和竞价能力,在平均利用小时基础上适当上下波动。目前我国火电企业分省区实行区域标杆电价,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制定,并根据“煤电联动”政策适时调整。
1.2热力市场与热价热电联产机组是为了满足集中供热需要而建设的,采用抽汽式或背压式机组。热力市场的重要参数就是热负荷,主要包括居民和非居民热负荷。北方寒冷地区的采暖机组以居民热负荷为主,工业园区以非居民热负荷为主。新建供热机组投入运行前几年的热负荷一般达不到设计值,随着热用户的增加,热负荷逐渐增加。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运行时,依据实时供热负荷,按“以热定电”的方式优先上网发电,在非供热运行时,按同类纯凝机组能耗水平确定其发电调度序位。因此热负荷落实的机组,特别是具有常年稳定工业热负荷的供热机组,比非供热机组具有一定的优先上网发电权。目前我国热电联产电厂的热价主要由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不同地区热价有一定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热价相对较高;同一地区非居民热价一般高于居民热价。
1.3煤源与煤价火电企业燃煤发电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选择相对质优、价廉、供应可靠的煤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大中型火电企业的布局,应考虑区域的燃料平衡及合理流向;电厂应尽量靠近煤矿或来煤的港口、路口,以便于利用当地煤炭和减少运输量;电厂应有可靠的煤源,煤炭供应量应与电厂的寿命年限相适应;坑口电厂应与矿区的建设进度和规模相适应。从煤矿归属看,分为系统内煤源和系统外煤源,系统内煤源供应较为稳定,煤价受市场波动相对较小,在煤价较高时可以发挥平抑市场煤价的作用。从合同签订方式看,分为长协煤和市场煤,长协煤供应相对可靠,价格相对稳定。从国别来看,分为国内来煤和海外来煤,海外来煤对沿海火电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4交通运输方式煤源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输方式的选择,同时运输条件也影响着煤源的选择。靠近港口的电厂一般选择国内下水煤或海外煤,采用水路运输送达电厂;靠近路口的电厂来煤根据交通运输条件采用铁路或公路运输;靠近矿区的坑口电厂一般采用公路运输或直接采用皮带来煤;距离矿区较远的内陆电厂一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
1.5环保容量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环保压力给火电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陆大中城市对环保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的燃煤机组要逐步达到燃机排放标准。火电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改造压力,部分电厂甚至被要求限期关停或异地搬迁。环保要求提高已成为增加火电企业投资和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
2燃煤火电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燃煤火电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影响火电企业经营效益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三价一时”,即电价、煤价、热价和利用小时。由于区域标杆电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热价由地方政府制定,且二者相对稳定,因此控煤价、抢电量、拓市场、争政策成为提高火电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抓手。
2.1严格控制煤价
2.1.1科学研判市场煤价走势建议燃煤火电企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燃料工作专题会,根据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及公司生产需求,抓好市场预测、制定调运方案,通过详细测算初步拟定分矿调运数量、调运价格,测算次月标煤单价,在煤炭市场形势振荡下行时期,采取灵活多变的操作方式,充分发挥竞标采购对挖掘潜在质优价廉煤源的作用,加大降低价格筹码。此外,适时捕捉价格升降拐点,调剂调运吞吐数量,合理利用价格峰谷差异和错峰调节库存储备,降低燃煤采购价格。
2.1.2实现厂矿直接对接采购模式在煤炭采购过程中,过多中间商、商的参与,使燃料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存在掺杂使假,挤占了电厂的利润空间。火电企业应根据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选择铁路来煤、汽车来煤、海外来煤或海进江来煤,适时调整来煤结构。坚持“保量、抑价、提质”的前提下,推进厂矿直接对接采购,并根据厂矿对接单位,合理布置运输网点,定期反馈各网点运价,将运价制定纳入月度调运会议范畴,形成规范的运输定价模式,进一步规范煤炭承运管理,降低燃料成本。
2.1.3推进燃料“三大项目”建设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启动建设火电企业燃料自动监管系统、数字化煤场和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大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燃料全流程闭环管控,有效指导采购及存取煤方案,促进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挖潜,节约燃料成本。
2.1.4科学做好配煤掺烧方案根据电网负荷情况,积极与煤矿、铁路沟通,提前做好煤源结构调整,合理安排输煤方式。在满足机组负荷的前提下,制定不同工况下的科学掺配煤方案,科学混配、合理掺烧,避免因煤质原因造成的电量损失,并确保度电效益最大化。
2.1.5积极实施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加强与煤矿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采取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煤电联营,推进资产重组,落实电厂煤源。根据电力及煤炭市场变化,条件成熟时通过收购电厂周边煤矿方式,解决现有电厂的电煤需求,促进煤、电产业协同发展。对具有煤炭资源的企业,积极实施煤电联营或煤电一体化,保证电厂的煤源和效益。
2.2积极抢发电量
2.2.1加大电量营销力度“度电必争”积极做好与地方政府、电监办、电网公司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早掌握各方面信息,全力争取基数电量;密切关注电网供需变化趋势,及时收集系统用电负荷及其它电力企业的生产信息和设备检修状况,分析应对电力市场环境变化的策略,为多发电创造有利条件;尽最大可能保持机组在网时间,抢发每一度电。热电联产机组应发挥“以热促电”的优势,抓住供热季的有利时机,抢发增供,提高发电、供热综合效益。
2.2.2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替代电量和外送电量对于发电集团来说,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加大火电企业大小机组电量转移力度,通过与电网公司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将部分小机组计划电量转由大机组,既可增加小机组的盈利水平,又可使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并根据市场形势及内外转移效益变化,及时调整转移策略。利用供热机组供热期能耗水平低的有利条件,环保排放指标满足国家最新排放标准为突破点,积极呼吁采暖供热机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主管部门做深入沟通,争取供热季参加外送电量交易,增加电厂利润。
2.3拓展供热市场
2.3.1积极开拓有效益的供热市场在热电联产机组设计供热能力范围内,积极开拓优质供热市场,加大优质非居民用户和直供用户比例,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开拓夏季非居民供热或供冷市场,提高机组热电比,增加供热边际利润。同时积极探索热源、热网、换热站一体化经营,甚至直供到户的供热模式,增加机组直供比例,提高供热效益。
2.3.2适时开展纯凝机组供热改造和余热利用改造积极跟踪落实现役电厂周边热负荷发展情况,综合考虑投资、效益和未来供热市场潜力,适时开展对现有纯凝机组的供热改造,以热促电,提高发电、供热综合效益。在进行充分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供热市场发展情况,采用热泵或低真空供热改造技术,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增加企业供热能力和效益。
2.4争取有利政策
2.4.1积极争取环保电价补贴面对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减排标准,火电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环保建设的资源投入,下足功夫开展环保减排治理工作,实现废水“零排放”,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第一时间争取通过环保部门组织的环保电价验收,尽快获得除尘、脱硫、脱硝电价补贴,增加火电企业度电利润。
2.4.2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供热政策支持建议热电联产电厂积极向国家和地方能源、价格主管部门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并加强与地方热力公司的合作共赢,在保障民生和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向政府建议出台热价、补贴、热费回收、热网配套费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3结语
①影响燃煤火电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电力市场与电价、热力市场与热价、煤源与煤价、交通运输方式和环保容量等。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同时应根据本地区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始终把发展轻型产业结构、控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当作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在经营策略上,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及对环保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要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结合起来,重视发展与环保的协调。在经营行为上,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中。特别注意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规划与布局工作,真正体现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影响企业管理决策的约束条件变得复杂多变,使决策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对决策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决策的科学化除了要有规范的决策程序,科学的决策方法外,很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决策所依据的数据资料要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给企业管理层.ERP系统作为一个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实时动态提供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且其集成的各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支持,解决综合性问题的管理方法创新将增多。ERP提供了跨地域、部门,响应快速的联机服务、系统集成等易于共享思想与创意的体系,促进了一系列的员工行为和思想的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其成为了企业在不同管理层次实现内部革新的驱动力。
二、ERP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与应用
以ERP为核心的统一经营管理系统平台在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销协同、系统集成设计等方面都为企业提供了创新可能,整合了企业现有的管理和生产方面的信息系统,有效支撑了企业管理创新应用与发展。
1.财务管理
根据企业管理多库存地的特点,将成本核算单元由过去的企业层面进一步细化到仓库层面,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细度,对不同类型的销售业务进行独立的收入、成本、利润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帮助;促使财务工作重点由传统的核算会计逐步转向管理会计,由成本计算转向成本分析、成本管理;统一了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核算,实现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分析;通过系统集成的优势,财务平均的月结时间由过去的5~8天,缩短至2~3天,大大提高了财务月结的效率和数据质量。
2.销售管理
规范整合了客户数据,对客户渠道、性质进行了有效的统一管理,销售、财务共享同一套客户主数据;在客户统一管控的基础上,将销售业务与客户信息进行了有效汇总,按销售量、销售收入、客户排名以及批发、零售等多维度报表对客户进行分析,实现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客户信用额度的统一管理,信贷管理人员结合销售分销模块的业务流程,按照销售企业的信用额度管理规定,由总部统一维护客户的信用额度、风险类别及有关控制参数,利用系统实时预警功能进行客户信用检查,对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并在所有权发生改变时,系统自动结转与出库物资数量相符的销售成本,自动更新物资库存和总账会计,生成物料凭证和会计凭证;开具销售开票后,系统自动产生收入会计凭证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物流协同管理
在同一系统平台下,标准规范的主数据编码,为企业业务信息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划、采购和库存的统一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减少了冗余繁杂数据带来的浪费现象。通过系统集成的功能,实现了采购与销售的单据自动对应,通过系统监控业务的执行状态;业务数据(数量、库存地、客户等)多层次共享,避免重复操作,提高运行效率。
4.人力资源管理
虽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普遍趋势,但这并不等于世界各国的企业制度都必然会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嵌入”[1]在制度环境当中的,企业制度变迁不仅遵循了效率追求的逻辑,同时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说在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假设前提下,企业制度必然也是异质性的。据此,可以对中国制度环境条件下的独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做某些前瞻性的思考。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一般原理
历史地考察发现,在企业治理的角度,企业制度安排经历了一个:
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的拓展过程。(1)所谓单边治理,主要是就古典企业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是其典型代表,企业契约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于雇佣工人的绝对优势和支配地位是其显著特征。(2)所谓双边治理,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人力资本职能开始从古典企业家当中分离出来而开始成为企业的重要制度性要素是其显著特征。(3)所谓三边治理,主要是就企业“员工参与”亦即“同质性”人力资本拥有者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剩余的分享而言。“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员工对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产权;“员工参与”的现实状况,取决于企业契约中其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谈判实力。三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员工、经理人员、股东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4)所谓共同治理,是就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而言。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企业制度演进的共同趋势。
企业不同制度形式之间并非全然的纵向替代关系,也大量并存于现代经济社会当中。结果,在企业治理结构的争论中,形成了以物质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委托理论和以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逻辑为核心的共同治理理论两种主要观点。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构成企业的制度性要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纯粹的物质资本逻辑已经不能解释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另外,事实上如科斯所说的,影响他人损益的行为也可视为生产要素和权利[2],结果凡是能给企业带来损益或其行为受企业行为直接影响的行为人均有可能参与或影响企业契约、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进而企业制度的设定,也就是说成为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单从理论逻辑上推断,企业制度就是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合理配置;进而,企业治理也就应当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当然,企业利益相关者也有“潜在”与“真实”之分[3],在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产权主体可视为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角色如顾客、其他企业等则具有一定的派生性质,往往处于潜在状态。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联接,其内在遵循的是博弈均衡的原则。这就是说:企业制度安排的具体情况取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实力对比格局;企业的技术性特征、以及企业生产要素各自的特性是决定利益相关者谈判实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说设计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必须遵循同权原则、均占原则、市场原则和边际调整原则。[4]所谓同权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均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所谓均占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也都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所谓市场原则,是说企业制度的达成应该坚持通过谈判达成不应有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所谓边际调整原则,则是就企业的再谈判机制和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性”而言。
二、制度环境变量的引入及其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影响
“共同治理”并不等于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等的原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产权进行“平等”的分配,甚至也不等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治理权利都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实现。这是因为企业的技术特征以及生产要素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具有不同的谈判实力。但是,考察各国的企业制度发现,即使企业在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制度之间仍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就是一个例证。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有学者对美国、日本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历史比较制度分析[5]发现,企业制度是效率追求和制度适应的统一。[6]这就是说,企业制度不仅仅是在效率追求逻辑下对自身内在因素的调整,而且还要同外在的制度环境尽量达成高度的“契合”;或者说企业制度不仅是(狭义)效率原则的体现,而且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在对企业制度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存在即合理”原则;制度环境必然会给其中的企业制度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而任何一种企业制度模式也只有在相应制度环境下才有意义而不可能具有普适性。由于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对企业制度的影响一般不以国别而不同,并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技术和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已经大大减弱了其在国家之间造成企业制度显著不同的可能,因此可以说不同国家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形成多样化企业制度模式的真正根源。可见,有必要拓宽视野引入外在制度环境变量的因素,以使我们对企业制度的研究进而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更加趋近真实。
尽管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企业制度多样化的真正根源,但现代企业理论作为西方企业理论所本来固有的“一维性”色彩,以及众多国家迷惑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经济绩效的眩目光环而对其制度安排的盲目追随,却严重影响了经济理论对制度环境与企业制度安排之间的契合关系以及异质性制度环境条件下企业制度不同模式的关注和考察。经济学领域的这一缺陷,被新经济社会学(TheNewSociologyofEconomicLife)敏锐的感知并捕捉,并运用“嵌入性”和“社会建构”理论对其进行了修正[7]。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从宏观方面看,经济组织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经济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从微观方面看,现实的人都是带有历史和社会属性的经济人。可见,如果说传统经济学主要遵循了个体主义的方法论的话,那么新经济社会学则依据现实整合了整体主义的方法和个体主义的方法。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使企业研究更加逼近现实。
总体上,新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新经济社会学首先提供了一个宏观制度背景的维度,这正是对经济学自身所固有一维色彩的扬弃或有益补充;其次,修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整合经济学的“经济理性”和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理性”,以“效用最大化”替代狭隘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人的选择集或效用函数的多元化,就可以对现实人的选择过程展开微观分析;再次,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平台上,在对经济生活的分析中把社会性变量纳入进去,就可以对现实的多样化制度安排作出合理解释。就是说,与传统经济学出于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和对经济人的单维度界定而对制度创新的:
单维度经济人唯一的博弈均衡最优制度安排
的特定路径不同,现实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路径事实上是:
多样化制度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特征多重均衡样式多样化次优制度安排
这就是说,给定不同社会制度演进路径和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区别,经济主体之间交易的博弈可能会存在多个均衡点或者多重的均衡样式,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制度安排,并且虽然不一定臻至那种理想的最优效率的境界,但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也都是最具有“适应性效率”[8]的,也就是说特定情境下“次优选择”即是“最优选择”。
对于西方社会而言,由于其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性质,也由于其许多国家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渊源,其制度创新过程一般不涉及“异质性”制度环境之间的碰撞和摩擦问题。因此,虽然事实上其制度安排仅仅代表了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特定制度均衡样式,其企业制度也仅仅意味着“企业制度特殊”,但在其发达经济的眩目光环之下,由其自身“致命的自负”以及后发国家的盲目崇拜,却被不恰当地赋予了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色彩。而对于许多后发转轨国家,一方面其制度演进路径就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其企业制度建设必然是一种“过程”的创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制度环境与西方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别,与此适应,企业制度创新也必然是一种“目标”的创新,也就是说只可能有一种与特定制度环境高度契合的企业制度形式是最有效的,而决不能把西方的某些经验和做法不加分析地拿来为我所用。事实上,虽然后发国家企业制度建设对西方经验的借鉴不可避免,但是引进来的制度安排要想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其一般也要经过一个特定的制度创新过程:首先,附着其上的那些与西方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制度特征将被逐步剥离;其次,引进制度也必然会逐步打上本国特定制度环境的烙印从而逐步实现企业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具体来说,不同企业制度模式的宏观制度根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的影响来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真实利益相关者及其谈判实力和博弈均衡状况会有显著的不同,并进而体现在企业契约和企业制度安排当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东南亚一带普遍存在着的家族制企业。东南亚各国或地区的家族制企业与一般所说的家族制企业并不完全相同:后者主要体现了一种纯粹的交易成本节约的逻辑,世界任何地方的初创企业都可能会采用;而前者则主要是一个文化地理上的概念,其后潜藏着特殊文化背景的深层根源。这就是说,在家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东南亚一带,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血缘关系以及忠诚、信义、情感这些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判定其是否企业真实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其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因素,并体现于企业契约、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方方面面当中。这一逻辑也可以对其他的企业制度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若干特征
考虑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和文化传统的深远历史渊源,中国企业的共同治理机制可能会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的和谐竞争理念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
同一般而言制度环境“决定”企业制度特殊的“消极”含义相比,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建设应当内涵一种特定的“积极”意蕴。就是说,居于后发转轨国家的位置,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也可以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政府主动的制度创新,来尽量避免马克思所严厉批判过的,那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曾严重存在的种种紧张、矛盾、冲突所付出的巨额交易成本甚至由此造成的灾难,比如说古典企业当中劳资双方之间的种种斗争现象,而应当反过来主动地倡导一种和谐的理念,通过相关的制度设置,在中国现代企业当中形成一种各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学那里,由于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因此“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9]。这种自斯密以来逐渐形成的“竞争”的经济学体系,在较大程度上包含着霍布斯所谓“个人永远处于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的悲观主义理念。而事实上,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同“竞争”同样的广泛,而且由于合作是人们之间展开可持续性竞争的普遍基本框架,“合作”更加符合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10]
第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企业治理的“劳动者参与”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企业制度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还不能达到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个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对生产条件的社会的直接的结合,劳动还是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但是,毕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现阶段,企业制度即使不能臻至劳动者主导的理想境界,也必然会因由公有制主导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关心劳动者的诉求、关照劳动者的命运、关注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促进劳动者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形成“劳动者参与”的鲜明企业制度特色。
第三,我国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的家族色彩
家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征,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积淀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环境对嵌入其中的经济行为人进而企业制度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在不同制度框架下活动着的经济人其选择集是不同,对于侵家文化传统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其选择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任、忠诚、情义,或者说是家族范围内部的利他主义世界观,这是一种内化了的精神效用;另一方面,嵌入家文化非正式制度之中的企业,其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关系,以及所拥有的信任、忠诚、情义这样一种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企业据以判定自身真实利益相关者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一种据以分配物质资源、经济利益和企业剩余的重要标准,由此成为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谈判格局和博弈均衡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使企业治理打上鲜明的家族烙印。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家族企业和一般所理解的在企业发展初期阶段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采取的家族式管理具有本质的不同,也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可否认,家族式企业治理方式在成功地避免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等方面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内生性的制度缺陷。但是,这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对既有的家族制度进行创新以提高其“适应性”,而决不意味着我们对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的有效性视而不见甚至否定。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在正处于新旧制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由于制度真空因而以一种异化了的方式引进西方那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结果形成社会普遍信用缺失的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可能更主要地发挥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⑦参见: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p191。
③杨瑞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132。
④参见:《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张立君,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三期。
⑤参见:王东,《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二期。
⑥参见:孙早,《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载《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
⑧“适应性效率”是说,当某一种制度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该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假定生产费用不变,一个具有适应性能力的制度从投入来看就是最能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由于一种有效率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作出的;同一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效率表现;制度安排只有“适应”制度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因此动态地看,制度安排只有同制度环境高度契合才有效率。本文对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作此理解。
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精细化管理是指在环保监督经济化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统一领导和基础部门配合下,运用网络对大环境下“环境评价、监测、评估和验收,水、气、声、渣、环境风险”等进行精细化管理,该模式是一种新的环保管理机制和手段,可全部实现网上上报、评审、审批、验收、异地协查等费时工作,若资料齐全,3分钟可受理完毕,实现上报、组织专家技术评审只需3个工作日,1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或验收,大大节省企业办事时间和成本。通过网络精细化管理,为企业快速提供亟需服务,创建一个政企协和的发展环境。第一,建立环境基础数据实时监测制度,成立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由环保厅、环保局、企业安环科三级组成,由企业安环科成立实施组,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布设环境基础数据实施采样点,对规模以上企业所有重点污染物全部自动采样,对中小企业总量控制污染物实施自动采样,其他主要污染物定期报各市县环保局备案录入系统。第二,加强环保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成立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利用厅、局、企业各级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培训活动,如信息系统大练兵、数据质量比赶超,统计分析大比拼,结果输出大交流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三,将企业环保系统纳入系统中管理,既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又要吸纳企业职工的“能工巧匠”,让企业职工树立“我为环保,环保为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工作方法
宁夏鼎兴环境工程评估咨询中心在多年的企业环保工作基础上,依托全区的环保资源,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企业环保管理为主导,以“基础数据”为核心,依托环保系统网络平台,逐步形成以环保、企业两级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分布式数据库,该数据库可实现与省、市县同步联网,迅速采集和完善环境基础数据,提高了企业环保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时监测可自动将信息快速高效地传递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环保公共服务和其他民生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规范管理实现环境保护与国土开发、水土保持等数据对接,通过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与其他民生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快捷有效的定量、定,使领导及时了解环保形势,将有助于稳定环境质量,发展环保事业,提高政府环保管理和服务水平。
2.1信息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本、技术评估流程、行政审批进程、环保批复全过程实施信息公开,对环评文本实现全文公示,技术评估登记、评审、结论全过程公开,行政审批受理、评审、审批进程公开,环保批复全文公示。
2.2公众参与制度按照公共参与管理办法,以环保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要求评价单位在接受环评委托7日内,对所承担的环评工作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日,在完成环境评价报告后,对环评问题、污染防治措施及环评结论进行第二次公示,在公示期间以发放公众参与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项目周边的公众征求意见及建议,对不采纳的公众意见向环保部门进行说明。
2.3环保台账制度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开发建设项目立项批复、环评报告、行政审批申请、总量申请、专家意见、评估意见、环保批复建立环保电子台账,定期对环保台账进行跟踪调查,动态完善,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3环保运行机制
为保证环保的顺利进行,实现“高、精、效”的环保思路,环保开展了“政府主导、环保搭台、部门配合、奖罚结合、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这样干部能带头,企业能上线,职工传帮带,环境改善快。宁夏地区企业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根深蒂固,监管部门以罚代管、以企代监。致使企业及职工不理解、抵触甚至粗暴妨碍环保人员正常工作,为寻找企业经济与环保和谐发展的契机,宁夏环保厅从经济发展角度研究环保问题,采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开展环保工作,达到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目的,促进了我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结语
小型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突出起来。师宗县小型企业的环境污染目前呈现城镇向农村蔓延之势,小型企业建设项目,绝大部分未履行环保手续,自由分布于农村、农村与小城镇结合部,交通、水电能源较便利的地带。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财力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又没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生产工艺过程中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任意排放,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危害。从小型企业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及小型企业环境监测结果看:小型企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污染等,废气中尤其以烟尘最为突出,其次是硫化氢、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丹凤镇,主要以煤焦化、机械加工、塑料、建材、农副产品和粮食加工、小化工、造纸、陶瓷、铁合金、磷酸盐、洗煤、红砖等生产为主;竹基镇,主要以小炼铁、电石、红砖生产为主;雄壁镇,主要以原煤开采、洗选、焦炭生产为主;彩云镇,主要以红砖、粮食生产加工为主。以煤矿生产开发为例,师宗县的原煤开采,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强化开采,有水快流”及“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观点指导下,一度时间,曾给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管理混乱,盲目开采、私挖乱采,采富弃贫,造成大量矿产资源浪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一些小型企业在项目建设时,根本不履行环保手续,项目建设未按“三同时”要求办理,也未进行与环保规划同步进行的选址定点及环境影响评价。如几年前建在师宗县小石山水库旁的铁合金厂,现已作搬迁,但只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搬迁,污染又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现在处于师宗县城西北侧的丹凤水泥厂,粉尘和噪声严重危害着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代表、委员多次作为提案反映,要求根治污染,人民群众也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处理。小型企业生产、任意排放污染物危害周围环境的扰民问题,形成现实生活中又一新的环境问题。群众来信来访倍增,反映了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治理小型企业环境污染的迫切愿望。
2小型企业环境污染成因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师宗县的小型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蜂拥而至。初期,师宗的小型企业以煤矿开采、土法炼焦、土法炼锌、小水泥厂、小砖厂为重点。大片森林被砍伐,连未成年的幼林也被砍尽,致使荒山秃林大量出现,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野生动物明显减少。由于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在雄壁镇、丹凤镇等乡镇形成了污染较重的区域,污染纠纷时有发生。能耗、物耗高,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重污染企业分布在村子上风向或饮用水源上游,且没有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局部地区污染危害突出,有害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地表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了生产生活和人民健康。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师宗县的小型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多数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拥有的部分机械设备多数也是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淘汰的旧设备,其生产效率不高,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大,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治理污染设施不配套,内部管理不严形成了小型企业严重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一些小型企业资金有限,又迫于急功近利,故在为国家创收高利税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污染损失。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师宗县的小型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工业布局,遍地开花,环境污染由点源污染向线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扩散。一个小纸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化工、小盐酸污染一片地下水;一个小土焦,危害一片田地;一个废旧塑料加工处理点,污染相当范围内地区的空气。小型企业污染的另一个成因,还由于行业多,企业规模小,技术跨度大,且污染类型复杂,污染源点多面广,不便于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缺乏适用的治理技术和可以借鉴的示范工程。小型企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污染源的现状。师宗县的环境管理重点是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防治,对小型企业的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滞后于小型企业的发展,导致其在解决小型企业环境问题上力量薄弱。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于实现。小型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远比解决城镇大中型工业企业环境问题复杂、困难、阻力更大。
3加强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举措
从发展小型企业,支持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增强农民收入等方面来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从师宗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资源情况,技术条件、环境状况,全面落实规划,合理安排和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积极治理老污染源,防治新污染,使乡镇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1加强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理顺部门关系,大力开展小型企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省、市、县环境保护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小型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一些小型企业污染项目就是在这样的空子下诞生,且堂而皇之的成为所在乡镇的重点污染源,处在这样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县环境保护局也是望尘莫及,要想根除污染,只有在乡镇建设一支业务过硬,敢于执法的乡镇环境保护队伍,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的思想,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关系。
3.2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法规政策是依法进行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所以,必须结合师宗实际,尽快建立健全并完善小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制定出既有利于师宗县小型企业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师宗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小型企业发展道路的规定。
3.3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小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乡镇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最基层,我国的广大人民也居住于此,但目前我县同全国广大地区一样,乡镇环境管理滞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制定,布局极不合理,这也是乡镇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主要成因。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依法办事。对于严重污染环境,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坚决执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根据师宗县小型企业环境污染区域分布特点,制定环境功能区划,以“大分散、小集中”为原则合理选点布局,制定重点污染区和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治理规划,尽量减少小型企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损失。
3.4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移的小型企业,都应同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对待,按照审批权限,严格履行环保“三同时”手续,所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在城镇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于不执行“三同时”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追究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3.5坚持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分步实施污染防治计划,突出抓好重点乡镇、重点污染行业的环保工作。第一阶段,抓好丹凤、雄壁、竹基、彩云等乡镇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工作,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污染危害大的小型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丹凤、雄壁、竹基、彩云四乡镇小型企业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放在废水、废气、噪声、废渣的治理上。第二阶段,抓好师宗县境内公路沿线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第三阶段,重点放在原煤资源开采而产生的污染问题整治方面。
3.6运用经济杠杆,控制小型企业工业污染。我们一贯倡导“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对策就是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征收排污费的多少,可以看得出该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我县通过多年的开征排污费,以收促管、以管促治,促使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结构调整、上环保设施等方式,切实改善了师宗县的环境空气质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