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5: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科技推广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农业科技服务发展滞后,缺乏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一是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市级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也受经费的限制,覆盖范围有限。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缺乏整体性。所属的推广机构又分为农、林、牧、渔等多个独立的体系,相互独立,联系少、缺乏合作,导致整个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不强。
1.2科技基础条件薄弱,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驱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就显得不足。很难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1.3缺乏为农业创新体系提供宽松环境的保障机制科研人员在其知识产权的转让收益中得不到应有的分成。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上没有政府明确的政策保障;整个农业创新体系就缺乏动力驱动,必将影响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运行效率。
2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十二五”就要过去,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得到新的发展、新的提升,必须着力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为中心任务。以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人才引进培养、制度保障等几个重要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锦州特点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十三五期间,加强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和配套装备,不断创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生态生产技术模式。同时,加强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打造更多的像绿色芳山、宏胜花生等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拓宽农业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要立足十三五整体布局,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我市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督等农业服务机构。深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科技服务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做大做强有潜力的诸如黑山中德肉禽、北镇金源葡萄酒、凌海裕海海珍品、义县双双食品等县域特色产业。研发特色农产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基地。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覆盖面,不留死角。保证农业科技与推广应用实现有效对接,进而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2.3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围绕全市现代农业技术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新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新方法。在各类科技人才引进计划项目中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比例,围绕我市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选拔和吸引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依托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若干创新团队,特别应为中青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面向省内外,引进一批农技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围绕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已有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培训、骨干人才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的分级培训模式,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产业服务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五支队伍”。
为确保其所需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研制和试验,把原来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企业试验基地,将科技推广渗入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形成一条龙的带动模式,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3]。该体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自发性等优点,但也具有企业与农户间就定价易出现矛盾等缺点。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涉农商贸业及各级供销合作社,在从事农产品供应和生产资料分配中利用自身对市场行情的熟悉和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将有关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的质量要求等信息传达给技术开发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引进、研究,而后以讲座、培训等形式传播、普及、指导农民生产,实现农资营销与相关生产技术配套。该体系扎根于农民,紧密联系农户,切实解决了农户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形成了技术需求与科技供给的无缝对接,针对性强。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与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采用这一体系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包括比利时、希腊、俄国、荷兰、挪威、英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泰国等较小的国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以中央和地方合作推广的包括日本等;此外,在这一体系基础上韩国单独设立了国家机构进行推广,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则设立了中央立项推广系统,荷兰、韩国、日本实行政府与农民组织合作兴办推广体系[4]。以教育机构为基础这类推广组织体系由联邦农业部设立推广局进行全面的管理、协调推广工作,由农业教育机构在州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作为核心进行农业推广的组织、协调,实施基础推广工作,由县农业科技推广站 (相当于教育机构的派出机构)为基点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疑难解答。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是美国,其组织机构主要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县农业推广站组成,推广人员和大学教师实行定期轮岗,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5]。其特点是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起来,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自上而下的系统推广结构。以民间组织为基础这类推广组织以农民技术协会以及一些宗教组织为基础,自发性组成由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信用合作、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较多见于日本、英国、法国。由于这些协会和宗教组织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与基层农民关系密切,可以切实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考虑、制定推广计划而不受到政府方针、政策的约束,其具有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布局多元化的特点。以农产品贸易机构为基础主要是指一些商品生产贸易组织,如地区龙头企业、农产品开发机构,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对本国、本地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制定一系列要求和标准,指导组织农民生产,以形成生产、开发、贸易、营销一体化的推广体系[6]。这种推广体系常见于以出口某种优势农产品为主的小国家,例如马来西亚的咖啡、橡胶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与市场直接对接,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反馈能力,能够极大的发挥地方农业优势,缺点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限制。
1.1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
推广效果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2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
袁增加了推广难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
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结语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已开展了“科技特派员”、“阳光工程”等专项行动。但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严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低,农业科技服务效率更是令人担忧。为此,有必要测算农业科技推广公共服务的效率,并分析找出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提升效率之策。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问题是我国科技创新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认为“重研究轻应用”的体制是造成我国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的主要症因[3],因此认为应大幅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经费投入,使增长率高于R&D经费的增长率[4],并认为对高绩效的科技成果应用的支出应当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目标的统一[5]。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6]与转化机制[7],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8-9]来评价不同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情况[10]。相关研究多数侧重于产出层面,即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服务的效率则关注较少。事实上,效率往往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质量和生命力的关键。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八山一水一分地,人多山多地少,水产、林竹、水果、茶叶、蔬菜、畜牧、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十分重视,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创立并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南平机制”),但农业科技研发表现出明显的“三增三减”态势,即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成果产出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加,但单位农业科技人员论文数、单位农业R&D投入论文数与农业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降低[11]。因此,以福建省为例来分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推广人员数、推广经费、推广时间等投入变量的量纲不一样,有的难以用90货币计量,因此难以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其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无需构造生产函数,可以忽略不同指标间的单位差异,在多投入、多产出分析方面具有优越性,可以得出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可通过投影理论计算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量,为形成改进方案提供参考。因此,本文以单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为决策单元,采用DEA中的BCC模型测算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12]。选择项目推广经费(万元)、推广人员数(人)、推广时间(年)等作为投入变量。由于衡量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困难,数据难得且可靠性不高,因此只选择直接经济效益作为产出变量。进而以DEA效率(其值的取值范围为0~1)为因变量,以项目级别、立项类型、是否立项推广、成果类型、所属产业、推广载体、推广模式与受众素质等为自变量,应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分析方法和路线如图1所示。
图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率的分析方法与技术路线
2数据处理与分析
2.1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性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为了确保数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课题组于2010年1月以福建省科技厅星火计划办公室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调查表”,要求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承担单位填报相关项目情况,并在所填写的问卷上盖章,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课题组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6个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以省级(51.3%)和省厅级(17.0%)为主,两者合计占68.3%;绝大多数的推广项目是经过正式立项(占85.3%)后再进行推广的;立项类型以申请者根据立项单位的要求自由选择(占69.0%)为主;推广成果以新技术(占56.2%)和新品种(32.7%)为主,两者合计占87.9%;推广载体以龙头企业(33.7%)、农技站(17.6%)和农业大户(13.1%)为主,三者合计占64.4%。与此同时,福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产业分布相对均匀,与福建的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匹配,体现了福建以水产、林竹、果蔬茶、畜牧、食用菌等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特色。
2.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DEA效率测算与分析
以项目成果推广经费(万元)、推广人员数(人)、成果推广时间(年)为投入变量,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产出变量,选择BCC模型中的投入导向方法,应用软件DEAP2.1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各决策单元的总效率值、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和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由于306个决策单元的值难以全部列出,因此本文仅将各类项目承担单位的效率均值整理后列出,如表2所示。
总效率是综合反映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指标,是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综合反映。从表2可以看出,决策单元总体的总效率均值很低,只有0.198,达到DEA最优的决策单元(项目)数量只有10个,占全部决策单元的3.3%。这说明不同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间的效率差异很大,而且与最优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相比,大多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很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直接经济效益的松弛变量均值达57.064万元,即在现有的投入水平下,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平均每个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可以提高57.064万元。
技术效率主要反映各投入要素比例的合理性,反映在一定规模水平下的要素配置水平。决策单元总体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570,其中52个决策单元(项目)的技术效率值为1,占全部决策单元的16.7%。这表明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要素配置比例相对合理,但也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还有35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小于0.3。调整这些决策单元的投入要素配比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技术效率,进而为提高全部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做出贡献。
规模效率主要反映投入要素的规模合理性。决策单元总体的规模效率均值为0.301,只有11个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值为1,占全部决策单元的3.6%。
这表明福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规模安排总体来说不太合理。在规模效率值不为1的295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中,只有6个项目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289个项目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随着规模的增加,报酬是递增的,现有规模是偏小的。所以,从直接经济效率来看,福建省绝大多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规模是偏小的,而且与适度规模要求的差距很大,扩大规模可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服务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
306个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平均经费规模是64.9万元,但项目间的差距很大,推广项目经费最多为2200万元,而最少的只有1万元。经费规模偏小的项目占大多数,其中经费为10万元以下的占32.68%,经费为20万元以下的占49.35%,小于平均经费规模的项目占3/4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福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经费分配体制仍然存在,不利于发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规模效益。
不同类型的单位提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由表2可知,总的来说,高校主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效率均值达0.318,高于科研院所主持项目的效率均值(0.263),后者又高于设区市科技局所主持项目的效率均值(0.162)。
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纯技术效率来看,各类单位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设区市科技局最高,为0.586,高校次之,为0.547,科研院所再次之,为0.527。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规模效率来看,各类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高校的均值最高,为0.472,科研院所次之,为0.380,设区市科技局最低,为0.301。由此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差异主要是由规模效率差异造成的。设区市科技局主持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设区市科技局主持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本市所辖区域内,范围较小;二是与省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相比,设区市科技局所辖机构的科研创新力量相对较弱,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多数是科研院所或高校转让的,难以获得极具市场经济价值的技术成果;三是设区科技局下属的固定农业推广人员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每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推广经费,僧多粥少的实际情况使得主管部门只能缩小项目推广经费规模。
2.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有直接投入的推广经费、人员和推广时间外,还包括农业产业需求、农业科技成果特性、推广服务组织管理方式[13]以及技术成果接受主体等。
从农业产业需求来看,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强度可能不同,因此农业产业类型可能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从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特性来看,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起来的难易程度可能不同,进而也可能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从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层面来看,是否立项推广、项目级别、立项类型、推广载体与推广模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另外,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接受者,其素质会影响其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水平、认可程度和应用能力,也可能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为了寻找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本文以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综合效率值(Y,0≤Y≤1)为因变量,以项目级别(X1)、立项类型(X2)、成果类型(X3)、所属产业(X4)、是否立项推广(X5)、推广载体(X6)、推广模式(X7)、技术受众平均受教育年限(X8)为自变量(各自变量的类型分布见表1),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Tobit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由于3个样本的部分自变量数值空缺,因此在模型运行过程中将这3个样本自动剔除,所观测到的样本量为303个。
由表4可知,从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强度来看,是否立项推广(X5)>立项类型(X2)>推广载体(X6)>成果类型(X2)>推广模式(X7)>项目级别(X1)>所属产业(X4)>技术受众平均受教育年限(X8)。但只有X5与X6在0.05的水平下显著,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因素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是否立项推广(X5)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096271。也就是说,立项推广项目的服务效率比没有立项推广项目的服务效率低0.096271,即没有立项推广的项目的服务效率反而高于立项推广的项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立项推广的项目没有得到政府立项支持,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往往对市场需求的呼应程度更高,而需求往往是决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最为关键的因素[14]。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立项推广的项目是由市场“选”出来的,市场认可度更高,推广起来更容易。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在选择项目立项时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5],建立市场需求导向机制,选择具有更高市场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载体类型(X6)变量的值为:1=农技站;2=科技特派员;3=农业大户;4=龙头企业;5=专业合作组织;6=各种载体混合。载体类型(X6)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也很大,系数为0.028307,即选择后一种载体的决策单元比选择前一种载体的决策单元的效率高0.028307。这说明,就载体的效率而言,农技站<科技特派员<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种载体混合。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后面的载体能更好地协调自身利益与科技推广服务对象(农民)利益之间矛盾,更容易形成一种利益共享机制;二是类型序号大的载体对农民的真实技术需求更加了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更强。
项目级别(X1)与技术成果所属产业类型(X4)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较小,说明福建省不同级别、不同农业产业的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基本相同,效率水平相差不大。技术受众平均受教育年限(X8)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最小———这与相关研究提出的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其认可、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从而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结论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服务对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差异性较小,难以区分其对相对效率的影响;二是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对受众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不高,而福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所选择对象的素质相对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4年,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接受所推广的农业技术。
3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3.1结论与讨论
第一,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
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应用DEA-Tobit两步法可以测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值,并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都很多,受数据限制,本文只以推广经费、推广人员数与推广时间作为投入变量,以直接经济效益作为产出变量。随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理论的完善与相关数据的积累,有必要严格按照其投入产出关系将被推广成果的价值、推广人员的工作量(代替推广人员数)、推广设施占有量等指标纳为投入变量,将科技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纳为产出变量,并扩大样本量以进行效率测算,从而使测算结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更高的使用价值。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素质、推广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也应逐步被考虑。
第二,规模偏小与投入要素配比不合理导致福
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低,因此效率提升的空间很大。针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技术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评价并比较各决策单元来寻找效率提升的切入点,特别是对技术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变量进行分析,进而找出相关投入要素的不必要的投入量。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规模偏小、规模效率很低、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在测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适度规模并深入分析现有项目规模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规模化发展的切入点。
第三,市场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
推广服务效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获得正式立项但具有较强市场潜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效率却很高,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市场需求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主管部门指定立项与申请者自由选择立项(需要根据主管部门要求进行选择)都是从已有成果中选择立项,而不是从市场需求中寻找立项推广成果,因此前者对市场需求的响应程度不高,而此类立项却占全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94.2%———这也是导致福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探索以建立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农业科技成果形成前(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前)就能面向市场。
第四,各种推广载体各有优缺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具有载体优势。农技站、科技特派员、农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上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相关农户自愿参加并共建共享的组织,可以有效地协调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高效地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良好载体。当然,在充分了解各种载体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不同载体、实现各种载体的优势互补可能会使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更高。
3.2政策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树立“申请时就要考虑成果应用”的科研意识,将成果应用水平纳入项目研究考核指标,逐步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16]。建立农村发展需求导向的竞争性科研立项制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向全社会征集和遴选各年度的重点支持方向和项目,公开申请,并通过专家评审确定项目承担单位。重视项目承担单位的业绩和水平,尝试建立滚动立项机制,对工作扎实、成果应用成效显著的项目进行持续支持,引导各承担单位做出精品项目。加强应用型研究的跟踪管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的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按照规范的程序,及时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对现实需求的呼应程度。
二是建立农业科技需求与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科技成果推广资源,形成开放式、网络化的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在网络平台及时科技成果信息,对转化应用效果良好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鼓励农民和基层单位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农业科技需求信息,要求申请立项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应附相关市场需求的信息证明。要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承担单位及时录入和更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归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信息共享数据库,为不同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间的交流提供信息支撑。
1 问题提出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是联系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村级服务站点与农户的重要纽带,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文简称:农技人员)体系建设是整个纽带中的核心。笔者就农技人员体系建设问题作了一次实地调查,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农技人员的基本情况与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调查对象集中在四川省雅安、资阳、眉山三市,主要采取座谈会调查的方式,随机抽样选取了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技人员的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大户代表。其中参与调查的人员分布为,雅安市18人:基层农技人员8人,涉及到市畜牧局、农业局、市委农办等,龙头企业代表5人,种养大户代表5人;资阳市21人:基层农技人员5份,龙头企业代表9人,种养大户代表7人;眉山市35人:基层农技人员17人,龙头企业8人,种养大户10人。
2 农技人员体系现状与困难
2.1体系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大的农技人员积极融入到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在“星火计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110、科普大篷车等项目,以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组织的科技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农技人员与各方之间的关系
农技人员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一方面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项目,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从源头上发起推广的内容,另一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锻炼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农技人员人才基地与技术力量的源头。
农技人员与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尤其是高端科学技术,需要参与的农业组织具一定的经营规模与经济实力,这让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成为了农技人员工作对象中的骨干力量。他们既能联合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提供必要的人财物;又能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检验农业科技的适应性,实现示范性的技术推广,对农技人员工作的高效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农技人员与村级服务站点。村级服务站点是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桥梁,不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技人员与科研和教育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实现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根据地。
农技人员与农户。农户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受体,是农技人员服务的核心。农技人员需要密切联系农户,一方面要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新信息和新技术,另一方面要与农户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2.3 面临困难
通过与各地的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代表的座谈访问发现,基层农技人员普遍感到福利待遇不够理想,工作辛苦,工作不容易得到企业与农户的认可,同时急切渴望得到综合系统的在岗培训或进修。从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的角度来看,农技人员匮乏,尤其是专业技术精湛的农技人员;新生力量实践经验不丰富,原有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问题及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技人员流失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人员流失严重。如雅安市农业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中市县(区)编制共531人,在岗369人,农技缺编88人。原因有三:一是基层工作环境吸引力不大。农技人员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工作生活内容枯燥,缺乏吸附人才能力;二是岗位福利待遇相对较差。部分地区农技人员只有基本工资,下乡差旅等费用得不到保障,严重打击了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三是个人职业发展空间限制大。农技人员个人的职业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青年农技人员职称评定难。
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技人员知识的老化减弱了实施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需要农技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但现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没有有效展开。资阳与眉山的培训一年才一两次,而且是一方面农业组织与农户急切需要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农技人员也渴求获得专业、综合、最新的知识培训以解决企业与农户的实际问题。
农技人员推广积极性缺乏。由于和自身相关利益联系不紧密,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没有积极性。如公益性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缺乏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农业科技人员推广与不推广的效果一样,甚至个人花费更低。有的办公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科技信息流通不畅,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农技人员会渐渐转移工作的重心。
3 对策建议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首先完善和统一各地区和部门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的运行机制,必须明确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加强考核工作,激发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合理配置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学有所用,真正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保证基层农技人员有足够时间、精力、资金从事专业研究、试验和学习,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
加大办公条件建设力度。推广工作不能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腿”,推广手段现代化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趋势。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责,应当配备必需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检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并将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强农技人员综合培训。农技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还需要具备如推广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推广工作相关的综合知识,并且通过培训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同时,农技人员与农业组织和农户之间需求没有对接,与农业科研机构院所联系不紧密,这导致了农业科技人员知识体系更新速度慢,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桥梁作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农业系统的现有农广校、农科教、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等部门,创造较多的学习、深造机会,确保农业科技人员每年至少有半个月的脱产进修和短期培训。尽快启动在职农技人员在职跨专业学习培训方案,造就一专多能的干部。
实施农技人员倾斜政策。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以他们的推广业绩为主,对学历、论文、著作和外语水平等要求应切合实际。对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工作业绩显著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优先评聘、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增加中、高级职称的职数,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使之能不断学习,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急需的技术要求,使人才进的来、留的住。
关键词:农业科技 推广体系 现状 基本措施
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1.美国
位于北美洲的美国是世界各国中农业现代化的最高水平代表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美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强调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是提高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美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开始了步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
通过了许许多多的农业发展和支持政策,包括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农业教育科研投入政策、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等。这种农业科技体制对生产力的迅速进步以及农业科技进步,乃至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日本
日本的土地资源贫乏,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因此,日本十分重视本土农业科技的推广,尤为重视的是农业科技在农业中发挥的巨大的的作用。日本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视表现在诸多方面,而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即是农业科技教育、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科技体系推广。一是农业科技教育体系。作为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日本十分重视培养多种形式的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和营农劳动者。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对农业科研也相当的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本除了重视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科研体系的建立,也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出现之后要推广到农民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运用。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3.法国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农业科技在法国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国政府高度认识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早在1960年8月2日公布的《农业指导法案》中就提出:“依靠发展和普及技术进步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法国已建成了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健全的推广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和食品出口国。法国农业科技进步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法国建立了以国家农业研究院(INRA)为主体的公、私立科研机构,并不断注重农业科技研究投入的增强和科研效益的提升。二是自1959年颁布了《农业推广》,法国政府先后设立“全国农业进步基金”、“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等机构,形成由各级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和工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网络。三为了促进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法国政府积极推进“农民高学历”计划,规定只有具有高中二年以上学历“农业教师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4.国内相关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其推广已成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了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并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指导思想。目前农业科技进步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有物质科技的,政治制度的,劳动力素质的,自然生态的,社会心理的,其视角多注重的是某一方面。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形态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功效
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被用来处理调合国家与基本农业从业者之间的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关系,更是用来处理农业上方方面面的的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那些散户及无组织的的农技从业者提供低偿甚至无偿的基础业务服务。这种吐光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我国基本传统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基本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保证我国长久的农业安全和当前社会的持久稳定。由此可知,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仅仅是科技进步成果在新型农业上的应用,还应当是以服务于广大农业从事着,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特征及其模式
纵览世界各地各国的传统及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都离不开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模式,在我国,国家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通过行政机关的推动,辅之以教育及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在民间,各种推广服务机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近年来,大量的商业化开发推广机构也开始加入了这个行列。[2]
目前已由国家授权科技部在我国国内全面推广的,浙江衢州市于九八年年底针对广大农业从业者对新兴科学技术及信息应用等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行的“110”模式(即110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其主要功效是依托市、乡、村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经由互联网电子讯号传播、基础通信视讯、服务到家等多样化的方式,为当地特有农业生产工作提供多种多样的有效科技指导和完善的业务服务。
1997年,国家首次在多地开始建设国家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这些新兴的示范园以我国高科技为主要动力,依照我国现行市场情况为指导,以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负责运作、中介全力参与、增大农民收益为原则,通过符合当地经济交通运输等情况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在我国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集中的沿海及大城市纷纷建立。这些示范园集中投入开发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通过反复的实验及研究,使我国的这些仅仅存在于理论上的研究成果通通转化为了可以在实际中使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当地农业与我国的市场成功对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民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纪初期,一种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了。我国黑龙江省农科院优势整合了农技科研所、各类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型企业以及广大农户的作用,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并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实施了农业基础技术培训、农科示范园、农科专家大院和农科信息这四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这就是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
1978年,河北省科委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做出了开发治理太行山区的决定,设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河北农业大学怀着对老区人名的深厚感情,制定了“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治愚先育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方针。国家科委对这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总结试区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山区科技攻关项目,这一新路子被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3]
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思路
通过阅读大量国外有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文献资料并且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与未来发展的特殊需求,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当前的国情和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应选择以政府投资、宏观调控为主体,以具有各地特色的项目带动为基本手段,以已经成功或者初见成效的示范企业为旗帜,以当前国内蓬勃发展的农业科技市场为枢纽,以当地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道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可以考虑到以下这些方面。[4]
第一,加强政府等职权部门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各种盈利性商企业组织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三种主要形式。三种形式分工不同、力度不一。但是政府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是推广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和工作积极性。 第三,加快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示范基地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带动大范围的发展以及通过实践提供成熟可用的模式经验和技术,这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四,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也需要分清主次、重点。如何能从每年出现的浩如烟海的各种新兴科技成果中挑选出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更为有利的部分,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新课题。[5]
三、加快我国特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的基本手段
1.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要想打破我国现行的农科管理体制去建立新型的健全的创新体制,就必须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创新运行机制。产学研的结合要求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方面高效互动,群体攻关,分工协作,把工作指向一个共同目标。
(1)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创新运行机制,是促进农业科技高速发展的的最佳途径,也是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先是要通过加紧培养农业科技的带头人和旗帜性人物,培养农村基础市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及私人企业为基础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发挥现有各大高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的发动机作用,构建以各大高校和农业科研部门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和农科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将各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部门的优势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对他们的扶植力度。
(2)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和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鼓励各部门和各农村企业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协作。支持企业与各大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鼓励各种科研机构和学校的研究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相关针对农业科技的承包、推广以及效益评价等评估机制,科研单位要对项目组进行动态管理,要大力推行科技成果的保护和奖励。
(3)进一步建设好农副产品成果的转化平台。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平台,从目前来看,在当前的中国,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各种形式的农业推广部门,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明显满足不了当代农业以及广大农业从业者的需求,在目前的农村建设中,要结合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动与改革,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构为主导,建立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农产品成果转化平台,尝试在农村建立各种相关的农业技术协会,对农产品成果的转化进行指导、跟踪,探索培养出适合农村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和组织,由此来完善农产品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体系。
2.对高素质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
我国想要培养素质极高的科技创新人才,就一定要对于骨干技术力量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同时要将素质培养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以此促进科技人员的专职化和素质的最优化;同时也可采用集中培训、引进师资力量、借鉴好的做法等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科技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以全面提高科技素质,提高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点,第一,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创新团队所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以造就出一批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技带头人。对于科研人员的岗位聘用,要实行公开招聘的制度,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竞争上岗,同时要对现有的岗位职责进行改革,允许各个科研单位内部自行按照业绩和岗位职责,自主制定分配原则,完善各种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体制。第二,大力挖掘农村人才,进行分级和分层培养,为农民专家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6]
四、总结
农业科技推广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应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形势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不高;农村耕地资源减少,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种粮积极性还不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加快建设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建设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步伐,必须要围绕我国当代农业发展的目标,紧跟农业发达国家现有的农业科技发展的脚步,要明确科技推广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明确创新思路,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的投入和管理,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erek Byerlee.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Key Challenges [M].The interim Science Council of the CGIAR, 2000.
[2]宜宾科技[J].2009(3):9—13.
[3]李新彦,江山.教育创新拓宽“太行山道路”[N].人民日报,2002-10-15:1-4.
[4]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农林学类论文[DB/OL]http://.2012-07-03(3).
[5]刘春芳,王济民,梁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7—29.
[6]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136—137.
作者简介:
汪龙(1989-),男,合肥工业大学学院硕士在读,科技哲学专业,研究方向: 高新产业与政策;
从整个传播过程看,传播者对传播效果起着决定作用,传播者的素质、水平、能力及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传播的技巧、方式都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从农业科技传播实际需要看,农业科技传播者应该都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农业科技知识及专业知识,也要具备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专职从事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推广的人员十分缺乏,武汉市全市不足2000人,根据在武汉新洲、黄陂和江夏区的调查,农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59.1%,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农技推广人才更少,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人员数量与质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极不符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相关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偏低由于该行业机构编制被严重压缩,一些没有编制的人员工资待遇更低,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为甩掉财政包袱,逐年扣减事业经费,限期“断奶”,甚至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当作自己的创收单位,不仅不给事业费,还规定上交任务,致使农技推广机构业务转向、技术骨干改行,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严重滑坡。
1.2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及生活条件艰苦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往往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高温、严寒、干旱、水灾等灾害发生时更需要他们到一线普及相关知识,但对他们的劳动保护、必要的补贴往往难以到位。
1.3重研发、轻推广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和职务职称晋升主要是单纯地看论文,看有没有主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有些地方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甚至没有设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岗位,这不仅导致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积极性,也让基层一线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看不到希望。
1.4调动高校、科研单位投入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政策力度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或手持成果的技术人员由于业务精、能力强,开展技术推广比单纯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往往效果更好。但由于缺乏政策的激励和引导,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受传者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受传者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完成环节,农业科技的传播最终能否被身为受传者的农民和农业企业经营者所接受、所认同是整个传播过程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这就决定了传播者要不断地研究受传者、适应受传者,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真正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受传者制约着传播者,也对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起决定作用。
2.1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并且能够接受传播
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是指对传播者传播的内容表示认可,也就是农民认为农业科技对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自己的收入有很大的帮助,自己主观上愿意接受传播者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推广。能够接受传播是指受传者具备一定文化知识,能够理解、消化、吸收、运用传播者所传播的知识,这种传播就是有效传播。通过在武汉市江夏乌龙泉乡、山坡乡等地调查,有86.9%的农民认为科技对增加收入有帮助,表示愿意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有9.5%的农民不知道农业科技是否有帮助,有3.6%的农户认为科技对生产无帮助。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民表示愿意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和推广。
2.2受传者愿主动接受传播但不能够接受传播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播者所使用的媒介让农民无法接受,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强,晦涩难懂;二是农民知识水平所限,无法消化、吸收传播者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
2.3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
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是指他们不认同传播所包含的价值,通俗地说,他们不相信科技,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在因循守旧、年龄较大的农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导致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的另一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推广之名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其他假冒伪劣农资,损害了农民利益,败坏了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作为公益性活动的声誉,让农民产生了误解。
3提升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对策
3.1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增长机制
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该项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当前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保证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各种基地建设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工补农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都要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补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全社会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持续稳定增长。
3.2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农业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农业技术综合发展平台。平台实现农业创新要素集聚,转化创新成果,实现跨部门,跨组织,跨行业,跨区域的农业合作创新和协同服务。
2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从创新能力、创新服务、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来设计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
2.1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服务和资源配置三大指标,见表1。1)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从技术攻关、平台收入、技术能力三个二级指标来进行评估。三级指标主要考虑到“数量”的要求,从农业方面关于科研的纵向项目来考察,包括R&D经费、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技术市场成交额、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已应用成果登记、率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等。2)创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绩效评价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创新服务的评估不仅仅从技术研发和推广两个方面来考察,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创新服务包括研发服务、社会效益和技术推广三个二级指标。同时又将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为优新品种覆盖率、绿色食品增加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受灾面积减少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数、农业科技推广人数8个具体的评估指标。3)资源配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行是平台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资源配置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资源配置的情况主要从平台基本情况、人员配置和资源整合三个方面来评估。资源整合从资源的整合力度和整合效益来评估整合的范围和质量,人员配置从研发和技术人员的比重和农业技术人员来评估,基本情况细化为农业科研院所占比例、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农业共享信息网的建设和信息等三级指标。
2.2构造判断矩阵本文应用德尔菲法经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采取表2所示的比例尺度进行量化,最后得到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此处,我们分别选取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来说明数值处理的过程,它们分别的重要程度如表3~6所示。3.3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1)指标权重的确定。按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层级结构,在YAAHP软件里按照要求绘制AHP层级结构图,并按照上面给出的判断矩阵设置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经计算可求得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值。2)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存在aij=aik/ajk(i,j,k=1,2,…,n)的关系或矩阵的阶数n=1或2,称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则不必检验。但由于实践中的复杂性,往往不可能实现完全一致性,所以对三阶以上矩阵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方法是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0.10时,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成对比较矩阵A一致性的步骤如下:CR值皆小于0.10,因此我们认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合成权重,见表8。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