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程教案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6: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程教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教案论文

篇1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真实的案例,并与我们身边熟悉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来学习专业的课程知识的过程。但是案例教学方法并不是随便设计的,在案例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下面我们简单论述一下,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

众所周知,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软件开发专门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案例选择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来展开。

2.真实性

案例设计的真实性是指,要通过实际的项目作为研究和讨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接触真实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另外,还要邀请国内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或资深比较深厚的软件工程师,对案例进行编写以及对开发的实际项目进行讲述。

3.代表性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都比较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才能将实际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和实践,同时也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的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学和生命周期方法学是软件工程的两种基本方法学,这两种方法学都把软件的生命周期,分别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实现。因此在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设计,要按照不同的阶段对系统开发进行设计,针对其中不同的现实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案例,并且对案例的应用要分阶段的进行降解。当整个案例课程教学方法完成后,再对学生布置几个综合性的案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印象。一般来讲,综合性的案例内部联系往往比较紧密,包括的内容也通常比较多,运用和调动的知识和技术也比较广泛,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综合性的案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我们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首先,通过案例讲解后,让学生们知道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然后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易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导入到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去,把软件工程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举例来讲,当讲授课程中生命周期方法学时,课程讲解从问题的定义出发,再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然后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把学生接受的知识有序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掌握DFD、E-R图、Warner图、HIPO图以及Jsckson图的绘制和测试方法,并且理解基本的含义和作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分析中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此我们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综合案例设计,具体设计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确立项目开发计划

首先,项目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然后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立项目开发计划,对每个组成员进行分配任务,确保每项任务的进度和项目使用的各项工具。对每项任务需要完成的时间和日期进行规定,最后再对项目开发计划进行评审,不断完善。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项目开发和设计研究性强度的分析,通过对项目任务的结果和进度,相关负责人员对项目需求性进行分析,并撰写“需求分析说明书”,然后再经过相关的评审人员进行评审,不断完善需求分析内容。

3.软件设计

参考项目进度和任务分配结果,以及“需求分析说明书”,由相关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并对具体的设计内容和任务进行细分,其他人员要辅助开展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然后对设计内容撰写“软件设计说明书”其中包括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以及人机界面设计,并撰写相关的“软件测试计划”。其中人机界面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考虑技术和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保证界面的一致性、简洁性以及易操作性。

4.实现

按照项目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相关的指导说明以及计划书等,完成具体的软件工程项目设计,达到项目设计的要求,实现项目设计的目标,并撰写相关的程序设计清单。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钻井与完井工程

一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科学内涵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目前,国家层面已经高度重视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5年5月7日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简称《意见》)。《意见》将案例教学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模式)。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采取灌输方式教授知识,即学生以被动方式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重传授而轻参与、重理论而轻实践,高等教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未主动参与进来;而将案例教学融入到传统教育中,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应当注意:案例教学更加侧重实践,而并非传统教学中所说的实际;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融入传统教育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在工程科学的应用现状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和功能

刘刚认为案例教学的作用机制包括:知识来源扩大机制、学习内容优化机制、学习效果改善机制[2];郑淑芬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3];黄辉认为案例教学能够磨练心智,培养能力,拓展视野,并使其掌握更多的方法[4];丰晓萌认为案例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5];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工程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近年来,一些工程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开始探索案例教学新模式,肖细元探索了案例教学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6];李杰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7];郭锋等探讨了案例教学在工程研究生课程《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的应用[8];王永生探索了工程科研案例在本科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9];安蓉和王梅提出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案例来改善教学[10];杨佩娟提出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11];总体来看,案例教学并未在工程科学课程教学得到推广,目前主要处于应用探索阶段,而且仅在非常有限的工程科学课程中进行了探索。

(三)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大都集中于经济、管理、商业等社会科学学科。例如,王应密和张乐平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关问题,还指出了案例教学应用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12];郑淑芬认为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把握好精选教学案例、积极的课堂引导和多元的评价考核3个环节,还要处理好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关系、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认知活动和非认知活动的关系[1]。经过梳理不难发现,目前关于案例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但基本上属于经济、管理、商业等社会科学学科,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学科的应用非常罕见,其在石油工程相关课程的应用更是鲜见报道。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工程科学课程教学,将面临如下主要问题:(1)准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明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2)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问题,即合理的实施方式,如何将案例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中,毕竟教学过程中不能独立开设课程;(3)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问题,良好的教学资源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基础,没有丰富的、适宜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难以有效实施,事实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本载体,也是限制案例教学在工程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4)教学效果的后评估、改进、完善与推广。在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明确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推广案例教学的任务,事实上,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再工作岗位承担了更多的实践类工作和任务,因此,高校培养的更多的本科学生也应该加强案例教学的推广,通过案例教学弥补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三课程特征及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业绩

《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是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主干课程,课程全部学时为5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井身结构设计、钻井液、钻井液工艺技术、岩石与钻头、钻井工艺技术、井控技术、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技术、固井、完井方法以及储层保护技术、环境保护及HSE等。课程立足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同步,为学生提供较宽的知识基础和再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工程平台上解决问题的能力[13]。为了实现该目标,与该课程配套的教学环节有实习、开放实验和工程设计,相应的配套教材有《钻井与完井工程生产实习指导书》、《钻井与完井工程开放实验指导书》和《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通过多年来的教学与实践,现有的《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在强调应用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适当介绍油气井工程方向的最新工程技术。课程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便于引导式教学和学生自学,从而形成了现在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监测和评价体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钻井与完井工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自2012年起实施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立项建设,2016年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科学课程,课程学习中涉及大量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类理论和方法,例如,井身结构设计、水力参数设计、钻柱设计与校核、套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井控设计与实施、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等,这些内容也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尽管课程配套有实习、开放实验和工程设计等结合实际的环节,但这些环节与课程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课后独立完成,而且与理论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使得学生对于关键理论的掌握深度不够,学生很难独立开展工程设计或设计质量不高,迫切需要改进或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短板。依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已经引进网络课堂、MOOC、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微课等形式多样的新型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但是,这些新型的模式并未完全解决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同时,《钻井与完井工程》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也有必要进一步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此,提出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以工程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整合和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MOOC和微课等手段进行工程设计、施工案例情境的重现,将《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互补。在建立了系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并构建了完备的案例教学库之后,可以将案例教学库与网络课堂、MOOC、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微课等有机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将《钻井与完井工程》的工艺原理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更加明确地掌握相关知识,最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课程案例教学实施方式探讨

(一)案例选择

实施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挑选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能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14]。《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涉及诸多设计与控制方面的实践内容,相关的实际工程案例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案例都适合课程教学。教学案例不仅要符合目标的要求,而且要结构严谨,具有可质疑性和思考性[14]。为了能够成功实施案例教学,首先,必须根据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挑选和收集案例素材;其次,应注意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有重要意义;再次,判断案例的难度是否适中,由于实际工程案例往往非常复杂,过于复杂的案例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范围,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后,确定案例所涉及的情景是否有综合性[14]。《钻井与完井工程》是一门系统的工程科学课程,具备相互联系的完备框架体系,案例的选择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涉及关键的知识点,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

(二)案例整理与案例库建设

选择恰当的案例后,不能直接将其应用于实际课程教学,而是需要精心设计、加工整理和归类,以形成教学案例库。在《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形式和案例内容,可将案例归类为如下几种类型。1.讲解式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某一概念、模型、方法或实际问题而使用的案例。例如,为了讲解井身结构设计理论依据,可以采用讲解式案例,在课堂上讲评或演示给定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剖面下如何才能成功钻达目的层,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恰当地穿插课堂互动,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2.讨论式案例:为了巩固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效果并检验学生水平而使用的案例。例如,讲解溢流压井方法时,可以给定一口比较复杂的溢流井案例,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给出决策方案进行处理,不同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压井方法(循环法、司钻法和工程师法),这样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讨论式案例适宜选择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难度并且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假设案例过于简单则不会引起争论,会导致学生会失去兴趣;假设案例过于复杂则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范围,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具有多样性、结果复杂且难度适中的案例,价值越高。3.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互动式案例:为了完成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实验教学任务,西南石油大学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和功能较为齐全、规模初具的油气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借鉴先进的教学平台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实时或离线观摩教授或工程师进行工程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模拟实战,该平台可以满足学生单机或网络实践的多重需求。对于《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可以采用虚拟仿真中心的钻井工艺放在模拟系统、交互和漫游式井控虚拟系统、钻井工程设计与分析虚拟现实系统3套系统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可以满足观摩式和实战式教学的双重需求,网络在线功能还能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与探索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案例导入

案例的导入的模式有很多,如案例设疑法、案例比较法、案例讨论法、演示观摩法、严肃游戏互动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14]。根据《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特点,主要针对井身结构设计、水力参数设计、钻柱设计与校核、套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井控设计与实施、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等几方面建设案例库,这些案例的导入主要采用案例设疑法、案例比较法、案例讨论法、演示观摩法、严肃游戏互动法进行案例导入。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相对传统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配合网络课堂、MOOC、微课、虚拟仿真平台等形式多样的新型载体。案例的导入不仅仅只是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满足学生课余自主预习、学习和创新的需求。

篇3

力学课程中的工程案例教学是选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案例,在课堂上以讲解工程案例入手,通过对典型工程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总结,提炼出所学部分的力学理念以及用所学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工程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体现了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工程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力学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程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工程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力学概念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随手指指门角和窗角的裂纹,让学生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部位?经过简单的思考后接着介绍应力集中的概念,学生们很快能抓住应力集中的本质。之后,可将问题引申到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对应力集中的不同反应上,并对其进行理论的阐述。这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像讲故事一样,又轻松又有趣,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的工程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有益。

2力学课程实施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

2.1转变力学课程教育理念

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要直接面对工程问题,尤其是应用型大学的绝大多数毕业生要在技术一线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教育首先要考虑他们对工程素质的迫切需求。在教学中,需要对传统的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保证大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后续专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凸显工程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份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2.2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是力学课程工程案例教学的源泉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为工程案例教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素材。如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如梯度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的出现。在力学、生命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方面,引入鲜为人知的近代力学研究生命科学的分支。如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液动力学等,应用应力与生长定律回答了太空中生物为什么长不大的原因;从力学角度看,骨骼是自然界中最轻巧的超强结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延长生命的人工器官,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人工肺、人工肾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力学应用:脉象、推拿、针灸、经络等等。在人类生存环境与力学关系方面,从1998年我国长江抗洪救灾说起,分析长江堤坝溃决的宏观流体动力学原理,介绍导致九江大堤溃决的管涌的力学成因及对堤防的严重危害;类似的还有阿斯旺大坝的悲剧、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与长江三峡大坝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沙尘暴、空气污染实例,解释其中的气象动力学原理。在洪水的堵与泄、南水北调工程,台风、地震、海啸等的预报与预防方面讲解应用的力学方法和原理。以及通过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促使了“灾害力学”的产生等等这些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程案例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

2.3更新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工程案例选择要充分考虑所选工程案例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最好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工程案例。也可以选一些重大的工程,及发展前沿的工程。工程案例要有典型性,即所选案应具有代表性。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的选择须能充分体现力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要适当选取工程案例,即所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简单,容易得出答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太难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学生难以入手进行分析,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选案例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达到力学课程教学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服务的目的。案例选择好后首先确定案例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案例教使学生掌握哪些力学理论知识,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围绕案例的核心理念,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的力学理论知识。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在工程现场进行教学,但可在课前精心制作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具体工程实例课件。这些图、文资料色彩鲜艳,清晰生动,能够有效地补充一些与工程实践有关的知识或背景材料,不仅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讲解时不能面面俱到,要分清重点,讲明白为止。

2.4力学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

力学课程中的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效地使用这种方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对所选工程案例有着深刻的力学理解。就要深入到工程实际中,钻研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对一些重大工程,特别对近年来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中的力学现象,教师要能清楚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例如在学习悬臂梁的弯矩时,结合媒体报道的一例工程事故。一民用住宅楼的阳台坠落,连续将其下面的若干层楼的阳台剃掉,梁与墙在连接处配筋不足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教师要清楚目的是讲内力,弯矩的薄弱点,还要清楚梁的配筋要求。通过分析该工程事故,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弯矩最大的固定端截面是危险截面,而且明白了这种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师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力学的授课内容,有意识地对一些重大工程事故进行力学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在讲授剪切的概念时,就以滑坡这种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剪切变形的实质。并指出上海的倒楼事故,实际上由于没有科学施工导致的人为滑坡引起的。通过分析工程事故背后的力学原理,告诫学生们一方面要学科学、懂科学,另一方面更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3结语

篇4

案例教学虽然被管理类学科广泛应用,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一般本科院校自身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所以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来源较窄,不能和课程内容很好结合。重点院校师资水平较高,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从事管理工作的校友群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例如,哈佛大学每年新编写案例大约350个,每个案例每年要更新案例内容的30%左右,其每个案例的编写费用大1万~1.5万美元。而作为企业也以被编入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库为荣,企业愿意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料,这使其案例资源更加丰富。但一般本科院校案例来源较少,也没有固定的大量经费投入到案例资源收集工作中,往往都是采用已出版的案例书籍作为案例来源,往往书籍资料落后,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与教学内容对应性不高,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理论基础差,参与度不强。一般本科院校生源相较于重点院校素质较差,且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对拓展学习内容、阅读相关书籍的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在分组情况下进行时部分同学参与性不高,经常只有个别和少数学生完成作业,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案例的选择外,教师的引导也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加上教师接触企业机会较少,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基本上依据固定的思维方式,导致案例的拓展性和学生的创新性不能较好的发挥。

二、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般本科院校相对于重点院校更注重的实践技能,由于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存在问题的判别力、扩展学生针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的目的。

1.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培养方面,鼓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前的认知实习阶段开始前,一定要系统地讲授学生在企业实习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及与课程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有助于日后的教学工作展开。在教师培养方面,鼓励教师去企业脱产培训或兼职,有了实际的管理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水平,也会为日后教学案例库的建立积累丰富的资料。

2.加强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加重实验课程教学比例。在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更强。通过实验课在教学中比例的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企业认知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在更多的实验课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3.促进案例资源的知识管理。管理学科中各门课程的理论交叉性较强,而且相互联系要更紧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使用自己的案例,在分析过程中也主要根据本门课程所讲授的理论展开分析,导致了学生对所学课程不能融会贯通。一般本科院校在资源来源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科案例资源进行知识管理,建立数据共享的案例知识库,在教师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估计不同课程教师使用相同案例针对不同理论角度出发对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兴趣又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又不会因为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过多的加重学生的负担。另外,可以在案例资源库中开辟校友通道,欢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校友为案例库提供丰富的资源。

篇5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采用案例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有效地承担起教练和导演角色,起到触媒剂与备用信息库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进度,认真准备案例,对案例有甄别能力,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另一方面,为了使案例分析课取得好的效果,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总是要煞费苦心、精心设计,根据讨论进展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学生分析报告的评估和最后的讲评等。因此,教师不仅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要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在课堂讨论中能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活跃课堂气氛。

二、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一)认真准备,精选案例。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是我们分析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贯穿课堂的主线,教学内容的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围绕案例展开,它是学生获取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载体。恰当选择案例可以去除许多盲目性,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正确的轨道上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案例选择不当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导致教学失败。所以,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的选择要大小适中、难易适度,贴近我国实际,以企业为背景,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实际。

(二)学生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在课堂讨论之前,学生个人应做好充分准备并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个人阅读案例,初步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有一定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参加小组活动。小组以4到6人为宜,兼顾相容性和互补性,选举好小组组长,每个组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组内约法三章,对小组讨论相关事宜约定规范。组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小组活动的时间、地点,控制讨论进程,让小组成员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达到互相启发和提高的目的,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最后,总结出讨论的主要见解和心得体会,确定小组在课堂讨论时的发言代表。

(三)课堂讨论和评价。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课堂讨论检验学生个人学习和小组共同努力水平的高低,并提供了一个大家相互学习的机会,因而有必要对课堂讨论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中采用的具体形式如下:1.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根据约定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发言的同学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把分析报告做成PPT,以便展示。发言开始前和结束时对发言者给予掌声鼓励,教师指导发言者克服羞怯心理,发言时注意与下面的同学做眼神交流,并注意克服一些习惯性口头语病。2.集体辩论台上同学发言之后不要立即下来,可主动征求台下其他同学的意见,互相提问。台下的同学可以对发言者的整个演讲过程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及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对发言中讲得不太清楚的可要求进一步展开论述,把问题讲清楚。而对发言有异议时,则可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反驳发言者的观点,并展开激烈的辩论。3.角色扮演根据案例中的情景可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可以提前征求学生的意见,看哪些学生喜欢参与并合理安排角色,也可以在课堂上即兴指定。角色扮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所扮演的角色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新模式

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正走向信息化和现代化,远程教学平台为网上案例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与传统课堂案例教学相比,网上案例教学的优势表现在:网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不受班级学生人数限制,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思想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兴趣高;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性好;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案例库资源共享。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网上案例教学。

(一)案例的选择与。选择案例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实践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目的性。教师在相关课程主页的教学辅导栏目上案例,包括案例文本、附思考题、相关背景资料和难点提示等,供同学们阅读、下载。

(二)网上讨论。学生网上学习的时间安排往往是不同步的,一个案例教学任务难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结合这种现实情况可以限定一段讨论时间(如一周),在案例讨论区学生通过发帖或留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问题,展开非实时讨论,课程辅导老师每天上网浏览讨论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见解及时给予评价。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论坛或QQ群互相讨论。

(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学生将思路梳理清楚,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分析报告,由组长发送给课程辅导老师,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篇6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篇7

首先,统计案例素材来自于石油院校的各院系的真实课题。整个解题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背景,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将统计教学培养和专业教学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将来就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辨析并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以石油为背景的案例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作为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主体,还可以作为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课题,同时也可以为毕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任何一个统计问题都需要论证和检验,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所选择的案例,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促使学生思考自己所做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

如果学生所得到的结论比预期的结果要好,就可以适当考虑统计模型的可行性及与原始结论的差异性。3案例教学分类依照案例性质可分为解题型、分析型。解题型是指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统计原则和具体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案例,其特点是通过实例性习题、例题进行具体的计算,简单地体现出多元统计学中的原则、定义、原理和方法。分析型案例是指由教师提供背景和材料,并具有明确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研究问题存在的状况、条件以及问题的发展演变趋势,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依照案例内容多少可分为专题型和综合型。专题型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问题的某个方面的案例,也称专门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是对统计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或分析,涉及范围广泛,知识点含量多。综合型案例的特点是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2案例式教学法三个步骤

2.1提出问题。案例教学当中的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可操作性、知识体现性这三个要素。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为将来处理实际问题做好有效的前期铺垫。可操作性是指案例应该有合适的解决办法,结果不能含糊,整个过程尽量思路清晰。知识体现性是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目的是教学,因此选择案例时候需要挑选能充分体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知识点的案例。

2.2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于陌生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案,作为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去讲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总结利弊,再借助统计软件向学生演示,讲解问题的整个过程。讲解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和方法的总结。

2.3实验操作。通过案例的演示,明确具体要求,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白己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并介绍在其他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以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

3结论

篇8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以各类典型食品为对象,研究其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内容涉及化学、食品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2006年第一次开设这门课时,采用的教材为陈炳卿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食品卫生学》。由于这本教材的内容较多,本课程的学时又有限,只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如主要食品的污染问题、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预防对策、食品的监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自2009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内容变化较多,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及时更新和补充,如食品安全的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更新,并增加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食品安全与检验》中关于检测的内容,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评价。食品的检验和评价主要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及毒理学检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研究出了许多新的食品检测方法,开发出许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样品的前处理、试剂的使用和配制、检测过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从而缩短了总的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教师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如增加了快速检测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将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加入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食品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二、《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被采用,但这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在食品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上的应用还需要摸索和尝试。其中“案例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获得正确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法”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引入“小组讨论法”,能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法”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发散性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中,对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熟悉案例。将班上学生分成6~7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人预习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综合整理本组成员的讨论提纲或结果,得出本组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些工作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和补充,教师留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越辩越明,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理解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针对所分析的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师生间讨论,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及学习建议,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当然有的学生会不太接受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沟通。教师设置问题或案例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共担、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有机地结合是比较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检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关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本课程仅针对有代表性的粮食、肉蛋乳、调味品以及饮料等典型食品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类典型食品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的控制及如何正确评价。原有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原因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仅利用实验课的学时较难完成;验证性实验只针对某一检测指标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继续深入探究,不能前后连贯的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项目,开展不宜分散安排的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习和食品工艺与质量综合实习教学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假期和开学前,连续六周时间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与教师探讨,然后开展相关安全项目的测定、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种基于研学理念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对感兴趣的选题开展实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