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卫校护理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09: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卫校护理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卫校护理专业论文

篇1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互文性理论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整体的英语能力的进步。互文性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的学者提出的,他主要指的是每一句话语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句话语都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所以也被称作是互文性。现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高校要针对高校的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基于互文性理论从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争取从根本上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一、互文性理论的具体含义

互文性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了,所以,关于互文性的具体含义要清楚明白。互文性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学者名字叫克里斯提亚,互文性理论最初是在符号学中被人们熟知的。互文性理论具体就是指一门语言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语句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某种联系,无论是从词汇上还是从语句的用法上。当然,互文性理论也是依据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让互文性理论有所改变的一大因素就是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述方法。所以,语句之间,语言之间等存在的各种依存关系组成了整个的互文性理论。当然,互文性理论也不是局限的,它不仅应用在文本之间的语句关系,更应用在文本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互文性理论来说,文学领域是其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同样的,它也适用于各种非文学领域。所以,想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互文性理论就要有所应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逐渐的开展下去。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顺利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还没完全重视互文性理论,没有意识到互文性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英语课程建设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的高校的学生却没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机械的学习英语没有做到掌握英语,所以,高校英语的教学需要改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提上日程。现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还有不少,首先,互文性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不受重视,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课程,在英语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进行词汇语法的教授,学生很少领悟到词汇之间语法之间的互文性,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可能有所提高。其次,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方法单一,内容死板。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扮演教授的角色,学生只机械的死记硬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内容只以书本为重,没有任何的课外延伸,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英语的学习没有融入互文性理论,学生不能把英语学以致用。所以,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三、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具体语言特征。英语是应该灵活掌握的学科,把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的学科,所以,英语学习之前要先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具体需要特征。英语主要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所以,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主要以这两点为重。对于词汇,讲解之后要注意延伸,根据英语的互文性进行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根据词汇和涉及的词组进行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教师根据互文性理论选出适合学生的英语资料,选择地道的英语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

(二)改革英语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死板,这成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就需要改革英语教学形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营造融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讨论小组,根据互文性理论,让学生从课本中延伸,不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适当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发放原版英语书籍,让学生从这些形式上更积极学习英语。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更顺利的进行。

四、结语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英语的基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以互文性为根本进行拓展延伸,互文性不仅仅是语句之间互相关联,也是文本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关联。所以,高校的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把互文性理论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改掉英语学习的坏习惯,在英语学习中认识到互文性的重要性。互文性理论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理论,所以它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现在高校要重视互文性理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英语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文英,互文性理论视角上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改革与实践,2014.01(10):117-119

篇2

关键词: 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卫校护生 提高策略

根据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中职卫校护生毕业后要进入社区为普通民众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数量众多、形形的人群,这就要求护生既要有高超的专业医学技能,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语文课是提高中职护生基本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且应用广泛,接近社会生活。但是,中职卫校护生的语文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相当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成了他们眼中的一门难学和“没用”的课程。针对这种状况,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学生有“趣”才能愿学,有“趣”才能“乐学”。要改变中职卫校语文教学“学生不愿学、老师不乐教”的现状,也应以激发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为切入口,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压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中职卫校护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到要提高中职卫校护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引导“识趣”,使学生端正态度

中职卫校护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先天不足”。他们语文基础较差,阅读视野窄,语言积累薄弱,习惯于被动接受,加之以往在学业上的困难,容易导致学习心理障碍,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其次是“重此薄彼”。认为上职校只要全力学好专业课就行,把文化课放在从属地位,单纯求“职”,轻“文”重“专”。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护生行动上的盲目性,对语文学习采取“鸵鸟政策”,以冷漠对待。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对护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引导。在新生一入学就要加强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是工具科、知识科,更是能力科、文艺欣赏科。其次,说明语文学科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系,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以后所写的病历文理不通,错别字满篇,病人会怎么看?何况卫生宣传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也要用到一定的语文知识,从而说明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语文课。每年新学期开学,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新生中,90%都是女生,她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将来要从事护士职业认识还比较模糊。为了激发新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兴趣,给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给每一届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强调一个合格的护士应具备的素质的“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优雅的风度”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还从实用出发,举例说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如在“说”的能力上,明确护理这项服务工作在与人沟通、交流上的重要性,介绍询问、指点嘱咐、问候劝慰是护理工作最常用和最需要的口语表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语文能力与优质服务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她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觉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体味“情趣”,使学生亲师爱学

“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也能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用手势、眼神、微笑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才能积极热情参与。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活泼,老师才会被学生欣赏,学生因喜欢老师并受其感动继而移情于老师的语文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著名作家魏巍在他的《我的老师》一文中说,他之所以喜欢语文并后来有所成就,是因为小时候遇到了一位对人和蔼、教法得当的语文老师,充分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中职语文教师要“爱”字当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和睦相处,建立良师益友的融洽关系,真正使学生觉得就像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于是学生信任老师,愿意接近老师,倾听老师的教诲,在师生的良性情感互动中,体味“情趣”,这必将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三、发掘“职趣”,使学生提高能力

目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唱“独角戏”,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气氛沉闷。通常是教师诵读或学生听朗读录音,有的纯粹课文分析;有时教师想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回答问题,但学生回答得很“费劲”,耗时很多。这种状况的形成,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就以笔者所在卫校为例,大部分语文教师却对护理专业课缺乏了解,使语文教学成了一个与外界无信息交流的封闭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体现语文课与护理专业课的关联性,也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与专业课的整合,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带给专业学习的好处。教师为语文而教语文,学生为学语文而学语文,教和学都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护生的语文教学要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用语文学习渗透专业,使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效“联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职趣”,并能提高职业能力。

在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适应长期广泛就业、进行技术革新和继续进修的需要。另一方面,立足实践与应用,注重能力训练与迁移,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使基础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如应用文写作应分为两个板块来进行教学,一是通用应用文,一是专业应用文。通用应用文中一般常用简单应用文可穿插于各综合练习之中。专业应用文则可根据各专业的要求重点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熟悉本专业应用文的知识,并掌握本专业应用文的写法,如护理观察记录的写作;护理记录的作用;护理记录的语言特征;护理记录表达方式的选用;护理记录中的常见错误;护理论文的写作(病例报告、调查报告、护士查房、综述、述评、文摘),能驾轻就熟地进行运用。护理应文写作、医学论文的写作不同于作家的写作,有特殊的目的和要求,还具有法律效应,因此,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必须由护理专业教师承担。在护理专业增设护理写作课,对护生进行医学语体写作知识教育,将医用写作的基础知识融于语文教学中,既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又为护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这需要两方面条件的支持:一是编纂成熟的护理写作教材,二是具备比较熟悉护理专业内容和专业要求的语文教师。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贴近护理专业特点,满足护生职业岗位的未来需要。护理工作过程离不开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如向医生汇报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后勤部门协调等,因此护士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其听说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为此语文教师除了需要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之外,还应多接触和了解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了解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情境,训练学生在护理工作情境中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比如通过不定期地组织卫生宣讲比赛,要求学生讲一则卫生保健知识或卫生常识,如《怎样预防感冒》、《如何正确洗手》、《胃的功能》、《肝的功能》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把语文学习和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感受“乐趣”,使学生快乐学习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会促进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语文学习不应该是一门苦差事,而应是一个享受语言文学乐趣的过程。所以中职卫校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使学生快乐学习。

要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并不容易,首先要改变、更新教学观念。一堂课从头到尾由老师讲下来,那么学生会对这样的语文课感兴趣吗?学生不感兴趣,则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那么这堂课是注定失败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应更新,教师应建立正确的新的教师观——教师是主导而非主宰,同时也应建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而非装知识的容器;其次是教学方法不断求新。语文课吸引学生的原因一半来自教材,一半来自教学方法。教师不能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模式化教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材范围广,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讲课方法。如果都是相同的,那学生就觉得乏味。教师可适当讲一些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有利于教材理解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讲一点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如成语故事、词语趣谈等,还可以讲一点与学习方法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如科学用脑、记忆方法等。用这些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再次是不吝啬表扬,给予学生享受成功的心理乐趣。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不断学习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堂上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学生如加分等特殊的奖励;最后可以适当地改变语文教学的考核方式,改变目前单一的考试方式,探索用其他合理的方法考核学生。比如可以根据语文第二课堂的活动的情况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适应不同兴趣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欲和读写的要求,又能更加全面与合理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杜绝“背多分”现象。

五、养成“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

语文教学应是他教与自教的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1]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2]“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则不仅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本领,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条件。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值得培养的好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背诵的习惯,发声朗读的习惯,写作学习的习惯,口语交际学习的习惯,等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专心听课习惯的主渠道,要使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强化视听结合,朗读背诵;要养成一边阅读一边点、批、划、评,勤思考,做好读书笔记等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当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学会了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习的兴趣就能保持,就能终身受益。

教无定法,只要抓住学生与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爱学、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瑞玲.浅谈中职卫校语文新型课堂模式的几点体会[J].科教研究,2010(21):40.

[2]戴筱杰,李霞,陈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2012(6):58-59.

[3]王玉静.浅谈如何调动卫校中专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101.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家卫生部对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政策以及难度都有较大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由于基础底子较薄,应试能力较差而较难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由于考试难又导致学习上形成畏难情绪,进一步引起学习兴趣的降低,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本文就中等职业卫校应对护士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并提出对策。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clen)目的是评价护士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2009年起,国家卫生部对glen进行了重大改革,考试对象由原先从业一年在职人员改为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的毕业生。在2010年再次改革,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分开。此项工作落实推进的主体单位改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各级卫生职业院校。由于clen的通过率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这次改革不仅给中职卫校在校毕业生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促使学校专业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思考。

1中职卫生学校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1招生规模的扩大

    随着高校的扩招,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专学校也逐步开始扩招,2006年,我国新人学中职生达650万,到2010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限度招生,在扩招的同时,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又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2招生标准下降

    由于生源数量不足,大部分中等卫校护理专业的招生已取消了分数限制,部分学校十年前学生的人学分数为中考成绩550分左右,而现在只要参加了中考,不考虑分数就可以人学,导致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1 .3毕业生就业困难

    随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制度。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被选择的机会减少,以目前我国的三级甲等医院招工为例,用工单位对学历的基本要求是专科及本科,使中等卫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1.4执业护士认证制度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以往我国没有执业护士认证制度,只要是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从事护理工作。自从我国实施执业护士认证制度以来,卫校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执业护士认证考试才能从事护理一线工作,而部分学生对执业护士认证考试望而却步,他们担心不通过就无法就业,从而放弃选择中等卫校护理专业。

2变革措施

2.1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各种智力只有认知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主次和轻重之分圈。因此,对于同一班的学生应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临床实际护理问题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神经外科病房发现病人突然出现神志昏迷,呼之不应,该如何处理?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更能增加其对护理课的兴趣。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应依据他们不同的智力特点、求知态度和学习心理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立足于用,即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结构中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重点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这点在实验课中尤其重要。

2.2以学生为本,注重自主性培养

    为使中职在校毕业生能够顺利通过clen,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2.2.1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朋友式的关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应是既合作、又竞争的讨论式气氛。可采用开放型的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体验备课、讲课、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课堂互动活动。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护理临床工作实际案例为出发点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如解释静脉补钾为什么要控制滴速?血压的生理波动规律以及给高热病人降温的措施有哪些?给病人导尿时要注意什么?如何鉴定血型及如何做到安全输血?从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课堂所学知识与护理实际工作信息相关。

3开展行之有效的考试培训班

篇4

1 技能大赛全员参与,“以赛促学”

我校强调全体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公布选拔流程,学生要经过校内层层筛选,最终挑选出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娴熟、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这样,在学生中就掀起了学技能、比技能、争当参赛选手的。通过抓技能大赛促进了我校学风建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学生学技能、练技能,学技术、创技术的良好氛围,和“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风气。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强化了护生护理专业知识,提高了护理实践技能,提升了心理素质,加强了人文素养;同时,技能竞赛对护生的意志力、忍耐力都是很好的锻炼,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1]。也培养了护生高尚的道德修养、浓郁的护理职业情感和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使其具有责任感、事业心和同情心[2]。该措施对激励中职护生学技成才、推动中职护理教育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技能大赛标准的剖析师关键条件是思我校以教研室为单位,组成技能大赛辅导团队,精心挑选技术精湛、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实行传帮带,参赛的辅导老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几乎其余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大赛的辅导和培训之中。除了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还注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礼仪举止,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3]。

我校创造性的将技能大赛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例如将情景化教学[4]逐步引入各级技能大赛中,在大赛中增加情境表演环节。这种形式要求教师设计病例,病例中包含需要操作的多项技能,学生根据病例设计情境、分配角色,把技能在情景剧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如果出现剧情设计不合理,技能操作错误或者表演不真实,都将影响比赛成绩。完整、严谨的病例,真实、恰当的表演会为自己获得加分;但是,如果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剧情设计中,忽略了技能操作,或者由于病例理解不透彻漏掉了某种操作,同样会影响比赛成绩。

传统的技能大赛大多设置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等单纯区分等级的奖项。引入情景化教学后,奖项中增加了最佳剧情设计奖、最佳表演奖等,即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又扩大了得奖的范围。通过这种改变,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并且大赛准备过程不像以往一样枯燥单调,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借鉴,收获颇多。

我校将情景化教学广泛应用于国家及省、市、厅级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通过系统的情景化教学的培训,我校2007级英护专业学生在2011年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填补了河南省中职教育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的空白。

教师注重对技能大赛的反思,并拍摄、刻录情景化教学系列光盘并讲授公开课,将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全校的教研室和教学部。同时,成功申报河南省级科研立项两项,已有一项结题;撰写论文7篇,提升了郑州卫校整个学校团队的科研能力。

3 技能大赛制度化、常规化,“以赛促建”

我校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和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制度建设。例如完善技能竞赛层层选拔制度、教师辅导培训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竞赛后勤保障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竞赛奖励制度等。技能大赛常规化、常态化,教务科和学校相关部门把技能大赛作为日常事务布置安排,使我校技能大赛能够规范、有序、高效、持续、稳定发展。例如,教师辅导培训方面:从上级比赛通知下达之日开始,就积极动员教师参与,大赛辅导老师的最终确定有严格的选拔流程――“个人报名、科室推荐、教务科选拔”三个环节。辅导教师根据大赛要求和标准制定严密科学的辅导方案,周周有计划、次次有总结和反馈,并模拟比赛现场、营造逼真的大赛氛围,并阶段性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担当临时评委,对选手进行考核、点评和指正;同时,每周邀请不同班级的众多学生对参赛选手进行观看,以达到强化参赛选手心理素质的目的。后勤保障方面,膳食科根据校领导和后勤部门的要求对参赛选手提供免费就餐,后期集训阶段送饭到手,保证选手营养均衡,餐餐有蛋肉、顿顿有水果。

以上众多举措,最终达到了以技能竞赛为举措,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促进我校软、硬件建设,带动护理学科和中职教育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2人次,省级10余项,市级20余项。

【参考文献】

[1]宋艳苹,母文杰.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士人文素质的培养[J].2010,25(21):75-76.

[2]王彦梅.采用护理结局分类调查护生心理状况结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116.

篇5

一、中职卫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育在中职院校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巨大,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中职院校忽视语文教育,这样就导致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也给医学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前中职卫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忽视语文教学工作。职业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也是在教育水平基础上进行专业和知识技能教学的工作,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当前来看,语文的教学在中职卫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语文教育存在模糊的认识,过分的注重医药专业教育,使得语文的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不仅学校在这方面存在错误认识,学生自身在语文学习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第二,语文教学不适应新形式的需求。中职卫校当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当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枯燥无味,且课程的模式和结构单一化明显,教育方式以及课程教学的模式也不适应中职学校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语文教学工作和专业教学缺乏必要的融合。中职卫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职业学生培养其语文素养,让其在今后工作当中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注重语文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在和专业相融合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护理专业,其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时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以此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要重点突出,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

二、中职卫校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上文中从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当前中职卫校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第一,转变思想,重视语文教学。中职卫校语文教学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观念问题,学校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相对落后,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卫校要想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就必须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基础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老师转变重专业轻语文的思想,在新生一入学就要加强语文基础学科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学好语文对于其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改变学科本位观念,要从生活走向语文,再由语文走向生活。要能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多样化。

第二,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继续进行。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吸收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中职卫校语文教学工作来讲,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工作中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

老师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成才。如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进而优化其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交流时会更有帮助。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的结合教材内容,提供给学生自我发展方面的话题指导学生写作。例如老师可以结合议论文单元布置作文题,让学生结合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医学事件和问题展开写作。

除此之外,要注重口语交际的教学。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和交流手段,根据中职卫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反映,很多毕业生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最严重的现象就是不会说,一些学生甚至在面试的时候语无伦次,这和中职院校在教学中忽视语文口语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口语交际,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6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 社区卫生服务 课程设里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护理专业课程设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在对社区护士进行调查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中职护理专业社区服务能力培养课程设里研究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中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开展“中专教育质量年”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我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特别是自2005年12月我校开始承担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实施方案研究”以来,我校教务科、医学教育研究室对以培养学生社区服务能力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论证,并根据护理专业需要和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试从护理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教学安排等方面对中等卫校社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与探讨。

1建立机构,确定改革指导思想

1. 1开展护理专峨裸程体系友内容认里研究

我校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成立了护理专业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学副校长、教务科长、医学教育研究室主任组成,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设计改革方案。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务科、医学教育研究室组织由承担护理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参加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探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改革方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1. 2确立裸程体系友内容改革指导思龙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我校根据社区人群的护理需求,积极进行护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社区,具有综合护理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各级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护士,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课程设里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 1登体枯原则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的首要原则,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它强调的是整体与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整体为归宿川。因此,课程设置必须涉及培养目标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局部、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强调参与改革的全体人员是一个整体,各门课程是一个整体,全部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其最大特点在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达到各个部分单纯相加所不能达到的整体功能。

2. 2燎合枯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对任何客观事物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及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方式等方面对系统进行综合研究。根据综合性原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完整性及争学时、争资源的矛盾,打破现有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会和护理知识,在新知识大量涌现、社会对护理人员要求日益提高、然而学时又有限的情况下,充分体现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 3长优化原口纽

最优化原则的确定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得出的。系统的最优化原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间题时要统筹兼顾,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最优化的系统方案川。因此,应根据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根据一个培养目标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有许多种组合。例如可以按临床分科组合,也可以按人的生命周期组合,还可以按照从健康到疾病的顺序组合等。但是 无论怎样组合,都应该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有利于 护理教育的发展;既有利于现有教师目前的发展,又有利于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考虑现有资源的同时求得最大的效果。

3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更根摇护理专勇倍未月标钦里裸程

有关社区护理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适应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社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使社区护理人员的知识 结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明确社区护理的培养目标,根据培 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应适应先进的系统化 整体护理的需要,趋向合理化、实用性,注重对人关怀和整体护理,注重莫定继续教育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关键能力的 培养,如在具备一般临床护理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区 服务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各种护理服务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社区护理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增加了社区护理学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

3. 2棋块式佑构构建社区护理倪刀铸荞裸程

社区护理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分为人文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综合活动课程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另外,增添护理专业新知识、新理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领域的拓宽,需要大量具备新知识、新理论的护理人才,因此,选修课程模块应包括现代医学的新型课程,如护理美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临床实习时,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为期2周的社区实习。

3.3液化母科恋识,建立护理专勇稼合裸程体系

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建立体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中,各门课程都要以护理教育为主线,为共同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因此,我校护理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紧紧围绕护理教育的宗旨,突出护理教育的特点,突出面向社区与整体护理的理念,淡化学科意识,强化整体观念,各门课程的设置离不开护理专业目标,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衔接的,为此改过去临床护理各课程分开的状况为开设临床护理综合化课程。同时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社区护理的综合服务能力,根据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建立社区护理综合课程。

3, 4咯荞稼合萦质、板龙社区服务倪刀苟塞从,佑合实陈,翎食文化塞从裸程

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教育以德育课、操行品德为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加强护理哲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生实际删减数理课程,这并不意味着不开数学、物理课程,这2门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数学课以初等数学为核心,采用具体一抽象一应用的思路,突出图形教学,数形结合。要求物理课程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删减,以学生能用、够用为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计算机的课时量,增加计算机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包括上网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通讯、计算机辅助教学、文字录人处理能力、专业软 件应用能力等。

3. 5雷、够用苟原则,适亩烤加或减少裸程之阅伪母时比例

护理基础课程的设置是为护理专业课程服务的。因此,在 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素质、 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护理专业的特点,我们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对一些基础课程的学时进行了调整,如整合解剖学、生理学、生 物化学课程与学时比例,适当减少病理学课程学时,保持药理 学课程学时不变。同时根据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 6立足于社区与格未,橄化护理专火裸程

以社区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临床护理能力,又要具备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必须面向社区与临床,强化护理专业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增加了护理技术、临床护理、卫生保健等护理专业课程学时比例,特别是把社区护理学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学习。

3. 7加橄实戏教李,加极与医陇的联系

在专业课程中,理论和实践学时数之比基本为.因此我校建立了规范的实验室和稳固的实习基地。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课开设的质量;加强临床实习锻炼。专业实践见习采取课间、课外活动、集中轮回等形式安排。毕业实习必须安排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进行。加强与医院的联系,聘请医院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来校授课、讲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组织学生定期到医院、社区参观、见习,强化职业服务意识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3.8贡现瓜性裸程谈,加橄李健萦质教育

篇7

关键词:老年护理;医养融合;养老基地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巳超过2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面对这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式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实现老年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2013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要求,为本文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从老年护理和老年护理学的角度,依托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的优势,构建以老年健康护理为目的养老方式(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很多学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并宏观地进行分析,缺乏专门细致的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合当地实情的具体养老对策和实施办法。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因此开展此论文的研究和实施,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存在问题

1.1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目前已形成了中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1.2“医养结合”矛盾大难题多

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特别是,医保政策瓶颈巳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新摸式发展的最大阻碍: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于是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医院中“压床”不出院,不愿到养老院去。

1.3 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及床位数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条件与优势

2.1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是一所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全国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专职教师800多人,正高职称8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学院护理系护理专业始建于1931年中美合办的普爱高级护校,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护理系作为学院现有近7000名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一个龙头大系,曾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湖南省护理‘双师’水平认证技能培训基地”、“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等等荣誉称号。

2.2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占地面积336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馆藏图书200多万册,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功能齐全,并有一所综合性的附属三级医院。特别是学院整体搬迁到新院本部办学后,原闲置的处在城市中心的老校区,紧邻附属医院,被用来改造为一个养老服务基地(中心),那将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3 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已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加快完善社会化养老机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利用医学院校教学与人才优势,大力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一个养老服务产业基地(中心),将会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当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南省下发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永州市政府为支持鼓励民办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则是本论文项目研究的最大支持。

3.发展路径和对策

3.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3.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篇8

关键词:人文知识 内科护理 护理教学 教学评价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内科护理教学质量,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不断的向人文教学模式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就必须要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的内容,将传统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等有机结合,并且渗透到内科护理教学当中,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从多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对教学改革方向起到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以本校护理专业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的2个班级,分别定义为A班与B班,对两个班级学生实行差异性教学模式,A班级使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B班级在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人文知识教学,在一段时间之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论证人文知识 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进行分析。

1.教学方法

采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护理第2版的教材为主要指导教材,配合相同的教学大纲,以我校教学计划为主要依据,以保证两个班级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方面的一致性。A班级采取我院常规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教授于学生。B班级的学生不仅要讲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还需要将人文知识不断的渗透到教学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人文精神的气息,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实行,教师需要时刻保持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将护理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以及和病人之间沟通的方式等教授给学生[1]。

1.1 典型病例教学法的应用

内科护理学教学重点一般都侧重于内科疾病护理,如果在上课之前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来选择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来当成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言,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评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促进同学与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沟通[2]。

1.2 伦理教学的应用

介绍艾滋病(AIDS)的护理时可提及相关的伦理问题,包括社会歧视、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公民权益受到限制等。不仅普通人群存在对AIDS患者的歧视,甚至临床医生、护士因缺乏AIDS知识也会存在惧怕乃至歧视.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课堂可见当中放预防AIDS方面的宣传教育片,配合一些名人看望AIDS患者的照片,通过这种方式将伦理学逐渐渗透到教学中[3]。

2.差异教学结果分析

经一段时间的差异性教学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考察发现,在专业知识认知程度方面,B班级学生在该方面的所有指标以及在考试时的正确率均要好于A班级,在人文精神认同程度方面,采用“护患关系的伙伴关系”以及“临床工作中提供符合文化特点的护理”这两个问题对所有学生进行提问,在答案的正确率方面,B班级要明显好于A班级[4]。

3.效果评价

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带教质量调查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共计发放调查表40份,调查表的内容包含了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以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5个方面的内容,结果显示在巩固专业思想方面,A组学生效果明显的共计50%,B组学生共计95%。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方面,A组学生效果明显的共计20%,B组学生效果明显的共计40%。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A组学生效果明显的共计5%,B组学生效果明显的共计15%。在增进团队意识方面,A组学生效果明显的共计55%,B组学生共计90%。在实习过程当中将病人作为中心方面,A组学生效果明显的共计50%,B组为100%。从这一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内科护理教学当中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十分显著,并且使用这一方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思维创新能力,一举多得,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教育方式。

3.结论

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时候,单纯的增加人文学科是满足不了学生要求的,所以应当将基本教育与综合性的教育职能相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的基础教育相互补充。本文通过实例对比的方式对人文教育渗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证,调查显示经过人文渗透教育法培训出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所以在课程当中加入人文精神教育,让人文知识不断融入到护理教学当中,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专业认知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修养与人文精神[5]。

以人为本教育模式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提出并重视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当中不断的渗透人文知识,让学生的见习过程中和患者相互沟通,学会如何根据患者的特点对患者进行护理。通过积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来锻炼自身的人格与气质,护理工作人员个人的内在品格也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熊良圣,熊杰平,郭玉华,龚媲姝,王莉莉.PBL与LBL结合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11(04):241-242.

[2]吴建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4-06.

[3]许子华.多媒体课件在卫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内科护理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