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5: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化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当中,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实施,同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完美结合,并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而发展教学信息化就是使我们的各项体育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法更加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单单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师就“信息化”了。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只是简单的对硬件设备的建设需求,而是更多的建立在教师信息化的培养、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建设等“软件”设备的开发。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一个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建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娴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之中的作用。而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是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以及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全面提高体育教育管理水平以及教学设计的革新。因此,对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推行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教育现代化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以及教育制度现代化。在信息技术的大前提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实施运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深入改革,全面落实信息社会提出的现代化体育教育理念。
2.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及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大学体育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当今的信息大社会,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对信息技术含量的较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信息技术含量的高超较量。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单一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导致国内大学体育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依然很淡薄,过僵硬的体育技能,专业素养的逐渐退化,体育信息技术的开发能力的严重缺乏。而通过引用现代技术化体育教育课程必将大大提高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深入理解,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体育教育意识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利于提高现代体育教育的教学水平以及各项运动技能的掌握。
3.有利于大学体育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体育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能力、引导最新体育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深度推广、推动大学体育教师资源的学院辐射,打造优质资源汇聚与共享服务、从而加强大学教师的带动作用,强化对大学体育教师信息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均衡发展的云资源应用环境,形成生态化的数字资源应用环境,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整体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
三、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将使大学体育教育走在时代的前沿
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被传统灌溉的“野蛮其体魄”将被崭新的“文明运动方式”所完全替代。由于在现行的大学体育教育之中,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生体育课程和体育技能之外,更应该引导学生走在现代时代的体育文明道路:一件紧身的运动服能够帮助你提供你的肌肉、身体内脏器官目前的功能状况,你的体能基本数据以及这些现实的数据对你的身体提供健康参数;一双运动鞋能够进行自动修复破损模式,同时一直保持和你相同的脚型,陪伴你非常轻松愉快的跑步运动。这无不体现着文明体育的超前发展。在2005年美国的弗里曼写了一本叫《世界是平的》书。在当时甚至至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书里指出:“大千世界通过互联网、光缆以及科技信息软件等高科技术的相互联系已经摧毁了妨碍合作的围墙。”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催动力大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现如今,世界不仅仅是“平”的,它更是“透明”的,你可以尽可能的将你的所有一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让全世界了解你的内心想法,而你的教育科研也将在全世界教育领域面前以及全人类面前得以显现和认可。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里也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直接破解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深入改革,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1)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引进,改变了高职英语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由于受信息载体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师多以课本为基础,借助黑板和粉笔,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而学生的学是仅仅围绕这一中心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等是高职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其无法有效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程度限制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大多数高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英语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职英语人才难以满足和达到社会市场的需要和标准;高职英语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在职场中利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应用能力,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和贯彻落实“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媒介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信息载体落后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观摩英语实际情景对话,英语影像等方式,为高职学生创造更多英语实践、模拟和操练的机会,让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扮演主体角色,使其由单纯而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转变,而高职英语教师则由家长式知识灌输者朝高职学生英语知识的引导者转变;这是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高职英语教育中给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深刻转变。
(2)增加了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受知识来源途径的限制,高职英语教师成为高职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唯一途径,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手段的进步,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传统模式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冲击,大大拓宽了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如以高职学生在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为例,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化,高职学生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水平的途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它们除了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教师传授的基本写作方法以外,还可通过网络或其它现代化媒介技术获得更为系统的英语写作技能。
(3)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提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水平。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主要场所和平台,在该模式中,高职英语教师只能做到与少数高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而要真正了解不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英语知识需求程度如何则难以实现,因而,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较低,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将如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则能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平台能实现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和在线的反馈,这能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水平,让高职英语教师了解不同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实际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等,有助于针对性较强的英语教学方案的制定;此外,信息化技术引入至高职英语教育中还能有效增强高职学生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水平等等。
2信息化技术应用与高职英语教育历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协调或处理好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技术进步的产物,因其所能产生的功效而深受广大教师工作者的追捧和青睐,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形式,目前,传统与现代很难相互取代,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能长期生存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特点,因此,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历程中应正确协调或处理好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首先,英语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功能,激励高职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和思考,同时,也要注重高职英语教师在学习引导和知识讲解方面的作用,力争做到相辅相成;其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媒介中心的作用,根据高职英语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2)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应掌握一个“度”,遵守适当的原则。尽管将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地促进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但是,其也不是万能,如过度的“迷信”于这种教学形式则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适当的原则,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具体应做到的以下几点:①准确地寻找高职英语知识点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点;②应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③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英语教学知识时,应与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相一致;④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应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为前提,切忌重形式而轻实质等等。
(一)从管账型到服务型转变
传统会计产生于企业的个体性需求,受制于“会计主体”假设的束缚,导致会计信息首先为企业个体的目标服务,从而具有企业个体物品的属性。然而,企业大系统从属于社会经济这样一个更大的系统,要想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企业必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向社会经济活动决策者提供反映每个社会活动参与者的客观可靠和决策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即向社会经济活动决策者提供社会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彼得•德鲁克,这位管理大师中的大师曾说过,“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会计信息需求的社会化对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则是会计人员具有贡献精神。因为只有重视贡献的会计人员,他的注意力才能从自己狭隘的部门、专业及技能转移到整个机构的经营业绩上来,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企业产生效益的地方。这就必须使会计人员意识到企业会计系统基于对外功能所提供具有“广告宣传”作用的“可信”的财务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经济发展对会计提供的信息需求,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提供满足社会经济大系统要求的“客观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人员必须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券人、政府部门等,他们做出决策需要的客观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什么,而不再是拘泥于财务报表,会计人员应该更加重视披露中其他财务报告。
(二)从管账型到决策型转变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在诸多复杂的环境中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具有统揽全局的能力,且冷静、果断、睿智型的会计型人才。这就要求会计型人才能从传统的管账型人才向决策型人才转换。作为一个决策性会计人才则应站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来看待企业的现状,并且看到的是企业发展的趋势而不仅仅是现实,从而在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中始终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指引。CEO的职能不应只局限于财务方面,而应广泛地参与到人才管理﹑组织变革和组织建设中去。CEO应密切参与到公司战略、运营以及绩效的策划和管理中,处于领导地位的CEO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再仅仅是业务伙伴,而应成为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独立自主的变革推动者。会计职能不应该再局限于微观世界(会计的记录与报告),而是从战略者的角度出发,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为企业作出决策和管理。
(三)从管账型到管理型转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形式下,企业面对着全球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越来越需求与国际接轨的高端财务人才。企业所面临的商业机会与企业可以雇佣到的合格管理人才之间的不平衡变得日趋严重。现在能够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推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成为企业间争夺的宝贵资源。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会计人员的要求已经是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能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创造性的运用,以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为企业创造财富。会计工作的重点应该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经济挑战,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核算型的会计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此外,数据化浪潮的冲击下,核算职能已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实时完成,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成为推动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管理型会计人才。
二、信息化环境,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成
信息化时代会计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求具有已有的专业知识,如会计、财务、审计、管理等,而且还必须懂得与这相适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会计专业人员不仅具有传统会计的执行能力,如日常业务会计核算、税务知识等,同时还应具备新形势条件下所要求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掌握决策支持、财务战略、资本运营、公司治理、业绩管理、风险管理、并购重组等专业知识能力,并具备会计软件和管理软件的信息查询和决策知识。
(二)方法能力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管理工具的应用,会计人才不仅要学会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力,还要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时代,会计人才的学习力主要表现在快速获取、分享、使用、创造新知识能力以及对新的会计管理软件的运用能力。创新力要求会计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探索创新意识和敢创造性提出具体业务问题解决方案,还能根据单位所面临的环境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
(三)社会能力与职业操守
新形势下不仅要求会计人才具有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价值取向等要素。这些要素关系到会计工作质量高低、会计信息真假的社会问题。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管理工具的应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新形势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会计教育必须针对新形势,分析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和会计服务市场的变化走向,明确今后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改革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培养渠道,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市场竞争和经济管理要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会计学教育应以传承为目的和主要特征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向创造教育理念转变,着力培养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围绕打好基础、培养创新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创造硬件条件,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以培养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要拓宽课程设置。高校财会类专业应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包括会计知识和管理学科内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复合、与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复合。其次,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各高校会计学专业应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以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堂安排不合理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
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专业教师根据从业人员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服装多门课程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课堂演示、师生交互、模拟仿真、远程教学等目的。教师制作适合服装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学习过程。建设以图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主的信息资源库,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知识讲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构建一个形象的学习情境,专业教师根据服装行业特点开发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增加学生对实操环境的了解。比如:在《服装陈列》课程上,学生在机房先进行卖场模拟仿真软件操作,对卖场空间、通路设计、货架摆放等有了直观的认知之后,再设计卖场的陈列布局,最后带着设计方案进入商场实操,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通过实训后的学生,再到店铺实际操作,工作技能娴熟,操作手法准确,普遍得到店铺工作人员的好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逐步使学员在网上完成“专业知识的预习与复习、提前了解实训品牌的文化和产品结构、实训后上传实操录像做到资源共享、掌握国内外最新流行动态等”。针对服装品牌营销,建设ERP服装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使学生可以直接模拟服装企业管理流程,将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模拟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形成信息化实战环境,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真正提高服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服装行业未来的主力军,从基础抓起,逐步更新企业人员
2.1全面构建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重时尚、厚技能”的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使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国内外流行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最新的服装市场行情,有效整合课程各个环节,提高高职技能课程“理论知识信息化;企业项目入课堂;实训操作模拟化;岗位实战进职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达到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提升学生形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继续开发服装类模拟仿真软件,使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有机融合,缩短学生实操差距。
2.2合作开发ERP管理软件模拟服装品牌管理流程,创新服装营销类课程实训技能培养模式。对于服装制作、服装裁剪等课程来说,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授课方式比较适合,但服装品牌企划、服装店铺管理等服装管理类课程,一直是授课难点,高职学生对理论多的课程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强,项目组拟通过ERP软件系统对真实企业产品模拟进行服装商品进销存、流程管理操作等,使学生直接掌握管理的要素和知识点,并能够直接用于企业的操作。学生通过模拟课程之后,直接到服装店铺工作,能够对进销存等数据分析、商品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3探索一条课程服务行业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服装业从业人员知识老化,信息不畅通的问题,高职教育要在应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业员工内训等企业项目同时,推广先进的多媒体授课形式及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加速服装加工型企业转型服装品牌公司,满足服装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和职业素质提升的需要,以课程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高职学院的行业竞争力。
3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在职员工以及高职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通过远程教学的手段有机融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使没有时间集中上课的员工也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信息化教学平台着重应用电子课件、多媒体、动画教学、微课程等主要载体,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提升了在职员工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完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也完成了企业对员工提高技能水平的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网络技术可以帮助学校延伸职业教育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上对学习环境的束缚,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无论毕业前、毕业后,都可以享有持续学习的机会。
4服装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通过课堂演示、师生交互、模拟仿真、远程教学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服装专业课程现代化、数字化程度。项目组将采用模拟法、探索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等进行课题的研究。分析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模式改革。首先,制定服装专业信息化课程建设计划,将服装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与计算机技术专业公司进行合作,专业基础模块课程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专业技能模块拟结合课程特点开发1-2个模拟仿真软件,随着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深入再逐步增加其他科目的开发建设。职业方向模块以建设网络课程、微课程为主,如服装品牌设计、服装网店营销等,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终身学习,提高职业竞争力。其次,根据课件、模拟仿真软件、网络课程、微课程的建设情况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别的教学软件大赛,提升服装专业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水平。使用并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成功的教学案例,形成综合课企两方面使用效果的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企业培训员工。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国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启示
国外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日本等国政府有健全的体系、充足的资金投入,并有完善的立法,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德国、日本等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注重信息系统服务建设;法国、加拿大等国形成了多层次农业信息服务格局,服务主体多元化;印度、韩国等政府对巩固和稳定农业及农村投资力度较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村电信服务、加强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训,并与国际合作制定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政策。总体上讲,国外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该文简要介绍了5个国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水平,以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途径与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1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1.1美国
美国政府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从而保护农民正当利益,维护农业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政府稳定、足额的投入有效支持了公益性农村信息资源的长期积累、高效管理与广泛应用,每年有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投入,占农业行政事业费的1/10。在信息共享方面,由政府生产、拥有和政府资助生产的农村科技信息实行“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对于公益性、基础性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采用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模式,兼有商业化运行模式;非官方投资产生的数据,一般是在保障私人财产权收益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实现信息共享。
1.2日本
日本是以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长期以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投资方向及政策的制定,以及科研与技术的推广工作。一是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及发展政策,促进日本农村信息化的有序运行。二是建立较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农产品信息及时、准确和全面。三是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无偿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同时,为了能让农民通过网络享受到技术服务,提高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政府将农户购买计算机纳入了补助金范围之内。
1.3法国
法国是以生产集约与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发展。法国的农村信息服务主体很多,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规模有所不同,彼此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服务主体包括国家农业部(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政策(法规)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农业商会(主要是传播高新技术信息,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专家、学者讲课和发表文章,协助农场主做好经营管理)、教育科研系统(培养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学生和面向社会咨询)、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为该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的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信息)。在法国,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不实行收费;专业技术协会、行业组织的相关信息服务,一般只收取成本费。
1.4加拿大
加拿大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非常注重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政府、协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合理分工,有效地推进了涉农资源整合,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获取实用信息。加拿大政府通过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整合来自各个部门的涉农信息,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电话等多种渠道无偿向需求者提供信息。加拿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较为健全,各类农产品都成立了协会,协会都有站,并有专业人员负责收集、处理信息并集中。行业协会直接为会员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服务,农民从一个协会网站或通过咨询工作人员便能够获取该类产品或农作物的全部信息。通过专业协会的服务,农民能够方便获取涉农信息,提高了在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1.5印度
近些年,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做出不少有益的尝试。印度农村信息化发展是由中央政府建立各种基本项目,帮政府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印度政府全面推开的“知识信息计划”,意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该项目非常成功,它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前期由政府承担,实施运行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做到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帮助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服务,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民信息技术人才,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2世界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
21世纪,信息技术正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对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方面正在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农业主导技术之一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世界农业大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在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世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领头羊。
2.1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向全面、系统、实用、方便方向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网络遍布每个角落,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到位。世界各国正在加紧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数据存储不断扩大、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此外,网络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用户的实用和方便,努力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统一规划“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路线选择,确保高效畅通。二是加快研究和建设第3代互联网,促进网格技术开发应用,推进网上可视技术的改进和扩大应用。三是逐步扩大应用和建设移动网络系统。四是加强网上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尽量减少网上不安全因素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五是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是有效地实现网上交易,研究和开发高效查询、订购、支付技术。
2.2由单一的农业技术向多元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技术创新道路的主体呈现多元化、集成化模式,在农业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成功应用后,正在将几项或多项技术努力集成在一起走节约型技术创新之路,以提高多元化、智能化、集成化,实现农业的高度自动化。
2.3农业信息技术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国外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已开发研制出多种用于专业化生产的系统模型,技术已趋成熟,并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信息技术已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些系统模型对于农户的生产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为农户走向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2.4向生态型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所进行的农业发展趋向已由常规型向生态型发展,计算机数据模型、生产诊断决策系统及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等项技术都注重考虑环境保护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精确农业技术,能够控制同一地块中不同位置所需施肥量和植保剂的施用量,以避免由于过多施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浪费。
3国外农村信息化启示
尽管中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甚至在同一地区内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可能选择统一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但是国外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仍然值得借鉴。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农村信息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政府要起着主导性作用[1]。国外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建立领导体系、保证资金投入等方面。首先,政府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依靠政府职能,建立权威性的信息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其次,在政策上保证农业的发展,围绕管理体制、投资结构、技术推广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二是科研、培训和推广紧密结合,推进农村信息化。通过科研、培训和推广三者的相互结合、紧密协作,保障农村信息化发展[2]。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完善各种技术创新体制,建立研发机构和推广应用部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由于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需要有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有所侧重,所以应注重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涉农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个性化信息需求[3]。四是注重资源整合,提升农民获取实用信息能力与水平。一方面,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协会、自治组织)、企业、科研等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合理分工,共同推进涉农资源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来自各部门的涉农信息[4]。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方面制度、法规体系、支持政策体系,并建立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注重维护农村信息化主体的权益,保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真实性、有效性等,积极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4参考文献
[1] 刘盛华.辽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3):164-165.
[2] 张其斌,舒毅,田全红,等.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探讨与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17):1-4.
数字化学习空间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的教学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有效地实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安排好学习的框架结构,课前,学生自己预习探究;课上,学生自己展示、提问、回答;课后,学生自主巩固练习;教师则通过评价测量表和学生学习反馈调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了学生今后学习中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信息化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表现在:
2.1信息化课堂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要求师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之中只接受了一些最基本的打字练习,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而对文科教师而言,计算机能力也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文秘工作要求,缺乏进一步的图片处理和软件应用能力。因而,信息化教育首先要求提高师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2信息化课堂的容量需求远超出传统课堂。
由于课堂形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所需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教师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所需信息量搜集完整,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校甚至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教学”二字,从信息传授的角度而言,“教”是教师传达信息的过程,而“学”是学生接收信息的过程。这其中,忽视的恰恰是自我价值基础上的信息处理、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悟”的过程。《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传统课堂之中“悟”的经典表现。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带着自己的体验自由领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情怀,从而悟出自我的价值所在。而在数字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化追求便捷化,各种信息的集中碰撞必然对教师和学生在接受、整合信息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四、总结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