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6: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辅导员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关键词:就业心理危机;大学生;理论模型;干预研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数量随之激增,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周期延长,初次就业的薪酬减少。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本身具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因承受压力能力的不足,出现了失眠、厌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信号,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的心理现象,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工作者如何及时地发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患,从而开展相应的干预工作,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什么是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
要解释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首先要从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说起。心理危机是指当当事人面临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思维或行为的紊乱及困扰,并导致当事人心理表现为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当事人意识到刺激事件超出自己的应对能力,心理平衡被打破,而非刺激事件本身 [1]。而心理危机干预是从心理上解决当事人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2、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就业心理危机特指对于毕业生而言,由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无法自己排解就业压力,在生活事件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以往生活经验和现有生活条件均无法克服的困难,使毕业生于痛苦、焦虑、不安的状态。可见,就业心理危机的发生,是毕业生面对就业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所谓就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就业压力导致毕业生出现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干预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帮助、引导毕业生摆脱危机状态,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避免当事人自伤或者伤及他人;二是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在毕业生处于就业心理危机期间,有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心理干预者帮助毕业生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减少毕业生由就业心理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或压抑的不良情绪状态,使当事人学会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与健康行为,从而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型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以及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3]。
平衡模式认为,心理危机中的个体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失衡或情绪失衡的状态,以往的应付机制和问题解决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情景的需要,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心理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事件的错误性认识,通过改变当事人不良的认知和思维,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的概念,当事人就能够获得对生活危机事件的掌控。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环境和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危机是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因此,心理干预者应当引导当事人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社会资源工程模式是在给某些社会团体面临心理危机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包括给予当事人以教育、支持和训练。目的在于当心理干预人员有限时,通过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的痛苦,使团体内部的心理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践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4]:一是阶段划分理念,将心理干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二是整合性倾向,即把不同的心理干预模型加以整合,以便使心理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压力情境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从而发挥心理干预的特异性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是根据危机管理理论和心理危机的干预理论,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应对心理危机的各种资源,形成预防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的工作机制,规范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和方法,使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预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步骤,即教育阶段、技巧建立阶段和应用阶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的教育阶段,咨询师首先需要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然后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解释、说明就业心理危机的应激反应,教导当事人分辨出情绪、行为、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反应,协助当事人对就业心理危机的本质有较好的了解。本阶段侧重于为当事人提供信息和支持,帮助当事人接受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自身反应,鼓励当事人面对就业危机,表达、宣泄与消极事件相伴随的情感。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接受、理解就业应激现象是自然现象,了解正常的应激反应。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建立阶段,重点在于提供给当事人各种应用在就业压力情境中的专门的行为与认知应对技术,包括放松训练、从众、认知预演和自我指导等。这个阶段也包含直接行动,诸如:收集焦虑、恐惧的资料、明确地确认何种情境会带来压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减低压力,以及学习有关的放松方法等。技能训练包括认知应对技能,让当事人了解适应与适应不良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不同的自我暗示方式,并不断地反复练习。咨询师要帮助当事人认识其所具有的应对资源,并同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通过治疗改善当事人否 认回避现实的错误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治疗时既要尽量消除应激事件的影响,也要注意改造当事人不良的个性特征。
比如说,可以使用暴露疗法减轻当事人的恐惧和焦虑的状态。通过反复的重复暴露于与就业压力有关的产生不良反应的过程,使个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而焦虑出现之前的触发因素则可能丧失作用。还可以采用认知治疗的技术,教会高校毕业生识别就业危机相关的或症状相关的非理性信念,这种信念可能影响他们对境遇的反应和导致强烈的负性情绪。高校毕业生学习以逻辑的、循证的方式去挑战他们的思想或信念。咨询师帮助高校毕业生评估可供选择的解释,因此判定信念是否有益和是否准确反映现实,如果不是,就需改变和修正那些不合理信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阶段,重点放在将认识和行为改变从治疗中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并予以维持。教导高校毕业生应对技能显然是一种复杂的程序,依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对当事人而言,单单暗示他们新的观念和应对策略尚不足以导致改变,他们必须练习新的自我暗示,并把新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四、结语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给予处于就业心理危机中的当事人以帮助和支持;其次是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鼓动他们利用自身的潜能来解决问题。广义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融教育、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预防、干预为一体,它不仅要关注己经出现就业心理危机的学生个体,也要从群体的角度抓好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问题预防机制的建设。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更多是从狭义上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出发,来寻求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志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2]梁军.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多中心治理;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3-0152-06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使得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有效供给问题也日趋受到重视。大学生就业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依据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和运行机理,可将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分为三种: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发达国家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也相应存在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陈成文等系统总结了国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经验和模式,指出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公共的特征是“多元供给”,已形成一个涵盖政府公共就业机构、独立的民间非营利服务机构、政府与民间机构合作的服务机构等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供给主体。澳大利亚大最早将“服务外包”运作模式引入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而英国、德国则构建了多元供给与服务外包并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在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众多供给主体中,正式组织承担了基础性作用,因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优化正式组织结构、增强正式组织功能和改善正式组织服务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政策措施。然而,正式组织在提供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诸多问题,例如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足、就业信息传递不及时、社会资源整合匮乏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引导不利。此种情形下,由于各类非正式组织的“草根特性”,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提供过程中可以给予信息共享、情感支持和资源利用的便利,从而形成了对正式组织所构建的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然而现有研究中忽略了此类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另外,在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运行实践中,单纯依靠正式组织难以完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就业服务需求,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可能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即存在“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与“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现象,此时通过大学生群体对就业服务的自愿供给,可以有效弥补二者对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相对不足,进而更好地满足公共就业服务需求。况且实践中公共就业服务个人自愿供给的情形也屡见不鲜,并且经济学的实验研究也指出在存在大量个体自愿供给公共产品现象。尤其是在公共就业信息供给、共享服务上有众多的个体志愿者乐意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无偿供给这种服务。如何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量化分析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机理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为了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公共就业服务的个人自愿供给现象,个体志愿者自愿供给就业服务的动机,界定个体志愿者的身份,明晰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机理,了解不同类型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自愿供给对就业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高校公共就业服务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合理定位自愿供给现象,实现式公共就业服务的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有效融合,共同推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1 理论基础
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诸如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班集体、团学组织等正式组织发挥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各种非正式组织。以梅奥为主要代表的人际关系学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源自因满足社会需要和共同利益诉求,遵循的是情感逻辑。非正式成员源自相似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经历和利益诉求,弥补正式组织在权力安排、信息传递、社会交往、成就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不完全性也是形成非正式组织的重要原因,因而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主观上心理因素和客观上的现实因素,诸如老乡会、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类型的小团体等均是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中重要的非正式组织。
社群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提出,为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社群主义理论指出积极公民资格是进入社群的首要条件,认为具有强烈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易于提供自愿供给服务。公民社会理论在对社团、非政府组织、公民责任和公共精神的价值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提倡对非正式组织充分授权、还权于民、公民自主。而“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一种混合型机制,在公共就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中,某种供给机制(例如: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的存在并不排斥其他供给机制(例如个体自愿供给)的作用,而且公共就业服务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多元主体的参与方式表现为协商、合作(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2 研究设计
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引下,为了深入分析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中个体自愿供给现象,论文对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与就业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剖析不同类型大学生自愿供给对就业影响的差异。研究中将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的个体称之为志愿者。
>>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大学生毕业论文现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与策略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研究 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治理视角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精力投入调查研究 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 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与启示 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饮食现状调查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8-14.
[2]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质性探析[J].江苏高教,2009(2):66-67.
[3]杨叔子,王筠.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7(4):1-3.
[4]谢纷晖.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0:19-20.
[5]Schaufeli W B,Salanova M,Gonzalez Roma V,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3:71-72.
[6]王为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投入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65-169.
[7]熊炳奇.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N].东方早报,2011-04-27(A21).
[8]崔文琴.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6):67-71.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触角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必然产物,而学生就业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由于各类高校不断扩招以及新生的独立学院的高速发展,促使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强大呼声;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职业素质和规划而导致就业困难甚至失败。因此重视和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每一个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1.社会供需比例失衡
根据教育部2007年5月公布的数据,经过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已有318所之多,在校146万人。这与教育部2006年5月公布的数据“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万人”相比,仅仅一年,独立学院增加了23所,学生增加了39万人。在校学生的增加,意味着每一年的就业压力的增大。专家预测,2001至2008年期间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高峰期[1]。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反映来看,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越来越小。供需比例下降,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失衡问题。这也正是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2.独立学院自身品牌尚未确立
针对走品牌化办学的思想,部分独立学院在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引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型管理机制确立等方面都下了大的力气。可“母体优势[2]”却又成为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办学情况的了解,更多的是基于对其母体学校的了解,而独立学院一味依赖母体学院的专业开设了子专业,再加之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几乎都在一个地区,甚至在一个校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一个最近、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母体学校学生。就容易造成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因此创立独立学院自己的品牌特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型人才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突破口。
3.独立学院毕业生存在严重的心理误区
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一些毕业生存在求职心理的误区。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理想与现实相脱离、缺乏自信、消极自卑情绪较重等问题。另外独立学院开设专业大多数属于招生热门专业。但所谓热门专业因为招生数量比较集中、数量较大反而成了就业冷门,专业和生源地的过于集中加剧了就业竟争的激烈程度。
二.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基于本人的分析思考,深刻认识到就业压力背景下独立学院职业指导模式新命题的重要性。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以促进独立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处理过程如图示: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示意图
独立学院要联合母体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资源,开拓一条契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符合独立学院发展要求的就业指导道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指导机构的工作职责,切实关注学生就业,关注学校的发展。在教育种类多样化、教育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成为学校制胜的法宝[3]。品牌,是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学校品牌,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对自身质量的承诺与保证;对家长而言,学校品牌带给他们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对社会而言,学校品牌能影响、引导一种潮流与文化。独立学院要在利用母体高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当前,受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形势等因素影响,独立学院的青年大学生思想和心态尤为复杂,呈多元化趋势:他们会将高考失利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联系一起,有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思想压力,部分大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因此,在择业之前,独立学院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广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努力克服自身成才道路上的种种心理障碍,以健康的心态投身于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方面,社会要努力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消除就业市场的歧视,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调适毕业生择业心态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要让毕业生明白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在失败的时候不可灰心丧气、沮丧自卑、怨天尤人,而要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耐心等待时机,提高挫折耐受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在心理上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
总之,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诸多问题的对策,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而独立学院必须充分发挥其'新机制、新模式、新体制[4]'的强大优势,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在即将到来的深层次的高校竞争中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郝凤涛,张小建.中国就业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 08- 1 1 1 .
[2].王磊.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
[3].刘海存.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J].江苏高教,2009,(1).
[4].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9-48.
【论文提要】文章在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就业绩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从而促进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value)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基本信念,是一个人对特定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偏好或评断标准,进而引导个体行为、满足个体需求。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或行为。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观就是职业价值观,也称工作价值观,与生活中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基本上以工作价值观来指国内的职业价值观概念。总的来说,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这是由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倾向的性质决定的。本文采用职业价值观这一概念。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从事工作时,用以判断有关工作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信念与标准,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
(二)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凌文辁(1999)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三个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共计21个项目。声望地位因素包括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保健因素包括有劳保、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收入高;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王垒等(2003)通过对北京四所大学350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4因子的结构模型,分别是:经济报酬与工作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
台港地区的学者王从桂(1992)采取Rkoeahc的价值分类观点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其中目的价值指个人工作的目标,包含内在酬赏、外在酬赏、集体利益与平安等四项;手段价值指为达成目标而重视的价值,包含能力理性、谦和宽容、安分守城、忠信、务实与清流等六项。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
绩效(performnace)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效率和活动结果两层含义。从绩效的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绩效,仅以是否找到工作为就业绩效的研究内容是不够的。就业绩效是就业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和结果,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研究大学生就业的过程绩效,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有助于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对就业绩效的研究既要考虑就业过程的行为,也要考虑就业过程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就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大学生就业绩效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二)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种思想体现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导致期望值过高、物质要求过多,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此外,优越的家庭生活和强烈的自信心,使得一些人并不积极的寻找工作,或索性甘于一时的处于失业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存在着生理和安全的物质需要,也存在着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是外在激励,满足精神需要是内在激励。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调整就业目标。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
(一)营造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育人环境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及效果的外在因素,它包括制度、政策、社会和家庭的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前提,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必然要受到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影响和折射,因此,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较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功利的代名词,“一切向钱看”,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忽略不计,这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政策具有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政策总是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各级政府要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要深化户籍改革,放宽户籍控制;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要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要实施柔性流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社会政策引导上,还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如对那些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自愿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应以相应的政策给予鼓励;国家要尽快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应当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中小企业应实行优惠或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准人制度,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职业期望。所以,要重视和利用政策的社会利益调节功能,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
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方式,冲破地域、时间、文化水平的限制向人们迅速生动地传播各种信息。可见社会舆论对于引导、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是利用财政学原理的一种分析框架,而且也成为一种思考方法。可以借鉴和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
由于实际问题中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许多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对某些参数作出假设,通过分析来检验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影响程度,从而权衡利弊,选择有利方案。
基于大学生理性的假设,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的数学表达式为:
D(R)=f{(E—C)≥R)
其中,E为大学生的预期收益,C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本,R为大学生可接受的平均收益,D(R)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函数。
该模型中预期收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外部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其数学表达式为:
1.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界定
就业质量的概念缘起于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这一概念。体面劳动的最初定义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体面的工作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其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等。可见,体面的,有质量的就业是自由而安全,平等而有尊严的工作,其实质包含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但是以就业质量为主。党的十提出“更高质量就业”的提法后,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不少学者就“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对“更高质量就业”做出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就业就是不仅要满足于大家都有事情干、有岗位呆、有报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呆得称心、拿得开心。”也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指找份收入高、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3]还有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察“更高质量就业”含义,认为就劳动者个体而言,就业质量是与劳动者个人工作条件相关的要素,而就国家或地区而言就业质量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劳动者的就业状况或者工作条件的优劣程度[4]。以上对“更高质量就业”内涵的解释虽然很具体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就业质量”的本质含义。在《辞海》里“质量”的含义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如工作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等。就业指的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活动”,说明就业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另一个是“报酬”,说明就业能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收入,这里的“收入”除了是让人们生活得更丰裕的物质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就业带给劳动者的那种受尊重、受认同、受重视以及实现自身理想的满足感。因此,本研究认为,就业质量可以从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就业过程来看,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可以来自工作条件,也可以来自劳动过程本身。在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其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作任务、工作成就感等是否良好,是否达到劳动者的要求,这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从就业结果来看,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劳动之后获得的满足感。在实践了劳动之后,劳动者的报酬是否对等、福利待遇是否够好、通过就业是否能够让劳动者获得满意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等。这是从“结果”来衡量就业的质量。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我国学者曾向昌在分析就业与高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质量的概念,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大学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学历水平、以及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业愿望。这一定义虽然结合了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但比较片面,不能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整体状况。也有较多的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如李菲菲的硕士论文从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工作满意度提出了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八项指标[5];刘红艳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准职业形象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包括就业地域、性质、规模、声誉、前景、福利、待遇、专业对口等八项评价指标,其研究发现成绩、时间、英语水平等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影响[6];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学者从性别、专业差异等方面比较就业质量的差异性[7-8]。可见,目前对于就业质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解释,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本质缺乏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比较认同秦建国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即: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优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9]。
2.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维度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ERG”需要理论)。E、R、G分别代表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的需要。他认为这三种需要是共存与人们的内心的核心需要。大学生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具备某种能力的属性,正因为该工作具备了某些能力的属性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业能让大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提高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要;就业还能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满足大学生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就业还能让大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个人的自尊感、社会的认同感、自身的理想和内在愿望等,满足大学生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需要。由此,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属性,即满足大学生物质生活需要的属性,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需要的属性,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的属性。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这3种核心需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笔者初步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3个维度的理论构想,这3个维度分别对应其三个属性,即就业生存、就业关系和就业成长。就业生存是大学生的生存需要在就业中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对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就业关系是大学生的相互关系需要在就业中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对工作中人际关系或劳动关系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就业成长是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就业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为对个人尊严、工作前景、社会认同感、安全感、受重视程度等内在愿望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3.初始问卷的编制结合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您认为什么是就业质量”“高质量就业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根据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的理论构想,按照对每个因子的内涵的界定,每个因子分别编制7~10个项目,3个因子共编制28个项目,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初始问卷。问卷中的所有初测项目都采用项目Likert自评5点记分,符合程度从低到高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等级分别计分,记1~5分,得分越高表示就业质量越高。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探索与验证
1.研究被试与程序
(1)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来自于本课题组对福建部分高校的2011和2012届毕业生所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和问卷邮寄等形式向毕业生发出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81份,有效问卷662份,有效回收率94.57%。其中2011届256份,2013届406份,男生284人,占42.90%,女生378人,占57.10%,人文类有296人,占44.71%,理工类有198人,占29.91%,医学类有168人,占25.38%,样本的结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程序1)形成预测题项。预测题项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获得的。先对几十名教师、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者进行了访谈,再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将归纳好的题项逐条检查,并请专家进行指导,避免问卷中出现意义相近或者重复,以及有歧义的题目。2)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的形成要经过初测的程序,因此,发放初测问卷,对部分被试进行调查,并采用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数据,使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更具有科学性。3)信效度分析。为了解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2.项目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对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主要采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剔除不合格的题项。剔除的标准是在前27%高分组和后27%低分组的t检验中不显著的项目以及与总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3的项目。在此标准下,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初始问卷总共被剔除8个题目。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剩下的20个题目进行分析,剔除结果中因子负荷在0.4以下的题目,最后有16个题目符合要求,由此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正式问卷。
3.探索性因素分析
按照奇偶法将随机编号后的662个样本数据分成两组,随机选取其中一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这里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采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该问卷数据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的结果有两个指标一个是KMO指标值,一个是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数据的检验结果为:KMO指标值为0.819,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X2值为1200.597,达到显著性水平(df=105,P=0.000)。从这里可以看出,正式问卷中的16个题目存在着共同性,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二个步骤是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因子的提取,这是形成问卷结构的主要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共同因子,用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剔除不合格的题目,剔除标准是因子负荷在0.4以下,共同度在0.3以下的题目。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初始问卷总共被剔除1个题目,剩下15个题目。表1的项目负荷值和共同度显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并结合陡坡检验确定3个因子,3个因子中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值都在0.5以上,特征值分别为4.028、1.997、1.555,解释率分别为26.854%、13.316%、10.366%,3个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50.536%。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的具体内容对析出的3个因子进行命名,依次为:1)就业生存,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生存需要能力的属性;2)就业关系,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需要能力的属性;3)就业成长,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个人谋发展等内在需要能力的属性。
4.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模型的合理性,笔者对随机分组中的另一组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笔者采用模型探索,即模型设定探索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在不同模型的对比中寻找出最优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数据的基础上,笔者探索后的模型分别是三维模型和单维模型,即M1和M2(图1和图2)。本研究还采用了NFI、CFI、IFI、GFI、RMSEA等拟合指标来评价模型,一般认为,X2/df越接近1越好,小于5可以接受;RMSEA、RMR应该小于0.050,越接近0越好;GFI、AGFI、CFI、NFI这些指标越接近于1,拟合性越好。表2的结果显示:探索后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模型M1和M2相比,模型M1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数整体优于M2模型,选择取模型M1(图1)为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验证性分析结构模型。模型M1的X2/df为1.795,RMSEA和RMR分别为0.050和0.049(小于0.08),其他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大对于0.9,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三因素结构模型是合理的,从而再次验证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构想。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对于量表的信度,笔者采用的是同质性信度分析,及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即α系数)表示,其结果如下:总量表α=0.907,就业生存α=0.892,就业关系α=0.799,就业成长α=0.819。可见,自编的《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99~0.892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7。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较好的。
2.效度分析
(1)量表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对命题逻辑性,测验的合理性以及取样的充分性的判断。首先,本文理论构想是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而初始项目是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了开放式问卷进行测试和检验的,并且笔者还征询部分高校大学生、教师、就业指导者和专家的建设性意见。正式问卷形成之后,笔者还邀请了劳动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对的初始项目进行审查、评定和修改,之后才确立了最终问卷。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量表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对量表各维度间以及维度与总量表间进行了相关分析来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本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22~0.481之间,呈中等相关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各因子与量表总分之间相关在0.804~0.849之间,高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三个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三个因子与量表所要测查的内容有很高的关联性,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四、讨论与结论
1.讨论
(1)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构想,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问卷采用SPSS21.0和AMOS21.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得出调查结果。这种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综合了前人的研究,从质量的原意出发,立足于研究者现有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以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属性,即就业生存、就业关系和就业成长的理论构想,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
(2)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量表
在问卷的编制过程,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对于更科学地探索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标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等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使问卷更科学和合理,可用于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
2.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