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效应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效应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效应论文

篇1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经济负面效应

2005年7月21号,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首次突破7.0大关,升到6.9920。

一、人民币升值的起因

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来看,日本和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日本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以来,已连续十几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问题,并称因为我国的出口产品和日本相竞争,造成了日本经济困难。2002年12月,日本财务省黑田东彦、盐川正十郎等官员先后公开指称,我国在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并将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责任归咎于我国,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7月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鼓动欧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导”。

从2004年下半年至今,欧元区经济一直疲弱不振。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压力,欧洲也加大了对人民币的施压力度。欧洲人认为,我国所谓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的固定汇率),意味着欧元过度地承担了美元疲软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团体——美国制造业协会的牵头下,“健全美元联盟”决定力促政府动用“301条款”来迫使人民币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舒梅尔—格拉汉姆”提案。该提案声称,我国政府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升值,否则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面临高达27.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财政部宣称,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报告中,将我国明确列入汇率操纵的名单之列,这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更倾向于提早进行。

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深远的政治考虑,即防范我国迅速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崛起,意味着原有经济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发生变化,使得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产生了防范和敌视心理。

近几年,由于我国出口迅猛扩张,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7%。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还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随着我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其汇率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来确定。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1.抑制出口,增加进口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出口不仅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0%左右,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出口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引发出口产品价格上扬,原有出口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进而导致出口利润空间的萎缩,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尤其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如:纺织服装业附加值低,出口价格弹性较低,降价空间很小,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相对以往价格便宜,将会增加我国贸易进口,影响国内产品的需求,对略有缓解的通货紧缩又形成新的压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会被进口替代,分流部分国内消费人群,最终导致货物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由此会引发一国减少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使我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影响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据我国商务部数据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维持在400亿美元以下的水平,近两年增势更猛。据海关统计,截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549.2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同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的。

人民币升值,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如:投资建厂购置设备、人力资本的成本提升,对投资规模和本地化进程受到影响。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有相当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给这此企业的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受影响。再者,人民币升值,将造成国际投机资金大量流入我国,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导致直接投资的减少和生产基地的转移。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3.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人民币升值严重打击劳动密集性企业的出口,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目前,我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国对华的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出口企业和外贸生产企业将会陷于困境。人民币升值还会导致我国非贸易品如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减弱国内需求,给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使外资流入减少,同时也将刺激我国的海外投资,迫使我国的企业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促使国内一些制造业萎缩,减少我国的就业机会,增加我国的失业率。

4.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升值导致购买力提高,从而加重通货紧缩,这会影响我国培育和刺激内需政策的效应。另外,人民币的升值,财政赤字增加,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5.引发房地产大涨,推动股市上扬

人民币升值,房地产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能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人民币升值,外资的投机性需求进一步被激发,外资大量、快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对房价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导致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挑战。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强,上千亿美元的游资涌入我国,这些资金正在寻找投资机会,只要股票市场基本面转好,这些资金将大规模转向股市,从而推动股市的上涨。巨额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市,会促使股价、房价上涨,从而出现泡沫经济。

三、对策与建议

1.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相关政策

要解决人民币升值产生的负面效应,就必须对包括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进行调整,统筹内需和外需。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导作用,通过分析及定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为脆弱的环节,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与政策,减小我国经济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在政策上扶持产品出口企业,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关产品出口补贴或者提高出口退税额,缩小国内外市场产品价格的差距,恢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国际市场的受损额。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企业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实现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使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产品销售系统,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竞争优势。

3.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通过金融手段规避外汇变动风险

央行应积极研究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盘活某些类别资产的流动性,恢复资产结构的弹性。在外汇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关系,培育人民币远期和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目前,在国际金融领域,各种衍生证券交易、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市场掉期交易、远期和约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见和流行。我国金融业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要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和改进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也能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密切关注预期变化,加强预期指导,使我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扑: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王伟旭曾秋根:人民币汇率的变革选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篇2

(一)尺度效应在决定事物的性质中最重要的标准是事物规模,这一过程是对尺度效应的有效定义,它影响着事物之间运行的规律变化。增量财产权是为了增加其利润及财富,忽视自身的一些消费需求,因此其产量以及产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成,并且此量累积到规定程度,则事物性质会开始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尺度效应所产生的作用。同时尺度效应所产生的作用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包括了多个方面,即生产、消费、产品等。随着我国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其生产规模也急剧加大,就生产规模而言,可将生产的效益提高,对成本进行降低,但如果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不大规模的。同时也会导致消费以及产品的规模效应等出现放大效应的问题。因此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乘数效应乘数的表现形式在于乘数原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对于乘数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其不同变量发生改变时会产生同一个连锁反应,同时某一个变量受到影响,其他的相关变量则会出现成倍的变化。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则出现了增量财产权,它的运行特征具有动态以及扩张性,并且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出狂热的利润性质,增量财产权中的变量均受到影响,其变量出现成倍,具有连锁的反应,因此体现出经济生活作用中的乘数效应。独立的经济法主体行为对其他的经济法主体、社会成员的权限及其义务、社会以及国家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放大效应。目前随着我国虚拟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出现了较强的流动性,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出现,导致了经济法主体行为额放大效应尤为明显。

(三)社会分工合作随着增量财产权时代的来临。大部份企业生产产品目的均发生转变,由满足生产者生活需求消费转变为获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企业必须将各项生产的效益提升,对分工合作进行深入的实施。从微观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大型企业将产品分成很多个环节进行生产,如某一个环节出现生产的问题,则会导致之前的工作完全报废,而后面的环节也无法继续操作,从而会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造成无效的后果。而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其各个不同企业之间也具有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均体现出分工合作;而相同企业链之间的企业,其出现的牵一企业将整个企业的相关局势进行整顿。由此可见,社会化的分工进入深化阶段,其与之前的社会分工具有显著的差异。它促进了各个经济法主体行为之间,以企业为根本的关系更加紧密,且相互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不再是独立以及割裂的,同时任何的经济法主体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其他一些经济主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社会分工合作是根据劳动力对其生产利益结合的方式,虽然将生产的效益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提升,出现了累积效应。但同时造成了经济法主体行为不同程度的对其他一些经济主体的影响有所加大,导致出现的多种负面以及正面的影响程度均超过自身能力的控制范围,有时会出现以无数倍的能量向外界传播,因此导致放大效应的出现。同时由于我国科技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这种放大效应更加快速的展开。

二、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经济法的影响主要在基础理论以及集体制度方面

(一)社会本位思想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本位思想,可将社会本位思想简单解释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均受到法律的保护,经济法主体行为对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对市场的各种环境均出现了相互依赖的现象,并且个人要借助并依赖他人的条件来对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仔细选择,同时他人对经济行为的选择也要依靠个人所作的选择。因此促进了不同的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其利益之间的结合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力非常紧密,社会公共的利益均会受到单个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影响。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出现导致人类对自身利益顾及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密切的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传统的企业法理论中的企业其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将股东所得的利益实行最大化性质,是其最终目的。本着对股东负责人的态度,其实是因为股东是一个经济组织及实现利益的工具。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市场化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法中的主体,企业经济法行为中的放大效应急剧加大,企业中的个人行为影响着其他不同层次的社会人员。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将企业坚持的行为以及对股东所得的利益进行整合。

(二)对经济法具体制度的影响随时工业市场经济的发展,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工业的国家都相继制定了产品召回制度。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是对这一制度进行推动的主要因素。召回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将一些有问题的产品及时的召回,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出现。同时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通过召回制度进及时的阻断。而从有效的对社会的经济秩序以及人们的利益进行维护。

三、结语

篇3

留学生经济学论文:经济增长效应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简单的经济学解释说,有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每一个经济体都应该寻求实现。这些措施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然而,世界经济的排名这些目标之前,自己,这取决于这种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显而易见的是,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在过去的时间内投资的稳定价格水平的政策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个增长可以增加和减少失业的手段之一。换句话说,对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失业和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导致了贫困率上升。   Nigeria is an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policies which are aimed at correcting adverse conditions limiting its growth and possibly its survival as a nation. Some of these policies however lack good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This is evident even in current policies of power transform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and other past plans and programmes of the government.   Simple economics explain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every economy should seek to achieve. These include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balance of payment equilibrium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owever rank these objectives prior to themselves,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uch economy.   For exampl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entral Bank of Nigeria had in time past invested its policy measures on stabilizing the price level. This to a large extent is described has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growth can be increased and unemployment reduced. In other words,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mong other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is an important one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where unemployment and und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rising rate of poverty.   Give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visions and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of agencies and parastatals within the Nigerian economy more than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chievement of impressive growth and acceptable employment level remains in prospect.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unimpressive growth rates and poverty among other miseries of the populace,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acts gotten from publications for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nalyzed by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NBS), shows a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for instanc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12% in March 2005; it rose to 19.7% in March 2009 while the rate of underemployment was around 19% in 1998.   This rate of unemployment can be considered high based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t that time. As a matter of emphasis, among the youths in the 15-24 age brackets,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observed to be over 40% according to the 2010 edition of the Labour Force Sample Surve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determinants. As explained in 2001 by Fofana N. F. in his work,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te d'Ivoire: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 issue of re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developing nations is a require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a more equit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means that other economic indices are tied to the basics of employment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erefore,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Oladeji, 1994; Omotor and Gbosi 2006 explained that many studies on Nigeria'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been devoted to unemployment and its determinants and/or its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studies mostly conclude on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and may also suggest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the curse of unemployment.   Oni, 2006; Patterson et al 2006 also opined that "Though from a quick look at the Nigerian data on employment level and real GDP, it appears that the recent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patterns have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any appreciable impact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but thi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us needful to find out categorically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data gathering establishments.   STATEMENT OF RESEARCH PROBLEM 研究问题陈述 The major problem identified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is that of these increases in these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s, unemployment has really been a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Policies and policy target to curb unemployment have really not been working and various labor market laws and policy have not really worked.   In macroeconomics analysis growth has been described to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various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has been proven. Of such principle is the okun's law which states that has the economy grows by say 3%,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o reduce by 1% and vice versa.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conomy in recent times has been experiencing growth but the level of unemploy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among the youth and among working class adult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read shows that the nexu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growth as stated in the paragraph above is a positive one, contradicting the Okun's law. This stated fact is shown by the recent figures on bo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for 2010 to December, 2012 are as follows: 7.76% to 6.99%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unemployment from 2010 to 2012 are as follows: 19.7% to 23.9% respectively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Nigeria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se growth figures shown above tell us about the break from the norm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passing through. But in a normal economy the increased level of growth is supposed to boost the level of income, level of investment,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and eventually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keeps fa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keeps rising and the growth rate ha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minimal fluctuations.   The problem that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deal with has to do in details with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this growth; what has influenced it overtime? Why has it that this increased growth ha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finally how these increases in growth can be exploited to get maximum growth in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RESEARCH QUESTION 研究问题 Thus, give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What are th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rates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how wide is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economic objectives?   How is this gap going to be reduced?   Which is the best macroeconomic model and strategy to adopt to curb unemployment Nigeria?   RESEARCH OBJECTIVES 研究目标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whether employment increases or unemploymen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To model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with respect to its effect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policy.   To examine the role of various policy regimes in bus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 rate employment in the economy.   To review the various type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job types and how it has affected growth.   To show various trends in the data of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look at the various gap analysis and then model ways of reducing the gaps identified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HYPOTHESES 研究假设 The research aims at testing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Hypothesis 1 Ho: αi=0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a: αi‰  0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ypothesis 2 Ho : αi=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Ha : αi‰  0 There is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研究的正当性 Many occurrences about the fluctua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unemployment as influenced researchers in recent times to study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rate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 econom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hence the ne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two concepts since it has been stated in various literature that both economic indicator has very high influence on other economic variables like the exchange rates stability, price stability etc. Various studies from the review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growing likewise the rate of growth in the economy. This prompted the study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also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mpending issues which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in other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各章组织 This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problem,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the review of related concep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whil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ispresentation of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ult. Finally, chapter five presents the summary,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ther miscellaneous details are presented in the appendix.   SCOPE OF THE STUDY 研究范围 This research work describes why, how and if there is a major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n economy. This also will exam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urbing unemployment through various policies from 1990 till date.   SECTION 2 CONCEPTUAL LITERATURE 文献概念 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growth in real GDP.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in an accounting period excluding income from abroad. This growth rate is always measured in real term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inflation adjusted terms.

篇4

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解决好经济增长与就业这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另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关注的一件大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对外投资创造的各种效应来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于是,下文拟从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两方面来探讨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

1.经济增长效应

(1)生产要素配置效应。生产要素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我国生产要素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于是,必须通过国际交换,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此,对外投资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更好地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耕地和水,石油天然气、森林、橡胶、铜铁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稀缺资源,现在已经在大比例地进口,有人估算到201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接近或超过50%(江小娟,2004),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因为它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源开发,与那些资源丰富但缺少开发能力的国家合作,并且拥有对稀缺资源的股份,以保证我国重要资源供给的长期安全性。②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综合技术实力还是比较低的,人均技术水平也急待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主要方式是引进资金与技术,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仅凭国外引进已远远不够,对外投资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利用国外技术资源。一种是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到海外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中心或者设计中心,这不仅可以利用和发展原有的技术优势,还能够保持和寻求新的技术优势(马亚明等,2003)。另一种是到海外收购或兼并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通过利用已有的核心技术、顾客资源和品牌优势,我们可以提高技术效率和技术竞争优势,从而缩短时间、降低风险,迅速获取经济效益(李蕊,2003)。③获得更多国外资本。中国对外投资极大地拓宽了利用国外资本的渠道,因为它不仅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而且从东道国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到大量资金,由于实现了资本积累,从而突破了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结果企业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资本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由于我国还未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必须抓住对外开放的契机利用对外投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①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现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经济效益不好,企业发展滞缓,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所致,并非完全归因与产品的质量、层次与水平。其实传统产业的大部分产品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通过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将使这些资产继续发挥作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减轻国内企业困境。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国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而高新技术则是其集中体现。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巨额投资,如果小批量生产,不能弥补前期的大量投资,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相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到国外市场与对手一起竞争将加速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此同时,国外企业的技术扩散也为我们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2.就业效应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对外投资则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它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刺激效应,二是置换效应。前者是指对外投资导致国内就业增加,后者则是指国内就业被国外替代造成就业减少。对外投资主要通过增长出口来刺激就业,它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它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跨国经营特别是对外投资办厂首先会带来资本品的出口,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出口,这必然会给国内就业产生拉动作用;第二、对外投资中的境外加工贸易中,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大多是从国内进口,增加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关联产业的就业需求增加;第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际化竞争力增强,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扩大了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从而会拉动对母公司产品的出口,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第四、我国对外投资多以制造业为主,相对而言,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而在国外投资的竞争压力将会提高我国的服务水平,由于服务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伴随对外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将对我国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就对外投资的置换效应而言,目前在我国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对外投资对就业置换效应的强弱与母国对外投资的动因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寻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带动出口和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使生产要素配置更趋合理,再加上我国本身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长期内不会改变,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不会舍近求远,而会充分利用这个比较优势。所以对外投资对我国就业的置换效应很小。总之,对外投资不会减少国内的就业需求,相反会因为对出口的带动和服务业的刺激而扩大关联行业的就业需求,所以对外投资有明显的就业正效应。

二、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宏观规划和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国家及政府鼓励和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所以许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急于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它们在企业制度、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品牌优势等方面均未达到进行国际经营的实力。政府在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同时对企业到国外投资的资格认定、业绩评估、过程管理等方面也还有许多不完善,造成了对外投资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企业未达到对外投资的预期目标。

2.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规模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仍很大,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企业的投资规模偏小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发挥;另外工作人员少,大多数企业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很少有几十人的,致使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导致企业很难沿着正常轨道顺利发展。

3.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由于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相对稀缺,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并不充裕,特别是对外投资主体多以资源开发和贸易性开发投资为主,它们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另者,我们对海外企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够重视,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结果我国对外投资行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国产化程度并不高,核心技术仍来自于国外,自身没有升级换代的能力,这意味着要受制于人,且在市场形式变化时没有回旋余地。

4.企业管理水平偏低

由于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历史不长,经验不多,所以对海外投资的管理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国对外投资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在人事管理中往往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及人员变换机制,多数民营企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其次,对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再次,企业投资决策欠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足够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和产品规模论证不够,投资企业的产品存在着市场需求较小或生产规模不经济问题,对重大事项的定夺缺乏影响力,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经验不足;最后,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往往存在着经营者谋取私利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促进中国对外投资良性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规划和管理,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防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方式,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政府要做到真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为目的,讲求实效;同时政府要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

2.制定和完善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来规范对外投资企业的行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国外投资状况的不确定性,我国的企业还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风险。国家应鼓励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各种投资主体开展对外投资,并在企业融资、税费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另外要为企业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前去投资。

3.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要实现对外投资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且急迫的是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增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要至少作好以下几项工作:其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强化企业制度建设,形成企业多方利益主体的制衡机制,借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经验,逐渐改进完善企业制度;其二、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将自我技术创新同技术模仿改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三、形成人才选拔、任用、转换、培训等一整套良性循环机制,使我国在同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Dunning,John.H.TheselectedessaysofJohn.Dunning[M].EdwardElgar.2002

[2]潘岳主编: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江小涓: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和中国的全面小康目标[J]国际贸易问题,2004,(1)

[4]马亚明等: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J]南开经济研究,2003,(4)

[5]李蕊: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析[J]世界经济,2003,(2)

篇5

(一)尺度效应

在决定事物的性质中最重要的标准是事物规模,这一过程是对尺度效应的有效定义,它影响着事物之间运行的规律变化。增量财产权是为了增加其利润及财富,忽视自身的一些消费需求,因此其产量以及产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成,并且此量累积到规定程度,则事物性质会开始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尺度效应所产生的作用。同时尺度效应所产生的作用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包括了多个方面,即生产、消费、产品等。随着我国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其生产规模也急剧加大,就生产规模而言,可将生产的效益提高,对成本进行降低,但如果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不大规模的。同时也会导致消费以及产品的规模效应等出现放大效应的问题。因此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乘数效应

乘数的表现形式在于乘数原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对于乘数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其不同变量发生改变时会产生同一个连锁反应,同时某一个变量受到影响,其他的相关变量则会出现成倍的变化。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则出现了增量财产权,它的运行特征具有动态以及扩张性,并且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出狂热的利润性质,增量财产权中的变量均受到影响,其变量出现成倍,具有连锁的反应,因此体现出经济生活作用中的乘数效应。独立的经济法主体行为对其他的经济法主体、社会成员的权限及其义务、社会以及国家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放大效应。目前随着我国虚拟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出现了较强的流动性,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出现,导致了经济法主体行为额放大效应尤为明显。

(三)社会分工合作

随着增量财产权时代的来临。大部份企业生产产品目的均发生转变,由满足生产者生活需求消费转变为获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企业必须将各项生产的效益提升,对分工合作进行深入的实施。从微观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大型企业将产品分成很多个环节进行生产,如某一个环节出现生产的问题,则会导致之前的工作完全报废,而后面的环节也无法继续操作,从而会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造成无效的后果。而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其各个不同企业之间也具有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均体现出分工合作;而相同企业链之间的企业,其出现的牵一企业将整个企业的相关局势进行整顿。由此可见,社会化的分工进入深化阶段,其与之前的社会分工具有显著的差异。它促进了各个经济法主体行为之间,以企业为根本的关系更加紧密,且相互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不再是独立以及割裂的,同时任何的经济法主体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其他一些经济主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社会分工合作是根据劳动力对其生产利益结合的方式,虽然将生产的效益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提升,出现了累积效应。但同时造成了经济法主体行为不同程度的对其他一些经济主体的影响有所加大,导致出现的多种负面以及正面的影响程度均超过自身能力的控制范围,有时会出现以无数倍的能量向外界传播,因此导致放大效应的出现。同时由于我国科技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这种放大效应更加快速的展开。

二、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经济法的影响主要在基础理论以及集体制度方面

(一)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影响

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不仅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形成具有影响,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社会本位思想

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本位思想,可将社会本位思想简单解释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均受到法律的保护,经济法主体行为对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对市场的各种环境均出现了相互依赖的现象,并且个人要借助并依赖他人的条件来对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仔细选择,同时他人对经济行为的选择也要依靠个人所作的选择。因此促进了不同的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其利益之间的结合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力非常紧密,社会公共的利益均会受到单个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影响。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出现导致人类对自身利益顾及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密切的重视。

2.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

传统的企业法理论中的企业其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将股东所得的利益实行最大化性质,是其最终目的。本着对股东负责人的态度,其实是因为股东是一个经济组织及实现利益的工具。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市场化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法中的主体,企业经济法行为中的放大效应急剧加大,企业中的个人行为影响着其他不同层次的社会人员。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将企业坚持的行为以及对股东所得的利益进行整合。

(二)对经济法具体制度的影响

篇6

通过对网路经济正效应、旅游营销等相关概念的梳理,进一步探寻二者的关系。网络经济与旅游营销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在这个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旅游营销凭借网络便捷、快速、灵活的优势,可以不断扩大自身市场份额,进而向海外市场延伸,因为在进行信息交换与传输的过程中,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受地域空间的制约,信息量存储空间巨大,在网络平台进行营销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时间灵活自由,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全球性、互动性。反之,在实践应用中,旅游营销策略的进一步发展与转换,又可以驱动网络平台硬件与服务的创新升级,从而,两者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循环轨道,以期促进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常态化发展。

二、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构成要素的相关子系统

1.品牌管理子系统

品牌管理网络数字系统可作为旅游营销企业进行旅游品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该系统可以使客户对旅游企业的产品、服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有效组织和管理品牌信息资源及品牌建设情况,作出及时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实现旅游品牌动态信息的调查与,实现与客户进行实施对接与有效聚合,从而达到树立企业的旅游从业品牌形象,品牌意识,从而产生品牌效应,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2.营销沟通及销售子系统

网络销售子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以及微信、微博、快捷网址、APP应用程序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在系统中设置产品介绍、订单支付、物流跟踪、售后服务等不同模块。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营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平台与客户的交互性、直接性、实时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在发挥网络在旅营销中的功能时,可以通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旅游产品、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而展开数据调查与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实时意向与心理因素,有针对性的服务到人,从而设计出符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旅游产品与服务。

3.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

旅游业是典型的以口碑为主吸引客户方式的服务型行业,数字智慧旅游,开启了旅游方式的大时代。网络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旅游市场在营销、销售、服务、市场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在该技术中,对客户基本数据予以统计及跟踪分析、及时跟进客户订单的去向、并且予以分类管理,对顾客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回馈,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在深入研究旅游消费者市场份额及发展形式、进一步获取客户服务的基础上,对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在相关数据及各系统的支撑下,使整个业务流程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关系管理子系统可以界定为一种软件技术,但更是一种理念。

4.绩效评价子系统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牢牢的与绩效挂钩。绩效,是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进行测量的预期结果,结合个人和团体在过去工作中的能力,指导其不断完善。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开展数字网络从事旅游营销的企业从多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营销策略与收益、客户服务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

5.数据库及辅助平台

旅游营销在网络数字处理方面,要做好数据库技术基础、支持平台与管理。数据库及辅助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开放的良好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营销数字网络的构建要进一步融合到智慧城市、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之中,从而使旅游营销逐步进入数据化时代。

三、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的现实困境

1.运用网络进行旅游营销在认识方面比较薄弱

网络经济影响之广、之深,是很多旅游营销从业者始料未及的,绝大部分旅游网络营销决策部门与经营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表现在,尽管旅游企业构建了网络营销的相关网站,但是很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予以充分运营与利用,消息陈旧并长时间未进行更新,甚至一些旅游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缺乏相当的网络营销体系、管理制度与长期的战略规划。进而大大制约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当人们意识到网络经济的影响时,又选择急促面对或盲目转型,对网络经济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

2.旅游营销在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方面不够完善

由于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地区的差异性,以及部分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可能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旅游网络营销方面欠发达,受到硬件的限制。在网络平台设计方面,缺乏个性化和交互的机制,影响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旅游营销的影响力,最终导致网站硬环境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以及网络安全问题导致客户的信任度,导致旅游营销的发展。

3.旅游网络营销提供的服务滞后,营销方式单一

其一,旅游业不同于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产业链,而是一个网络矩阵。传统旅游营销方式,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因素的供应和服务都是通过旅行社拆分组合后,提供给游客。旅游业最需要企业提供服务,现有旅游产品总体数量与需求基本匹配,严重失衡的是服务体系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滞后于市场需求。其二,大部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方式与策略单一、营销手段效果不佳。大部分网络营销缺少和著名旅游景点的相关门户网站的链接,与知名搜索引擎的对接也不够充分导致网络营销绩效。网络旅游营销方面,缺乏既懂网络电子商务知识又蕴涵丰富的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知识体系相对单一,缺乏综合判断,制约了行业发展。

四、网络经济正效应下高端旅游营销的路径选择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移动端应用成为主力军,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本文从厘清网络经济正效应与旅游营销等相关概念,到梳理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的相关子系统与现实困境,从而探析依托网络经济创新旅游营销发展的新路径,使之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态势。创新路径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固有的思路,创新性发展营销的策略。通过发挥网络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沟通成本,还必将创造旅游业新的价值,高端旅游营销必将走出先行先试的第一步。

1.树立旅游网络营销新思路是前提路径首先,高端旅游从业者要树立全球化的视域。从全球化视野的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GDP的比例是10%,而中国旅游业占比为5%,仅为全球的一半。中国旅游业

还有巨大的增值与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旅游行业会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入21世纪,网络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新媒体发展态势强盛,以WEB3.0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已经作为成为“最令人振奋的传播手段。”信息传输的枢纽和终端。其次,旅游业应该因势利导,顺应发展大趋势,利用互联网拓宽行业营销思路,主动融入到全球化的大背景。旅游业的传播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传播手段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能力的高低与旅游营销公司文化理念的打造。

2.优化旅游营销的网络平台是关键路径

其一,重新构筑主要客源的线上全球营销渠道,完善旅游产品库建设,借助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拓宽网络营销手段,搭建与高端客户的沟通平台,做好高端客户旅游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线上方式与传统方式的结合,扩大客户群。其二,高端旅游营销企业首先是要充分进行网站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组合拳优势,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向纵深延伸,实现规模化效应,突出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加强企业网络平台与银行、航空公司、游轮公司的对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电子支付手段,降低成本,保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3.创新旅游网络营销的方式是核心路径

第一,旅游高端营销网上平台,应从传统网站到新媒体转换,以微博、微信、app(应用程序)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成本低、主动性等特点,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差异性要求。移动智能手机已经进入3G甚至部分进入4G时代,已经成为人们在旅行中的“必备品”,因此,其对于推广高端旅游营销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大力融入海外社交媒体。在facebook、Twitter、Llinkedin等海外社交媒体上设立高端旅游业的官方主页,增强其活跃度。搜索引擎是旅游信息的重要信息渠道。针对各国消费者不同的搜索习惯,对各国主要搜索引擎进行把握,从而有针对性的投放关键词,引向旅游产品预订界面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其三,加大旅游营销资金在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运用网络数字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开拓高端旅游的国际传播和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方式与策略。

4.拓宽网络旅游营销的其他有效渠道是优化路径

第一,在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成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互联网相关知识、旅游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立体化的综合体,从而培养自己的复合型从业人才,是旅游营销业,特别是高端旅游营销业的人才基础。第二,网络正效应下,高端旅游业在营销手段和方式上面,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保障。与相关限度结合起来。第三,对于性价比高的产品消费者是有原始需求的,高端旅游业可以推广网上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让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服务商可以通过批量化的采购推出成批次的单一产品,从而实现高端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五、结束语

篇7

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来看,日本和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日本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以来,已连续十几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问题,并称因为我国的出口产品和日本相竞争,造成了日本经济困难。2002年12月,日本财务省黑田东彦、盐川正十郎等官员先后公开指称,我国在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并将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责任归咎于我国,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7月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鼓动欧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导”。

从2004年下半年至今,欧元区经济一直疲弱不振。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压力,欧洲也加大了对人民币的施压力度。欧洲人认为,我国所谓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的固定汇率),意味着欧元过度地承担了美元疲软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团体——美国制造业协会的牵头下,“健全美元联盟”决定力促政府动用“301条款”来迫使人民币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舒梅尔—格拉汉姆”提案。该提案声称,我国政府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升值,否则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面临高达27.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财政部宣称,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报告中,将我国明确列入汇率操纵的名单之列,这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更倾向于提早进行。

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深远的政治考虑,即防范我国迅速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崛起,意味着原有经济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发生变化,使得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产生了防范和敌视心理。

近几年,由于我国出口迅猛扩张,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7%。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还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随着我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其汇率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来确定。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1.抑制出口,增加进口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出口不仅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0%左右,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出口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引发出口产品价格上扬,原有出口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进而导致出口利润空间的萎缩,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尤其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如:纺织服装业附加值低,出口价格弹性较低,降价空间很小,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相对以往价格便宜,将会增加我国贸易进口,影响国内产品的需求,对略有缓解的通货紧缩又形成新的压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会被进口替代,分流部分国内消费人群,最终导致货物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由此会引发一国减少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使我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影响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据我国商务部数据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维持在400亿美元以下的水平,近两年增势更猛。据海关统计,截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549.2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同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的。

人民币升值,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如:投资建厂购置设备、人力资本的成本提升,对投资规模和本地化进程受到影响。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有相当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给这此企业的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受影响。再者,人民币升值,将造成国际投机资金大量流入我国,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导致直接投资的减少和生产基地的转移。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3.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人民币升值严重打击劳动密集性企业的出口,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目前,我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国对华的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出口企业和外贸生产企业将会陷于困境。人民币升值还会导致我国非贸易品如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减弱国内需求,给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使外资流入减少,同时也将刺激我国的海外投资,迫使我国的企业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促使国内一些制造业萎缩,减少我国的就业机会,增加我国的失业率。

4.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升值导致购买力提高,从而加重通货紧缩,这会影响我国培育和刺激内需政策的效应。另外,人民币的升值,财政赤字增加,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5.引发房地产大涨,推动股市上扬

人民币升值,房地产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能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人民币升值,外资的投机性需求进一步被激发,外资大量、快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对房价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导致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挑战。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强,上千亿美元的游资涌入我国,这些资金正在寻找投资机会,只要股票市场基本面转好,这些资金将大规模转向股市,从而推动股市的上涨。巨额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市,会促使股价、房价上涨,从而出现泡沫经济。

三、对策与建议

1.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相关政策

要解决人民币升值产生的负面效应,就必须对包括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进行调整,统筹内需和外需。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导作用,通过分析及定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为脆弱的环节,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与政策,减小我国经济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在政策上扶持产品出口企业,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关产品出口补贴或者提高出口退税额,缩小国内外市场产品价格的差距,恢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国际市场的受损额。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企业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实现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使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产品销售系统,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竞争优势。

3.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通过金融手段规避外汇变动风险

央行应积极研究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盘活某些类别资产的流动性,恢复资产结构的弹性。在外汇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关系,培育人民币远期和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目前,在国际金融领域,各种衍生证券交易、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市场掉期交易、远期和约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见和流行。我国金融业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要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和改进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也能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密切关注预期变化,加强预期指导,使我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扑: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王伟旭曾秋根:人民币汇率的变革选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3]夏斌:多视角看人民币汇率问题[J].金融广角,2004(3)

[4]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2007(3)

篇8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经济负面效应

2005年7月21号,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首次突破7.0大关,升到6.9920。

一、人民币升值的起因

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来看,日本和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日本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以来,已连续十几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问题,并称因为我国的出口产品和日本相竞争,造成了日本经济困难。2002年12月,日本财务省黑田东彦、盐川正十郎等官员先后公开指称,我国在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并将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责任归咎于我国,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7月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鼓动欧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导”。

从2004年下半年至今,欧元区经济一直疲弱不振。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压力,欧洲也加大了对人民币的施压力度。欧洲人认为,我国所谓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的固定汇率),意味着欧元过度地承担了美元疲软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团体——美国制造业协会的牵头下,“健全美元联盟”决定力促政府动用“301条款”来迫使人民币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舒梅尔—格拉汉姆”提案。该提案声称,我国政府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升值,否则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面临高达27.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财政部宣称,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报告中,将我国明确列入汇率操纵的名单之列,这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更倾向于提早进行。

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深远的政治考虑,即防范我国迅速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崛起,意味着原有经济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发生变化,使得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产生了防范和敌视心理。

近几年,由于我国出口迅猛扩张,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7%。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还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随着我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其汇率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来确定。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1.抑制出口,增加进口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出口不仅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0%左右,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出口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引发出口产品价格上扬,原有出口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进而导致出口利润空间的萎缩,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尤其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如:纺织服装业附加值低,出口价格弹性较低,降价空间很小,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相对以往价格便宜,将会增加我国贸易进口,影响国内产品的需求,对略有缓解的通货紧缩又形成新的压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会被进口替代,分流部分国内消费人群,最终导致货物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由此会引发一国减少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使我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影响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据我国商务部数据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维持在400亿美元以下的水平,近两年增势更猛。据海关统计,截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549.2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同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的。

人民币升值,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如:投资建厂购置设备、人力资本的成本提升,对投资规模和本地化进程受到影响。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有相当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给这此企业的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受影响。再者,人民币升值,将造成国际投机资金大量流入我国,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导致直接投资的减少和生产基地的转移。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3.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人民币升值严重打击劳动密集性企业的出口,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目前,我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国对华的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出口企业和外贸生产企业将会陷于困境。人民币升值还会导致我国非贸易品如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减弱国内需求,给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使外资流入减少,同时也将刺激我国的海外投资,迫使我国的企业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促使国内一些制造业萎缩,减少我国的就业机会,增加我国的失业率。

4.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升值导致购买力提高,从而加重通货紧缩,这会影响我国培育和刺激内需政策的效应。另外,人民币的升值,财政赤字增加,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5.引发房地产大涨,推动股市上扬

人民币升值,房地产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能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人民币升值,外资的投机性需求进一步被激发,外资大量、快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对房价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导致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挑战。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强,上千亿美元的游资涌入我国,这些资金正在寻找投资机会,只要股票市场基本面转好,这些资金将大规模转向股市,从而推动股市的上涨。巨额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市,会促使股价、房价上涨,从而出现泡沫经济。

三、对策与建议

1.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相关政策

要解决人民币升值产生的负面效应,就必须对包括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进行调整,统筹内需和外需。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导作用,通过分析及定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为脆弱的环节,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与政策,减小我国经济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在政策上扶持产品出口企业,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关产品出口补贴或者提高出口退税额,缩小国内外市场产品价格的差距,恢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国际市场的受损额。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企业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实现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使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产品销售系统,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竞争优势。

3.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通过金融手段规避外汇变动风险

央行应积极研究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盘活某些类别资产的流动性,恢复资产结构的弹性。在外汇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关系,培育人民币远期和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目前,在国际金融领域,各种衍生证券交易、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市场掉期交易、远期和约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见和流行。我国金融业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要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和改进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也能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密切关注预期变化,加强预期指导,使我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扑: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王伟旭曾秋根:人民币汇率的变革选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