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学专科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6: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专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专科论文

篇1

(1)心理护理干预。由于不孕症病因复杂,长时间、多周期的治疗,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给患者家庭、经济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心理压力较大。进入治疗周期后,过度紧张、焦虑、担心、恐惧时常伴随着患者,她们期望成功、害怕失败、担心流产,心理状态复杂。同时对医务人员过度依赖,希望得到过多的关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妇女并不希望别人知道她们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帮助才受孕的,对他人的言行敏感。所以,心理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要仔细倾听患者的意见,给予同情和理解,允许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共同探讨有关生育方面的问题,满足患者的咨询愿望,讲解生育的各个环节,治疗作用及失败的可能,讲解不孕不育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前景,使她们既有治疗成功的信心,又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实施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在和谐优雅的环境中消除疾病、痛苦、恢复身心健康,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的一种护理理念。首先,要创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设置专门的咨询室,随时解答患者在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初诊患者,陌生的环境,给治疗等各方面带来很多不便,前台护士应发挥工作主动性,及时为患者分忧解难。我们中心设有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的环境,正面墙壁上设有科室结构分布图,人工授精流程图,健康教育索引及咨询电话;侧面墙壁有科室工作人员简介,可帮助患者选择值得信任的医生、护士。走廊两侧墙壁上有许多有关生殖健康的介绍,常见女性内分泌疾病及男性不育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不孕不育相关辅助检查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大厅一角书报架上有我们印发的健康教育资料、杂志、报刊,供患者随时阅览。同时门诊大厅配有饮水机,一次性水杯,座椅。电视滚动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介绍治疗程序,使患者在闲暇的时间了解一些不孕知识,增强治疗观念。手术室安静、整洁,温度适宜,操作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多给予患者鼓励的语言,可增强其治疗信心。术后送上“希望您心想事成,尽快听到您的好消息”等温馨祝福。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人性化服务的实施,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患者满意度较前有了很大提高。(3)健康教育指导。不孕不育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压力,不同的治疗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而患者所获相关信息及信息准确性是影响其心理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健康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对重点环节,要加强指导,避免患者因紧张、焦虑导致遗忘、出错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终止治疗。内容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便于患者容易接受。我们根据患者的社会角色和心理特征、共感性采用定期授课、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个别心理指导。为了更好地实施健康教育,2012年3月成立好孕课堂,由笔者负责每周定期授课,凭借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及多媒体工具,讲解不孕症患者就诊注意事项,就诊流程,生殖保健知识,各项辅助检查要求,不孕症治疗的方法,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治疗流程,术后注意事项,手术费用,手术成功率等,在接受辅助生殖手术前,建议不孕夫妇至少参加一次好孕课堂系统讲座。使患者对治疗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为提高妊娠成功率提供了保证。(4)严格病案管理。根据卫生部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规范》的规定,生殖中心病案应永久保存,专人统一管理,不得丢失。患者的病史资料、助孕手段、治疗经过及有关卵子、和胚胎资料都包含在其中,既是患者的隐私、医疗记录,也是法律文献和医疗证据,也可供医师再次为患者治疗时查阅。生殖中心病历的特点是治疗周期长,涵盖内容多,每次上周期都要找出旧病历供医生参考,看完以后再归档,这就容易出现病案移位,查找困难等问题。故病案室应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手术结束后,及时进行整理,装订、归档、保存、信息录入。建立病历借阅、复印制度,除本科室人员外,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入病案室。特殊情况需提供相关证件方可允许进入。(5)严格的随访制度。患者启动治疗周期后,要留下详细联系方式,并尽量保留多个联系电话,以及身份地址,建立随访登记本、专人负责。人工授精手术后第14天追踪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结果,确定是否妊娠;如果受孕则在第30天、50天及妊娠中、晚、分娩期,通过电话进行随访,指导围产期保健,并及时填写随访记入。随访率要做到100%。护士长要定期进行督导,及时补漏,降低失访率。

2结果

在护理人员无增加的情况下,科室的各项工作量逐年增加,见表1。通过开展特色专科护理,实施人性化服务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对生殖保健知识的认识逐步提高,对辅助生殖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知晓率达90%以上。患者的治疗信心、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护理岗位相对固定,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患者等候时间明显缩短,查找病历迅速、便捷,术后随访率达到100%,无手术并发症、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患者满意度100%。中心每隔两年一次的复审校验都顺利通过,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3讨论

3.1加强业务学习的重要性生殖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护士提出较高要求,必须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程序。不仅要充当好护士的角色,更是心理指导者、疑问的解答者。一方面配合医生、实验室人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更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要有丰富的专科知识。我们根据科室现有护理人员较少的实际情况,轮流派出进修学习,参加专科学术研讨班,每周科室进行业务讲座,每月进行业务考核,通过多渠道不断提高护士的自身业务素质。

篇2

专科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一般操作技能的培训,往往不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一些富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学校将学生通过期末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手段,教学工作往往也是按照这个目标推进展开,学生所做的计算机题目也往往与此相关,因而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1]。学校单纯以考试合格作为评价标准,这导致很多同学只会机械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死记硬背计算机操作步骤,却不会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

2.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信息教育

医学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从事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定位于基本会用计算机,能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等,这明显无法解决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转变教育观念,以应用为目标,增加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结合专业特点,重视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就业的需求及实用性等,比如,在学习Word时,可以让药学系的学生制作药品说明书,让护理系的学生制作健康护理手册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计算机教学,理论知识是基础,操作实践是关键。学生要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有赖于反复高效的操作练习。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跟随教师的操作讲解进行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开展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小竞赛,比如PPT制作及电子小报的制作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3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强化多媒体网络教学功能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视频化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成为现今教学发展的趋势。作为一名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针对专业不同的特点,设计制作相关课件及教学视频,开展有内涵的微课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另外,要加强网络教学,建设自己的教学网站,吸收网络上各种好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2.4采用多维度评价,重视实用性和连续性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采取以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为主,日常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考核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间协作学习,自主探索。计算机教学必须保持与专业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新鲜实用的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应保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除在新生入学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外,还可以在后续的学年中,开设一些计算机选修课程,举办一些计算机最新知识宣讲活动、计算机知识小竞赛等,增加学生后续接触应用计算机知识的机会,跟上计算机发展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2.5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提高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首先要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操作过硬的好老师。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要适应现代计算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学习,追踪学科的新动态、新成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保证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结束语

篇3

1妇产科学的教学目的

在妇产科学教学中,首先应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即妇产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讲授妇产科学是为培养出合格的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生、妇幼保健和助产师。其要求在妇产科学教学中遵循一条原则,即培养出具有能够独立学习、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高素质人才,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和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对妇产科学浓厚的兴趣、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技能操作,还要重视培养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使其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了解医院各科室的运作,熟悉相关卫生法规,有崇高的品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合格医师。

2妇产科学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教育和培养未来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任。妇产科学教师帮助医学生,使其逐步过渡到没有教师的学习阶段。多年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听,记笔记、背笔记,应付考试现象严重,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弊病,即只强调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教师争分多秒地满堂灌,学生不遗漏地背,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不能进行主动地学习与独立思考,联系能力差。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妇产科学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妇产科学知识不断增长,教师应该分析知识的内容,用较少的时间把最基本知识(重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效地承受负荷,将较多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上,更多地提倡学生自学。改变自学能力差,独立思考、工作能力低,创新能力更低的状况。要达到上述要求,作为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如何搞好教学。教学作为一门学术性事业,是从自己所懂的事物开始,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不能只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只有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的进展,并在智力上不断深化,不局限于本学科的小天地,这样其教学才能得到好评。教学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其需要各种类推、比喻和形象来建立起学生兴趣和教师理解之间的桥梁。教学上的程序应当认真计划、周密安排、不断地检查、修改,并同所教科目直接联系起来。通常教师传授学生的是须要记忆并加以回顾的信息,也改造和扩展知识。通过不断阅读研究新的信息,课堂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自身也将被推向新的创造性高度,在教学、学术水平上得到升华,更上一层楼。好的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创造性思维地发挥,使其获得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3强调情境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结合学习目标,将临床病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教材等设施,使学生主动对疾病地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自我更新认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和掌握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贯穿到从实习到整个妇产科学课程[3]。在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教学也是一种情感学习;教师展示出积极的态度,最终会使学生争取一个积极成功的妇产科学学习经验[4]。

4提倡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新技术的相互应用

应重视妇产科学与其他基础和临床学科的交叉联系,在教学中要有一定学时安排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CT、核磁共振成像、内外眼儿科等讲座;不断更新知识,将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讲授给学生,使其能够适应科学发展。如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无辐射伤害,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妇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MRI所获得的图像清晰精细,显著提高了医生的诊断率,对早期肿瘤地诊断及预后评估有很大的价值,应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作为将来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学生,应了解和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教育技术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到妇产科教学工作中,微课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资源,通过短视频记录,精确表述妇产科教学中的某一个关键知识点或难点,起到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将手术操作的重要过程进行录制,引入教学讨论,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

临床医学生最缺乏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训练医生重视临床科研工作,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科研实例,介绍临床科研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其主动参加到科研课题设计、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撰写科研论文中。重视基础医学科研,通过基础研究,将所获得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对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新药物研发的应用性成果,促进临床问题的解决。

6重视临床实训室的建设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实际操作训练是妇产科学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不断添加和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进行临床实践操作教学,培养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采取学生小组讨论式教学,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和观摩手术过程,然后由学生运用其学到的临床医学知识,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综合临床诊疗室、化验室及CT辅助检查的结果,对某项特殊病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诊断的思路,思考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并提出处理和治疗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部分学生已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但传统的课堂讲授具有系统性、广泛性、深入性的特点,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是妇产科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7采用新的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方法

医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医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适当的教育课程及高效的技能训练方法和相关的准确、有效的评估标准。其须要进行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评估标准的变革。借鉴北美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化病人(SP)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经验,结合医学专科院校职业化教育的特点,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能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医学生真正得到包括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医疗团队协作能力在内的全面培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目前专科院校正在努力地准备实行SP进行经典OSCE考试的条件,首先做到的是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前实施仿真型临床实践技能多站式考核,包括模拟诊疗站,内外妇儿科技能站、实验室检查站、医患沟通站等,创造出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甚至模拟医院等各种医疗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得到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医学生增强处理真实医疗问题的自信心。其次,要规范临床带教教师的实践技能操作,使每一个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快速发展的技能操作相一致,避免不同学历层次或带教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做到能够正确客观评估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的情况,达到考核评分标准的统一。

篇4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著特征是①系统性②客观性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假说的验证—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结论的得出—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1~5万字

博士论文>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著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文题刊名出版年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癌症1988;2(3):144~145HuthE.Newformsforreferences.BrMedJ1979;1(6):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齐顺贞主编实用外科诊疗技术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741DavenportHW.Adigestofdigestion.2nded.Chicago: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78: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篇5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生主体;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43-03

“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在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即某些特别的肌肉能力除外),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容易引发问题的情境,这就需要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主动地进行课堂提问。波兹曼(N.Postman)等指出,“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迥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也是生存于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重要工具。欧美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课堂提问主体的转换。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掌控着课堂提问话语权,很少甚至从未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愿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育,求知的天性正在消逝。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推动其高级思维和社会属性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学生提问将日益受到重视,师问生答的单一模式不应继续延续,倡导课堂提问的学生主体转向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

一、学生提问促进知识观的转型

传统教学中,教师不鼓励学生对被认为是客观真理的知识提出质疑和猜测,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就被看作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完全掌握课本知识就是一名优秀学生。这本质上是典型客观实在论知识观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17世纪客观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都将知识的性质看成是“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的规则、既定的程序和不可质疑的真理。接受这种真理式知识观教育而成长为教师的人,在教学中,不仅忽视了自己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主观判断能力和专业自力,而且也忘却了在教学中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打破知识客观性、权威性的意识,如何让学生积极建构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的个体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富有质疑文本知识以切实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勇气。

伴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的知识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对知识“客观性”“普遍性”“价值无涉”进行反思,进而承认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认为知识的产生与获得并不是对客观现实本身的真实反映,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实以独特的意义。由此,知识可以分为公共法定知识和个体主观知识或者过程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个人经验胜的主观知识开始发起对公共法定知识这一客观主义知识的挑战并占有一席之地。而产生个体主观知识的过程性知识也开始备受关注,不再一味强调法定的结论性知识,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过程性知识的习得能够产生更多的结论性知识,结论性知识正在由过程性知识不断创造。

尽管知识观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转型,但在教育领域中,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获得,依然停留在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中,忽视对过程性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体悟;公共法定知识依然排斥着个体主观知识,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激发,被动地接受知识依然代替着学生主动提问,个人知识不被认可。

“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换句话说,所有的课程都反映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作为权力控制产物的客观课程知识理应允许批评和质疑,而且知识观的转型承认了知识的非绝对客观性,那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对部分知识进行质疑,学生能有自己的发现,运用个体知识来解释、建构客观知识。基于自身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学生主动提问既是乐于求知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封闭的客观知识的质疑,是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已有认知图式在互动对话中进行自主选择和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我们看到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开始隐退,知识的开放性、多元性、建构性加速显现,人文知识开始渗透进课堂,生活经验知识开始融入教学。当学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时,我们会看到学生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与运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他们将赋予知识以新意义、新价值。

二、学生提问促进教学观的嬗变

课堂教学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多指间接知识、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它不给学生的直接知识以一定的地位。在“教学是一个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这一观点影响下,课堂教学成了不顾学生直接知识的间接知识传授过程,这样,教师教学就是教书,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教学就是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呈现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和“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有价值的知识”的问题。其隐含的假设是:教学可以将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教学就是让学生接受既定的知识真理,学生的批判与创新被认为毫无必要,甚至是对教师和权威的公然对抗。这种教学观的弊端在于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重同一轻个性。我们不禁追问:如果知识完全可以单向传递,为什么教师不让所有学生获得同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接受相同资源但效果不同,这说明知识的传递要同化为个体知识,既需要教师和课程资源的传授,又需要学生自己建构,两者不能对立或割裂。

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话语霸权,教师提问代替了学生思考,只有师授生受的单向教学过程,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忽视个体情感和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强调客观真理性知识、结论性知识,作为课堂提问唯一主体的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把教材视为圭臬,不会也不愿去挖掘教材中存在的空白点和学生兴趣的激发点。这样,课堂上没有质疑,没有创新,没有生命活力,致使教学在过度强调知识汲取的同时,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的非常好,提取和储存速度很快,但却没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当学生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时,他们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必将拓展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不断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智慧等则会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确立了个体主观知识的合法地

位,也将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教学成为焕发生机活力的探究过程、动静结合过程。

在动态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也呼唤学生的主动提问,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应为学生的主动提问创设条件并与之思维碰撞。学生求知的过程就是求问的过程,成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学生,不再只是单一地接受知识,而是会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活跃思维,将线性的、确定性的、控制取向的知识传递过程重构为掌握基本知能、关注动态生成、注重个体体验的意义建构过程,使对话与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为现实。学生的主动提问产生的深层互动和对话,使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学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时,他就是一个反思者、批判者、生成者、加工者,其逻辑思维能力、系统语言表达能力、元认知能力都将得到发展。虽然他不会把学习看成是一个决乐的过程,但在他成为课堂提问主体的教学过程中,会经历许多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荣耀和快乐的事。学生提问促进教师观的更新

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决定了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和社会代言人的合法身份,教师的作用在于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尽可能牢固地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弗莱雷(P.Freire)认为,在这种“储存式”教育中,教师是作为学生的对立面出现的,教师的任务是“把自己认为能构成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出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因此,弗莱雷主张进行提问式教育,使人们形成批判性认识他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的能力,能通过对世界进行改造而把自己的创造注入这个世界。在提问式教育中,不仅有教师的提问,还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提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解放”“批判”和“发展”,才能改造世界和创造自己。正是有了学生的主动提问,教师由权威者转变为对话者,不再把对方作为客体去改变,而是通过交换看法,把对方视为知识的可能性源泉,从各自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会阐释、学会倾听,通过平等、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在经验共享和探索未知中成就双方的主体性,实现双方的更新与发展。

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对话并不否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是认为教师的地位要从绝对主体转向师生交互主体,让学生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当学生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时,教师将从“真理”拥有者的“圣坛”上走下来,其不可动摇的话语权威将得以消解,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以“产婆”的身份乐于与学生开展对话,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发表个人见解。学校教育也就达成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品质的目标。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和生存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让学生拥有课堂话语权,进而促使教师主动对教学内容加工和创新,实现主体地位的回归。作为对话者的教师将从依靠制度等因素而获得的“外在”权威,走向依靠自身品质和人格魅力而获得的“内在”权威,师生之间将从。“对立”走向“对话”。在这种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多向、平等、富有成效的师生关系中,作为对话者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让学生实现自身作为生命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学生提问促进评价观的拓展

知识传递式教学观下,作为权威的教师将学生是否掌握客观真理性知识、是否达成预期目标作为学生评价标准。这种评价过分注重教学目标的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互动情况。在这种目标取向的评价观指导下,评价功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的甄别和分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仅仅强调教材中的客观知识,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以及不断建构的个人知识;评价方法也仅仅追求绝对的量化,忽视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质性评价。课堂提问学生主体转向的提出,在推动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转型的同时,必将促进学生评价观的拓展,特别是评价时间和评价内容的拓展。

在评价时间上,新的评价不再只局限于结论性评价的教学结束时期,而是以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全程,不仅重视学生是否获得正确结论的评价结果。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境相联系,对学生思考推理过程、对话互动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进行动态的全程评价。只有在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有学习的兴趣、独立思考的欲望、质疑批判的勇气、主体参与的意识,才能看到学生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才能在真实的课堂中捕捉到学生能力的真实表现并准确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篇6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篇7

摘要: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有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我校医学人类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基础,本文讨论了医学人文课程“翻转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理念与工具、课堂内与课堂外、师资与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医学人文;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29-02

一、导言――当医学人文遇上“翻转课堂”

医学人文教育能培养医学生作为“全人”的通识,健全其知识结构,助其正确看待医学与社会的关系,使用人文知识和方法强化临床技能,正确处理临床实践所面对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1]。然而,我国目前的医学人文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方式较陈旧,以课堂讲授为主,与实践脱节,不利于思维与实操技能培养[2-6]。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医学人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有望让学生获得更实在的思维训练和实操技能学习[7]。

二、医学人类学公共选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此番“翻转课堂”的改革尝试是针对我校四、五年级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人类学公共选修课开展的,希望通过局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加强医学人文课程思维培养、实操训练、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1.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案。选择医学人类学课程中医疗多元化、健康与疾病、过度医疗化等几项重点内容或专题作为“翻转课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的重新设计,并相应改革课程考核体系。教学内容上,以学生为中心重组教学内容。第一,把课堂外学习纳入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为主。第二,课堂内教学采用基于项目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助思维训练或者实际问题解决的专题辩论、研究和案例等项目,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式学习。教学程序上,以课堂外学习为先导,按照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方式安排课外学习内容,每个关键知识点配注解和相关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节奏。加强学生互动,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能就知识点展开在线讨论,在相互激发和思维锻炼中深化理解。以课堂协作和老师指导为辅助,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寻找解决方案。教学考核上,设计了4∶2∶4结构的三个层次综合考核体系,以在线小测验的方式考核学生课堂外对基本知识点的学习(40%),以平时成绩考核课堂互动状况和思维辨析能力(20%),以小组项目成果考核问题解决能力(40%)。

2.教学资料制作和平台搭建。首先,设计、制作用于移动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资料。把传统教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制作成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资料。如,设计脚本,把知识点讲解制作成网络小视频或动画;整理、编辑参考资料,制成小型电子书或网页;设计在线测试的试题库;设计对知识点的在线讨论问题。然后,搭建并维护移动互联教学互动平台。使用学校moodle在线课程系统搭建课程教学平台,并建立班级微信群和QQ群作为辅助,初步形成四大功能区块:有教学视频、电子书和讨论区链接的自主学习区,对设定主题或自选主题进行在线探讨的讨论区,具有在线考核、评分和讲评功能的在线考核区,以及学习资料的上载、下载区。

3.教学评估、意见反馈及持续改进。医学人类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总结为一套教学大纲,内含章节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媒介、学时、考核方式等。教学实践一轮之后,通过观摩、访谈、评分等方式收集了改进意见,并据此进行持续改进。学生感受到学习途径变的多样化,觉得自己在学习中有了选择权和自,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授课老师反馈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所改善,和学生面对面互动时间增加了,有利于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发现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辨、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明显锻炼,课程考核成绩较理想。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新颖,教师角色转变为辅助型教练,课堂气氛活跃,有推广意义。

三、医学人文课程“翻转课堂”实践的反思与讨论

医学人类学课程的“翻转课堂”实践提示,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应用“翻转课堂”理念要注意以下几组重要关系。

1.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习有几种主要途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习;二是,学生通过实践,在做中学,自己生成知识;三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合作、互动,相互学习。传统的医学人文课程偏重第一种学习,“翻转课堂”后,以后两种学习为主,通过基于项目的小组学习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们相互学习。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主动吸纳者、制造者、思辨者,承担学习的主要责任。教师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

2.理念与工具的关系。“翻转课堂”开始于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是已经超越互联网应用,发展成一整套翻转教师与学生角色、翻转课上与课下学习内容、翻转自主与被动学习的教育理念。本次教学改革设计了课堂讨论、线上自主学习、小组项目、现场答疑、辩论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互联网的应用仅是其中一部分。网络只是实现“翻转课堂”理念的途径和工具之一,“翻转课堂”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课程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应该作为评价“翻转课堂”理念贯彻程度的标准,谨防用工具绑架理念。

3.n堂内与课堂外的关系。“翻转课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把学生的课堂外自主学习纳入课程设计,使课堂内、外学习相辅相成。医学人类学课程改革将不需要教师亲自讲授的基础知识点制作成小视频和电子文本等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外学习,然后带着疑问、感想、案例回到课上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通过课堂内学习实现知识的深化、内化和应用。学生觉得课程设计很有意思,但学习时间投入比其他没有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同学分课程大,感觉“不划算”。这既反映出高校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课程的功利心态,也反映出“翻转课堂”实践需要能计算课堂外学习时间的学时计算方式。“翻转课堂”的平台搭建、资料准备、课堂设计比传统课堂需要更长备课时间、更多投入,可是在目前的教学工作量计算中无法体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是“翻转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

4.师资与课程的关系。医学人文类课程属于医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课程,要求教师既要谙熟社会人文科学的教学,又要熟悉医学实践,对师资质量有较高要求。实践“翻转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单要能熟练掌握传统课堂教学技巧,还必须能驾驭视频录制、电子资料制作、网络平台使用、网络课程方案规划等新技能,对师资有更高要求。而且,“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大量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适合小班教学,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师资以满足授课需求。然而,目前医科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普遍“重医轻文”[8],对医学人文师资的激励、培育和支持不足,很难保证医学人文课程“翻转课堂”模式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在全校医学人文课程中推广“翻转课堂”理念及实践还面临较大挑战。

参考文献:

[1]乔利平,刘云章.21世纪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4).

[2]李宇阳.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6).

[3]李卫中,刑建辉.大学生学习偏科现象探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2,(6).

[4]徐朝阳,赵国胜,马立骥.从医学毕业生素质现状调查谈如何加强素质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

[5]李雅梅,姚莉娜,洪津.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5).

[6]韩慧霞.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4).

篇8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