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一、引言
传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产品、服务及过程,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相关学者与实践者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开始强调通过整合上游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下游顾客及顾客的顾客,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Kaynak和Hartley,2008)。已有实证研究表明,质量管理的有效运用对供应链整体绩效及单一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Robinson和Malhotra,2005;Flynn,2005)。因此,如何在供应链情境下实施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与提升绩效的关键。
本文基于文献的系统梳理,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供应商质量管理、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以期有利于国内学者了解和掌握国外供应链质量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源于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理念、思想及方法在供应链情境下的拓展与延伸。基于文献回顾不难发现,SCQM的整合研究并不多见,对其概念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研究(Robinson和Malhotra,2005;Foster,2008;Kuei等,2008),SCQM是指通过供应链渠道成员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以实现顾客满意并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以及单一企业绩效的过程。基于流程的视角,SCQM主要包括供应商质量管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以及顾客质量管理3个层面。它不仅关注过程技术与方法,而且强调渠道价值的创造(为中间及最终顾客创造价值),这从其发展演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关注点的变化亦可看出,见图1。
基于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不同认识,众多学者开始对SCQM的研究主题及构成维度进行探讨。例如,Robinson和Malhotra(2005)基于文献分析提出,交流与合作活动、过程整合与管理、管理与领导、战略以及最佳实践是其4个研究主题;之后,诸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见表1、图20Kuei等(2008&2011)提出全球SCQM概念框架的4个维度,即供应链能力(产品质量、交付可靠性、供应商-购买商信任、运作效率、交付价值与客户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顾客关注、信息系统质量、供应商关系、外部关注的过程整合、供应链质量领导)、战略组成(质量管理文化、技术管理、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结构设计、战略规划),以及供应链质量实践、活动、计划(供应商-购买商质量会议、质量数据与报告、供应链质量办公室、供应链优化、政策部署)。总之,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界定与维度的划分为后续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
目前,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Curkovic和Handfield(1996)较早分析了IS09000和波多里奇奖标准在供应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北美314个企业调查数据的对比验证,认为波多里奇奖标准提供了一个实施供应商质量评价较为全面的框架,IS09000标准难以测量质量管理的一些关键领域,如战略规划、员工参与、质量结果和顾客满意。基于此,后续研究逐步提出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相关标准与参考指标。比如,Chin等(2006)开发了基于web的供应商管理与评价系统,提出管理供应商质量的评价准则(战略联盟、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监控)和关键因素(购买商-供应商合作关系、技术和信息分享;外包战略、潜在供应商评价、供应商激励;供应商绩效测量、供应商绩效提升)。Lo和YeUng(2006)提出供应商质量管理的3个维度、10个关键因素,即:供应商选择(质量文化、质量系统)、供应商发展(直接参与、信誉、采购实践、购买商-供应商互动)与供应商整合(战略方向、购买商-供应商关系、运作、联盟)。
(二〉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影响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必须提高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由此导致外包及与关键供应商战略联盟的形成。Kannan和Tan(2004)发现供应链联盟者和未联盟者在对待供应商和质量管理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关键维度具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Lai等(2005)认为,稳定的关系与供应商质量承诺正向关联,当供应商对购买企业的供应确定性感知较强时,这种联系较强,资产专有性和交易频率对此没有影响。Prahinski和Fan(2007)则从供应商角度探究了交流质量的作用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评价内容和频率会影响交流质量和供应商承诺,供应商承诺对交流质量和供应商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总体来看,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关系路径与影响机理尚不清晰。
四、供应链设计与优化
髙效的供应链设计是供应链管理成功应用的前提,而产品、服务及过程质量对供应链的长期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保证以致提升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巳经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最近十年来,这一分支的发展更加迅速。例如,Lee和Whang(2005)将TQM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设计,从而以低成本实现较高的供应链安全;Rong等(2006)通过模拟食品质量退化,提出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应用于食品供应链生产和分配计划的制定;Batson和McGough(2007)借鉴质量工程学思想,构建供应链质量模型用于质量预测与质量改进;Vorst等(2009)基于食品质量、可持续性和物流不确定性的考虑,提出食品供应链重新设计的仿真模型;Das和Sengupta(2010)提出基于质量约束的供应链设计模型;Franca等(2010)基于质量风险和利润最大化双重考虑,引人了多目标随机供应链模型,对供应链质量、利润和顾客满意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Hung(2011)结合作业成本法和经济激励方案,运用0-1目标规划模型提出全球供应链质量管理最优激励体系;Xie等(2011)运用博弈论思想,分析竞争性供应链结构设计和质量改进策略的选择机制;Dai等(2012)基于产品质量和保修范围的双重约束,提出运用单周期模型在集中、分散两种情境下对供应链进行优化;Wang和Li(2012)提出将动态产品质量(食品货架期)定价模型应用于易腐食品供应链的设计,以减少食品损坏和最大化零售商利润。
总体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供应链初始设计,以及后期优化与改进两个阶段,侧重于质量管理理念与相关模型的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该方向研究出现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质量管理理念与数学、经济学、运筹学模型的融合,以拓展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其次,引人时间维度,开始关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内的设计与优化问题。
五、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来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人探究。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与外延的清晰界定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现有研究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其维度构成尚未达成共识。诸多学者大多都是根据各自需要,借鉴甚至是照搬传统质量管理要素,然而在供应链情境下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因此,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构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影响路径。现有研究过于关注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供应商质量管理与绩效的关系路径尚不够清晰。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尝试构建供应商质量管理影响供应链,以及企业绩效的整合路径框架。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境因素的作用,如环境、组织文化、企业特征,以及国别差异等等,以深人剖析供应商质量管理对绩效的影响机理。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版权所有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摘 要: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主体,是教学管理的基层人员,在教务教学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教学秘书的薪酬比较低、工作任务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人际关系不好处理等,这给教学秘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因此,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秘书的需求,然后根据压力理论来引导教学秘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帮助他们如何缓解压力并激发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以更好的教学管理服务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秘书 压力现状 压力管理对策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者和执行者,担负着管理者、服务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等角色,工作任务很重,然而他们在薪酬、尊重、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引导高校教学秘书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帮助其缓解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需求分析
压力是指当人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人们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生理反应。当人们的期望与现实差距很大或者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紧张、急躁、逃避、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进而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管理的实质就是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帮助其缓解压力,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因此,要对高校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必须先对其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其压力源。作为知识型员工,教学秘书既有工作上的需求,又有经济和情感上的需求。总的来说,教学秘书比较迫切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理的薪酬需求。一方面,教学秘书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年轻老师经济压力比较重,面临着结婚、买房、生子、赡养父母等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首先要有经济支撑,有较高的薪酬。另一方面,教学秘书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不管是与教学人员还是与社会上有些职业相比,薪酬还是比较低的。据我了解,具有科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学秘书一年的总收入比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得多。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教学秘书就薪酬进行横向的比较,发现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与自己对付出的感觉比率(Qp/Ip)小于教学人员和社会上其他职业人员,就会感觉不公平,结果可能会消极怠工。
2.合理的工作任务。教学秘书属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比较倾向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中高层需求,比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依赖于其工作的优秀并被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合理的工作任务再加上教学秘书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这些需求。
3.希望得到重视的需求。尽管教学秘书的工作很重要,但是教学秘书在高校不太受重视,比如,教学秘书这个岗位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也就是说学校招聘教学秘书的时候在学历、经验和专业背景等方面要求比较低;同样的学历,安置费等待遇却不如教学人员;学校很少给教学秘书提供进修和培训及参加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各种评奖评优方面对教学秘书的考虑比较少,等等。
4.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需求。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具有事务性,而且具有学术性。国内外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展很快,比如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21世纪大学管理文化的建构与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等。教学秘书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依赖自学,而且需要靠进修、职业培训和参加全国及省级有关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来实现。
5.良好的人际关系需求。教学秘书是连接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及各系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起着上传下达、协调各部门及师生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面对的是教务处领导和同事、本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及广大学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促进其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学秘书比较重要和迫切的需求。
二、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现状分析
教学秘书的需求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这些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压力感。根据我对本校和同城另一个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教学秘书全部认为自己有压力,其中认为压力很大的占80%,认为一般的占15%,认为压力小的占5%。同时,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教学秘书的压力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工作内源压力和工作外源压力,前者包括工作任务、组织期望等方面,后者包括工作环境、科研任务、工作成就感和社会期望等方面。
1.工作重,责任大。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比较多,从协助教学院长和系主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和实验大纲、学生注册、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课表、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考试管理到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及教学资料档案的管理和保存,从开学到学期结束基本上都有事做,有时候一天需要同时处理七八件事情,办公室做不完就晚上带回家做。另外,由于高校规模的急剧膨胀,二级学院的教师人数和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也给教学秘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以我院为例,上学期全院教职工人数是75人,学生人数(含本三专业)是3134人,而教学秘书只有1人。教学秘书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也就担负着相应的责任。据调查资料显示,所有的教学秘书都认为最大的压力是责任太大,因为在目前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秘书做出成绩是应该的,而一旦出了教学事故就要受到很重的惩罚。
2.科研任务重。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管理,有的还承担了少量的教学任务。单单教学管理工作就已经让教学秘书不堪重负了,然而,教学秘书跟教学人员一样需要评职称,评职称就得撰写和、申报科研课题、出专著等。教学秘书要做到管理、教学和科研三者同时兼顾,这无论在体力还是脑力上都是一种加倍的付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加倍的。
3.人际关系处理难度大。教学秘书作为教务处、二级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需要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比如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有些是很难处理得让双方都满意的,比如排课,我们强调人性化管理,所以不少老师提出自己的排课要求,但是如果满足了老师的要求可能就会造成班级课表不合理,教务处会怪罪下来,或者满足了这个老师的要求就可能满足不了另一个老师的要求,那么另一个老师就会不高兴,毕竟能排课的时间就这么五天,而且有一些时间段是限制排课的。在我所做的调查中,当问及“您觉得在工作中存在哪些压力”的时候,所有的教学秘书提到了人际关系不好处理,感觉自己工作做了不少,但是吃力不讨好。
4.低工作成就感。高校教学秘书作为知识型员工,对成就感的需求较普通员工要强烈一些,这种成就感体现在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及受学校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等方面。事实上,教学秘书是大学老师,工作算是体面,可是工作很累,收入却比同级别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也比社会上有些职业要少。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秘书并不像教学人员那样受学校重视。这严重打击了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管理对策
有报告称工作压力已经变成“21世纪的流行性感冒”。高校教学秘书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就会对教学秘书的身心健康、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学秘书的压力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组织(学校)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因此,对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可以从个人、组织(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实施。
转贴于
1.从个人层面来说,教学秘书的压力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时间管理能力缺乏、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第一,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坚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比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客观地看待和评价领导、同事、学生和社会,遇事冷静思考、不急躁。
第二,提高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学秘书事情比较多,有时候一天能接到七八个甚至十几个通知,这些事情也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先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将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完成,再去做次重要的次紧急的事情。同时,养成总结经验和制订日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月计划的习惯,因为教学管理工作大多数是程序性工作,比如每个学期开学要补考,期中要准备下一学期的课务安排和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要排下一学期的课表,等等,知道这么个程序那就可以提前做准备,不至于到时候多件事情集中到一起而应付不过来。
第三,客观评价自己。教学秘书是文化人,文化人大多数有自命清高、高估自己的习惯,一旦遇到不如意就可能会产生急躁、消沉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不予以缓解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学秘书要根据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制订人生目标。
2.从组织层面来说,教学秘书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组织(即学校)。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工作压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可以用倒U字形的压力曲线图来描述,如下图:
压力曲线图显示,在组织绩效达到最高之前压力是与绩效成正相关的,而超过最高绩效之后压力与绩效成负相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缓解教学秘书的压力,使教学秘书的压力维持适当的水平。
第一,适当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水平。社会对大学教师的期望很高,教师这个名称似乎就意味着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尽管从整体来说教学秘书的收入纵向比较有所提高,但是横向比较却相对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几年中小学老师和公务员加工资的幅度比较大,而不少大学至今连绩效工资都还没有兑现。
第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简化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任务很重,其实有些工作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是领导不想改变多年延续下来的习惯或者怕承担责任而强加给教学秘书的。比如现在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务管理新系统和教材管理新系统等网络化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不仅可以简化教学秘书的工作,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学事故。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教务处还是要求交打印稿,打印完了又要找办公室主任、教学副院长、院长、处长等人签字盖章,这样太繁琐了,其实教务处可以直接从系统将教材征订资料导出来,然后交给教材经销商订教材。二是改进领导方式。逐渐由当前集权式的领导方式转变为民主式领导方式,当前的领导方式缺乏人性化管理,在这种领导方式下,教学秘书只是教学管理事务的执行者和“消防员”,教学秘书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也得不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释放和发挥。
第三,注重教学秘书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重视对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对教学秘书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落后,不能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秘书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鼓励教学秘书继续深造,比如目前只有专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本科,目前只有本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硕士,等等;二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教学秘书进行校内培训和指导,比如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培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开发培训等;三是每年或者每学期组织教学秘书去更高水平的学校参观学习;四是由学校出资让教学秘书参加省级的或者全国性的教学管理工作交流会议。
第四,为教学秘书提供压力疏通的渠道。教学秘书平时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必须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缓解,学校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为教学秘书缓解压力:一是学校教务处利用双休日或者学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一些体育或娱乐活动,让教学秘书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娱乐身心,又可以结交朋友,缓解工作给其带来的压力;二是学校免费为教学秘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目前不少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它们主要是面向学生的,其实,老师也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活动也可以让教学秘书的压力得到缓解。
3.从社会层面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对教学秘书缓解压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大学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导致教学秘书压力很大,其实老师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所以,社会应该首先把教学秘书当做普通人中的一员,然后给教学秘书以信任支持,同时尽力为教学秘书提供财力帮助、物资帮助和其他一些需要,比如由校友会提供资金设立一些“教学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等奖励和基金。
参考文献
[1]罗宏.压力管理之路如何走[J].施工企业管理,2008,(10):68-69.
[2]黎江.压力与压力管理[J].市场周刊,2005,(12)(下半月版):102-103.
[3]徐珠君.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管理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86-88.
[4]吴新炎,李芙蓉.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19-120.
[5]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2003,(5):24.
[6]胡辑.论教学秘书的作用与素质要求[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4).
[7]郭晟,王金洲.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新探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1):23-26.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秘书 压力现状 压力管理对策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者和执行者,担负着管理者、服务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等角色,工作任务很重,然而他们在薪酬、尊重、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引导高校教学秘书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帮助其缓解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需求分析
压力是指当人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人们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生理反应。当人们的期望与现实差距很大或者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紧张、急躁、逃避、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进而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管理的实质就是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帮助其缓解压力,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因此,要对高校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必须先对其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其压力源。作为知识型员工,教学秘书既有工作上的需求,又有经济和情感上的需求。总的来说,教学秘书比较迫切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理的薪酬需求。一方面,教学秘书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年轻老师经济压力比较重,面临着结婚、买房、生子、赡养父母等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首先要有经济支撑,有较高的薪酬。另一方面,教学秘书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不管是与教学人员还是与社会上有些职业相比,薪酬还是比较低的。据我了解,具有科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学秘书一年的总收入比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得多。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教学秘书就薪酬进行横向的比较,发现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与自己对付出的感觉比率(qp/ip)小于教学人员和社会上其他职业人员,就会感觉不公平,结果可能会消极怠工。
2.合理的工作任务。教学秘书属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比较倾向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中高层需求,比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依赖于其工作的优秀并被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合理的工作任务再加上教学秘书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这些需求。
3.希望得到重视的需求。尽管教学秘书的工作很重要,但是教学秘书在高校不太受重视,比如,教学秘书这个岗位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也就是说学校招聘教学秘书的时候在学历、经验和专业背景等方面要求比较低;同样的学历,安置费等待遇却不如教学人员;学校很少给教学秘书提供进修和培训及参加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各种评奖评优方面对教学秘书的考虑比较少,等等。
4.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需求。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具有事务性,而且具有学术性。国内外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展很快,比如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21世纪大学管理文化的建构与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等。教学秘书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依赖自学,而且需要靠进修、职业培训和参加全国及省级有关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来实现。
5.良好的人际关系需求。教学秘书是连接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及各系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起着上传下达、协调各部门及师生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面对的是教务处领导和同事、本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及广大学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促进其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学秘书比较重要和迫切的需求。
二、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现状分析
教学秘书的需求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这些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压力感。根据我对本校和同城另一个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教学秘书全部认为自己有压力,其中认为压力很大的占80%,认为一般的占15%,认为压力小的占5%。同时,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教学秘书的压力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工作内源压力和工作外源压力,前者包括工作任务、组织期望等方面,后者包括工作环境、科研任务、工作成就感和社会期望等方面。
1.工作重,责任大。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比较多,从协助教学院长和系主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和实验大纲、学生注册、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课表、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考试管理到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及教学资料档案的管理和保存,从开学到学期结束基本上都有事做,有时候一天需要同时处理七八件事情,办公室做不完就晚上带回家做。另外,由于高校规模的急剧膨胀,二级学院的教师人数和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也给教学秘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以我院为例,上学期全院教职工人数是75人,学生人数(含本三专业)是3134人,而教学秘书只有1人。教学秘书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也就担负着相应的责任。据调查资料显示,所有的教学秘书都认为最大的压力是责任太大,因为在目前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秘书做出成绩是应该的,而一旦出了教学事故就要受到很重的惩罚。
2.科研任务重。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管理,有的还承担了少量的教学任务。单单教学管理工作就已经让教学秘书不堪重负了,然而,教学秘书跟教学人员一样需要评职称,评职称就得撰写和、申报科研课题、出专著等。教学秘书要做到管理、教学和科研三者同时兼顾,这无论在体力还是脑力上都是一种加倍的付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加倍的。
3.人际关系处理难度大。教学秘书作为教务处、二级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需要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比如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有些是很难处理得让双方都满意的,比如排课,我们强调人性化管理,所以不少老师提出自己的排课要求,但是如果满足了老师的要求可能就会造成班级课表不合理,教务处会怪罪下来,或者满足了这个老师的要求就可能满足不了另一个老师的要求,那么另一个老师就会不高兴,毕竟能排课的时间就这么五天,而且有一些时间段是限制排课的。在我所做的调查中,当问及“您觉得在工作中存在哪些压力”的时候,所有的教学秘书提到了人际关系不好处理,感觉自己工作做了不少,但是吃力不讨好。
4.低工作成就感。高校教学秘书作为知识型员工,对成就感的需求较普通员工要强烈一些,这种成就感体现在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及受学校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等方面。事实上,教学秘书是大学老师,工作算是体面,可是工作很累,收入却比同级别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也比社会上有些职业要少。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秘书并不像教学人员那样受学校重视。这严重打击了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管理对策
有报告称工作压力已经变成“21世纪的流行性感冒”。高校教学秘书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就会对教学秘书的身心健康、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学秘书的压力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组织(学校)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因此,对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可以从个人、组织(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实施。
1.从个人层面来说,教学秘书的压力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时间管理能力缺乏、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第一,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坚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比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客观地看待和评价领导、同事、学生和社会,遇事冷静思考、不急躁。
第二,提高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学秘书事情比较多,有时候一天能接到七八个甚至十几个通知,这些事情也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先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将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完成,再去做次重要的次紧急的事情。同时,养成总结经验和制订日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月计划的习惯,因为教学管理工作大多数是程序性工作,比如每个学期开学要补考,期中要准备下一学期的课务安排和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要排下一学期的课表,等等,知道这么个程序那就可以提前做准备,不至于到时候多件事情集中到一起而应付不过来。
第三,客观评价自己。教学秘书是文化人,文化人大多数有自命清高、高估自己的习惯,一旦遇到不如意就可能会产生急躁、消沉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不予以缓解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学秘书要根据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制订人生目标。
2.从组织层面来说,教学秘书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组织(即学校)。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工作压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可以用倒u字形的压力曲线图来描述,如下图:
压力曲线图显示,在组织绩效达到最高之前压力是与绩效成正相关的,而超过最高绩效之后压力与绩效成负相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缓解教学秘书的压力,使教学秘书的压力维持适当的水平。
第一,适当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水平。社会对大学教师的期望很高,教师这个名称似乎就意味着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尽管从整体来说教学秘书的收入纵向比较有所提高,但是横向比较却相对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几年中小学老师和公务员加工资的幅度比较大,而不少大学至今连绩效工资都还没有兑现。
第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简化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任务很重,其实有些工作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是领导不想改变多年延续下来的习惯或者怕承担责任而强加给教学秘书的。比如现在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务管理新系统和教材管理新系统等网络化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不仅可以简化教学秘书的工作,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学事故。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教务处还是要求交打印稿,打印完了又要找办公室主任、教学副院长、院长、处长等人签字盖章,这样太繁琐了,其实教务处可以直接从系统将教材征订资料导出来,然后交给教材经销商订教材。二是改进领导方式。逐渐由当前集权式的领导方式转变为民主式领导方式,当前的领导方式缺乏人性化管理,在这种领导方式下,教学秘书只是教学管理事务的执行者和“消防员”,教学秘书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也得不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释放和发挥。
第三,注重教学秘书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重视对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对教学秘书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落后,不能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秘书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鼓励教学秘书继续深造,比如目前只有专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本科,目前只有本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硕士,等等;二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教学秘书进行校内培训和指导,比如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培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开发培训等;三是每年或者每学期组织教学秘书去更高水平的学校参观学习;四是由学校出资让教学秘书参加省级的或者全国性的教学管理工作交流会议。
第四,为教学秘书提供压力疏通的渠道。教学秘书平时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必须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缓解,学校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为教学秘书缓解压力:一是学校教务处利用双休日或者学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一些体育或娱乐活动,让教学秘书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娱乐身心,又可以结交朋友,缓解工作给其带来的压力;二是学校免费为教学秘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目前不少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它们主要是面向学生的,其实,老师也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活动也可以让教学秘书的压力得到缓解。
3.从社会层面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对教学秘书缓解压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大学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导致教学秘书压力很大,其实老师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所以,社会应该首先把教学秘书当做普通人中的一员,然后给教学秘书以信任支持,同时尽力为教学秘书提供财力帮助、物资帮助和其他一些需要,比如由校友会提供资金设立一些“教学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等奖励和基金。
参考文献:
[1]罗宏.压力管理之路如何走[j].施工企业管理,2008,(10):68-69.
[2]黎江.压力与压力管理[j].市场周刊,2005,(12)(下半月版):102-103.
[3]徐珠君.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管理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86-88.
[4]吴新炎,李芙蓉.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19-120.
[5]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2003,(5):24.
[6]胡辑.论教学秘书的作用与素质要求[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4).
[7]郭晟,王金洲.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新探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1):23-26.
【摘要】对产业集群进行供应链(SC) 式整合,并注重SC 的资金流管理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SC 和财务管理的全面系统整合,探讨产业集群的SC 式整合和SC 资金流优化过程中的决策问题,构建产业集群、SC、财务活动三层次相关主体的多阶段联合定性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产业集群、SC 及财务活动的相关决策问题都具体化并集中于集群式SC 财务决策问题,由此建立定量化的集群式SC 财务决策优化模型,并探讨集群式SC内部协调优化问题。
关键词 供应链(SC) 式整合;资金流优化;集群式SC;财务决策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绍兴市哲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 年度重点课题“产业集群背景下绍兴纺织供应链财务决策研究”的研究成果(125J103)。
【作者简介】曾丽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
一、引言
经济发展到不同阶段,需要相应的管理技术和水平与其相匹配,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初级发展大多依赖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天然的要素禀赋优势,管理技术和水平似乎并不重要。随着这些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和外部环境的变迁,集群中的企业意识到必须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进整个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才能获得持续发展,而这些都需要借助各种现代的管理理论如JIT(即Just In Time,准时制生产方式)、企业再造理论、全面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和技术,如MRP (即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MRPⅡ (即制造资源计划)、erp (即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等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此时,集群内的企业注重的仍是自身业务流程的改进。如今,产业集群在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实践中,意识到仅仅依靠业务流程的改进带来的利润增长空间逐步缩减,靠单个企业的力量难以突破发展困境。因此,对产业集群内分散的企业进行供应链(即SupplyChain,简称SC) 式整合,并注重SC的资金流管理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应用SC管理和财务管理理论,在对两者进行系统整合的基础上,探讨在集群内进行SC式整合并优化SC资金流的财务决策问题。
二、SC管理与财务管理整合之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和SC管理基于它们共同的内容(资金流) 和相似的目标(前者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后者目标是SC整体效益最大化),具有天然的粘合性,在国内外,不管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它们都已在一定程度上交叉融合。
(一) SC管理与财务管理整合之理论研究成果
在理论研究方面,既有基于SC 的融资、投资、营运(存货、应收款、现金)、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又有SC环境下的预算、决策、绩效评价研究;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研究;既有一般性的理论阐述,又有针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实证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是基于SC视角对某一项财务活动或财务管理的某一个环节的局部研究,而关于SC和财务管理的系统整合研究并不多。
在国内,陈良华①于2000年率先进行了SC管理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重组研究,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预算管理从传统以企业为边界延伸至整个SC,为财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SC视角;冯巧根(2001) 提出了基于SC的财务管理重点;杨绍辉(2005)、贺碧云和吴先金(2006) 等探讨了财务SC的流程设计;周传丽(2008) 提出了SC财务目标为集合体收益最大化与主体利益最优化;杨健(2009) 构建了财务SC管理模块,包括采购与付款管理模块、存货与仓储管理模块、销售与收款管理模块、财务SC关系管理模块;江其玟和胡幽研(2009) 构建了基于SC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概念模型;王娟(2010) 构建了基于SC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基础模型。
在国外,对财务管理和SC管理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SC。基伦联合公司(Killen&Associ?ate,Inc,2001) 提出了财务SC (FSC) 概念:它是代表与现金流通有关的所有交易活动,从客户下订单、冲账到买方付款,其功用与实体或物资的SC 同等重要,是SC 实物链条的同步支持系统。SAP研究院(2002) 认为,财务SC是比ERP系统更为高效的SC整合工具,其优势是能将财务链条沿着SC关系铺开,更有助于企业外部业务处理。此时,财务SC还是基于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财务流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财务SC的概念外延被大大拓展了。C.Read,H.Scheuermann等② (2005) 提出财务SC包含着直接影响现金流和营运资本的流程与交易,它是从SC或购买者的选择出发,通过支付流程、信息报告和分析以及现金流预测进一步向外延伸的财务(金融) 活动和资源链条。Killen &Associate Inc(2000) 提出财务SC的运行要素有两个:交易关系和交易流量。交易关系不仅包括节点企业彼此之间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关系,还包括节点企业彼此之间的金融交易关系,例如供应商为制造商提供短期银行信贷的担保关系。交易流量则是指节点企业之间产品、服务或资金融通的数量以及相应的信息和票据流量。交易关系产生交易流量,交易关系和交易流量沿着SC延伸就形成了财务SC。此外, F.R.Boucher ③ (2002)、S.U.Rahmen ④(2006) 等还探讨了财务SC信息架构。
(二) SC管理与财务管理整合之实践应用现状
关于财务管理与SC整合在实践应用方面的最佳体现就是ERP软件,不管是国内面向中小企业的用友、金蝶还是国外面向大企业的SAP,它们基本都已经融入了SC管理理念,既是财务软件,又是SC管理工具。尤其是SAP的财务SC管理模块提供了十分完善的财务SC整体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在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实践中使用。它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信用管理、直接账单、争端管理、收款管理、集团现金、资金和流动性管理及风险管理。SAP通过一套自动化、快速、整合的财务SC管理全新思路致力于更快地解决争端、减少结算周期、降低账单成本、减少坏账损失、改善现金管理、优化营运资本、提升与客户的关系管理等。
综上所述,关于财务管理与SC管理的整合,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念的提出、模块的构建、基础模型的构建、模式的研究等,尚缺全面、系统的定量研究。而关于财务SC,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与SC的整合。首先,其只是SC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局部整合(仅涉及筹资和营运,而未涉及投资和分配)。其次,由于两者的结合点只体现在日常的营运活动中,尚未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从而实现全过程的资金流的优化管理,未能实现资源在整个SC中的优化配置。最后,现有的大部分ERP软件未能实现财务SC 的全部功能,在系统设计上,一是局限于营运资金管理;二是只是管理信息系统而非决策支持系统,即其主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而非为决策提供支持;三是在实践应用中远未达到理论研究水平,仅仅被应用于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本文应用现有的关于SC和财务管理整合的研究成果,构建产业集群、SC、财务活动三层次相关主体的多阶段联合定性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集群式SC财务决策问题,建立定量的集群式SC财务决策优化模型。
三、产业集群背景下SC 管理与财务管理整合之定性决策模型
根据产业集群、SC、财务活动的发展和决策路径,建立三层次相关主体的多阶段联合定性决策模型(图1)。
该模型包含产业集群、SC、财务活动三个层次相关主体的决策。产业集群、SC、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下: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赖于对集群进行SC式整合,把集群内松散、无序的企业打造成许多具有竞争优势的SC;SC的运作过程表现为各种业务活动,由于业务活动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当前或未来引起资金运动,可以假设业务活动就是财务活动,SC 的运作最终表现为各种财务活动。因此,产业集群决策体现为集群内SC的决策,并且SC的业务决策与其财务决策高度统一。
模型将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按照各层次主体的发展和决策路径循序渐进,并且与其他主体同阶段决策无缝衔接。
各层次各阶段决策内容分析如下。
(一) 模块一:确定目标
确定产业集群、SC与财务活动三层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并确保三层次的目标高度统一,总体目标与特定时期的具体目标无缝衔接。
总体目标一般保持长期不变,并已达成共识。产业集群的总体目标为持续发展,转型升级;SC的总体目标为SC长期稳定发展;财务活动总体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具体目标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相关主体的目标,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为总体目标服务,使其更具有可执行性。特定时期、特定环境是指相关主体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等。产业集群具体目标有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物流园区建设等;SC具体目标有打造核心竞争力、创建绿色SC、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等;财务活动的目标有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等。
三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产业集群目标的实现
依赖于集群内众多SC目标的实现,SC目标的实现依赖于SC的每一项业务活动(也即财务活动)。
(二) 模块二:方案设计
1.产业集群层次:基于产业集群目标,提出可能的发展路径。常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有工艺流程改进、产品创新、功能创新、链条转换等。
2.SC层次:基于SC目标,进行SC设计,设计内容包括SC类型、合作伙伴选择。
3.财务活动层次:基于财务活动目标,提出各种备选方案。
(三) 模块三:方案选择
1.产业集群层次:选择最有效的发展路径。
2.SC层次:选择最优的类型和合作伙伴。
3.财务活动层次:选择最优的方案,即进行财务决策。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影响且依赖SC设计,SC设计影响且依赖财务决策。在进行SC设计时,需要遵循预期的发展路径,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需要考虑预期的SC设计;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实现需要依赖集群内众多SC 的有效设计;SC 的有效设计依赖于SC 内多层次的财务决策。
综上所述,前三个模块集中于财务决策,因此第四部分将对财务决策进行定量化研究。
(四) 模块四:方案实施
此阶段主要是对产业集群的发展、SC 的运作、财务活动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决策方案的有效执行。决策内容包括确定实际与预期是否存在显著偏差、偏差的原因及影响、是否对偏差进行纠正及如何纠正、是否修订目标。
(五) 模块五:方案评价
此阶段主要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状况、SC运作状况、财务活动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具体决策内容有确定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绩效评价(效率和效果)、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对相关目标进行修订。
四、集群式SC 财务决策
(一) 集群式SC财务决策思路及特点
基于前文分析,产业集群、SC及财务活动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产业集群、SC及财务活动的相关决策问题都具体化并集中于财务决策问题,产业集群和SC进行耦合形成集群式SC。因此,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SC的设计、财务活动方案的选择最终可转化为集群式SC财务决策问题。集群式SC财务决策以财务决策作为切入点,通过管理财务活动,确保SC整体最优化。
集群式SC财务决策可分为外部决策和内部决策。外部决策将集群式SC作为一个整体,不考虑内部节点企业间的交易和活动,仅考虑与外部的交易活动,决策目标是实现集群式SC整体价值最大化;内部决策需要充分考虑内部节点企业间的交易活动,决策目标是确保SC整体收益、成本、风险在内部节点企业间的有效分配,真正实现SC节点企业间的利益同享、风险共担。
核心企业是集群式SC决策的主导者。集群式SC财务决策主体是集群式SC,包括SC中的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因此,决策过程是相关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为了实现整体最优化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核心企业应成为决策(至少是外部决策) 的主导者。
集群式SC财务决策是多阶段、多目标决策。
集群式SC财务决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SC整体价值最大化,在每一次决策时,不能仅仅考虑某单一财务活动效益最大化,而是要考虑与其相关的前后财务活动状况,例如在进行投资项目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的财务活动。集群式SC财务决策涉及多个主体、多项财务活动,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财务活动,应有不同的具体决策目标。
(二) 集群式SC模型构建思路
1.以项目对相关系列财务活动进行归集。基于前文分析,集群式SC财务决策对象是系列相关的财务活动,为了便于模型的建立,将这系列相关的财务活动作为一个项目,将项目生命周期内所有的财务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决策。对制造企业,常见的财务活动可以归集为以下项目:筹资项目、投资项目、存货项目、分配项目。
2.将所有决策目标统一为项目现金净流量现值最大化。针对某一项财务决策,往往涉及多个决策目标,既有货币化、可计量的经济指标,又有非货币化、不可计量的非经济指标,这些目标虽然相互作用和矛盾,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它们都指向价值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即决策所选方案会带来最大的现金净流量现值。为简化决策过程,将所有决策目标都统一为项目现金净流量现值最大化。
所谓项目现金净流量,通过以下几步来表述:首先,项目现金净流量指项目实施当前或未来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项目现金净流量指此项目引起的增量现金净流量,需将此项目引起的现金流量与其他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分离,前者是决策相关因素,后者是决策无关因素。其次,现值表明这一指标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它指应用一定的折现率将不同时点发生的现金流量折算到决策当前时点的金额,如果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延续时间不长(一般不超过1年),则不需要折现,将各时点金额直接相加即可。再次,由于决策肯定发生在项目实施之前,项目引起的现金流量金额、时点需要预测获得,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对指标的计算时需要考虑风险因素。
(三) 集群式SC财务决策模型构建
集群式SC财务决策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部决策,第二个层次是内部决策。
1.外部决策。建立如下集群式SC整体优化模型。
目标函数:项目现金净流量现值最大化。
约束函数:资金约束、收益约束、风险约束、其他约束。
决策变量:所有影响项目现金流量的变量。
(1) 函数及变量说明。①项目现金净流量。项目现金净流量=项目现金流入量-项目现金流出量。项目现金流入量指项目生命周期内各节点企业的现金流入量,不包括节点企业之间的现金流入量。一般指此项目向市场提供最终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项目现金流出量指项目生命周期内各节点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不包括节点企业之间的现金流出量。一般指各个节点企业为此项目在相应时期的现金流出。②约束函数。资金约束:各节点企业对项目的投入不超过该节点企业的预期投入;项目总投入不超过总的预期投入。收益约束:期望收益率不小于SC要求的最低期望收益率;期望风险净收益不小于0。风险约束:预期项目风险水平不大于SC可以承受的或可接受的水平,可以用标准差表示项目风险水平。其他约束:利于SC的长期稳定发展。例如,客户满意度达到SC 要求的最低标准;研发投入不能低于一定的标准。
(2) 模型应用及求解。①确定备选项目方案。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在所有成员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②预测备选方案的增量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并计算出增量现金净流量现值。③评价备选方案是否满足各约束函数,所有满足约束函数的方案都为可行方案。④所有可行方案中,增量现金净流量现值最大的即为最优方案。
(3) 模型输出结果。项目总成本及各节点企业付出的成本、项目总收益、各节点企业间的内部交易量。
2.集群式SC内部协调优化。
(1) 确定集群式SC中相关节点企业应享有的项目收益。将项目净收益在集群式SC相关节点企业间进行合理分配,是集群式SC内部的协调优化过程,也是集群式SC稳定发展的关键。在进行收益分配时,需考虑相关节点企业为此项目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对项目的贡献程度,还需考虑一些间接因素如相关节点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状况、在集群式SC中的地位、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等。
(2) 确定项目内部交易价格。项目内部交易价格指项目涉及到的集群式SC相关节点企业间的交易价格。通过集群式SC整体优化模型,可以获得相应节点企业的成本;上面(1) 确定了相应节点企业应得的项目收益。因此,根据以下公式:各节点企业享有的项目收益=节点企业现金流入量现值-节点企业现金流出量现值,即可求出相关节点企业间的交易总额,进而求出交易价格。
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集群式SC相关节点企业间不断协调,调整各个参数或函数关系式,并代入模型计算,直到求得最优的解或使各方都满意的解为止。对于比较复杂的项目,求解需要借助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才能完成。
五、小结
本文将SC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整合,以产业集群、SC、财务活动三层次主体的发展和决策为路径,构建定性决策模型,使三层次的决策实现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认为产业集群、SC及财务活动的相关决策问题都具体化并集中于财务决策问题,建立了定量化的集群式SC财务决策优化模型和内部协调优化思路。
本文的研究首先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和对策,同时也拓展了SC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视野,使SC研究视角从过去主要关注物流、信息流转到关注资金流,以优化资金流为出发点来优化物流和信息流;其次使财务管理由过去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转到关注整个SC的财务问题,并站在SC的角度来组织财务活动、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财务管理和SC管理的共同目标。
本文关于集群式SC财务决策优化模型只是提供了思路和一般性的模型,对于模型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受篇幅限制,没有一一列举。关于一些复杂项目的模型求解以及涉及非经济指标的约束函数如何量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陈良华2000 年率先进行了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重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970095),参见《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重组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年第6 期,第111 页。
②③④转引自Ferguson.Renee.Boucher.SAP closes billing cycleeWeek 15306283[EB/OL].10/21/2002.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17(7):46-49.
[2]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管理,2005,(10):179-183.
[3]贺碧云,吴先金.财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及其实施环境[J].财会通讯,2006,(4):77-78.
[4]周传丽.基于相关利益导向的药品分销供应链财务目标[J].宏观经济研究,2008,(6):49-54.
[5]杨健.财务管理信息化视角下财务供应链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l2):51-52.
[6]江其玟,胡幽研.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型构建[J].财会月刊,2009,34(12 月上旬):4.
[7]王娟.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8]Killen&Associate.Inc.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J].Research Paper,Oct,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