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0: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级中学数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实验;快乐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更确切的说是一门“技术”课,而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轻松快乐的学到技术呢?这也正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发现与探索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这些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对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加灵活、自由,但是,这种灵活与自由并不是漫无目的任学生我行我素,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寻快乐。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爱动,爱问个为什么,爱探究个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住,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灵活性也正是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所在。喜欢这门课的同时,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呢?这也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追求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了,是很难让他做好这件事情的。同样,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兴趣之上。我在讲授flash“逐帧动画”这一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了一个小动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来了,开始询问是如何做出来的,很迫切的希望自己也动手去做,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做好引导,虽然学生刚一接触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决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既然有了学习兴趣,再大的困难也要让学生想办法去克服。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这种乐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可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整个结果的呈现却体现在学生的“学”上。信息技术这门课,更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信息技术课素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美誉,所以,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复习“图文的混合编排”这一章的时候,我让学生为二十年后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此话一出,学生积极性突增,马上开始动手设计了起来,一节课下来,我看到了学生的作品有公司经理,有房地产老板,有演员,有IT总裁……而设计的版面更是丰富多彩。我设计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一下图像的插入、艺术字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编排与修饰。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复习了本章的相关知识点。这就比教师一直强调,学生反复练习效果要好的多,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乐趣。而在整节课中,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出学生所做设计中的不足和建议,当然,仅仅是建议而已,更大的自由性还在于学生自己。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了学生的潜能是如此之大,一些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制作的名片相当漂亮,而学生这些能力的挖掘与呈现是其它课程所难以发现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了名片,并在小组内互相做了交流、展示与学习,最后我们评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实用奖”等多个奖项,不仅鼓励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规划。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更多体现的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一个问题就有多种方法解决。在讲授word中改变字体的时候,学生滔滔不绝,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三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对话框来完成;一种是通过格式工具栏上的相关按钮来完成;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快捷键,选择“字体”命令。正是由于计算机的灵活性、计算机的特点,才使学生善于探索与研究,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并且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也正是计算机的神奇之处。条条道路通罗马,信息技术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让学生牢记知识点,有利于这门技术课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思索、探究、实验、证明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使这门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强大性与趣味性。

四以形象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去操作,去练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可是,这样下去,会使信息技术课变得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能够穿一些实际的内容,就比单纯的讲授知识容易理解,学生也更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我在讲授如何完成文件夹中文件的移动与复制的时候,我以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学生说:“问大家一个问题: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学生一边笑着,一边回答我的问题:“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学生可能都看过赵本山曾经演的这个小品,所以,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于是,我赶紧引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又问学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步骤,那大家一定也知道如何在文件夹中移动与复制文件的步骤,请大家先想一下,然后试着做一下!”于是,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开始在小组内探讨,如何打开“冰箱门”,如何把“大象”放进去或是拿走……不一会儿,已经有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大象”的转移,在学生的互相帮助下,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最后,我只是对本节的知识点做了个总结与强调。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高兴劲儿,我也体会到了本节课的乐趣。信息技术课本身也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如果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更加形象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五以竞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之一,因为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一种活动课,把微机室当成了活动室,这种放松方式学生固然喜欢,那又如何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学到知识呢?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以至于每个同学之间的竞争。在讲授photoshop中“图像的合成”这一节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就被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了一起所深深吸引,迫切的想知道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时候,我充分利用了学生急于求成的这一特点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余地,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与实验、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小组内带动其他的学生,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力量。竞争激励制度也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意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竞争激励、优胜劣态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此变化多端的社会,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生活。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范成英 单位: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参考文献

[1]彭扬.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思想行为教育的反思[J].中小学电教,2008(Z1):73-74.

[2]卢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3):90-91.

[3]倪仲勋.游戏与教育能否“喜结良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63-64.

篇2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理论课大部分是一些关于数据的单调的文字,讲起来既繁琐又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难融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乐趣才有可能更加努力的学习,因此,教师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光凭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难以理解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例懂得实际操作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过程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假设班级是一个销售部门,要对本月的销售数据进行整理操作,最后显示出本月的销售业绩以及与上月的销售业绩数据对比情况,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表格的处理中来。再如,上网、下载以及通讯工具的应用,这也是初一下半学期所主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老师一步步的讲解,不如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上网搜索并下载QQ等软件进行安装(为后面即时通信软件的学习做准备),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能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科关联度,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而所谓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则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知识,这就使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字的输入教学时,就可以将输入的课程内容与语文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其主要是将语文中需要学习的汉字的内容通过计算中的识字软件进行操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跟着软件进行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读音以及写法的学习,通过软件的指导进行汉字的听、说、读、写以及输入等练习,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相互交流进行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对于多种学科内容的整合就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素材进行统一的整合,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真实的、具体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内容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某一学习过程的体验达到多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引发了以超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整合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更是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对学科内容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实现了其他学科的现代化教育,也实现了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进而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三、结论

篇3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它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每节课都很注重导入方法的选择,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1.展示课堂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展示成果式导入即通过课件展示课堂学习内容的成果,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教学制作Word贺卡时,先通过课件展示精美的贺卡让学生欣赏,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贺卡好看吗?你们也想自己动手做贺卡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Word制作贺卡。”

2.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认识计算机》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计算机有什么作用?计算机有什么特点?你知道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吗?你想学习计算机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自己解决问题,掌握本课内容。

3.新旧内容比较引入新课。把前面学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比较,以便显示出新授内容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如我在教《图表生成与图表修饰》时,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一起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比较,指出各种表的优点、缺点,从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老师教学条理清楚,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很容易让学生学会内容。我上在Word中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和自选图形一课时,就采用的任务驱动法,不是一个个地介绍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整合为一张电子贺卡。通过讲解贺卡的制作,学生学习要掌握的内容,教学思路就是制作贺卡的全过程,这样做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根据课的内容及难易程度,将内容分割成不同具体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就会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操作、尝试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与寻求帮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了成功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教学方法,设计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三、根据初中教学水平,宜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农村初中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参差不齐,如果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异质分组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与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根据现实,宜精讲多练,及时巩固新知

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且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操作的课程,所以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教师通过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在精讲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加练习,让学生在练和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其中,导入和新授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以内,用25分钟~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向45分钟要效率,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五、进行多学科整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要想把知识牢牢记住,就要反复运用。而初中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所以要想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必须把所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与学校活动结合,让学生不再被动学习,而是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校各项活动,组织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分组创作作品、展示作品、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同时让学生取得成就感,体验团队协作精神。

六、老师适时引导与评价,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篇4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激励机制;应用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因其枯燥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解题思路,极易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耐性,甚至感到厌烦。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励机制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积极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和谐的激励氛围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学习潜力就会被发掘出来,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假如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教师的欣赏与肯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效果时,教师要适当进行表扬与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向前发展与进步。2.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感情,师生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直以来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地位不平等。教师在实施激励机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系统,改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自身的学习潜力,同时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激励机制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语言激励的方式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恰当的语言来丰富数学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语言要注重其应用的艺术性:

(1)运用具有幽默性的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富有亲切感的语言,能够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3)运用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例如,教师在讲解初中数学因式分解这一课时,对黑板上的公式进行分解:“同学们注意了,接下来我要变形了,大家仔细看看我是如何变形的”,这样一句简单幽默的话语瞬间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出了学习重点。教师讲完具体的公因式分解方法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分解某一项公因式;当有学生在分解公因式时出现了错误,教师可以用和蔼的态度帮助学生检查并告诉学生:“你做得非常好,如果能再仔细检查避免这些错误的话,那你就更加优秀了!”这种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对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可适当进行表扬与鼓励,“你进步得真快,这么难的题目都会做,太棒了!”激励的话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信的力量。

篇6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什么时候该问,问什么样的问题,严格来说这不取决于教师的需要,而是学生的思维的需要。新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学的地方,其次才是教师教的地方。教师有才好的口才,再幽默智慧的问题,如果对学生没有帮助,就不需要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这些问题,教师也不要去问。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维,但是问题并不要多,而是尽量地少,把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在课前问题引导设计时、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问题时、在方向发生偏差时,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起到点拨的作用。你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是应该很少吗?教师那里有资格在课堂中去炫耀自己的口才呢?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显得不突出,其实是很自然。教师提问的低调正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高度把握以及其对课堂学生思维的高度掌控力的表现。过分提出教师的提问是不精彩的,教师举重若轻的提问,三两拨千斤的提问才是真功夫。

二、问题中隐藏的生活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设计非常具有层次性。那么这些层次性的起点在哪里呢?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历过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初步地感受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这就是层次中的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字母表示数字的方向深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迈向高级的渐进过程,儿童原有的基础与发展的目标之间的区间,就是发展的区域,也较最近的发展区,教学活动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原有知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实施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本案例从学生的生活知识出发,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故事进行思考,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探究中闪烁的思维

这则案例中另一个闪光的地方是对课堂探究情景的设置。我们怎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这就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设计,那么氛围的设计与教师的提问有什么关系呢?探究氛围的设计是需要问题作为引导的,这表现在课前的学习需要问题,探究中的深入同样需要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教师提出来的。所以,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与组织形式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探究的氛围与情境。本案例中,教师用投影仪打出的故事情节加上教师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投入到了思考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搭正方形的游戏,加上对游戏推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合作、探究、思考,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随后,教师提出让大家回顾过去学过的定律等,让学生回到了对过去只是的回忆,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了联系,这一切都是学生在情境中活动,但是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活动都是教师通过举重若轻的问题引导的。

篇7

一、重视基础,突出重点

大型的数学考试,80%以上的题目是基础题,抓住了基础题,数学成绩就不会低。基础知识不熟练势必会影响解题思路的畅通,甚至无从下手。

因此,我们要夯实基础,复习时要将每一章的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等梳理清晰,牢固记忆。同时,将每一章的重点内容画一下知识结构图,这样能有效的加深记忆。

二、正确答题,纠正不良习惯

审题不清、书写潦草、格式不条理、步骤不全等都是同学们在考试中常犯的毛病,这是由平时学习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因此,复习中我们要注意该画图的就得画图,该演算的就得演算,该写公式的就写公式等。答题要严谨细致,落实到位,做到不失分。

三、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一学期下来,由于涉及到的章节较多,某些知识往往掌握不牢,甚至遗忘,或对某些概念似懂非懂,而这些知识还要经常考到,所以在期末复习中,我们应该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做一个总体的整理,把一些遗忘的概念和知识重新进行梳理,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同时注意每做一道题目,要有一个短时间的回顾思考,解答这道题用到了哪些知识,其中哪些知识是熟悉的,哪些知识是陌生的等。

篇8

【关键词】概念 例题 练习 初中数学

一、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A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二、多看一些例题

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例子、习题,这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我们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由于老师补充的例题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还应自己找一些来看,看例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

我们看例题,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宽的解题思路,如果看一道就是一道,只记题目不记方法,看例题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每看一道题目,就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心中有了大概的印象,做起来也就容易了,不过要强调一点,除非有十分的把握,否则不要凭借主观臆断,那样会犯经验主义错误,走进死胡同的。

2.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

我们看例题,在读了题目以后,可以自己先大概想一下如何做,再对照解答,看自己的思路有哪点比解答更好,促使自己有所提高,或者自己的思路和解答不同,也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

3.各难度层次的例题都照顾到

看例题要循序渐进,这同后面的“做练习”一样,但看比做有一个显著的好处:例题有现成的解答,思路清晰,只需我们循着它的思路走,就会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技巧性较强、难度较大,自己很难解决,而又不超出所学内容的例题,例如中等难度的竞赛试题。

三、多做练习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有的同学多做练习能学好,有的同学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究其因,是“多做练习”是否得法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后者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还要真正掌握方法,切实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多做练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毕业论文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

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在解题过程中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多做综合题。综合题,由于用到的知识点较多,颇受命题人青睐。

做综合题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有力工具,通过做综合题,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多做练习”要长期坚持,每天都要做几道,时间长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较大的收获。

四、如何对待考试

学数学并非为了单纯的考试,但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高低、数学素质的好坏的,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功夫用在平时,考前不搞突击,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应该在平时就掌握好,考试前一天晚上不搞疲劳战,一定要休息好,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还要放下包袱,驱除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认真分析,严密推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