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5: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英语课件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巧妙地设置字体颜色、大小与格式
英语多媒体课件中应体现出主板书和副板书。所谓主板书,又称基本板书或中心板书,它集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知识要点、主要内容或重点、难点;副板书又叫辅板书或辅助板书,它表现与教材有关的零散知识,或书写与教材有关的图表、例子等,是对主板书的一种注释、说明和充实、补充。主板书和副板书在课件制作时应加以区分,否则,学生就会分不清主次,以至于想把课件上出现的内容统统记在笔记上,影响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主板书的字体设置得稍微大一些,并可以加粗,选用比较鲜明的颜色,如果是复制粘贴上的图片,可以用加框的方式区别于副板书。需要注意的是,课件中的字体并非越大越好,虽然字体大一些,学生会看得清晰,但是太大就会影响容纳量,显得切换频繁,内容在屏幕上存在时间太短,给学生记笔记造成困难,而如果放慢播放速度,又会影响讲课进度,所以字体选择以适合教学实际为好。
(二)合理使用超级链接,精心设计播放效果
将授课题目置于同一页面,通过超级链接把题目和具体内容链接起来,或者把主板书与副板书通过超级链接连起来,可以突出重点,增强课件的活泼性。需要注意的是,超级链接要合理使用,太多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课件制作时,我们应考虑到课件的使用效果,如果上课时将每一页都一次性播出,势必会造成学生接受上的困难,教学效果会很差。较好的做法是在每个页面中插入多个文本框,一个标题或一段文字放在一个文本框里,图像也是一个一个地插入,然后进行设置,从文件菜单选择:“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文本1——效果——随机效果(或选择其它效果)——动画播放后变为其它颜色——确定”。如教学九年级英语Unit7Wherewouldyouliketovisit的第二课时,我用ppt出示了本课话题:Everybodylikestraveling.LastyearIwenttoEngland,然后用英语口语询问:“Wherewouldyouliketogo?Todaywe’lltravelaroundtheworldinthepictures,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国家的国旗、国名、首都名。当讲到法国巴黎时,我还特意展出了美丽的巴黎市名胜(超连接到网上),概括介绍了一下巴黎风光,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后,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它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谈一下。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过程。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保持头脑清醒,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选准切入点,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而不能围着屏幕转,随意使用多媒体课件。
(二)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此教学理念。目前英语学科中很多用PPT或flash制作的课件,它们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结合多媒体课件,把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了强化,加强了对文章或对话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时态时,我就在多媒体屏幕上一张一张出示图片,带着学生一起问与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多媒体运用的频度和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很多院校将商务英语学科定位在二级学科,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授课方面主要以语言讲课为主,商科讲课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紧随时展的需要,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又存在着语言交流的困难,大多数的毕业生发现自己的外语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就业的岗位需求,需要长时间的再学习过程;在教材的编制方面,缺乏意见反馈和实践论证,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专业等因素,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商务英语教材大多以知识介绍为主,缺乏应用性,和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此外,高职院校的老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每年的考核指标,在师资培训上投入不足,老师也没有时间参加课外学习,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商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上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合理的资金投入。
二、提高商务英语教师能力的建议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具备相应的教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应的价值观,熟悉市场环境中商务英语的需求和应用,积极参与商务社会活动,具备市场运筹能力和商务领导能力。通过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能力构成要素和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研究商务英语教师能力要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应该打造一支具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团队,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商务实践能力,从而适应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体制的改革,提升商务英语教学的能力,制定专业的标准,做出整体的规划,从而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调整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对于商务英语学科的建设应该进行教材编写、加强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制定符合现有国情的ESP教学大纲,对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调整,提出明确的指导政策,积极地推进商务英语在我国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此外,专业标准的制定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专业标准要涵盖语言能力、商务专业知识和教学基础理论。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教师能力的设定。通过商务英语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商务英语教师也应该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自己的学习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特长,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出能用英语讲授商务专业课的教师,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相关的院校应该为商务英语师资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逐步把教师送到国内或国外大学进修一门专业,建设一支专业知识过硬、英语水平高和能用英语授课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这样有利于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结束语
华师一英语学科教研活动是一大特色。常规的集体备课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的时间,在这其中不乏有好的教学设计、新想法、新做法经过思想的碰撞被激发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流,整个团队的教学能力倍增,学生也因此受益无穷。“讲一听十”能有效的落实,需要老师对每节课有点评、有反思、有小结。所谓“听一讲十”是要求每一位老师,不论资历深浅,在每一个学期必须最少要讲一节公开课,听十节公开课,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平时总是有老师抱怨我们学习其他老师的机会太少,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安排,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先进的做法,自己也有不断上升的空间。因此,“讲一听十”是我们每一个学期的教学教研的一个常态化活动。“以老带新”工程使全校老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青年老师必须要拜一个资深的老师为师,俗称“结对子”。老师对徒弟的备、教、改、导各环节全程跟踪。如,某一节课应采用什么方式导入,哪些应为重点,哪些应是难点,第二节课是以复习开始,还是以某个话题或故事开始,以什么形式收尾,都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研讨才可以上课。新老教师通过结对子互相学习,青年教师能很快成长,年长教师也可以从青年教师那里学到信息处理、云技术应用等新知识。同时,我们的教学教研也惠及远方。海南分校,深圳分校的老师来校研修,咸宁、恩施、浠水等地教师的跟班学习都收获良多。我本人及我组其他六位老师也被聘请为华中师大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对华中师大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成长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英语组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创造激励每个教师发展的教育机制。华师一的英语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动力的激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们都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是想法设方地整合教材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力求语料新颖。每个老师都强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跟语言充分地接触,包括进行广泛阅读、日常会话和适量写作等。华师一英语课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成绩为目标。通过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课前演讲、每日一歌等),学生们不仅增进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摸索出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锻炼口语、提升自信。以课题带动教学也是我们的特色。在我们英语教研组,课题研究参与的人多,研究的层面广,对教材、教法、学生等各方面都有探究,老中青年教师都有参加。
二、课堂之外
“学以致用”是我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在交往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丰富多彩的选修(戏剧表演选修、影视听说、英美通俗文化等)针对不同的学生。如,我们每年选派很多老师去国外交流,我们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口语很特别,我们的选修课包括“英美怎么骂人,怎么吵架,怎么说上厕所,怎么赞美他人”等很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在看英美大片时往往一知半解,但通过我们的影视听说课,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起来了,听说的水平提高了。我们将课本中的故事改编成戏剧,让选修班的同学进行表演,极大的改变了课文干巴巴甚至晦涩难懂的状态。
(2)每周定期的英语角活动、配音比赛、短剧表演、英语演讲、各班的“英语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自信。我校的外教比较多(每年超过十人),来校实习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很多,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日”就是让学生有一个能说敢说英语的机会,我们在班级、年级、全校开展“英语日”活动,即:在某一天同学之间只能用英语交流,不可以说中文。
1健康教育应用于骨科护理方法
1.1入院宣教
微笑迎接患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清楚自己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接下来的检查流程,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病房内相关设施,耐心解释疑问,让患者在第一时间消除恐惧、陌生感,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从而拉近护患距离,配合治疗护理,利于早日康复[2]。
1.2住院教育
在接下来的每日查房中,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还应关注患者的生活起居。根据患者自理能力的不同,给予适当的帮助,认真做好治疗,密切观察病情,主动健康宣教,加强专科护理,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由“帮他做”过渡到“教育、支持他做”。
1.2.1日常生活护理
指导和教会患者在维持自身健康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进食、更衣、如厕、肢体活动等训练。责任护士经常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忙,这些细节不仅对患者病情有直接影响,更是优质护理服务所需要做的。细节护理让护士有发挥专业知识的机会和领域,不仅顺利完成本职工作,还充分调动了护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使护患关系更融洽[3]。
1.2.2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以自理模式为指导思想,让患者掌握方法技巧,自觉主动参与锻炼,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行为能力,真正达到康复目的。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患者因每天有计划、任务和目标,锻炼的积极性增高。护士因要督促患者锻炼,其责任心增强,真正达到参与的效果和目的。住院患者普遍需要卧床休息,但任何治疗都有双重性。卧床一方面有助于疾病痊愈和身体恢复,另一方面,因卧床不动易致各种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韧带挛缩、压疮、下肢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等,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积极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和增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及关节的稳定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尽早恢复满意的肢体和全身功能。同时有效克服患者的依赖心理,促进心理康复。
1.2.3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应自骨折复位固定后开始,直至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为止。在骨折治疗及康复的过程中,功能锻炼须贯穿始终,因此患者要有长期坚持的思想准备。功能锻炼单调枯燥,要告知患者忍受痛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会取得满意效果的。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部位骨质形成和生长,促进愈合;改善血液循环,利于保持和恢复肌力与关节活动,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实现生活自理。上肢锻炼以恢复手指的拿、捏,及肩、肘、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下肢锻炼以恢复站立、行走和负重为目标,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强度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反复、强力活动,以防再次骨折[4]。早期功能锻炼:伤后2周内因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应劳逸结合,不应操之过急。锻炼原则是在关节不能活动的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舒张,从而达到初步锻炼的目的。中期功能锻炼:伤后3周~6周内,骨痂逐渐生成或成熟,局部肿胀消失,骨折端较稳定。锻炼原则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需以各关节和功能位为中心,可做较大幅度的关节活动,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位关节锻炼。晚期功能锻炼:此期骨折愈合坚固,外固定解除,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还要通过全面肌肉与关节锻炼,逐渐恢复肢体功能。
1.3出院指导
向家属讲解办理出院手续的流程,交代出院后用药、饮食、功能锻炼、复诊等相关事项,并征求患者在住院期间意见和建议。教会家属为卧床患者翻身、叩背及皮肤护理的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与医生协同制定锻炼计划,预防废用综合征发生[2]。定期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锻炼情况、治疗情况,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耐心解答,对不清楚的问题不得随意敷衍,对不能马上解决或电话解答的问题应另行答复,或请患者回院复查。
2结果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其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增加,自我价值提高,社会地位提升。且随着优质护理的开展,护士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患者遇到问题时主动提供帮助,让患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满意度逐步提高,医院的信誉度也逐步提升。又由于护士能主动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第一时间向医生报告,避免了许多潜在危险,为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医护关系更加密切。
3健康教育应用于骨科护理发展与展望
[关键词]英语语文;学科;课程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has not been stated definitely 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China, thus it easily leads to some semantic ambiguity on the policy in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property and aims. As English is not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colleges, its linguistic or philological scope in education can not be regulated and enlarge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build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two reasons above.
Key words:language and philology; discipline; curriculum
迄今为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都没有将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衔接,出现错位,也使得英语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试对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 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
转贴于 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 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 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 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没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语语文学科,并在这一学科的统筹下,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语言认知水平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突出大、中、小学各自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及侧重点。②没有实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与对接。③没有实行与中国语文教育的衔接与对接,在缺少真正的“双语文”环境下,学习者不可能对两种不同质的语言做到准确地解码与二次编码,不可能通过移情实现对两种语文融会贯通。④没有明确界定语文的定义,使得一部分中国学生只把英语当作交际、特别是听说的交际工具,因而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过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可能全面地习得第二语文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能主动吸纳英语语篇中所提供的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地将这些理念与中国的国情融合,真正实现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使得我国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标准或要求在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课堂内容教学上,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内容重复现象,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加速了人们对其功利效益的追求,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同时,“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导源于英语学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至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及时将“英语学科”改称“英语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
[4]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
[5]董亚芬. 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 外语界,2003,(1):4.
迄今为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都没有将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衔接,出现错位,也使得英语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试对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 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 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 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 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 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一、无效性“课堂提问”的具体表现
1.无疑之问。对于语言课,其有些内容是即成的知识,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来历,这些知识内容只要强化性地记忆就行了,最多就是弄明白它的出处或来历,并没有多大的疑问。比如英语中的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用法,等等,“今天上午”的英语说法是:this morning,就不能说成:today morning。对这些内容,教师只用“No,not at all?”(是不是?),“Right?”(对不对?)提问,其实质没有什么可问之处,造成无疑之问,无实际效果可言。
2.无目标之问。问题的来源在于教学目标,脱离教学目标的提问只能劳而无功,浪费时间,扰乱学生的思维。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听到教师的领读或者学生的齐读,如果问读的原因,学生就会说:英语要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可是,学生读完后老师问:你们读到了什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无目标之问,问题大的让学生无法回答。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多是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说句读得不错,就草草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朗读是大有可问之处的,比如语调、语速及语言情感,等等。就拿一个很简单的句子举例:She is a baby doctor.如果仅重读 baby这个词,则意思是什么?(她是儿科医生。)如果同时重读doctor,则又表示什么?(她是没有经验的医生。)
3.无等待之问。无等待之问表现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自问自答;一种是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指定由某一位同学回答。首先,教师的自问自答在教学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注意。因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地思考,而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所以这种无效的教学行为会造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或惰性。其次,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没等学生思考成熟,就立即重复提问或者立即指定一位同学回答,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减少输出量,造成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4.无策略之问。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简单的问题会流于形式,复杂的问题会陷入泥潭,这些也许大家都可以理解。如果能够把简单的问题问得别有趣味,把复杂的问题问得有章可循,那就是提问的策略,或者是所谓的艺术了。无疑,课堂提问是有其策略的。比如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实例:
学生预习了高二新教材Unit 3 “Art and architecture”之后,教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 is art ?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architecture?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了解艺术包括哪些内容、艺术在建筑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来源:http:///18892/100130.aspx)这就是一个提问时机的策略性问题。我认为如果把这个问题提到“预习之前”,绝对比提在“预习之后”要好得多,效果也会很好。简单来讲,在课堂上那么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如何了解艺术包括的内容呢?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或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那就效果非常好了。
二、“课堂提问”的无效性成因
1.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备课不备“问题”。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英语教师注重每节课应该给学生讲什么,因为不像理科教学那样具体,一节课主要可以某一个定理、规律或公式的来龙去脉为主。英语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环节众多,既要讲述字、词、句,又要分析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还要介绍人文、社会、科技、历史,等等,所以部分英语教师往往缺乏问题意识。在英语教师的教案中,几乎都是对具体内容的阐述、分析,而很少发现有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内容进行的“问题”设计,说明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不备“问题”的现象严重。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教师备课不扎实,没有深刻理解教学目标,不精心钻研教材内容,无法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导致不能精心设计问题,上课提问随意性大,从而造成无疑之问、无目标之问,致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或者问的学生不知所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缺乏提问技能,无法预设出高质、高效的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很显然,提问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提问的创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问本身要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是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创造性。而且提问是讲求技巧的,比如转换、对比、分解、反问,等等,因此,教师要能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缺乏提问技能,提问的目的性不强,提问的设计意识缺失,提问的方法技巧匮乏,造成无策略之问、无等待之问等无效提问,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如前文所述的英语中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用法,也是可以设计出很好的问题的,比如利用正误对比法:Who’s that man?下面回答正确的是:(1)He is Mike.(2)He is a teacher. 通过正误对比提问,让学生明确由 who 提问问的是姓名或身份,而且可以追问:What’s that man? 上述两项回答正确的是哪项?进一步让学生弄明白由 what 提问问的是职业。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健康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建议
1.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充分敞开,最深切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2.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客观上迫使我们只能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
此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3.教学过程从横断面来看,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传递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从纵向来看,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按序排列,逐个展开,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师生的活动也都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在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⑴英语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设计。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之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英语教学展开环节。英语教学展开环节即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得失成败深刻地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最关键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策略问题。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方向,而学习方法策略则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方法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上。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⑶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英语考试考查是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鉴定分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之一是要改变评价目标,用新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此外,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