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15:08: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历史学习能力提升策略高三复习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心理特征,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也可以理解为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历史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学科学习任务时的认知水平、心理活动、方法运用等的综合表现。中学历史学习能力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的获得、处理和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等。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好坏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而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把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作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提高高三复习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 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又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益、形成特色教学探索的途径。下面笔者就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高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些尝试。
一、研究《考试说明》、钻研课程标准、高效利用教材――会读书
人们获得的知识,主要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知识,因此必须掌握读书方法。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就显得十分重要。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试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复习的指挥棒,而课程标准是对该学科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研究《考试说明》、钻研课程标准,使学生明确主干知识,抓住主干知识来读,从而达到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总结如下:
考纲课标
1.维新思想1.了解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2.概述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在中国的传播3.简述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通过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研读,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知道本专题要特别关注近代中国各派别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当然,强调主干知识并不意味着机械地重复历史教材的内容,并不意味着鼓励考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建构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在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中,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能力只有在充分掌握好书本知识后才能达到,所以学会读书、打实基础在高考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夯实基础、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会整理
一堂历史课,如果只有教师和学生支离破碎的对话和没有史实依托的肤浅的议论,学生是不可能有什么收获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堂条理不清,没有完整的知识和逻辑体系的历史课,学生的反映和评价是极其消极的,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都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所以,一节历史课,必须有一条印象深刻、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和逻辑结构。相信这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建构起相应的能力和价值观。
通过高一学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的历史理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零乱且不清晰,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高三复习要依据考纲、突出主干、大胆删减、并进行时空整合,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根据本专题的学习要求,先要为本专题确定一个核心灵魂即主题――“向西方学习”,然后围绕这一核心灵魂,引导学生把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各派别为什么要向西方学习(背景)、学什么(内容)、怎么学(实践)、结果如何等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各阶级各派别向西方学习过程的比较,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进一步夯实基础,同时又使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学习西方的知识点与“向西方学习”这一灵魂主线做到点线结合。通过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缓慢发展过程,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碰撞过程中逐渐发展的,从而实现知识的点线面结合,建立起本专题的知识网络体系。
三、纵横比较、多角度解读、激发学生思维――会思考
自然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来模拟和再现近代以来实验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的发现,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问题的认知和实验能力。而历史教学对本学科的研究过程的模拟训练,一直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只是结论,与现代教育要求教会学生方法大相径庭,而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历史资料、通过纵横比较、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为此,我选择了以下两段材料与学生共同理解思想解放,激发思维。
材料一: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二: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这种变革的启蒙思想。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人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通过材料一让学生纵向分析理解我国的思想发展历程:从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到秦汉、宋明时期发生的变化,到了近代梁启超提出“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
利用材料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探讨中国近代前期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则从“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新视角下,通过横向比较解读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并使学生体悟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课堂,是学生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历史学科知识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在教学中可采用纵横比较,以“十”字型模式建构思考的基本点,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
四、强化训练、指导方法、提高能力――会创新
某心理学专家在研究了多年高考情况后指出,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有缺陷,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失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本专题复习中,我就以2009年浙江文综第38题(1)为例,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和“新青年”的原因。这一小题总分10分,省平均得分为3.45分,失分情况非常严重。
课堂上,我运用了这一高考题,但不是让学生做,而是同时把参考答案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思想类试题,这一小题是分析一种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分析参考答案,从参考答案中寻找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模式。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得出结论,我把参考答案分三段:
维新变法和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学生很快得出此题答案的基本模式是:客观背景+主观认识+提出方案。
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接下来我设计这样一个同类试题,让学生进入模拟试场:呈现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 “众治”理念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分析提出“众治”理念的原因。有了上述解题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是一项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会读书、会整理、会思考、会创新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探寻历史,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认识,从中汲取智慧,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胡嘉山.运用整体史观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2
一、对“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重新认识
学生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是在各个不同的班级氛围中经过班主任老师积极组织引导下实施的课题研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各位老师不同的执教风格也正是课题实施的魅力所在!经过我们长期有效的努力和对学生第一手资料的积累;班级事务的梳理趋于更加合理的状态!如果现在还仅仅看重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作为信息的反馈功能;那我们仅仅完成了它第一层次的作用。如何根据标准反馈出来的问题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何避免下一步对信息反馈真实性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生活中不单单是学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个头逐渐的逼近我们。他们不再是昔日乖巧的小孩子,伴随着他们嗓音变化的同时已经向我们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人生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从新认识他们!精力旺盛、充满自信、渴望独立、脱离现实、感情丰富、情绪激烈、充满幻想、追求合理、爱憎分明、认识片面的特性带给我们班主任的是:欣赏他们成长快乐的同时;还要欣然接受更多的无奈。也正是这种无奈要求我们认真回顾课题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两个标准不应有侧重点!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只会导致班级总评的下降。而自己对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信息反馈表现出了过度的关注;对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实施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以至于导致了一段时期班级工作的被动局面,回顾过去实施课题阶段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有汗水也有收获……承想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以图共勉!
二、“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分化与融合
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显示学生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大部分和较好的学习状态。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上养成正确待人接物和对待学习生活习惯中关心别人不够,“娇气、骄气”突出;学习习惯上要养成寻求知识和掌握技能习惯中缺乏自主探究,要老师“牵着”走,“自主心、责任心”不强!在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大多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交际能力;但不排除另类。考试之前我自己认为学生成绩的波状现象是客观现实,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学生能做好状态的自我调整!结果孩子们远远没有达到老师的期望值!进入初中的第一年,有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同伴的压力,尤其是较内向且倔强的孩子,在饯行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这些从小听话的孩子在很长时期内都自我加压;导致状态的前紧后松。解决学生困惑可以是师生间的随机谈话,也可以是朋友间的促膝长谈。此外因视力原因,亲情纠纷,师生关系,校园暴力,同学关系等外界因素而导致的学习波动,我们的工作应尽量做到细微处。结合家访,家长会方式形成合力,通过社会时事和学校团队活动有机结合,在任课老师的相互配合下尽量减小排除外界对学生的干扰。
在以往《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实施中,我注重了注重信息反馈、解决方式两个环节,而忽略了实施前养成阶段是首要任务。对此强调的力度不大,次数不多,层次不深。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在头脑中深深的打下行为习惯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知道、熟悉行为习惯的每一项内容。能够在老师的提醒指导下,逐渐的由“他律”改为“自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抓好班级中占大多数的中等生!
对班级的活动积极参与,学习成绩介于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占班级人数大多数的中等生他们爱好广泛,人际关系处理和谐,交际范围相对稳定。他们在这次课题实施中表现出了极其强大的竞争力和相对较大的变数。在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反馈中中等生的学习计划,调节,优化,控制一直是困绕他们的难题。学习方式的选择五花八门,学习状态较浮躁,学习态度不积极,做的不到位的是《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计划与目标阶段的“每天的时间安排合理,能做到时时有事做”。在了解的基础上;以性情相投及任课老师的安排为准绳划分学习小组,按时定量的完成作业之外的学习任务,长期坚持下去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学习习惯的选择上也有的放矢,适合每一个人。同时针对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态度问题展开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与学科教师及知识点的逻辑特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此认知的前提下了解任课老师先进事迹,组织课外学习辅导小组,帮对子等活动;经过实验,效果明显。对于他们做不到位的共性问题明确强调:作业项目的要求:项目齐全,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按时完成;解答格式规范,步骤完整,能认真改正错误。错题集项目要求:整理及时认真,理清思路,探明出错的原因;项目齐全,分析透彻全面。尽量避免考试和成绩测验时因答题格式不全或马虎大意而造成的扣分现象!
在以往的工作中,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引导好每一个学生,缺乏能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纳入同步教学的能力;针对不足,查缺补漏工作做的不全面;尤其是班里的后进生。今后应注意的是:对于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上反映出来的状态不佳的学生及时沟通,尽最大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要改掉则十分艰难。对行为习惯意识不强的学生,我们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统领效应去帮拉,还应利用一定的激励措施使他们感受到在课题活动中的成就感。使之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
在课题伊始阶段,体现在《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计划与目标阶段的内容他们表现地很好,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出改善的计划。预习阶段的“预习时能找出不懂的地方并标注出来,或作好记录”,课前准备阶段的“尝试做课后练习题”,“准备好学习用具”,上课阶段的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善于与同学合作。”“严格上课纪律,作好课堂笔记”条文上的自主评价还可以。复习与小结、作业与考试阶段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了。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学生采取了成绩档案制度(每天表现打分、每周成绩汇报、每月信息反馈)、借分制度。根据学校下发的《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评价标准》中的10个评价项目、13项评价基本要求、20个评价标准、17项加减分要求强化借分地实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性让他们体验到成长进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教育行为的滞后性;对于已经定型定性的不良习惯我们则只能通过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手段去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达到改正不良习惯的目的。习惯的形成周期较长,我们的教育行为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是一学期、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鉴于他们的层次主要是班里学习基础不扎实且比较任性的学生;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是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班里厌学现象进行了调查和归因分析,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家长的非正常压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等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相关。在我们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对待后进生既要晓之以情又要动之以理;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区别对待;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后进学生的途径除了利用班会课面向全体强调讲述外,还应处理好教育过程的随机事件,在事件中,我们所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但是随机事件的处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评价和学校教育的看法。在事件中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提醒的咳嗽,一下善意的拍打,一个原本自己都没有注意的动作或许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心中有他,正在关注着他;在懵懂而富有激情的年龄里,最能体现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精神状态。造就这种内在的动力的是我们对学生的――爱。
三、“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一、明清家乐表演艺术的独特造诣
戏曲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黄克保先生认为,戏曲表演的独特性体现在它是“多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综合。传统的说法,把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归纳为唱、念、做、打四个字,这是一种贴切的概括,把戏曲表演各种艺术手段的形态和性质都包括在内了……在戏曲表演中,唱、念属于音乐范畴,做、打属于舞蹈范畴。”④ 明清家乐表演所展现的声容并美、色艺双绝的艺术造诣,代表了明清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追求。
(一)声容并美的艺术追求
清代戏曲家兼家乐主人李渔《闲情偶寄》卷三《声容部》“歌舞”称:
昔人教女子以歌舞,非教歌舞,习声容也。欲其声音婉转,则必使之学歌;学歌既成,则随口发声,皆有燕语莺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若知歌舞二事,原为声容而设,别其讲究歌舞,有不可苟且塞责矣。
李渔从家乐教授实践出发,提出“歌舞二事,原为声容而设”,也即歌舞训练是达到声容并美的必要手段,而声容并美则是明清家乐歌舞表演的最高追求。诸多记载明清家乐演出史料都涉及到这一点。譬如:
“沈君张家有女乐七、八人,俱十四五女子,演杂剧及玉茗堂诸本,声容双美。”(叶绍袁《年谱别记》)
“其歌女之最艳者一曰‘八面观音’一曰‘四面观音’。声容并美,见者莫不心醉。”(《持雅堂文钞》卷五《李太虚别传》)
明清家乐“声容”之美还常借助对演员“歌容”和“舞态”的具体描述展现出来,如王士禛《观演〈琼花梦〉传奇柬龙石楼宫允八首》其二有云“歌似游丝袅碧空,舞如洛浦见惊鸿”(《蚕尾续集》卷一),即以“歌”、“舞”对举;黄图珌《友人新买二妾并擅声口,态度之妙,听歌观舞,不觉成章》诗曰“妙舞清歌各逞妍,柳腰樱口并相传”(《看山阁集》卷九),则以“妙舞”、“清歌”并提,二诗同为颂扬家乐声容之美,而均以“歌”“舞”对举并提,可谓非藉清歌妙舞无以擅声容之胜。
受明清家乐主人审美趣味的影响,明清家乐之歌容以清婉为上。于是“清歌”一词往往充溢卷帙。兹如:
“子夜清歌,隔帘疑在青天外。琼箫玉管,莫把莺喉碍。”(宋琬《点绛唇·刘峻度席上听女郎度曲》词中句)
“宛转清歌度,把天边,行云遏断。”(赵怀玉《金缕曲·檀桥招集养春东馆观家乐》词中句)
歌容之清婉作为明清家乐声容之美的重要表现,它代表了以文士缙绅阶层为主体的明清家乐主人的审美趋向。与歌容之清婉相映衬的是,舞态之妙媚则是明清家乐声容之美的另一重要体现。在记录明清家乐演出史料中,“歌容”比较注重的是演员沉静之秀美,而“舞态”则突显的是灵动之妩媚。诸如:
“见说梁园事事新,清歌妙舞媚香尘。”(《方玉堂诗稿》卷六《陈念吉、如吉两先生宴宗侯宅观伎,归诧其胜,戏而有作》组诗六首其一中句)
“宫样晚妆鲜,一队湘兰弱。道是才人撮合成,妩媚终难学。”(曹溶《卜算子·查伊璜携歌姬过》词中句)
以“媚”或“妩媚”摹写家乐演员绝妙动人的舞姿,可谓深得写舞之精髓。然而,明清家乐表演的舞态之媚,常表现出纤婉与劲健、柔美与雄放之风格多样性。如表现家乐舞态之纤婉柔美:
“女乐之最胜者惟茸城朱云来冏卿,吴门徐清之中秘,两公所携莫可比拟。轻讴缓舞,绝代风流,共数晨夕。”(汪汝谦《西湖纪游》)
“脉脉歌情曲外生,一回舞态一回轻。”(叶奕苞《经锄堂诗》卷八《阳羡徐映薇先生携女乐湘月辈数人过昆侍家大人观剧,次韵四首》其三中句)
朱云来、徐清之女乐之轻歌缓舞,徐映薇女乐之舞态轻盈,均体现了一种纤婉秀丽之美。明清家乐舞态之美有时还呈现出一种与上述描述迥然有别的风格:
“歌唇娇绿水,舞袖乱青霞。”(《白华楼吟稿》卷五《闻浔阳宗伯九日载酒宴镇山司空于平望之浒,予不及从,抽毫以赋》)
“萧娘舞态梁园雪,秦女歌喉汉苑莺。”(《海虞文苑》卷六辑周诗《海山钱侍御夜宴》)
浔阳宗伯(董份)家乐“舞袖乱青霞”、钱侍御(钱籍)家乐“舞态梁园雪”则体现了家乐表演的雄放、劲健之美。
明清家乐的声容之美除了见之歌容、舞态之外,家乐演员表演的情态、风致也是声容之美的重要展现。家乐演员的神情仪态的合理展现,往往使其表演平添无穷魅力。家乐主人张岱在论述刘晖吉女乐时称:“女戏以妖冶恕,以啴缓恕,以态度恕,故女戏者全乎其为恕也。”(《陶庵梦忆》卷五“刘晖吉女戏”)戏剧理论家潘之恒在品评邹迪光家乐演员潘蓥然、何文倩时称:“旦色蓥然,慧心人也,情在态先,意超曲外,余怜其宛转无度,于旋袖飞趾之间,每为荡心。”均强调情态对演员的表演的重要作用。
家乐演员天然风致也是其声容之美的重要体现。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致节》称:“以‘致’观剧几无剧矣。‘致’不尚严整,而尚潇洒;不尚繁纤,而尚淡节。淡节者,淡而有节,如文人悠长之思,隽永之味,点水而不挠,飘云而不殢,故足贵也。”潘氏所推崇的天然风致往往来自家乐表演,如他称汪季玄家乐“举步发音,一钗横,一带扬,无不曲尽致。”(《鸾啸小品》卷三《广陵散二则》);邹迪光家乐演员何禽华“闲情远致,止步翘首,即有烟霞之思。”李渔称其家乐“登场演剧时,乔(指乔姬)为妇而姬(指王姬)为男,丰致翛然,与美少年无异。”(《笠翁诗集》卷二之《后断肠诗十首有序》)
(二)色艺双绝的艺术展现
明清家乐在追求声容之美的同时,还注重演员之色艺,追求色艺双绝。
由于明清家乐主人多为精通声律之学的缙绅士夫,他们蓄养家乐意在展现其艺术才华,或借声乐以耗壮心,故其教演家乐不苟于技乃情理中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技艺》称:“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如太仓张工部新、吴江沈吏部璟、无锡吴进士澄时,俱工度曲,每广坐命技,即老优名倡,俱皇遽失措,真不减江东公谨。”除以上数人外,吴中缙绅精通音律且教授家乐者,大有人在,他们的家乐往往演技超绝。如吴县申时行“所习梨园,江南称首。”其家乐净脚演员周铁墩技艺超绝,“擅名梨园四十年”(《坚瓠十集》卷一“周铁墩传”);小旦演员张三善于揣摩所扮演的剧中人物情态,演技亦臻化境。“观其红娘,一音一步,居然婉弱女子,魂为之销。”(《鸾啸小品》卷三“醉张三”)无锡邹迪光蓄有“梨园两部,尤冠绝江南”(《锡山景物略》卷四“愚公谷”)。
在演员色艺不能两全其美时,家乐主人往往舍色而取艺。如无锡黄邦礼“其选虽以貌,而妙歌舞、巧谐谈者为最宠。”(《锡金识小录》卷十《前鉴·声色》)吴越石家乐演员才抡之,虽貌不甚扬,而演技极佳。潘之恒称其“具婉弱之质,而气度豪举,视夫以貌取人者,安知真英雄哉!”(《鸾啸小品》卷二《艳曲》)可见明清家乐对演技的重视,远逾于对声色的追求。当然,色艺双绝或色艺俱佳才是明清家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譬如:
“太守名懋曙……家居蓄女伎一部,姿首明丽。正末湘月,旦妮凝香、花想,色艺尤为动人。”(《湖海楼诗集》卷十二《徐太守映薇》)
“旧郡伯张君出家优演剧,皆吴儿,色艺俱称冠。”(叶燮《已畦诗集》卷四《元夕仍庵署中席上戏作》)
“(冒襄)每宴集名流,必出歌童演剧。有杨枝、秦箫、徐郎诸人,徐郎名紫云,色艺冠绝流辈。”(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上)
可知大凡闻名于时之明清家乐,其色艺均属一流。由于明清家乐对色艺的重视,故鲜蒙色艺俱陋之讥。有关色艺俱陋之记载,多指民间职业戏班。如明潘允端《玉华堂日记》万历十六年(1588)八月二十一日日记载:“杨成班戏子,极丑,略做即止。”冯梦祯《快雪堂日记》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二十日日记载:“吴亲家复设酒厅事相款,有侑觞者,乃宋宗献所荐,色艺俱陋”。
二、明清家乐表演艺术的创新追求
创新是戏剧艺术的生命,也是明清家乐不断追求的目标,创新贯穿于家乐艺术的各个方面,而表演艺术的创新则是家乐艺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一)演唱方式的创新
明清家乐表演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演唱方式的创新,其中偏嗜新声是其创新的重要方面。吴震方《买吴儿》诗云“千金买吴儿,命工诲之歌。广曲传新声,朝夕奏阳阿。”(《晚树楼诗稿》卷五)可知演唱“新声”为家乐表演的重要追求。“新声”一词在明清家乐史料中有时用来指称新曲或新剧。如张以诚“手操管弦,自度所制乐府新声,诸明珰、翠钿侍左右,倚而和之。”(《鹤静堂集》卷十七《赠张蓼匪序》)万树“暇则制曲为新声,甫脱稿,大司马即令家伶捧笙璈,按拍高歌以侑觞。”(《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不少家乐因善为新声而为人称道,如陆澄源称许范允临家乐“妆靥如花小队鲜,新声一半是初传”⑤。李念慈题赠汪懋麟家姬“新声竞盈耳,花艳并惊目”(《谷口山房诗集》卷十五《题汪蛟门舍人少壮三好小像》)。“新声”的创调一般来自对“旧调”的改造。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称:“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此事甚难,非其人不行。……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和李渔倡导相似的是,家乐主人阮大铖也是新变的积极倡导者,何洯《四忆诗》并赞二人家乐云“怀宁尚书荆州守,演出新声李笠翁”(《晴江阁集》卷三)。这种对“旧调”的改进有时则表现为旧曲的“翻新”,家乐主人查继佐即热衷于这种尝试。朱一是《御街行·听弹筝吹笛,与查伊璜、严修人论曲调新旧》词有云“挑灯洗爵移笾豆。重抵掌、黄昏后。延年变调几千秋,曲谱时时翻旧。”⑥ 毛奇龄曾称许查氏家乐“新翻乐府最风流,簇拍新歌拂舞鸠。”(《西河集》卷一百三十八《扬州看查孝廉所携女伎七首》其二中句)此外,吴昌时家乐“朝来别奏新翻曲,更出红妆向柳堤”(《梅村集》卷五《鸳湖曲》)、何云壑家乐“密节未容狂客顾,新翻多自主人为”⑦,均表明了旧曲翻新在明清家乐中的风行。受家乐演唱趋新风气的影响,在家乐繁盛的明清江南地区,旧曲翻新蔚成风尚。张潡《忆江南》词曰:“江南忆,忆听夜教歌。古曲新翻非古谱,吴儿妙响似吴娥,明月照欢多。”⑧ 即反映了这一现象。
(二)表演风格的创新
明清家乐表演风格的创新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其中演出关目新奇、表现手法的新变、表演程式的出新,是明清家乐表演风格创新的主要内容。
演出关目的新奇主要表现在对演出内容的生新处理,或通过旧剧翻新的形式,赋予其新的表演风格。家乐主人李渔即是旧剧翻新的成功倡导者,李渔曾颇为自负地宣称:“若天假笠翁以年,授以黄金一斗,使得自买歌童,自编词曲,口授而身导之,则戏场关目,日日更新,毡上诙谐,时时变相。”(《闲情偶寄·演习部》“变旧成新”)李渔后来的蓄乐终于使其愿望变为现实。其家姬乔复生是李渔戏剧表演创新理念的成功贯彻者。李渔称乔姬:“凡予所撰新词,及改前人诸旧剧,朝脱稿而暮登场,其舞态歌容,皆当世周郎所经见者。妍媸美恶,或有定评,非予所当自誉者。但能体贴文心,浣除优人积习,有功词学,殆非浅鲜。”(《笠翁诗集》卷二《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家乐主人阮大铖则结合戏剧创作实践,致力于表演艺术的整体创新。其家乐表演为张岱等顾曲高手所激赏。张岱称阮大铖家乐:“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尽出苦心,与他班卤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至于《十错认》之龙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纸札装束,无不尽情刻画,故其出色也愈甚……如就戏论,则亦镞镞能新,不落窠臼者也。”(《陶庵梦忆》卷八“阮圆海戏”)
(三)表现手法的创新
表现手法的创新也是明清家乐表演艺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其中追求奇特、奇幻的感观效果是务奇好异的明清家乐主人的兴之所在。刘晖吉家乐之“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如《唐明皇游月宫》,叶法善作,场上一时黑魆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黎,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陶庵梦忆》卷五“刘晖吉女戏”)吴越石家乐“各具情痴,而为幻为荡,若莫知其所以然者。”(《鸾啸小品》卷三《情痴》)施凤来家乐的“幻妙殊绝”(《学古堂诗集》卷一《吴伶篇》)。晚明剧坛流行的以奇诞为美的思潮与家乐的追求新变甚有关联。家乐主人张岱与戏剧家袁于令曾就此问题交换过意见。张岱《嫏嬛文集》卷三“答袁箨庵”曰:“传奇至今日怪幻极矣。生甫登场即思易姓。旦方出色,便要改妆。兼以非想非因,无头无绪,只求热闹;不论根由,但要出奇,不顾文理。近日作手,要如阮圆海之灵奇,李笠翁之冷隽,盖不可多得者矣。吾兄近作《合浦珠》,亦犯此病,盖郑生关目,亦甚寻常,而狠求奇怪,故使文昌、武曲、雷公、电母奔走趋跄,热闹之极,反见凄凉。”在张岱的书信中,他对家乐主人阮大铖、李渔的匠心独运作了充分地肯定,而对袁于令的脱离剧情、务求怪诞则直言不讳地予以批评。
(四)表演程式的创新
明清家乐表演艺术的创新还体现在表演程式的突破和新变。胡忌《昆剧发展史》称明代一些著名的家乐“绝不是演行当套程式,使表演艺术僵化,而是在我国优秀戏曲剧本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⑨ 有不拘格套,刻画人物传神写照者。如吴越石家乐表演《牡丹亭》,能“飘飘忽忽,另番一局于缥缈之余,以凄怆于声调之外”(《鸾啸小品》卷三)。有自创歌舞表演程式者,如邹迪光家乐“六旦、八旦之舞,分行山立,进退开阖参错,亦极变态,最为美观。”(《鸾啸小品》卷三“佚舞”)有突破脚色体制限制者,如徐尚志家乐演员马文观“为白面,兼工副净,……能合大面、二面为一气,此所以白面擅场也。”(《扬州画舫录》卷五)有尝试脸谱创新者,如顾可学家乐演员李玉、李珉“演大江东去,画枣面蚕眉,指点五关千里,绰有英雄真态。”(《锡金识小录》卷十《前鉴·优童》)也有在舞台布景、道具、砌末上力求出新者。如米万钟、金习之家乐之使用真刀枪⑩;盐商徐尚志家乐演《琵琶记》全本,“‘请郎花烛’,则用红全堂;‘风木余恨’则用白全堂。备极其盛”;大张班演《长生殿》,“用‘黄全堂’”;小程班演《三国志》,“用‘绿虫全堂’”;小洪班演灯戏,“点三层牌楼,二十四灯”(《扬州画舫录》卷五),可谓备极新奇。以上种种表现均说明了明清家乐力求摆脱固有的表演模式的限制,展现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三、明清家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胡忌《昆剧发展史》称:“家庭戏班的女伎和优童,在前辈昆曲艺人的教导下,在家班主人严格监督和教导下,含辛茹苦地勤学苦练,有不少人的演唱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一代一代地继承并发展前辈艺人的技艺,把昆曲演唱水平推动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在昆剧发展史上作出很大的贡献。”“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家班女乐和优童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一套昆曲生旦戏的表演艺术体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11) 以上论述充分肯定了明清家乐对戏剧表演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明代另一戏剧理论家潘之恒的戏剧表演理论也主要来自于家乐的顾曲或教演实践,如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技尚》之论邹迪光家乐曰:
梁溪(笔者按:指邹迪光,邹为梁溪人)之奏技也,主人肃客,不烦不苛。行酒不哗,加豆不叠,专耳目。一心志以向技。故技穷而莫能逃其为技也。不科不诨,不涂不秽,不越不和,不疾不徐,不擗不掉,不复不联。不停不续。拜趋必简,舞蹈必扬,献笑不排,宾白有节,必得其意,必得其情,升于风雅之坛,合于雍熙之度,此清贵之独尚者也。
卷三《凤殊》之论吴用先家乐:
西园主人(笔者按:指吴用先,号西园主人)精于赏音,……客至,张屏进剧,殆无虚日。亦阅数十曹,无少爽。出外舍洎中帷,各有班次,而主人未善也。顷以重阳订期观技,于凤群中出十二三岁女子四五人,扬眉举趾,极蛾燕之飞扬;妙舞清歌,兼绛腊之宛丽。五方之彩,杂错以成章。南北之音,协调而应拍。主人选粲十年,虽自二五始进,然觇其所习,咸自名家选之。彼固知所尚也,珠斛金籝,不暇顾惜。
此外,《鸾啸小品》卷二《艳曲十三首》、卷三《情痴》之品题吴越石家乐演员;卷三《广陵散二则有序》之品评汪季玄家乐;卷二《吴剧》、卷三《醉张三》之论申时行家乐等,均体现了潘之恒对戏曲表演的独到理解。家乐表演不仅是潘氏表演理论的来源和依托,也是潘氏实践和检验其表演理论的重要手段。如家乐主人汪季玄曾邀潘之恒为其教演家乐,“具十日饮,使毕技于前”(《广陵散二则有序》);另一家乐主人吴越石则盛请潘氏为其家乐品题,“出吴儿十三人,乞品题”(《艳曲十三首》)。
家乐密切了戏剧表演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对提高明清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九引清代戏剧理论家梁廷枏语曰:
俗伎搬演,改节参差,虽有周郎,亦当掩耳。故得明人正谱,良工按拍,一遇佳词,增色十倍。在昔《鸣鸿度》海宁查氏,《钧天乐》长洲尤氏诸院本,所以声客并美者,大抵亲授家伶,朝斑管而夕氍毹耳。……
梁氏在否定某些民间戏班拙劣演技的同时,将家乐主人查继佐、尤侗剧作的“声容并美”,归功于他们亲撰词曲、教演家乐,代表了明清剧坛的普遍看法。明清家乐表演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在家乐主人李渔的笔下便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今日创来人世。听有余音,看有余妍,演处却全无意。”(李渔《花心动·王长安席上观女乐》)而另一家乐主人张岱则将其形容为:“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陶庵梦忆》卷六“彭天锡串戏”)这种灵动妙幻、清空醇雅的艺术境界,不仅体现了文人士夫的风怀雅趣,也代表了明清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家乐史”(项目编号:05DB103)阶段性成果之一。
②参见《中国典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戏曲”条释词。
③参见《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④参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88页。
⑤参见[清]沈季友著《檇李诗系》卷十九“陆职方澄源”辑《范长倩年伯纳姬索赠二首》其二。
⑥参见《全明词》,第2795页。
⑦参见[清]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卷十五《何云壑招同方邵村、邓汉仪、程穆倩、宗鹤问、恽正叔及令侄仲弢夜集出家乐侑酒》。
⑧参见《全清词·顺康卷》第十七册,第9844页。
⑨参见《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
关键词:太平鸟服饰;新媒体营销;营销策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飞快,数字经济对实体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产业数字化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应顺应时展特征,搭载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新媒体顺风车,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新优势,在行业中树立起自身品牌。因此,本文基于新媒体研究视角,以太平鸟公司作为案例,对太平鸟服饰的新媒体营销状况进行分析,为其合理高效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新营销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该主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对我们充实新媒体时代的营销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二)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本研究综合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两种方法,通过查找太平鸟服饰营销策略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当前营销状况,并立足于该企业的销售数据,对其当前的营销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合新媒体的新优势,发现其传统营销模式还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为其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太平鸟股份有限公司简介。宁波太平鸟集团(简称太平鸟)的前身是梦迪斯制衣厂,到后来发展成一家集服装生产、经营和设计研发的服饰品牌企业。公司的理念是要让每个人尽享时尚的乐趣,致力于为中国青年群体打造时尚新天地。太平鸟品牌是在1996年才由其公司的董事长建立起来,在建立品牌之时,太平鸟就对其目标客户进行了精准的定位,聚焦青年群体消费者,为他们提供多元化产品。公司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电商业务,希望能借助新媒体营销、网络购物等互联网方式,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截至2019年底,太平鸟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全渠道销售额114亿元,利用新媒体营销技术,同年“双十一”实现网络电商销售额9.17亿元。可见,新媒体营销、电子商务技术对太平鸟的销售经营至关重要。(二)新媒体营销介绍。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网络流量的发展中产生的,通过抓住消费者对产品的渴求心理,运用网络媒体宣传技术,向外输出产品信息,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在他们的消费选择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的一种新营销方式。新媒体营销和传统营销模式具有多方面的区别,包括宣传形式、交易流程和消费者需求等,传统营销形式局限于线下广告、传单宣传,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新媒体营销则以线上宣传为主,综合图案、音频、视频、H5等多种形式;企业传统营销交易流程也需要在线下和客户进行讨价后才能完成交易,而与商之间的交易流程可能会涉及第三方,则更加麻烦,而在新媒体营销时代,交易流程只需要在网络上就能全部完成,极大地缩短了原来的交易流程;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满足于穿暖合身的简单需求了,而更加追求时尚个性。因此,新媒体营销是一种基于时代变化新特征下产生的一种新营销模式,它主要的营销途径包括:1、官方网站营销。通常每个企业都会在网页上建立自己的门户,介绍企业的相关信息。太平鸟网站简单但信息量却足够大,包括对公司的简介、核心品牌介绍、媒体中心、社会责任与如何加入太平鸟的渠道,它的网页将太平鸟的几个主要品牌放在了中心位置,客户只要一打开网页就能看到。2、微博营销。微博为中国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平台,根据新浪微博官方数据公布,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微博活跃用户就已经超过5亿人次。许多企业也在此看到了营销的机遇,也会入驻微博平台,通过企业认证成为企业的官方微博,许多游客也会进入微博进行浏览,企业产品也就达到了宣传的效果。3、微信营销。当前微信也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重要的是,微信凭借其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带来了不少的微商,这也为众多品牌产品提供了网络宣传的重要平台。4、企业APP。企业自行开发的APP也为企业的线上产品宣传提供了重要渠道,企业APP仅凭自身的推广或许比较难把产品推向全网,因此许多企业就会通过与其他新媒体企业合作,借用他人的力量进行宣传,比如通过与各种电商合作、网红带货等。
三、太平鸟服饰新媒体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太平鸟服饰新媒体营销现状。根据太平鸟2020年最新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太平鸟2020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共计55.21亿元,同比增长10.35%,其中有3.1亿元是归属于企业股东的净利润,扣除税费后实现净利润2.14亿元,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高达151%,这在疫情期间算是非常可观的数据了,如图1所示。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太平鸟2020年前三季度线上销售收入为16.68亿元,同比增长近30%;线下销售收入为36.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81%,毛利率同比下降2.75%。此外,太平鸟在2020年关闭了236家线下直营店,加盟店铺492家,这说明太平鸟的线下营销正在缩减独立运营规模,而更倾向于加盟形式增加线下销售点,而线上销售渠道带来的利润率要比线下较高,发展速度也比线下直营店铺要快许多,加强线上新媒体营销,成为太平鸟公司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图1)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知道,太平鸟公司线上营销在其营业收入中也是占据重要地位,太平鸟服饰创建以来就在行业中树立了休闲服装品牌,这是其本身具有的优势,而太平鸟如何利用新媒体营销方式将原有的品牌优势在全网进行宣传,保持其在互联网市场中的热度,成为当下太平鸟服饰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2017年对于太平鸟服饰新媒体营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太平鸟与天猫购物网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这给太平鸟带来了新生机,就在当年的“双十一”,太平鸟就实现了单日销量高达8.08亿元的历史新纪录。当然,太平鸟当前最主要的网上营销就是淘宝、天猫销售渠道。(二)太平鸟服饰新媒体营销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太平鸟与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总体上能够与客户之间保持较好的联系,与他们之间构建供需关系。除了较好的一面,太平鸟服饰在利用新媒体营销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由于线上消费者的关系维护很难展开,特别是互联网上的客户通常都是匿名形式存在的,这就加大了太平鸟对客户的市场定位难度,网民对服装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对品牌的鉴别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是被精美外观所吸引,而不是真正的产品质量,容易使得客户流失。此外,服装行业在我国已经逐渐成熟,市场上纷繁多样化的产品也让太平鸟品牌效应减弱,仅仅是天猫和淘宝电商的宣传已经难以凸显太平鸟的独特性。太平鸟如何利用新的手段加强新媒体营销,成为其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四、太平鸟服饰新媒体营销对策
(一)加强新媒体人才储备。新媒体是在时代的发展下衍生的,只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我国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还远不够,信息技术人员一直是我国的紧缺人才。太平鸟一方面需要加强新媒体外来人员的培养,在高层次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太平鸟应该向市场开放人才招聘信息,让这种紧缺性人才能够有渠道进入公司。通过太平鸟的官方网站浏览可知,太平鸟的招聘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面向全国的校园招聘,一条是面向社会的招聘。虽然官网上对招聘流程进行了介绍,但却没有给应聘者留下具体的招聘链接,校园招聘一年进行两次招聘,集中在毕业季。新媒体人才引进必须要对新媒体运营有所了解的专业人员才能作为后备人才储备,太平鸟只有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团队,才能解决客户流失的问题,与客户维持较好的关系。此外,太平鸟服饰还要注重企业内部新媒体人才的培训与储备,要通过建立新媒体激励升职机制,为新媒体人提供有前景的平台,保障他们的薪酬水平,这样才能留住高层次人才。内部新媒体运营人才对公司的运营模式是比较熟悉的,他们通常也有许多创意方案,能够为企业线上营销提供有创意的策划,而一个企业吸引消费者眼球的虚拟产品也就是创意想法了。(二)转变新媒体营销观念。在新媒体出现时,很多人还并不看好新媒体的作用,认为新媒体投入过高,产出难以衡量,因此认为还是要把重心放在传统营销发展上。太平鸟服饰更多的也是通过加盟的方式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没有真正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营销平台,主要依靠天猫、淘宝等主流平台进行线上市场开发,这当然值得继承和发扬,但也不能仅局限于主流平台营销渠道,应该聚焦目标客户,在全网范围进行宣传推广,积极接纳新生事物,敢于尝试新的营销模式,为企业营销把握新机遇。同时,要紧跟行业中的新营销手段,积极向他们学习,加强彼此合作。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谁抓住了时展的风口,谁就能抢占市场的先机。我国服装行业已经变得相对饱和,在发达城市面临落后产业淘汰的风险,或者是向国外转移,太平鸟就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简化国内国际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针对目标客户群体采取精准营销方式,将自身的产品特征展现出来,实现营销手段的更新发展。(三)加大对新媒体营销技术的支持。每一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各个时期都保持市场竞争力。当前时代表现出知识化经济、数字化经济和技术经济的同步发展的特征,企业要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再局限于传统营销模式,而要突破传统线下营销模式,构建“线下+线上”双向营销模式。传统的线下营销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营销模式,只需要做好线下面对面的交易服务就可以完成交易。而线上营销,还会涉及媒体营销技术,只有不断地创新营销手段和营销技术才能赢得先机。太平鸟不能盲目跟随行业营销的发展,走其他企业已经走过的老路,而应该站在新媒体专业角度,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从而制订出可吸引目标群体的营销方案,然后再利用互联网,做全网引流。这需要加大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力度,除了在主流平台进行营销外,还要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运营起来。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5G、新媒体、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营销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单一营销,而更加注重线上营销渠道的开发。其中,新媒体对企业的线上营销起到突出作用,特别是与时代主流文化相关的企业产品的宣传,特别要注重对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及时为他们提供最新产品信息,才能抓住客户的心理需求。本文以太平鸟服饰作为研究案例,对其新媒体营销做了较详细的现状分析,发现太平鸟服饰新媒体营销方式为其带来了客观的利益,但太平鸟服饰在利用新媒体营销技术时也存在客户维护困难、市场同质化严重的挑战等问题,最后从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和技术进步等三个方面为其新媒体营销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能为太平鸟对新媒体营销技术的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寿晓红.太平鸟集团风尚男装品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张江平.太平鸟品牌的成长及发展模式分析[D].复旦大学,2009.
[3]孙梦云.浅析太平鸟服饰品牌模式的运作与创新[J].西部皮革,2019.41(03).
[4]陈楠.太平鸟玩出“国潮”新优势[J].纺织科学研究,2019(08).
[5]叶素文,俞依洁.太平鸟:女装品牌七大营销策略[J].经营与管理,2011(01).
[6]徐盈群.浅析太平鸟的营销之道[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7]张江平.“太平鸟”:争创中国时尚休闲服饰第一品牌[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4(03).
[8]沈友华,王爱华,沈蕾娜.互联网时代企业品牌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研究———以太平鸟集团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3).
[9]刘建华.新零售双分销渠道营销模式下服装企业盈利能力的研究———以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17).
关键词:杨时;教育哲学;尊师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40-05
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今属福建)人,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1]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进士第,授汀州司户参军,但他调官不赴,学于程颢,后又学于程颐。杨时一生都在致力于理学的深究与传承,他是理学由北传南的关键人物。程颢对杨时极为赞赏,曾曰:“吾道南矣”。在继承“二程”理学的同时,杨时对理学又有着深刻的见解,其学术成果显著,享有“程氏正宗”“、闽学鼻祖”的美誉[2]。“嘉元年,丙申岁(1056)先生四岁,入村学。”[3]自此,求学与讲学伴随着他的一生。其求学及教学足迹遍布洛阳、无锡、邵武、武夷山、将乐等地,且培养了罗从彦、吕本中、张九成、胡宏等理学名家,堪称“师表千古”的一代教育大家。杨时一生著有《列子解》、《孟子义序》、《周易解义》、《二程粹言》、《龟山集》等。其著作蕴含着深奥的教育哲学思想,此乃对宋学教育及后世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杨时教育哲学的缘起
杨时的教育哲学产生于教育实践之中,是其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杨时有着四十七年的讲学生涯,他对理学的求索与探究更是伴随其一生,因此,杨时的教育哲学是其基于实践出发的一种教育反思。事实上,奠定杨时教育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有两个方面的向度。其一,杨时本身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术的追求、理学的求索,奠定了杨时从教育客体出发,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及反思。杨时首先是教育的客体,对学知的不断探索与诉求是杨时的愿望。实际上,杨时的勤奋好学及天资聪慧,最终使得杨时能成为“二程”理学之传承者。“五年(1060)庚子,先生八岁。善属文,人称神童。”[4]“四年(1067)丁未,先生十五岁。潜心经史,游邵武学。”[5]辛酉四年(1081)杨时前往颍昌,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元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四十多岁,而且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对学术的无止境追求、对理学的无限探索是杨时一生的夙愿,即便到了晚年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著作。故杨时作为教育的客体或受众,真正地做到了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建构了他对教育活动的全面反思。其二,杨时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转变,使得杨时对教育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杨时不仅在教育的角色上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教育审视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这为他教育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六年癸丑先生二十一岁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乡讲学于镛州含云寺”,[6]自此,开启了杨时的讲学与治学生涯。其后在无锡、邵武、武夷山、将乐等地讲道,治学。史料载,杨时身为教育主体,有着四十七年治学生涯,他曾主办了无锡东林书院,培育了一大批江南名儒。可见,杨时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切实地促使了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诞生。
杨时的教育哲学源于主体的内在自觉,是其自发性的彰显。杨时身为封建理学教育的士子,对学问的追求及对治学的探究,必然沿着先人的足迹前行。尽管在教育实践之中,杨时的教育角色曾发生悄悄地转变,杨时从教育客体一跃成为教育的主体,但是,杨时的这种转变也很难逃脱先人的轨迹。究其因,如同先人一样,杨时的学业优秀是其飞跃的根本之因。故杨时必然如同先人走过的教育之路一样,不可避免地在治学的生涯之中艰辛地探索。实际上,杨时的教育哲学是其主体性的内在自觉,是杨时内心里对教育的一种强烈呼唤。杨时这种对教育的自觉呼唤,与其说是杨时的一种教育梦想或寄托,更不如说是杨时教育哲学的一种自发性彰显。究其史料及杨时年谱,不难发现,杨时四十七年之多的治学生涯以及近一生的求学历程,有着清晰的教育轨迹。杨时自我对学术的探究,特别是对学习方法上的探索与反思,使得杨时在学生时代即对教育实践进行着有意义的摸索,这不仅为杨时的学业优秀打下了基础,更为杨时对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此外,杨时角色转变后,对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及教育目的等皆有着自觉性的反思。事实上,杨时在教育实践上曾有过惊人的一笔,他曾编写过《勉学歌》,以此来鼓励与劝勉儿童致力学业。“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欲为君子儒,忽谓予言狂。”(宋·杨时《勉学歌》)由此窥知,杨时的教育哲学,大多是杨时内心里的一种自觉召唤,是杨时的一种内在自发性探索。实际上,这种自发性探究,是建立在丰富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更是杨时对教育实践的一种充分思考和反思。当然了,在杨时的诸多著作之中,特别是他与友人、师长、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及众多著作的引言、跋、序等中,亦蕴涵着深奥的教育哲学。杨时的一生,可以说是其探究理学、求索学知的一生。前半生,身为教育客体,他不断追求着学知;后半生,他治学四方,传道解惑。随着杨时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其教育哲学也不可避免地由自发慢慢转向自觉。
二、杨时教育哲学之蠡测
(一)教育目的之树立:学以至圣
杨时十分明确教育目的之重要,为此,他倡导教育的崇高之目的,当然,在明确教育目的之后,他更加强调对学生的立志教育。面对“道废千年,学士大夫溺于异端之习久矣,天下靡然成风,莫知以为非。”[7]杨时认为,教育的目的乃是要学以至圣。他常讲“育人之首要在立志”,为此,杨时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他指出“舍圣人而学”则无所取则,且强调“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其学有不至,故其德有差焉。人见圣人之难为也,故凡学者以圣人为可至则必以为狂而窃笑之。夫圣人固未易至,若舍圣人而学,是将何所取则乎。”[8]因此,学者必须以作圣人为目的,学者与圣人之间,因“所造不同”,其距离亦有远近之差别,但必须要有志于“学以至圣”。相反,若不以做圣人之目的出发,则谈不上为学之名。杨时指出,就为学而言,至于能否学以至圣,全在学生的勤奋程度。杨时引《论语》中的话说,“为仁由己尔,何力不足之有。”意即只要努力学习,还是可以达到学以至圣的目的。实际上,杨时所讲的圣人,绝非孔子般的个体,而只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做人模式。因而学以至圣,也仅仅是要使人们去践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而已。此外,在培养人才上,杨时指出“志学之士,学知天下无不可为之理,无不可见之道。思之宜深,无使心之而易昏。守之宜笃,无使力浅而易夺。”[9]还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他认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0]故他在《勉学歌》中常常勉励学生:“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以此来告诫学生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杨时的教育目的迎合了封建儒学士子的时代诉求,在教育立志方面,他更加引导学生止于至善。
(二)教育实践的关注:重视教育
杨时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切实履行重教的风范。在杨时的教育哲学之中,重教有着丰富的意蕴和内涵。杨时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见解与认知。出生卑微的杨时,从小就懂得学习的弥足珍贵,进士第后,杨时依然对求学与治学充满着热爱与执着。故杨时对教育实践的强调与践行在其一生的“重教”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首先,杨时一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他用自己的教育轨迹充分彰显了“重教”的理念。杨时一生治学不辍,常州、慈溪等地的龟山书院,都是杨时授徒之所。明末影响最大的东林书院(故址在今无锡市)又名“龟山书院”,便是杨时讲学之处。在萧山,“四方之士闻时名,不远千里来从游。”[11]“讲道不辍以终其身则老而好学者舍先生其谁”。[12]其次,杨时重视有教无类,其一生曾教过不少学生,对他们传授“二程”的理学思想。在其弟子中,诸如吕本中、罗从彦、张九成、胡宏等,后皆为硕儒。特别是罗从彦传道李侗,李侗又授朱熹,终使理学思想大昌。此外,杨时还曾收高丽国王子王楷等为徒,借此将中国理学传到高丽国,后有“会路君许迪使高丽,国王问曰:‘龟山先生安在?’”[13](宋·吕本中《杨龟山先生行状》)此外,倡道东南是杨时一生的职责,为此,杨时在家乡含云寺、邵武、延平等传道解惑,广收弟子传授“二程”之学。杨时还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据史料载,杨时一家三代人中就有十人荣登进士,这是他教育子孙有方的结果。杨时身为大儒,自然知道勤奋好学的重要,故他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强调学业的勤奋。杨时还通过各种至圣先贤的故事来教化子孙,倡导简朴。为此,杨时还专门撰写《七言绝句·书怀》:“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摹,直缘三釜慰亲欢。”以此来告诫子孙生活简朴、勿贪钱财。正是杨时的这种教育,才造就了杨时后代子孙数十人荣登进士之榜。
(三)教育主体的强调:尊敬老师
杨时强调对教育主体即授业解惑者的尊敬,认为唯有如此,教育主体性才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得以彰显。杨时对老师的尊重,一方面体现在杨时亲身示范,其本身曾有过“尊师”的千古佳话。杨时对教育主体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宋史·杨时传》载:杨时“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的“程门立雪”充分地体现了对老师的敬重。故谢应芳的《杨龟山祠》为之诗赞,“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杨时对老师的尊重伴随其求学、治学生涯的始终,杨时对“二程”的尊敬,不仅在二者生前,更为可贵的是在他们逝后。元丰八年,杨时“闻明道先生讣,设位哭于寝门,作哀辞。”[14]其《哀明道先生文》言:“音其远兮,俨若在傍。固诚之不可掩兮,何有何亡。……呜呼已矣,斯亦难忘。”晚年的杨时又对“二程”的学说、语录加以收集、整理,最终结集《二程粹言》。这充分地展现了杨时对二位恩师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哀念。杨时对教育主体的尊重与强调使得教育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实际上,杨时对其师的尊重与重视更多地体现在对其学术思想的维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之中,杨时十分重视教育主体即教师的作用,他指出“国家开设学校,建师儒之官,盖将讲明先王之道以善天下”,[15]其责任可谓重矣。教育主体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育结果,杨时曾以孔子的弟子为例进行说明,在杨时看来,孔子弟子中,许多人的素质并没有什么太过人的地方,都有或此或彼的不足,但因他们“学于孔子”,所以,“所至远近虽不同,其秉节励行,皆有以自立于世”,[16]“为后世宿儒皓首所不能穷。后世为学之士,并非其材皆不及古,”“徒以学无师承,不知所以裁之”,[17]故“自秦汉迄于魏晋隋唐之间,明知之士见于其时不无人矣,间有一节一义可称于世者,概以圣人中道,非过则不及。”[18]教育主体的优秀贤达,可使教育客体受益良多。
(四)教育客体的致力:精思力行
杨时的教育客体即求学者,重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教育客体应“精思力行”。杨时对教育客体的主观致力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教育客体应当经常思考,认真地践行,只有精思力行,思考与行动密切配合才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才能够学以至圣。他指出,为学者要精思之、力行之,因言以求其理,由行以观其言,超然默会于言意之表,这样才能真正知道“圣人之所以学”。杨时曾言:“积学积文,稽诸前言往行,参以古今之变,非徒侈闻见面已,将以畜德而广业也。”[19]同时,他认为教育客体的“精思力行”,需从“致知格物”开始,“致知格物,盖言致知当极尽物理也。理有不尽则天下之物皆足以乱吾之知。思祈于意诚心正远矣。”[20]致知始能明善,明乎善然后知所以为道。所以,“学始于致知,终于知止而止”,[21]“知至斯知止矣”。[22]所以,“《大学》所论诚意正心修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原乃在乎物格推之而已”。[23]此外,杨时还主张要博学守约。既要“博闻强识于诸子百氏之书,无所不究,循是而进”,[24]又要“求古人所谓卓约者而守之,”[25]此外,“志学之士,当知天下无不可为之理,无不可见之道。思之宜深,无使心支而易昏。……不然,是未免荀卿所谓口耳之学。”[26]可见,在杨时看来,只有亲身去实践,用心去思考才是“力行”。教育客体未曾“力行”,则学无所获,“口耳之学”,似乎与不学无异。由此,杨时对教育客体“静思力行”的强调,充分地彰显了杨时重视践行、学以致用的教育品质,亦更加体现了强调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教育内容的选择:学于“六经”
杨时推崇“六经”,他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主体的重要工具,对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言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在杨时看来,在“学以至圣”之教育目的的指引下,教育的内容必然要有所迎合,为此,杨时自觉地将其教育的内容定格在“六经”之上。在《送吴子正序》之中,他曾言:“‘六经’,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政治之成法也。……如数一二,宜乎后世高明超卓之士,一抚卷而尽得之也。”[27]又曰:“士之法去圣远矣,舍“六经”何以求圣人哉?”[28]杨时还指出,学者在“六经”的熏陶、指引下终可达到“至圣”的教育目的。如果丢弃“六经”则“适九达之衢未知所之,”[29]所以杨时说:“至学非难,知所以学为难。”[30]“士固不患不知有志乎圣人,而特患不知圣人之所以学也。”[31]实际上,在杨时看来,将“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和精神内涵,对于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而言皆要学于“六经”,为学者以“六经”为学习内容,教育者以“六经”为教育内容。身为教育主体,杨时切实遵守着“六经”的精神去参与教育实践。纵观杨时的一生,他与“六经”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六经”是杨时学习的重点内容,自幼杨时认真学习“六经”,十五岁之时,曾游学邵武,在和平书院潜心经史。之后,追随“二程”,一心学习“六经”。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六经”还是杨时倾其心血释解、论述的方向。杨时曾著有《周易解义》、《春秋义》、《书义》、《礼记解义》等,这无不和杨时倾注“六经”、推崇“六经”有关。另一方面,杨时的言行举止、为官任政、治学著说等皆以“六经”为准绳,以仁政为信条,他曾曰:“说经义至不可践履处,便非经义。”[32]为此,杨时严格按照“六经”的精神,身体力行,为官、治学所到之处,都有能声。
(六)教育环境的注重:书院治学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促进。基于此,杨时对教育环境十分重视。在他看来,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当然,这里的教育环境包含着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大部分。杨时认为,古之为学者,皆有以自立于世,除师承之外,“士之朝夕蹈袭者,无非礼乐之间”[33]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杨时还指出,“圣学不明,士志于道者往往汩于世习而不知。虽英才异禀,卒能自拔于流俗者无几也”。[34]可见,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杨时指出对此不应忽视。纵观杨时一生的求学、传道、治学之处,先后有含云寺、和平书院、五曲精庐、东林书院等,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学舍、书院无不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学习环境浓郁。特别是东林书院,杨时在政和五年(1115)去无锡,于东门内七箭河畔,由搭建的几间学舍而成。杨时在此建舍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它南临清河,周围古树丛立,幽雅清新。杨时对教育环境的挑剔与选择,充分彰显了杨时对教育的重视与热爱,更加凸显了杨时教育哲学的博大与深邃。实然,杨时对教育环境的选择,真正地验证了杨时一心向学、专心治学的一代教育大家之风范。为此,对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视与强调是杨时教育哲学一个亮点。
三、杨时教育哲学的当代启示
杨时的教育哲学,对当代亦具有重要的启示。其一,我们要强调“尊师重教”。在当代气势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教育似乎变得十分疲软,在金钱观浓厚的世俗下,教育成为人们诟病的焦点,师何以尊,教谁之重,似乎成为时代所强加给我们无可逃避的问题。杨时的教育哲学告诉我们,尊师重教方能理化众生,才可维护教育之和谐、社会之太平。杨时的教育哲学,通过对杨时程门立雪的回顾,对杨时一生重教的展现,深刻地启示着我们要尊敬老师,重视教育。只有如此,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性才能够彰显,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可持续性地进行与发展。其二,我们要重视学生崇高志向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精思力行,切忌陷进“分数论”的泥潭。在当代,“分数论”、“唯分数至上”的论调强势不减,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对学生测评的异化导致了教育活动对分数的渴求,极大地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杨时的教育哲学深刻地告诉我们,教育之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学生的崇高志向、健全的人格魅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精思力行,而绝非唯分数至上。杨时曾言:“学校以分数多少校士人文章,使之胸中日夕只在利害上,如此作人要何用?”且指出“今之士十四五以上便学缀文觅官,岂尝有意为己之学。夫以不学之人,一旦授之官而使之事君长民治事,宜其效不如古也。故今之在仕路者,人物多凡下不足道以此”。[34]可见,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计较分数和缀文觅官的危害。这给予当代的我们深刻的反思与启示,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必须要跳出分数的怪圈,应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在当代,我们应该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对杨时的教育哲学给予客观的审视。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200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570.
[2][6][12]清·毛念恃撰.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M].会稽张其曜,清光绪二年刻:42;2;2.
[3]人民政协福建省委明溪县委文史资料编辑室.杨时(龟山先生)年谱纪,明溪文史资料.二辑[M].三明明溪县印刷厂,1983:132.
[4] [5] [7] [8] [9]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林海权.杨时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036;1036;403;208;638;1037;589;393;393;393;475;613;502;502;584;584;638;583;586;477;484;585-586;367;393;483;325-326.
[10]赵敏.撷珠礼记[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31.
[11]来裕恂.萧山县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289.
关键词:河北农民;再就业;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14—04
20世纪80年代,社区教育在我国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开始试验,至今已积累不少经验,社区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河北省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尽管保定市的北市区、唐山市路南区、邯郸市邯山区先后进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名单,但总体来看,社区教育对于河北民众尤其是乡村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为了推进社会进步,解决普遍存在的民生问题,发展河北社区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贫困地区农民再就业问题视角,探寻河北社区教育的可行性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河北省仍有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生活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农民再就业问题等仍需紧密关注。河北省的贫困地区主要是指西部太行山区和半山区、北部坝上和坝下地区、冀北山地及东部黑龙港地区。另外,河北南部平原地区(冀南地区)也有许多贫困县,其中魏县、临城、大名、广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地区的农民再就业问题以及伴随而生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并且因为文化、经济等原因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一、河北农村再就业问题概述
河北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即与农民再就业相关的各种问题,主要包括就业岗位的选择、农民再就业能力提高、夫妻分居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
(一)再就业领域狭窄
河北省贫困县一般远离市区,城镇化步伐比较慢,农业地被征数量很少,农民尽管失地情况不多,但仅靠农田收入无法摆脱贫穷落后局西,因此,农民再就业问题非常突出。从再就业领域来看,贫困地区农民接受基本教育不足,很少有技术专长,所以基本上是流向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劳动类别来讲,主要是从事技术含量极低的简单劳动,常见的就业领域:建筑业、制造业(技术含量较低的鞋厂等)、服务行业。其中建筑业占绝对优势,主要原因是收入高、没有年龄限制、技术含量低,相对对年龄限制较多的电子厂、鞋厂(基本上不招收二十岁以上工人)则人数较少,一般初中毕业的未婚小青年居多。服务行业如餐饮业也较多,除了勤杂工,其他服务岗位及行业多要求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几率。
1.总体来看,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尽管农民工工资逐渐上涨并且基本能如期支付,但是工作强度特别大、工作时间也很长。以建筑工而言,日工作时间基本上都超过12个小时,并且不时有专门督工人员没有来由的呵斥,休息场所、日常饮食状况也比较差,露天席地而卧、没有开水可喝等问题司空见惯。
2.有一部分农民选择自主创业,但数目极少,不成规模。根据冀南某村两千余户居民的调查。在家开杂货店的有6户,养鸡4户,肉店2户,草料厂2户,馒头房1户,磨坊1户,在城市做小商贩2户,在城市做肉类批发生意2户,服装厂和养兔厂各1家(不到一年,家庭小作坊式规模),建筑队2支(主要在本村修房盖屋)。也就是说,自主创业者仅占1%左右,大批的劳动力再就业的途径就是外出打工,年龄从十五六岁到五六十岁,涵盖青壮年及老年群体。相比之下,在家从事养殖业等不用在外风餐露宿,但农民普遍反映风险大,比如不好养(比如猪仔可能生病突然大批死掉,让钱打水漂),价格不稳定。种菜亦然,突然的自然灾害、虫病或者难以估测的菜价都会让一季的心血付之东流。所以,技术、技能是农村劳动力再就业的核心问题。但是,鉴于时间和环境原因,农村基本上没有技能学习场所,很多家庭也不愿送孩子去外地上技校,因为这首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同时意味着放弃学习期间可能的大笔收入。
3.女性再就业途径较窄。除了大部分未婚女性,河北农村已婚女性基本上在家务农。伴随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农村家庭孩子数目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及农活外包模式出现,农村妇女尽管有挣钱养家的愿望,但很多空余时间无事可做,偶尔会有人引进手工加工零活,比如做纸花、做车垫等,每天收入10元左右。
(二)留守家庭问题
伴随着农村打工潮的涌现,农民收入渠道一改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打工非常辛苦,但是能借此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农村居民相当满意。在冀南农村,对打工及生活表示“非常满足”的达到90%以上。但是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等作为共性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农村家庭。
留守家庭问题主要包括婚姻、孩子教育、老人健康问题,是伴随打工潮而必然出现的问题。因为河北农村贫困县打工族的数目较大,所以这些与再就业相关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一些。
1.河北农村贫困县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仍然非常浓厚,基本上是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照顾家庭。尽管长期分居,但是基于双方的相互体谅、家庭责任感、家庭经济生活的改善,夫妻关系大多非常和谐,甚至更加深厚。但是,不和谐音符也时有出现,比如丈夫长期接触外界环境以及收入增加,厌倦、背叛甚至抛弃结发妻子、妻子不忍寂寞和困苦“红杏出墙”、丈夫听信父母挑唆对妻子横眉冷对等。
2.本应由夫妻共同承担的教养任务落到了一方的肩上,家庭教育呈现出一种类似单亲家庭的非常态的模式,对于孩子而言不单纯是教养时间的欠缺,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父性教育缺失而引发孩子人格健康隐忧。以男孩为例,母亲养育的男孩显然得不到性别角色认同的机会,会倾向阴柔的一面。再者,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致使留守母亲学历明显低于打工父亲。以冀南某村为例,现在小学阶段的400余名孩子当中,母亲为文盲的近三分之一,初中毕业不到10%,因而孩子家庭作业无人指导或无力指导,学习成绩进步微小。或者有一部分家长从不督促孩子学习,甚至对孩子的求助报之以呵斥、厌弃的态度,导致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
3.留守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突出。尽管农村家庭收入越来越高,但是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偏低问题仍很严重。与以往相比,老年人越来越趋向于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让老人干活毫不客气,但给老人零花钱斤斤计较;对老人健康不闯不问;对老人态度冷漠等。所以,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失去老伴的老人尽管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饮食结构不合理现象很普遍,肉蛋奶甚至作为“奢侈品”只在节日才会出现在餐桌上;小病不治大病扛,身体健康状况差;田间劳作、家务活较重;甚感晚景凄凉。
根据河北各地已有的经验,解决农民再就业问题主要有鼓励自主创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办理养老保险、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方面。这些都是比较直接的途径,尤其是技能培训,能解决农民再就业的核心问题。这些都是基于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的政府正式行为途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何况与就业相关的家庭问题、诸多观念问题很难因此迎刃而解。所以,还需要国家、社会支持之外的解决方案。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全员、全方位、全程的教育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社区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农民再就业的意义
关于社区教育,尽管在不同国家和社区有不同的称呼和理解,但是社区教育对于社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却早已达成共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解释,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展开的、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我国的社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离全民、全程、全方位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其生命力和社会贡献已经开始显现,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目前,社区教育实践主要表现在成人基础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公民素质教育方面。河北农村再就业问题的核心主要是农民受教育层次、没有一技之长、观念落后等,而这些正是社区教育基本的目标和功能。所以,社区教育在解决农民再就业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扫盲教育
在广大贫困地区的从业农民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文盲、半文盲。这是实行科技脱贫、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必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扫除文盲、半文盲现象。另外,功能性文盲不断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就业选择机会。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数字,乡村未上过上学的从2000年的8.7%下降到2009年的5.34%,小学文化由35.7%下降到2009年的28.7%,文盲比例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低学历比重仍然很大。初中生由41.3%上升到2009年的50%。相对来讲,河北农村贫困县文盲和低学历数字应该高于平均数,初中毕业生则少于平均数,大批农村初中学校几成空校不全是出生率下降所致,主要原因是大批升学无望的青少年过早辍学,所以新一代贫困地区农村劳动者(“80后”、“90后”)整体学历有明显下降趋势。另外,河北省高中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11.3%到2009年的11%,有下降趋势,贫困县农村亦然,可能下降幅度更大。主要原因:伴随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比较落后的贫困县农村读书无用论有抬头趋势,初中阶段学生流失率较高,再加上一些用工单位法律意识淡薄,童工比例居高不下。这些低学历农民工只能选择某些高强度简单劳动,职业领域狭窄,再就业生涯因为年老体衰或者疾病而终止。某些低龄农民工(十四五岁左右)一般流向城郊私人鞋厂、箱包厂、电子厂等需要简单技能的领域,尽管收入会伴随工龄增加、技能娴熟而逐渐提高,但是长期超负荷的劳动、不良的工作环境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并且伴随年龄增加,也因无法适应这些工作要求的灵活性而被淘汰,以鞋厂为例,大多是二十岁以下的员工。所以,学历问题是贫困县农民工就业的一大原因。灵活的社区教育正是扫除文盲或者功能性文盲以期改善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各地农村扫盲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成人学校和社区教育基地完成该项工作。河北农村贫困地区基本上没有成人学校,所以构建社区教育网络是当务之急。
(二)提高再就业能力
再就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变换新的职业时所需的能力,包括职业适应能力、择业技巧、观念更新等,核心是职业技能。河北农民再就业范围狭窄主要是缺乏必备的职业技能。另外,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也导致农民在再就业中极其被动。以自主创业而言,这种大家都希望但是又望而却步的自己当老板模式,主要因素涉及行业动态、产销链环、经营管理知识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是社区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其功效在国内外社区教育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以美国社区学院来讲,职业技术教育比重最大,主修职业技术学科的学生约占全体社区学院学生的一半以上;补偿教育在提高成人基础文化程度、扫除功能性文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北欧的社区教育机构民众学校主要包括成人中等普通教育、成人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少量的中学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同样是中心部分。在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河北农村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也必然是社区教育的主题。
社区教育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技能技巧自然是就业的最现实的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涉及人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道德素养、心理素质、交往技巧等。这些间接的甚至隐形的因素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农民工自身都事关重大。以建筑行业而言,因为员工偷工减料、不负责任造成的严重后果已屡见不鲜,这类事件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用工方不信任感增加、双方关系紧张、员工进一步发展受限。还有,河北农村居民尽管整体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但对子女的教育期待还不够高,甚至没有应有的教育期待。尤其是在打工收入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些家庭认为教育投入不合算,把打工作为最好的生活来源途径,不断强化读书无用论思想,怂恿子女辍学就业。从长远来看,这势必影响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提升。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文明辐射效应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使农村劳动力从思想上脱贫,在继续保持乐观生活心态的同时,全方位提升生活质量。
与打工潮相伴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也可以通过社区教育的文明辐射等功效得到有效缓解。
三、基于劳动力再就业问题的可行性社区教育模式
(一)主要基地:农村中小学
2009年,河北省以城市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为载体,开展送教下乡,招收在乡的青年农民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入学。另外,河北省通过健全机制保障就业、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以岗位对接引领就业等三大帮扶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转移。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已经有1410.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跨行业就业,比年初增167.8万人。尽管如此,河北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仍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盲区,农民没有培训机会,没有一技之长,农民工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另外,绝大部分地方没有乡镇级和村级的成教机构,因此,培训基地设立是当务之急。在资金紧缺情况下,目前的农村社区教育只能依靠已有的教育载体——农村中小学来完成。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领域:面向青壮年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面向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教育、面向农村妇女的文化素养教育、面向儿童少年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所有人的文明辐射教育。
(二)经费来源
经费来源是农村社区教育建设的难题。河北农村经济水平本就落后,在各方面经费紧缺情况下,如何保证社区教育必备的经费,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方面比较常见的做法有:政府拨款,比如按照人均一元或者两元的数额;个人支付,为部分学费;争取社会支援。前两种方式也许操作上并不是很难,因为社区教育有利于个体,也惠及社会。但是数额有限,也许以此难以支付必需的设备以及材料费。所以,还应该在社会支援上下功夫。这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寻求企业集团支持。第二,动员对口用人单位以培训费方式支援。第三,扩大协作单位数目,由相关协作单位提供相关材料、设施或者基地。就河北农村地区而言,可以考虑两种模式:职业教育类以个人支付为主;其他则采取政府拨付或者社会支援模式。就前者而言,关键是技能培训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极强的实用性,另外,需要有相应的就业协作网络或者后继创业保障,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后者以农村居民整体素养提高为目的,主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文明辐射方式实现,在费用上并不会太多,只要协作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经费不会成为活动开展的羁绊。
(三)积极组建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
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管理队伍和施教队伍。管理人员最好选用热爱教育、有一定教育素养、理解社区教育内涵、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工作者,惟其如此,才能把社区教育真正做好,切实发挥社区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任务一般由社区教育委员会承担,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一般是当地乡镇或村干部,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委员。施教队伍则来源多样化。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兼职的既有本社区内外的技术专家、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专长的在职干部、离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老英模及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户、企业家或普通农民。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还应大力倡导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支教是一种必要的师资来源。大学生拥有的专业技能知识尽管还不够完备和成熟,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仍然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必备的职业素养、求职技巧到农业耕作、职业分类、各领域信息等,大学生仍能起到启蒙或者引领作用。如果把社区教育作为大学生实习的重要领域,那么,农村发展、农民再就业能力都可能因此大幅度提升。因为大学生作为一支数量可观、具备相当专业水平的队伍正好弥补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不足,而且这种重要角色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也是一种很好的历练机会。
(四)以职业教育为核心,逐步推进
社区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角度而言,每一方面的教育内容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分阶段推进。当前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引起大家参与兴趣的无疑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再就业问题。提高再就业能力以改善生活质量与每一个农村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与就业有关的教育应该是社区教育的第一步。相应的,农村社区教育需要大批各行业技术人员。根据行业需求及农民短期可以达到的水平,烹调、农产品加工、养殖种植技术能比较实用的知识技能可以作为初期教育内容。
当然,农村劳动力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村家庭问题等是相当复杂的,涉及社会诸多方面因素,但是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全面提升居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必然是今后农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农村社区教育必须作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来抓,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摸索适合各地农村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