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政治逻辑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政治逻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治逻辑论文

篇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师资水平、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等因素,造成高职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致使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缺乏大量的网络技术专业的蓝领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高职院校中众多的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这一偏差致使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实际培养效果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存在很大差距,致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

(1)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存在问题

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以及教学形式等需要改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内容缺乏弹性,合理的选修课目设置较少或是缺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意愿、爱好选修课目。

(2)对高职网络技术型人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网络人才不相适应。

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训练强度不够,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理解、操作及创新能力不够;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如团队精神、开拓精神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培训,因而造成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3)现有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教学中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课程内容滞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价值较小,实训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就业中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而失去就业机会。当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方面是参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带有浓重的本科教育痕迹,或是对本科培养方案的简单缩略;另一方面是参照中职教育培养方案,过多强调实践操作而忽视基本的、必要的理论学习,致使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强。通过对众多高职院校办学情况和市场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表明,现有的沿用本科模式的专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的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将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且也制约了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2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方面有完善的国家资格框架支撑。这个国家资格框架既规范就业市场、监督劳动就业行为,也约束高职院校规范培养人才的行为。我们国家也日益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在就业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已开始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成为学生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2.1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于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好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决定了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作为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2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书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就业,职业资格证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学生就业中分量越来越重,是学生就业的基石,在高职教育中实行专业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尤为重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岗位要求紧密配合,能更精确、更直接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内容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使之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适应,形成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同是判定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符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更是就业导向呼唤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提倡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应该成为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为此可以在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认真做好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2)在教学实施中尽可能将网络技术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融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此外还要根据证书考试的要求进行全方面的技能训练,以使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得到锻炼。

(1)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能适应实际生产、提供服务和管理基层的高层次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用人单位需要能工作、生产和操作在第一线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而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就应面向基层、面向用人单位,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以职业能力为定位,突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特点。

社会对高职毕业生最突出的要求就是具备职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方向应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立足于从岗位职业的要求出发,准确定位,确定课程体系主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使学生更好地就业。坚持双证书教育模式,在人才养方案中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增强实训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增加选修课,突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衡量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不是格式化教育,而是职业导向性教育,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企业和学生特殊要求来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比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可根据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方向或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选修,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以此实现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

(4)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

篇2

关键词:ASON总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应用演进策略

引言

随着IP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由于IP业务流量和流向的不确定性,对网络带宽的动态分配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IP业务的特点,光传输网络开始向支持带宽动态灵活分配的智能光网络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应运而生。ASON网络是由信令控制实现光传输网内链路的连接/拆线、交换、传送等一系列功能的新一代光网络。ASON使得光网络具有了智能性,代表了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方向。

ASON的主要优点有:动态地分配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快速的在光层直接提供用户需求的各种业务;降低了运营维护费用;高效的网络管理和保护技术;便于引入新业务。

一、ASON的总体结构及关键技术

在ASON得分层体系结构中,ASON由传送平面(TP)、控制平面(CP)、管理平面(MP)组成。三个平面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传送平面负责在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的作用下传送业务;控制平面根据业务层提出的带宽需求,控制传送平面提供动态自动的路由;管理平面负责对传送平面和控制平面进行管理。

ASON的最大特色是引入了控制平面。控制平面是ASON的核心,主要包括信令协议、路由协议和链路资源管理等。其中信令协议用于分布式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拆除等管理;路由协议为连接的建立提供选路服务;链路资源管理用于链路管理,包括控制信道和传送链路的验证和维护。

控制平面的核心功能是连接控制功能。在ASON中,连接不再是全部由管理层控制实现的固定连接了。它有三种类型的连接:交换式连接(SC),永久连接(PC)和软永久性连接(SPC)。控制平面的另一关键技术是网络拓扑和资源的自动发现。主要包括自动邻居发现(NDISC)和自动业务发现(SDISC)。自动邻居发现协议是要解决光网络中对新增节点的自动发现以及处理问题。而自动业务发现是要解决对新发现的节点的业务功能的确认问题,通过业务发现,相邻网元能够了解每个网元提供的业务和确定可选的接口。

信令、路由和资源发现是实现ASON的三大关键技术,而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实现光网络智能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光网络智能化的进程将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

二、ASON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ASON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实际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国际和国内的ASON标准化方面有了显著进展,ASON产品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了ASON网络的试验和建设。

负责ASON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国际标准组织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T)、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以及光互联论坛(OIF)。ITU-T是从整体结构的角度研究智能光网络。它提出了ASON的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以及信令、路由、自动发现等系列建议,还对保护恢复、连接允许控制、管理平面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目前,ITU-T的研究方向是继续加强G.8080,逐步解决多层的呼叫和处理问题,解决多层情况下的路由和信令问题;在信令方面,主要针对呼叫和连接分离情况下的信令流程,研究信令流程对控制平面的可靠性、业务优先级、重路由、保护和恢复等方面的支持;在路由方面,主要考虑控制平面对路由互联的策略、路由和保护恢复方面的问题以及多层的路由问题;在自动发现方面,对ECC发现消息格式进行扩展,提供层邻接发现的附加程序。IETF的主要工作是定义用于智能光网络的控制协议。它提出了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的一系列标准草案,包括信令协议(RSVP-TE/CR-LDP)、路由协议(OSPF)、链路管理协议(LMP)等。目前,IETF正在讨论有关链路管理(LMP)、基于GMPLS的网络保护恢复以及域间路由等方面的标准草案。OIF主要关注的是IP客户端,OIF已经规范了智能光网络的用户接口(UNI),用于各光网络节点互连的网络接口(NNI)尚在进行当中,E-NNI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目前,OIF一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完善UNI2.0,包括连接和控制的分离问题、多样性路由的双归属问题、无中断的连接调整操作、1:N的信令保护、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对G.709接口的支持以及UNI接口的发现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OIF还将进一步完善NNI1.0,完善E-NNI接口的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对ASON技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和经济性分析,并着手ASON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目前,ASON组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接口规范不完善,无法实现多厂商设备的混合组网;域间保护恢复技术还不成熟;支持UNI的客户设备较少等。这些问题有赖于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产品的不断成熟。

三、智能光网络的演进策略

智能光网络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突出的优势,是构建新一代光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根据自身业务和网络发展需要,合理的引入和开展新业务新运营模式,逐步向智能光网络演进;要保证与原有网络设备的良好兼容和业务的平滑过渡。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巨资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SDH和WDM网络,它们承担着的骨干网络的信息传送任务,这些网络不具有智能。鉴于此种情况,在发展ASON网络的策略方面,可以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在现有网络中引入智能光网络集中控制系统,向外提供标准的UNI接口,实现流量工程和带宽按需自动配置。可以在现有光传输网的层面选择几个核心大节点配置大型交叉连接系统,这种方式可以首先屏蔽现有网络的多厂商环境,构建一个基于网格状网的灵活、强大的智能核心层,或者保持现有传输网不做变动。第二步:待智能光网络技术,特别是NNI信令协议最终实现标准化,例如GMPLS/G.ason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可以在网络中建立信令机制。对于传统网络的带宽配置仍可以继续由集中控制系统来实现。可以说未来两种方式将并存,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全网的端到端配置。如果最终全网实现了GMPLS/G.ason,网管系统将演变成网络资源的管理监控系统和业务的政策服务器,提供诸如网络性能,故障处理和资源监控等功能,将继续在未来智能光网络中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ASON技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光传输网的体系和功能,为光网络的发展带来一个质的飞跃。然而,ASON从一个概念发展到成熟应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相关组织加快研究,尽快完善ASON标准,需要设备厂商生产出成熟可靠的产品,需要运营商谨慎、积极地探索网络的应用。随着ASON标准化进展的加快和ASON设备的进一步成熟,ASON即将步入实用化阶段。现有光传输网向ASON网络演进是光网络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成熟,ASON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健学,智能光网络及其研究进展.

[2]徐云斌.ASON标准化研究进展.

[3]王丽霞.2005年ASON技术发展总结.

[4]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篇3

关键词:《尘埃落定》;民俗文化;民俗特征;价值

随着作家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和作家创造力的多元发展,在现当代文学中涌现出了彰显本土地域文化的作品。文学作品因其创作背景、民俗文化、生根土壤的迥异而被烙上了地域的烙印。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学作品,但同时也使进行彰显本土地域文化作品创作的作家们带上了地域的标签。以莫言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以山东为创作的土壤,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齐鲁文化的特征。以路遥、柳青、魏纲焰、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儒家文化色彩及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立足于陕西农村,创作出了大批具有陕西乡土气息的小说,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作品皆在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藏族作家阿来、扎西达娃为代表的藏域作家群,因其对汉、藏文化的通透,为未曾涉足藏域的汉族读者诠释出了藏族的异域风光:森严的土司制度、呼风唤雨的喇嘛、顺从的奴隶、阴冷的官寨等,如阿来的《尘埃落定》。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作者增添了了较多的藏域民俗文化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底蕴,最终使其成为一部极富民俗风情的佳作。

一、《尘埃落定》中的藏域民俗

民俗文化早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谈及阿来及其作品《尘埃落定》时,笔者不禁联想到了神秘古朴的藏域文化、传统特殊的藏域民俗、富有异域特色的藏域风情。本论文将从小说《尘埃落定》中的民俗事象中来深刻体会小说中鲜明的民俗文化特征。

《尘埃落定》的故事背景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实行土司制度,该种制度下,土地及当地人民由土司世袭。麦琪土司是其中之一。麦琪土司拥有广阔的土壤,宏大的官寨及众多的家奴。官寨属于土木石结构的建筑,一般修建五层,高达20米左右。在官寨生活的人,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居住在不同的楼层,土司及其家眷住在第三层,每层都设有很多房间。同时,各楼层还设有木质的走廊,方便人们往来、通行。在走廊上还设便于通风、遮阳的木窗。麦琪土司有两个儿子,被视为土司继承人的大少爷及天生愚笨的二少爷。作为土司继承人在家族管理、领土斗争、战略方针等方面则有较大的发言权及决策权。在土司制度下,人一出生便分出了贵贱。土司对于当地生活的百姓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还可以买卖。在土司眼里,家奴即是牲口,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甚至还专门设立了行刑人,处罚触犯土司制度的百姓。

在土司制度的统治中,在一般情况下,婚嫁习俗遵循“门当户对”的准则、遵循妻凭夫贵的原则。傻子二少爷十三岁便有了内侍桑吉卓玛,而当内侍桑吉卓玛爱上了银匠曲扎时,她为了获得婚姻的自,不惜以自身的身份地位为代价,由以前地位较高的内侍沦为地位低下的厨娘。而麦琪土司的二太太,是出生于汉族的,而其婚姻是起始于她被商人作为礼物送给麦琪土司,这是多么的富有悲剧色彩!就连贵为茸贡土司女儿的塔娜也成为了婚姻的牺牲品,为了母亲权力的延续,为了为母亲换取可以度过难关的粮食,嫁给了天生愚笨的傻子二少爷。

在《尘埃落定》中所描述的康巴地区,手工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小银匠曲扎就凭借着其精妙的手工技艺博得了土司的厚爱,及少女的芳心。傻子二少爷的内侍桑吉卓玛被曲扎精妙的手工技艺所吸引,并最终心生爱慕之情。为了组建为人们所认同的婚姻,不惜放弃了地位较高的内侍的身份,屈身为满脸锅灰的厨娘。足以见得,土司制度下,手工艺发展已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体悟那一时期的民俗文化方能领会故事中的人情美。

二、《尘埃落定》中的民俗文化特征

1、官寨象征着符合礼数要求的意象

官寨是四十年代康巴地区的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它采用封闭的构造,将自己的居所、院落一层层的包围起来,从这一点就体现出了农耕时代的特征。官寨属于土木石结构的建筑,一般修建五层,高达20米左右。各楼层还设有木质的方便人们往来、交流的走廊和遮阳、通风的木窗。在官寨中生活的人,也依据尊卑之序,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居住在不同的楼层。土司及其家眷住在第三层,家奴则住在底层。在《尘埃落定》中,麦琪土司及其家眷一同居住,二少爷的内侍桑吉卓玛在与银匠曲扎成婚后也同其一起居住了。这种以家为单位进行居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血缘关系的注重。而按照尊卑之序来居住在不同的楼层则体现出了土司制度下,人们对于礼数的重视。因此,在《尘埃落定》中,民居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成了展现人们身份尊卑、表达人们思想的事物。

2、妻凭夫贵的婚嫁观念

婚礼在土司制度的统治中,在一般情况下,婚嫁习俗遵循“门当户对”的准则、遵循妻凭夫贵的原则。傻子二少爷的内侍桑吉卓玛为了获得婚姻的自,不惜以自身的身份地位为代价,由以前地位较高的内侍沦为地位低下的厨娘。而身份的麦琪土司的二太太,也因被商人作为礼物送给麦琪土司,摇身一变成为土司太太,其身份地位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了身份尊贵的“上等人”。由妻凭夫贵的婚嫁观念可以体现出土司制度下,男人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女人就如同男人的附属物一样,不能自我主宰命运,充满着悲剧色彩。

3、手工技艺是社会生活水平发展程度的象征

手工技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尘埃落定》中所描述的康巴地区,各个土司都得以繁荣发展,土司们生活的奢靡而又富足。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唤醒了人们更广泛的追求,追求更加有品质的生活。因此,手工技艺在此刻得以空前发展。

而具有手工技艺的人也广受欢迎。小说中小银匠曲扎就凭借着其精妙的手工技艺不仅博得了土司的厚爱,还得到了少女的芳心。傻子二少爷的内侍桑吉卓玛被曲扎精妙的手工技艺所吸引,并最终心生爱慕之情。并不惜放弃了地位较高的内侍的身份,屈身为满脸锅灰的厨娘。而由银匠手工技艺得以发展的现象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较高,人们有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三、《尘埃落定》中民俗文化的价值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实践,而民俗文化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作家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创造力的多元发展使其民俗化创作倾向也愈发明显。而在感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去解读小说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

1、现代文明的引入以及旧文明的衰落传递着土司制度瓦解的信息

《尘埃落定》中,作者以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西北部阿坝地区为叙述背景,通过麦琪土司由盛转衰的家族史,揭示出了土司制度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图景,展现了阿坝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小说中介绍了土司规模宏大、戒备森严的官寨及在官寨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份高低如何来居住,而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发展史中是普遍存在的。手工技艺、、婚丧嫁娶、家庭文化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然而,在《尘埃落定》中,我们目睹了土司制度下,繁荣昌盛、生机勃勃、手工艺技术高超、开采挖掘技术纯熟的景况。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传播梅毒的唱戏班、种植鸦片等现象。而梅毒的传播及鸦片的种植预示了汉文化的入侵。这一方面突出了藏文化的衰落,另一方面预示着现代文明的来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代在不断发展,旧事物即将被新的事物所取代。作者把《尘埃落定》中土司制度的残酷、腐朽、落后展现的淋漓尽致,预示着土司王朝即将覆灭。《尘埃落定》犹如一部史册,向我们讲述了土司制度发展与衰落。因此,细读《尘埃落定》的民俗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2、民俗文化事象融入小说中,增强了可读性及趣味性,彰显地域特色、人物个性

《尘埃落定》是一部描述上世纪四十年代康巴地区土司制度发展史的小说,作者阿来把这大变革浓缩展现在麦琪土司家族中。《尘埃落定》的民俗描写,使得小说事件得以自然发展,还有助于引导读者理解故事情节,通透故事内涵。在《尘埃落定》中,作者引入了一系列民俗事象:官寨、婚俗、手工技艺、诅咒、等,这使得小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增强。同时,作者还善于捕捉典型事件以及典型人物的描写。《尘埃落定》中,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来推进故事发展,如内侍桑吉卓玛爱上曲扎、汪波土司的诅咒、翁波意西的预言等。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典型人物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在《尘埃落定》中作者基于对于人物语言、言行、心理深刻的领悟,及对生活中的民俗事象的把握,使得人物大多刻画的有血有肉、逼真形象。作者阿来在突出人物性格时,融入了民俗材料,使人物刻画的生动饱满、鲜活有力。傻子二少爷是作者阿来在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人物。麦其土司二少爷与生俱来在语言、行为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所有人都把他当作傻子对待,把他当成同情的对象。傻子二少爷便生在一个未受土司制度约束、规范、调教的环境中,让他的心智得以自由、无忧无虑的成长。也许正因为二少爷从小生长在了一片未受土司制度调教的净土才造就了他日后的大智慧。在大少爷用武器扩充领土,在边界建立战争的堡垒时,傻子二少爷却选择建立开放的商贸市场,用智慧赚取了金钱和拥戴。在各位土司还在畅享奢靡、堕落的土司生活时,傻子二少爷却预感到了土司王朝的覆灭,请来了唱戏班,为各位土司筹划了“土司们最后的节日”的聚会。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2]黄书泉.论《尘埃落定》的诗性特质

篇4

关键词 俄罗斯文化 深层结构 特征 理论旨趣

中图分类号:G1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80

0 前言

19世纪末俄罗斯出现了白银时代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被誉为最具俄罗斯气息的体系,因此可以说白银体系建立期间,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种影响力在今天也在不断发酵,所以白银体系对俄罗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特征的探索不仅是时代性、民族性的理论诉求,同时也是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理论依据。

1 俄罗斯文化中的二次元结构

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与其地理因素是分不开的,首先从地理位置分析,俄罗斯横跨亚欧两大板块,在东西方相连之间,辽阔的俄罗斯区域居住着多种民族,因此俄罗斯文化中就出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结构的属性,而在这两种文化属性的交往过程中,既有相互吸收也有对立冲突,而这无疑不决定了俄罗斯文化的多样性与兼容性的结构。①因此虽然白银体系不同于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思想,但是他们仍然同意地理因素与自然界对文化的影响,其认为地球不同区域的人类,接受的自然赐予不同,水、光、热、疾病以及灾难都赋予了不同区域人类的不同特点,而这些特点自然是受外界影响产生的,影响因素的总和就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气质。此外俄罗斯的沙波瓦洛夫也指出,俄罗斯的地理特点,为其民族心理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但是这种前提条件的创造,还存在一定的附加条件,如民族意志以及个人努力等,但不可否认的就是俄罗斯在创始之初,受到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挤压非常严重,这无疑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就产生了俄罗斯文化的二次元结构,这种二次元结构的发展,一方面为俄罗斯文化赋予了一定的矛盾性与文化张力,另一方面也使俄罗斯渐渐的呈现出了两极化和复杂化的特性,因此可以说是二次元结构为俄罗斯文化奠定主弦律的基调,其对于日后俄罗斯社会风俗、民族习惯以及经济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民族性的二次元结构分析,民族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其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基因关系,换句话说民族性正是建立在文化遗产、文化活动、文化期望基础上所衍生的一种民族结构。②因此我们从现下俄罗斯民族发展观念以及其对沙文主义的态度上都可以发展其特有的二次元结构特征。且从俄罗斯的国家观念分析,其是非常崇尚个人主义的,完全无视政府主义,这一点我们从俄罗斯的社会人士以及政治主脑就可以看出,其非常反对极权统治,因此俄罗斯多数人民都是无政府主义,在俄罗斯这片国土之中,真正关心政治的人少之又少,所有的居民都以经营自己为主,因此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俄罗斯的国家观念是女性化的,他们并不热爱权利,他们只是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统治者的身上。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官僚国家,也是一个集权性国家,从他们的政治手段就可以知道,他们动用了一切力量来武装自身的机械,而这无疑就是二次元结构的一种矛盾对立。其次从民族文化的趋向性分析,其崇尚民族主义,反对沙文文化,但同时他们又是最具沙文文化的国家,其认为欧洲文化已腐,自身具有解放其他民族的使命,这又是一种二次元结构的对立思想。

2 俄罗斯文化中的宗教意识

俄罗斯是一个宗教意识非常强的国家,可以说这种宗教文化几乎渗透到了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宗教是最吸引人,也是最能引起人关注的话题,因此当我们置身于俄罗斯国家的城市之中,无论是小酒馆、汽车站、还是集市、公园,都会发现宗教话题无处不在,他们喜欢谈论上帝、也喜欢谈论救世主。③对于此白银体系认为,东正教是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最深的宗教,在东正教中既有正统性和末世论的结合,也有灵修和圣徒的强调,还有对神性与人性之间的理解,而这无一不渗透到了俄罗斯的文化之中,就如弗洛夫斯基所说,俄罗斯人受洗是其精神上的一种觉醒,由此可以看出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民族而言,对于国家社会、民族以及思想都具有很深的影响,而这也是其他宗教无法与之比拟的。而同时也正是这种宗教意识,决定了俄罗斯文化无处不蔓延着一种宗教气息。

首先白银体系指出,俄罗斯文化具有很强的神圣意识,而这种神圣意识无疑与宗教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在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反教会思想不断兴起,在这其中以虚无主义和虚空社会主义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其虽然是一种反教会思想但还是从宗教思想出发。且以受洗为例,这虽然是属于一种基督教思想,但同样是一种宗教思想的渗透,同时不得不说的就是俄罗斯文化的苦难意识,俄罗斯人信奉背着十字架的基督,这也是宗教文化的体现。其次俄罗斯文化之中,具有很强的精神性特征,其崇尚理想、崇尚救世普及,也崇尚自我精神,而这些无一不在俄罗斯的知识分子身上体现,他们重视精神反对物质,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集权统治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精神的压迫,迫使人们不断幻想精神上的自由,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受难意识的再造,这一点在东正教中就具有很深的解读,为此也有很多白银体系试图从宗教之中,探索出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最后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很强的平均主义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其实与俄罗斯的村社传统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无论是白银体系哲学还是民粹主义,对村社文化传统都极为重视,其将村社赋予了田园式的梦幻色彩,也将其视为公平的裁判者,是灵魂与精神的起点,但同时村社中最重要的一种职能就是宗教职能,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但是平均主义观念无疑为俄罗斯文化赋予了更多的期许。

3 俄罗斯文化中的使命意识

在探究俄罗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特征时,使命意识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这种使命意识在俄罗斯文化中也是具有双重性的,从理论方面分析,俄罗斯文化追求民族文化和精神价值,但是从实践上分析,俄罗斯文化注重生存方面的探索,但无论怎样,这种使命意识在俄罗斯文化之中贯穿始终,可以说从贫民到贵族,从知识分子到底层工人,再或者哲学艺术品都蕴含着强烈的使命意识,而这种使命意识在白银体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w现,其都为自身树立了一个朝圣者的形象,因此使命意识不仅体现在了个体之中,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一种代表。④

产生这种使命意识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白银体系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地处于东西方的交汇处,且其文明历程的形成也比较晚,在这种情况下,其经济、政治、军事无不受到了双重性的挤压,因此俄罗斯民族的危机意识就会比较强,这种危机意识也就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渐渐的转化成了使命意识,而这无疑为俄罗斯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信念支撑与动力源泉。其次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压力,使俄罗斯民族认为,自身是神的选民,一切的苦难只是为了造就自身成长,自身终将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终结者,因此自身具有特有的救世责任与济世救赎的使命。最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俄罗斯民族也认为自身的文化是最与众不同的,且是最优秀完美的,完全可以凌驾于欧洲历史文化之上,这一点我们从俄罗斯的建筑物以及雕塑、图腾就可以看出,以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例,其教堂上的十字架凌驾于莫斯科整个教堂之中,正是其救世力量的一种彰显,且从现下俄罗斯的外交地位分析,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与政治力量在世界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很多西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俄罗斯无疑在二战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几乎是以俄罗斯的一己之力颠覆了整个欧洲战场,而这些无疑是其文化之中使命意识的指引。

4 俄罗斯文化中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也是俄罗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提出就是从俄罗斯民族开始的,可以说其从根本上就不喜欢任何政权,并且把政权看作是恶势力的根源,同时他们也不喜欢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但是这并不代表其追求民主,其同样推崇极权主义。⑤因此从这一点分析,其社会意识既与东方国家的无条件服从不同,也与西方的民主制度有本质的区别,但不能否认是,社会意识对俄罗斯文化有本质的影响。首先从其社会变革方面分析,俄罗斯的社会变革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期间,俄罗斯的繁荣与强大可以与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媲美,但是这种变革的推动力量却是社会中的底层人民,在社会意识的指引下爆发,一旦时机成熟就成为坚不可摧的力量,而这种现象在俄罗斯社会的数次变革中都得以体现,因此可以说社会意识与俄罗斯民族性格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同时俄罗斯文化社会意识的形成,与东方民族的质朴勤劳有着共同特性,也与西方跃进式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关系,在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彼得大帝的社会改革,其不断扭转了俄罗斯整个落后的局面,也实现了俄罗斯经济、文化、教育的进步,虽然手段比较强硬,但是却为俄罗斯呈现出了全新的社会面貌,这就是俄罗斯社会意识的体现。

5 总结

综上所述,对俄罗斯文化深层结构特征的探索,其理论旨趣就在于对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寻找,同时只有注重民族文化传统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能避免民族文化根基的断裂,这也是今天我们需要借鉴的。

注释

① (苏)赫克(JuliusF.Hecker)著.俄革命前后的宗教[M].高骅,杨缤,译.学林出版社,2013

② 叶夫多基莫夫(PaulNikolayevicEvdokimov).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M].学林出版社,2013.

③ (俄)尼・亚・别尔嘉耶夫著.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M].邱运华,吴学金,译.东方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问题分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64-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之一,思政课在现实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有效性、科学性一直是关注及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突破与提升,始终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我们从教学实践出发,紧密联系高职思政课的实际,认为要重视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握问题的基本脉络,以此来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进一步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结果的一大体现。然而,如何把这门课程开设好,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这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认识的根源,这也是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即学生对课程价值及意义的认识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采集学生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基本上是90后的青少年,这一代学生的成长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更是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若要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牢牢烙印在学生的心里,就必须追本溯源,回归到教学对象即学生本身。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采集学生相关的信息,经过分析进行处理,使课堂教学做到是“有备而来”。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查阅相关资料、档案了解学生的情况;运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掌握他们问题所在;运用相互交流法与学生直接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予以足够的尊重和耐心;运用分类整理法,将每一个现实的学生现实的问题分门别类规整好,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总体上把握学生问题的趋势。

(二)建立问题体系

基于思政课教学有效实施的需要,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事先建立问题体系,这样将更有助于课堂上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信息与新的突破。针对建立问题体系的需求,可以从时间维度和教育对象这两方面来考虑。首先,从时间维度看,分为“结束性问题”“现实性问题”“发展性问题”。“结束性问题”通常指学生在已有结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行为等状态;“现实性问题”通常表现在处于现实社会与校园环境之中,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等状态;“发展性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未来即将面对的成长过程中,以个人发展为主旋律的相关问题。其次,从教育对象视角来看,侧重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的“横断面”,突出表现在:学生的生活状态如何、学习态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家庭关系如何、还有诸如如何看待社会不良现象、如何面对时尚潮流、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如何确定未来人生目标等,这些都将是建立问题体系的依据。对思政课教学对象的问题有了基本认知之后,要落实的是如何有效建立问题体系。主要着重三点:第一,要充分利用采集的问题;第二,要将所发现的问题,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三,建立问题档案,形成规范的问题库,便于系统加以解决。

(三)了解教育对象问题现状

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已经建立的问题体系,按问题的类别了解学生问题的现状。重点掌握问题的现状:涉及哪些方面、严重程度如何、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存在形式以及学生问题的发展趋势等。教师只有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现状做到心知肚明,区分主次,抓住重点,才能切实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确定清楚解决问题的目标,教师要知道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是旨在解决学生身上的哪些问题,有哪些层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托于讲授、引导的内容。确定问题解决的目标通常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认知上,大学生往往存在对事与物,乃至整个世界混沌的感觉,教师则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在情感上,在教育对象具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应努力促使学生从不愿意向愿意、从不相信向相信、从不喜欢向喜欢、从不参与向参与的方向产生渐进性的转变,归结为个人心态反映程度的调整即是情感的转变;三是在行为上,当大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及事件时,思政课教师则要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让他们能够以一个阳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与处理,并且应鼓励他们积极付之行动,学会改变,学会参与,学会实践,以坚定有力的行动来承担与改变,挑战自我,不断进步。

二、分析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关键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群体各种问题的发现正是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起源,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亦是基于对教学对象各类问题的有效分析。

(一)认识“问题”的起源

从对学生问题的采集、了解到学生问题的现状来分析,表明其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凭空而降的,它是切切实实跟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紧密相关的,而且,每一位学生主体不同,问题的源头和形式必定不同。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思政课的教学亦是如此。面对高职学生的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每一个现实的个体”即每一个现实的学生,将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而来准备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问题”的起源出发,从学生自身出发,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主体曾经的成长环境、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状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来看,“学生问题”主要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涉及到的三大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

首先,从历史问题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半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所想、所思以及最后的行为定向始终是来源于曾经的生长及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更应该尽力着眼于学生家庭背景;着眼于学生在曾经的学校受到过哪些思想的影响;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在他们当地的地区又有着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活氛围。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应该把握多方信息,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定位”,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从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授课的对象高职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更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的期待与愿望。再次,从未来问题的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远远不止在于帮助学生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澄清认识所关注的现实,而在于从更深层次视觉来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从容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做到始终如一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如何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未来的更好发展。

(三)明确“问题”的环境

通过分析学生问题的构成,可以发现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重大。由此可以明确地得出,家庭熏陶、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都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可谓同等重要。

首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但是,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中,往往表现出差强人意的地方,有些家长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与子女沟通,无形之中加深小孩排斥的心理,甚至是害怕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习惯性地伪装自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世界中,问题逐渐形成。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高科技的电脑、手机似乎成了主宰、支配学生的工具,一些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发达的技术产品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业,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上进行交友聊天。另外,社会上的不健康的思想无形之中侵蚀着他们,致使他们追求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学校环境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分别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教师的教学模式上和学生的群体的影响上。

(四)界定“问题”的状态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学生问题的状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要么自卑感强,要么过于自信,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第二,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第三,意志力、自我约束力不强;第四,日常生活习惯不良;第五,对学习兴趣度不高,学习能力低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来看,把握核心“问题”已无形之中成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之树,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乃至高校的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他们应该如何尽快地从容适应,以及他们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又该如何理性、冷静地看待问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师认真思考、总结。

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蕴藏的知识才会得到释放,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要求

思政课需要具备创造力的教师,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借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环节中若干“问题”。

(一)主题讲授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门课程是紧紧围绕当今时代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一个传授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做到“真心、真信、真懂、真教”,明确教学主题,掌握教学“事理”,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例如,选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由外及内,促成内心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及要求。哈贝马斯指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所以,在主题讲授的过程中,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焦点多列举事例,依据事实,讲授道理,进而引导学生,做到循序渐进。

(二)互动答疑以“诚”待人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中,讨论式教学法将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想。然而,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必须以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应当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生态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相当宽广而丰富的。但是,在如今正值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学生接受知识、资讯的渠道十分广泛,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掌握范围之内,此时,教师诚恳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体现出真诚、真实、真心,绝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共同探讨。

(三)课堂归纳以“悟”导人

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抽象地阐述概念,三尺讲台之下将会是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知识点恰当地创设情境模式,在情境之下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问题建构中搭建起知识的模型,使其身临其境有所感悟,对教学内容及问题有所认知与领悟,以“悟”导人。但是,这种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要点,也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性,把握住问题的核心,有效准确归纳教学关键点,设计出一个个有目的教学单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进而促进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四)项目实践以“行”化人

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偏理论性的,即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所谓“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当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语,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由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应该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丰富理论课堂。让实践丰富与支撑理论知识,力求学生动之以“行”,以“行”化人,达到体验学习的目的,让实践丰富学生对感知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篇6

关键词: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43-02

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一书中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1] (P.30)是人之所以为人、人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开展“问题逻辑”教学。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 (P.203)思政课的“问题逻辑”教学,就是遵循和发扬马克思关于问题的这一思想,从备课开始,直到课后的检测,都以问题贯穿始终。正如克拉克所说,“这种方法强调围绕问题组织课程,而不是呈现一些毫不相关的知识,课程与学校的真实情景相脱节。”[3] (P.10-11)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增强思政课本身的吸引力、启发学生敢问善问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创造力,对思政课的“问题逻辑”教学方法做些探讨。

一、围绕自主自觉性的培养和形成,力求问题设置 “生活化”、问题解答“理论化”

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同化”的思想,即主体在感受到刺激时,会本能地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大学生经历了中小学教育,耳濡目染了周边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一些熏陶,对自身学习、生活及社会现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思想深处有一定的“图式”、有着一定的自主自觉性。问题逻辑教学就是以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启发学生敢问善思、以问题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自觉性。

在思政课的问题逻辑教学实践中,可以多设置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理论实际、贴近社会思潮实际的问题,既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课堂氛围的作用,又要让这些问题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自主自觉性。如果思政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就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觉性,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首先要把握的一个原则。

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要从生活化的问题中,提炼出理论化的成果,帮助学生形成真理性的认识,巩固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情感。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 (P.11)在问题逻辑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化”解答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以彻底的理论说服群众的过程。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广泛听取、吸纳学生解答的基础上,既充分肯定学生解答中所有的合理部分,又要对其有失偏颇、甚至偏激的内容予以纠正,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原理,逻辑严谨、证据充分、言语生动有趣地为学生做好解答,让学生在信服的同时,增强学习、思考、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主自觉性,积极人生的自主自觉性。

二、基于促进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力求问题设置“知识化”、问题解答“思辨化”

米切尔・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出最后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5] (P.228)这种未确定性使人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现实存在的永恒努力和冲动,这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根基。

王天恩曾撰文指出:“问题是已知信息在人脑中构成的指向未知信息的疑问。这种疑问具有希图得到答案的性质。”[6]问题所蕴含的这种从已知求未知、从疑问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人的能动性得以较好发挥的过程。思政课的四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规律、从理论到实践,包含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丰富而深刻的真理性知识。在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设置要注重“知识化”。在钻研、吃透教材中的理论体系,全面、深刻掌握大学生所关心、所困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的基础上,内涵丰富、问题表征鲜明地设置知识性非常强的问题,既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又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点带面地传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启迪和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动地进入思政课的学习。离开了“知识化”的问题,就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就离开了课程教学和学科学习。所以,设置“知识化”的问题,是“问题逻辑”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与此同时,问题解答要注重“思辨化”。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解答问题中,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解答问题,向学生演示问题的解答,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多方面、多角度、辩证而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用“底线”思维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两点论和重点论看待事物的方法。通过思辨、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形成,帮助学生养成辩证客观、科学全面看待问题、处理事务的良好习惯,增强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使其在社会人生的实践中,遇到问题能客观看待、冷静思考、科学处理,使能动性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如果问题设置只注重知识性,就趋同于传授性传统教学,只有提高问题的思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三、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力求设置问题“情景化”、解答问题“过程化”

奥地利医生奥延布利加在发明叩诊法的过程中,当他因不能及时诊断病人的胸腹部疾病感到非常着急时,幼年时自家客店的小伙计用小棒敲打酒桶、通过耳朵认真听来辨别桶里还有多少酒的情景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启发。实践反复证明,特定的情景往往助推着各种创造、在创造发明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激发、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在思政课“问题逻辑”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和参考特定情景再看创造发明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贴近大学生思维实际、心理实际,贴近社会发展规律的实际,尽可能多地设置“情景化”的问题。既设置好必要的氛围和环境,也准备好问题形成的各种铺垫,并加上必要的悬念、疑问等,绷紧大学生思维这根弦,紧张大学生的心理,使其精神、思想高度集中,在其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成为大学生潜意识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能空谈。即使是思政课教学,也要担负起这个职能。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设置“情景化”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方法。

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重点不在于结果如何,关键在于展示创造的真实过程,包括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焦灼的煎熬、精神苦闷的搏斗、思想犹豫困惑的克服、以及逻辑思路的反复变化等。通过这个过程和这些演示,使大学生明白,创造性的工作也许可以成功、也许会失败,结果也许非常美好、也许不能如人所愿,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主体性很强的人,其创造性就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心灵上的“煎熬”、思想上的“困兽犹斗”等过程中得以培养和形成。既增强大学生面对困苦情景时必备的斗志、勇气、信心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启发和引导他们追求和形成思维瞬间爆发的“头脑风暴”式思维习惯,帮助大学生开发创造性、形成和完善人的主体性。比如,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的现状,设置应急处置方面的情景,展示应急处置的整个真实过程,既贯穿了思政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贴近社会现实,对于社会实践中弘扬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综上所述,在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实践中,可以从设置问题和解答问题中多做探索和尝试,以增强思政课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自主自觉性、能动性、创新性等主体性的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篇7

例如数学,可以说数学与语文的联系是很松散的,但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数学家的故事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陈景润、华罗庚、熊庆来等数学家的故事经常被大家引用。大家知道数学是讲究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写议论文也需要讲究逻辑,在作数学题时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能促进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数学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就对写议论文很有帮助。修改病句中有一类“逻辑错误”,在“逻辑错误”中就有故意混淆三者的错误。

例如历史,历史人物可以作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历史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把历史与语文结合起来,这样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涉及到我国现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课文所写的“”一段历史,只是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而要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超越本文有限的几段文字,从历史学科中去寻找更多的资料,我们可以拿出《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上海教育版)查找有关“”的章节阅读。《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关“”的资料比语文课文《》一文要丰富得多。它不但有文字,有彩图,还有当时的实物照片,其中反映的惨状令人发指。看到这些后,我们对《》的理解会更深刻。

历史课本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就可以作为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作文的素材。大家知道,09年山东高考作文为命题作文“见证”,我们可以用这一单元的材料,说浩渺的太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写两弹一星、火箭发射见证了中华的崛起。例如广东省的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常识”,这一单元上有关于相对论的论述,其中有相对论有悖于常识,一开始遭到反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材料写《常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果仔细研究,其他省的作文题也可以从历史中选取材料。古代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与语文两门学科之间的亲密关系。

例如政治,现在的政治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语文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与现实联系也非常紧密,因此,二者有很多交叉内容。政治课本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个专题或曰“话题”组织材料的。这些话题都可以作为高考话题。例如政治上有“诚信经营”的专题,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就是“诚信”。但是,当时的名篇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赤兔之死》都是采用的文学笔法,都是玩弄文字技巧,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也许,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是些华丽的句子,独特的构思,而没有想到以独到的观点,深刻的思想取胜。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语文老师视野的狭窄有很大关系。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做好学科渗透。如果我们做好学科渗透,学生用政治上学的观点关照作文,我相信当年会出现很大观点新颖的作文。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论文 生态视角 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