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9: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提高习性效率的良好习惯及培养方法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能节省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预习任务主要是认读二类生字,扩充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等,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经过训练完全能独立进行课前预习。然而要想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先在课堂上指导预习的方法
一开始,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很差,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先提出预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他们逐渐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制定表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当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后,可把预习的时间挪到晚上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记作业常会忘东忘西,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用小表格的形式制定出每一课的预习要求,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放在家里,每晚预习时拿出来完成一项打一个对勾,这样还有利于家长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课前预习的质量。
3、巧用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难事,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检查反馈这一环节中,通过评“识字大王”“朗读小明星”或奖星等评价形式使那些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及他人的预习热情,使课前预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二)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处处需要学生认真倾听,但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一般上课十分多钟,一部分同学注意力就会开始转移,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专心听讲、认真倾听是我们应当重点培养的一个习惯。
1、多进行认真倾听的训练
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主要内容;当别人朗读时我就提醒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准备评价;有时在学生倾听之前我还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这样学生会听得更仔细。
2、对走神的同学多采取正面的引导
再怎样严谨的训练也避免不了有上课走神的学生,对待这些开了小差的同学,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如看到有同学走神时可以点他的名字让他回答一个问题,还可以说“同学们看看某同学听课多认真!”小学生都喜欢表扬,一听到老师表扬别人,自己马上也会表现得好起来。
3、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单调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转移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多设计有趣的环节。识字教学中,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我会采用“开火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模仿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我问“火车火车往哪里开?”此时所有同学都会举着手抢着说“往这开,往这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另外,还可以用“找朋友”“登山峰夺红旗”“送字回家”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
(三)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磨磨蹭蹭、拖腔带尾,势必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培养学生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
1、多鼓励胆小的学生
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一叫他起来便会支支吾吾,耽误时间。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回答错了被同学和老师笑话。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鼓励显得很重要,此时教师可以说“不要紧,尽管说,说错了也没关系。”“从你的眼睛里老师看出你已经想好答案了,大胆地说给大家听”等。慢慢地学生有了信心,再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多提醒他说话要干脆响亮,好习惯自然就会养成。
2、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如认读生字、扩词、评价朗读等。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平日教学中做一些统一规定:如让学生拼读词语时,都先拼完每一个字,再直呼一遍词;评价别人时,都先指出优点,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小建议等。
这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字词时都会很整齐很响亮,评价别人时都会很干脆不犹豫,从而给课堂节省出很多时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笔者认为在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的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让学生干脆响亮地说话,自己就不能说话懒洋洋地;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也要认真倾听。总
之,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有惜时的观念,思维敏捷,说话干脆,与学生的节奏和谐一致。
2、要多鼓励少批评
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必然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教师要认识到这正常现象,要多谅解多鼓励,使学生坚强地与旧习惯做斗争。
3、要持之以恒
1、论文封面
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目录
7、论文正文
8、附录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论文书脊
以上1到10项请按顺序装订成论文。
二、论文各部分的要求
1、论文封面
封面包含的内容:
(1)“XXXX届研究生硕(博)士学位论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为:“XXXX年度同等学力申请硕(博)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者为:“XXXX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学号(同等学力无);
(3)学校代码(10269);
(4)学校名称(华东师范大学);
(5)院系名称(正式);
(6)学位论文题目;
(6)专业(二级学科名称)*;
(7)研究方向;
(8)研究生(同等学力为申请人)姓名;
(9)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10)完成年月
*注:应按国家公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办同意自主设置的专业的规范名称填写。专业学位写正式名称: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并可以加括号注明方向,如:教育硕士(语文),工程硕士(软件领域)。
论文封面用硬树纹纸制作。博士论文封面的颜色为深色,硕士论文的颜色为浅色。
2、论文封面的英语翻译
格式要求和封面要求相同。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授权使用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导师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声明放置于一页上。
4、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以表格形式列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单位、职称,并注明答辩委员会主席。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摘要分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关键词也分中外文,置于摘要下方。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分置两页。
6、论文目
论文目录页排版只排到二级标题,即章和节,必须标明页码。论文目录含论文正文章节、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
7、论文正文
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制作。正文内容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4号;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20磅。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篇末注,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章末注。如所在学科有特殊需要,也可适当采用脚注。
引文要注明所引文字的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必须有本论文课题的中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研究史和文献综述。
文科专业硕士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10万字。理科、工科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确定。
8、附录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
(1)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数据。
(2)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但对一般读者不必阅读的材料。
(3)论文中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书。
(4)附件:计算机程序清单、软磁盘、鉴定证书、获奖奖状或专利证书的复印件等。
(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9、参考文献
(1)作者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要在此罗列出来,以一定的标准按序号排列。
(2)参考文献要列出文献编、著、撰、译者等文献责任者的姓名,出版地点,出版机构,出版时间,报刊还需列出年份、卷、期或版次。
(3)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0篇(本),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0篇(本)。
(4)引用的文献必须有外文文献(不含中文译本),外语专业必须有本专业语种以外的外文文献。。
10、后记
后记主要叙述与学位论文写作工作有关的其他内容。包括致谢等。字体应和论文正文有所区别,篇幅以一页纸为限。后记可以不写。
1在绪论课上明确情商教育方向
首先,要明确情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学校和那些综合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实用性的技能型的人才,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做人;不仅要提高智商,还要提高情商。要让学生明白,情商在一生的成功与幸福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情商教育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要让学生明白,虽然语文考试时还没有相关内容的测试,但思想上要对情商的培养重视起来,平时要多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主动提高自己的情商。第三,明确情商培养的方法。情商培养的方法是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和学生课外实践的结合。课堂上教师的指导又包括个别指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个别学生有关于情商方面的问题可以单独找老师,老师会单独辅导(课堂时间有限,可课外进行);对于共性的问题,老师会利用教学内容不密集的时间给学生做专题讲座。
2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渗透情商
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的内容本身就富有情感,在情商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条件,老师可以利用相关内容进行情商渗透。这样每堂课渗透一点,点点滴滴积累起来,也会有一定的效果。首先,利用课前三分钟口练对学生进行情商渗透。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节语文课前都安排两个学生每人三分钟的即兴口练时间。这些口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学习的,也有情商方面的,比如如何宽爱待人、如何与同学相处、母亲节怎样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如何做自信的大学生等等。学生口练完,老师都要对口练的情况进行点评,而这点评的时间,就是情商教育的最好的机会,老师可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情商内容的渗透。其次,利用小组讨论对学生进行情商渗透。在语文课上,有许多学习任务要学生讨论完成。在对学生讨论动员时,老师要指导学生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要有团体意识。组长要调动起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要勇于表达,要为目标的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多次讨论课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小组长可以不固定,轮流当,活动中又可锻练组长的责任心和管理他人的能力,这些也是情商的培养。第三,利用实训课加强对学生的情商渗透。许多内容都是先讲理论,之后安排学生训练。比如调查报告,要让学生分组确定题目、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归类整理、写成调查报告,最后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汇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共同合作,又有所侧重。组长要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分配任务,擅长表现的负责汇报,擅长写作的负责写作等等,结束之后,组长还要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给出成绩。通过这样的实训,既锻炼学生与课程相关的能力,更锻炼学生的情商,包括心态、协作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老师在实训中和实训后要针对全班同学的优缺点和每组的优缺点进行点评,给予引导。
3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情商教育
除了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外,老师还要想学生所想,对于可能是共性的问题,进行情商教育内容的系列专题辅导。为了保证效果,老师可把辅导内容分别安排在学期初、学期中、课程末进行。语文课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因为初到学校,学生对学校、对学习、对同学都还不十分熟悉,还不完全适应。对此,第一次情商的专题辅导就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进行。比如安排“改变不了环境、改变态度;改变不了别人,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一切,改变心情”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以及“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在环境适应及与同学相处时,要有主动、积极的心态。让学生明白,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是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就要喜欢它、爱它。学期中,学生对于学校、专业、同学关系有了一定的体会、经验,对于家乡、亲人,都有想念的感觉。教师可据此进行专题辅导,可安排“看人、看世要多看阳光面、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感情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感情要注意什么”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看人看事多看好的一面,不看或者少看不好的一面,遇事乐观面对,与人友好相处,这样利于自己快乐前行;引导学生在与同学、亲人相处时学会表达感情,养成表达的习惯,要把握好表达的机会(如对母亲感情的表达,要利用节日、生日、三八妇女节等)、表达的方式(语言、行动、礼物等)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期末,针对学生中已经有谈恋爱的苗头,其他没有谈恋爱的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思考的情况进行专题辅导。可安排“如何对待恋爱问题?爱要有爱的能力”的专题辅导。从感情的重要性、选择恋人前要注意什么、选择后相处时要注意什么、爱应该有哪些爱的能力才更幸福等方面和学生交流、沟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学生毕业后乃至一生幸福打好基础。
4教师以身作则加强情商教育的效果
首先,第一节见面课做好自我介绍,给学生一个好印象,更给情商教育打基础。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认识自己,与人相处。与人相处的方式有许多,面对新环境,得体的介绍自己,给人一个好印象很重要。老师第一节课要设计好漂亮的自我介绍来以身作则,抛砖引玉,便于学生将来做的更好。其次,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要笑对学生,教师和蔼、亲切、平等、欣赏式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会起一个示范作用。第三,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耐心的教育学生,而不是粗暴的批评。要告诉学生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才可以让别人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第四,做有责任心的教师,按时上下课,认真备课,生动讲课。有学生上课睡觉、看手机,不能听之任之,要提醒学生,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因为做有责任的人是情商教育重要的内容。第五,上好最后一节道别课。从人之常理来说,人在分别之际,表达感情、真诚道别是必要的。语文课作为有强烈人文性的课,在最后一节课上,教师要设计好与学生的道别,要表达感情,要给学生的未来寄语,这样不仅给课程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也给学生如何表达感情做最好的示范。
二.高职语文课强化情商教育的途径
1教师从生活和媒体中学习情商教育艺术
首先教师要通过电视、生活、网络继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教学的艺术。教师自己的情商高了,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高了,才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和互动中更好达到提高学生情商的目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媒体和生活中学习
提高情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商的指导,还要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电视及平面媒体自学,提高自己的情商。另外,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同学间要互相交流、学习,或者汲取长辈在人际交往、心态调节等方面的经验来充实、提高自己,以便为将来走入社会乃至一生的幸福快乐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3注重反馈,强化情商教育的效果
1.音乐渲染。音乐是跳跃的符号,比起单一、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畅游其中,进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图片与形象的画面更加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将文本转换成图片与图像,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3.语言吸引。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只是用不变的语气与语调,即使是再优美精彩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出来,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干瘪而空洞。相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使得文字更感人、更煽情。为此我们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三、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轲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指出了思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存储”而不“筛选”,就只能成为“书袋”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对文本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记忆,这又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不仅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时间,而且还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只是浮于文字表层,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巧设疑问,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放性就是说问题的答案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打破文本的限制,能够将文本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考,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样才能依托文本、超越文本,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可以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用所学来指导行为。
四、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上,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思路以固定的模式来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标准化,是教师所预想的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无法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们要从预设走向生成,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首先要打破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的教学观,具有批判精神,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
1.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是语文学习水平升华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并且在读中能够体会文中的情感,能够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来把握好文章的主体,明白创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现阶段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怕哪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到,而整堂课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不高,无法通过自己的阅读来熟练掌握字词句的内涵。
1.2.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与生活相联系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其与生活息息相关,即在生活中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打破传统与生活隔阂的模式,将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纵观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知识的融入非常有限,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效,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语文学科知识无法深刻的理解,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由于小学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且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融入生活常识,就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学习。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3.第三,教学方式过于枯燥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同时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又增加了教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小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迟迟得不到提高。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2.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小学生天生好奇,种特性我们不应该抹杀,而是要善于引导和利用,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来让他们可以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中我们除了简单的板书外,使用图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增加对他们的感官刺激,让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们的头脑中。
2.3.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唱读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课文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性,且教师还不能及时予以学生更正。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重视起来,同时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阅读时与教师范读时存在的不同,并从中找出差距,同时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结语
语文活动课虽然是教学活动,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它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确切地说,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不能视为必修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可以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有时代的特点,要有生活的色彩。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学校发生了重要的事件,有了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行新闻会,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自我锻炼。在学校的各种宣传中,或者是墙上的壁报中常出现错别字,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开展一次错别字普查活动。这样,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去纠正错别字,净化学校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都喜欢精美的文章,也喜欢优美的词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抄报,开展评比。语文活动的内容很广泛,这些活动实用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内容,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选择喜闻乐见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如有的课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主,如“故事会”“演讲会”和“辩论会”,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课锻炼他们的口才。有的课则侧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如开展作文竞赛,或是组词成句等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受益,也就会对语文课充满信心。
二、加强语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经验为主,这些经验是具体、直观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实践。比如,在描写景物练习时,教师可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学校的花池旁,观察月季、玫瑰花的形态、花蕊,观察枝叶和长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描写院落的冬青、槐树,如它们形态各异,各具特点,都在点缀着校园,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向村落,走向社区,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写下自己的调研报告,真正体验一次文化的旅行。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要向学生讲授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条条框框,而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多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语文是交际工具,就像庖丁解牛一样,需要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其前提是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进行有效的训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把握语文学习的要领。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设计,主动体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语文知识消化、吸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关注活动过程,提高语文活动课的实效
一、文学教育应注重教师的文学功底
文学教育与一般的语文知识教学不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往往可以自然发生(虽然其效率相对于讲授而言小了点,但还是能够发生的),而文学教育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因为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内涵一定是隐藏在文字之后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没有一定的认知积累,是无法解读出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真实含义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如前所述,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有时难免视角有所不及,又由于诸多其他非文学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而真正能够抵达文本内核的文学思想,有时需要挖掘,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譬如鲁迅的作品,除了匕首投枪的效用之外还有什么?先生的小说与社会兴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李贯通所说的“小说真的影响到国家的兴亡,是小说的不幸……”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需要文学作品研读者具有一定的水准,几乎可以肯定地讲,学生是难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而教师也未必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语文教师之所以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师缺少“代际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于语文教师的人文功底与文学才情的缺失。那么,这样的功课如何弥补?这一点语文教师其实是可以自主找到答案的,因为途径不外乎自身的阅读、学习与反思。不间断的阅读可以让自己与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自己走到文学作品中,可以让文学作品成为自身文学才情丰富的催化剂。所读范围应当是宽泛的,史学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代际意识,美学著作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学才情。学习亦是必须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应当成为自身文学修养不断上升的阶梯,当然这应当是一种批判性的学习,唯一能够成为自己文学研究依据的应当是自己内心的认识。反思亦是必须的,没有反思便不能使所吸纳的文学内容产生联系,反思的依据与工具便是逻辑,反思的结果是必须让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与判断符合逻辑,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文学认识以一个完美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文学功底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但语文教师接触、研讨优秀文本,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倘若没有这样的积累,还叫什么语文教师呢?
二、文学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
再说说文学教育。对于文学教育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存在的形态,而语文则是交流的内容。文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文学教育所交流的内容必须是经典的作品,而经典的作品总是与人的内心相连的,因此文学教育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笔者在这里不想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这段心灵之约该是多么美妙,因为这样的语言已经太多了。笔者想做的是,透过语言这层工具,去理解心灵之约背后的含义。如前所述,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有其特殊目的,要让社会的工人力量在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之下成为社会高素质的载体,这就必须让学生在职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更多地感知文学经典。这个过程必须是丰满的、充实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耕耘、不断收获。文本的豪放与婉约,笔触的犀利与温婉、观点的独到与平实,都应当成为文学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真正的心灵之约才有可能发生。
作者:孙彬单位:如皋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