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5: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学院学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学术研讨
本次会议没有开幕式,不设主题发言,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始。此板块包括两次专题讨论、三场甘美兰讲座、13篇学术论文。
1.专题讨论
《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讨》由中央音乐学院安平和福建师范大学王州共同主持,包括“印度尼西亚音乐”教学之我见、“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的文化解读、“中、外民族音乐教学”的问题与思考、“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的接轨四个讨论议题,中央音乐学院俞人豪谈了关于世界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主张随着“世界音乐观”的演变,教学内容亦应有所拓展,并提出了流行音乐是否应纳入世界民族音乐范畴、虚拟空间的田野工作等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就世界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发展的艰难以及在师范大学中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另外,河南大学胡斌、杭州师范大学孟凡玉等一线教师也就讨论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本土南音与移民南音对话》由中央音乐学院李昕主持,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陈敏红做了《泉州南音在印尼的传播——以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为例》的报告,通过南音在印尼传播的特点及其整体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区域文化传播在异地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自我保留和保护进行思考与研究。
2.甘美兰讲座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其中在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的当数甘美兰音乐。甘美兰(Gamelan)源自爪哇语“Gamel”,即“敲击”,是以各种敲击乐器为中心的民族乐队,它所演奏的音乐亦称为甘美兰,是印尼地方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据20世纪20年代统计,当时仅在爪哇岛上就有2万个甘美兰乐队。②甘美兰主要流行于爪哇岛和巴厘岛,二者在音乐风格以及对乐器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印尼的多位学者举办了甘美兰系列讲座,从不同角度对甘美兰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清晰、详尽的阐释。印尼艺术学院巴厘岛分院音乐作曲系伊·纽曼·温达《巴厘岛甘美兰音乐》详细介绍了当代巴厘岛甘美兰的调式音阶、乐器及其制作方法等,并指出,甘美兰乐器与舞蹈是巴厘岛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印度教的关系,在巴厘岛有上千座庙宇,每年大概有二百一十天人们都会运用许多甘美兰乐器在庙宇里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在巴厘人的观念中,没有甘美兰和舞蹈就没有宗教仪式。另外,斯拉麦特·索亚莫和艾迪·科马鲁丁分别做了《爪哇甘美兰音乐中歌曲的功能》和《巽他文化中的安格隆和甘美兰》的讲座。
3.学术研讨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印尼和其他国家的多位学者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做了关于印尼音乐的学术研讨。其中印尼的学者对本国音乐的研究包括:印尼日惹州立大学语言与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苏瓦塔·赞布亚《尼亚斯当今社会的“嚯嚯”歌曲》运用民族学研究方法对尼亚斯“嚯嚯”歌曲在社会中的意义进行研究;印尼艺术学院传统音乐系亚斯利尔·穆奇塔《塔萨鼓在塔布克仪式中构建精神的角色》探讨了塔萨鼓在印尼巴当地区每年举行一次的塔布克仪式中的运用及其重要地位;印尼基督教大学音乐系阿加斯塔亚·拉玛·里斯亚《西库台达雅Benuaq族的声乐体裁里乔戈》对当地口传心授近百年的声乐形式Rijog的历史背景、类型和形式等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印尼萨拉迪加市基督教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丹尼·萨利姆《教会会友对原住民基督教歌曲的低程度欣赏——一个潜意识文化异化的案例》、印尼日惹艺术学院伊·科图特·亚尔达纳《一种巴厘岛音乐新体裁——Semarandana行进乐队》、印尼日惹艺术学院安塞普·萨普丁《一种西爪哇流行的巽他乐器——杰朋鼓》等研究成果在本次会议中呈现。
其他国家的多位学者亦带来了对印尼音乐的研究成果。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约翰·罗宾逊《伊莱恩·巴尔金音乐中的印度尼西亚影响》探讨了美国作曲家伊莱恩·巴尔金的部分作品中对甘美兰乐器的运用以及对印尼音乐的借鉴;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蔡宗德《西化、现代化与流行化:印尼爪哇伊斯兰音乐发展现象分析》对印尼伊斯兰宗教音乐的流行化、商品化、观光化进行剖析,认为印尼这种宗教音乐转化的过程也正反映了印尼伊斯兰的发展过程,过度的世俗化与流行化而忽略音乐中的神圣本质,影响到伊斯兰体系,宗教音乐的现代化与西化对印尼伊斯兰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呈现。
除了对中国、印尼音乐的讨论外,本次会议还就东南亚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举行了论坛,包括泰国孙素婻塔皇家大学潘萨克·万迪《泰国古典乐队在曼谷王朝时期的发展》、印尼艺术学院日惹分院乔罕《以音乐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看印度尼西亚音乐学研究的发展》、中国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汉藏—南岛文化丛”与华南汀族乐器起源的拟测》、缅甸演奏家吴佼佼乌、吴汉敏《缅甸围鼓乐队中的合奏、独奏及鼓的意义》、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西双版纳与清迈南传佛教寺院打击乐器的比较研究》等题目,使参会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东南亚音乐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二、工作坊
本次会议不仅是中国与印尼音乐的交流,三场印尼当代作曲家工作坊的举行更是印尼传统音乐与当代西方作曲技法的碰撞。与此同时,会议还安排了六场印尼传统乐器的演奏实习。
1.印尼作曲家工作坊
当代印尼作曲家最为普遍的创作手法即是将本土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别于印尼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印尼艺术学院日惹分院作曲系罗基·B·科帕哈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例,介绍了当代印尼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即包括西方调性音乐和印尼传统音乐,特别是甘美兰音乐,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将西方乐器与印尼甘美兰乐器相结合创作作品。日惹印尼艺术研究所亚农·苏内科介绍了自己创作的《Senggreng Malagu》的创作思路、基本原则、作品寓意以及使用的乐器等。苏门答腊岛罗门森HKBP大学朱尼塔·巴图巴拉认为五声音阶和锣最能够体现亚洲音乐的特色,她将五声音阶与西方音乐体系互为融合,并以自己的作品《张亚菲的故事》为例,认为这样的音乐具有更为宽泛的审美表达,并获得一种不同类型音乐的感受。
2.演奏实习
本次会议安排了印尼传统乐器安格隆和巴厘岛甘美兰的演奏实习各三场。安格隆是印尼的一种古老的竹制乐器,是靠用手摇动乐器使竹筒和竹棍相互碰撞而发出声响。在安格隆乐队中,每人负责1—2件安格隆,依照乐曲的旋律进行分别摇奏,彼此配合。安格隆乐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印尼十分普及,并已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在本次会议中,印尼教育学院尤迪·古斯纳第负责教授参会者安格隆的演奏技法,并发挥团体协作、紧密配合的精神,利用现有的整套安格隆为参会者排练了一首乐曲《Hallo Bandung》。
与爪哇岛甘美兰音乐的典雅、文静不同,巴厘岛甘美兰音乐欢快、活泼、充满活力。印尼艺术学院巴厘岛分院伊·纽曼·温达负责教授巴厘岛甘美兰中各个乐器的演奏技法,巴厘岛甘美兰乐器以各种不同形制的金属排琴为主,并配以吊锣、排锣以及起到指挥作用的称为“肯当”(Kendang)的双面长鼓。在甘美兰音乐每一循环节奏中各个乐器所演奏的音高和节奏都有所不同,形成多层次、多声部的音响效果,让参会者足不出户即可亲身感受到甘美兰乐器的魅力所在。
三、音乐会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4场音乐会,包括《印度尼西亚音乐集锦与南音》、《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与现代音乐》、《印度尼西亚巽他音乐会》以及《东南亚音乐之夜》。第一场音乐会以《印度尼西亚音乐集锦与南音》开始,拉开了中国与印尼音乐相互交流的帷幕,上半场以印尼巴厘岛音乐为主,来自印尼巴厘岛的艺术家和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共同表演了包括甘美兰演奏、巴厘岛独舞及欢迎群舞以及由甘美兰乐器、琵琶、笛子、二胡共同演奏的《巴厘·中国民乐新曲》,使参会者充分感受到了巴厘岛音乐的欢快情绪和巴厘人民的淳朴性情;下半场由来自泉州和印尼的南音专家共同表演了集唱、奏为一体的南音传统曲目,包括《陈三五娘》和《绣鞋记》的选段以及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梅花操》,又让参会者看到了南音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古老乐种在印尼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与现代音乐》展现了印尼音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上半场为传统音乐部分,包括印尼苏门答腊岛的Minang音乐、巽他甘美兰、巴厘岛甘美兰、爪哇甘美兰以及印尼传统乐器的弹唱;下半场为现代部分,展示了印尼音乐家为大提琴与甘美兰乐器“混搭”创作的作品。《印度尼西亚巽他音乐会》由来自印尼巽他教育学院的专家们展示了印尼巽他音乐中的歌唱、器乐、舞蹈等各种形式的相互配合。《东南亚音乐之夜》则是来自泰国马荷里乐队和缅甸围鼓与围锣的精彩呈现,更有由美国作曲家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表演的《为“世界音乐周·北京2012”而作——中国古筝、扬琴与印尼甘美兰乐器合奏》,与第一场音乐会前后呼应,紧扣“中国·印尼音乐交流”的主题。
结 语
当南音遇到甘美兰,带来的是中国与印尼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北京历届世界音乐周的举办,更是引发了对《外国民族音乐》学科教学的思考。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大学中都已开设了介绍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演奏世界民族乐器的课程,在美国就已有百余所大学的音乐系开设了演奏“甘美兰”音乐的课程。③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院校设有此类课程,且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存有部分外国民族乐器。单纯的理论讲解与欣赏式的教学只会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变得枯燥、乏味,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才有可能克服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客观、平等地看待世界各地璀璨的音乐文化。笔者相信,在北京世界音乐周的带动下,中国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辉煌的未来。
①前五届世界音乐周的主题分别为中非、中芬(芬兰)、中新(新西兰)、中印、中日。
②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张向侠出身于书香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不幸的是张向侠出生的时候,时值父亲政治上遭受残酷打击之际,长大后又被视为“黑五类”,命运多舛。但就是在这样的艰难人生中,父亲总能挺直腰杆,坚定信念,并一再叮嘱子女要坚强面对人生的种种风霜雨雪。他将女儿命名为向侠,就意在激励女儿不论人生多么艰难,都要有广大的胸怀与坚强的意志。
在父亲的影响下,备尝人生艰难的她,并没有丧失努力前行的勇气,反倒学会了坚强与拼搏,走上了一条以音乐超越苦痛、笑对人生的艺术之路。凭着一种坚强的意志与乐观向上的精神,她于八十年代初考入西安音乐学院,2006年获得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电视台特约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员。对于在磨难中成长的张向侠来说,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她以来之不易的成绩,向自己虽历经艰辛但始终保持精神气骨的父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案。
就本质而言,由人生此在的苦痛出发,方能走入艺术的法门;而惟有通过艺术,方能将痛苦的感受化为潇洒的生命。因有对生命痛苦的体验,张向侠进入到了音乐的广阔天地,进入到了一个足可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多年来,她忘我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大学生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先后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了《舞蹈教学论》教材与《歌剧表演与研究》一书;2001年参与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2008年主持了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歌剧艺术研究》;2009年主持了陕西省科学艺术学项目课题《真诚的期待一声乐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2010年度主持了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1949-2009陕西声乐作品创作研究》等。她对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中国民族音乐、中外歌剧、音乐教育、声乐教育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先后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光明日报》等权威核心期刊20余篇,其涉猎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令人称道。
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她努力钻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近十年获得的多项教学教育奖,如: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优秀带队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三次获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10年获“陕鼓杯·2010陕西声乐比赛政府奖”优秀园丁奖;2011年与2012年连续获得“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届、第三届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张向侠将“传道、授业、解惑”视为人生的一大快乐。仅近年来,她所指导的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的专业比赛奖项十余个。其中,2007级研究生陈丹荣获陕西省文化厅首届声乐比赛二等奖;2007级研究生陈瑶荣获“陕鼓杯·2010陕西声乐比赛政府奖”流行唱法一等奖、同时她还获得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陕西赛区流行唱法二等奖;2010级研究生同飞2011年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西北赛区”学生组二等奖。这些奖项无疑都倾注了张向侠老师培养学生的心血,表现出一位仁厚师者对音乐教育工作的深深热爱。
作为一个双肩挑的教师,在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她对所肩负的管理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想方设法为全院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为音乐学院的发展着想。她讲到:“大家推荐我当副院长,是对我的信任。我理当尽全力搞好工作,用以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期望。”她上任以来,成功申报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目前已发展到六个方向,为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她还兼任学科教学论教研室主任,在学校举办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中,带领教研室的同事,利用休息时间,为参赛选手进行强化辅导。在她和相关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音乐学院连续囊括了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第二届、第三届术科组比赛的前三名。她本人也连续被评为两届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术科组的优秀指导教师。此外,她还经常被邀请担任省文化厅、省电视台、省音乐家协会、省市教育部门等专业大赛评委。她的亲和力及公正的评判,赢得了选手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高校;竹笛;教材;使用
目前在专业音乐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竹笛专业中,使用的教材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按程度、按技巧、循序渐进的练习曲集;一种是竹笛演奏曲集;一种是近期由竹笛名家出版的理论性著作。但是由于各学校、各地域的演奏风格、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全国高校中竹笛教材的使用没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国内的九大音乐学院的教材基本上是本学院老师自己出版教材,每个学院几乎都不一样,这就给九大音乐学院之外的,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竹笛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由于普通高校生源专业水品明显较专业音乐学院学生低,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很重要。
1 早期教材
关于比较早的竹笛教材,有资料显示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发行的竹笛教材是1956年10月由音乐出版社出版,蒋荷编著的《笛子教材》,此书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此书共包括练习曲105首,乐曲33首。第一部分是笛子的简介和C、D、G、A调指法表;第二部分是根据当时的民间流行情况,主要以曲笛为主,在各调上针对竹笛的各种技巧和各调音阶、指法的练习与乐曲。在进度上,采取循序渐进和循环回顾相结合的方法,以便在各个学习阶段,在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巩固已有的知识。最后一部分是苏南吹打、内蒙古和维吾尔族的小乐曲,以便能掌握不同地域笛曲的风格和内容。这本教材已经问世六十年整,现在虽然没有院校使用此教材,但它为以后的笛子教材的编写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有很好的收藏价值。蒋荷还有两本编著,一本是《笛子讲座》,1954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出版。另一本是《笛子独奏曲选集》,1957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12首笛子独奏曲,是我国最早采用五线谱记谱的笛子曲谱集。比蒋荷编著的《笛子教材》还早的竹笛著作还有郑觐文1924年编著的《箫笛新谱》和萧剑青1937年编著的《大众音乐箫笛吹奏法》等,这些教材没有正式出版发行,早已成为历史,不再使用。
2 近期教材
1961年10月,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笛子教材会议,对竹笛教材的编写、统一各地符号和技巧名称进行了讨论。为今后竹笛教材的出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大高校和专业乐团演奏家、教育家的推动下,编写出了大量的笛子教材,使演奏技术和训练的方法向着更加规范和系统的方面迈进。这些竹笛教材,将不同地域风格、不同流派的竹笛曲整理出版,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各个地域、流派的风格特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效仿。并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不同的练习曲,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练习,达到气、指、舌等方面良好的演奏成果。其中胡结续老师的《竹笛实用教程》、张维良老师的《新编竹笛基础教程》、王次恒老师的《竹笛基础教程》、詹永明老师的《笛子基础教程十四课》、马迪老师的《笛子基础教材》等都是笛子学习者比较喜欢的教材,许国屏老师的《少年儿童笛子教程》更是初学者必选的教材之一。比较著名的还有赵松庭老先生的《笛子演奏技巧十讲》和曲祥老师和曲广义老师的《笛子练习曲选》,都是非常优秀的竹笛教材。近些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华韵系列教材,又得到大家的喜爱。比如周波老师的一整套竹笛各种技巧的练习曲选,难度较大,效果显著。这些教材都是循序渐进的练习曲教材。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的刘铁男老师编写的《竹笛演奏技巧》一书,把竹笛初级教学中涉及的乐理知识编入其中,方便了竹笛教学。
3 竹笛曲集
竹笛演奏曲集方面就更多了,早期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收集50-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的竹笛佳曲167首,还有6篇介绍竹笛名家的文章”。曲广义、树蓬编著的《笛子教学曲精选》两册,“共收入了建国以来影响大而又为教学广泛应用的笛子曲96首,其中上册46首,下册50首。这些作品,均依据被公认有代表性的演奏录音,对曲谱作了必要符合演奏实际效果的校订,并编写了乐曲简介与演奏提示等,是一种较准确而实用的笛曲新版本,特别适合教学、自修和研究者使用”。这套曲集是笔者认为在高校中使用最多的教材,近期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重新修订再版,加入了近几年比较广泛流行的笛曲,可以说是竹笛曲集的经典之作。2015年11月,浙江音乐学院的杜如松老师编著的《中国笛曲精选》,可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曲集,他收录了78首曲目,覆盖面广,记谱精确,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曲目进行了年级的划分,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三年级的这种划分,在竹笛曲集里笔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部曲集也在扉页上标有“音乐学院教材”字样,应该是专为高校编写的教材。
4 竹笛著作
除了练习曲和曲集之外,还有一些理论性的著作也很重要,作为学习竹笛的同学应该拓展阅读。比如2009年,上海交通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大学林克仁教授编著的《中国箫笛史》,主要从竹笛的发展、制作、演奏法入手,详实介绍竹笛这一中国乐器,据悉,此著作近期将要重新修订;201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编著的《竹笛艺术研究》,是一本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介绍竹笛理论层面的专著,“是直接寻求和探讨高等艺术院校竹笛专业教学的一部理论著作”其中对竹笛技术的教与用做了整章节的论述,包括竹笛教学法等;还有一部著作,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萧舒文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笛乐》。此书经过详实的调研,从多方面、多角度介绍了竹笛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是一部很好的竹笛著作。
5 教材的展望
竹笛教学中有句俗话叫“死谱活吹”,就是同样的曲子,在不同的教材中标记的符号、记谱会略有不同;同样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特点、技巧和风格,吹奏出来的效果也不同。这种情况与长笛和钢琴等西洋乐器相比较,缺乏系统和严谨性。统一、规范使用的教材已是民族乐器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针对普通高校学习竹笛的同学,一本难易程度相当,教学内容统一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纵观现在已经出版的竹笛教材,还没有完全针对这一领域同学使用的。编著一本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竹笛教材很有必要。
以上所提到的教材、曲集只是竹笛教材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笔者见识有限,还有很多竹笛教材没能一一列举。想要说的是,教材很多,在教学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许再经过百年的考验,竹笛教学方面才能有所统一,更加系统规范。这需要教育家、演奏家们去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 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音乐教育
中国素来享有“礼乐之邦”的美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这句常为后人所引用的经典名句实为先贤重视礼乐的诸多文本例证之一。诚然,礼乐及其教育为哲人们所推崇,周公在乐教中将其与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即精英教育紧密相联;阮籍《乐论》则基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论及礼乐教育的必要性;王通的礼乐教化思想源于周孔,其言“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②;白居易同样认为礼乐教化是治国之本;胡瑗进而阐述了人才、教育和学校三者间的联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③……不仅如此,由官方创设于汉代的教育和管理机构——乐府存在时间约200多年,可谓世界上创办期最为悠久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随着中西方频繁的音乐交流与文化互渗,终于清末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成为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兴起的一大标志,自此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可以说,音乐不仅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同样于中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迹。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前者着力于培养音乐教师,特别是以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为其首要教学目的。这种明确的办学目标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被纳入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教学大纲中;后者则应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专业表演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就实践层面而言,专业音乐院校侧重于学生音乐表演实践技艺的提升,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本应倾向于学生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塑造。然而,“师范性”并未能成功地将上述两种教育体制区分开来,关于高等师范院校之“师范性”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化”于现实层面的模糊界定也初露端倪,音乐教育界人士大都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即:“按实际有效的课程来评价,高师音乐系实为微型音乐学院。”④事实上,造成这种局面并持续到今日,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承担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们的演奏或演唱等水平往往成为高师音乐教师衡量学生能力的一大尺度,而一些高师学生在频频遭遇“音乐技术不如专业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质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等严厉评判后,自甘落后地在专业音乐学院学生身后亦步亦趋,从而彻底抛弃了他们所属领域的内在特质。
21世纪全球化资讯急速蔓延的繁荣景象背后,教育成为唾手可得的“产品”之一,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原本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似乎无暇顾及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长期抗衡的状态,更无心执著于二者办学理念上的僵持,而是倾注全力参与到增设音乐专业这项浩大的“教书育人”工程中。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自觉选择了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以获得个人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势必对个人福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创设意味着在先前两种教育体制之外,有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并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笔者非常赞同美国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教育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有义务向自己和他人解释其价值,并要有通过教育得以获取那些价值的计划。”⑤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并予以明晰定位,以此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以期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本文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教师”“课程”与“实践”三方面的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
从现实层面考量,原本担任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并适应新增专业的需求,因此综合性大学在增设音乐专业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急需填充人力资源。就事实而论,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抑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他们的学习背景大都相仿,多数为独立拜师学艺,即遵循“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很可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石,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行为事项的主体人物——“教师”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倘若回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教师”一经存在就承载了“传承人类文明”的职业使命。在现今的中国,教师们不但讲授知识,他们还富于前瞻性地通过书写文论记录教育状况、研讨教学手段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等。近些年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专业教育工作者们畅谈的一个热点话题。此方面文论最初的写作动机乃在于摆脱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系列困扰,并期望透过开放式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与有效途径。然而,笔者在不经意间发现,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在直抒胸臆书写教育改革理念中鲜有自我反思的系统阐释和理论构架。与此同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日,我们目睹了高学历人才的群体性涌现,综合性大学不可避免地以学历作为吸纳教师的一个首要标准,继而忽视了对音乐教育这个特殊领域内“教师”的全方位“塑造”与整体性“规划”,毫无疑问的是通常情况下的短期岗前培训课程并不能完整代替“教师”们对自身专业教学的认知及定位。假设综合性大学不能突破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瓶颈,那么它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复制”所谓的高等教育人才只能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创新型”人才相背道而驰,其存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二、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
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均以“课程”为教育的基本单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建构起与各专业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在音乐教育系统领域内,学科特色往往透过课程设置得以体现,并借助后者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鉴于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诸多交叉、重叠的现象,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对此当格外警醒。在保证学生掌握音乐学学科基础知识外,教师应对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并适时地与学生们分享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互动,以此增强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如音乐治疗学、计算机音乐制作等均是比较不错的课程选择,现今人们在应对各种内、外挑战中往往承受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音乐疗法为缓解人们的心身疾病贡献着自己的能量,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往专业院校学者普遍范围内视计算机音乐制作为“娱乐项目”,忽视其潜在价值,殊不知透过互联网的传播,计算机音乐占有着极大的市场份额。综合性大学若能整合其资源优势,势必将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为普罗大众培养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其存在价值可见一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综合性大学设立音乐专业尚处于草创阶段,相应地,关于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规划和阶段性实施都有待于补充和完善。
三、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
几乎每一个专业都强调“实践”的不可或缺和积极意义,音乐专业尤为如此。无论是感性呈现,还是理性表述,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与专业论文写作等均为音乐实践活动的特殊产物,学生经由被动的学识引入转至主动的技艺诠释,这不但从视觉上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更奏响了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有力“前奏”。基于此,实践活动毫无疑问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理论转化能力,结合有效的课程设置从整体上完善了教育对象大学四年的音乐学习生涯,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由此激发年轻学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实践出真知”的理论与应用的双重价值固然不言自明,值得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的则是除了传统意义上以舞台为依托的表演场域,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们转化理论的实践平台又在哪儿呢?据笔者所知,有些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曾带领学生们亲历乐器制作现场关注乐器制作全过程及乐器厂运营方式、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等。这种基于“文化在民”的教学理念以回馈社会为主旨的实践活动着实值得推广,它为综合性大学寻找到有别于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的实践基地开拓了新思路。
本文简要阐述的三方面内容: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以及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前瞻性的招聘与招生方案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兼顾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考核),都应与突显综合性大学之存在价值相契合。
的确,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信息时代语境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在承袭中国千百年来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当就新世纪现实语境中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富有见地的理性反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续历史积淀的深厚学养与成就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虽然美国哈佛大学启动于1967年的《零点项目》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等艺术教育为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我们在冷静思虑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热”现象的同时,同样也应对祖国的音乐教育给予最美好的祝福。最后,笔者愿以贝内特·雷默的话作为结束语,以此与教学同行共勉,那就是“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同所有人文艺术学科教育最深刻的价值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⑥“……当我们的目标变成将所有学生引向所有人文艺术学科的幸福性时,我们对年轻人生命质量的贡献就可以无限放大。”⑦
注释:
①论语·泰伯.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79.
②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33.
③王定华,田玉敏.中外教育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34.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时任大连市副市长赵亚平出任新的大连大学校长、党组书记。现任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校长潘成胜。
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坚持“面向未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25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学院学生5000余人,设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甲医院。
大连大学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放在首位,努力积聚丰厚的人才资本。学校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0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含2所附属医院),其占专任教师比例数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正高职人员39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30余人。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大连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利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上升,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获节能减排竞赛连续两届全国特等奖、“挑战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二等奖等标志性成绩,还在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力学竞赛、ERP竞赛等、以及外语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类赛事中获得多项奖,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文章与作品数量逐年上升,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而被授权的专利达数十项。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等7个基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0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启动校级教改课题425项,建有27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注重塑造先进的大学精神,积极树立现代文化模式,大力倡导求实的文化理念,建设了一批以素质教育博物馆和纪念园为标志的文化载体。
大连大学有7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已建成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22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近年来,学校承担一批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中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余项;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
学校总占地面积1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2.1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60万余册。由综合体育馆、中心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等组成的体育场馆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田径队的训练基地。
大连大学注重吸引国外智力,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中央大学、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金泽大学,美国特洛伊州立大学,韩国中南大学院、群山大学、昌原大学校、鲜文大学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国专家与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学校也组团或派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及学术交流。
目前,大连大学已经进入了“调结构、建特色、上层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凝练学科方向,转变发展模式,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部分学科居于省内地位、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87年的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逐年提高,专业结构日益合理,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院现设音乐教育、舞蹈、管弦、钢琴、声乐、文艺编导、音乐理论7个系,共有40余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在校生805人,教职工79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师20余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院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省级大赛中获奖项40余次,大连大学青年交响乐团连续两年在法国、美国、加拿大交响乐比赛中获金奖;声乐专业在第一、第二届、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展演赛中荣获金奖5项;合唱团应澳门政府,澳门文化局邀请参加第25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蹈团在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获表演铜奖;青年教师在国际钢琴、声乐比赛中获奖7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普通高校音乐联盟主办的“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连续四届在我校举行,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马秋华等亲临比赛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师生获得教师组、学生组多项金奖。
学院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先后邀请了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任教和举办音乐会。多位教师应邀出访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和举办音乐会。学院与德国福特旺根艺术大学、美国加州斯坦尼劳斯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日本作阳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音乐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音乐实践技能,又具有适应中小学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以及能够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机关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重唱、合唱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专业
西洋管弦、民族器乐、键盘演奏、声乐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基础、民族民间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音乐欣赏、表演主科、乐队合奏、合唱等。
文艺编导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传媒公司及群众艺术团体等部门从事节目策划、编导、节目制作、文字撰稿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广播电视学概论、传播学、导演基础、表演、新闻学、采访学、色彩学与构图、电视摄影艺术、电视画面编辑、照明艺术、编导创作实践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舞蹈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舞蹈意识和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和教学能力,能适应社会多种艺术工作岗位、能教学、能表演、能编导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舞蹈编导、乐理视唱、舞蹈作品赏析、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及舞蹈编导理论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大连大学2014年音乐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拟定)
文艺编导类别招生地域为黑龙江、江西、湖南。
以上拟招人数根据实际报考情况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等相关细节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是1996年由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和大连大学工学院工艺美术系合并而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院现设美术学、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拥有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民族民间美术、美术史论、油画实践与教育、中国画实践与教育、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八个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在校生800人,教职员工72人,其中专业教师57人,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2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院长石峰为大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有教学面积6500平方米,是一个集专业教学、创作设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学科、高层次的学院。学院设有基础部、理论教研室、服装艺术设计教研室、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装潢艺术设计教研室、新媒体设计教研室、办公室七个教学与行政部门;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建立了18个美术写生、教育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基地,为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提供了条件。学院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拓方向”的办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练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教学中,学院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题、工程、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模拟课题形式,确定课题的市场定位、技术的可行性与艺术设计的需求点,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亲身投入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学院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旨在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院依托各类工作室进行拓展教学,先后建立了中国画工作室、绘画语言实践工作室、版画工作室、壁光陶艺工作室、雕龙工作室、服装CAD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方式”艺术设计工作室、新视觉艺术工作室等,专业老师结合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大赛进行专业拓展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启动了“学术沙龙”和名师讲坛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讲学,带来了学术领域的前瞻思想和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学院组建多个学生社团活动进行专业拓展教育,现有DV协会、摄影协会、服饰协会、漫画协会、吉他协会、书法协会、模特协会等学生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近三年来,学生创新立项达到68项,共有300余人次参加,占学生总数的30%。学生共参加了74项市级以上大赛,获得354项奖项,其中107项、省级60项、市级187项。93%的在校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获奖或入选的学生比例达47%。如在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新人杯”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中国美术院校在校学生作品年鉴、台湾金犊奖广告大赛、靳埭强平面设计奖、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大连市高校学生艺术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学院与日本东京服饰专门学校、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韩国东首尔大学等多个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美术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综合知识,培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美术绘画教育或在美术馆、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所、企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会团体、画廊等行业中进行美术创作的应用型人才。美术学专业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中传播文化艺术。
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方向,通过学分制和导师制等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目的性和灵活性,以培养和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画、油画、版画、陶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技法理论、构图学、绘画、摄影、计算机应用、美术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书法与篆刻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服装综合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工艺制作能力及产品营销能力,能够跟踪或领导服装设计新潮流的服装设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在思维方式上,突出现实与抽象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立足民族服饰,了解并掌握国际服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突出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能力上,强化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大连国际服装节和各类服装设计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主要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概论、服装设计、服装画技法、服饰材料、服装工艺学、服装制作、服装市场营销、服装CAD、服装造型设计、立体剪裁、现代艺术设计史、服装企业管理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创意、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两方面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技术技法训练,注重实践机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教学模式的更新和个性化专业方向的设置,拓宽学生择业方向,提高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透视学、建筑制图、室内外效果图、环境设计与规划、造型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分析、民间艺术、计算机应用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项目实践能力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装潢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装饰设计与平面视觉传达两方面从事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技法训练,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柔性化专业方向的设置,拓宽学生的择业面,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竞争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图形设计基础、广告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广告摄影、室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影视媒体艺术设计、世界现代设计史、书籍装帧设计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商务沟通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数字与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艺术设计观念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具备现代新媒体艺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单位、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影视编辑、动画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学习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能将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思维模式、技术手段以及艺术表现方法的训练达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市场和谐相处,并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商业艺术设计上的能力,从而拓宽学生择业方向,提高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
主要课程:角色设计素描、中外艺术设计史、影视美学、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计算机影视设计基础、脚本采编、影像摄制、影视编辑、影视广告、多媒体制作、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视频动画等。
专业特色:注重数字媒体实践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大连大学2014年美术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拟定)
〔关键词〕自媒体;高师钢琴教学;微信;优酷;美篇
一、什么是自媒体
(一)自媒体的含义。自媒体(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美篇、美拍、优酷视频等等。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传递知识、表达观点、分享心情、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自媒体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混合出现,图文、音像共存。(二)自媒体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自媒体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个性化,每个使用自媒体的个人或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其自媒体产品必然具有独特的个性;二是操作简单,这是指编辑自媒体的平台必须简单易懂,即使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轻松操作。三是传播迅速,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比如利用微信可以迅速让自媒体内容,在特定的人群中传播,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对自媒体的反馈。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是自媒体编辑、传播的主要工具。
二、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在高校教学中,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网络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改进,课程信息化逐渐向方便、快捷、灵活、交互等方面发展,如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如今网络上有大量上述课程以及这方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高校音乐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像钢琴这样的技能技巧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高师钢琴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提上日程。(二)笔者所在音乐学院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98%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玩微信、听音乐、看小说等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图文媒体信息,并进行相互点赞反馈。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目前,学生玩手机主要还是娱乐为主,一部分学生还因为迷恋手机而影响了正常钢琴学习,如果能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将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事情。(三)钢琴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且个性化十分突出,如果将教和学的目的、教和学的计划、教和学的过程、教和学的成果、教和学的心得等,用自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优势,将钢琴老师和学习钢琴的每个学生变成自媒体人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三、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矛盾
(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而便捷,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新思维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仍然固守传统的话,就会产生矛盾。比如教学内容方面,流行和古典就是一个矛盾,教师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老师不一定教;又比如在练习时间方面,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思维要求学生必须练够那么多时间,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那么多的练习时间,这时就会产生矛盾。(二)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由于生源质量、兴趣爱好等原因,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几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用同样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话,就会产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目的会变得模糊,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凡此种种,如果不及时解决,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三).师生交流方面存在矛盾。据调查,高师钢琴课每周1-2课时,除了上课时间外,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甚至有时感到很茫然,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出一些矛盾,不利于学习。(四)实践应用方面的矛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自媒体
(一)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媒体,但其作用不是以营运为目的,而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式为目的。记录学习过程、形成成长档案。师生编辑自媒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二)自媒体形式,由于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和学习,其形式有必要相对统一,主要利用优酷、美篇、微信等平台进行创作和编辑自媒体。优酷:大型视频网站,可以将录制好教学视频、演奏视频等上传至网站供自媒体图文编辑。一般手机都有视频录制功能,优酷支持手机直接上传视频,只需要下载一个优酷APP,申请一个优酷账户(免费)即可,进行简单的编辑,就可以把自己的练习作品、演奏视频、音乐会视频和教师录制的微课等上传至优酷云端进行保存。但优酷是单一的视频网站,对图文编辑并不擅长,所以需要借助专门图文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阐述说明。美篇:最美图文创作分享工具,可以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创作编辑.美篇的编辑十分方便,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意删除和更改,支持添加优酷视频链接。毕竟钢琴的学习不需要在编辑美篇上花费大量时间,也可以让师生有很好的创作体验。微信: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朋友圈等分享美篇作品,并组织交流讨论。老师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包括通过甄别的网络资源和自己创作的自媒体资源),并得到学生及时的反馈,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讨论。
五、自媒体在高师钢琴中应用
(一)教师自媒体。1.编辑各类动态教学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考勤等。2.编辑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当然这些内容事先要跟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水平程度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及时修改调整。还可以在计划中进行添加计划执行的情况,这些在自媒体平台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3.编辑教学设计,用美篇可以制作出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教案,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查看,可以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十分方便。4.微课。教师可以将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编辑给学生,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在钢琴教学中有一些技术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5.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推送给学生学习。目前网络上出现大量的钢琴学习资源,但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垃圾信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资源筛选出来推送给学生,学生如果发现优秀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进行共享,逐渐形成一个优质资源库。6.丰富学习内容。传统钢琴教学在课堂上重点是解决学生弹奏技术和所弹作品的音乐处理问题,而忽略了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欣赏等重要内容,这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网络上进行获取,又不会占用太多的上课时间,学生抽取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在自己移动终端进行了解和学习。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教师完整的教学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更容易整理、修改和保存,内容更丰富而具有立体感。(二)学生自媒体。1.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充分讨论后的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时时对照学习计划执行。2.演奏视频,包括教学计划必弹曲目的演奏、考试演奏和音乐会演奏等。学生用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简单易操作,现在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支持高清录像,可以从手机直接上传至优酷云端保存,形成音像档案。3.设立短期学习目标,定期策划观摩音乐会或其它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个团队策划自己的实践项目,并写好策划书,不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团地协作能力。4.撰写学习心得或小论文,不仅能梳理学生学习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5.拓展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移动网络获取钢琴学科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增强音乐审美能力。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学生完整的钢琴学习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档案更加鲜活而有说服力,更加符合钢琴学科的特点,而且可以长期保存,随时随地查看。
六、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自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其性质类似于“翻转课堂”,但比“翻转课堂”更加灵活多样,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具有以下作用:(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让老师的教和学都能够打破传统的局限性,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二)目标明确,突出个性。自媒体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体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大小,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三)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将课堂和网络资源充分整合,形成优质钢琴教学资源库,构建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团队协作,促进交流。通过实践项目的策划、学习和网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进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情谊。(五)完善作品,考评存档。每个自媒体都应该是师生尽心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档案,而且这些作品还可以作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依据之一。
七、总结与展望
长沙弹词曲韵悠长,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因用长沙方言演唱,也被称作“长沙道情”。2007年,长沙弹词入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延坤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彭延坤是“老长沙”忘不了的旋律。“站如青松滴翠,坐似玉树临风。胸如心花开放,情在眼底传神。不论生旦净末,刻画栩栩如生。道破炎凉冷暖,说透书里人情。”说的就是彭延坤表演长沙弹词时的迷人风范。
彭延坤把一生寄托在发扬长沙弹词及其传承事业中,不顾病痛折磨,正在等待下一个成熟传承人出现。
“勤学苦练,一定能把弹词唱好”
彭延坤因年幼时一次误用眼药水导致双目永久性失明。9岁时,中国胜利,全国上下沉浸在胜利喜悦中,随后便迎来长沙茶馆文化的鼎盛时期。解放后,整个长沙城有四五十个说唱艺人,20多个茶楼设场,觥筹交错,曲韵萦绕,每家茶楼平均每天客流量近200人。
彭延坤的父亲彭紫钦开了一家名为“日要书场”的茶馆,每天两场,都是雇著名艺人唐云芳、舒三和等表演。彭延坤几乎每天都坐在台下听,渐渐对长沙弹词产生了兴趣。
眼盲,彭延坤学琴比一般人困难,但他刻苦,整天琴不离手,同一个小乐段都要练习到信手拈来为止。6岁时他就能够登台唱上一两曲。
热心人向有名气的弹词艺人舒三和介绍:“你看台下那个孩子叫彭延坤,是书场老板的小儿子,很聪明,收他做徒弟吧!”
“他没文化,又是个盲人,就是我不要钱,他也学不出来。”舒三和回答。
“听完我觉得很气愤,既然你看不起我,那我就自己去努力吧。”彭延坤回忆起当时的不甘心,更记得父亲的慈祥宽慰:“没关系,你要努力,勤学苦练,一定能把弹词唱好!”
彭延坤的技艺在不断练习中日渐纯熟。21岁那年,彭延坤加入长沙市曲艺队,恰好成了舒三和的同事。省电台请舒三和灌录唱片,因为需要录制新曲,他请来湘剧和花鼓戏音乐工作者帮忙创作。
别人见彭延坤练曲勤奋,问他怎么不去参加。彭延坤反问:“我觉得好笑,我们唱了那么多弹词,怎么会连一个伴奏都写不出?”
这话传到舒三和那里,他找来这个“大放厥词”的年轻人,要彭延坤去写曲子:“你要多少时间?”
“别人一星期,我也一星期。”彭延坤回答得干脆响亮。
这是一个挑战。彭延坤不识简谱,只会唱旧的工尺谱。他自己编谱子,唱一句编一句,写出伴奏旋律。“长沙弹词的词十分考究,既要贴近生活讲究趣味,每一句唱词也要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彭延坤说。
时间紧,他几乎不眠不休,整天在盲文板上扎字,不断发出“擦擦擦”像小鸡啄米一样的声音。“睡眠不够精神不好,打瞌睡了,我就打盆水放在脚边,点一炷香往指间一夹,香一烫手就醒,醒了就继续写。”彭延坤说。
一周后,彭延坤拿着自制乐谱交稿。舒三和招呼大家都过来听。一曲唱罢,没人说话。
直到一两分钟后,艺人“评审”群中才爆发掌声,大伙啧啧称赞。舒三和也大为惊喜。此后他常常对其他艺人说:“不得不佩服彭延坤,长沙有句老话,‘带着饭碗进牢门’,我看长沙弹词这碗‘牢饭’就该他吃。”
“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
“老长沙”都爱听彭延坤唱弹词,人群中流传一句话:“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
一提到彭延坤,市民王定峰脑海呈现这样的画面:一副墨镜,一把月琴,圆润而厚重的唱腔即兴评唱,彭延坤把圣贤经典、市井俗事、名篇小说和革命故事娓娓道来。
从上个世纪开始,听长沙弹词是许多普通长沙市民最大的业余爱好。
2002年,彭延坤受邀到长沙市火宫殿演出。彭延坤在火宫殿连续演出3个多月。舞台上,主持人介绍他的绝活:现场问答,用长沙弹词即兴回答观众的任意3个问题。
茶客们兴趣大开,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本・拉登现在是生还是死?他在什么地方?”无论茶客提出多么刁难的问题,彭延坤即刻就能用弹词唱出答案,合辙押韵,幽默生动。
台下掌声雷动。艺人们都说,这是“最看功力”,也是“最接地气”的表演。
彭延坤的弹词表演是公认的“灵活有趣”,其中最让人佩服的是一首《妹妹歌》。彭延坤掌握很多方言,每唱到了一个地方,他就用当地方言唱出当地“妹妹”的一颦一笑,观众们都说“亲切极了,真好听”!
长沙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胡其美这样描绘彭延坤的技艺:“时而急风骤雨落玉盘,时而漫舞轻歌杨柳春风,九板八腔十三辙,运用自如功显奇。诙谐的道白生妙趣,厚重的唱腔满座惊,高亢时令人振奋,低吟时让人泪湿衣襟。”
很多人都想不到,长沙弹词曾经迎接过流行歌曲的“挑战”。在湖南卫视一档节目上,彭延坤和台湾歌手张帝“过招”,四轮比赛,双方用各自擅长的艺术表演形式即兴回答4个问题。不少人为彭延坤捏把汗,但三招过后,张帝败下阵来,他挥手暂停比赛:“我甘拜下风。”
火宫殿表演后期,彭延坤因用嗓过多引起发炎导致声音喑哑,无奈暂停演出。停演当晚,一位老教授特意找到他:“怎么不唱了?哪怕你在台上唱两句我都满足呀!”老教授住河西,真心喜欢彭延坤的表演,他每天都要乘公交车,横跨湘江到火宫殿听彭延坤唱长沙弹词。彭延坤不上台,他很是失落。
彭延坤是一代长沙人的共同记忆。“嘭的嘭,彭延坤先生,您还认识我吗?我小时候背着书包跟在您后面看您今晚在哪里唱弹词咧!”只要彭延坤出门,总有些“熟人”能够认出他来。
岁月只改容颜,歌声和笑容却依旧熟悉。
2010年,彭延坤受邀参加当年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节,在容纳近千人的音乐厅里,彭延坤一人一琴唱起《红楼梦》中一折《悼潇湘》(又名《宝玉哭灵》),摘得银奖。
“宝玉哭灵”的情节在《红楼梦》文本原著中找不到,是后世弹词艺人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创造的。台上,彭延坤唱到贾宝玉得知林黛玉死讯时,眉头紧锁,嘴角向下,满脸悲伤。悲伤至深处,彭延坤声声“妹妹”似为林黛玉招魂,音调低沉,如泣如诉。
在巴黎演出现场,彭延坤是比赛中年纪最大、表演时间最长的艺术家。连续22分钟原汁原味的长沙弹词演唱征服了观众,现场观众配合字幕静静欣赏。表演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拼命鼓掌。彭延坤从舞台侧幕走下,路过观众席,眼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再次起立致以掌声。
“莫让弹词空白头”
上世纪末,长沙弹词逐渐衰落。
眼见身边长沙弹词艺人越来越少,少有新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彭延坤有些心急,担心往后长沙弹词没人承传延续,担心这门艺术传不到后世。他总说:“莫让弹词空白头。”
2005年,湖南省政府拨款保护长沙弹词,希望弹词艺人能够进棚录音,保存第一手资料。彭延坤时任长沙市曲艺协会主席,他高兴极了,马上组织艺人开会商讨。
会上,大部分人对这次长沙弹词的大整理工作不抱乐观态度。
彭延坤没放弃,继续联系老艺人试演。
事实上,彭延坤的妻子谭玉清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录音资料。一次,她听说有朋友家里有一些弹词录音带,硬拽着彭延坤登门询问。走进朋友的家,谭玉清满是心疼:“那些磁带被随便丢在冰箱顶上,有些有纸盒包装,有些没有,拿下来看全是灰尘。”
谭玉清把这些磁带都拿回家,一盒盒清理干净,拿到太阳下晒一晒。
老前辈舒三和唱了一辈子,留存的只有一本磁带《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彭延坤也说,如果不是前十几年谭玉清收集整理,这些能当教材的音频材料就都没了。
申遗工作还在继续。2006年,彭延坤和谭玉清准备好所有录音材料,长沙市文联副主席刘忠宏负责整理申报长沙弹词,在他的鼎力支持下,两人进棚录音。为了节省经费,两人还特意找了便宜的私人录音室录音。
小小录音室里,71岁的彭延坤怀抱月琴在话筒旁一曲曲录制。负责字幕输入的工作人员不懂长沙话,谭玉清只能全程在旁指导,看着唱词一字一句出现在屏幕上。
为了完成申报材料,彭延坤和谭玉清不知熬了多少夜。最辛苦的一次,他们连续三天三夜都泡在录音室里:彭延坤反复录,要最好的效果。谭玉清来回校对字幕信息“千万不能出错”。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不回家睡觉,就连正常的早晚梳洗都不能保证。累了,就在身后的小沙发上躺一下,体力恢复再继续。
彭延坤说:“我们抱着一定要申遗成功的决心。”终于,第四天上午,13张光盘及时赶制出来。两人相互搀扶,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2009年,长沙弹词被正式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彭延坤说,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由于精力、财力有限,彭延坤整理和创新的长沙弹词音乐的九板八腔、十八套曲方言十三辙和现场编唱的公式等也都亟待进一步挖掘、整理。
“长沙弹词的将来掌握在你们手里”
“传统曲艺光有保护抢救还不够,还得传承发扬。”彭延坤说,尽管长沙弹词已经申遗成功,但长沙弹词真正的生命力是在艺人们的一场场表演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以延续。
担任长沙曲艺家协会主席以来,彭延坤一直为传统的曲艺后继无人感到担忧。2006年10月,市曲协举行笔会,一些老艺术家谈起长沙弹词等曲艺节目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了,大家都觉得,让曲艺走进校园也许是件好事,决定在高校举办校园曲艺之星大赛。
校园曲艺之星大赛是全国首创,大赛的举办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彭延坤已是古稀之龄,在市文联的支持下,他和曲协主席团以及理事会部分人员跑遍长沙高校,和有关工作人员沟通,组织校园曲艺大赛初选。
彭延坤常常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掌声和欢呼声。有的高校还邀请他担任客座教授。“看到传统曲艺在校园里这么受欢迎,再累我也愿意。”彭延坤激动地说。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长沙弹词的魅力,彭延坤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长沙弹词课,免费教学生们唱弹词。校园曲艺大赛举办,彭延坤在这些学生当中挑选12名女生组成“女子十二乐坊”参赛并顺利进入决赛。
台上风姿绰约,台下步履艰难。
唱长沙弹词要用长沙话,可12名女生只有一个长沙本地人。要在短时间内学会一首方言弹词,每个人都信心不足:“太困难了。”
彭延坤一句句教,教到发音准确为止。他拿来录音机,唱一句,录一句,反复给学生对比不同,克服缺点。自始至终,彭延坤都坚持亲自教唱,一教就是一个半天,光是一段简单的“山在西来水在东,山水流来到处通,山水也有相逢会,人生何处不相逢”就练了一个星期。
汗水换回曲艺大赛上的艳惊四座,人们都在议论,长沙弹词居然能在年轻人中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大赛准备工作前后历时两个月,相声小品、常德丝弦、长沙弹词、相声在校园里纷纷亮相。省会的曲艺艺术家们手把手带学生走进这片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大赛得到了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的大力支持,70个节目经过两轮选拔进入决赛。
“曲苑小天地,人间大舞台,丝弦小调迎宾客,相声小品乐开怀……湖湘辈有人才出,芙蓉曲韵百花盛开。”舞台上,12个漂亮女生亦唱亦跳,以一曲原创《芙蓉曲韵》 夺得一等奖。
彭延坤说:“曲艺要振兴,文化知识是关键。这么多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看到了曲艺的大好前景。”进入决赛的选手中,学历最高的是一名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不少艺术家看到曲艺受大学生的欢迎,劲头十足。彭延坤对此很满意:“曲艺大赛要接着办,还要让我们这些校园曲艺之星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有了第一次成功,彭延坤更加卖力。担任长沙市曲协主席期间,他组织“曲艺进校园”活动,让更多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表演经典曲目,讲自己的人生故事,讲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
现在“芙蓉韵校园曲艺大赛”和“芙蓉韵”长沙市元旦晚会都举办到第四届,发现和培养了一批相声、小品等优秀曲艺人才。
“她就是我的眼睛,我的灵魂伴侣”
在彭延坤的努力下,更多人知道了长沙弹词,但彭延坤的身体却“有些跟不上他的脚步”。
2011年,彭延坤被诊断为急性心肾衰竭。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他反而开始加快步伐,“每天都在想办法解决长沙弹词的传承困境”。
谭玉清一时间陷入了“两难”之中。一方面,她担心彭延坤的身体;另一方面,她为彭延坤担起长沙弹词传承责任感到自豪。“我只能好好待在他的身边,尽我最大的能力去照顾好他。”谭玉清说。
2012年4月22日晚,天津音乐学院学生吴纯请彭延坤修改研究长沙弹词的毕业论文。当晚彭延坤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是学生已经约好了。他对有些担心的谭玉清说:“我坚持一下,弄完马上去休息。”
彭延坤在躺椅上坐好,让学生坐在左边,自己侧着耳朵听论文内容。听到不对的地方马上喊停,出言纠正,并且详细讲解。
谭玉清站在一旁着急又心疼:“我了解他,这件事情他不做完、不做好是不会放弃的。”
没想到,第二天彭延坤就被送进医院。当天下午,彭延坤的心跳每分钟只有38下,情况紧急。医生给彭延坤动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
病房外,一张病危通知单送到谭玉清手里,彭延坤徘徊在生死边缘。
彭延坤先后10多次住院,家里积蓄早已花光。为了给老伴治病,谭玉清卖掉老房子,卖房所得的30万元尽数用于彭延坤治病。
谭玉清陪床,除去一些必要的事务,她一刻也没离开过医院,一直没有抱怨。夫妻俩也因长沙弹词结缘。“我特别喜欢彭延坤唱弹词,唱得真好,特别韵味。”谭玉清说,20年前,她和彭延坤都是再婚,结婚时彭延坤的生活里只有弹词,一贫如洗。但谭玉清说:“我就是愿意和他一起生活,照顾他。”
彭延坤住院4个多月,谭玉清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甚至两度病倒。一次因为焦急过度、劳累导致心脏出现问题,一次因为在病房照顾导致交叉感染,引发肺炎。尽管这样,谭玉清还是寸步不离彭延坤,生病住院也要和他同一个病房。
面对彭延坤,她不多言自己的辛苦,总是这样自我安慰:“我不能倒下,要是我倒下了,谁来照顾彭老?”
谭玉清相信,彭延坤会好起来。她给病床上的彭延坤读报,讲弹词学生的动态,放过去录下的弹词曲子……病房里仪表声滴滴答答,一分一秒都是彭延坤和谭玉清夫妻携手的见证。
得知彭延坤的病情,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十分重视,作出批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湘涛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商讨关心救助彭延坤的办法,筹集经费12万元,报销医药费数万元,并提供20万元整理出版《长沙弹词优秀作品集》。
“今年我身体不好,万一有人要来学弹词怎么办?”彭延坤还要谭玉清学好弹词,如果有人要学,可以代他示范。彭延坤的要求很严格,每一句都要用传统唱法,容不得一点差错。谭玉清也很耐心,尽管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身体不舒服,也要抱着月琴坐在彭延坤身旁学。
夫妻俩要一起把长沙弹词延续下去。
有人问,谭玉清之于彭延坤是什么?彭延坤轻轻一笑:“她就是我的眼睛,我的灵魂伴侣。”
衡阳渔鼓艺人王智敏是彭延坤的徒孙,他告诉笔者:“老艺人艺德高尚,除了个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还逃不过一个‘情’字,这是民间艺术的生命线。”
关键词: 德育; 思考; 美德;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22-02
曾在一九九二年,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老师撰写的《较量》当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大讨论波及社会各界。时至今日,我认为,我国只有长期坚持开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尽快顺利完成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上下五千年、中华多豪杰。”我们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古国,中华名族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自强不息精神的优秀民族,有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气。而且从古到今,人们非常注重道德教育。
此外,世界各国也都比较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吃苦,成才”教育。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各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备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参加义务劳动,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父母如果溺爱孩子,是最糟糕的事。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到外面打工挣线。在日本大学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在欧洲的小国家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小孩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课。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学会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在比较发达的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看做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的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父母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资历和自强。
发达国家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尚且如此,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对小孩的道德教育,那么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又是如何的呢?可以说,现状堪忧。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思想、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一刻不能低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令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等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垃圾信息也通过网络泛滥传播,强烈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综合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缺乏上进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情况的出现给人们尤其是教师、家长、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思考,要我们去认真应对。要使青少年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政府行为改善德育工作的大气候
实施素质教育单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协调,包括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改革中考、高考招生制度、就业制度,改革教材内容,完善教育评估办法,从大格局上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营造一种合适的氛围。
2.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教育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强化“育人德为先”的观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认清德育的独特的自身价值,不能将德育仅当作保障和促进教学工作的手段,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武装、引导学生,净化学校空气,纯洁学生心灵。随着少年性成熟期的提前到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和性病、艾滋病的流行,对中学生进行性道德、性安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3.加强德育科研工作
广大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德育科研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法、路子,实施德育创新;党政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各级教委要通过组织德育工作研讨会、论文比赛等,经常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
4.要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培训这方面的师资。各中小学,尤其是初、高中应尽快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社会和医疗卫生系统增设心理健康门诊,使有心理疾患的青少年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治。
5.各级各类学校要特别重视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
目前,不少学校只顾及升学率的高低,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其实,每个学校都应报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社会和家庭负责的积极正确的态度,教育好千千万万未成年的学生,使他们在保证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6.全体教师要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传好道、授好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仅得其下”,那么学生的品质要比较优秀,教师的言行也非常重要,只有全体教师的素质高,才能使得学生的素质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好“当教师关”,把综合素质优秀,真正能做到为人师表的人放到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否则,道德教育难以落实。
7.各类新闻媒体要对中小学生家长开办讲座,用活生生的事例与广大家长交流沟通,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道德品质的极端重要性
笔者认为,新闻媒体、主要是互联网、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刊物等必须从我国未成年人接受良好道德教育这一高度出发,激浊扬清,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加强家庭教育力度、是家长的品位不断提高,真正有利于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为社会承担应尽的责任,最终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好小孩。前多年,大学生马家爵在宿舍杀死同学,无独有偶,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非但不救,还将伤者用刀捅死,自己今年五月已被判刑处死。血淋淋的教训惨痛而深刻,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敲响了长长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