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现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和欲望强烈。鉴于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课文教学方式,变讲读课文为学生自己演绎课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以课堂教学充盈的情致和韵味激发教学情感,增强学生心理投入,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在教学《古希腊的石头》时,我选择了合适的音乐配音,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后,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即时扩写和仿写训练。而对于《祝福》一课,我则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改编课文为小剧目,让学生分角色尽情发挥,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式展示课文内容,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对课文的演绎过程不仅增添了语文学习的新意和趣味,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课文在意境、语言和立意方面的独到之处。

二、引导问题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诠释。中职语文教师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恰如其分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用探究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如教学选读课文《等待散场》时,我就在引导学生自读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

(1)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剧场里演出的《天鹅湖》对文章有什么特殊寓意?彰显了什么主题?

(3)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标注)

(4)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让“我”久久不得释怀的情感。

(5)小伙子和妙龄女郎到底遭遇了什么?

(6)文章如何通过“我”的“晚点”而去“感受爱情”。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做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课堂自然变得精彩而灵动。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

篇2

论文关键词: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是教法之关键。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近几年来我在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中,也探索和总结几点教学体会。

一、 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一套……”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剂。

三、 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象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以上几种语文课堂激趣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

篇3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需要打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要激励他们大胆地提出来,并对这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其他学生都向他们学习。通过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使他们在互助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思考,使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有独立性和合作性,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互动下不断取得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语文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通过互动学习和探讨,学生掌握了不懂的问题,而教师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又能让整堂课的节奏紧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让他们主动说一说感受,提一提疑问。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什么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认为它在说谎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鸟的话了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们的思路方法。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互动。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教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他们的语文智慧。语文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仅仅只有一个,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获得合理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对于和教师的讲解有疑问的地方也要大胆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语文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雨来是小英雄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雨来很勇敢,所以他是小英雄。”还有的学生说:“雨来面对鬼子不害怕,所以说他是小英雄。”还有的学生说:“雨来靠着自己机智和勇敢在鬼子的枪下活了下来,所以他是小英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们说出来的答案也不同,这些答案虽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感受。

篇5

还记得在自己上学时,我们总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学好课本,说好汉语,能认识字,再会写一些豆腐块大的段子,那就更是不得了的事情了。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以往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和考查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取得、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而经验的取得、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仅靠十几本书就能完成的。因此,改变观念,拓宽教学内容势在必行。首先,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就业,而当前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尤其是口语表达。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从而也错过了很多好的机遇,与成功擦肩而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由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所在乡村中学对口语训练方面的教学比较欠缺;其次则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第三则是当今的很多学生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木讷。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如何进行口语训练呢?首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上要善于思考、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其实要有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敢于发声,并借助介演讲、诗歌朗诵竞赛、模拟应聘求职等活动,逼着学生说普通话,并能够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迅速的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而要和鲜活的生活、丰富的文化联系起来,要和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多读名著,和国内外名家对话;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收看各类新闻节目,获取各类信息资源,把生活中的事物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生活无处不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二、“活”教学形式

丰富的内容是需要多样的形式表现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使课堂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而灵活多样的形式则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他们会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舞台来表现自己。我们应结合不同内容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以活跃课堂。如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文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排练,在课堂分组表演,各组之间形成竞争。学生兴趣大增,这样一来,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又加深了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诗歌教学中,将音乐与其相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水调歌头》教学时,借助王菲的口把这首歌唱进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背诵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记得快,而且还记得牢;还有借助多媒体网络,获取最新的信息,发掘学生喜欢的事物,学生更想学,更能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感受课堂的新鲜感,提高课堂效率。

三、“活”评价形式

学生最怕考试,每次考试之前的日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如何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再有那种让他们胆战心惊的日子,笔者认为,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之下,传统的试卷评测,以分数高低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是金标准。根据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时应该突出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书本和理论知识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在评价中的地位。制定评价方式时,要考虑以下五个要点:1、要教学内容相结合,但不能照搬;2、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3、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4、要有变化,形式多样;5、要提高效率,不给教师造成负担。在遵循“尊重个性,突出专业特色,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下,评价方式应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以便于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其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和科学的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能够不断的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知道如果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把功夫用在平时,在倡导快乐学习的同时,还要改变学生那种平时懈怠散慢、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

篇6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青年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新课标中“语文素养”的内容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4)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5)语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语感不是小学界解决的主要问题);(6)思维水平(要求学生不仅有所知,而且要有所思);(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学生现代的人文素养。

鉴于上述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规范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偏离教学目标

一教师在上《蝙蝠的飞行》(人教版老教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也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如:1+2=?如果只要求知道等于3,这是“接受学习”;如果要求弄清楚是等于3吗?这是“问题学习”;如果要求搞清楚为什么是等于3?这就是“探究学习”了。

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两者的教学目标是大相径庭的。提倡学科的融合,并不等于非语文课的内容都可以充塞进语文课。在语文课上,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深入思考:这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为语文服务?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偏离这一目标,再热闹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四、忽视智能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逻辑思维-数学智能,是人的八种智能之一。教育要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优势智能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优势智能,所谓关注,就是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不同的学科发展不同的智能,语文课同样负有发展学生智能的责任,特别要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方面抓住机遇,经常培养,不能只教“纯语文”。

五、教法图新怕旧

一位教师上《飞夺卢定桥》(人教版老教材)时,对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只字未提,导致学生学习课文时,出现了理解偏差。那么对学生不够了解的时代背景,这位教师为什么不作个介绍呢?课后,我们与他交流,才知个中玄机。他说:“如果我讲了,不就是用老办法——传授式教学了吗?”

当然,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六、课堂虚多实少

篇7

1.1广义的布白艺术

布白艺术是艺术表现中的一种手法,主要是指为了充分的展示出主题内涵而形成的一片“空白”。那么,说到“空白”自然而然就联系到物象。“空白”的‘虚’配上物象的‘实’就统一到了艺术作品当中。“空白”不是空而无物,只是在于空灵,在虚幻中寻求真实。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一定要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白’,对文学的形象、境界等进行再创造。如《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主要是强调的是言之已尽而意味无穷,并留给读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限想象。

1.2教学“布白艺术”

初中教学同样作为一门艺术,它也需要这种“空白”。所谓的‘空白’,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华之所在,是教师智慧的艺术结晶和表现。教学也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企业艺术一样,将就布白;并且还追求一种虚幻的“空间形式妙境”。那么,所谓的教学“布白艺术”就是将布白的手法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留下一段“空白”,追求启发性的思维艺术效果。通过老师所布下的“空白”,让学生对“空白”之处有所思考,形成一种幽远的、有着无穷意味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布白艺术”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也符合心理学上的完型定论。心理学认为“空白”容易激发人们填补的欲望,让空白达到均衡完美的地步。通过思维,人们将会填满这些‘空白’。那么,课堂上的“空白”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思考,还能促使教学完善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布白艺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2初中语文“布白艺术”的方法

虽然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布白艺术能够开发学生思维,让其进行探索。但若老师在课堂中过多布白时,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琢磨不透的想法,反而会加深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在“布点”时,善于抓住要害、关键,善于利用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再根据这个目标来巧设“空白”,将所布之“白”运用的恰到好处,最终产生“实”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2.1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和“悱”就是指学生进入积极思考前的一种短暂“空白”。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设法创设有疑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所讲的《<论语>十则》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欲”和“施”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出: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在怎么看待别人的言行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言行举止上,积极的思考,想想自己应该如何才能做到最好,怎样维持自己的言行举止。

2.2善用语言技巧,创造语言“空白”

掌握语言技巧,这就要考老师的技巧了。掌握一句话的节奏、变化和语句中的停顿,都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语言的停顿上:掌握停顿上的变通,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空白”。语言的停顿就是为了让学生回味、咀嚼一句话的内涵,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例如:八年级下册有篇文章《献给母亲的歌》中的第一乐章中是慈母的心声。当教学文章的处时,为同学们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接着让语言暂停下来,并让同学们回想自己的切身感受: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是谁牵挂自己的温暖、是谁担心自己的健康、是谁为了我们的进步而骄傲。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学生也能更好的深入课本中去。

2.3在教育内容上,保留部分“空白”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打开一扇小小的心灵之窗。且还要对某个重点有意识的保留下来。同时,还要给学生一个短暂的“空白”机会。当学生在课本上或者是老师的叙述中找不到那一段“空白”,他们就会积极的、主动的去找寻那段空白知识,从而填补这段“空白”。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认为教学应当面面俱到;但是过于的充实,学生都被罩在了文字当中,只会死记硬背;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创新。学会“欲擒故纵”,故意吊起学生的“胃口”,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这就是我》中的“走到镜子跟前,看着镜子中的她,我笑,她也笑。我朝她耸耸鼻子,她也不客气的朝我耸耸鼻子”这一句。老师在这时间就可以保留“这是谁?还有她的眼睛,可爱的马尾辫,甜甜的酒窝。”让学生好好的思考,这描述的是谁,她在镜子中还有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为了知道答案,或许会问家长、或许会问老师、也有可能站在镜子边上慢慢比较,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

3语文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认识到布白艺术的功能,了解其内涵,有利于老师更好的将布白艺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逐步达到教学就是艺术的境界。其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课堂布白是为了正确、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最直接的办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了解及把握等兴趣方式。美国的教学学者哈•曼曾经说过“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就像那些不能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从上面我们所说到的教师布白艺术,可以知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下知识“空白”更加有利于学生填补“空白”,激发强力的求知欲去完善、去完整课程“空白”之处。教学过程中的“空白”就像是用刀切断了的焊条,要学生用内心的想象和思维将其焊接起来,“空白”的教育环节主要是靠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联系在一起的。

3.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最本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够让学生好好的学习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流出空白之处,让学生学会手脑并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诱发学生灵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控制与调节

课堂教学只要是由教师引导,让学生注意什么、了解什么、想象什么、表达什么。艾米尔说过“教师的艺术在于懂得引导”。教师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在“有限当中寻求无限”,突破布白的时空限制,调节好教学节奏的松弛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走向教学的意境殿堂。教育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回味、咀嚼学习内容,打破固定思维,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用高度的集中替代注意力的分散。

3.4陶冶学生情操

在每一个领域当中,都会出现具有审美意义的,被称之为艺术性的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布白艺术的思路就是以美为旋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的布白艺术中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回味布白的无穷韵味,突破布白的时空,虚实相连的教学方法,疏密相接,布局合理的结构等。教学的布白虽然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却将审美融入了教育的情境之中,让课堂始终在活跃、激动。紧张、愉快中开展。

4运用“布白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要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滥用“布白”也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在每节课前,要了解、确定出可以布白的地方,设计好布白的方式、方法,做好各种准备,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白”。“布白”的次数不能太多,不然学生不容易理解;时间不能太长,让学生等的太久。

4.2要有灵活性与多样化

“布点”的形式多种多样,既要有时间上的,也要有空间上的。让学习思考、快慢、动静方面能够得到统一。在“布点”的时候,应该灵活的考虑学生能够承受的能力,该做则做、该讲则讲。

4.3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掌握好“布白”之点,努力营造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表达欲。教师在课堂之中应当保持高度的宽容,让堂课氛围和谐、宽松。

篇8

很多人对老师说的话及书本的内容不敢提出异议,即使有的学生有提出,也被老师以错误的方式给扼杀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打破这种惯有的教学“权威”,建立交感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允许学生对教材产生质疑,容忍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给予赞扬和鼓励。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要冷嘲热讽。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在备课时设置了问题的契机,并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采取了讨论课的方式让学生对愚公移山的举动作出探讨。很多同学都认同了老愚公的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有一部分同学却对此有相反的看法,有的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认为愚公不需要费那么多的劲把山给移除了,可以换个思维把家搬走,这时间加体力都可以盖一座新房了。对该学生的质疑,我当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且讨论后,进行了开放性的总结,充分表扬各抒己见的学生。从而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

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营造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学会质疑,培养质疑精神。例如,在读《堂吉诃德》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课本剧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以演戏剧的形式进行情节的表演。教师给他们提供所需的道具、材料,放手让他们去演,他们在娱乐过后,便开始提出了各种问题,堂吉诃德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举动?桑丘是怎样的人?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探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中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首先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设疑创境,把握问题时机,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课文《家》,课前审题引导质疑: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定义家的?作者又为什么以《家》为题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探究。其次课中设疑,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这些比喻间又存在什么联系呢?让学生们通过这些问题,细读课文,给出自己的观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