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0: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探讨、研究为主,通过对历史内容的真正探讨和分析,让学生真正通过历史相关内容对历史事件和事迹的了解得到学习内容和知识。历史事件和内容是过去式,学生对于许多历史课本和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疑惑和疑问,由于历史内容的过去呈现,许多内容存在不清晰的状况,在初中历史学习课堂上,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积极的创设一系列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相关场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要想真正有效的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真正完善对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在真正教学实践参与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创设相关历史事件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教学高效手段的辅助下真正得到知识和内容。例如: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在讲到“商鞅变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当时的场景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参与和学习,“商鞅变法当时场景的呈现”,“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真正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得到对学习内容的高效汲取。
二、设置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参与
高效的教育方法添加到初中历史的课堂实践中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的作用。在教学实践落实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存在的抽象问题有时会存在不理解现象,为了让学生真正高效的保证对学习内容的汲取和了解,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上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本呈现的内容设置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小问题,设置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保证在学习课堂上有效获取到教学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内容和知识,让学生在这些一系列内容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真正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教师教学的有效落实,通过对学习内容内部设置的问题和探讨内容,使学生真正有效的参与学习和实践当中,真正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有效透 彻了解和掌握,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历史课堂上针对教学和需要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和探讨点,让学生自由参与和探讨,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充实和落实。在讲到“昭君出塞”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此次出塞存在的原因和相关的背景,让学生欣赏和了解课本呈现的文字知识和图片信息,然后在教学课堂基础上对于学习和探讨呈现的现象提出一系列问题和观点,让学生真正在学习基础上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
三、注重学生自身,保证学生对学生内容的高效汲取
初中学校内部教学旨在通过现代学科教学内容培育有思想、有技能的优秀人才,学校最主要培养和教育的是学生自身,因此在真正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真正教学中真正有效的保证教学实践真正落实到学生自身,保证学生自身对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的有效汲取和掌握,学生每个人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汲取和掌握也不一样,要想真正保证学生自身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让学生自身得到高效的参与和实践,教师需要在真正重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身,保证学生对学生内容的高效汲取,不断注重对学生自身学习和状态的关注和了解,使学生有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对于学生自身学习和能力有一定实质性的了解和掌握,真正保证教学内容在学生自身的真正落实。初中学校内部教学通过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技巧,不断加强和重视教学力度,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高效化,真正保证学生高效高质的参与和汲取学习和知识,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作为义务教育教学实践的最后阶段,其内部教学参与和实践需要真正落实到学生自身,保证学生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才能真正保证学生有效成长和进步。
四、结语
第一,重视资料轻轻课本。近年来,重庆历史中考,要考六本书和重庆历史,政史合堂,时间是90分钟,中考涉及的内容真不少,由于有的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历史课,这会让学生望书生畏,让学生失去了靠好的自信,转而产生了对资料的依赖。把课后复习的时间花在资料上,练习资料上的题,梦想资料上也许会有一模一样的题目,会有现成的答案,而很少去翻课本,这是舍本逐末的。
第二,抄得多就考得好。因历史考试可带课本和历史地图册,许多学生为充分利用好“开卷”,大多不相信自己,生怕漏要点失分,便将自己感觉正确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搬到试卷上,他们大多不经思考就将查阅到的所谓的正确答案生硬地往试卷上套,导致所查阅的内容与题目结合不紧,或答非所问,既浪费时间,又做了无用功。
第三,见考题就翻书。为确保答案的正确,很多同学做试卷时喜欢见题就翻书,由于平时不烧香,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没有去记忆,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就要翻半天书,才能找出一道题的答案,更不用说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题了。同时,也感到时间不够用,大多不经思考就将查阅到的所谓的正确答案生硬地往试卷上套,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开卷不用记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进行记忆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开卷了就万事大吉,都相信自己的抄功。事实上,历史学科中考考题灵活,注重联系实际,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次考试都是以知识的记忆、理解为基础的,开卷不用记忆的想法是不对的。
二、教师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结合这几年历史开卷考试情况,我觉得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端正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点
开卷考试仍旧需要记忆。开卷考试时,思考空空如也,抄书无从下手,这是在考场常见的情景,主要是学生对历史考试很少作记忆准备的结果。学生没有必需的知识储备,对课文内容和基本知识点很陌生,考试时影响答题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只有学生有了历史知识熟练的记忆,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在历史考试时取得满意的成绩。
2.课本比资料更为重要
1.分析学生心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其实,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激发的求知欲,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引导作用。历史教学涉及面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正是对历史学的一种最好概括。虽然初中历史教学不必进行太深入的延伸,但在施教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突发奇想,进行由此及彼的关联性思考。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科学的解答,学生的心理诉求便能得到满足,创新热情便能被激发出来。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得”与“失”
创新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学生应正确看待创新过程中的“得”与“失”。实践证明,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达,创新的难度也与日俱增,要承受的代价也越来越大。面对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教学者应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此过程中,教学者可结合历史长河里各种励志故事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发散性思维”概念的研究,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念,即激励人们寻找多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学生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将获得质的提升。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单一性”现象较为普遍,学生根据所谓的“唯一标准”进行学习,限制了个人思考的空间,不能从多角度获得对事物的感知与体悟,这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例如在分析历史上的“楚汉之争”事件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多种联想:联想一,“楚汉之争”是以刘邦为代表的农民集团与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之间的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刘邦集团的胜利实质是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制度战胜落后的分封制和奴隶制度的表现;联想二,纵向来看,刘邦汉家王朝的建立为今后中华民族的薪火相传和社会发展轨迹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诸如此类的发散性联想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也应积极指出学生思考中的不足。
三、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1.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提出个性化见解
“质疑精神”历来都是每个取得辉煌业绩的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教师应加强学生这方面品质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重在交流讨论,其中很多问题尚无定论,一定的交流讨论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例如在讲述三国历史时,有些学生指出蜀国快速灭亡的原因时,强调了地域位置的防御作用。首先,他们肯定了蜀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然而在研究蜀、吴存在时间长短时提出如果蜀国也拥有和吴国一样的长江天堑,或许还能再存活几十年。此类学生从地域的角度阐述蜀国灭亡原因,虽然有失偏颇,但不失为一个充满个性化的见解。
2.鼓励学生创新求变鼓励学生创新求变,教师应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着手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最怕的不是学生不懂不会,而是学生不思考,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到问题时,老师不应忽视或讥讽,应予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能够懂得去问问题,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学生如果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且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中。鼓励学生敢问问题,并善问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言:“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提问,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消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先应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们所给出的答案。对出现的错误不要急着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另外寻找其他的途径,让学生发现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在学到唐朝这一段历史时,笔者的学生给出这样一个观点:女人祸国。并举出了历史上的一些史实加以证明:商朝的妲己,因为她商纣王沉溺酒色,最后亡国;西周的褒姒,因为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也亡了国,因为杨贵妃,唐朝由盛转衰。真的是这么简单的吗?当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而是把这个问题留成家庭作业:找一找商、西周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当第二次上课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已经不容乐观,再加之纣王、幽王、唐玄宗他们的所做所为,而这几位女性,最多起了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假如在教学中经常一开口就指出学生分析的不准确、不完善,久而久之,你的课堂会变为死水一潭,学生更不会喜欢你的这门学科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乐于发表见解,进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多看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学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也要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鼓励他们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施其长。老师用赏识的心态使学生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品尝成功,进而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
四、换个思路激励学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知识,来创设情景,更好地贴近历史情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比较丰富的图片、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堂之上。比如说在讲解初中历史巴黎和会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代表,然后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陈述,并且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恰当地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充分地表达当时情况下中国在巴黎和会中面临的处境,以及中国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感情。
2.丰富历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善于与当前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比如说在讲解关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视屏,比如说比较著名的,,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积极地想要了解的经过,这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教师提问关于的知识,看哪些同学可以又快速又准确的回答上来,这种类似的竞争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成绩。
3.创设新颖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心思都放置在历史知识的听讲中。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提问时,不能够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创设新颖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创设,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服务。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有《》《》《》《》以及其他各种条约,这些条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知识容易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个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台湾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思考,哪个条约的签订,关乎台湾人民的利益,然后通过回忆各个条约的内容,知道答案是《》。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二、结语
主要是教师依靠教辅、课本和板书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添加新元素和采用新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枯燥简单的文字陈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与相关的影音录像。通过观看电影等资料使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习历史事件分析方法,总结历史教训和培养爱国情怀是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使教学课堂增加鲜活和活跃,发掘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具有互动性和轻松性。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
除了是指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设计相关的课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将所学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现是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会和清晰的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可以举办“重现历史”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各自想要演示的朝代,手工制作出能够代表该朝代的标志物品或者服饰,选择一个课后时间举办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由学生担任解说员,对他们组所代表的年代的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生动有趣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理解,更详细、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三、结语
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素养内在结构是复杂的,但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广义概括看,包括了集体爱国主义和自身品行道德部分,也就是一方面在面对国家民族存亡危难之际,能够贡献出个人的力量,捍卫国家的、领土以及民族尊严,而另一个方面在和平时代,青年学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民族的责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因此,初中历史所包含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能够较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什么品德和行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什么行为和品格是让人所唾弃的。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擅长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事件具备强烈的爱国品德感染力
历史事件的感染力比枯燥的道德说教更容易打动初中学生,因为历史事件非常生动,具备非常丰富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道德价值观这些抽象概念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在历史的讲述当中,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理解到抗击日本侵略战争当中无数革命烈士选择杀身成仁的原因,特别是整个世界上,比人类生命更加高贵的是民族尊严。学生也能够从汉奸、特务背叛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历史事实当中,理解到苟且偷生让人不齿的原因。这些方面都能够对中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培养。爱国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而言,虽然已经不再是杀身成仁了,但是杀身成仁的历史事实可以生动地告诉学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气节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都是鲜活的、非常直观的品行事实。
(二)历史事件具备民族团结的培养力
中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多民族国家。从古代中国炎黄部落战争,到中国和番邦结盟、民族大迁徙等历史过程,中国面对的分分合合是非常多的。而面对国家的分合,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形成价值观取向。中国有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了维系良好的民族关系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及牺牲,诸如汉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和吐蕃联姻等,都是促进国家民族统一的行为,其彪炳功勋也和郑成功等民族英雄一样,都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是民族团结培养力量的重要来源。
二、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历史教学进行品行塑造的思考
(一)教师要深入到历史材料当中挖掘品行教育内容
正如上述所分析的两种常见的历史教学的品行道德教学的影响方向,教师仍然可以继续挖掘出更多丰富的品行道德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材本身的内容和跨度是非常丰富的,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国以及外国都有十分多的历史事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深入到历史教材当中进行教学,由教材当中挖掘出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教育意义的历史材料,结合当前的一些现实状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塑造和教学。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当中就包含很多道德品行的思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可以进行适当地阐发,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对于一些历史性的观点,教师也应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分清楚一些负面的价值观、陈旧落后的价值观等,比如对于汉代学者董仲舒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天人合一等,应该去除其封建迷信的部分,将其正确和科学的观点予以吸收。这一点也是历史在进行历史材料的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多途径地进行品行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可以考虑从不同的载体以及不同的途径当中,对学生进行品行和道德方面的引导。比如在教授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如,或者是巴黎和会,都可以把一些相关的历史影片节选之后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当时各个方面的价值情感状态。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比如历史课题的探究,布置一些历史课题让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途径去搜索,然后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整理成为课外的历史探究报告等,而历史课题的探究可以结合道德品行方面的课题,比如巴黎和会上当中民国政府的和谈代表顾维钧拒绝各个国家公使的原因等,这一方面又可以从顾维钧个人的品行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分析。而针对巴黎和会等,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举行模拟的和会,让各个参与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国家,从当时各个国家的利益点出发,进行模拟和会磋商,从而感受到当时各个国家互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碰撞,形成更为立体的价值观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品行价值观。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辅助工具,它融合了很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文字阐述、图标等形式,把枯燥静态的历史知识转变为了动态灵动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质量。如在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选择《开国典礼》影视片中的桥段,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来开展新课教学,让学生感受那个年代下中国从被奴役走向独立的艰辛。这样学生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多媒体集各种辅助工具的大成,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这是以往教学中无法比拟的。再如,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凤凰卫视拍摄的纪录片《》,让学生看到那个年代中,官僚、地主、军人和普通大众被鸦片毒害的场面。通过观察影片,学生明白了鸦片的危害,一方面能警示他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远离,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明白当时中国所处的境况,大量的黄金外流,老百姓生活负担沉重,军人精神萎靡不振,战斗力低下,官员等诸多问题导致了我们国家的进一步落后,以及由落后所带来的沉痛的教训,让学生感受到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危害,进而明白禁烟势在必行,而林则徐的正是维护民族尊严,抵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震撼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二、巧用知识迁移,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由于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就停留在那个历史时期,因而学生往往会感觉学习历史非常的遥远,并且貌似没有什么价值,这也是当下我国历史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使我们能够借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轨迹,明白当下的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链接历史事件和当下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元认识和知识迁移进行知识的嫁接,就可以大大的提升教学的效率。如在讲到《》的时候,对于《》,很多的学生觉得记住这些内容很枯燥,也没有意思,但是如果把其中有关的与台湾至今未回归的事实、台“独”以及政府公开抵制一国两制的举措等现实情境相联系,便会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他们便会更仔细地学习这些内容,也会更认真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通过古今事件的嫁接,学生就会深入到这样的历史情境事件中来,这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是对于知识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