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

篇1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R&D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与R&D投入的影响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评价研究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方法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对策研究(下) 创新型经济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建设研究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评价与实证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效率研究 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及对策 基于DEA的天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现状分析及政策支持 创业板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效率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资料开源于《成渝经济区规划》。

③数据来源:加快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及园区服务,

.

参考文献:

[1]廖元和.“三大战略”的特点与中国区域经济新阶段[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2]和云.“三个支撑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

2015(4).

[3]程必定.区域战略升级推进空间结构转型[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4]李松庆.“三个支撑带”下的我国区域发展新趋势[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5]魏后凯.建设长江经济带及重庆应对策略[J].改革,2014(6).

[6]喻新安.坚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7]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

制改革,2015(4).

[8]Luxembourg. 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urope: 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 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tivity [J].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 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 2003(5).

[9]林中元.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2(3).

[10]武增海,李忠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与开发活动效率评价研究――基于

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DEA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

[11]陈自芳.以产业升级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兼对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的

比较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2]于春晖.趋向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3]赵喜仓,任洋.R&D 投入、专利产出效率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江苏省13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J].软科学,2014(10).

[14]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94).

[15]Cohen W.M.and Levinthal D.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 ,1989(99).

[16]Grossman G.and 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1a(106) .

[17]Aghion P.and Howii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

Econometrica,1992(60).

[18]Stewart Thomhill.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e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1,2006.

[19]Darrene Hackler. High-Tech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id-west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J]200l(04):16

[20]吕乃基.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的桥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21]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

[22]覃成林.R&D 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路径依赖一基于我国东、中、西

部地区面板数据[J].科研管理,2002(2).

[23]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3).

[24]吕忠伟,李峻浩.R&D 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统计研究,

2008(3).

[25]刘伟,李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 投入与产出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3).

[26]赵喜仓,徐俊涛,张瑾.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

究,2014(12).

篇2

关键词: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高新技术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嫁接农业传统产业或独立发展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市场化和企业化[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可物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培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为手段,并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从宏观上看,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测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定量上把握某个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状况和水平,能够为该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评价是在测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涉及到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的生产、流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也按照系统的思想,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加以分解,构造多层指标体系,对子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 可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3 评价指标选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而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较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评价存在着较大难度,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结研究机构和农户,是高新技术运用主体,代表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级指标体系分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前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则反映产中的生产状况,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则主要从产后的角度对产业化进行评价。。研究开发能力是由企业科技人员比重等6个指标组成,经济效益是由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等8个指标构成,社会生态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等6个指标。

3.1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包含了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

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是评价企业研究开发能力重要指标,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力度的关键性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越强。

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比重是评价企业科技人才储备水平的指标,反映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指标。科技部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重在30%以上。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是反映企业研发力量和企业投入研发人力状况的指标,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研发的力量越强。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转化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越强。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研究开发工作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的指标。

3.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由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投资收益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组成。

总资产增长率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状况,衡量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增长率越高,则企业在本年度资产经营状况越好。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营销能力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本年度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越强,也反映了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市场占有情况和市场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的指标,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越高,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

投资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投资成本回收情况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投资收益率具不是越高越高,也不是越低越好。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反映企业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企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3.3 社会生态效益

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包括6个子系统,分别为增加就业机会、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绿化面积增长率、化学污染减少率和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

增加就业机会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标,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是从定性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反映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价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明显改善相关农民的生活条件。

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民关系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农民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与企业联结紧密,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

绿化面积增长率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指标,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是反映高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总和。

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是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重视。

4 权重确定的方法

农业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化评价体系中,权重确定是评价方法的关键。。合理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是判别评价方法可靠性的标准。确定权重方法,通常有两种,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

4.1 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是将所有指标分别按行和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根据三级比例标度,指标两两比较进行评分,并记录表中相应位置,再将各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指标评分总和,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4]。

4.2 连环比率法

连环比率法是先随意把各指标排成一定顺序,接着按照顺序比较两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两个指标重要性的相对比率——环比比率,然后再通过连成把次环比比率换算为以最最后一个目标为基数的定基比率,最后再归一化为权重[5]。

4.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通过一定方式对指标权重独立发表见解,用统计方法作适当处理。德尔菲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来评判对象的一种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就一定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者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加以科学整理、归纳和综合,以匿名的形式将所归纳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直到意见趋于一致的评价方法。

4.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作层次权重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6]。

4.5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熵是信息论中测度一个系统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值法是运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熵值法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丁 华.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J].商业研究,2007,365,(09) :199-201.

[2] 吕建秋,钟小平.“温氏模式”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10):85-89.

[3] 赵志芳,尚泓泉.河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7.

[4] 王国华,梁 墚.决策理论与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6,(3):42.

[5] 李 英,胡奇英.预测与决策[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2005,(3):226-227.

[6] 刘心报.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06):118.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4-0050435

一、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以辽宁为例,近年来辽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则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较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则差距更大。造成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受到包括科技、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别被看做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源动力、拉动力和推动力。只有在这三种力的合力作用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才能不断推进。而且,科技资源的合理投入与配置,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扩散能力的提高将最终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因此,如果能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在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无疑是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大量从宏观角度出发、针对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两个维度而展开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本文试图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这一角度出发,从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人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等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微观实证评价。一方面,通过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进行比较,评价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总体现状与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考察,深入探析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现实状况,客观全面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二、指标选取与实证分析

1 指标选取与说明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我们主要依据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运行特征及其科技动力所包含的人、财、物等创新资源的特点,以科技经费投入水平(y1)、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y2)、技术创新能力(y3)、技术扩散能力(y4)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y5)5个一级指标以及33个二级指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1)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实力是其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活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决定其是否有充足稳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来支持R&D活动。因此,科技经费投入是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得以实现的最基本前提。本指标下设5个二级指标,其中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年科技经费占产业产值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经费的投入水平:R&D经费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经费支出质量。如果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过低,则产业的自主创新将难以维持。

(2)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作为科技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研仪器设备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科技设备资源的配备,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设想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形成高新技术产品,更无从谈起高新技术产业化。因此,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是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必备条件,它可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其中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年末固定资产新增总额和科技设备购置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设备投入的总体水平;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生产经营用设备原值、每名科技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用和每名R&D人员的仪器设备费用等作为衡量地区科技设备投人水平的相对指标。

(3)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创新是企业投入产出的中枢,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需要的商品创造机会。本指标下设9个二级指标,其中年专利申请数、年拥有发明专利数、R&D项目数、科技项目数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地区高校所属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数、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机构数、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和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力量。

(4)技术扩散能力。在研究与开发出新技术之后,还必须将新的技术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与市场进行对接,这就需要技术扩散能力。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其中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为新生产力的能力: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等则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水平。

(5)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科技人才投入水平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本指标下设7个二级指标,其中年科技人员数、R&D人员数和科学家与工程师数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人才投入的总体水平,科技人员占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占地区从业人员比重、科技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和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等用于衡量人员素质。

2 实证分析

针对以上指标,我们通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收集相关数据,并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综合评价函数生成相应的评估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的单项指标及综合指标分别进行排序。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对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动力因素进行评价。

首先,对反映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的5个二级指标做因子分析得到公共因子,在此基础上根据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以贡献率为权重构建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表达式。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为:Y=0.5768 F1/0.5760。最后,依据主成分及评估指数值,排列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单项指标排名和综合指标排名,如表1和表2所示。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现状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辽宁高新技术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都位于各地区之后,这充分表明辽宁在这三方面比较薄弱。虽然辽宁在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方面处于中上等水平,但这也不能代表辽宁在这两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从科技因素的综合水平来看,辽宁仅处于中游水平,较之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强大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动力因素方面有比较优势。如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其他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取的科技资源更多,因而其专利和论文的产出也较多。对于辽宁而言,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化缺乏创新资金的支持。R&D经费投入不足是阻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2012年辽宁R&D经费支出390.9亿元,尽管R&D经费支出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R&D经费投入强度为1.57%。

第二,在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方面,用于研发与生产的科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效率,进而影响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进程。在科技设备购置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中,辽宁的投入力度低于全国水平。因此,加大科技设备的投入与建设力度,为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也是辽宁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低,技术优势未能转变为产业优势。辽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用于试验发展的科技投入比重较低,力度不足,将制约全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部门,由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尤其表现为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在产学研的结合上,往往是单个项目的合作,存在短期化和临时性的特点,人员流动性不强,未能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合作虽然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短期技术难题,却对产业升级所要求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技术创新等产生障碍。

第四,在技术扩散能力方面,辽宁目前处于全国前列。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辽宁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可以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并最终成为商品走进市场提供技术保证,提高其对市场的渗透力。但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而忽视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改进,则很难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优势,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也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在现有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极大地弥补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尤其在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不是很高的前提下更是如此。目前辽宁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一是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先天性不足,有技术、会经营和懂市场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少,从而影响了技术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成交率。二是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还未真正发挥作用。一般说来,技术交易中介服务具有开发与融资、媒介与融集信息以及咨询与辅助作用。然而,辽宁高新技术成果市场信息并未形成区域性网络,企业与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仍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

四、对策建议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体制仍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整合,资金、设备、人才和创新等基本支撑要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是辽宁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科技机制,科技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与运用。二是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经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形成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

(1)明确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职能和角色。一方面,做到科学决策,建立并采用正确的管理、评估制度对全省范围内科技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全方位系统跟踪与管理,为科研经费的使用、投入和综合效益等方面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科研投入与效益评估中起到牵头作用,将资金引向有发展前景和能够真正形成技术市场的创新主体。同时,支持技术含量高和性能明显改善的各种新开发产品,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当中对其优先考虑和安排。

(2)企业是进行科技产业化活动和推动科技活动成果商品化的载体,在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具有最为重要的科技信息和利益驱动,因而最终也要成为相应的投入主体。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即能生存又拥有竞争力的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或政府的支持与各项优惠政策,而必须进行市场融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企业组织行为的表现要符合政府的引导政策,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具有生产潜力而在当下尚未明显的技术产品的培育。因此,企业作为知识信息的真实载体,要在此方面加大投入,以保证未来技术市场的竞争和拓展。

(3)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方面增加资金供给。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也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各项投入进行科技风险研判,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资金再循环制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硅谷在中小企业孵化中资金运作模式与风险规避等方面的成熟做法,并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版权或可转让技术提供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

2 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目前可供选择的产学研联合模式有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共建经济实体、吸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和建立开发基金等。这些模式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经济优势和提高产学研联合造血功能等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使得产学研各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辽宁应根据自身在产学研方面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联合模式。与此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对发明创造大力支持,并资助研发项目的进行。政府也应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平台和连接纽带,为研发出更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提供服务。鼓励创办合作研究中心和创建科技园区等密切产学研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明确产学研各主体的职责和利益,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孵化器,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加强孵化器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兼顾孵化器“量”与“质”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及时为其解决在技术产业化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物理空间、资金需求和信息沟通渠道,以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拓展。近年来辽宁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新区都在资金和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可观的积累,并初步建立起遍布全省的孵化器网络。从总体来看,辽宁科技孵化器仍面临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孵化器数量扩大创业服务的受益群体范围。在质的方面,由政府主导的非营利型孵化器正发挥主流作用,在孵化器数量、孵化场地、在孵企业规模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明显高于以企业形式运作的孵化器。而要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更新孵化器事业的发展观念,调整孵化器运营模式,选择良好的孵化器运行机制,建设更为广阔的孵化器融资平台。与此同时,辽宁还要在专业技术孵化器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本省科技孵化器的综合水平。

4 调整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及激励制度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base,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necessit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al base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high-tech bas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关键词: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结构调整

Key words: industry base;industry clusters;structural adjustment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18-01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产业集群的局限性也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等纷纷建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目前,对于产业基地的理论研究较少,给出明确定义的更少。本文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指以促进特色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集群化发展为路径,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本和市场等要素的集聚优势,依托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定产业区域。

目前国际上较为成功的产业基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市场主导型产业基地,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和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城;另一类是基于政府主导型产业基地,如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和台湾新竹工业园。虽然各自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仍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1.1 有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以及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 核心企业市场规模对本行业的影响举足轻重,对本地的相关产业和工业发展甚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并与之形成以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为支撑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1.2 完善的市场环境 完善的市场环境是指市场具有开放性,要素资源具有流动性,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以及具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完善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号并按照国际惯例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同时,这也是产业基地能够深度嵌人国际供应链,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1.3 持续的创新能力 持续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两个层面体现:一是作为基地构成主体的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会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反过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提升会通过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在机制而让更多其他企业和机构受益,从而提高制造业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

1.4 庞大的风险资金支持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以基金或合伙的形式,把银行、保险投资基金、富有的个人和外国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风险投资基金,然后通过专业运作投资到急需资金的企业并获得高额回报。这些风险投资机构不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帮助企业进行流动资金的融资运作,向企业推荐人才,帮助组织和改造企业的管理团队和治理结构,为企业的经营进行咨询服务和指导,满足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资金、人才、管理需求。

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由于集中了某类或某几类相关制造业企业,有着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其产品能够深度嵌人国际供应链,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并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我国目前传统产业集群虽然解决了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但集群化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大多表现为集而不聚,而且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更有待提高,创新的组织模式有待探索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集群化程度低,集群里企业横向联系少,龙头企业也没有形成“羊群效应”。由于我国目前产业集群多是由政府借助外力自上而下推动的,明星企业具有外部镶嵌性,并非集群内自行繁衍而成。这种模式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因而集群化成长可谓“先天不足”。

2.2 集群内创新能力不强,在创新资源总量不多的前提下,缺少宏观引导和有效组织,使得创新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目前,无论是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基地还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其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均不太强,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创新协同。这里面既有企业自身所处阶段的现实障碍,也与科研机构在将成果产业化、规模化过程中和市场不匹配有关。

3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

3.1 积极进行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基地内技术集成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引导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提高基地创新活动的效率和创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产业基地的整体创新与竞争力水平。

3.2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区内企业服务体系 通过分工协作、本地结网来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通过市场、专利、资本等纽带,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3.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法制体系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产业基地是高新技术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聚集之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必须得到国家的有效保护,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的鼓励创新的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海南省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转变发展思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农业和汽车制造等已经初显规模。但是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能力较弱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亟需采取构筑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项措施克服产业发展劣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发展加快,但整体产业规模偏小

从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来看,尽管近年来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状况依然未能根本转变。截至2010年底,海南省通过2008年、2009年、2010年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61家。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来看, 2004年海南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为157.4亿元,随后逐年递增,到2008年海南省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到334.2亿元,总体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的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对海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从2004年的19.2%,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22.9%。在国家科学技术部2010年公布的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排名中,海南省排在第11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25%)。然而,从我国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情况来看,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09,仅高于我国、青海、宁夏和新疆等4个省份①。同时,在科技投入指数统计中,海南省仅为10.55%,居全国倒数第二位。显然,尽管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于我国的多数省份来说,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二)重点产业突出,但产业内在结构不合理

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药、生物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医药制造与生物技术等一批具有海南地方特色、有规模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逐渐显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底,在海南省通过国家认证的6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医药制造企业有29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7.54%;生物技术企业8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11%;其它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网络与软件开发6家,电子仪器和电器设备制造5家,信息与通信技术4家,新材料与新能源4家,石油化工3家,汽车制造(科技改造)1家,食品1家。从整体产业结构来看,医药制造、生物技术在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60.65%),而其他产业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下,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产业的关联性来看,当前海南省多个产业的产业链构建尚未完整,缺乏通过某一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即便是医药制造、生物技术产业,这两个产业所集聚的企业数量也远远小于我国其他多数省份。因此难以靠企业大规模的空间集聚和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独特的集群竞争优势。

(三)技术产品显著增长,但产业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产品的产出是衡量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随着海南省高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立和壮大,近年来海南省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企业产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4年的36项增加至2009年的84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从2004年的1900万元到2009年实现的翻三番的增长,总额达5600万元;国内中文科技论文从2004年的554篇增长至2009年的2726篇,短短的5年间实现了近5倍的增长。与此同时,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也从2004年的7.88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20.24亿美元。总体上看,尽管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产品产出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海南省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较小,技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总体数量非常少,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还是在专利、科技论文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上都相对较弱。

二、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一)构筑区域品牌优势,扩大特色产业影响

国务院(2010)在《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海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攻关,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②”。当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生物制药、网络信息、软件开发、设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底,海口生物与新医药企业达22家,电子信息企业达7家。然而,由于主导产业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目前这些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并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因而,有必要在现有产业和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定位,从而为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品牌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推进海南省集约化新型工业发展,在现有基础较强的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强化龙头企业的区域品牌宣传和示范带动作用,逐步产生一批依托区域产业的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而形成的名牌企业。以此为基础,通过构筑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扩大海南省特色产业的对外影响力,促进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篇6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政策措施,提出要抓好创新系统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水平起着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山东省正在把创新作为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走创新强省的建设之路。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决定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前景与未来的核心问题。

一、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现状

1.创新投人方面。研发资金投人总量,“十五”以来,山东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195.1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61%提高至2005年的1.05%。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人增长的主要力量。

科技人力资源投人总量,2005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27.4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为17.7万人,R&D活动折合全时人员达9.1万人年;2005年两院院士达到33人,比2000年增加了10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团队。

2.创新能力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十五”期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持承担了8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及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为129.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92%0 2005年,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01年一200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为39%,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全省国内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8 208件和32 817件,数量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长16.4%和8.7%0 2005年,全省拥有中国名牌119个,山东名牌941个,中国弛名商标149个。

3.创新环境方面。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十五”期间,山东省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山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等法规和政策文件。

4.创新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方面,200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78.1亿元,年均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1.9% ,连续3年保持年递增2个百分点以上。

科技进步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 033.35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0%,达到410.20亿元。

二、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的不足之处

1.全社会科技投人特别是政府科技投人不足,多渠道科技投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人体系还没有建成。山东省科技投人与先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很大差距。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知识创新投人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指标目前中等收人国家为1.5%,高收人国家为2.2%,2004年全国平均为1.31 %,北京达6.3% ,陕西3.0%,上海、天津、广东达1.6%, 1.5%和1.1 %,而山东省只有0.95%。 2005年,全省R&D经费占GDP比重为1.05%,低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相协调。

2.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全省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8人,列全国第9位,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 %。

3.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省每年取得众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山东省的专利授权量中,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2%。

三、加强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主要措施

1.区域创新资金投人方面。(1)保证政府科技投人持续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科技投人的法规和政策,保证政府科技投人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增长。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总体超收而科技支出总额增幅未能超出经常性财政收人实际增长水平时,于下一年度适当安排追加科技支出,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人占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人。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人,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人的所得税抵扣力度,鼓励企业按照规定加速技术开发设备的折旧。激励企业增加投人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尤其要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人。(3)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的投人。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依法依规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引导商业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

2.区域创新人才资源方面。(1)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重点资助和培养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广泛影响、梯队构成合理、有望成为两院院士的学科带头人。实施“泰山学者”系列工程和“新世纪人才工程”,实行人才和项目并重,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团队。(2)坚持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分配和激励机制,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3)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为区域创新培养后备人才。要针对制约教育消费的突出瓶颈,转换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1所一2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几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省级重点大学,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

3.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1)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专项,包括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突出特色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科学规划和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承接国际经济转移,吸纳国内外大企业、科研机构进区创业,逐步建成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大、竞争优势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3)建立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机制,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促进区内企业与周边企业的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以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把加工车间、原材料基地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区外转移,加快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向周边地区延伸,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升级。

篇7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政府广西

21世纪是高新技术制胜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一国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了适应国内外日益高档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了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乃是我国及广西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广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总产值年增长率为26左右,是广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1999年起呈逐年增加之势,2004年底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7%,比上年增长了26.20%。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利润及利税方面广西这些年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在近年有较大的变化,至2004年底,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73家,比上年增加了197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为4.40万人,比上年增长13.69%。广西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合成材料及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仔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平均由2000年的0.41亿元扩大到2004年的0.57亿元,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达亿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如生物制药业中的桂林三金、桂林集琦、北生药业、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北海银河等企业。

广西这些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自身而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全国范围之内其仍然是较为落后的,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表一来看,广西科技经费支出额、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和R&D经费支出额约为广东省的10%、10%和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竞仅相当于广东的近千分之一。在创新相关资源及投入额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广西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和科技成果数量仅为云南省的二分之一稍强。广西在技术创新各项指标上均远落后于临近的东部省份广东省,甚至一些关键指标也落后于云南省。总体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较小,产业整体规模化程度低;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关联度低,配套能力不强,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尚待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间接调控能力、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能力、技术中介的服务功能、知识产权的保护、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试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而且部分高技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对于一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创新是关键所在。应当高度重视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的作用,通过环境和机制来吸引、聚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创新活动涉及的因素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应当从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角度着手,从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思考。基于这个认识,文章认为制定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平台为目的,通过整体布局、突出重点集中科技资源,着重发展高技术战略产业;同时通过创新环境的建设和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来分别解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问题;通过改善资源要素供给、改善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和加强创新系统网络建设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有力的支撑,多管齐下,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通过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政府在构建创新系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创新系统组织结构

张敦富等人(2000)认为从系统结构上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四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组成部分。周亚庆、张方华(2001)则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包括教育子系统、科技子系统、资金体系、政府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Andersson和Karlsson(2OO2)提出了一种以集群为中心的创新系统结构,

(参见图一)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借鉴,该模型虽是以集群为研究中心,但由其结构图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构建创新系统的关键作用,创新过程必需的良好的国家和区域的制度安排需要有政府制定,而技术基础设施、知识基础设施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基础设施由于具有“公共品”的特性,需要由国家地区政府来主导完成,公共财政支持和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的形成则是政府所属职能,至于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的构建更是与政府行为息息相关。

基于以上创新系统结构分析,结合波特的钻石结构模型,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逻辑模型。

(参见图三)其中创新资源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禀赋、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要素,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相关和支持性基础设施除了包括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以外还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创新机构,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咨询公司、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系统,以及相关产业基础。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内需市场借着它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力而提高了效率。同时,本国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区域创新网络,又称区域创新环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信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学习环境等,是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管理系统是指政府为了建立和管理区域创新系统的机构和机制,政府将创新各相关要素整合调配,在促进技术创新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创新系统的建立和成长阶段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只有在政府主导的管理系统有效调控下,创新系统才能有效运转,达到最终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三、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方面,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强化政府政策安排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和支持。市场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也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也不能自我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虽然高效,但却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局域性。随机性会使配置行为的目标追求发散,局域性则使创新活动中出现市场低效区和失效区,市场低效区需由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联合发挥作用,市场失效区的资源配置则往往主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完成。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保障、产业共性知识的提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治地位的创新行为等,往往由于较长的回报周期和较强的投资需求强度而为企业所不愿或无力介入,必须依赖政府来加以组织。事实上,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育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大量市场低效或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活动有一些独特的运行规律。技术创新的产出是一个介于公共产品和完全排它性产品之间的产品,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即产品的实物部分虽可属于创新者,创新成果的另一部分产品即技术信息部分却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此外,技术创新没有历史惯例可以遵循,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且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创新类型高度相关,基础研究和基础发明的不确定性最高,投资最大,回报最慢,企业往往难以承担或不愿意承担。这两方面特性极易产生创新活动中的囚徒困境,厂商只是等待知识技术外溢,而不是开发研究成为最优选择,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了。另外,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往往是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具有一些竞争劣势,这些需要政府一定的政策倾斜和宽松的外部创新环境。

四、创新系统中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在经济学领域中,政府职能如何定位是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创新系统中,政府作为重要组成要素,既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在国家层次,政府主要是根据全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一些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政策和计划以及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各地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地方层次来讲,在国家宏观管制日渐放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直接指导组织者,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政策,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指导调控,地方政府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应主要负责制订宏观的区域创新目标、战略和方向,创新区域的各项制度,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励、督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设计并监督机制运行,发现和确立新型的、高效的机制规范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各个行为主体,从宏观上和总体上对个别创新主体的行为进行协调。

作为创新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要特别重视政府在与其他创新主体的相互联系中承担具体的职能任务,对于企业,政府提出和建立针对证券市场等各种层次和各种功能的市场机制和操作规则,引导企业合作和有序竞争,按照法律或契约的规定,采用组织控制、财务监督、监督管制等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建立在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主体间起桥梁作用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信息、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可以通过非官方的中间组织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对于科研机构,政府制订重大创新项目和课题,通过资金投入来引导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组合,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共同完成创新,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并对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形式多样和日益规范的资金支持。

政府要在构建创新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满足以下条件:政府的职能要从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及提供服务为主,在目前我国的转轨时期,要特别防止政府超越行政职能范围盲目行使权力,以免产生政府职能过度的问题。要健全市场制度建设,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和壁垒,要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创新系统构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以广西为例

早在2003年广西政府就制定了未来几年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2003~2005年为规划起步阶段,初步构筑起广西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2006~201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2020年为优化提升阶段。2006年区科学技术大会强调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广西创新体系。经过广西各界人士不懈努力,目前广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道路上仍是任重道远。

广西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与创新相关的制度框架和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许多时候不是缺乏人力资源,而是缺乏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用人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偏少,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偏弱,科研与企业相脱节。而且,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投入占GDP仅为0.36,发达国家均已达到2—3。此外,研究开发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这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严重的不利影响。特别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广西在与东盟对接的建设过程中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首先,广西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创新体系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阶段具体目标,部署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并向各创新主体提供有关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状况的信息,建立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政策倾斜体系,此外广西政府应制定一些必要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使创新活动规范进行。

第二,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包括社会信用环境、创新服务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等,政府要从多方面人手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一整套信用查询和奖惩系统;建立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服务机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建立技术、知识与人才的流动机制,构造一条完善的区域创新价值链,加快技术成果转让、运用和扩散;要着重加强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政府要倡导突破一些不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束缚,倡导“硅谷文化”模式,历来中关村被认为学习硅谷最为接近的地方就是有鼓励冒险、敢于标新立异的文化痕迹,要在广西境内树立起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思维方式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善待失败和相互交流的合作文化和精神。

第三,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一整套投融资激励机制。要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自身激励体系,宏观上要加大增加政府研究开发投资,增加政府的R&D投入,并通过优惠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大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可对中小企业试行政府信誉担保银行贷款。

篇8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