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育行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0: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行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行业论文

篇1

1.1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医学人才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在逐年增加,相关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卫生从业人员总数达979.0万人,比上年增加67.4万人(增长7.4%)。但在人力资源配置和分布上,存在明显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医护比失衡,目前我国医护比约为1∶1.004,执业(助理)医师279.5万人,注册护士278.3万人,远远低于1∶2的要求和发达国家的水平。②区域性失衡,城乡医疗人力资源分布呈严重“倒金字塔”趋势,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充足甚至过剩,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力资源匮乏情况严重。一项对我国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短缺人员的医疗机构中,城市大中型医院仅占11%,县级医院占24%,基层医疗机构占65%。结 构性失衡,大型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密集,而基层医疗机构则出现明显的“人才空心化”问题。目前我国80%的卫生精英人才均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医院,基层医务人员大部分学历较低,理论知识相对欠缺,掌握的先进医疗技术非常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患者对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卫生人力资源失衡的现状和逐渐增加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与此同时,大部分医学生在其毕业就业时多倾向于大、中城市的层次高、经济效益好的卫生机构,更有一部分医学毕业生宁愿改变就业方向,也不愿去基层卫生机构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卫生人力资源失衡的矛盾,更造成了卫生人力资源的浪费。

1.2部分卫生人员职业道德下滑,医德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这与一些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紧密相关。相当一部分医疗工作者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服务意识差,对待患者态度冷漠缺乏耐心,社会对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满意度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使普通患者与医疗人员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卫生行业人员的工作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日常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使其无暇也无力对患者表现出热情的服务态度,医患矛盾多由此产生。医学本身具有弱替代性,加之卫生人才的培养需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高投入,导致一些医疗人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急切希望得到前期投入的回报成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部分医疗卫生人员价值观发生错位,个别从业人员甚至认为医患之间是纯商品交换的关系,付出劳动后索取回报理所当然。卫生行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单纯从卫生部门内部解决是不够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开发的原动力,卫生行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前医院高校医德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2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2.1对医德教育重视度不足,认同感不强

目前,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均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表现出明显不足,对于医德教育的认同感不强,“轻医德培养,重专业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主要表现为医德课程课时设置偏少、师资力量薄弱等。对于医学生而言,片面追求医学理论知识的完善和临床技术的提高,忽视对自身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部分医学教育者和医学生认为,看病的关键在于过硬的专业知识而非高尚的医德,只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医疗技术的医生才能真正促进医学的进步,而“医德”对卫生事业的奉献微乎其微,换言之,就是“医技”有用,“医德”无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功利主义思潮在部分医学生中的流行。对医德教育认同感的缺乏直接导致医学生提升医德素质的主观愿望不强烈,医德素质下滑。

2.2医德教育内容滞后

传统医德教育内容陈旧,基本局限于一定时期的道德规范、抽象的道德概念或有关政策等方面,内容缺乏新鲜活力,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精神,对于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并没有及时渗透到当今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去。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特殊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故医德教育内容有必要跟时代紧密接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处于一个失衡和重构的过程中。比如,基层卫生机构经济效益不好,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导致许多人员“上行性”流失。

2.3医德教育形式陈旧

当前医德教育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是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传输数量可观,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详尽解说,但比较空洞乏味,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案例讨论法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在医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但案例讨论大多是课堂上学生面对一些文字材料的口头讨论,缺乏生动性和画面感,大多数学生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医德元素,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其讨论效果十分有限。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然而此类医德教育多在校园内进行,当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就容易出现断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医德教育形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因此,医学生医德教育和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2.4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社会对于卫生从业人员的医德评价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医德”作为被评价的内容,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对象是人,具体来说,是通过人的行为所反映出的精神水平、道德素质和意识形态,但这些均是难以量化的。且由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存在极大的流动性,这种评价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不稳定性导致评价内容和结果难以累积和延续。目前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医德评价多存在于患者之间的“口耳相传”,没有可供参考的具体的内容。新的医疗环境下,患者越来越注重医者的道德水平,客观要求成立医疗工作者的“医德档案”,以起到监督、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患者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参考信息。因此,完善、动态、公平公正的医德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3医德教育改革的对策探讨

3.1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市场经济效率和竞争原则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对短期目标的现实诉求不断加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医德的重要性,致使一部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和物质化特点。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当前医德状况的改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对医疗卫生人员的期望值增加。他们不仅希望能得到有效的医学治疗,更希望自己能够在精神和人格上得到医者的尊重和关怀。因此,医学院校要立足现实,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学生对医德文化的认同感。

3.2立足卫生行业需求,拓宽医德教育内容

传统的医德教育内容已经难以解答新医疗技术和新医疗模式提出的一系列道德问题,立足于卫生行业新的需求和背景,应该为医德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积极拓展教育内容。其中,经济伦理学和科技伦理学是两个突出方面。加强医学生的经济伦理教育。对于医生而言,救死扶伤是义务也是责任,但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价值也是基本需求。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医学生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增加经济伦理学的相关内容教育,在正确理解经济原理和经济伦理的基础上,促使医学生正确的把握“利”与“义”二者的平衡。②加强科技伦理知识教育。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科技伦理的相关知识应该伴随着科技同步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只有充分理解“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宗旨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谋取幸福。

3.3开发新型医德教育模式,完善医德评价体系

医德教育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互动和思想的交流,需要受教育者全身心地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医德教育方式成效的评价而言,导师和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社会实践次之。这两种方式简单易行,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应该努力尝试将其作为医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同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可以尝试利用新技术,为医德教育开发新模式。比如:利用网络和媒体的力量,以最新的医疗事件为教学素材,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为医德教育搭建新的平台。通过发起话题等方式,引导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由此,教育主体的数量在网络中会无形增加,教育辐射范围也会相应拓宽。医德评价的结果也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医德的提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医学生及其就业后的“网络医德档案”,通过医德档案的动态更新,为医德评价提供一套客观的、可供参考的、可长期保存的数据支持,从而促进医学生医德习惯的养成。

3.4挖掘卫生行业需求,为医德教育提供新导向

篇2

一是专业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及专技人才严重不足。由于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渠道的不通畅,多年来没有新鲜血液的补给,现今在公路工程管理岗位上专技人员大多已过不惑之年,其中大部分人已经走向单位和部门领导的岗位,导致一线直接从事公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专技人员极为稀缺。

二是一线执法力量不足,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从事公路行政执法岗位的人员,主要构成是原先技校生、退伍军人和原收费站职工转岗,虽然他们通过在职教育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但与全日制毕业生相比,在自身综合素质上还是有很大差距。

三是新技术应用深入,技能型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公路科学技术发展飞速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路部门都添置了不少先进的机械设备,原有的机械操作手、维修人员专业水平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操作、维修保养水平差,导致施工机械和设备加速老化,在日常工作中又不能保持良好状态,严重影响建设工程进度和公路养护质量。

四是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僵化,科学创新意识不浓。职工教育培训仍然沿续过去的作法,造成教学与工作实际相脱节,“教什么、学什么”不能由工作实际需求来决定,导致教育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公路职教工作措施及思路

当前公路行业如同社会大多数行业一样处于极为重要的转型发展期,由于专业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怎样立足当前公路行业实际情况,加强内部职工教育培养,使之成为公路行业中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摆在公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公路部门职工教育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方面,部分基层单位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起“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么再先进的生产设备、科技装备都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只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进而影响行业的发展。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把职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认识到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职工也要转变观念。要让广大职工清醒地认识到,在外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无所适从,因此要在广大职工内心深处树立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根据公路行业实际和未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是各级公路部门要做好在职职工人事信息的调查研究,摸清家底。二是结合本行业、本单位实际制定好职工教育培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合理培养人才,优先解决急需人才。三是树立科学的人才教育培训发展观,一方面让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符合公路行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让培养出的人才,学有所用,营造职工个人与单位双赢局面。

(三)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一是鼓励职工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形式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同时也积极支持职工参加各类职业资质与技能培训,多培养一些通用型、专用型、实用型人才。二是通过报销职工学费、报名费、考试费等,鼓励职工参加学习,对其参加学习与考试时间比照正常出勤处理,为其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三是对取得相应学历和专业资质证书的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整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待遇。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突出行业重点,大力开展岗位培训

一是要紧紧围绕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开展“短、平、快”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往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培训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是继续抓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地学到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公路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公路养护技术工人的培训。以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生产操作技能、改善技术结构为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对中青年技术工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新的技能及知识,逐步适应新形势下养护工作的需要。

三、总结

篇3

论文摘要: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怎样使学生们在学好传统电子技术精华的基础上,了解目前最新的电子技术,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探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电子类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优良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子类课程相对比较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应电子的教学方法研究显得由为重要。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除了好的教学方法以外,学校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提供一个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可以带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其次,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使其各司其职,在合作中体会到学习和创作的乐趣。同时,在合作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却是无可估计的。再次,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上有无数前人的设计成果,学生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将会更有深度,更精彩,更有价值。电子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要与时代同步,就要时刻学习,那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要想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不断的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最大可能地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在职业教育中沿用了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将着眼点过多的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着重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部分力量相对薄弱,实践课时远少于理论课时。再加之教材陈旧、试验设备落后,在电子行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更不用说理论跟实践紧密结合了。在这种境况下,学生们毕业后,很难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1.2没有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在教学多提倡多媒体教学,好多老师在学校的号召下盲从使用多媒体,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到及至。比如多媒体课件有的做的华而不实,重点不突出;有的照搬课本内容,没有补充相应的新知识。有的老师误以为用多媒体就可以不用板书了,因此,整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其实,这样做,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3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少

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旷课现象严重。他们旷课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再一方面,就是教师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不喜欢去上课。试问,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一个班,怎么可能良好的接受所学的知识呢?如果老师只是一个音调在讲课,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与学生互动,这样的讲课,简直就是学生的催眠曲。学生就会觉得去上课也没什么收获,所以干脆就不去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这一直是一个值得各位教师同仁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4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

要想学好电子专业仅仅依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好好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课余时间该干什么,于是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有很多教师以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上好课,教师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好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导致大量可以锻炼学生实战能力的课余时间被白百浪费了。

2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

2.1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理论课的时间远远多于实践课的时间,将现代的电子类职业教育变成了本科教育的缩影。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方向,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将传统的基础电子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同时,也要穿插一些新的电子科技发展技术知识,以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完善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大实验力度。要引导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一些相关的电子产品,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更快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及自身盈利。

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他们的实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校提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新的科技用于教学这固然很好,可是怎么样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值得教师们深思。使用多媒体不是为了图方便,不板书,而是要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对于电子类的课程尤其如此。电子类的课程里有很多推理论证,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板书可以更好的展现推理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做多媒体课件不仅要丰富多彩,还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对于电子职业教育来说,教师应该将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加人到多媒体教学中来,将这一切构造成生动有趣又便于接受的知识。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多媒体课件要做好,再一方面是要与板书有机结合。

另外,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也很重要。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板书及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思考,跟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推理。

2.3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各种辅助实物进行教学,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及时发问,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拓宽他们的相关知识面,多讲解一些市场主流的相关技术。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形式,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已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超级秘书网

2.4引导学生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提倡他们办一些电子兴趣小组,自己去设计一些实用的小电子产品。在学生们的设计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激情,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有不懂得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指示。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他们走上电子工程师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创造热情,学校可以与电子厂合作,给学生们提供假期打工实习锻炼的机会,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子类的竞赛,或者多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电子竞赛。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创作空间。

篇4

1.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政策条件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统筹有力、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产教结合要求教育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要反映产业的内容,教育的培养规格要反映产业的员工标准,教育的供给要满足产业的需求,教育界和产业界始终要保持良性互动。民航业的职业道德反映了民航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产业经济对劳动力的内在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产教结合的另一种表述。产教结合使得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成果符合市场化的需求。而行业职业道德是产业需求和产业标准对人才培养的浓缩性要求。行业职业道德植入到民航高职教育之中,正是产教结合的内涵体现。通过民航职业道德思想的植入,厘清行业发展的现状,凸显行业发展需求,为民航高职教育提供了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这种模式也符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规划发展教育方针。

1.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在20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操作型和实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理念对物质匮乏、生活处于贫困线的中国人来讲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事实上,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高等院校结合为具有培养人才主导功能的有机整体。在人才培养模块上,教育只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而忽略人才的系统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无疑是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所在国家的发展和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正在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向中等发达的工业国家转变。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人们更高质量的就业和终身发展、为了本地区更高水平的小康和现代化而存在。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两个发展纲要看,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职教育已经从单纯注重技能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民航高职院校是以民航业为背景的一所高职院校,是培育具有行业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通过民航高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仅仅具备一定的动手应用能力,而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能力,是很难胜任民航业的专业岗位。民航业拥有多种类型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的特性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的岗位都强调员工工作认真细致及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单纯只具有岗位的技能性,是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而员工的这些生活品性,都能从行业职业道德中培养出来。因此,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既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可能性上看,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平台。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高职院校以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市场化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高职教育应依据企业要求不断调整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航业职业道德是关于民航业员工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的总和,是指人们在民航业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民航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因此,民航业职业道德可以反映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民航业职业道德渗透性教育,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把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民航业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对接,把企业的具体管理规范引入到课堂中,使同学能深刻感受到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能更快融入企业中。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即2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1年在民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办学模式,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业职业道德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行业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2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

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从行业战略发展看,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设备,也需要优异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自身的素质涵养、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民航业在国际地位的崛起。从必要性上看,民航的国际竞争力与民航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相一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国际化的轨迹越来越明显。民航的发展速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民航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和延伸,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综合体现。因此,民航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系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民航国际竞争力包含技术指标、发展指标、服务指标、人员素质指标等,这些指标都与行业职业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航业职业道德对提高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企业归属感,规范行业相关的制度,落实行业法律成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立一套适合民航发展的行业职业道德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提高民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行业在国际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民航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卡塔尔、迪拜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A380客机40多架,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就更多了,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A380则不到10架。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A380在国内航线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业仍处于发展期,成长的空间比较大,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民航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看到成果。民航的良性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作为指引,通过行业的职业道德指引,民航业的科技研究才能不断创新,民航业的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民航的人才才能充满活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的人才争夺相当激烈,民航的国际影响力常常也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行业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行业从业人员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培养了从业人员把安全稳定作为行业生命线的严谨个性,培养了从业人员谦虚认真的工作作风。总而言之,行业职业道德与民航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民航业的长效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引领。民航高职院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单位的合作。为了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民航高职院校除了和国内的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外,还同国外的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如卡塔尔航空、阿联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等。通过中外航空公司的比较性研究,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有利于为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通过国外和国内的航空服务、航空维护、航空建造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具有民航特色的行业职业道德。利用行业职业道德,不仅能培育出民航业各个岗位的优异人才,还能提升民航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中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可能性看,首先,通用的航空服务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

民航业在公众视野里,多以第三产业或者是服务业呈现。全球的通用航空公司都在争抢世界的客源。在旅客的心目中,哪家航空公司可以作为自己出行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这家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而这种服务质量的要求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行业的职业道德使得行业的企业文化得到伸展,使得企业能按照自身的要求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在通用的航空服务领域,依据行业的标准,企业秉持“服务周到、热情大方、善于沟通”的服务理念,尽量满足乘客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位乘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各大航空公司根据其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在服务顾客中各不相同。如加拿大、卡塔尔这些国家和香港地区,走得是家庭路线。他们创造的文化理念,让每一位乘客上了飞机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使他们身心都放松下来。而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走得是时尚、青春路线。飞机上的乘务人员,一色青春靓丽。她们着装时尚大方,性格温柔体贴,懂礼仪、善笑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从而使客人忘记旅途的疲惫。这些企业文化的展现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员工没有基本的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企业难于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变成现实的社会文化,难于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向社会推广,难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行业职业道德不但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给予员工职业信仰,还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这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员工优秀的行业习惯上。在航空专机上,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面带笑容,态度亲切。笑容训练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专业的空乘人员,需要口含筷子长时间练习,以达到最好的笑容尺度。尤其知名的航空公司,对笑容的要求更为苛刻。在整个过程中,员工积极配合,努力完成企业布置的任务,攻坚克难,任劳任怨。这些正是行业职业道德精神的内在体现,充分发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民航高职按照企业的要求,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的学生送往企业的一线,再由航空公司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尤其在通用航空服务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熟练掌握各项岗位技能、岗位礼仪,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人才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民航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指引。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航空公司迎来了发展潮。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加强,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指引。航空公司从国外购买各种型号的客机,对客机的维护、管理以及整个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的建构等,都贯穿着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不像销售能产生即时的经济效应,它产生的效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航空公司的地服部门,长期从事着旅客的接送和行李搬抬任务,工作单调而繁重,工作时间不稳定,常年两班倒,尤其是春运期间,他们为了广大的乘客能顺利坐上飞机回家过年,只能默默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南航实习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学生谈到:“作为不能回家的孩子,真的很心酸。但是当看到乘客们坐上飞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内心还是很感动。航空公司为不能回家的员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联谊活动,减轻大家思乡之苦,这些都让员工感觉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这次访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无论是民航企业,还是航空公司的员工,都遵从行业职业道德精神指引,从人性的原则出发,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服务。这种价值体系不仅能促进航空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还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了从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变。

3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

的向往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民航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汇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的向往是推动民航业人才输送纽带的关键。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为民航业人才的供给提供了一个契合点。

3.1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显性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后现代化工业时代里,我国的民航业取得惊人的成就。2014年民航总局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74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58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5%和5.3%。通用航空飞行59.8万小时,比上年增长5.6%,基础建设投资780亿元。民航资源网曾公布一个数据,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420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0%。在航空业高度发展的黄金时间,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民航业的发展为行业类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我国,行业类高校只有五所,分别是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随着近几年航空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类院校已经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服务于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一线蓝领工人,出现了员工招工难、流动性大、专业背景欠缺、态度不端正等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与民航业本身所特有的行业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出现新员工因为承受不了行业压力而大量的离岗,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作为行业类院校,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解决此类难题的良方。民航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毋庸置疑,民航业是一种把安全当生命的事业。在航空公司里工作,认真细致已成为行业人的基本共识,从业人员任何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空难发生。在航班将要起飞前,机务维修人员要对飞机零部件进行反复检查;机内服务人员要对机舱内是否存在危险品,各种飞机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进行反复检验;机场安检人员要对乘客的行李进行反复检阅,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航班能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而做的准备。航空公司的地面服务和保障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晚上上夜班,常年出现三班倒的现象。航班延误的时候,还要忍受旅客的责备和谩骂,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而民航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价值观,把民航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标准融入到专业化教育中,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体会到行业的要求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需求。这方面正体现着民航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是培育具有奉献意识和创新性的企业从业人员,这也正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奉献意识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道德上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生价值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对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职业本身就是为协调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而存在的,它的本质是从属于社会而不是从属于个人的。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扩大到平时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以达到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道德是促使这些职业内涵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把职业道德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性和道德人格性结合起来,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定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学生的就业期望是民航高职院校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隐性要求

据2010年、2011年的数据显示,民航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薪酬待遇相对比较高。因此,民航高职院校的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期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职业选择方面,学生倾向于有自我发展空间和物质报酬稳定的岗位,但是不能太辛苦。在职业理想方面,同学们存在思想困惑和错误认识。尤其是从事航空公司地面保障服务的同学,他们不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价值,对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都存在较大的困惑。在职业态度方面,强调个人利益,敬业精神比较缺失。这些观念的形成,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因素,其中还掺杂了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民航高职职业道德的普及是对这种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修正,培植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对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对个人发展持现实的态度,他们关注眼前,对以后的职业责任很少考虑。通过职业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同学们在择业观上不但要关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而且对劳动付出也要有所思考;在敬业精神方面,注重奉献意识,不以功利目的为主。在工作岗位上,加强实干精神。因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纠正了民航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率。民航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注意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就业期望的转变。因此,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从职业习惯、职业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教育实效等方面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对行业的适应、抗压和奉献能力,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从可能性看,首先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是培养职业习惯的理论基础。民航高职院校是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行业标准和行业要求决定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在整个行业的要求下,学校管理采取着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以安全稳定教育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培养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行业职业道德的植入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有益于学生对工作性质的全面了解。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推行,加强学生责任感、危机感和社会感,使他们能提前适应这种行业压力的存在,有助于降低企业岗位流动性,为企业高效运行节约成本。行业职业道德本应是民航高职教育范畴之一,由于这种教育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篇5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职业教育通过行业企业参与,实现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因而培养的人才,是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但是在现实中,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政策法规方面。目前我国有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规定不确切,对于“提供实习”“税收优惠”等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对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规定直接的利益所得;政策法规中,没有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也不具有约束力。二是来自职业院校,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共赢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对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偏弱,例如在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企业产品开发及技术进步等方面,都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三是来自企业自身的动力不足。过剩的劳动力供应市场、承担学生实习实训的安全风险等,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一)细化宏观层面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从政府层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优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明确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所应享受的、可操作的税收优惠规定;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资金支持、企业美誉度提升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发挥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对于较大规模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二)赋予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

目前,我国产业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还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尚未明确。借鉴国外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强行业的指导能力建设,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其中包括: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学、开展质量评价;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制度;规范、监督、指导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成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桥梁。

(三)强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放体制建设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放体制建设,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从微观层面,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搭建了平台。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企合作董事会这一开放的办学体制下,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激发并有效保障了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

1“.三级贯通式”保障了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同等话语权

“三级贯通式”即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董事会、专业群层面的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董事会章程》《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工作方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实现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具体操作机构三级贯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包括两个行业协会、12个行业龙头企业。三级机构的人员组成,分别由企业的决策者、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人员与学校的决策者、专业带头人、教师组成。从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上,保障了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并且与学校具有同等的话语权。

2“.双主体育人”明确了企业与学校共同的办学主体地位

“双主体育人”即学校与企业共为育人主体。大连机床集团是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是校企合作董事会成员。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在“双主体育人”平台上,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活动全过程与生产活动全过程、学习项目与生产任务“三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造了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了大连机床集团区域技术服务中心作为“校中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体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双主体育人”,培养了企业所需、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

3“.项目对接”形成了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契合点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秉持“以共赢为基础,以资源求合作,以服务获支持”的校企合作理念,寻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极大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自2012年起,实施了依据企业需要开发的技术服务项目对接,当年,为天津轻工行业11个企业开发了16个技术服务项目,推进了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

4“.反哺企业”体现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战略高度

篇6

目前,我国正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张,道桥建设者一般工作在野外,工作环境艰苦,同时由于工程要求质量高,这些都需要道桥建设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包括必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具有高度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熟知施工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精神。

随着公路及城市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将需求大量从事工程测量、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试验、工程核算、工程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道桥建设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熟练掌握道桥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能够完成道桥工程的各类工作,具备从事一线道桥建设与管理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虽然现在的施工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道桥工程的施工地点一般都在野外,工作条件很艰苦。建设者一方面要克服工程方面地上、地下的复杂施工环境,一方面要克服艰苦的生活环境,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相对于其它行业,道桥施工是恨艰苦的,同时要随着工程的进展不断专场,因此,要立志干好道桥专业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战胜艰苦的工作环境。

道桥行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要把道路桥梁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设为在校技能训练项目,并对施工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工程测量技能、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检测技术、CAD制图软件操作技能等作为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在职业道德培养上,要从道桥建设行业介绍入手,让学生了解该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到投身道桥建设行业、实现自我价值是值得自豪的。在职业精神培养上,要把对本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学生心中。”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培养和学习兴趣培养三个方面。道桥专业教师要按照道路桥梁工程各施工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教学安排设计主要的施工技能训练项目,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训练项目。必须进行的技能训练项目有:道路桥梁施工中的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实验操作、CAD制图软件操作和道桥工程施工概预算软件操作等。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1全过程评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每年或者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准确客观的评价,从专业技能、基本素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动态的评价。

2核心重点评价: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一般有很多项目,教师在平时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几个核心重点来随时评价,比如说职业技能方面,包括专业课的理解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实习表现。基本素养方面,包括品德、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等核心方面进行动态评价。

3评价具有可实施性: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时,一定要注意评价体系要具有可实施性,教师能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打分,同时又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职业素养的真实状况。

4评价具有反馈性“:制定评价体系要具有反馈性,每个学期或者每年评价完,能向学生及时的反馈相关信息,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自己欠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1测评点的全方位性:评价要包括学生在校的所有日常行为,包括宿舍、教室、食堂、校园活动四个评价点测评;课堂表现环节,包括所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素养相关课程三个方面测评;实习训练环节,包括课程实训、工地实习、校园劳动、军训、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测评。

2测评的全过程性: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职业素养评价,都需要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评价,例如:这个学期的工地实习培训,从学生到工地、参与到工地的施工全过程、工地生活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等各个详细方面都要评价。只有这样详尽的评价,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力,才能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评促养”的效果。

3测评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每个测评点设优、良、中、及格、差五个核心指标,其目的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便于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进行评价打分,把学生真实的一面测评出来。

4测评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不能仅是教师一个主体,而应包括班长、生活委员、宿舍长、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师傅、顶岗实习单位领导、班主任、军训教官、劳动管理员等多个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

篇7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南宁530023)

摘 要:远程教育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的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员能否完成学习任务、拿到毕业证书顺利毕业。通过对课题组教师所指导的最近几届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员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总结取得的良好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提高文章质量,促进毕业论文的规范化。

关键词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规范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22-02

收稿日期:2014-06-08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为例”的部分成果(2013JGA264)

作者简介:方仁(1981-),男(壮族),广西宁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韦玲云(1972-),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1]。

毕业论文是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员几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这个环节合格,学员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毕业实践环节包括论文、社会调查要根据成人学员在职学习的特点,培养学员掌握必需的管理知识,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实际应用。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员通过这个环节,将已有知识、能力进一步转化、升华。完整的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

关键词 、目录、正文、

参考文献、致谢等。论文要求格式规范、语言精炼、论述清楚、数据可靠、结论有据。

二、文章的研究对象

在我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远程教育2012年春季、2012年秋季、2013年春季、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的行政管理专科毕业班之中,抽取课题组所指导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面谈、电话、网络询问结合的办法,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分析。探讨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分析学生的看法、类型与原因。

三、最近指导学员毕业环节取得的良好经验

(一)良好的配合是完成毕业环节必不可少的

对于远程教育的毕业指导,工作人员、指导教师与学员们的共同配合是完成毕业环节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面对琐碎的毕业环节工作,学校团队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顺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很多学员刚刚进行论文撰写活动的时候,经验不足,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对他们进行解答疑惑。从学院领导到指导教师到班主任,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各司其职,才能有效地完成毕业环节。

(二)举行毕业环节辅导会

举行毕业环节辅导会,统一要求,通过面授讲解,到会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规定,与辅导教师进一步联系。通过辅导会,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让他们通过毕业环节认识到,要认真完成论文与调查,关注地区发展的热点问题,尽自己所能深入调查研究,为区域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及时、有效地沟通有利于提高毕业环节写作的效率

许多学员以前接触的论文写作比较少,在专业知识、调查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经验不足,这就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多与辅导教师、班主任、同学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我们在近几期的毕业环节中,采取了多种沟通、联系方式,包括有电话、电子邮件、QQ、学校自己开发的毕业论文写作网络平台,或者学员、教师都有空的时候,可以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学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与指导。

(四)规定写作专题与自由选题的有机结合

规定专题是近年远程教育院校采取的毕业论文方式之一,对学员的论文限定一定的范围,或者直接规定题目,利于学员进行书写,但学员发挥的空间较小,自由选题则是在专业范围内,任由学员自选题目进行书写,学员的自由度比较大。两种方法各有优点,我校近年的毕业论文都采用过这两种方法,有的学期规定了写作专题(例如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等),有的学期是自由选题,都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两种方法可以有机结合。

四、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一)论文格式各异

尽管我们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并开了说明会,但有的学员因为工作忙碌,没有到会,或者对相关要求不熟悉,在写作过程中论文的格式还是各异。有的缺少摘要、

关键词 ,有的没有

参考文献,有的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排版,有的没有使用学校论文的表格来书写,等等,需要指导教师多次提醒,最后终稿提交时才补全。

(二)各个模块部分不够清晰

有的学员的论文各个模块部分不够清晰,例如,前言部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不够,有的对案例缺乏交代,有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各部分之间联系不强。论文要求其结构安排科学合理,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层次分明,观点表述准确。因为许多学员是初次接触论文的写作,经验不足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细节不够完善

通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论文的写作,也要从细节入手。不管是资料的收集与调查,还是写作的过程,都要仔细认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平时看来并不十分重要的细节问题,比如有的学员题目不够简练、概括,还没有反映所要撰写的对象、领域、方向等;又如,有的学员还没有认真核对文章中的数据、图标、注释,

参考文献不完整,等等。

五、加强论文规范与提升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毕业环节的管理,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是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秩序和保证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顺利实施的前提[2]。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在职学习,有家庭、工作方面的原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经过几年的函授学习,也存在学习疲劳感,面对最后的毕业环节,有的学员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存在应付心里,积极性不高,科学、严谨的态度不够。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是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才得到锻炼与提高。学校要加强毕业环节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工作总结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需要丰富的资料、严谨的逻辑思维,这是一个系统锻炼的过程,通过这样的锻炼,在职学习的学员才能达到高等教育毕业的要求。

(二)进一步明确论文组成、强调格式

指导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学员论文的组成、格式,并按照要求进行书写。例如,论文正文的各级小标题可以细分,但是主体可以分为前言、主体、结尾三大部分。前言阐明写作的背景、目的、现实状况等,提出问题;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论述研究的方法、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结尾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深化主题,引起思考,展望前景等。在我校曾经采用过的区域公共交通专题写作中,许多学员按照指导老师提示的大纲来进行写作,包括区域公共交通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决该问题的建议等。学员由此思路展开调查和分析,完成撰写。规定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学员感兴趣,相对容易书写。

(三)细节完善

论文的细节包括了字体大小、段落、

参考文献格式、错别字完善,等等,这些细节也经常需要指导教师提醒。比如,我们可以统一规定字体字号,论文题目用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正文、

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

另外,一些主要的

参考文献格式,指导教师也经常提醒学员,包括如下:

专著: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期刊文章: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

网络电子文档: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

(四)加强写作前的培训与各个环节的联系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了六个阶段:论文选题、拟定大纲、开题、撰写初稿、定稿、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严管理,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大纲、论文内容和论文意义进行认真指导,督促学生认真地完成毕业论文[3]。我们要求学员按照学校要求参加毕业环节的培训,熟悉相关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电话、邮件、QQ群、论文指导网络平台、面谈等),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悉心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开展调查,进行论文的书写。

(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夯实实践教学保障基础,一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软件建设。要将传统理论型的教师通过培养和引导逐渐转变成“双师型”教师,大胆聘请用人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导师,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另一重意义的“双师”,即学生校内有专业教师,校外有职业导师;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物质需求[4]。校内教师也要多加强实践,积累各种行业、企业锻炼经验,积累丰富的案例。完善辅导团队,可以相互分工协作,准备好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指导学员写作。

(六)其他好的建议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学员还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例如,有的提议可以在毕业论文培训会、网络平台上多展示一些往年的论文、报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论文的说明规范、层次、细节等,让学生更有把握写好论文。有的建议加强规范的同时也鼓励创新,多一块是由学生自由去发挥的模块,作为加分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挥。好的建议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采用。

参考文献:

[1]韦玲云.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1-24.

[2]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39-141.

[3]乔成邦,黄闯.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1-63.

篇8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的现状

至2008年,我国有22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1]]包括教育软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等多个培养方向,专业性质有师范性、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三种,开设院校已从开始的师范院校发展到目前综合性、理工科、农业、民族学院等不同性质的院校。但有不少院校存在专业基础深度不够、专业性质不明确、克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与实验条件不具备等问题。[[2]]

2.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杨改学总结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3]]从早期的“四种人”(电教课的教师、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研究人员和电教管理人员)到当前的“四种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新媒体的开发与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适应范围由学校走向企业等各种行业。但是具体到各个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则存在着“轻实践目标、轻创造目标和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闭门造车”等问题,[[4]]出现了同构现象,不论学校层次、规模、类型都要培养成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显然是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

3.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庞杂老化

由于教育技术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专业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性学科,因此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庞杂,课程设置求大求全,大有将学生培养成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电视编导、教育学为一体的全才教育论文,但实际上形聚神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课程繁多,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学而不精,知而不解。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所学“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境地。但造成课程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培养目标不明确。

另外,有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比较早,没有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许多课程与现实的教育技术实践需要脱节。[[5]]还有一些院校存在“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6]]

4.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当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利于系统地讲授知识,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素养以及主动地开展学习。另一方面,课堂讲授方法主要依托教师的口头语言,辅以板书等向学生传递信息,其表现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单一,表现能力和信息量有限,传递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该学科中包括许多直观性内容、技能性内容和过程性内容,难以表现教育论文,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教育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主要有常规性实验、制作性实验和教学技能训练性三种类型。但是不少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往往忽视教学技能训练,所开展的常规性和制作性实验也多是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多依附于理论课,没有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按照详细的实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一些基本操作,至于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操作,在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中都没有涉及,指望这样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培养目标——明确研究领域,选择培养方向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应该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但是“专业”与“学科”是不同的概念,从学科研究范畴出发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合适的。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都要囊括这理论与实践的五大范畴,那么这种“大而全”的专业教育必将使眼高手低,学生不能胜任具体的实践工作。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教育面向的是整个教育技术领域,那么其课程将十分庞杂。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开展数字媒体研究及开发技术,能够从事教育软件工程和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的人才,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几乎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才,其在大学阶段所要学习的课程就太多了。[7]

培养目标要具体说明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以能力要求、专业领域和职业类型或方向来限定的。[[7]]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也是一个交叉跨度较大的专业,而本科生在四年中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所有系统知识都纳入学习的范围,这就决定了教育技术专业比教育技术学科的面要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必须要具有其他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教育技术领域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教育论文,重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一个专业下构建几个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侧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反映学科结构,突出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9]从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由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从主干课程来看,都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到传播学,从普通物理到电路设计,从电视教材制作到网络课程开发,从电教美术、电教音乐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课程教育的同时,重点突出该专业在本校优势领域的拓展,在求专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竞争力。

本科层次应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并熟练掌握某类教学资源开发技术的专业人员,其课程设置应该反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结构,技术与技能类课程不应该“杂而全”,而应该是“专而精”,使学生在学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门专长,以改变长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人才“广而不专”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手段——强化实践环节,重视设计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广泛支持,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已从“音像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扩展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传媒的原理技术、操作技术,重要的是要基于传媒技术能够设计、开发出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意义建构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诸如音像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基于传媒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上,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性人才教育论文,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综合性实验一般可以在一门课程的一个循环之后开设,也可以在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时间较长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经过常规和综合性实验训练,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开始时可由指导教师出题目,给方案,由学生自己拟定步骤。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在指导教师出题后,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丁楠(1983.3-),男,河南邓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研究。

[[1]]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J].教育研究,2009(05):3-9.

[[2]]许霞,刘伟德.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互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72-174.

[[3]]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1.

[[4]]唐烈琼.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及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2):116-118.

[[5]]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6]]王余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分层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43-44..

[[7]]张军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逃定位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3-3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