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音乐教师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6: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教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教师论文

篇1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切的融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而人类情感的交流,首先便是通过语言的交流。

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话的,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快乐;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爱看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从中得到启发。语言的这种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不能取代的,而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创设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课堂文学素养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1、课堂文学语言的准确性是创设情境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想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可谓水道渠成。音乐课的语言应该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用准确并有分寸的文学语言,创设和音乐作品的内涵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2、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文学语言,是进入情境的动力。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组织有序的课堂语言是创设情境的保证。[本文转载自

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因此,课堂语言的组织有序就显得破有重要,试想,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能创设出什么样的情景来呢?更不用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4、语速、语调和节奏要和所创设的情境相互交融,高度一致。

对于创设不同的情景,要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所描绘的不同的意境而议。而一手好的音乐作品,少不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的完美结合。同样,富有情感的语言也少不了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结合运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创设的情景,烘托的艺术氛围很大程度要依靠语速、语调、节奏来表现。什么样的音乐需要什么样的情景,就需要什么样的语速、语调和节奏。

如:在学唱歌曲《念故乡》,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急切的怀念之情时,我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激动想混杂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次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从而也看到了御用与素、力度的变化来朗读歌词,对启发学生的情绪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而又如《剪羊毛》这首歌曲,本身所描写的是牧民们在剪羊毛时那种欢乐,跳跃,轻快的意境。而教师却用了稳重有余的语调,低缓的语速,较慢的节奏来表现,这样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懒散而又无精打采的情绪不说,还会让学生感到滑稽可笑,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是教学任务失败。

因此,教师课堂的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节奏感应用恰如其分。使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会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艺术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也会体验到戏曲故事发展或轻松或紧张或哀伤的情节。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任务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举重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清洁曲折力气的变化。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除了美的文学语言,还应当恰到好处的运用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运用恰当,对于创设情景,无疑是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运用眼神交流,创设正确情境。

从延伸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灵魂,利用眼神交流没,是人与生俱来的一向交流本领,世界上无数的文学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一例外的对主人工的眼神作了生动详尽的描写。可见其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透彻而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完全可以从教师的延伸中流露出来,所创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的情景,甚至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表白,学生已经深切的感受到了。如:在让三年级的学生欣赏《四季啊,我在想》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只要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朗读一遍,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歌词内容里传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那分浓浓的师生情,直接就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这样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联想,想到自己所尊敬、爱戴的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事例会一一再现,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这样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2、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深刻感受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身体动作都可视为肢体语言。很难想象一个只说不动的教师有能力创设一个欢快活泼的情境,也很难想象一个有抓头挠腮习惯性小动作的教师能创设一个忧伤哀怨的情境。所以肢体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在导入的时候,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舞蹈化的割麦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欢快活泼的情境之中。但也要注意所做的动作不应该过于夸张或不准确,而导致适得其反。

3、辅以面部表情,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情境。

面部表情和眼神密不可分,演员的演技好坏和它有直接的关系。而创设情境的老师实际上就是一名演员,需要尽自己的表演让学生进入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面部的表情是最直接的让学生感受情感的一环。笑嘻嘻的表情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忧伤的情境之中呢?很多教师为了严肃纪律,整天表情凝重,学生看到了老师如此的表情又怎能进入快乐而又轻松的情境之中呢?

篇2

1.整合音乐基本理论与听力训练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在之前已有实践,很多教师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授课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两课程间的关系,是两者紧密结合。

2.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的旨在完成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完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学习,而非培养一个作曲家。

3.新开设《外国民族音乐》等新型前沿课程,一方面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明确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此课程与音乐理论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对比,突显出音乐世界的丰富与广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观念的认识层次。

4.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将中国、外国乐器演奏成为有选择的必修课程,即中外乐器必须各选择一件进行学习,目标是了解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5.将原有的《音乐教学法》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新课程属于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本科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密切了学科关联的系统综合性。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为例,将以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整合,去除过于专业培养作曲家的艰深部分,充实与实际作品相联系、实践能力相适应的使用技巧。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专业化而非实用化的四门课程、分别授课。

2.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调统一性。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将旧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整合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教学方式。

3.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以《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为例,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此类课程除以往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全面系统开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外,教育部试点院校也随之全面系统开设,除此之外的传统音乐学科学校开设尚不普遍且不够系统。

4.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适应性。以《中外乐器演奏》课程为例,了解掌握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适应当今中小学课外趣味活动建立军乐队、民乐队的实际能力需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一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针对某一类乐器。不具备普遍教育意义。

5.拓展了从欣赏到鉴赏的广泛性与专业性。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各试点院校适时开设了《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两门课程,将以往《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打破,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同时突出了对于学生演唱、演奏方式、状态的提升作用。这样的课程在以往有音乐学院系统有类似课程开设,如《歌剧艺术赏析》《弦乐艺术赏析》,但相较于前述的《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范围相对偏小,不够全面。

6.明确了专业通识体系的渗透性与交叉性。音乐学院针对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渗透性与交叉性开设了以下课程——《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影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这些课程目前在省内其他同类院校中都是没有开设的,这一点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十分不协调。

篇3

农村音乐教师很少接受高层次培训、研修,对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缺乏认识,很难突破旧的思想束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音乐教师待遇较低

由于受多年形成的老观念影响,音乐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优选先、工资晋级、提拔干部时农村音乐教师位处弱势,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个体发展。

三、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的建议

如何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

1.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进行不同层次音乐教师培训。如音乐教师上岗培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音乐优秀教师培训、音乐名师培训。正如全国开展的“国培行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远程培训长远作用。

2.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加强对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管理,制定和采取有利于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和举措,促进农村音乐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3.加大音乐教学设备投入,按国家标准配备音乐教室、音乐器材,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配套光盘等等。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学硬件基础,以此来推动农村音乐教学与音乐教师的发展。

4.农村音乐教师要树立自主研修的意识,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等不起,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相关音乐教育的书籍、音乐教材的挖掘、音乐教参的阅读、自身的艺术素养、音乐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校际间同行的教学研讨等方式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5.充分利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相信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时都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不能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乃至教育理想,久而久之,埋怨、无奈、惰性接踵而来。记得首都师大音乐专业博士生导师郑莉教授在与西部地区一线音乐教师通过网络互动时谈到:“音乐课重点是教会学生鉴赏感受音乐,要让学生多听,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比如,网络、电视,央视音乐频道每周都有“名曲赏析”可以让学生按时收看,在音乐课上进行讨论、交流”,试想,如果持之以恒的照此方法坚持下去,相信农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同时,也可利用、开发、普及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比如,甘肃地区有兰州鼓子、陇东的道情、临夏的花儿等等,还可用民族乐器进行教学如:笛子、琵琶、二胡和一些少数民族乐器等等,做一个积极的、智慧的农村音乐教师。

篇4

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优美的音乐课堂首先要有现代化的音乐硬件支撑。要创建良好的音乐教学设施,包括良好的教学设备、引人注目的音乐挂图,富于艺术的音乐教室布置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学校音乐教学硬件要求基本达到。但是目前不少学校音乐老师。往往出于惰性,贪图方便,把现代音乐设施束之高阁,仍然用一台钢琴、一种形式枯燥地授课,使原本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变成死水一潭。所以音乐老师也要与时同进,教学要有新理念。音乐老师毎节课前,也要与理、化老师那样精心备课,精心准备本节课音响、MTV、多媒体投影等教学仪器设备。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要充分利用音响等电教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的音乐环境,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角色。例如,我在上《辽阔的草原》这一课时,课堂前阶段播放具有蒙古风味的MTV片,随着乐曲《草原晨曲》,屏幕中出现蓝天白云,一往无际的绿色草原上奔走着数不清的牛羊,天空雄鹰翱翔,地上勇敢的骑手拿着套马杆冲向马群,低沉的马头琴音色撼人——。视觉和听觉的融和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音乐旋律的美。其次,优美的音乐课学习环境也要有软件的支持。所谓软件,就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我们知道悲壮的乐曲能催人泪下,激昂的旋律能使人奋进。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用饱满的教学热情、最佳的心态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去营造优美的情感环境,以此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音乐求知欲。音乐教学过程不但是音乐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一个好的音乐教师,要学好心理学,懂得中学生心理特点,善于把握课堂节奏,演绎课堂情趣,激发学生的审美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一些男生有浓厚的表演欲,就让他们单独放歌,释放激情;针对部分女生胆小羞涩的心理特点,则组织她们女生小合唱,培养她们不惧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敢精神。

二、优化美的音乐教学语言,唤起学生沉睡的艺术细胞

在音乐教学中,课堂上要生动吸引学生,语言起了很大的主导作用。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良好的音乐素质。音乐教师有一副好嗓子是上好课的关键。一般说来,要求发音准确,能把每个字音清楚地送到学生的耳朵里,特别是由声乐特长的教师其良好的音质是语言表现的一个有利条件。音质较差的教师可通过训练不断调节和美化自己的音色,使自己在讲台上一开口便紧紧吸引住学生,同时还要注意音量、音高,如一般的练声、听音、节奏、视唱练习等教学过程,语言音量可适中,语气自然亲切,语言音量可适中,语气自然亲切,声调可平和一些;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则可适当加大音量,提高声调;介绍乐曲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富有感彩的语言时可大可小,声调或抑或扬,把情感的浓淡轻重,喜怒哀乐的变化表现出来。富有感召力的音乐教学语言,能唤起学生沉睡的艺术细胞。

三、展示教师优美的教姿、教态

篇5

在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脑中,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应降低对于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情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形美,音乐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音乐自身的魅力,这样他们自身才会感受到各种风格的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感受,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2.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

2.1提高音乐审美认识程度

要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特征。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随处都在,小到未出生婴儿的胎教音乐,大到老年人听得经典歌曲,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关,就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进而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认知,从音乐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

2.2提高审美认识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审美认识的能力,就要让他们亲身去感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己听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响,无论哪种方式,都能加强对音乐认识的能力。

3.音乐审美的研究对策

3.1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

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轻快的音乐给人带来放松的感觉,沉闷的音乐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音乐节拍的快慢、节奏的强弱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所谓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试、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即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离不开音乐语言的学习。多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非听那些稍纵即逝肤浅的流行音乐,多去用心感知音乐,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3.2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兴趣

篇6

1.从组织环节上看

没有形成统一规范、互动多赢、卓实高效的“一体化”体系很多学生的教育实习是私自或半私自行为,高校和实习单位没有沟通和联系,也没有分派指导教师或委托实习学校相应的监管权益,使接受单位对学生的实习内容、要求、评价标准不了解,较难把握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评价。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普遍存在实习时间短,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随意性强,难以双边互动,缺乏有效指导和合理评价的现象。

2.从学生实习中的表现看

不利于实习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实习中,显现出有关教育理想、教育机智、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的问题,显露出高师音乐师资培养的某些偏颇或缺失:一是学生有应付过关心理,有“为实习而实习”、“不得已”被动应付的想法。多数实习生没有当一辈子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准备,还都心存梦想。实习中,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意识较强,作为教师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二是教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没有掌握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实习生对音乐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讲解、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明显缺乏条理性、系统性,不能整合相关知识,达到融会贯通,更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三是组织教学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鲜有解决方法,往往是面对一群没有专业技能的中小学生,显得手足无措。在指导实践活动中,活动设计、组织、预设、指导方面的经验与能力欠缺,特别是在钢琴伴奏、合唱指挥、乐队排练等方面,还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从学生实习的效果看

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出现以上问题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高师音乐教育没有与中小学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统一、融合互补、相互促进、共赢共生的有机整体,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环节缺乏与时俱进,与义务教育新课标衔接,与学校学生实际需求相一致。首先在培养目标上,相当一部分师范类音乐生从入学起就一直没有解决好“方向”和“出口”问题,并没有把报考该专业同一生当中的追求、事业挂钩,只是为了考取高校,取得文凭,作为高一级工作去向的敲门砖。学校缺乏长期一贯的师德教育引导,混同了一般普通高校。其次,师范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注重学生的出口需求及实用效果,在课程设置上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衔接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被传统模式所框定,没有真正接触和了解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不熟悉,所学专业比较盲目,选学课程也相对较窄,没有与需求挂钩。义务教育和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已把教学内容扩展为四个领域和六大模块,含括:欣赏、表现、歌唱、创造、舞蹈、戏剧、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一专多能,并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学科整合拓展能力。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所需要的主要是基本音乐知识,通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会“理解”和“感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而这些恰恰是高师音乐教育所没有注重的。再次,没有足够重视教育实习,停留在“走过场”、完成“环节任务”、缺乏统一组织、严格标准、规范管理。这种有其形式而无实质的实习,只能让学生了解上课的过程,并不能真正地得到教学指导和进行课堂实践,完成学生与教师思维、心理及能力的转换。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与策略

1.调整课程重心

重建知识结构,做音乐教学的主人要走进基础教育向中小学教师虚心求教,丰富教学手段,积累教育智慧。如对课堂上学生临时出现的问题,要有化解的方法,有能够把临时出现的难题,生成教学资源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因此,要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1)转变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成为专业技术过硬、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学习音乐的学生,大都有重视专业技能,轻视文化学习的特点。一方面学习专业需要大量的练习,挤占了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松懈,造成文化课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然而,新课程体现出的鲜明深刻的人文性,以美育人的审美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给音乐教育者提出很高的文化素养要求,只有提高文化的全面素养,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挖掘和拓展教材的内涵,成为课改的推进者与践行者。

(2)转变重“独唱(奏)”轻“合唱(奏)”的教育模式,成为合唱训练与指挥、乐队组织与指导、钢琴伴奏能力都兼备的人才。音乐是合作和交往的艺术,合唱、合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集体观念,与人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音乐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要求:“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欣赏优秀的器乐作品,感受器乐的丰富表现力和美感,积极参与合奏、重奏、独奏等实践活动。”强调了“合唱”“合奏”的重要性。高师音乐学生合唱、合奏的演出、排练经验,将有助于今后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3)转变重“学业”轻“教学”的观念,成为学业优良,学养深厚,潜心研究教学的专业人才。高师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规范、高超的专业技巧,更要有世界先进的教学观念,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丰富的教学设计和预见能力,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成为善于思考,研究型的教育人才。在当今教育中,心理学原理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已成为教学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2.采取多种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建议重视《高中音乐教材分析与实践》、《中小学音乐课程设计》、《中小学心理研究》等课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走出去,请进来,互为师生模拟中小学课堂形式,做好教育实习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准备工作。策略一: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上示范课,介绍备课的准备过程、设计理念、活动意图、提问技巧、理论依据等,了解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学情况,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有一个真实、直观的认识,掌握第一手资料。策略二:借鉴微课程的模式,把课堂化整为零,选取有针对性的环节进行模拟与研讨。改变传统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模拟教学片断,以自由发言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不同内容、形式的教学片断,探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作用,论证教育理论的实效性,从实践的层面入手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再枯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三: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对每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分析每一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及效果,说明采用的设计理念、教育原理、活动安排和教学方法的理由,彼此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对比各自的教学效果,借鉴它们的不同之处。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简便而高效的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法则。通过这几项的学习,相信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能力。经过相互之间的上课和探讨,也锻炼了心理素质,有效地避免了忘词、遇到临时生成不知所云等现象的发生,使他们有了走上实习讲台的自信。

3.改变教育实习模式

全面真实的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加强实习指导,合理设置教育实习课程,积极探索教育实习模式,是有效提高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借鉴、学习中外教育理念,分析和了解教育课程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美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曾经说过:“如果用过去的方法来教现在的学生,那么我们会夺去他们的明天”。因此,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选取适合中小学实际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它们的作用,对提高我国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1)借鉴国外的实习教育,增加实习时间,采取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很多高校的教师也都主张改变以往单一、简单的实习模式,使学生明晰大学应掌握哪些教学能力,随时窥察自己哪些知识缺乏,使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如龙亚君在《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探索》、黄立凡在《谈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文章中,提出了高师教育实习应把时间相对集中的“集中式教育实习”改为时间较为分散的“分散式教育实习”的观点。时间安排上,主张从大二开始直至大四,分为到基层见习听课、观摩学习、毕业前集中实习的三大步骤,逐步增强学生从师任教的能力。

篇7

关键词: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学;问题;改革策略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引发社会的深度变革。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发展之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传统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大班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这是影响师范音乐教育发展重要原因。比如,在和声、复调、曲式等专业内容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说教式理论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弄明白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对音乐如何创作,如何进行演唱,如果配器内容等依然是一知半解。这种方式,学生被动地听讲,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是实施的是大班授课的模式。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而音乐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没有时间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课堂针对性不强,也影响到师范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凭借是相对单一的。在教学中,所凭借的只是简单地钢琴和五线谱黑板。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音色、音高、节奏等内容,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实践教学效果更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效果不理想。比如,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媒介是钢琴,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手段,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很难形象直观地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学生的相关技能也很难得到培养。教学手段的单一影响到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音乐教育的效果。

3、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音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音乐知识的方式,学生很难于有效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实践中也很难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边学习理论,便进行操作练习,这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学生的各种音乐技能才能得到培养。但目前,师范音乐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就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1、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家学中应用的突出作用

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教师能够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的作用。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当排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音乐知识的传授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博的音乐信息。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创造出一种逼真的音乐环境,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有效化解音乐教育难点内容,使音乐教育更具活力与生机。比如,在教学中,通过音乐软件,可以向学生拆分展示谱例中的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一节怕的内容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通过简单的电脑输入,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供学进行专项倾听、理解与分析,使学生对所应用的作曲和配器手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师范音乐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积极作用,能够更新理念,树立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构建高效的信息化音乐教学环境

在信息环境下进行师范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音乐教学环境。要合理配置各种软硬件设备,以保障音乐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环境建设工作:第一,要构建多媒体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功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可以把音乐教学中所需要的文字、图像、乐谱等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投影,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关教育内容。可以实现有声有色音乐课教学。可以通过摄像机拍摄教师的范奏,根据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等等。构建多媒体教室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要构建数码钢琴教室。要配置学生用数码钢琴,教室用琴,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视频辅助系统,音频系统、摄像机等等音乐教学软件。数码钢琴教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合奏能力和钢琴即兴演奏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任意监听某一学生的演奏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可以在自己的钢琴上为学生做示范。指定学生听某一个或者是某一组学生的演奏情况,等等。通过数码钢琴教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的能力。第三,要构建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在普通计算机教室联网后,安装相应的计算机音乐器材和音乐教学软件就可以构建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这种教室的构建对于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是显著的。在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中,教师可以把自己屏幕上的内容或者是某学生屏幕上内容展示出来,适时进行演示,供学生借鉴。教室可以监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网络教室为学生布置作业,演示作业。可以安排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互联网有效丰富教学资源,分享教学资源等等。通多媒体音乐教室可以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对于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加大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培训工作

师范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必须要依靠优秀对教师队伍,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加大教师的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使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音乐教育知识技能,还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教师,才能保障师范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黄薇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一、声势的概况

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均为声势,声势训练作为音乐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一)声势的定义

“声势”指的是用身体作为乐器,运用身体动作进而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是人类表现、宣泄、交流情感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产生于音乐、语言之前,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运用着(如大型体育活动比赛表演时,人们用跺脚、拍手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等采用的既是这种方式)。它不需要借助抽象的概念,高难的技能技巧,复杂的逻辑思维,更不需要任何乐器、教具,每个人均会自然地使用,而且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记忆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更是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

运用声势于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教学法特点之一。约在10年前,中国音乐教师刚开始接触奥尔夫教学法时,便注意到了它的这个特点,并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音乐课的气氛因此大为活跃起来,加强了孩子们的节奏感,诱导孩子们努力探求声势活动音乐性内涵,完美地体现了声势的艺术意义及音乐教学价值,声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了孩子音乐的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

声势活动本质意义,是因为它作为“人体乐器”演奏音乐。同其它乐器相比,“人体乐器”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之物,更没有艰难、复杂的演奏技巧,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毫无困难地参与,并能整个身心地投入音乐,可以充分自由地展现他们内在音乐潜能。声势是动作教学中最基础的方法,它从拍手开始,发展到了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根据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本土民间歌舞中原有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比如拍胸、拍头、拍臀及脚下音色非常丰富的踢哒节奏等。对训练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节奏感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欢迎。

(二)声势的基本形式

1.拍手

两肩与两臂放松,将双手放在胸腰前拍手,一只手平放,另一只手拍打。开始教学时,我们让学生以右手的手指指尖击左手掌根,并注意音色和音量的特点,然后一边拍一边向前移动至掌心,声音此时像有共鸣似的,音量比较大,再向前音量便变小,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了解到拍手会因部位不同而产生音色、音量的变化。练习的时候一般采用左手不动,右手除拇指外四指击拍左手掌心,音量大小由右手控制。但不采用两手对拍,因为会影响速度,容易造成两臂紧张。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对不同拍法产生音色特点的体验教学方法,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拍手声音一般清脆、明亮,在声势合奏中,易拍节奏性较强、鲜明的、较复杂的节奏声部。

2.跺脚

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类。一般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鼓励学生左右脚都会。特殊用法是脚跟或是前脚掌着地,用脚画圆线、弧线等等。坐姿为坐在凳子上,大腿一半是在凳子外悬空,凳子高度要以小腿同大腿成直角为宜,跺脚的时候脚掌略提起。站姿为从脚跟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的作类似原地踏步动作,注意不要过分用力的跺脚根,以免振动过大使脑袋受伤。跺脚也有音量及音色的变化,感觉当然是越细微越好。

跺脚声音较低沉,在合奏中可以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跺脚节奏不宜过密和复杂。

3.拍腿

双手自然置在大腿膝部,双臂要放松,双手拍打。也可以单手拍打,因为动作自然,所以成为四种声势中最容易做到的,快速做时比拍手不易紧张,且更容易。拍腿可拍打出更丰富的节奏花样,且本身可做二声部练习,便使它成为了学生打击乐、键盘乐、音条乐前的最佳准备练习方法。此种方法除了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外,对于左右手的协调及放松是非常好的预备练习。

拍腿的声音不够鲜明,合奏中不能单独在重拍使用,否则会使节拍重音不突出。在训练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时候比别的声势容易。

4.捻指

中指与拇指相捻发出响声,许多人特别是儿童很难做到,可以用弹舌发声替代捻指发声,捻指可用不同的高度、姿势做,在四种声势中它极少单独训练,多数是结合其他声势练习。捻指的音量最小,但是声音较高,有时能够发出尖锐明亮的响声。不宜用在重拍、复杂而快的节奏中。

除以上四种声势的基本形式外,还有很多的声势形式,如可以从头、脸至全身各个部位的拍打从而获得极丰富的节奏、音色变化。实际上,我们从头到脚浑身均充满了音乐,人体各个部位都可以运用,包括双臂、夹臂摩擦身及脚的各部位踩在塑料泡或是地板上发出各种节奏、音色,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可谓是极大的享受。对于儿童来讲,从拍打肚皮、胸脯至拍打髋部两侧所发出不同节奏、音色都会令他们乐此不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同时身体机能也得到了更大锻炼。

二、声势的作用

声势在音乐教学上及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加入声势教学,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孩子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经验奥尔夫曾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将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这种对学生即兴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节奏训练

1.节奏模仿

声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奏训练,节奏模仿是其的开端。节奏模仿,指的是不看谱通过动作及声响的模仿所进行的节奏训练,教师利用手、臂、腰、肩、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产生不同节奏,学生把节奏再一样重复一遍,将单项活动变为多项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节奏内涵,也增强了趣味性。

节奏模仿练习最容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及训练听觉听辨与记忆能力。例如,通常由教师或着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余学生进行模仿。一般从四拍子开始。其次是节奏接龙,这是个非常有趣而且有效的方法。方法一:教师先拍四拍,学生跟着模仿。教师继续拍下去,一个节奏型四拍,学生一边模仿教师前四拍节奏,一边听记后面的节奏。方法二:“接尾”,老师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接着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换一个学生接拍,并且即兴拍两拍,能够轮流传下去。此种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方法三:“接头",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头两拍,然后继续即兴后两拍,教师一直四拍一组拍下去,每组则换一个人接头,此种方法不会轮流传下去,所以每次开头必须是新的;方法四: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更为复杂的节奏型,例如即兴四拍、八拍、十六拍,默记四拍、八拍、十六拍。这些实际是一种“发展”。方法五:即兴接龙,可以两人为一组,互相轮接龙。也可以用加倍的长度,求得大“发展”。此种练了训练创造性外也体验了一个节奏乐句的结构和结束等。

世界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知识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将音乐能力的发展及迁移应用深化,使学生在利用自己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基础上,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和听音活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教学互动。

2.节奏卡农

卡农的意思书面解释是:同一旋律以相同或着不同的高度在各个声部上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照一定的间隔依次的模仿前一声部进行,声势经常和节奏连在一起,它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学生易学易做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着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且多以“卡农”形式出现。学生掌握2/4、3/4拍节奏的同时,卡农游戏时能够使其大胆的用声势动作表现两种节拍,可以自由发挥,通过反复进行不同花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卡农曲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卡农的音乐感觉,在活动中不断挖掘幼儿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固定节奏型

“固定音型”又称“顽固伴奏"等,是指一个音乐动机,或着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在一段音乐、甚至全曲。作为一种节奏基石,它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语言、日常生活、身体动作中的音响自然地获取。它从头到尾仅仅使用一种固定节奏或是音型,为已熟悉的节奏、歌曲朗诵伴奏或是参与器乐合奏,减少技巧学习的难度,将多声教学变成极方便、极简单的事,并且获得较高层次多声部的合说、合奏、合唱的教学效果。在视唱教学中,使一部份学生为正在视唱学生即兴节奏伴奏,可击桌、跺脚、拍手等等。因为这种始于原本性的音乐最容易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因为无技术负担,便可成为学生的一种半意识或无意识的说、动、奏、唱,可以腾出精力,做即兴创作的其他发展,不仅培养了即兴创作能力,还训练了他们一脑多用的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又使唱、奏、动集一身的综合训练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对“固定音型”的教学原理及方法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多声部训练

1.多声部训练可结合的形式

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多声部训练能够在歌唱、旋律、节奏等训练中寻找有效的途径。在视唱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视唱指的是“看谱即唱”,就是见到陌生的谱子就能将其准确、完整、流畅地演唱出来。在视唱当中注重音高、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体现。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把谱子唱下来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就是这样的训练只能会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单向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在唱歌中只注意到自己所演唱的一个声部,不会去倾听或借鉴其它声部的音高以此来帮助自己巩固音感,所以一旦受到其它声部的影响,会很容易跑调。所以,在视唱当中加入多声部是非常必要的。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学生通过倾听音乐伴奏,歌唱和朗诵的形式,可以很好的把握住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和脉络,所以在节奏当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这点对其音乐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那么节奏训练就是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把多声部训练很好的运用到节奏的训练当中呢?我们知道,节奏听记是节奏训练的主要手段,然而以往的节奏听记全是单声部的。而现在我们一样可以将多声部训练加入进单声部节奏中来,比如:我们在听记完一条节奏之后,可以将这条节奏变成两个、三个、或者是四个声部的节奏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立体节奏的训练的方法来使学生具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

总之,不论是在视唱练耳中或是在节奏训练中,加强多声部的训练都是我们的教学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相应特点来制定与编排多声部的训练内容,尽可能早地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还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他们提高多声部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2.多声部的分类

(1)个人的多声部训练:声部训练可以采用单独弹唱的方式,也就是口唱一个声部,同时用手弹奏另一个声部,这就做到了眼看,耳听,口唱,手动的协调统一。通过这种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2)分小组的多声部训练:即为将多个人分组,合唱的基础就是多声部视唱训练,视唱一个多声部乐谱中的不同声部,并且按照各自的声部分配,在统一的节奏下唱出各自的声部,而且多声部合唱的识谱阶段都是由多声部视唱开始。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如旋律、调式、和声、调性、移调、音准、力度、转调、视谱、节奏、音乐表现等等。它体现了包括调性、和声、节奏等因素在里面的多声部立体思维,对于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合唱者对于优秀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演唱、表现能力。(三)培养即兴创作能力

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其不是把现成的技能、知识先传授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在游戏之中探索声音,尝试用自己的动作、用字词、语言、即兴地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出一些节奏开始自己音乐的学习,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方面指的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当作起点的教学方式。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原本、最古老的创作形式,他所强调的创造性便是指即兴性的创造力。以他看来,音乐教学应从即兴创作的游戏入手以便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透析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理念可以看到,他的音乐教育不在于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在于启发学生自身音乐感,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把音乐同身体感受融为一体进行实践和即兴创作。奥尔夫反对以教师“教”为主授课方式,否定“强制性”教学,主张让孩子在音乐中走、跑、跳、跺脚、拍手、表演、游戏、演奏乐器。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具有实践哲学基础。正如埃里奥特所提到的,“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概念远非言语能表达。”

即兴创作活动中,学生常常可以主动地接受挑战,当获得创作成果时便能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及兴趣,以便唤起更大的创作潜能。这种即兴创作相对简单,学生仅仅靠自哼出一小句短小的旋律,或是试奏出一段简单乐器伴奏旋律,都可以开发其创造力,促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即兴性理念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在每一堂课上,由学生进行的各种形式即兴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它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意识。因此得到的经验将在学生未来的人生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肢体协调性的培养

人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节奏动力,可以用作节奏教学的素材。比如人体动作中最简单的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具有节奏性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发展培养他们对于节奏的直接感受与运用体验的最佳时期。运用他们自身身体的敏锐性与协调型,结合节奏进行训练是培养协调性的一种简单但却十分效果的方法。

声势活动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作为乐器进行充分运用与表现,从而挖掘人自身与生俱来的节奏感,并进一步发展人更为敏锐的节奏感。它将音乐与动作、言语、舞蹈相结合,将身体的律动结合节奏感这一基础,形成听、唱、动等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式,同时加入儿童比较喜欢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身体器官的调动进行节奏的训练。对于儿童来将,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肢体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有规律性的节奏,可以促进他们肢体的协调性,同时,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大脑在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及平衡力发面有所提高与发展。声势活动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有趣的身体语言,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进步。

声势活动可以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会自身身体协调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声势活动中常用的合唱、重奏等活动形式经常会碰到多种声部之间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个人操作方式和与他人合作时做好协调工作,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孩子协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例如:在拍手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左手画圈而右手上下直线的拍,或者左手匀速的拍而右手要比左手快,这样练习是两手在做动作时会有一定的牵制和干扰,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的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人的能力培养

1.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素养。在现代社会,善于合群,学会合作和重视协同努力已成为一个人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的前提。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很多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往往是为合作而合作,较多的流于形式,它的真正价值并不能得以发掘及体现。合作学习蕴含了“身心、知识及社会”三个维度的活动,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对不同的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与探索,加深了每个学生对目前问题的理解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同人交往、相处,使学生适应性社会的发展。

音乐中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将音乐同活动沟通起来,给予学生自由音乐的想象空间。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活动内容让他们自由设计。如《小雨沙沙》作为一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它的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小雨”,另一人扮为“种子”进行表演,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按照小组的方式编创生活中的声音,设计更多象声词。这样,课堂气氛便会活跃起来,学生或三人一组,或是五人一组,当起小小音乐家,情绪便会达到极点。在教师鼓励下,通过此种的交流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声势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联系,例如节奏中游戏的互动,角色的互相配合,小组表演中的交流等等,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声势教学中的合作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也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中发展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沟通的能力,音乐学习中的合作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音乐体验中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心智发育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2.合作能力:音乐课堂上声势练习中的合作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要具备合作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给我?

3.观察能力

小学生如果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观察能力、高度敏感性和持久注意力,对新知识和内容便会快速反应,可以透过表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完全能够自行建构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整合,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又促进智能发展。声势的基本形式中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对不同拍法产生的音色特点的体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对多样性认知策略,逐步的形成或是习惯于对构成新观念、新方法、新过程具备贡献价值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使学生对已经具有的认知经验给予更高程度整合以便实现学生原创性思想的思维品质。

4.模仿能力

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经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之初应该先从节奏入手,从单一节奏模仿进入到组合模仿,从节奏模仿过渡为旋律模仿,从完全模仿到变化模仿……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将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获得创作的灵感。

同一符号系统的模仿(如从动作到动作、语言到语言),只需要模仿能力及反应能力,不需要创造力及想像力。但是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模仿,则需要将这一符号某种特征或者将象征性的意义转移到另一种符号系统上,这就必须有想像力才可以模仿得出来,特别是在比较抽象的音响同动作之间作这种转移,就更是如此了。将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走向、高低、强弱变化,甚至是不同的曲式结构、音色,用动作来表示时,就一定要有想象力才可以做到,甚至因为声音的多解性和非定量性,动作的反应完全便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这便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5.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同时,音乐也可以运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声势活动是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教学的一部分,音乐声势活动中蕴含着对各个器官的调动与反应,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包含在这其中。比如在音乐的强弱对比中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和控制力。在反应的准备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正在接受的各种信号上,刺激听视觉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学生在接受时的意向也是想更快更好地感知信号刺激,并做相应的动作,经过不断的锻炼,在接收信息与做出反应的时间会不断的缩短,学生的反应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节奏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和脉搏。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声势,使身体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所打击的节奏用脚跟腿踏出,或者用肩做动作,或者最后过渡到肩脚同时做动作,在音乐的强弱变化中学生跟随节奏不断的做出相应的反映,使肢体协调合作,对音乐的节奏感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强。声势的运用是一种多种手法相结合的效果实现,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6.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任何思维的理解也是基于观察的,可以说观察是思维的先行。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整个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能力的实施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可以获得大量丰富的感知材料,观察过程对气味、声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加工创造可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因为观察高于单纯的知觉表现,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观察能力的目的是根据搜集到的思维信息进而发散思维,获得理性的认知。观察能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耳、眼、鼻、皮肤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知活动。由此可见,声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声势同样要求运用各种器官的综合感知能力。在音乐学习中这种观察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比如什么样的节奏变现欢快的情绪,什么样的节奏表现低落的情绪,什么样的音乐节奏感强等等。对音乐的观察也是学生对于音乐感悟能力的提升过程,观察是一种获得讯息的手段,其目的是发现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运用一些问题引导、思维启发等手段,让学生从表面的现象升华为理性的认知。可以说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