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校本教材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本教材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教材论文

篇1

关键词:传统音乐 校本教材 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英、美两国兴起“新课程运动”。以此为开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开始了课程改革运动。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台湾与香港。进入90年代中期,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理念逐步引起了我国大陆少数课程研究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万方数据库的模糊检索,截止到2016年5月31号,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10000余篇研究文章,硕博论文2000余篇。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模糊检索到1900余篇期刊文章,600余篇硕博论文。以“音乐校本教材”为关键词能搜索到的的相关文献仅70余篇期刊文章,硕博论文3篇。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音乐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校本课程以及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工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就“新课程运动”以来国内外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献做详细梳理及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教材开发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校本课程运动”[1]。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2]。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日本、美、英等国家有所发展,很多国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3]。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而针对校本教材,没有完整独立的研究,故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

(一)校本教材研究

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实行统一的教材制度,而是由各个学校甚至是教师自行选择、选编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校本教材[4]。例如:经历了“新课程运动”挫折后的美国教育采取分权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所属的学校董事会负责学校教科书的选购以及教学策略的决定,政府不能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有着诸多选择、改编教材的机会[5]。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能通过立法、调研、协调等手段对教育施加影响。出版商有权自己编写教材,学校有权选择教材,教师有权增删教材内容。美国的音乐教材具有既注重本土化和民族性,又十分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6]。而英国一直都有尊重教师专业自的传统,自“新课程运动”后采用学校普遍享有课程决策权和教材选择权,教师可主动参与课程开发,选择或改变教材,也可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英国采用的是教材自由制度,即教材的出版发行是完全自由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教育部也没有指定教材开发编写的固定或审定的法规。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标准,就成为了全国统一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依据[7]。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政策

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仅仅将视野停留在教育政策文本本身,关注的内容由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态到课程实践不等,在理解层面都能深入探究教育政策与教学现状的矛盾与问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Neryl 和 David (2008)特教授在《澳大利亚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8]一文中探讨了澳大利亚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的生存状态。文章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或艺术)的学习是匮乏的。文章通过对各州音乐教育政策的实例分析提出了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更多澳大利亚本土音乐教学的愿景。

较早意识到利用政策的实施来深化传统文化环境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Yip和Scott(2010)博士,她在论文《保护本土传统音乐:一个在音乐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两难的局面》[9]提出:在香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化的城市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传统音乐环境逐渐被恶化,传统音乐有消亡的危险。论文通过香港传统音乐生存现状的分析,提出音乐教育实践政策的漏洞和困境,最后提出一系列政策性的建议。如:允许教学实践的创新,支持学生在传统音乐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等。这些建议对香港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研究者Han 和 Leung(2015)对不同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还有研究者提出传播平台和模式的改良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有效途径等等[10]。总体来说,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不仅没有关注到音乐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也鲜有文章关注政策对于传统音乐教材的影响与作用。仅有的研究难以概括整个文化多样性影响音乐教育政策的全部内容。

2.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的Heidi(2000)教授论文《不断发展的实践:本土音乐教材的新视野》关注的是芬兰的本土音乐教材的生存状态[11],以及教材在互联网教育上(尤其是音乐教育上)的应用。文章批判性地回顾了本土音乐教材的发展,并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潜力与局限性。然而,该研究并无特别涉及教材文本的部分,资源仍十分有限。文章分析了对本土音乐教材对于芬兰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基本情况,对未来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日本的Ritsuko (2009)博士在《“音景”的“肌理”:日本音乐课程的重新审视》[12]一文中提出,日本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教材只是简单的将传统和民间视为某种音乐流派,很少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传统”或“民间”这样的词汇对音乐加以界定。

此外,有研究者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如何更好体现语言包容性的问题;更有研究者集中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编写中认知偏好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态度的实证性研究[13]。但是该方向的研究没有涉及到教材编写的具体设计和实践问题,对于教材运用到实际音乐课堂和教学中的反馈情况也鲜有提及。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无疑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3.少数民族音乐实践研究

国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教学风格、模式、实践三个角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建议和理念视角独特新颖、引领研究前沿。

Wang(2006)的研究认为: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是多元的和功能性的世界音乐。这是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培养音乐教师的需要和责任所共同决定的,其本质是要将它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建构[14]。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上就有以柯达伊(Kodály Zoltan,1882-1967)、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和卡巴列夫斯基(Db.kbalefuskuu,1904-1987)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他们各自所创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始终与其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他们的音乐教材不仅在本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还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教育学者、教师们作为参考教材。

柯达伊曾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就将会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工作[1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灵纯净如水,只有真正的艺术、经得起推敲的音乐才能够拿来教给孩子们[16]”。“如果我们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的话,我们就只能用民族的音调培养他们学会音乐的读写[17]”。柯达伊把音乐的感受变成身体的律动,音乐的音律变成节奏、变成了力量。他在教学手段和内容上突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音乐教学中民歌的演唱,以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他重视学校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奥尔夫曾在“奥尔夫音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中说过: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18]。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把“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自然的”、“元素性的”的贯穿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通过肢体的活动让人们感受音乐元素,并常常把音乐训练与民族音乐教学联系在一起。

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以“三根支柱”――歌曲、舞蹈、器乐为主要教育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树立音乐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达到学生能通过学校俄罗斯传统乐曲而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了解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目的。大纲规定:一至三年级主要以民族音乐内容为主,以“熟悉民间风俗、家乡民歌传统旋律;了解俄罗斯传统乐器、民间歌曲及传统音乐表现形式”[19]为教学目标实施民族音乐教学。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音乐政策与教材研究及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研究整体上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但从整个宏观背景下校本教材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仍需要进一步扩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材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从教科书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发展到目前的“多纲多本”来看,校本教材研究在适应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课程改革。综合目前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

(一)校本教材研究

目前,国内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策略等方面。如蔡伟等(2006)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提出,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应该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应该是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编写内容应看重科学性和求趣味性取得平衡[20]。刘学(2012)在《从“以何为本”到“何以为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对少数民族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解决方法:1.适应社会发展状况;2.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3.充分体现学校特色;4.要促进学生的终极发展。就校本教材的资源问题。孙娇(2011)在硕士论文《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中,分析校本教材的应用现状,指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出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校本教材使用的原则。凌美凤(2010)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21]。

从已有研究视角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方音乐校本教材资源建设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逐步得到重视。如:英(2007)的《苗侗民族山歌走进校本教材》和刘小兰(2009)的《民歌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及教学范式》两篇文章中都是将地方民歌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实践中,寻找民歌中育人的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吕志明(2011)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可行性分析》中也提到,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进校园的必要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资源研究中,鱼彬的硕士论文《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西宁市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青海西宁市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现状为青海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发应用本土音乐教材给出了相应的途径措施与建议。博雅杰、杨丽容(2010)《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博雅杰、张波、尹爱青(2012)《影响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夏敏(2012)《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新疆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之我见》等文章,在研究方法及观点上都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讨论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具体的开发策略、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个案研究的描述。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学者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领域。1994年《音乐研究》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两篇文章,拉开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序幕。1996年《音乐研究》第四期刊登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的观点。1999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赵宋光教授提出“扎根办学”的呼声得到倡导。2001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问题。随着各种学术会议对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学校教育传承[22]。如由谢嘉幸、杨立梅负责的国家“九五”课题“学校教育艺术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先后调查了“福建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办蒙古长调大专班”、“贵州省榕江县的多声部侗族大歌进课堂”等各地乡土教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音乐组开发的《湘西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由当地主体民族土家族的歌、舞、乐三个单元组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戏剧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由河南豫剧的演唱与演奏组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开发的《微型音乐剧实践与音乐剧鉴赏》音乐校本教材,内容由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组成;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瑛老师主持开发的《闽南民间音乐校本音乐课程》,结合闽南民间音乐特点设计编写了《闽南民间音乐》校本教材等。

我国多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社会风俗、语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传承危机。近年来,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得到了国内音乐教育专家们的关注。如王耀华(1997)在《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中梳理了福建南音的发展历史,并对继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孙丽伟(2000)《福建南音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了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杨殿斛(2003)《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中就我们如何把握好基础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如何把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和高等院校殿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泽梅(2008)在《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中对客家传统乐种、剧种-汉乐、汉剧的历史发展及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方案;伍国栋在《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指出:“中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本土化进程和民族音乐的青少年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23];岳圣东等(2014)在《自贡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对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分析了当下省内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课堂开设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国内更有不少硕博论文也在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如张亚利(2008)在《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总结了豫剧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乐康(2008)在《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一文中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音乐形式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课案进行课堂实地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参与、实践、创编音乐活动,并邀请老艺人进课堂表演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熏陶,培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跟踪、调查、测量以探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音乐成就的变化,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石莹(2015)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以西安五所初中调查为例》中分析了目前西安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学开展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在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案例方面,目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数福建南音进校园活动。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教委、文化局联合发文,正式将福建南音列为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24]。市政府还推出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每年举办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获奖者可作为音乐特长加分。市教育局、文化局成立南音教材编撰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南音演唱的难易程度,编撰和修订中小学南音教材[25]。2009年9月,“福建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文化的标志[26]。

综上可见,目前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融合在一起,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较早的一些国家,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更加深入。但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校本教材研究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仍缺乏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

管建华先生曾说:“乡土音乐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27]”。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校本课程及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地方民族音乐课程资源,使其能够与学校音乐课程结合使用,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服务,将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庞健:《初中弹性教学管理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3]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Neryl,J, & David, D. (2008). Commission for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Mass Media. Bologna: [1] 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2008.

[9]Yip,L.C,&Scott,G.J. (2010). Music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Culture and Technology[C].Zhengzhou: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0] Han,R.C,& Leung,B.W.(2015). 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1]Heidi,P.(2000).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olk and popular music programs in Finnish mus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J],196.

[12]Ritsuko,K.(2009). New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songs:“Warabe-uta” in the Japanese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Journal of Artistic and Creative Education, 2, 166-174.

[13]Han,R.C.,& Leung,B.W.(2015).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4]Wang,J.C.(2006).Multicultural and popular music content in an American music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196 out of 224.

[15]甄琦:《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16]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7]石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8]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9]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0]彭岚:《湖南省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1]凌美凤:《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

[22]张亚利:《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23]伍国栋:《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1期。

[24]刘婷婷:《论福建南音的传承》,《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8期。

[25]博雅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伊犁州直县市十五所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篇2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传统的数学纯理论化学习的内容偏多,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信息,提炼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结合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校长期以来积淀的办学特色。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建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数学素养。

问题的研究

我校申请科研课题,组织数学组教师结合密云二中学情,编写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与数学建模》。

我们从以下角度梳理校本教材的内容:

在结合现行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单元适当切入数学知识应用及建模的素材。

为方便开展中学数学知识应用和建模竞赛等相关活动,补充相关知识。

搜集对中学生数学建模启发较大的典型问题(论文素材),并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

搜集本校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的优秀论文,并作适当点评。

将整理的内容按每节课1课时编写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组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从网上搜索信息,翻阅图书,并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校本教材,以数学选修课为载体,反复实践修改。

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我校教师逐步完善了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共计30讲,分为30课时进行教学。书中涉及数学的作用、分段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工程管理问题、线性规划、数据拟合、研究性学习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方法,科研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典型数学建模论文赏析等内容,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数学教师开展选修课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十五国家课题《素质教育实施中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究》中,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被课题组评为二等奖。

出版了1本全部由学生撰写、教师指导的论文集《密云二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与数学建模论文精选》。

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语文;新课程;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因此校本教研应充分关注研究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研究的实践性、研究目的的行为指向性、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趋同性。

面对语文新课程,我们的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1. 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与探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新课程理念有关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语文三维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甚至使活动语文论文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由于理解出现偏差,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就会对教学活动作出庸俗化的处理。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

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等等。宏观角度的校本教研一定 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否则就会架空。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用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2.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分年级达成问题、语文课程目标的细化描述问题、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螺旋上升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继承与创新(人文性与工具性)等课题都很有价值,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探讨。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用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3.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从事新教材教学必然要对新教材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有时是无意识的,随意的,而我们所说的校本教研则是要求我们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研究与实践 新教材包括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编排顺序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新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苏教版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弥补教材不足的方法问题等。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研究、课文注释的研究、课文不同版本的研究、单元或专题内课文与课文的关系研究等。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用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用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论文写作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4.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讨围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极有研究价值 从事语文新教材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我们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分层教学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甚至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都可以进行反思和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我们的理论支撑,应该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展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是研究性教学、议课评课、个案分析、反思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围绕一定的内容进行专题研讨、调查学生的教学反应、师生共同座谈交流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5. 课外阅读研究与探讨实施语文新课程,必然会遇到课外阅读问题,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无法回避 但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材编写者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不能采用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这方面的课题是很多的,如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引导研究、语文读本运用的策略研究、名著阅读的引导、名著讲座方法的运用、西方现代派与学生的价值观等。

课外阅读研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要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阅读需求、阅读兴趣等进行多层面的研讨,有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到研讨活动中来。

篇4

注:本论文是科研课题《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研究论文。

【摘要】校本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统编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突出不足是在文体选择、例文选取、写作实践设置、单元模式构建方面缺乏专业针对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其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从本院校实际出发,立足本院校开设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应本院校的教学改革需要。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32-01

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是高职院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如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等,其中校本教材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好的校本教材可以渗透一个院校与办学特色相契合的校本文化,可以促进一个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体现一个院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一个院校的教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高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当前以“应用文写作”命名的,以高职高专师生为适用对象的教材数量不少,其中不乏由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编撰,由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此类教材内容翔实、理论精当、选文规范,但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统编教材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汲取统编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开发研究适合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1.1 基于岗位能力的需要:统编教材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够同时满足不同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一本教材往往既有针对理工科专业的科技文体写作,又有针对财经类专业的财经类文体写作,这样的教材难以适应地方产业或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更难以满足不同专业院校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基于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尤其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得到了有力保障,但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苗质量下滑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各院校都在教学改革方面下了很大力度。尤其是对于应用文写作这样一门传统的理论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为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而当前的教材还在沿袭理论讲授-写作练习的老路,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1.3 基于教材实用性的需要: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依据。教材的编订应该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另外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根据不同院校的生源基础情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编纂适合自身情况的校本教材才能更好与相邻课程进行衔接,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1.4 基于资源优化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解决目前的应用写作教材普遍存在的文体选择及例文示范与专业相脱节的问题,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自行印发讲义、习题等教学材料或课堂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予以补充。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编教材专业性不强方面的不足,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零散的教学资料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把握,更谈不上课后的针对性复习。

2 高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依据

国家教育部2006年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并以之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正确把握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关系,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应用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与教材的具体编写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校本教材建设还应当体现出一个院校的办学特色及教学改革思路,既体现教材紧贴行业实际的针对性、先进性,又体现教材的特色性,实用性。

3 高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

3.1 教材内容的确定,要基于本院校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日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涵盖内容驳杂,文体多样,写作的难易程度差异性大,专业性要求不等,既有各个行业日常工作所需的共通文体,又有不同行业适用的“特需”文体,因此根据本院校所开设专业在应用写作方面的岗位能力需求选定教材内容是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环节。

在教材的编写之初编写者应当通过到相关企业走访、与行业专家座谈、甚至深入企业实践等方式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以掌握教材适用对象今后就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再经过深入剖析研究从各项岗位能力需求中析出与应用文写作相关联的能力需求,并以此为依据选定基本的教学内容;最后还应依据应用文写作这一科目的教学规律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3.2 教材例文的选取,要以贴近专业,新颖、规范、短小为原则:对于应用文写作学习者来说,通过对例文的分析体会写作格式及方法,通过对例文的品读培养语感,通过对例文的借鉴提高写作水平,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写中要对例文的选择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例文的选取要尽量贴近专业。贴近专业的例文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应用文的确是今后工作中上传下达不可或缺的工具,进而对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并逐渐地产生学习兴趣。另外,贴近专业进行选文,使教学活动安排更为有的放矢,也是校本教材相比较统编教材的优势所在。

其次例文选取要做到新颖、规范。统编应用文写作教材比较突出的一个弊病即是例文陈旧,甚至很多教材选用的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发难以理解当时写这些文章是在何种情境之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应当关注时代和专业的发展状况,不断深入企业或通过相关网站查找,积累新颖的例文。同时还应严格把关,甚至亲自动笔修改,以确保选文的规范性。

再次例文选取要以短小为原则。级别过高或体量过长的文章不适合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品读及仿写,难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尽量选取级别低、体量小的文章作为教学例文。

3.3 写作实践的设置,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中写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所完成的应用文的质量是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但写作又是需要大量运用创造性思维的高强度脑力活动,学生往往耽于懒惰,不肯用脑。这就需要教材的编纂者在写作实践的设置上多费心思,使之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在写作情境的设置上要与本院校所开设专业相结合,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任务驱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用任务完成的成就感来鼓舞学生。其次,写作实践的难易程度要与本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而过于降低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制订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写作标准,以免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另外,写作实践的形式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文章写作,病文改错、例文仿写、口头作文甚至到相关行业企业搜集例文进行赏析都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方式。

3.4 单元模式的构建,要与本院校的教学改革相适应: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传统基本素质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以说是一门讲授和练习的进行都比较艰难的科目。为了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不同院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课程改革的共识是在教学中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以职场情境导入,通过任务驱动和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格式并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改革对校本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本院校的教学改革相适应,在单元模式的建构上应当突出教学适用性,运用情境导入、任务驱动、例文赏析、理论归纳、综合实践等模块构建每一单元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使教材真正成为有益于课堂教学组织,有效配合教学方法运用,方便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的教学信息载体。

参考文献

[1] 覃碧卿.高职文化素质课校本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 高永贵 罗先凤.基于评估体系的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研究[J].网络财富,2008,(4)

[3] 张建.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篇5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撰写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如我们科组李绍端老师的论文曾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开展组内公开课教研活动。每开展公开课活动之前,总是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外我们科组还开展了校本教材开发活动,我们科组的每位教师分工合作,个个不辞劳苦,为校本教材开发默默工作,不久,我们的校本教材将脱迎而出。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数学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针对我校中专部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在期终考试中,大部份同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对于初中部的教学,我们积极的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认真开展一月一考的教学法,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解题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

这学期,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篇6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两学年来先后190多个教学班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独立自主开发和研究的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取得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增强学生道德法纪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预期效果。近200名编写者、执教者经过自己创造性的艰辛劳动,取得了丰硕的编写经验和教学经验,收获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紧扣中职德育目标,精心编撰教材,创新德育资源

编辑了三册富有校本气息的德育主体教材,即《礼仪与心理》《道德与法纪》和《能力与创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根据教材进一步拓展课程德育功效的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理论内化行为的客观规律,后续开发了《缤纷课堂》《毕业生风采》两本教材,形成了一整套较具系列性的、完整的德育校本教材,为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1.德育校本教材的亮点特色。

①贴近实际,源于生活。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尽减说教色彩。教材尽力贴近学校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选用大量的古今典型和案例和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寓含于现实案例之中力求通俗易懂,轻概念阐述,重事理辨析。

②图文并茂,事例鲜活。教材大量采用眼下时新的动漫、卡通画作品做题头或插图,既活跃了版面,又适合学生的审美趣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实践性强,参与面广。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各个章节设置了“擂台比赛”、“谈一谈”、“议一议”、“辨一辨”等栏目,便于在教学中学生争辩、师生互动,以达到在议中明理,在辨中懂事的目的。

④自成序列,构成整体。教材从最接近学生切身实际的言行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然后提升到道德、法纪教育,最后拓展至职业能力与创业精神教育。按照学生从入学到临近毕业的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安排各册教材的内容,编排自成序列。同时三册教材供课堂教学使用,《缤纷课堂》为活动课教材,而《毕业生风采》则作为补充课外读物,从而构成较完整的教材系列。

2.德育校本教材的良好评价。

①学生的评价。我们先后对1754位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德育校本教材的评价,他们认为“很好”、“较好”的评价意见竟高达90.97%的比例。我们曾先后召集107名学生代表举行座谈,同时进行无记名书面问卷调查,100%的学生高度评价,“很好”、“非常好”、“好”、“满意”、“很不错”、“不错”、“较好”则是他们的一致评语。

②学生家长的评价。据我们对收回的1662份学生家长书面问卷调查表的统计,评价“很好”的占47.4%,“较好”的占34.42%,评价“一般”的仅占8.12%。

下表是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教材后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的统计。

广大家长在回答问卷调查“你认为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哪些内容对孩子影响较好?”这一问题时,一致肯定教材的教育作用。

“整本书都比较好,对这样年龄段的孩子们是一本比较好的教材”;“该书对孩子在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守法纪和职业能力教育是一个很好引导,能提高孩子的抵御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③教师的评价。透过教师的一份份教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教材的由衷称赞。

信息与工程部的徐教师说:“在教授《礼仪与心理》中的礼仪部分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会使孩子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学习好的孩子会更加充满自信,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会受到鼓励……所以,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教学《道德与法纪》后,我深刻感受到它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这本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大量翔实的案例来讲透法律法规……所选案例不是东拼西凑的故事,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事例,并且绝大部分是取材于发生在学校的真人真事,极具说服力和警示性。”信息与工程部的陆教师说。

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探索授课模式,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一派缤彩纷呈的局面,广大执教者充分利用这一无拘无束的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才华。

还有些教师在不断尝试各种新颖的授课形式。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辩论,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小品;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考察、采访;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读报、搜集资料,布置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动手操作等。

有的教师则主动利用“问题情景”来教育学生,毕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是比所呈现的问题要丰富复杂得多。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中职开展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目标。

许多教师特别重视课外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以突出课程的“学生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实践证明,这些新颖的授课形式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教育效果,不拘一格育人才。

适应学生习得兴趣,矫正行为习惯,创新德育成效

德育校本教材功效谁人评说?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检验其成效的最好标尺。

亲身实践德育校本课程的老师普遍反映:大多数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言行举止渐移默化地改变着:行为、举止规范了,言谈、礼仪文明了,打架、斗殴减少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就业、创业观念扎实了。审美情趣得到了改观,穿奇装异服的少了;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的多了;上楼下楼也能主动让老师先走;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迟到现象减少了,主动喊“报告”的增多了;通过课程的学习,部分原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得到了疏导,逐步由内向封闭转变为活泼开朗;一部分原先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教材中很多优秀职校毕业生的事例,让二三年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到在校学习生活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开始正视自己所学专业,并且对就业创业充满期待。

遵循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提升,创新德育科研

我们遵循“边开发、边研究,边构建,边实验”的原则,努力提升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价值。同时在校本教材开发之初积极申报成国家级课题,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各阶段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推进课程的持续深化。

①课程的教材研究成果。我们于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先后编写了教材5本,初步构建起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体系。这套教材陆续面世以后,立即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德育专家的充分肯定。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促进发展;拓展渠道;本地音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79-01

教材是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载体,笔者所处的地区统一使用苏少版教材,由于不同地区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统一的教材容易出现适用性问题,开发校本教材能促进学校结合本地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使具有本土特色和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得以开发。教师如何精心拓展开发渠道,掀起音乐流行风,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呢?

一、以教材为载体,不断促进学科向深层次发展

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材,它的编写方向既体现本地特色,又要与全国通用的音乐教材接轨。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教师要结合现行教材,从横向和纵向去挖掘,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喜爱的教材。同时,教师利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时,发现教材上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内容,在开发时要让校本教材成为音乐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利用校本教材能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龙吟》,教材安排了“龙的传人”“我是中国人”“竖笛练习”“金蛇狂舞”“红旗颂”“音乐沙龙”等,在教学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对这一单元的音乐很感兴趣,特别是当教师结合音乐主题创设情境,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期,基于此类题材是校本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像《龙的传人》演唱的版本就有多个,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可以考虑将这些版本收录其中,通过欣赏、演唱不同版本的《龙的传人》,感受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同《我是中国人》类似的音乐曲目也是比较多的,如《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中国人》等,开发校本教材时收集爱国歌曲曲目,并以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喜爱程度,然后设计成专题,促使学生学唱爱国歌曲,传承民族文化。

二、积极利用各类渠道,不断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渠道

音乐派系多、流传广,互联网存在海量资源,拥有海量的音乐作品和影像资料。校本课程是集文字、图文和影音为一体的,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教师要不断拓展各类渠道,但在收集资料时,教师要系统地编排目录,并根据目录收集资料,加工资料,最终做成一本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

如流行音乐是初中生课余时间经常接触的音乐元素,但在研究苏少版音乐教材时,我们发现教材内容相对有限。在开发时,教师可以以流行音乐为一个主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和课后经常接触的流行音乐,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目录的修订和调整。接下来,学校发动学生和教师的力量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二次加工。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材是静态的图文资料,在信息技术时代,校本教材要突破传统的纸质媒体,将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相结合,让音乐“动”起来。可以说,如果校本教材紧扣学生和教师实际,是师生共同制作的,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就会很旺盛,并会在推广过程中得到师生的进一步修订。

三、以本地音乐为特色,让校本课程资源更接地气

由于目前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是统一编排的,编者在编写时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地区的特色音乐,学生在课余生活又经常会接触到本地的音乐元素,这些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资源,精心收集身边的特色音乐,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收集本地音乐素材,既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又能让校本课程更接地气,更多元。

如民歌是初中音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渠道,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教师要立足南通市的实际,以“南通地方的民间传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利用学校图书馆,当地音乐博物馆、民族音乐传承艺人等资源了解南通民歌。像海门民歌,教师以海门民歌的历史与特色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挖掘:(1)海门民歌的历史渊源。了解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随口即兴哼唱出来的,曲调比较淳朴自然。(2)海门民歌的分类和特色。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并介绍它们的区别与特色。(3)民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借此激发学生对本地民歌的喜爱。校本教材作为最接地气的教材,一定要精心挖掘本地的优秀音乐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本地音乐,传承本地音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编排,图文并茂将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从而让学生对本地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

总之,校本教材更贴近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更接地气,它能促进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爱上音乐。想让校本教材开发得更好,需要教师结合现行教材,深入研究音乐课堂上学生喜爱的音乐元素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教材向横向和纵向发展,并挖掘本地的优秀音乐素材融入其中,从而借校本教材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校本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篇8

就地理教学而言,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定研究专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讨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教学理念有关的问题:地理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自然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有的老师将三维目标中的每个维度都分解成若干细化的目标,从而造成一节内容有七八项教学目标……这些现象表明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的体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教学理念等。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取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如在地理必修1中非常具体地指出,“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但作为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课程标准,大量的表述又只能是抽象的,即使像资源、环境等的具体目标也是针对整个高中学段的,不可能具体到年级。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是广大地理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备课组交流、教学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三、教材的研究与探讨

地理教材涉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集体研讨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等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选修部分尤其重要)等。

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取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四、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事地理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分层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进行反思和研究等。

五、检测与评价的研究与探讨

传统的教学评价常常关注终结性评价,创新的评价机制则要求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

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比较多,宏观层面的课题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研究、促进特长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教学专题的检测研究、模块的检测研究、高考方案研究、高考研究、学业水平测试研究、学分认定研究、学生素质综合评定的操作研究、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实施研究等。

关于检测与评价的研讨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实验、反思总结、专题研讨等是常用的方法。

六、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教材开发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其中一部分课程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补充。这类课程可以从大地理的角度来设置,也可以跨学科甚至跨学习领域设置,也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设置。

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规范地开设校本课程,如何设计课程纲要,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如何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如何处理校本课程与其他教材的关系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分析、教材编写、教学个案反思总结等方法进行。

七、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结合的研究

现代教学注重探究性学习,这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将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也是校本教研的研究项目之一。这类研究可以和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如结合地理学习的选题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监测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鉴定研究等。

这类研究可以运用个案分析、反思分析、实践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进行,还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校本教研。

八、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开展地理教学,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如何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资源库、如何发挥资源库的作用等,应该是校本教研的内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