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教育师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学生将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老师的作用则是引导。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了主要的教学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情境教学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精髓在于写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来,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课堂上创造出与课文相关联的情境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作相关道具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虚拟的事物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课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但在学生看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拿出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美好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过音符展现出美丽的画卷。科学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有助于记忆,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符合课文情境的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精力集中于课文上,更能加深其记忆,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设情境,让学生做课文的主角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其参与的活动往往更能引发其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导演一部由学生主演的课文情景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表演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且自主地去学习课文,自发地去探寻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五、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15-01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信心,逐步引导学生练习和体验,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学者,兴趣为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也只有当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学得更好。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同样如此,也需要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如实的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充分的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的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口语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说”为“乐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方式方法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周围的一切,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样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使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善说。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插图以简单的图画形式,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插图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插图,使学生充分理解插图所要表达出的情境。然后,我们可从此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图画中的人物、情境等内容,学生纷纷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语兴趣得到激发,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现如今的很多小学生,他们作文会写得很好,但是要他口头陈述,很多都无从下口。在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紧张不敢说,一部分则是“哑巴”式的语文,对口语表达没有信心。大胆地说话,这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初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大胆地、轻松地、无顾虑地说话,以逐渐养成说话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同时,我们还有意识的去极的指导学生学习口语,引导学生会说、敢说,培养学生的口语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多以鼓励为主,不应盲目的打击学生,逐步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随意地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即使学生说错了,也应该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学习了《诚实的孩子》一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培养学生知错就改,诚实不说谎的品质,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能主动向姑妈承认错误的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参与故事的讲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的参与,信心得到增强,口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想提高,光靠单方面的练习是不行的,需要多引导学生互动。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工夫,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 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它决定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也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自流, 让学生随便怎样说就怎样说,如不注意引导或者引导不当,有时不但达不到活动的目的,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的时,要注重从多方面的引导入手,采取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互动,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教学《伸出我们的双手》时,我让学生分组协作,充分讨论“如果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该怎 么办呢”这个问题。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评议出最好的做法,然后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从小就有一颗爱心,乐于助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机械式的枯燥训练,有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头,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归宿,特别是语文口语,学生只有真正的运用于生活,形成最终的交际能力,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因此,在小学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其实践,去有意识的学习和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本中延伸出去,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景。或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练习,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交际,从而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积极的探究教学策略,不断的创新教学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愿说、能说、会说、会听、敢说的“小口才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学

“教师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面对一群可爱而又天真的孩子,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逐渐提高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规范的语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上课时,语文教师要力求做到语音准确,使用普通话教学,力戒方言、土语混杂,南腔北调并存;二要口齿清楚,吐词流畅,戒含糊其词,疙里疙瘩;三要抑扬顿挫,节奏适宜,力戒语调沉闷,快慢适度;四要表意严密,言出意达,力戒茫无主题、东拉西扯。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运用语言规范化,才能使学生的语言逐渐趋向规范。

二、形象的语言

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感人的语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好每一堂课,如果带着麻木的表情授课,其语言或者呆板,或者声嘶力竭,这样的课堂缺乏感染力不说,还会使学生反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课文的基调就是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悲伤的感情讲解课文。当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还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带着低沉而悲伤的语调,随着小女孩的悲惨死去感情由弱到强,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脱的残酷现实。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为小女孩所处社会黑暗表示愤慨。同时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由衷感谢伟大的祖国,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幽默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运用双关、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学生在发出愉快笑声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都主张课堂语言要尽量风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励,获得克服困难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调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五、激励的语言

激励的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语言。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1)要巧用,在提问中,能常说:“谁能”“谁来”“谁愿意”等激励性的语言,定会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

篇4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物力投入,实现了尽可能多的预期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2.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关注什么

2.1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我们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句话虽然听的遍数太多了,但你不一定就认真落实了。我这个年纪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我自己当老师的很多年,基本上全是老师唱独角戏的年代!记忆中,老师进教室就开讲,那是口若悬河、自得其乐、甚至是自我陶醉,为压住学生的声音使劲吼,嗓子憋多粗,下课嗓子哑着、一嘴白沫走了(我很心疼我的地理和物理启蒙老师)。学生在干什么、听懂了没有、有啥问题,都不关他的事,只要不打架不压着他的声音就行。大家应该明白,这是失败的教学,低效的教学,早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一定程度的存在,我们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

2.2 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多化时间多出效率”。应该是,花一点时间都有充分价值效益,尽可能最高效益。形象的说,光熬油不打铁不对,多熬油多打铁也不对,我们要的是少熬油打好铁,减负又能出效益。

2.3 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过去,我们可能只关注、或过重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那是错误的。我们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体、思想、生命的健康发展!自杀已经成为了我国青少年的三大死因之一。一个最值得关注的数据,在《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中显示:1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在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过70%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厌学、焦虑、敌对、敏感、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屡见不鲜。仅在上海一地,从秋季开学前后至今,就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唐河这几年也有。对于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教育”,你会怎么说?去年,在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被邀请作报告的省特级教师、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给出的答案是“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此语一出,引起热议。当天,张基广的报告内容是《教育的断想》。在谈到“我心目中的教育”时,他用老子的“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来概括,“教育应该尊重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同时应该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他补充说道,“曾有家长问我,从学校层面来讲什么是教育,我通俗地告诉他们,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个观点颇有争议,有人举双手赞成,有人说不全面,还有人在网上骂他。不知道大家咋看,我认为很有道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不容易,一定要开展有效教学:少花时间少熬油,学生就能睡好觉;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了,心里舒畅了,知识能力都有了,将来生活不愁了,跳什么楼啊,只会更上一层楼!

篇5

【关 键 词】 语文;审美教育;古诗;小学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呢?有人主张重在读背,能读能背即可;有人主张重在理解字词,了解表面意思;有人主张重在思想教育,发掘思想内涵。无可否认,这些方面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更要特别注意进行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人的气质、性格、情操、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坚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在求知、析义、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在善与美、情与理、言与行的统一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与熏陶,日积月累,就能使他们的心田得到滋润,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从而促进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一般都是传统的名家名作,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荟萃。这些古诗的内容丰富多采,思想健康积极,形象生动多姿,情感充沛真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理解与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的性情美与心灵美,就能够既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各种素质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在讲解理趣中领悟古诗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古诗蕴含哲理。如《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教学这些古诗,除了引导学生读懂基本意思以外,还要根据实际讲清诗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初步领悟诗的哲理美。古诗中的哲理,一般是以议论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议论的诗句,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说教。因此,讲解这些哲理诗句,不能与诗的描写或者叙述脱节。如《锄禾》,诗先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劳动的情境,然后紧接着抒发作者的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勤血汗凝聚而成。教学《锄禾》,只有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农民劳动辛苦的情况下,才可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才可能使他们在领悟诗中哲理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永德. 情境再造: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策略[J]. 小学语文教学,2006(5).

篇6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感。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成为一座桥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沟通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教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容置疑的影响。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人物的再造想象要启发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内心的描写中作想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总体特征;事件则主要是从典型环境的再现体会事件意义;景物则应抓住有关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述去进行。此外,迁移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它是根据文字语言材料在再造想象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女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再现小女孩丧生的大年夜环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年夜的幸福情境,唤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并因此迁移到对小女孩所在社会制度的憎恶,以及对祖国的爱,产生审美心理共鸣。

合理利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均匀、完美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里留下的空白把“运”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想了许多办法:或把南瓜扛回去;或请好朋友抬回去;或用车运回去;还有的把南瓜切开分批次拿回去……这些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方法的多样。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学生留下“空白”任凭他们去想象、理解、揣摩、补充,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艺术。

美读体验情感美。语言自身的音调高低清浊、节奏的长短急缓加以配置,达到音调和谐、声韵铿锵的音乐效果。教学时有目的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美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读传情,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活动,也是通向作者情感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引起共鸣。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外,还应精心研读课文,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调动激情和兴趣。如《泉水》课后“我会读”,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体会。小朋友在问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时是很天真活泼的;泉水、溪水像小弟弟、小妹妹,读时声音是甜甜的;江水、河水像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通过教师悦耳的声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的范读、引读,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的甚至笑了起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情境美的感染力。

三、究词赏句领会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思想美、情趣美、形象美)和外在美(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去育人。要使学生领会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激发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帮助学生积累生动活泼的词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暮江呤》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用“照”、“射”对“铺”进行替换,让学生品位怎样准确用词。

篇7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精美的记叙文、散文、新体诗、神话、寓言,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有中国作家的文学精品,也有外国作家的传世之作。从美的形态来看,有的表现了自然美,有的表现了社会美,而文章本身都具有一种艺术美。从美的范畴来看,有的侧重于表现优美,有的则侧理于表现壮美,有的侧重于表现悲剧美,有的则侧重于表现喜剧美。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切实把握,并在教学中通过讲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我种多样的,下面试举几种。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

1、利用朗读实施美育。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通过朗读,就能充分表现这种音乐美。如古诗教学,通过朗读,就能把古诗的节奏美、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此外,在朗读过程中,感情表达的恰当、情态摹仿的真切,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也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美感。如教《狼和小羊》一课,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狼和小羊各自不同的情态,这样,就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在字词句教学中实施美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透过这些词句,想象出具体的文学形象,从而感受到这种形象的美。如教《燕子》,就要抓住“乌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等词句,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句进行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燕子的美丽形象和春天的美丽景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实施美育。美的形态及范畴与文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而,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把握到美的种种形态,如社会美(包括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自然美、艺术美;也可使学生感爱和把握美的范畴,如优美、壮美、悲剧美或喜剧美等。如教《将相和》一课,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蔺相如那种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以及廉颇那种知错就改的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的感受和识别能力。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要通过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悲剧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力量。教《观潮》一课,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容、描摹,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爱钱塘江大潮那种千军万马、势不可当的磅礴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4.利用电教手段实施美育。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播放哀婉的音乐,配合表情朗读。这样,学生就公被这种哀婉悲壮的气氛所感染,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好的文章在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美的特点。因而,作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审美创造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作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使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创造出文章的美。这样,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作文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如通过看图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绘画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听音乐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写游记的方式训练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等等。

(三)在作业过程中实施美育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也可以体现美育的要求。如教《火烧云》、《可爱的草塘》、《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可设计这样的作业:xx美不美?为什么美?也可采取读文作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作图。这样,学生在将文字“翻译”成图画的过程中,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美育

课外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学生不但是审美鉴赏的主体,而且能充当审美创造的主体。因此,学生往往对此兴趣很浓。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组织课外阅读

许多课外读物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文艺作品、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之类的读物,或是审美创造的产物,或是介绍审美鉴赏知识的。这类读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组织他们开展一些讨论会,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辅导他们写一写读书笔记。

(二)结合作文组织专题课外活动

如游览名胜景点、夏令营活动、听模范人物的报告、听音乐会、参观美术展览等,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走进艺术的殿堂,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美在生活中的作用,直接感受到各种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三)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举办文艺活动

如组织文学社、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文学和文艺活动都是一种美的创造,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形象,从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创造力,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就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组织与语文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重视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数学文化的深奥以及强大的实用性使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数学不只是教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载体。要更加注重小学数学文化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对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

数学是人类用其独有的理性的思想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的高层次抽象的创造活动,所以,数学文化体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文化的培养,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中所特有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的形成与发展。广泛地说,数学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是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1.在小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

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小学学生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让学生从繁重的数学文化的教育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数学文化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数字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对数字进行整理,通过有趣的课件让学生了解数学,从中学到数学的相关知识,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在小学课堂外延伸对数学文化的教育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应发挥学生在课堂外对数学文化的感悟,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文化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小学数学文化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是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小学数学文化的教育,丰富小学数学文化的教学认识与实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