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教育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0: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教育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教育管理论文

篇1

以往的教学管理,都是运用学校行政手段,由学校领导或教师兼职来执行,具有行政色彩。要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必须要转变以往的老旧思想,使得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因为教师更能贴近学生,他们不单单只是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肩负着管理学生的重任。要坚持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要管理学生的学习秩序;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学生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对校园活动等进行管理。所以,对现代教学管理观念的总结,即每一位教师都是管理者,管理着每一件教学实践活动,也不断增加了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只有树立起这样的现代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有效保障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

2塑造教学管理整体局面

营造教学管理的整体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日常教学管理常抓不懈。日常教学的所有内容,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应将教学日常管理和提高学生教学效益相结合,如:加强对教师备课工作的检查、教师上课的情况、课后辅导情况等;二是对教学过程严加管理。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学,而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应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学校现状,关心教师、关爱学生,及时调整办学思路,鼓励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对学生加强管理。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在教学和生活上下大力气,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宽容、理解学生,避免用剪刀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3培养教学管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执行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的成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不仅能带动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的提升,学生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耳濡目染,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作用。初中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在于评价和培养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方面。首先要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摈弃“以成绩论能力”的教学管理标准,建立一个综合全面、科学合理、目标清晰的评价标准和机制,鼓励教师以培养孩子的素质和个性为目标,激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二是培养方面。要加强对初中教师的培养提高。学习培养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培训、交流等活动。经常性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多与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开拓视野,汲取先进教学管理知识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4营造良好教学管理氛围

篇2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鼓励即兴创编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在语文课程中有诸多复述、背诵、创编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即使出现一定的问题,也不会用过分严厉的态度批评学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初中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并且鼓励其积极表达,采用“口述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课程的语文教学,形成学生积极向上、敢于表达、活泼乐观的态度和性格。学生就应当无忧无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那种首鼠两端、几番思量的态度是成人为人处世的方式,过早接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而语文课堂的开放性、灵活性正是帮助学生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一定要利用起来。

二、树立“教学文化”,形成语文课程教学文化

语文课程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文化,班主任的管理思想也应当有效地融入教育文化当中。“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是班级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理念与方式。在教室环境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是不宜“动”的,教师可以给班级干部、管理初中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引导学生在班级中保持良好的秩序,进入班级之后就不再打闹、玩耍,铃声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坐下之后就应当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语文课程文化中,不妨加入一些“读书”的元素在其中。阅读是进步的阶梯,在电子媒介遍布的当下,能够手捧书本阅读,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为了让学生领略纸质阅读的乐趣,教师和学生在班级角落中设置了读书角,放置了一些图书,由值日的学生负责发放和回收。正是因为如此,下课时间许多学生更加愿意在座位上坐下读书而不是打闹、嬉笑。这小小的举措,不仅使班级的风气越来越好,还使学生在书香的沐浴下,更加文明、懂事。

篇3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教师要使其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悬念式教学法、故事性教学法等策略引进,使学生在产生疑惑和想要了解故事后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例如,在将对初一历史中的“社会变革和国家产生”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将自主式方法引进,并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孝?同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关于孝的感人故事。之后,教师再将春秋时代郑庄公黄泉见母的故事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了解到古人和今人具有一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春秋小霸王郑庄公的相关史实牢记于心。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与否事关初中历史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就是收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章、图书、照片、纪录片等,并在课上让学生分享收集的历史资料,这就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同时,促使学生反思发生的原因、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日本明治维新对该国发展的影响等,让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将自身的思想和认知塞给学生。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将鉴赏教学方法引进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效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讲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时候,如果将多媒体、图片播放和讲故事等教学策略引进来,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进而对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辉煌历史予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造就辉煌历史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的中华民族思考中国由辉煌变为衰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考方法、范围和深度,这是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的关键元素。

二、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目前,虽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和应用探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教学成效较为显著,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教师在知识更新能力

和教育理念更新上严重滞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在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上更新不及时,不仅会阻碍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实施,更无法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自然也就不能够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接受性学

习和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佳探究性学习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是接受性学习模式的革新。然而,在现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旧存在接受学习的现象。

(三)校外教育资源利用不佳

在当前的探究性学习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网络作为资料信息收集和查找的重要手段,将学生的目光引领至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地,提升个人的感性认识,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思进取。

三、结语

篇4

一、为什么要利用教育指标检测基础教育的发展?

目前,有人对开展基础教育监测的必要性存在疑问,如认为现在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统计体系,为什么还要推动建立基础教育的监测体系呢?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放在近年来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

1、世界范围内对基础教育质量和绩效责任日益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基础教育的质量。质量既包括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学校安全、家长学生满意度等过程质量,也包括学业成就、身心素质、社会收益等结果质量。从美国1983年公布《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到英国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国家课程”,以及近年来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即OECD)国家积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都显示了各国对于教育质量的重视。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教育指标项目中,教育系统的质量、产出和结果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指标。但在我国原有的教育统计体系中,关于基础教育结果、产出和质量的信息是严重缺乏的。

与教育质量有关的是绩效责任或问责制度。随着教育公共性的增强,人们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诉求。例如:每年政府向基础教育投入的财政经费有多少?主要用到了哪些方面?它们究竟产生了什么效果?中小学校是否对其教学质量和绩效承担了足够的责任?等等。要及时、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大面积、长时间的跟踪监测是不可缺少的。

2、教育决策者和政策分析人员的大力支持

目前,以数据为基础的判断越来越为教育决策者和教育政策分析人员所接受。不少教育政策制定者希望多从量化角度,而不是纯理论思辨的角度了解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而发现政策问题、确定政策优先事项、启动新的政策议程。这种需求大大推动了教育监测体系的发展。经合组织在总结20世纪70年代教育指标项目失败的教训时,认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指标信息和政策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不能向政策制定者提供明确、及时和政策敏感性强的信息,这样就得不到决策人员的支持。所以,当1987年经合组织重启“国际教育指标项目”时,首先强调指标项目的“政治背景”和“政策需要”,甚至有学者直接将其称为“教育政策指标”。

3、基础教育统计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现有的与基础教育有关的统计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在指标体系的构造方面,缺乏统一的理论构建模式,指标构造维度存在较多薄弱环节甚至缺失状况,复合型和综合性指标、质量指标和主观指标较少,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不够多样化、参与机构较少、收集方法不够丰富等问题;统计报告对教育教学的结果性、政策相关性、可比性、学科性等特质不够重视;在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分类管理制度和整合,等等。

从理论角度来看,教育统计体系与教育监测体系本身属于两种不同的功能范式。教育统计是对教育系统基本状况的原始描述,所以产生的数据大多是原始数据。与教育统计体系不同的是,教育监测体系本身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专题性、成本较低、定性和定量结合、调查覆盖范围宽的优势,侧重反映教学质量、学业能力资格、教育内外部关系、管理效率、价值判断等教育系统最重要、关键的特征。所以从结构来看,教育统计一般由单个变量来完成(如果仍要称为指标,则可称为“原生性指标”或“单指标”),而教育监测的教育指标则是对单个变量的组合测量,是组合指标。可见,教育监测体系是对现有的教育统计体系的再加工和补充,它不是多余或重复的工作,更不是与现存的教育统计工作相互矛盾的工作。

4、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及教育比较的压力

美国在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里,大力倡导设计一些适当的教育指标来评估教育质量,1984年的沃卡特报告利用教育指标监测比较了50个州的教育表现。到2001年,美国有45个州通过包含“表现指标”的“学校报告卡”提供学校的信息,27个州要求提供学校的等级排名。目前“全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广泛开展了对数学、阅读、科学等9个学科的学业成就评价。其他国家如英国也有教育技能部、标准和效率单位以及教育标准办公室等多个机构开展基础教育监测工作。

从国际组织来看,经合组织于1987年重新启动国际教育指标项目,引领和推动着国际教育指标和教育监测工作的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1年开始对“全民教育目标”开展监测,并分主题提供一些年度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多年来开展了一些针对中小学不同学科的学业成就评价。另外,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对各国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参照作用。总之,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这些行动,不仅对每个国家基础教育监测体系的研制提供了经验,更增加了教育比较的压力。

因此,利用教育指标监测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不是一项偶然性和临时性工作,而是近30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如何建构基础教育检测中教育指标的体系框架?

构建基础教育监测中教育指标的体系框架,需要深入分析两个关键问题:

1、如何对基础教育系统进行分类?

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有某个直观简单的指数能完全表现出基础教育系统的关键特征,所以需要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那么,如何对这个体系加以分类、对指标进行科学组织呢?目前,国际社会从宏观教育系统角度进行了分类组织教育指标的尝试。这里我们简单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兰德公司、经合组织的基本框架,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监测中教育指标的分类组织提供借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分类框架以约翰斯通的观点为代表。该分类框架把教育系统划分为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子系统。美国兰德公司也设计了包括输入、过程和输出系统的以质量与结果为导向的分类框架。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为建立“世界教育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新的系统分类框架。这个框架采用CIPP模式,分为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Output)四个部分。经合组织教育指标项目早期采用CIPP框架,但2002年后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最新的分类框架突出了与教育政策的相关性,区分了个体、教学、机构和系统的层次,但仍看得出CIPP模式的痕迹。

从国际教育指标分类的经验看,分类框架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角度,采用CIPP模式进行的。笔者认为,尽管CIPP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我国基础教育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前期可采用CIPP模式作为其指标分类组织的宏观框架,然后在运行过程中再根据实际经验不断修正。

2、当前需要优先或重点监测哪些内容或主题?

这个问题是从基础教育监测的可行性的角度提出的。监测必然要受到财力、人力、物力的资源约束,不可能为所有的服务对象提供囊括全部基础教育信息的服务。所以,必须明确急需优先监测的主题,确定大家较易达成共识的指标领域。1991年,美国“教育指标专门研究小组”提出指标设计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重点监测三大领域中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学习和学校机构最重要的领域,包括学习结果和教育机构质量两个方面,二是教育发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学校的准备状态和学习的社会性支持方面;三是最重要的国家价值和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和经济生产能力。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国际基础教育监测指标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应当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纳入优先监测领域:

(1)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必须指出,质量监测不等同于学生学业成就测量。质量概念在基础教育监测中的内涵更广泛。例如:从学生层面看,质量监测的内容可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并不仅仅只是监测那些核心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学业成绩),也可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情况、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从学校层面看,质量监测还包括对教师质量、课程与教材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设备、学校安全等方面的评价监测。从系统层面看,还包括对影响基础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质量进行监测。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大面积推行,但是对改革推进的程度、学生素质的现状及其与政策目标的差距还缺乏全国范围的监测报告,以致在有关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的方向、改革成效等核心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论。所以,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重大政策需求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监测应当把质量纳入优先监测的范畴,首先提供质量方面的指标信息。

(2)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近些年来,教育公平成为国际基础教育监测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平、均衡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应当监测基础教育系统输入、过程和输出中的公平问题。例如:监测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学生的入学机会公平的程度,监测城乡或区域之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资源条件的差异,监测城乡学生受教育质量或结果的差异等。

(3)基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基础教育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所以监测基础教育运行效率可以避免浪费,缓解教育经费的紧张,进而让资源得到最合理和充分的利用。效率是成果与投入的比值。基础教育的成果主要是指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投入则包括经费、设备、场地、人力、时间等。基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监测可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如生师比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如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如设备利用率、图书周转率等)、产出结果(如毕业率、存留率等)等角度展开。

篇5

天津市在2008到2012年间全面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2013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提升工程。这项以均衡为核心的涵盖城乡每一所学校的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改变了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面貌。选用哪些指标来评价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用什么方法来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们使用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对义务教育学校间均衡状况进行评估的8项指标,对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测时发现:天津市各区县小学和初中均已达到“基本均衡”水平。监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均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均衡水平高的区县,发展水平并不高;反之,有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均衡水而不高。如何促进各区县高水平均衡发展是未来一个重大问题。二是均衡的动态性问题。由新型城镇化、产业变化等导致的人口迁移随时会打破比较脆弱的“基本均衡”状态,如何建立一个常态化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我们还对2013到2020年基础教育的设施布局进行了研究。在天津市教委规划办的帮助下,我们第一次对全市2012年从学前到高中每一所学校的设计班额、班容量等信息进行了汇总,计算出每一所学校的设计承载力。通过对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总体来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设计容量高于实际在校生数,幼儿园和高中普遍学位不足。从各区具体数据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在市内六区与其他区的核心区域,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共同存在,家长择校愿望强烈。主要体现在区域内优质学校的实际班数和班额大大超过设计承载力;区县之间发展不均衡,有些区空余较多学位,而有些区则学位紧张。

二是农村地区面临着学位不足与富余的双重矛盾。主要体现在部分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学生数过少,有些人口聚居的小城镇或者较大的村办幼儿园和小学实际学生数超出设计承载力较多。考虑到就近入学的需求,有些学校的空余学位无法与学位不足的地区共享。

三是普通高中和幼儿园发展比义务教育滞后。

这些问题的某些解决策略已经“在路上”。例如,天津市已经启动普通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2014年,在户籍、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除了关注设计与实施创新性的问题解决策略,我们还应该关注我市是否能够开始建立“数据接口”标准、由关键监测部门和单位参与、核心数据收集指标科学、长期坚持的数据库,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进行义务教育发展主要指标的年度监测、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动趋势较为准确地进行各区设施布局调整。有大数据作为决策的基础,各项政府决策才有针对性。

二、学校特色建设的创建、评估与发展问题

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达标检查”或者“提升计划”的促动下,学校基于自身情况而进行特色建设的意识被广泛调动起来。各学校基于发展愿景、学校历史或者学校特色项目提炼出特色文化或理念,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特色建设。天津市普通高色校建设工程项目从2010年启动至今,已经有两期共36所高中入选该项目,这些高中在学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课程、普职融通等方面进行了多向度的探索。经过实践探索之后,学校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怎样的学校才算是特色学校?学校具有初步的特色之后,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基于这些学校的校本探索,2014年,我们应该关注学校特色的评估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学校特色的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分别是什么?在学校内部,特色建设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的?在学校外部,特色建设如何培养了一批受到社会认可的学生、名师?学校特色办学经验如何为同行提供学习经验?学校特色办学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有影响力的办学思想?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或者社会组织,如何研制一套评估标准,使得学校可以借之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如何赋权以及引入专业机构对各层次学校进行形成性诊断性质的评估,以便帮助学校进行诊断、改进和提升?

三、以减负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整体性改革

篇6

一、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他们认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据此他们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二、内容安排贴紧学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自行车排放、出勤、自习、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18个项目。其次,针对学生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往”等。他们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掌握人与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他们还注意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

三、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有关研究证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外在规范管理上抓住两点:

一是严格训练。每年重点在初一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严”“新”“恒”。“严”体现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使学生感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得违反。“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等“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一轮管理过程结束后,新的一轮管理紧跟上,使学生在这种常抓不懈、循环往复的管理中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心灵塑造教育方面制定了一套从初一到初三的系列教育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2)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分层次地安排德育内容,这种安排不仅适应学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功能。(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看电影、讲故事。

讨论会使学生认识道德准则,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过军训、义务劳动、家务劳动、春游、参观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准则。此外,他们还开辟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主要工作有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常识,②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考试焦虑”等普遍问题设计教案,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③建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辅导。

四、正确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他们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能够制定出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判断、选择、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使道德规范顺利向学生主体转化。再次,要看到学生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的人。从此观点出发,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以后也能够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教师只有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学生主体性潜能组织德育活动,才能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选择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进班会,强调改变教师一言堂、表演式、表决心式班会,提倡主体参与式班会,并为班主任提供主体参与班会范例。

(2)学生参与管理,主要形式之一是建立“文明督导巡查队”,职责是执行政教处制定的“通州四中学生违纪界定”,对校园内外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指正,每班选派三名同学,经过政教处培训挂牌上岗,各班三人为“巡查小组”,各年级为“巡查中队”,全校为“巡查大队”,分别设小组长,中队长,大队长,各层有特定职责、义务和权利,巡查员对立作认真负责,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做出了贡献。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它倡议智能是可分布、情境化、可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或者引入一些集形象生动、情绪色彩、主题鲜明于一体的具体教学场景,通过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材主旨,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

1.在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

1.1使情境教学方法更加形象

当前,青少年往往在心理及生理上都处在发育及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对于一些亲眼看到的或者亲耳听到的,往往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多元智能理论是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转变成更加形象、直观的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身临其境中,对学到的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不仅以讲解知识点为主,更多地主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一些更加形象、直观的元素。这不仅可以指导初中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还可以从多元智能角度,创设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情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1]。

1.2优化情境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初中生的后期发展。在初中语文中进行情境教学,是从多个不同智能角度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初中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适应初中生对不同智能层次的发展需求,对其各种智能都产生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智能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所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其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还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成果更加丰硕。

2.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进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

实际上,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契合点,可以优化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贯穿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开发潜能。

2.1设计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

想要开发初中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由探究性问题引导初中生一步步地走进语文的美妙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的奥秘。

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解决途径及结论成果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多元智能性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全文朗读,再引导他们提出诸如:“作者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表达了其当时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背景是什么?”等此类的问题。紧接着,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渐渐引出这篇文章的主旨:“生死是生命的象征,组成了人类的血缘之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随着这些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被不断地解答,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大意,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优良品质。

2.2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

由于初中阶段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育是不尽相同的,并且类型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优势智能,开发潜能。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征,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2]。

在教学《走上辩论台》活动课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率先确定一个主题比较鲜明、内容比较容易激发初中生兴趣的辩题,如“我看追星现象”等,在课堂上举办一次辩论赛,让课堂变成辩论台,实地进行辩论赛。在辩论赛中,任课教师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依据其智能特点,将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不仅可以让任课教师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使他们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还使其教学理论更加科学、系统,更有利于初中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1、现在很多课堂的教学仍然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里,心在课堂外”的常见现象。

2、低效课堂大量存在

①重教不重学。教师长期习惯于一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常见“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②关注度不够。每个学生的学情几乎与教师无关,只顾一味地讲,一味地“完成任务”,一味地把“备”的东西倒出来。课堂检查反馈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③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参与方式单调,练习训练太少,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巩固。

二、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教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初中语文教学

1、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人来对待,实现教学价值观从“教育是为了升学”向“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的转变。首先学生是人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科学的学生观就是要承认学生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进度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给学生适当的主动权、选择权。其次学生是不成熟的且处于发展中的人,科学的学生观需要我们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有一种宽容心和平常心,不能一味地苛求学生,更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讽刺、歧视甚至推出校门,要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革新思想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摈弃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服从等陈旧思想,正确处理与“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关系,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加强情感沟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实现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鉴于此,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厚积薄发,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深入浅出,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一要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二要践行“面向全体”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从“面向少数尖子生”向“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困生”的转变。三要践行“全面发展”的理念,实现由“知识型课堂”向“生命化课堂”的转变。四要践行“向课堂要效率”的理念,教学目标要简明、清晰,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教法要灵活、恰当,课堂上实施有效提问,课后进行有效练习,使课堂教学从“无效、低效教学”向“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转变。

3、践行“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①教学生学会学习,核心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②坚持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要相信并挖掘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独立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独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

③教师要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用讲的坚决不讲”,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把教学用在刀刃上,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中学、讲、练的时间,绝不拖堂。

4、倡导“先学后导”的学案导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