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电大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大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大教学论文

篇1

探究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化教育的内在需求。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消化、吸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知识难点不能及时理解,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模式进行解决。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学习的本质。电大英语教学中,更应注重自我学习模式的实施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电大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知识,与此同时,进行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电大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独立人群,这类人群的时间不自由,往往通过工作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学习与工作的时间矛盾,是电大教学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电大实际面授教学的局限性,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电大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使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难以消化吸收,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应当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爱英语学习,进而在强烈的积极性、好奇心驱使下,更好地开展英语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创建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等形式,积极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努力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帮助者。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流等方式为学生解答学习难点,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意识,才能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但是,由于我国多年填鸭式教学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均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许多学习难点需要克服,教师要及时鼓励,并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与此同时,也要引导指引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大部分电大学生无法有效适应自主学习模式,且大部分学生欠缺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电大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进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1.制定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情况

制定与之相吻合的学习目标。我建议,可将学习目标分为长期学习目标与短期学习目标两种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具备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前进。在学期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自我制定学习计划,在制定这一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身英语学习存在的优势、弱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及时弥补学习的薄弱之处。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才能真正推动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

2.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模式

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积极探究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参加电大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无法使用主动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充分发挥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也是实施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按照时间、地域等指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内进行组内学习交流,小组之间也可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小组合作模式,能在拉近学生距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英语教学。

4.及时的信息反馈在自主学习环节中

及时的信息反馈非常重要,这是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通过各种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及时、互动联系,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批改、检查学习记录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总结

篇2

教育的功能在于成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精神的全面生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曾被视为“体育棒子”,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曾几何时,大学校园的其他工作者对体育教师的羡慕在于可以利用工作时间领着学生玩好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技术成分。其实不然,体育作为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地域、超本能的文化现象,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体育运动不仅是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和意志的表现,因此,人们在体育中看到不同的超越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爱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都是人类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真实反映。作为大学教师中的完善学生健康基础的体育教师,首先,他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他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锻炼方法的引领,使人类体育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延续。其次,他是人类文化人才身体基础的奠基者,通过体能增强、技能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文化的扬弃,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他们成长为人类文化创造者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体育教师自身也是人类体育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体悟,从几万种甚至是几十万种锻炼方法中选择出适合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从几千种体育运动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从单个运动项目几十个技战术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技战术供学生掌握。这不仅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他人的创造转化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照,还通过自身的体育专业行为为人类体育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创造并更新着人类文化,怎能说体育教师不是“文化人”。

2大学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特点

2.1以大学体育特点为本质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要有两个维度的的理性认识:纵向维度,大学体育无论从大学教育的性质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都应在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与中小学体育有变化、有发展,显示出大学体育的个性;横向维度,大学的体育置身于大学的课程整体中,其作用和功能应服从大学培养目标的整体完整,虽然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不大一样,甚至课程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是应该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部分,在修课形式、教学形式上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这两种认识与把握做为体育教师自觉践行与主动追求大学体育发展的理性态度,以现实的人作为理性的尺度做出价值意义的探询,以理性的原则做出价值选择与判断,以理性的方式观察、思考并采取行动。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等方面在理性思维上加以确定。

2.2以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体育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必须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实现。作为体育教育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到体质增强、技能掌握、人格完善、文化传播4个体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使体育文化的践行要均衡。在对体育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行动进行批判性的关注,并主动反思自身实践,并积极采取行动对其加以创造性改进。同时,关照社会现状,积极补充先进文化,取长补短,在理解自身的文化基础上,学习其他文化的先进经验,在自我与周围世界间建立和谐的联系,达成自觉的体育教师文化。

2.3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宗旨种子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历史和传统就是体育文化延续下去的种子。传统和创造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体育文化自觉包含着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及展望未来3个维度。大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中介与纽带,充分发掘和发挥体育文化中的健身、教育、美育、娱乐、情感发展等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融合,推动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使体育文化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学体育教师在自觉中成为“文化人”

文化自觉既是大学体育教师价值追求的精神体现,更是以其对教育理性认识为指导的自觉践行,是体育教师自身走向解放、走向生命价值体现的动态过程。大学体育教师成为文化人”,其实践生成活动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在自主中开展学习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只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大学体育教师要想改变在学校的边缘地位,必须在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加强学习,努力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恒学”,将自身的基础、兴趣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主动调节学习过程,做到终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所学习的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整合,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整合,让理论与实践在自己身上找到相遇点、融合点与发生点,逐步构建起属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文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增生与创新。

3.2在对话中寻求理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系统和人际交往的系统。在教师自觉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关注人际互动。在与专家学者的交往对话中,获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在与同行的交往对话中,交流经验、互帮互助;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往对话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发展体育边缘科学,使体育学科的阵营不断加大;在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中,了解学生学习需要,获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在人际互动中要充分表达,相互倾听、相互激发,在合作、协商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多元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实现大学体育教师的群体超越。

3.3在反思中获得动力俗话说: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将体育教育教学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工具劳动的人就忽视了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用怀疑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实践,注重解读教学现象,从教学情境、学生学习、自身困境及人际互动中提炼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实施教学、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找到看待问题的新思路、新看法。

3.4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个性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智慧,建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创生新的文化样态,正是教师文化走向自觉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大学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最根本的差距在于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因此,提高大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学研究带动创新,以科学研究带动教改,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勤发现、勤反思、勤学习、勤实验、勤总结、勤创造,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研究中创造文化。

4结语

篇3

1“.天人合一”应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它体现的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反映的是天(自然)决定人,人又定胜天的辩证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的德育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变能够反映学生的想法,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将教育客体与“人”(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密切的联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教育的形式上设立更加活泼的、真切的、轻松的体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改变原有的单一和刻板(包括教师对于学生教育态度和语气)方式,传统的德育课程也好,实践活动也好,都会令学生感觉到“又在说这些大道理”老生常谈,枯燥乏味,而且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认为没有学习价值,会出现应付的心态,教育效果不好。但如果能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新的教育方式,那么更能易于学生接受,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吸纳学生关心的、热议的话题以及社会元素,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时政实事为德育教育的新的立足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度,与时俱进,用身边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引起反思,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同身受,主动学习、认真领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学思并重,循序渐进”教育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学习思考也就变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会思考那也只是“虽知不广矣”。因此,不论是哪种科目的教育都是需要“学”与“思”相结合的。在现代的大学德育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指导学生要“学思并重”,善于思考。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涉及面较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比较易于学生接受,但大多都是在开展的各项活动过后德育的教育过程也就随之结束。久而久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十分适应这种方式,形成惯性。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对每次教育过程进行思考。浪费了很多再教育的机会。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就是说,学与思是不可分离的,不论学习什么,深入的思考都会推动学习的效果,而思考遇到困难,不够深入,就需要加强学习,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取得进步。

3“.有教无类”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论语》中曾讲到:“子曰:有教无类”,《墨子•所染》中也曾提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人性论,也是他推动贫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在《荀子•法行》中记载:南郭惠子曾问自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答道“:君子正身以倭,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这是教育可以化愚为智,话恶为善的道理。学生是不分好坏、等级的,而且良好的道德素养也不是生来就有、永远不变的,这就像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思想品行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学习不好的学生思想道德就一定有问题一样。我们曾在网页、报纸上看到多少貌似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青年其实是违法犯罪的罪犯,轰动全国的化学系高材生因嫉恨室友的才能为其投毒等等。当然这些仅仅是个案,但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存在于优秀青年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一些问题呢?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好与坏并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而且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学生,应重视后天教育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巨大作用。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理论联系实践。《朱子•语类》中曾讲:“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里的“知”是指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如不付诸于实践,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二千年前,希腊人曾提出“:美德可以被教会吗?”的问题,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那么这样一来,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而实际上,我们的《论语•学而》中早已有“敏于事而甚于行”的理论论述。这与今天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完美人格都是相互关联贯通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提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这是道德的自觉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国学中的德育思想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1.国学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根本。清末以前本无国学的说法,它的产生是与西学东渐分不开的,在民族危难,国势衰微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迷茫中的中华民族,找回民族尊严与自信,多少仁人志士将这一理想寄予国学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国学达到中国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中国人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这种独特的精神认同和民族思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这一点上看来,国学的产生便肩负起了教育国人要学习国学,热爱民族,热爱中华的重任,这与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2.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哲学”中的“哲”在国学中训作“知”,意思是说求知的学问,讨论哲学的内容在《子》部最多,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名都曾谈及,但以儒道二家最为突出,儒家除《论语》以外还有《孟子》《荀子》有涉及哲学的名篇。例如在我们熟知的《论语》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强调凡是要通过人的努力去达成目标;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在教育上认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等。在儒家经典名篇《大学》中强调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我们在《易》经中又学习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如此类,在国学经典中还有很多,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当时人们学习的经典教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形成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总结

篇4

(一)基层电大层面

1.专业设置缺少规划,课程设计不够合理

基层电大办学规模的稳定乃至扩张,固然有成人教育整体态势发展良好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基层电大的盲目扩张。为了扩大招生、留住学生,基层电大有专业即招,致使很多专业一季招生的人数在十人乃至五人以下。以笔者所在学校两季招生专业及人数为例,十人以下班级数占比44.05%,其中,五人以下班级数占比20.5%。这些人数少的班级很多集中在工程造价和数控技术等专业性强、操作要求高的几个专业上,而这恰恰是独立存在的基层电大的弱项。学校缺少该类专业的教师,缺乏专业的实践操作场所,基本以外聘或外借为主,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加上本身就较少的班级人数导致相关几个专业的学生到课率极其低下,进而直接影响了这几个专业的教学质量,考试课程通过率普遍低于其他专业。通过研究学校2013年两学期的课程及格率情况,发现学校25%左右的课程及格率低于全省水平,而这些课程又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工程及个别经济类课程上。此外,基层电大的课程设计也不尽合理。如我校有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教学规范和制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推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形成了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制度。同时,学校加强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督导评价,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教学规范也有其自身硬伤,单一化的教学规范很难适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以一门纯理论课和实践操作类课程的教学类型和教学具体形式比较为例,理论课的教学类型主要有面授辅导、网上导学、自主学习,教学具体形式则有教师主讲、学生自学、网上导学、课堂讨论、答疑。操作性课程的教学类型和教学具体形式基本类似,分别是面授辅导、上机实验、网上导学、自主学习和教师主讲、学生自学、网上导学、课堂讨论、答疑、实践。文科类专业和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理工类课程使用同一教学规范,其不合理性不言而喻。

2.教学资源传统单一,教学服务被动滞后

基层电大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上级电大:纸质资源主要是教材、教学指导书等;网络资源则主要体现在中央、省级电大在线的相关资源上。但基层电大对资源建设又有很大的能动性,会对上级电大的资源进行整理过滤重新整合供学生使用。以本校为例,电大在线要求教师统一上传规定资源,资料的基本内容、结构形式、上传时间有统一的规定。如开学前一周上传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等内容;教学辅导按周逐个上传,作业和参考资料与教学同步上传。同时对具体内容有详细规定,如教学辅导必须包含五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与学的方法、教学具体内容、课后思考与练习。可以看出,学校的资源建设还是非常规范有序的,但就资源本身而言又是非常传统单一的,大部分的资源均是WORD形式的文字资料,在信息泛滥的数字化时代,这样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学生使用是值得思考的。从具体的数据看,教师的资源建设较好但学生的使用率较低。笔者随机抽取两门课程,发现针对教学大纲、课程说明的这些资源,学生的点击率极低,平均点击率不到十个点(点击数/学生人数)。相比较而言,作业答案、复习资料的点击率则较高,作业答案的点击率高达242.9%,复习资料的点击率也达到175.7%。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另一主体,又是我们必须服务好的对象。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基层电大对学生的服务都非常到位,手段也很多样化。但是,也不乏个别基层电大在对学生服务方面存在态度的被动和手段的滞后。

3.教学管理有待规范,教师队伍需要规划

教学管理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每年的教学检查使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越来越趋于规范。以本校为例,从第一堂课如何传授、如何上好仅有的面授课到如何建设网上资源、如何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等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操作流程,但是,鉴于校情、学情,教学管理只具有普适性,特殊专业、特殊课程则难以适应。如面授课安排,只能大致地规定几个大类,如文科类安排9—12课时,财经类安排15—24课时,理工英语类安排24—30课时。可以看出,理工、英语类的面授课时相对较多,虽然这几个专业学生的到课率极低,但因为学校传统及考虑到教师考核,这中间的矛盾始终未找到很好的方法加以解决,也成为学校面授课管理的软肋。近几年,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基层电大的教师多为“双肩挑”的身份,忙于事务性的行政工作,对自身发展少有规划,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甚重视,因此,整体实力无论是师生比、专业配置还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上级电大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师生比,基层电大基本在1/20,越到县级电大比例越高;专业配置,基层电大的教师专业配置极其不平衡,经常存在“专业课无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却无课上”的情况;业务能力,从全省电大的教学竞赛、科研立项、论文课题评奖等均可直接反映出基层电大与上级电大的差距。

(二)学生层面

1.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态度欠端正

市场经济下的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学校曾经组织学生座谈、班主任调研,60%的学生明确表示,来电大读书就是为了拿文凭;15%的学生表示,既想拿文凭也想学点知识;15%的学生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来干啥,家长叫来读就来了;只有10%的学生表示确实想学点知识,因为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一个专业有时感觉工作上会力不从心,希望拓宽自己的知识范畴。学习目的的不正确直接导致了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很多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面授课的到课率也是新生的时候较好,老生基本也就维持在33%左右;完成网上作业、纸质作业均是比较被动,有些甚至由教师、家长全权代劳。

2.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技术不熟练

近几年,电大的生源越来越倾向年轻化,很多学生来自职业中专院校。这些学生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属于学习能力较差的一类,到了电大,以自主学习为主,其学习能力的弱势就更加明显地显现了出来。他们无法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融入成人学生学习的氛围,只能被动地跟着班主任、学校的要求逐个打折扣地完成任务。电大远程教育的很多教学环节需要在网上完成,但是,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较差,使用各教学网站的技能不熟练。学校曾经进行过学生网上学习能力比赛,参赛的四十位学生均是班主任从各个班级中优选出来的,但是面对一些常规的教学平台,很多学生还是不知该如何使用。

3.自我管理不到位,归属意识不强烈,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极其缺乏

年龄层次、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对于如何安排生活、学习、工作,如何实现成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淡薄且能力欠缺。由于面授课的减少,师生之间的直接见面机会不多,学生来校的时间也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不仅体现在对学校活动参与的不积极、对学校教学要求的不理解,也体现在毕业后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不够。从最近上级电大的几次毕业生调查来看,很少有同学会主动承认自己是电大毕业的,对于学校的一些调查要求也是持消极态度。

二、“微创新”理念

“微创新”一词来源于互联网。周鸿祎在一次互联网行业论坛上如此定义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你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从此,“微创新”一词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可以由政府部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以保证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可以由专家引领,以发现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及应用。但这些都不能直接解决学校、教师每天遇到的具体问题。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对于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同样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创新。当然,这不够宏观,也不能一时成为体系,所以,较之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我们称之为“教育微创新”。相对于中央电大的顶层设计,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每天所面对的问题更细微更实际,这些都是“教育微创新”的切入点。如上所说,基层电大教学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不乏上级电大的原因,如平台的多样化和不成熟、系统的统一性禁锢了地方的独特性、体系内政策的多变性和问题解决的不及时等等。这些对于基层电大而言,只能反映却无力解决。因此,从基层电大的实际出发,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推进“教育微创新”,才是提升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三、提升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的“微创新”举措

(一)集中专业设置,优化教师队伍

基层电大位于电大金字塔系统的底部,力薄人稀,其专业设置不宜过多,应该集合学校优势,选择历年招生情况较好同时有本地特色的校企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与已有专业相一致的教师重点培养,其余教师则努力引导一专多能,利用业余时间辅修专业同时积极参加国家相关资格证考试,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至于生源稀少的小专业,则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奥鹏”网络教育学习,成功实现电大招生零流失。

(二)规范常态教学,尝试特色教学

1.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预约教学

人数少的专业适合此种教学模式。开学初,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学校给出一个建设性的上课次数提案,在取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双方协商上课时间,可以由学生自定,也可以学校安排出时间供学生选择。这样做,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平衡学生的工学矛盾,进而提高到课率。从实施的三个学期来看,效果很好,小班预约的平均到课率高于学校整体的平均到课率,个别课程的到课率甚至达到75%以上。

(2)答疑教学

在面授课到课率低下的情况下,文科相关专业可以采用少安排面授课乃至不安排面授课,再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答疑的教学模式。开学初,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下达课程学习任务通知,分阶段通过答疑的形式验收学习成果。如果前期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下一阶段则可继续沿用此教学模式,如若情况不理想,则可中间临时安排面授课,解决答疑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3)讲座教学

学生多且涉及专业多的公共思政或时政类课程、教育前沿课程、经济前沿课程等适合采用讲座教学,以讲座代替常规教学,突出课程重点、难点和特色。学期初,根据课程性质,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圈定专题讲座的主题,使其既不偏离课程基础知识点,又不局限于文字知识,以3—4次讲座理清知识脉络、串联前沿信息,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4)案例教学

法学、教育、工商等专业适合此种教学模式。如法学专业的案例教学可以以到法庭听审而后讨论的形式进行,也可直接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就一具体案例进行辩论,找出案子疑点深思进而扎实知识。工商专业的案例教学则可以通过学生案例大赛的形式进行,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比赛规则,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本地实际案例收集与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知识不再是教材上枯燥的文字,而变得更加鲜活。

2.引导性的教学方法

毕业论文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大事,尤其是论文答辩,很多学生在面对答辩时会有一定的焦虑情绪,经常会咨询教师各种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可以尝试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正式答辩前几天,各专业先找一位学生进行模拟答辩,同时进行拍摄录像,所有的流程要求跟正式答辩完全一致,然后把录像上传到学校网站供学生观摩学习,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答辩。笔者学校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效果良好,录像的使用率极高,人均点击达到3.6次,学生论文答辩的质量也明显有所提升。

(三)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服务

年轻的学生更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手机开一开,微信扫一扫,一段微课教学就实现了,这既是未来成人教育资源推广的一种必然趋势,也逐渐在有些基层电大成为现实。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型的教学平台,还要能吸引学生选择使用,因此,提升教学服务成为必然。电大的教学平台较多,而且很多平台之间不兼容,新的平台又很不完善,给学生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服务可以尝试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新生入学的教学平台培训,应把每个平台的要点、学习方式现场给学生演示,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二是校方应对各教学平台进行图片制作,把每个平台使用过程一步一步截图留存,制作成实际操作的PPT或微课,上传在学校相关页面供学生下载观看,方便学生的使用和随时学习。提升教学服务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课程QQ群。针对个别学生参与面大、网络技能要求高的课程,学校可专门开设课程QQ群。操作上,该群设管理员1人,主要负责群设立、管理等工作;专业教师1人,主要负责专业指导、答疑、教学材料上传及实时、非实时的讨论等工作。通过此举,增加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体现网络教学与面授辅导、自主学习与信息交互的结合。二是特殊课程AB班设置。以《经济数学基础12》为例,该课程涉及学生较多,但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属于学校重点关注课程。从历年成绩分析来看,会计专业学生明显基础较好,但工商、电商专业的学生却相对较差。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该课程可以尝试AB班授课制。入学时,学校对新生进行该课程的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打乱专业实施AB班分班制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学生学习任务通知书的发放。学校和学生是一种实际半分离的状态,学校的很多教学要求没法及时传达给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可以设计一份学生学习任务通知书,把一学期的学习信息在开学报到时传达给学生,方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任务通知书可包含以下内容:本学期开设课程、每门课的面授时间安排、网上导学安排、作业形式、作业次数、考试形式及其他教学要求。

(四)以技能促能力,转态度明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技能。整体而言,电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偏弱,自主学习能力更弱,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校方的原因。仅有的几次面授课,教师都是急于将教学重难点加以传授,而对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引导就略显单薄。为此,基层电大可以另辟蹊径,以各项学习技能比赛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比赛提升其学习技能,进而提升其常规学习能力。

1.自主研读教材的能力

临到期末,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教材还是新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时间看书;二是面对厚厚的教材不知道从何下手。可见,学生自主研读教材的能力非常薄弱。为此,基层电大可以尝试开展“我来读教材,用心记笔记”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赛。学期初,每班确定1—2门课程为比赛科目,全体学生参与,期末前上交教材原本及学习笔记,由专业教师组成专家组选评,教材原本主要看学生对教材的使用度及教材上的学习点滴反映(如划线是否为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内容边上有否一定的学习体会、感受或疑问等);学习笔记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能完整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一般的学习笔记应包括学习时间、地点、学习具体内容、学习体会或思考等。通过每学期多门次这样的比赛,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2.熟练进行网上学习的能力

与自主研读教材能力相匹配的还有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较强的网上学习能力是电大学生必备的学习技能之一,网上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熟练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电大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展示在各教学平台上,学生在自主研究教材的时候必定以各平台的资源为依据;二是熟练完成各教学平台教学任务的能力。目前,上级电大的教学平台很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较多,没有熟练的学习技能则无法适应电大这种远程学习模式。为此,基层电大可以开展以“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多样化,有网上查阅资源的、有开展网上导学课的、有平台学习过程展示的,等等。主要目的还是在于通过一系列教学平台的演示和操作,培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推动各教学平台的有效运用,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通过多层次、多途径的各种技能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学习能力,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五)加强人性关怀,搭建校生平台

基于电大的教学特点,校生之间的疏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这也成为基层电大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因此,在既有现实面前,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拉近校生距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是每个电大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环境下,各地基层电大纷纷出奇招想妙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进人文关怀,其中,搭建校生平台成为各种选择中的最佳。

1.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最佳方案应该是各种特色学生墙的设置和展示。学生是学校绝对的主角,在一个布满各种特色学生墙的校园内,不仅能展示学生的各种成果,更能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墙可以分主题布置:如“学生活动墙”,可以是临时性的,随季节随活动而变;而“毕业生墙”、“优秀学生墙”则可以是永久性的,既有纪念价值,更有激励意义。

2.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设定三个主题,分别为“新生季”“毕业季”“青春季”:以“新生季”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可以包括新生开学典礼、迎新第一课、迎新联欢等,使教学活动和文娱活动有机结合;“毕业季”可以包括毕业典礼、证书发放、毕业照留念、毕业感言、毕业狂欢活动等;“青春季”的主题则有感于电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可以以娱乐为主,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校园鹊桥会等形式均可。主题可以固定,内容则时常可以更新,既符合学生的青春动感,又不失学校的文化主题精神。

3.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篇5

(一)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发展的需要

(三)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电大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设计

(一)职业情商的训练

从理论上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通常认为20%取决于智商因素,80%取决于情商因素。从专业调查中得知:会计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强,但不善于沟通,给人感觉死板,不利于团队合作。从影响和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情商素质的高低来看,加强职业情商的训练势在必行。

1.心态修炼未来工作状态.表现.态度.信念要积极。目前体现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应是五个主动:①主动发现问题;②主动思考问题;③主动解决问题;④主动承担责任;⑤主动承担份外之事。

2.思维方式修炼控制消极的情绪,以多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超前思维等换位思考来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习惯修炼通过心态、思维方式、行为的修炼努力突破自己以往的心理舒适区,培养出一定压力下的积极的职业化习惯。

4.行为修炼未来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思维方式都要体现在工作行为上,通过达成个人目标而推进工作单位事业的发展,实现双赢。目前锻炼的途径为:(1)学习行为要以目标为导向。(2)学习行为要以结果为导向。

(二)执业素质的训练

1.方法能力。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外语与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

2.社会能力。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体现在前瞻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驾驭团队能力等。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目标的明确性、行为的规范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三)专业技能的演练业务素质要从“账房先生”的传统会计转变为“创业型”的现代会计。会计是一门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具有一定的“刚性”.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训练是基础,勇于创新是发展。(四)岗位专长的锻炼会计软件操作技术娴熟财税业务处理能力突出

三、电大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问题

1.认识上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人们对电大会计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教学模式概念上的误解,首先表现为电大院校认为电大院校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学生,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认为学生在电大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的学术知识,而实践教学则围绕理论教学进行;其次学生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其实践能力已经非常丰富了,不需要在进行实践学习了。因此电大院校在会计教学中,由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脱节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2.会计实践内容较多,不能全面熟练操作

目前会计实践教改与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电大应用的会计实践课本内容与现代会计技术发展不相符,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关于会计实践课的具体开展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平时的作业环节,比如学生对本课堂学习到的内容进行阶段小结,或者教师在理论课学习中增加几个小案例等,就是完成了实践教学;其次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还是以学生的亲自动手为主,教师的课堂讲授为辅,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电大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也主要让学生到一些企业、学校等部门进行简单的参观等,这样的形式化实践锻炼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基本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最后电大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具有种类繁多的科目,但是这些实践科目存在实践操作性不强的因素,因为实践性教学科目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学校具有细致的策划,还要投入相应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但是在软硬件投入上,电大院校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

3.会计教育的师资情况

从会计教育的师资情况来看,学历、职称、经济知识更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还没有建立一种机制来有效吸引高学历、高学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电大会计教师职业。这种吸引力应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在物质上,一方面工资待遇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外兼职约束条件太多;在精神上,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氛围促使和激励教师更新知识,晋升职称。此外,很多专业课的师资是外聘的,而外聘师资的报酬偏低,导致很多分专业课教师很不稳定(应聘较多的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会计教学体系中,人们在潜意识中会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认为他们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联系性。因此为提高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大院校要跟新教学观念,要在思想层次上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意义,电大院校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同时,电大院校也要积极宣传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增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2.电大会计课程的具体操作

针对电大实践教学中一些环节的不便操作性因素,要积极在实践教学中推行“项目化”课程,既按照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目的等,将实践教学内容细分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任务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将会计课程进行细分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细分的项目,进行科学实施操作,比如有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则需要借助外部的实践操作工具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学生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具体的会计操作步骤和实践操作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四、结语

篇6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单一,水平不高,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提高全社会成员工作技能水平,急需通过社区教育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国家创立广播电视大学的目的就是为大众职业教育开创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已有和潜在的劳动者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自身原有的师资、设备、技术条件可以很便捷地开展社区教育。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社区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与标准,依托电大以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分级社区教育网络,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的社区教育平台已初步建立起来。1.各地利用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2006年,由中央电大联合国内知名高校,以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载体,在天津市欣苑小区建成了全国首个社区学习示范中心,为现代远程教育进入社区拉开了序幕。浙江省台州市于2004年9月成立了台州社区大学,该市下辖9个县(市、区)全部建立社区学院,50多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社区学校,还建立了一批村居社区教学班,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及经济需要,开设各类培训班,讲授各种实用知识,初步形成了一个集职业学校、成教学院和电大在内的,范围涵盖城乡及企事业单位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成都市各区的社区大学隶属于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和所在地的区政府,他们不仅开设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还通过学习卡制度和课程超市等形式给学员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作为首批通过评估的电大之一,评估组专家对成都电大青羊社区教育学院的办学模式、网络建设、教学管理、服务等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2013年,郑州社区大学成立,与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体化办学。2.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所采取的措施。(1)依靠政府力量完善社区教育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电大系统为支撑的社区教育格局,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和统筹安排的社会保障机制。创建学习型社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统筹领导,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保证社区教育经费的落实,以电大为主体规划社区教育活动项目,推动社区教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基层角落。(2)加大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电大开展的社区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远程社区教育,在充分利用电大现有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升级电大数字化设备,使之满足开展数字化社区需要,构建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客户服务体系。为社区配备数字化学习平台接入的计算机宽带网络、计算机多媒体阅览室,方便居民在社区就能参与各种教育学习活动。(3)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依托电大成立社区教育中心,以建设示范性窗口试点项目的探索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形成社区教育工作新局面。利用电大已有的教育资源,使电大成为当地社区教育的资源中心,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上大学、足不出户接受自己所需的各项培训。(4)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电大多年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经验,以集数字化、多媒体、开放性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注入社区教育的实际活动中,帮助社区培训掌握相关操作技术的工作人员,为社区配备相关接收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社区教育展示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优势。

二、电大参与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具有很多优势,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看,由于社区教育在我国本就是个新生事物,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在从属关系、合作模式、相关政策等方面还没有统一与明确的说明,这就阻碍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针对社区教育的立法不够。我国社区教育开展较晚,各地对社区教育的理解还不统一,各地方政府对于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一致,急需从立法上加以规范和保障,使开展社区教育有法可依。电大参与社区教育,主要以在电大成立的社区学院为主体,虽具有法人资格,但不能解决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问题。学员持社区大学颁发的证书,在社会上及相关部门内部还得不到承认,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反观国外,社区教育开展较为普及、成效较为显著的国家,其相关立法都是较为完善的,正是这些法律为当地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持。2.缺乏理论引导。由于缺乏理论引导,各级政府、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甚至一些电大的教职工对社区教育的积极意义还不能完全理解;各地对社区教育的开展缺乏统一部署与考虑,对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模式各不相同,效率不高。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短时间内很难制定出一套适应各地条件的发展社区教育的理论,因此,需要各地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摸索,找到适应本地发展社区教育的模式,从中总结出经验并加以推广,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最终汇集成符合较普遍条件的理论。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冲突。很多基层电大没有足够的财政拨款,需要自行创收解决生存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电大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而社区教育的根本在于受教育的人得到收益,是一个公益性事业,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因此,电大作为一个创收单位过多顾及经济利益与社区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保障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影响了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积极性。4.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我国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刚开始不久,各方面的经验还很少,相关人员的素质还不够高,各种制度还不齐全,相应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模式还不明确,电大参与社区教育还需要政府相关单位提供协助,效率往往不高。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管理体制加以引导,完善的体制能够解决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所需的资金、资源与政策困难。5.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经费不足、师资有限。据了解,全国虽已有不少市级、县级电大正在逐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但有政府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支持的只有少部分。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社区教育的经费多由政府拨付,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财政经费的审批及到位往往不及时,这就造成需要电大预先垫付资金来开展工作,而基层电大自身的运行经费通常本就紧张,很难拿出大笔资金,这势必影响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以及最终的成效。另一方面,各基层电大的师资力量原本就受到编制的限制而人数较少,且还要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因此实际能参与开展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是不能满足社区教育需要的。6.现有的社区教育工作模式较为简单。常见的有组织的社区教育工作包括两种方式:(1)以项目为核心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详细的对策。这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也便于推广,但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组织编写教材,对教师进行培训。推广过程中不能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调整。(2)通过社区居民常见的活动方式,将社区教育需要的内容融入活动中去,便于参加,也容易吸引大多数居民自发前来,活动本身的针对性较强,但考虑到在都市生活的居民工作节奏快,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参与活动,其最终适宜的人群也在逐渐缩减。

三、促进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政策建议

篇7

关键词:注意;心理活动;自我心理;教学效果

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效果应表现在其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叠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心理情感因素,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思想教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二0一三级大学新生的入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对我院刚入学不同院系的169名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话、谈话,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兴趣的29人,占17、2%;表示没有兴趣的61人,占36、1%;其余占46、7%的79人表示既无浓厚兴趣,又不是完全没有兴趣,就是感到一般,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冷漠(如图所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思想教育缺乏兴趣呢?从客观上讲,我们政治教育的的整个系统应该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革,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主观上讲,我们不少同志忽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大学新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厌恶、对抗的心理偏见,出于考试压力,不得已而死记硬背,但事实上,更加重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厌恶、反抗心理,现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现有条件,采用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的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动中一种积极状态,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从其发生来说是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由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以及由此产生机体各种反射活动。它具有选择功能和保持功能,使人们把经历投入到自己有关的需要中,对进行有效活动有意义的信息上去。避开意志或排除其他非本质的、附加的或其干扰信息的影响,既把心理活动的内容(映像、计划、目标)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时为止。现在的大学新生一般在18-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剧变。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日趋成熟,新陈代谢增快,能量储备丰富,精力充沛;脑发育进入第二个加速期,大脑机能和思维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也是性发育、性成熟阶段,由于大学新生生理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要求自我实现,主观地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自主要求,独立意向剧增,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要求自理自治;争强好胜,感情冲动,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注重实际,不爱听大道理、空理论等。现代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而应以灵活多变的启发式为主,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注意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重点从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满足大学生的求新好奇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吸引力。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强烈的兴趣。在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若能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就能具有一种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搞一些时事讲座、信息交流、集体活动等,就会很受学生欢迎。有些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教材陈旧、脱离实际外,教学形式的呆板、单调、程序化、模式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使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上具有吸引力,不仅要内容新鲜、生动,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大学生好奇的心理,改变陈旧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二、把握大学生的现实求真心理,讲究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的说服力。

真实性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威信,首要的是坚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充斥着许多“假、大、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而人们对思想教育抱有怀疑和敌视的心理。对不真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敏感,反感那些虚假的、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不仅不能使学生接受、信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不愿接触的情绪,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生产关系比较落后的现实避而不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种种蔽端,只字不提;而讲资本主义制度,又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绝对化,学生听了不仅不服,反而更增添了对政治课地真实性的怀疑。所以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真实,假、大、空形式主义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大敌。

篇8

一、倡导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人生态度教育

任何一个文明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来表达,即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谓‘自强不息’即是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的精神;所谓‘厚德载物’即是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中华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张岱年全集》自序)。张先生这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制度、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还是民族关系、朝代更替,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国家的统一正是在这种发展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这种力量跨越了时空界限,永远不会被摧垮、被泯灭的。相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推动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进步和繁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它既有用以建设新时期特色文化的功利性的一面,更有凝聚国人和世界华人,心向祖国、企盼祖国繁荣昌盛、富裕强大的道义性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在于它以儒学为主体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今天,我们对大学生在进行人格修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时,必须时时处处提倡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重视优良传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种文化传统,对内不断产生着强大的内化力和凝聚力;对外像一面旗帜,永远保持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二、强化整体精神,注重人生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精神实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精神和行为之中的整体意识。它也是在中华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

儒家各派认为,社会是一个集合体,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庭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一员,所以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体现群体利益的过程中才有意义。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家、国、民族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以群体利益为重。在政治上,要有“大一统”的整体观念;在文化领域中,要有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在伦理领域,提倡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儒家在强调群体利益至上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个体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个人和整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是重要的,只要经过艰苦的自我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可以实现和睦相处。这种群体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当时对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人们的个性发展和正当权利的需要也起到抑制的束缚作用。但这种群体观培养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愿意以国家富强、人民乐业为己任,忠心耿耿,救国兴邦。

今天已不同于过去,但是,强调社会责任心,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对社会、国家和集体负一定责任的要求,这与过去是相同的。因此,加强社会整体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十分必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和顺,也不是老好人的作风,其主旨是和而不同。孔子的中庸思想影响到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并逐渐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原则,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大,维护统一的多民族间的团结,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要求做事“言必有中”,一味强调平衡,也容易形成保守心理,形成胆小怕事、因循守旧的劣根性。对此,我们应该有所批判和扬弃。

三、借鉴“理想人格”,加强诚信教育

重视理想人格,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一致追求的目标。而人格上要达到理想的境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者爱人,即仁爱,是儒家规定的最高道德准则,“好仁者,无以尚之”,“仁者爱人”,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成了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但在更多的场合,孔子却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种“义”这种“节”的确被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人所认同,并成为一种生活的道德准则。这种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从而在客观上孕育出了一大批正道直行之人。当然,这种执着追求人格“内圣”的倾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的民族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但它的积极意义也是明显的,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教育的基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实行知行并重。一是理性认知,“知德”才能“行德”;二是实践体验,在行为中,把做事之道与做人之道相结合。诚信教育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并非不知道一般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善恶,而是出于种种原因明知故犯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这里存在着一种“人格分裂”和“双重标准”的现象,即要求别人或集体是一种标准,当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则另当别论。在价值天平上,功利的考虑重于道德的权衡。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是非模糊,认识混乱。“当老实人吃亏”、“老实就是无能”、“讲信用无用”等就有一定市场。这里有环境因素,有认知因素,也有心理问题。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信用缺乏造成的种种不良现象对学生尤其是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是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的。高校正面教育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软弱无力状况,针对性差、有效性弱。那么教育工作者要振奋精神、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形式和载体。诚信教育重在实践性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比“学”更重要。诚信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关系。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们相互交往的活动环境,包括正确引导学生在电脑网络交往中趋利避害,正确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往和帮助,使学生和老师相互交往,从而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团队精神,优化他们的心理环境,改善他们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和处世能力。要积极参加能够发挥自身智力特长的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奉献,从而锻炼和健全其健康人格,提升和完善诚信品质。

学生的诚信问题,还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则无所谓诚信的培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