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5: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小衔接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也认为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合作,这说明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和教育观念基本是一致的。
二、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幼小衔接课程。
2.存在小学化的倾向。
3.存在单向化的倾向。
4.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方面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偏差。
5.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6.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性。
(二)原因分析
1.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2.缺乏总结和提升。
3.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4.幼小之间缺乏沟通。
三、如何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应该做的
1.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幼儿园生活结束了,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羡慕红领巾,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强烈愿望。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作为家长,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大大增强,入学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家长要耐心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并帮他解决;带他回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增强信心和勇气。
(二)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做的
1.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明确办园宗旨
一方面,幼儿园要注重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不能只是重视科学与知识而忽略幼儿情感态度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园长必须牢记:幼儿园是“培养人”的场所,而不是“利润”机构。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组织活动要以游戏为主,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2.小学与幼儿园要相互联系,互相沟通,使幼儿身心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幼儿园大班可以通过组织多种主题活动,使儿童熟悉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情况。
另一方面,小学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 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多关注儿童的生活,给予儿童必要的帮助与照顾。
最后,幼儿园和小学定期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二年级教师教育经验座谈会。通过双方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3.重视课程的设计
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衔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性。
(2)互动性。
(3)发展性。
(4)丰富性。
(5)连续性。
4.优化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有必要从教师专业素养入手,架起幼小教师衔接的桥梁。尤其是幼小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更新完善幼小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另外,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要注意幼小两阶段教师素质的综合培养,职后教育则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换岗位、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方对彼此教育情境、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素质。
5.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幼小衔接上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实证研究较少,无法发挥教育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此,有必要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台,引导幼小教师在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锐地捕捉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四、总结
想要解决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努力,首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教师没有能够考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常常听到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抱怨:“小学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短短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好玩。然而进入小学后,沉重的学习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面对枯燥的课本、严厉的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学生只有不断地压抑自己的天性,逐渐转变为学习的工具。低年级教师的评价方案不符合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实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没有注重初入学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在当前的学生评价过程中,学生就像是一个个零件似的等待教师检验。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评价也并非必然地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些对做好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二、解决策略
1.根据学生入学前的学习情况确定小学教学内容。初入学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进入小学的书本学习生活,学习内容的转变会使儿童产生不适应,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做科学地整合。开展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要使孩子对所学内容能够顺利吸收、消化。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要尽量减小这个坡度。要把学生的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注意发挥课本本身提供的整合条件,注意各个学科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渗透作用,并把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低年级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人生最重要的习惯都是在低年级养成的,如写字姿势、卫生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等。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2.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兴趣对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首先,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并且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平舌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时,可采用“蒙眼辨音”的游戏,通过反复感觉,加深知识在脑海里的印象,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其次,用实物与实物演示帮助低年级学生记忆。有位教师在教学生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活动,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境界中学习知识。教师事先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图片粘贴在四张小桌子上,请每个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玻璃球、火柴盒、魔方、茶叶筒、易拉罐等平时收集的物体放在认为与图片相似的桌子上。学生们仔细观察后根据物体的形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物体的特征。经过这一活动,学生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再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是幼小衔接的好帮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大多习惯了幼儿园里轻松欢快的教学形式,一下子要让他们面对枯燥的书本,自然提不起兴趣来。这时,设计一个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教学课件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事半功倍。
摘要:目前,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优化险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险种结构的特点是传统险种大而不强、分散性险种强而不大;险种结构优化的标准是稳定的业务增长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适度的综合赔付率、较低的营业费用率;险种结构的优化途径是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限制、改造亏损险种,加强业务内部质量管理,增加产险的经济效益。
一、当前财产保险险种结构及特点
当前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可分为三大块、运工险类、企财险类、分散性险种类。运工险类和企财险类为传统险种,分散性险种类主要是指家财险、货运险、责任险、建安险等险种。
1.传统险种所占比重较大,赔付率相对较高。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东省聊城分公司为例,运工险和企财险保费收入所占比重为80%。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二者都是传统险种,人保公司经营多年,宣传力度大,保户易于接受,同时,两者都可以集中展业方式承保。但由于风险相对集中,赔付率相对较高。
2.分散性险种所占比重较小,赔付率相对较低。分散性险种由于大部分为新险种,宣传力度小,保户的保险意识相对较差,不愿参加保险,加上保险标的分散,业务人员展业承保难度大,故分散性险种所占比重仅为20%。但由于风险相对分散,赔付率相对较低。
3.传统险种市场占有率较高,展业费用率较高。运工险和企财险等传统险种经过多年的续保和挖潜,可保标的大部分已保足,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集中性承保引起了保险竞争的加剧,从而使传统险种的展业费用较高,并且保户对保险赔款的期望高,造成传统险种的赔付率也相对较高。
4.分散性险种市场潜力大,业务增长速度快。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制、保险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交付保费出现困难,运工险、企财险等传统险种保费大幅度增长已不现实。但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渐健全,社会对责任险、建安险等分散性险种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分散性险种市场潜力很大,业务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财产保险险种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标准
险种结构优化的目标是避免保险风险,提高财产保险的经济效益。因此,优化险种结构应掌握以下标准:
1.稳定的业务增长率。险种结构的优化不是不要业务增长,相反,优化险种结构要以一定的业务增长为前提。理论上增长率应等于GDP增长率,但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故业务增长率应高于GDP增长率,定位于10%—20%为宜。
2.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优化险种结构必须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较高的效益险种的市场占有率。
3.适度的综合赔付率。综合赔付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优化险种结构要使综合赔付率保持适度。不能过高,过高会降低公司的经济效益;也不能过低,过低会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也会影响险种的市场占有率。
4.较低的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直接计入保险成本,营业费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济效益。优化险种结构要保持较低的营业费用率。
三、财产保险险种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方法
1.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提高分散性险种的业务比重
分散性险种大都赔付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好,也是财产保险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通过分散性险种的增长,带动整个财产险业务的增长。一是大力发展雇主责任险,加大展业力度,使其尽快形成规模险种;二是积极发展城市家财险业务,采取多种展业手段,努力扩大其承保面;三是加大发展工程险的力度,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展业宣传,使其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四是努力发展货运险,改变其规模小、发展滞后的状况,提高货运险的业务比重,增加产险的经济效益。
2.限制和改造亏损险种,保持传统险种的相对稳定
限制和改造亏损险种,一是坚决抛弃农险的亏损险种,减少其业务比重;二是限制企财险附加承保机损险,只有企财险保费超过规定的数额后才能承保,同时规定较高的免赔额;三是对个体营运的机动车辆,禁止附加承保按责免赔险。
保持传统险种的相对稳定。优化险种结构并不是抛弃传统险种,而是保持传统险种的相对稳定,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业务,使传统险种的业务比重相对降低,保持财险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降低传统险种的赔付率,增加其经济效益。运工险方面,一是提高车辆的承保率,减少风险的逆选择;二是增加车险附加险的承保率,提高车均保费;三是做到风险评估、验收承保,限制风险较大车辆的承保;四是实行招标维修和报价制度,降低运工险的赔付率。企财险方面,一是依账承保,保全保户,增加保费收入;二是加强对非国有经济企业企财险的承保,完善其承保理赔办法,提高其业务比重;三是做好企财险的风险评估、验收承保工作,选择适当的保险费率;四是坚持查账制度和依账理赔,减少赔款中的水分。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效性
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是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是衔接前一阶段发展而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且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的要求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现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存在着明显差异。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
所以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从情感上入手,逐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信心、观察力和独立性,逐步使幼儿在体力、智力等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与小学是幼儿在接受教育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在教育、生活、管理、教学、规则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教学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在教学方面主要以游戏和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在玩中学会知识,而小学主要以课本、板书等主要形式进行口述上教学。
(2)教育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主要是从保教两方面相结合为原则,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以直接体验为主的教育,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而小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3)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在幼儿园里主要是靠老师、家长的教育、帮助和提醒中进行的,主要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反观小学他们就有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在幼儿园中幼儿在学习生活活动、自由活动、集中活动中度过的,相反小学就比幼儿园要来的严肃多了,集体生活、生活节奏上都要来的快。
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幼儿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认清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存在的差异同时,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有效性,我们应全面的安排好幼儿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真正切实有效的做好衔接工作。
(1)首先,我们应该锻炼好幼儿的身体,发展技能,逐步增强幼儿的体力。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体力,如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由活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等,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增加幼儿的体力,保证他们在小学生活中能够有更好的体力去学习。
(2)其次,要从终身的教育来看幼小衔接,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思、自我约束能力,发展幼儿的独立性。
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欲望和能力,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幼儿的实际交往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分享、协商和合作,比如我们要求大班的幼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玩玩具好后要归位等等,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最好的。
(3)第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在能力。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本身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伏能力和需要,因此,对于幼儿大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要适应小学的学习能力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培养,使幼儿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上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对大班的幼儿的影响较大,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幼儿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所以切实有效的做好幼小衔接是至关重要的。
(4)第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学会过集体生活。
在集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读写做好准备,克服一些不良现象,在集体生活中让幼儿遵守有关的规则,学会认真倾听,做出应答,培养幼儿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等。
(5)最后,认真做好家长工作。
有不少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性质了解不深,总认为孩子上学就应该学习汉语,拼音、识字、运算,这就导致了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多和家长沟通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我们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提高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识。
解决好幼小衔接的问题,是幼小双方的问题。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台,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幼小衔接工作的能更好的开展。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保证了幼小衔接的有效开展。
实践证明,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做好家长工作,努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安排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幼儿更快的融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 - 早期教育 - 2000(5)
[2]期刊论文 《在幼小双向互动中谈幼小衔接教育》 -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11(4)
[3]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教育内容有效地衔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自主锻炼能力,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数学思维模式的转变,还可以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总结了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的优化对策,为幼儿园向小学转变过程中的数学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对策
作为幼儿启蒙时期的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幼小教育中数学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过渡到了以正规的教学为主的学校环境,这对初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更需要小学、幼儿园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工作。因此,剖析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应对措施,既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有助于减缓幼小数学教育衔接的坡度与难度,使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一、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较为丰富,李小培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1]。栾萍萍2011年分析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小衔接的单向性、幼小衔接表面化和片面化和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2]。翁飞燕2012年以课程为突破点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3]。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
二、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教育现状
1.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缺失。
通常,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视,不管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积极主动地向小学教育形式上靠拢,而小学则缺乏这方面的准备,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单向性。一些小学低年级老师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关系不大,因此这种单向的教育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2.多数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幼儿园对幼儿的小学化教育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幼儿园幼小衔接班的幼儿学习任务跟小学差不多,如背诵课文、识字、做作业、算术等,而不是注重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本应该是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这种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性的素质,其中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说话能力、动脑能力、创造能力等。
3.低龄段的小学老师希望幼儿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各种知识
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进度快,幼儿易掌握,幼儿完成作业好,教学起来比较容易。
三、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问题
笔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几家幼儿园,发现在当前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背景下,本应在小学中出现的数学知识也逐渐提前到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家长达到他们的目的,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逐步将小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渗透到了幼儿园。尤其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为了能与小学接轨,将大量的计算内容带进了课堂。缺少了引起孩子兴趣的实物玩具、教具,急于求成的心态只追求短时成效,忽略了长远意义。孩子在幼儿园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是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等到上了小学后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数学课上,更难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将小学提前搬到了幼儿园,这种超前的教育模式对于幼儿教育毫无意义,对幼儿也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数学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模拟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带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之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设计游戏活动。好奇心、求知心是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来源,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动力。诸如在“认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语言、动作描绘相应的数字,让幼儿来猜,诸如“哪个数字立如笔”“哪个数字像耳朵”“谁像镰刀能收割”等,让学生来猜是哪一个数字,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记忆能力、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在教授“数的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废旧材料,设计成耐玩的学具,供幼儿选择、整理,让学生发现数的分和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难度系数低,利于幼儿参与,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积累操作经验,不但使幼儿在动手活动中得到了快乐,也为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数学习惯
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过渡,在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就需要让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听、看、模仿是幼儿园的教学侧重点,然而进入小学,课本知识更为重要。为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其二,培养幼儿的思考习惯。幼儿多比较感性,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直观,思维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而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幼儿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思考习惯的培养。诸如在“数的整理归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渐进式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诸如此类。这样渐进式的设问,能够促进幼儿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通过观察,幼儿能够更好地发现组合记录的异同点,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刺激他们主动思考,并拓展他们的横向思维。总的来说,只有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才能减轻其小学适应、融入的阻力,完美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三)做好数学知识衔接
小学一年级的很多内容,幼儿都没接触过,诸如1~20以内数的认数、认识几何形体、加减运算等。为了避免幼儿进入小学面对过大的阻力,影响学生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为幼儿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注重幼儿的体验。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去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在体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活动情境,站在幼儿的视角上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幼小衔接的关键数学概念。其二,加强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数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渗透数的基数、顺序、序数、组成等相关概念,并设计一系列的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数的概念。
(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幼小衔接同样也是学习能力的衔接,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避免进入小学幼儿存在过大的应激反应。不但要让幼儿学会,还要提高其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应该着力提高幼儿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一,听讲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专注、集中的状态,提高其课堂听讲效率与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速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二,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对图文、图形、数字的观察能力,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记忆效果。其三,思维能力。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学会思考,建立知识之间、经验之间、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做好融会贯通。
作者:黄以瑾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小培.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1,(8).
[3]翁飞燕.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关键词】幼小衔接;终身发展;学习体验;操作探索;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精神,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教育现状,正视不足,反思工作,提出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偏重于知识的衔接,缺少文娱性。表现为教材使用不规范、版本种类多、更换频繁、教育内容知识量大,幼儿过早的承受压力,使得个别幼儿在经历了三年的幼儿园学习后,萌发了厌学情绪。二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不全面、不细致,偏向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该从那些方面去做,如何做思考探究不够,幼儿园与附近小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交流、沟通太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为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打基础
该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把教育和研究工作放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考虑,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为全面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打基础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而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离不开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通过"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开放性思维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化和发展。
(三)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找出路
静宁一幼自创办以来历经五十多年,历来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但是,我们的衔接工作还是很肤浅,没有建立在幼儿在园三年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要在工作中推陈出新,积极创新,从而让更多的幼儿受益,更多的教师在教育实践及课题研究中少走弯路,促进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调查法、研讨法及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对象为大班幼儿,中小班幼儿参与研究,同时对幼儿园附近两所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原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后来的实验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工作,使研究成果更科学,课题组延长了研究时间,对最初的计划方案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本阶段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指导思想、设计教育方案、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师、家长统一了认识,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关键:即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上小学的愿望。
(二)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6月)
尽管幼小衔接实验的重点对象是大班幼儿,但为在实验中做好长期与全面衔接,我们从小班就开始着手,紧密结合幼儿园新教材,围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激发幼儿入学愿望"几方面进行内容设计与组织,开展"三养三培三亲"为载体的九项专题教育活动。即以形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展的生活习惯养成、道德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以提高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综合能力开展的教师培养、家庭培养、伙伴培养;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愿望为目的开展的亲身进小学、亲口说感受和亲手做内务的主题教育活动。
我园的幼小衔接教育除了专门设计和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活动外,还渗透于教师的每日工作和幼儿的每日生活,在生活与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任务,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新环境、新生活、新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三)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1月)
通过研究、总结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通过与小学的沟通,与家长的合作,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是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形成以研究成果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我们深深感受到,幼儿的学习是广义的、全面的,在各种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知探究活动中,只要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就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密切了与小学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儿童进入小学后的诸多不适应问题。
三是促使幼儿园创办了自己的教育简报;出版了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推动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尤其在本土化教材的开发利用,科学教育,美工制作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是积累了幼小衔接教育经验,形成了"静宁一幼大、中、小班养成教育细则",为幼儿园今后做好课题研究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我园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有些老师的教育论文、心得体会、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质量不高,发表的作品太少。二是建立的文档资料还不全面、不细致,没有将文字档案、电子档案以及活动剪影、活动录像等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对幼儿自理、交往、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以及规则意识、良好的习惯培养做的还不细、不深,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需进一步探索研究、改进工作。四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我们看到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下大功夫去研究、去改革。
本课题涉及范围广、层面多,须在理论上逐步提升,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有相当的耐力和理论知识积累,虽然我们的教师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提高自己,但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研究中继续学习提高,从而促进该课题研究向纵深、高精层面发展。我们的工作,尚有诸多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给我园的研究工作给予指导,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幼儿园各项工作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规程》。
[2]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3]《成功幼儿园管理制度全书》吉林摄影出版社,第四篇第五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稿件编号:201501060001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通讯作者:李敏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E-mail:lmycherry@126.com
[摘 要] 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家长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分别从北京市和邯郸市选取两所公办幼儿园,以大班儿童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对两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在家庭活动上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学校活动;男孩家长的参与度没有女孩家长高;地区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长的参与有所影响。
[
关键词 ]家长参与; 幼小衔接; 家庭活动; 学校活动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牵涉两个学段、事关学制的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一直备受各方重视。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申要“抓好幼小衔接”工作。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的学业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幼小衔接是否顺利,良好的衔接过程甚至可以使儿童拥有较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并与其今后的学业和社会成就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入学适应不良与低成就、辍学率相关,而早期学业上的失败会对儿童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作为第一次过渡经历,儿童的幼小衔接经验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到导航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和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本研究中,幼小衔接指儿童从在幼儿园接受基于游戏的学习环境,过渡到在小学接受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儿童的身份、学习地点、心理、认知、日常作息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儿童要面临来自认知和心理的种种困难。除了课程上的巨大差异,在幼儿园,大班儿童是环境中年龄最大的群体,对周围环境也相对适应;在小学,他们是校园里年龄最小的群体,周围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此外,还有班容量的变化、师生比例的变化、作息时间的改变等,也是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家长参与是一个随着研究深入不断拓展的概念,国外学者最初使用的是parental involvement,但现在更倾向于使用parental engagement。两者比较而言,parental involvement强调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由幼儿园和教师主导,家长参与是为了达成幼儿园和教师的教学和活动目的;parental engagement则以家长为中心,幼儿园和教师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和家长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从这一术语本身的变迁可以发现家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教育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家长参与更多还是parental involvement。已有研究针对家长参与的内涵和维度有不少讨论,比较经典的是爱泼斯坦(Epstein Joyce L.)的建议,她将家长参与划分为六个维度:家庭教养( Parenting),家长为儿童提供的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家庭环境;家校交流( Communicating),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志愿工作(Volunteering),主要指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例如家长学堂或家长中心;家庭学习( Learning at Home),指家长参与儿童的家庭作业等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决策决定(Decision Making),家长参与学校有关课程制定和活动决策方面的活动,培养家长的领导力;社区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the Community),指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和家庭活动,并为家长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虽然爱泼斯坦的分类很全面,但其模型是建立在西方学校和社会的基础上的,某些维度并不适用于中国。基于中国国情,何瑞珠将家长参与分为四类:家庭讨论、家庭监护、学校交流和学校参与。前两种属于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后两种属于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指发生在家中的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家长参与实践行为,如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与孩子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情,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等,具体包括家长介入、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作业参与等。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指需要父母与学校发生互动的参与实践行为,如参加家长会、志愿到学校服务等,具体包括家校会议、学校参与。已有调查发现,中国家长一般都倾向于参与家庭活动,注重在家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参与,而不太愿意参加学校活动。香港学者在综合了以上两种划分方式后,通过访谈总结出家长参与的六个维度:家长指导( Parent Instruction),指家长对儿童的直接指导,以促进儿童照顾自己的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家长讨论( Parent Discussion),指家长与儿童谈论一些有关小学的事情,例如教师和课程时间表;语言和认知活动(Language and Cognitive Activities),指家长参与儿童在家的学习活动,例如给儿童读故事书、陪儿童下棋等;家庭作业( Homework Involvement),指家长监督并帮助儿童完成家庭作业;家校会议(Home-school Conferencing),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参与(School Involvement),指家长作为志愿者或管理者参与学校事务。其中,家长指导、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家庭作业属于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家校会议和学校参与属于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家长自我效能感、家长个人经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等。
在众多影响儿童幼小衔接的因素中,父母参与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参与通过日常活动、学校活动、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制约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参与到儿童的认知活动和家庭作业中,那么儿童就倾向于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技能发展。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而家长除了可以在家中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外,还可以在幼儿园协助教师开展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经常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包括家长会谈、给家长寄信、打电话、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有家长的参与。本研究试图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一线和三线城市的幼儿园家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和河北邯郸市两个城市来做比较。北京市是我国一线城市,邯郸市是我国三线城市,两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同时,北京作为六朝古都,邯郸作为燕赵古都,均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对比两地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很有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北京选择了两所公办幼儿园,共6个大班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83.16%,其中有效问卷155份;在邯郸市同样选择了两所公办幼儿园,共4个大班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53份,回收120份,回收率78.43%,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家长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的问卷主要参考了香港学者刘怡虹修订的《中国学前家长参与量表》。根据前测,本研究对原来的问卷进行了修订和信效度分析。问卷的修订包括项目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在项目分析中,首先通过t检验分析法,将P>0.05和决断值小于3.000的题目予以删除;其次,通过积差相关分析,将量表中各题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小于0.40或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的题目删除;再次,本研究总量表的а系数为0.866,题项删除后а系数反而增加的题项有3道,均予以删除。最后,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共删除6道题。
在结构效度分析中,总共进行了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共删除l道题。然后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到四个因素。各因素具体题目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根据最后的结果,我们采用了修订后的家长参与行为量表,共17道题目。
修订后的问卷共包括四个维度:幼小衔接活动、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家园合作。幼小衔接活动主要指幼儿园和小学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入学准备活动,以及家长与儿童共同进行的帮助儿童做好衔接的活动,例如参加小学的宣讲会;家长讨论主要指家长在家与儿童分享自己的小学经历,帮助儿童提前了解小学环境,例如与儿童讨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语言和认知活动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些帮助儿童发展语言和认知的活动,例如教孩子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字;家园合作主要指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幼小衔接活动和家园合作较为侧重家长在幼儿园和学校的参与情况,主导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因此可以归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语言和认知活动、家长讨论主要是在家或校外展开的活动,以家长为主导,因此可归为家长参与家庭活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参与的总体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在家庭活动方面参与度较高( M=3.60,SD=0.78),其中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 M=3.86,SD=0.78),说明家长十分重视儿童入学认知方面的准备。家长参与度最低的是幼小衔接活动( M=2.72,SD=1.01),这也导致家长在学校活动方面较弱的参与度(M:3.17,SD=0.84)。将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和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家长在家庭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上存在显著差异( t=10.436,P=O.OOO<.Ol),家长参与家庭活动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参与学校活动。
(二)家长参与的地区差异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不同地区在家长参与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地区的家长在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家园合作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上,北京家长的参与度明显高于邯郸家长;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及其各维度上,邯郸家长的参与度要显著高于北京家长。
(三)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参与的差异
本研究综合考虑父母的学历、工作和家庭收入,生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Z分数,并将家长分成高、中、低三组。以SES为自变量,以家长参与情况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整体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和参与学校活动上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从各维度上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就语言和认知活动而言,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就幼小衔接活动而言,低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
(四)儿童性别与家长参与情况的差异分析
一项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联合研究发现,[23]相比于男孩,通常家长会花更多的时间陪女孩。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儿童性别在家长参与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儿童性别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整体和家长参与家园合作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童的家长比男童的家长在学校活动和家园合作上的参与度高。虽然在家庭活动上家长的参与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无论从整体还是各维度的平均数来看,女童的家长花了更多的时间参与家庭活动。
四、讨论
(一)家长更多参与家庭活动,而不愿参与学校活动
本研究显示,中国家长对家庭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不愿参与学校活动,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从本研究的各维度来看,家长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的得分最高,是家长参与度最高的家庭活动,说明家长十分重视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认知准备,因此会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文字、数学等相关知识内容,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有研究发现,国外的家长较多参与学校活动、参加学校的培训课程等,但家长和教师之间不会有太多的家访和电话通讯,但在本研究中,家长在家园合作上的得分仅次于语言和认知活动,说明中国家长十分重视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幼儿园布置的各项任务。中国家长参与度最低的是幼小衔接实践活动,这一方面可能是中国家长无法及时获取幼小衔接活动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幼儿园或小学没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相应的幼小衔接活动。
(二)家长参与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属于一线城市,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本研究所选取的两所幼儿园分别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和市级示范园,家长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大多数在本科及以上,家庭月平均收入多在15000-20000元之间。邯郸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该市常住人口917.47万人。本研究选取的该市两所幼儿园,其中一所被评为省级示范园,家长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所属市级示范园,园所规模不是很大,仅有一个大班,家长多是个体户。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其家长多是大专和本科学历,也不乏初高中学历者。从家庭月平均收入来看,2000-8000元/月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但也不乏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这两个地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显著差异( t=10.104,P<O.Ol),北京地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高于邯郸地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方面,北京家长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度上达到了显著水平。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技能,间接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北京地区家长的高学历背景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差异现象。在家长讨论活动上,虽然两地家长的参与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邯郸家长在这一项上的得分高于北京家长,说明邯郸家长在经验分享上做得相对更多一些。
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方面,邯郸家长的参与度较高,无论是整体还是各维度均达到了显著差异。这一方面说明邯郸地区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较为充分;另一方面说明邯郸地区的家长更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希望能从教师和幼儿园得到支持和指导。
(三)女童家长的参与度相对高于男童家长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女孩家长在各项活动上的参与度均高于男孩家长,在家园合作上更是达到了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在女孩身上倾注了更多精力。两个地区分开来看的话,北京地区的情况跟整体情况一致,在家长讨论活动上达到显著,说明在家里家长对女孩有更多的对话和分享活动。邯郸地区的情况则略有不同,男孩和女孩的家长没有在任何活动的参与上达到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对待男女孩并无太大差异,但从各项得分来看,在家庭活动上,男孩家长的参与度较高;在学校活动上,女孩家长的参与度较高。
(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长参与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长参与度呈正相关,[冽家长学历与其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呈正相关。在本研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从事后分析结果看.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在幼小衔接活动中,低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除了高SES家庭家长的参与度较高外,一些非优势群体的家长也会腾出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大化的参与,如一些低SES家庭的家长会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积极鼓励和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而分地区来看,在北京地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在邯郸地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取样造成的,样本同质性较大,但从各维度事后比较来看,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上,高SES家庭家长的参与度显著高于低SES家庭的家长。
总之,幼小衔接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他们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家长的参与和辅导。无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无论儿童性别,家长都应加强参与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由于取样受限,因此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研究结论,后续研究不仅要扩大样本量,而且应在儿童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家长进行跟踪研究,进一步探索哪些幼小衔接活动是有效的,对家长和儿童的帮助最大,以及家长最需要哪些专业支持,以为促进家长参与提供切实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N].新华教育网,2012.
[2]Chan,W.L.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parents and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2,182(5):639-664.
[3]Vecchia, L.D. Preschool Throung First Grade Transition Interventions: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Impact on Students[J].Wilmington University: Delaware,2011.
[4]Vennam,U, et 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rajectores and Transitions:A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Andhra Pradesh, India[D].University of Oxford,2009.
[5]袁千,幼小衔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Einarsdottir,J.Icelandic Children´s Early Education Transition Experiences [J].Early Education&Development,201 1,22 (5):737 - 756.
[8]EU-Agency and R.G.O. Early Years Transition Programme[R].Cologue/Germany,2010.
[9]Ferlazzo,L. Involvement or Engagement?[J].Schools, Families&Communities,2011,68(8):10-14.
[lOlPushor,D. Parent Engagement: Creating a Shared World[J].Ontario Education Research Symposium,2007,(1):18-20.
[ll]Epstein,J.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Schools[M].Oxford: Westview Press,2011.
[12]Ho,S.C. Parent Involvement: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and Explanations[J].EducationJournal,1995,(23):39-68.
[13]Lau,E.Y.H., H.Li,&N.Rao.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 (1):95 -113.
[14]Huntsinger,C.S.&P.E.Jos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different cultur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15]Lau,Y.H.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nese Parents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Dl.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1.
[16]Dockett,S.&B.Perry. Transitions to School: Perceptions,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M].Sydney:UNSW Press,2007.
[17]Booth,A.&A.C.Crouter. Disparities in School Readiness[M].New York&London: Taylor&FrancisGroup,2008.
[18lSheridan,S.M., et al.A randomized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arent engagement on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Jl.School Psychology,2011,49(3):361-383.
[19]Iruka,I.U., D.R.Laforett,&E.C.Odom.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family investment and stressmodels and relationship to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across five cultural groups [J].Journal of FamilyPsychology,2012,26(3):359-370.
[20]La Paro,K.M., R.C.Pianta&M.J. Cox. Teachers´ Reported Transition Practices for Children Transi-tioning into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J].Exceptional Children,2000,67(1):7-18.
[21]Rous,B., et al. Practices that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public preschool programs: Results from aNational Survey[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0,25(1):17-32.
[22]Lau,E.Y.H., H.Li&N.Rao. Explor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years educ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Early Parental Involvement Scal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Years Education,2012,20(4): 405-421.
[23]Baker,M. and K.Milligan. Boy-girl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time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threecountrieslJl.Canad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ch,2013.
[24]Wildenger,L.K. and L.L.Mclntyre. Family Concerns and Involvement During Kindergarten Transi-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0,20(4):387-396.
[2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统计信息网,2014.
[26]邯郸市统计局.邯郸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27]Bourdieu,P.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A].In J.Karabel and A.H. Halsey (eds.).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大班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0-01
幼儿大班是对幼小衔接所设置的过渡期,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完善幼儿大班教育模式有助于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模式转变,增强学习适应性。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目前我国的大班教学出现片面性、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因此,探究幼小衔接理念下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点。
1 幼小衔接理念及其断层分析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向小学转变的过渡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转变的准备阶段,幼儿大班的作用就是起到这样的缓冲效果,使幼儿能够在读小学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以游戏为主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较粗浅。而小学教育是以严谨、抽象的课程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是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同,幼儿园教学主要是每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其他时间属于灵活的活动时间,而小学教育则是每天保证4~5个小时上课,同时每节课45分钟。最后,是要求的学习能力不同,幼儿园教学是以形象的模拟和玩游戏使学生掌握知识,而小学则是以重复练习获取知识。
2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班课程设置过于片面化、形式化等,导致了大班不能起到幼小衔接的缓冲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班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包括在课程内容、教课形式等方面。大班教育出现的普遍问题是过于重视形式的过渡,而忽略了实质的衔接。目前的大班仿照小学的教育模式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阶段。导致只有效率没有效果,虽然严格按照上课时间、增加了课程量等,但是到了小学还是不能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其次,大班的课程设置知识量较多,学生真正进入小学以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在接触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时,出现学习能力下降,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班提前对学生进行小学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其提早接触小学的知识,促使其提高对小学课程学习的适应性,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最后,仅重视学生的生理变化,不重视心理及实际学习习惯的调整,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下看待问题。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存在交叉重合,因此,应真正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过程设置相应的大班教育模式。
3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相关建议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的主要问题,针对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3.1 重视系统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量的增加
目前的大班教学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过于注重课程量的增加。出发点是通过提前进行小学课程的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小学前接触到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增强其适应性。但是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进入小学后,因为已经学过部分知识,而出现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失去对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而在后期出现未学到的知识时,不能充分掌握;另一方面,单纯增加知识量,不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善。这导致的结果是,使用幼儿园松散的教育方式传授小学系统严谨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形成错误的知识体系。从而进入小学以后,较难改正原来掌握的不准确的知识,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应该注重全方位的培养,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改进,使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同时,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真正做到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2 去形式化,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前的大班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与小学教育模式的吻合,普遍在形式上争求与其相似,比如上课时间、课程知识等等。但是这样的模式往往容易使大班没有起到相应的过渡作用,反而使学生提前进入小学,幼小衔接的断层更加严重。
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种小学前的准备教育相比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培养幼儿的坐姿、握笔的姿势、根据铃声上下课、形成上课规律等。另外应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加强幼师的培训,使其在大班教学时摆脱松散的教学方式,而是传授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
3.3 培养学生自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方式是每个学生有一个教师一个培育员,专门对幼儿的衣食住行进行全方位的看护。而小学只有几个任课老师,每天只在讲课时间见面。学生在小学出现的问题都应该学会自己解决,独立思考。因此,在大班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独立生活、独立完成任务等。
4 结语
提高学生在幼儿园向小学的转变过程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为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打好坚实的基础。幼儿大班在幼小衔接中起到过渡作用,应去形式化,真正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入手,构建完善合理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沙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