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对话式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6: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话式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话式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08-01

由对话逐渐衍生的对话教学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广为热衷的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能够在温馨和睦的大环境下找到自信的自己。下面就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出发点,简单的指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过度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在教学案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师生之间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老师:同学们能否用两个字准确的总结出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吗?有的学生想到了“难过”,老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伤心”,老师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悲伤”,老师还是遗憾的摇摇头,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悲痛”两个字。教师的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实在是不可取,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表达的不准确就给予全盘的否定,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也加大了学生思考的惰性。

2、在对话教学中产生了不必要的无效对话。在教学案例《海伦・凯勒》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给学生制造一系列的对话教学,制造所谓的对话氛围,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海伦・凯勒是哪国人?”、“海伦・凯勒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海伦・凯勒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应该是在课前预习就有所了解的,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以上几个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它既不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对话教学只体现了对话两个字,却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课堂讨论成了学生“开小差”的环节。在教学案例《负荆请罪》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完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表演的任务,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学习讨论教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把教材中的内容排编成话剧。学生在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看似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但是仔细一听,很多小组讨论的话题却与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无关,他们更多讨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话教学俨然成了学生“开小差”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正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

1、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过度看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而小学生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也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眼中,小学生往往是除了玩就是玩,他们根本不会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小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教师学会耐心的倾听,就会发现原来小学生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想法。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能除了摇头就是叹气,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伤心”、“难过”、“悲伤”这些词语都含有“悲痛”的意思,只是在情感色彩上有一些轻重的区别而已,学生没有回答出“悲痛”,并不表明学生在理解上就发生的错误。另外,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正是进一步拓宽了答案的范围,让学生意识到:原来也可以这样表述啊!

2、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为了避免在对话教学的无效性,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提问技术,尽量不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毫无技术含量、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教师就可以再课前准备好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读完了《海伦・凯勒》之后,同学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想到什么词呢? ”、“海伦・凯勒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章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起自己第一次碰到水流的感觉呢?为什么第一次碰到水流会给海伦・凯勒带来如此之大的冲击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3、关注生生讨论的环节。学生之间不但可以放下身份的差距,还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想法和观点。但是在生生对话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话题,尽量不要让学生的讨论离开既定的范围。比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机会,就要让学生讨论出一个结论,很多教师会将讨论的环节延伸到下课,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讨论结束就意味着下课。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环节放到课中阶段,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来向老师汇报讨论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就要在讨论后及时的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提高对生生对话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既然我们在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对话教学巧妙的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话教学的本质涵义,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 霞.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要素及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13期.

篇2

传统教学方式有多种弊端,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师生健康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结合自身的经验、知识,创造性地完成与教材的对话,将所学的历史知识梳理成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积极倾听学生的观点,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说出自己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及多元价值判断,同时更加冷静地审视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接纳别人观点的能力。

二、对话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①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对话式教学的本质为平等、民主式教学,如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无法开展对话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并积极践行平等观念,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性,不能操控对话,使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念、想法和意见。

②创设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境

教学是否有效,与教学情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教学情境中是否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造富有启发性、有趣的课堂情境,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对话式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模拟历史场景等多种方式,设置真实性的对话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中的对话形式

①师生间的对话

师生间的对话是历史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也是对话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人格尊严上完全平等,但在认知能力和经验阅历上有差异。学生的历史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所以师生间的对话具有特殊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模式。

②学生间对话

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历史学习应为自主、合作与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间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部分,也是教学有效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话,学生可认识到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有效开展学生间的对话,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自。

③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

篇3

[关键词]外语教学 学习文化 文化协同

[作者简介]杨柳(1980-),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四川 雅安 625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105-03

语言是文化基石,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其中既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文化。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不仅语言、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语言学习本身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语言的教学要结合文化来进行,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形式结构体系内进行语言形式学习和技能训练。文化始终贯穿语言教学的背景,时时刻刻都会影响教学本身。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得到的,不仅是语言,还有世界观,包括要了解目的语语者的社会文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并增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以及文化的交际能力。

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曹文曾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探讨归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通过胡文仲、束定芳等人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形式的文化内涵、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制约、英语教学与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与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成其为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教学可以包括以下五个内容: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语篇修辞)、非言语交际(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等)、交际习俗与礼仪(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送礼等)、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和同事关系、社区关系等)、价值观念(个人与集体、人与外部世界、思维方式、知识与价值等)。这些都是和语言与语言运用关系较密切的文化内容,也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文化教学的框架。通过提高交际双方知识共享的可能性来帮助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的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以英语教学为例,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与英语为母语者的成功交流,从而能够顺利地学习和吸收目的语文化。但是这样的教学目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在英语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英语教学这种国际语言教学培养的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还需要用英语同英语为非本族语的人打交道。同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者身份构建的一个重要部分,轻易地摆脱母语文化的视角而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外语学习者遭遇冲突和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以许国璋、曹文等为代表的人物主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目的语文化,而且应该包括母语文化。许国璋指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注意我国自己的文化。在他提出的英语教学方案中,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内容,还包括母语文化内容。曹文总结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为了达到文化理解,文化教学的内容就不应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还应该包括母语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要达到单向学习吸收目的语文化的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双语以及多语文化的交叉交际”。从而使学习者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在目的语的文化里构建自己与之对应的交际空间,也就是说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就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解决之中的某些问题。可以借鉴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理论。

二、“文化协同”理论简述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复杂的时代,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敏感性对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外语教学课堂其实就属于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带着各自对于课堂教学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具有深层次的本民族的文化底蕴的,科泰齐和金将其定义为不同的“学习文化”,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都与特定的学习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的学习文化应遵循“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顺应、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科泰齐和金指出,“学习文化”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行为活动框架,其中包括人们对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与各种活动以及学习与整个教育的关系等的期待、态度、价值与信念。学习文化构成了整个课程的隐匿部分,师生们的教与学都会在潜意识中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而特定的学习文化则要受到它生长之中的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问询等方法,总结比较了英国、日本和中国学生的不同学习文化。他们着重指出,不存在说哪一种学习文化优于另一种学习文化。不同的学习文化一般都更适应于它们各自植根其中的那个社会。此外,不同的学习文化也并非完全相互排斥,在有些方面,差异也可以被包容并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文化协同”的过程。在他们对学生的调查中,中国和日本学生相比而言更注重以知识为中心,而英国学生更注重技能和方法;在“提问题”这一方面,英国的学生倾向于把“提问题”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的提问,而中国学生经常在学习过程完成后才提问题,将其作为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在课后单独向教师提问而不会像英国学生那样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教师;同样,在对教师的角色分析方面,不同于英国学生,中国学生很大程度上把教师认同为父母的角色,依赖于教师给予的学习指导,希望教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趋向于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等级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较有权威性,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有很大的决定权。而学生也习惯于在课堂上安静听讲,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

因此,基于不同的学习文化,课堂里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教师对课堂学习的期待会产生距离,从而导致课堂中的不合作、不配合。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处于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下,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同时使其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处理好不同学习文化的顺应过程,以避免或减少相互间的碰撞和冲突。特别是在引入一些根植于西方学习文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等,如果不充分认识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误解和冲突在所难免。外语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成为单纯的模仿者,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积极地进

入目的语文化,并始终保持跨文化差异这一意识。在学习和使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文化协同”理论,努力做到既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又能充分实现交际的目的。

三、“文化协同”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模式,外语教学者对于学习者的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环境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以帮助学生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接纳理解不同的目的语文化,并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文化协同”模式的指导,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

1 处理好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以英语教学为例,其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英语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目标的本土化两者的关系。现在,在以英语为媒介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很多的英语使用者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者,他们有自己的母语文化背景,他们的交流对象也是如此。所以,国际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英语的使用也是如此,要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它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经历一个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再生的过程。这样的英语应用环境决定了文化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也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几个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文化,而需要更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者从多种角度判断和理解不同文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要受制于诸多环境因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对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的影响,不能就文化差异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从科泰齐和金所提出的“文化协同”的理论出发,与具体的语言教学相结合,来取得文化上的双赢。

2 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试图把两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往往心存疑虑,害怕会冲击汉语文化;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排除汉语母语文化的干扰,试图完全按照目的语的文化来行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如果单纯地排斥某种学习文化或者以某种学习文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效果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了解不同学习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文化协同的过程,来应对不同学习文化相碰撞和冲突的局面,使语言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随着文化知识的增多,学生必然会遇到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介绍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还需要对学生的母语文化进行分析,并对种种文化差异的事实提出某种诠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在说话和思维的哪些方式上他们与别人共享,哪些方式则属于他们自己独有。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习者才能以他们自己本来的身份而不是以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身份来使用所学的外语。所以外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语言和文化的特性,在适当的环境中作出动态的顺应,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主要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采用了“对话教学”的模式。然而,对话教学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却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话偏向形式化,没有达到具体的效果

现阶段,许多小学教师都开展了对话教学。然而,在这些对话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形式的问题。教师每次发起对话,所有学生都做出一致的回应,并不能实现对话教学所重视的交互式课堂。这种“对话教学”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教学所提倡的高效课堂。

2.仅注重师生对话,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把对话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增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模块。实际上,对话教学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等内容。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使学生得不到来自同层次人群的认同感,自信下降,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3.对话不具有针对性,学生没有代入感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所有学生的对话,实际上是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做法不能体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同时,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重视。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应当注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不能将学生整体化,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二、改善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方法

1.修改对话内容,实现真正的沟通

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对话教学真正的魅力,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内容上的改变。对话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修改后的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反馈,以实现有效沟通。

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中,课堂结尾部分,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如下对话。教师:“同学们,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煮熟的种子不能发芽;做事不能想当然……”教师:“同学们,老师讲得明白吗?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学生:(没有)。通过具体的提问与积极的反馈,让学生学习到完整而准确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便于教师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体验。

2.增加对话对象,使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教师作为成年人,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往往与小学生的水平差距较大,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想法。此外,部分小学生性格内向,有了问题也不愿主动向老师提问,导致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给后期的学习造成困难。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互相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减轻教师的负担。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花木兰是谁?”“怎么才能发送一封电子邮件?”等。这些问题解答起来费时费力,可能会消耗大量课堂时间。这时,如果在课堂中插入一段自由讨论时间,解决一些学生无法解答的小问题,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3.改变对话形式,带动全体学生

为了使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与课堂的强烈联系,教师应改变目前采用的对话形式,使对话更加详细具体。对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融入课堂讨论中去。恰当的对话形式,将课堂推向了,带动落后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四年级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的提问。第一个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总结的,如“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第二个问题更加深入一点,如“小作者写这封信有什么目的?”使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第三个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如“假如你是加利先生,你会怎么回复?”转变思考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具体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对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上文谈到的几点改善方法和小学教学的现状,广大小学教师应抓紧时间,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整改。完善的对话教学,一定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丁小建.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篇5

一、转变教育观念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指出:“课堂教学应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她所阐述的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而言,有意义的教学对处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任何人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语文课成了最没意思的学科代名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教师上课从学期始至学期末基本上是同一模式、同一套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课堂缺乏生气与活力;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已知知识的学习,忽视思维与理性的训练……总结一下不难发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忽视学生的需要,忽视语文课上沉闷、压抑的氛围,不积极创造自己有意义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的改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施力。其中教师的改变是基础,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受教育观念才能转变。语文课堂只有有意思、有意义,具有生命活力,学生才能乐于听课,教师才能更加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这是良性循环,而教师的有意义的教学始终是这一链条中的起点与终点。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课堂改变,学校才能改变”,往前一步讨论,课堂怎样才能改变呢?答案就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的观念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同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直接参与者与体验者,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教师改变了,学生才能转变,课堂才能改变,最后学校才能改变。

二、建构生命整体性范畴的意识

那么,教师改变有多难?应该怎么改变?我们结合生命的高度来看看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生命是一个整体性范畴,正如姜赞东在《尼采生命观论析》中分析尼采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本能、理性与感性等二元要素,在生命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命是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因此,教师不能用静态的、停滞的观点看待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个体,学生本就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发展与变化,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灵动的个体,教师要抓住其中生理性要素与精神性要素的“体用不二”的关系,不H要了解学生的本能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有吸引力的语文教学,符合学生需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研究学情,如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情况,针对具体文章收集学生的困难之处等,这种对症下药的课堂学生更乐于接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性需要,精神性需要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现阶段,我们更加弘扬人的个性,强调全面发展,而不再是像机器一样生产出无数的复制品。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渗透精神价值教育,适当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引导,为其精神世界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本质已经给了很好的解释:生命的本质在于增长,生成且是趋强的。因此,语文教学要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要满足学生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需要。那满足这一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需重视的是什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已将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提出。其一,要让学生学会审己,让学生成为自己,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让其形成真实的“自我”概念。其二,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是有局限的,对美的感悟也是浅显的,而语文书中的篇篇文章正好给予了他们媒介,让他们得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生活,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局限于固定而重复的知识层面的学习,局限于模式化的教学流程,学生对美、生命的感受力基本都为机械的知识所掩盖。这就造成了现在的语文课堂缺乏生命的涌动,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动态生成、不断趋强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的辨别能力以及对美的体验与感悟能力、欣赏与评价能力、表现与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学 问题 对策

化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其研究成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了加强化学人才的培养,初中化学历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化学未知领域的方法。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化学常识,还能为将来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观念陈旧且方法过时。教育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观念也不断地进行更新,但是教育观念往往受到一些原来的思想的影响,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现在还有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只要考个好成绩就是把化学学好了。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教学时,教师往往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实验现象、结论等,严重偏离了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的深度把握不准。初中化学课程的内容都是非常基础的化学知识,在讲解时,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的问题,对于初中化学知识应该讲解到什么深度把握不好,造成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讲得太深,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让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对实验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很多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还是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化学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实验室老师,甚至连最起码的演示实验所需要的试剂、仪器都没有,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效果,很难实现化学教育的目的。

4 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初中化学由于是一门初三年级增加的新课程,课程内容有很多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难免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一些化学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更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解答,极大地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策

1 加强学习,促进教师转变陈旧观念。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虽然转变起来有难度,但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促使老师和学校领导尽快摒弃落伍的,甚至是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以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新课程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促进老师通过自主学习、集体学习等多种渠道来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加深对全新教育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更好地指挥教学实践。

2 完善实验室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学校应该从上到下给予重视,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化学实验室,还需要配备专业的实验室老师,为学生提供化学实验的条件,做好实验的准备,确保学生可以安全地完成初中化学教学规定的实验。最好还可以提供一些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的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1

美国学者John .H .Schumann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理论从社会文化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这一理论假设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重社会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从文化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本文将集中介绍此理论,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含义

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水平高低的影响,但文化适应模式并不能充分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这些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学习者习得汉语的效率和水平,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愿意或能否把所习得语言的文化与习得者文化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两个因素

1.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两个群体接触的程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社会距离由体现两个群体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被同化,或保留自己文化,还是二者兼顾,即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

(2)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3)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最好是两者处于平等地位。

(4)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此外,还包括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凝聚程度和打算居住时间这几个方面。

2.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大致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动机分为结合型和工具型。前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该社团的生活,后者则仅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学习目的语。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的话语自我塑性和僵化程度。语言自我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屏障。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人类生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因此可以说明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任何语言都是习得行为的方式的复杂体”,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汉语语言和交际能力。因此我们要考虑文化适应模式对人的影响,尤其是Schumann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留学生来中国前的准备工作

国外的留学生既然想来中国学习,那么他必然是对中国文化感到好奇和新鲜有趣,从而有意愿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在他们来中国之前,可以和他们所在的学校或者机构组织协调沟通好,把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基本概况,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介绍,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的意识,使他们心里有一定的准备。以免来中国之后不适应,感觉想象的和现实有一定的差异,造成情绪低落。

2.组织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加深交流

在留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言语技能的同时,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文化课程,诸如介绍剪纸文化,面人文化,陶艺文化等等,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在留学生学习之余组织一定的课外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让留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会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理解,体会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理念的异同。这不仅使留学生和目的语群体一起体验了中国文化,还降低了留学生群体的封闭程度,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正面态度。促进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

留学生去别的国家学习,在语言交际方面多少都会有点不自信,同时我国有的学校对留学生的授课方式是好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学生之间彼此不熟悉,这样会造成有些留学生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说话,造成文化休克。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十分重要。作为老师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知识和文化。老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欲望,使他们乐于开流,增进同学之间友谊。在平时老师也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掌握留学生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为以后课程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4.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心理有障碍的留学生排忧解难

篇8

小班化教学是当前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分班方式,顾名思义,小班化教学减少了集体学生的数量。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这个条件,减少学生数量不代表减少教学任务量,而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将有限的精力得到更好的分配。尤其是作为识字课程而言,每个学生得到的教学关注直接决定着其掌握情况。

对于小学语文识字课程而言,小班化教学有其天然的适应和优越性。现今的识字教学课堂,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譬如猜字谜、讲故事、做游戏等课堂互动;也更多利用识字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小班化降低了教学互动和教学工具利用的紧张程度,使教师的目光波及范围更广、受惠学生更多、制订教学计划更全面。由此看来,小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方法准备是重中之重

语文课的教学传统衍生了诸如“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集中识字”“韵语识字”和“字族文识字”等许多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结晶,教师需要在教学上实现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发展,并由此完善自己的教学备课。小学三年级前的识字量近两千个,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消化是个难题也是负担。

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的备课应有针对性,年级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年龄差,更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理解力差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认为,对于阶段不同的学生就要加强对每种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析,得出正确的教学梯度。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需要打开突破口,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教学给这个阶段学生提供的教学条件就是高效地提升他们对识字的积极性,完成从幼教到小学阶段的良好衔接。不得不说,这时候生硬的大面积教学是种教学战略的失败,而课堂互动可以给识字教学打下好的基础。在苏教识字教材中,部分教师用拆字的方法入门,笔者更建议情景带入。例如,讲到“树”的时候会衍生很多诸如“梨树”“桃树”“杨树”等很多词语。教材在注音和偏旁部首上都有注解,单纯地让学生理解“树”自然不是什么难题,但重在教师要利用这种简易让学生们产生兴趣,可以提出“请问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树’?”的问题上将字词所在部首延展开来(小班的教学环境也方便教师倾听同学想法制订下一阶段教学计划,将问答精细化)。诸如此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是识字学习积极性的保证,对一年级后的教学都是如此。

当然,有一年级的基础保障之后,二年级的侧重点应从引起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到识字方式方法的强化。毫无疑问,课堂互动带来的效果是“授之以渔”的。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减少错误率、巩固字音字形字义。

三、运用情感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情感教学的授课方我得到推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尤其是运用于小班教学时。学生们的积极性保证在对学生情感重视的前提下。

欲速则不达,理论和实际情况有太多差异需要注意。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达到识字课程的巩固让学生们多次反复联系,形成硬性记忆。不得不说,这种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效果是建立在学生积极性锐减的基础上,而且“授之以鱼”的方式使学生丢失了很多关于联系字义、来源进行记忆的学习方式,教学难以突出重点而且与现今的教学宗旨相背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