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导论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导论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导论课论文

篇1

学习动机理论是课堂导入的主要理论基础。Williams和Burden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以使人有意识地决定做出行动,并努力维持以便达到预期目标。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求知欲。C.Turney认为导入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上个世纪80年代RogerGower认为在课堂导入时应采取多种方法,应注意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简单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C.Turney和RogerGower等学者的研究都注重在新课开始时,应使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其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进入良好的课堂心理准备状态。在西方学者对课堂导入艺术进行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和教育家对此也从诸多方面撰文进行研究。胡淑珍认为课堂导入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对课堂导入的功能、类型和基本要求作了分析。阎承利分析阐释了课堂教学最优化导入艺术,提出课堂导入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最优化的课堂导入方法。李如密认为课堂导入要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导入策略实践研究

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即便相同,班级和学生不同,也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不同,其导入方式都应该有所侧重。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策略进行了分类整理,按照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分为两类:以“视听”为主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以“视听”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近1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这使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完全依靠传统单调的“黑板+粉笔”授课模式,图片、录音、各式视频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激活课堂语言氛围。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听”课堂导入。当然,视听导入法也包括使用一些传统的实物教具。

1.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利用视听影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选视频往往和文章主题密切相关。视频观看前,教师可提示关键词,特别是课文和视频中都将出现的新词汇和表达法。例如,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II》AGoodHearttoLeanon《善心可依》时,以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Gump年幼腿瘸母亲送其就学视频片段作为导入。学生观看视频,同时习得单词crip-ple;Forrest因腿部缺陷而遭受歧视时,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为课文中“我”父亲的遭遇做了铺垫,更能分析他乐观善良的品质,直逼主题。

2.图片导入

图片教学直观、形象。《新视野大学英语III》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新课导入时,教师可先展示若干世界各地著名文化标志,然后过渡到美国文化的五大标志。学生在看图中学习世界文化知识,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音乐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英语歌曲视频,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作者、创作背景等。例如《21世纪大学英语I》StevieWonder:SunshineintheShadow《墙角的阳光》,可采用StevieWonder的名曲IJustCalledtoSayILoveyou《电话诉衷情》导入,聆听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们也想知道StevieWonder的传奇一生。

4.故事、笑话导入

讲故事、笑话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笑话,有趣的故事、笑话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V》CharlieChaplin《卓别林》,本课内容主要为卓别林的生平和职业生涯;课文导入时,先讲解西方喜剧发展史,再引入伟大的喜剧家卓别林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

5.名言佳句导入

名言佳句是浓缩的精华,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英语名言佳句是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把英语名言佳句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地进行课堂教学。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TimeconsciousAmericans《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课堂导入时,可先导入几个关于时间的英语名言佳句:(1)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BenjaminFrankin,AmericanPresident.(2)Timedropsindelay,likeacandleburntout(时间点点滴滴地消失,犹如蜡烛慢慢燃尽).———WilliamButlerYeats,Irishplaywright.(3)Tochoosetimeistosavetime(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FrancisBacon,Britishphilosopher.值得一提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正出自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美国人惜时如金,这也应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6.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这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学习中,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或文化差异,学生经常无法理解英语课文。因此,教师在呈现新材料前,导课时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YogainAmerica《瑜伽在美国》,可从当前流行、学生熟悉的瑜伽入手,介绍瑜伽的来源、流派、发展传播等,继而引出本课主题。

(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1.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学生熟悉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交谈话题,课上通过看似随意的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思想)将学生逐步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把握机会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利用国内外大事,或大学生自身关心的话题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MarriageacrosstheNations《跨国婚姻》新课导入时,可可以谈如下问题如:“Whatqualitiesshouldyourlife-longpartnerhave?”、“Marriage,forloveorformoney?”、“Doyouprefercross-nationalmarriage?”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自然会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也想知道老师的观点。此时应抓住时机,在恋爱观和择偶标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2.演讲导入

讲台不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3分钟演讲。通过演讲学生可以锻炼口语,还能培养自己大胆发言的自信心。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roughouttheWorld《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课文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演讲,题目可以自拟。聆听同学的演讲,学生各受启发,这为课文讲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3.角色扮演导入

角色表演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扮演其定角色,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组织语言进行表演。例如《大学英语听力III》TheBusinessWorld,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一个场景表演:Ifyouareareceptionist,whatshouldyoudotomakeyourvisitorsfeelcomfortableandhaveagoodimpressionofyourcompany?学生们一边构思如何才能使顾客feelcomfort-able,一边观看其他同学现场表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急切想知道课文对话人如何做才使得顾客舒服,这样他们便会认真听,进入了良好的听力状态,为学习PartB:Wel-comingVisitors做好了铺垫。

4.疑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课堂导入问题要精心设置。要注意的是,问题要选准切入点,不能随便问,要仔细推敲和琢磨。切入点要选得好、选的准,设置一些巧妙并富有启发思考的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TheWidow《寡妇》,可用这样一个悬念来导入的:Awidow,whoisalonenow,writesapainfulquota-tioninanotebook.Whyissheinpain?

5.竞赛导入

简单的游戏、竞赛等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课文快速阅读时,可采用竞赛法。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比赛抢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获胜,最后失败的小组需接受惩罚如表演节目。为获胜,学生们会积极快速地阅读课文,并回答或抢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享受竞赛快乐的同时,同学们已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然而,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导入方式,例如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复习导入法、分组讨论导入法、任务导入法、想象导入法等。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索发现更多更好的课堂导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导入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应具备趣味性、任务性、知识性等功能。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导入设计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要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为顺势进入新内容的教学内容服务;(2)导入设计应由浅入深,具备可性行和可操作性。导入内容应该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尽量选择他们熟知的、感兴趣的人和事;(3)导入设计还需具有可控制性。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互动的内容有前瞻性,精心设计好导入步骤,考虑好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4)课堂导入一般以3~5分钟为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简洁有效的导入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听课状态;(5)课堂教学的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新课一开始就应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抓住时机,逐步形成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论

篇2

由全国三十多所高校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与指导工作的同志共同编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适用教材《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总结了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宝贵经验,参考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优化的发展趋势,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运行体制为发展作为导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帮扶毕业生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和确定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作为导向,掌握国家相关就业指导方针政策,将个人期望、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相结合起来,帮助毕业生顺利踏入社会的大舞台,为开创美好未来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就业政策的接轨。

从学生对整个学年的授课情况的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总体上对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满意度反映较高,学生一致反映较好,学生认为通过就业指导课的讲授可以进一步认知自己,看清目标,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方面的技能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上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主要有:在授课方式上应更加灵活主动,多让学生进行模拟招聘并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面试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等,减少理论方面的讲述,更加提高本门课的实用性。目前看来,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讲授内容的要求比较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涉及的范围,对授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如何进一步做好就业的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形成了以下几点观点:一是开课的时间应该放到大一,让学生已进入大学就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对就业知识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二是上课学生的范围过于广泛,这就加深了授课的难度和广度,应该按照年级不同,加强针对性讲授知识;三是教材的选择问题,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有机结合方式,尽可能地开发和编写针对相关系列教材;四是鉴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将就业指导课开设成必修课也是一种大家比较赞同的意见。

从在如何进一步做好以后的课程教学工作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开课的时间应该提前,应该把重点放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比较迫切;二是选课学生的范围过于宽泛,这就加大了授课的难度,应该按照年级不同,加强针对性讲授;三是教材的问题,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尽可能地开发和编写系列教材;四是鉴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将就业指导课开设成必修课也是一种大家比较赞同的意见。

此外,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校友的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通过外聘经典讲座、举行座谈,邀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等;最后,我们要不断借鉴别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外校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为了使高校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的信息,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大学生就业指导还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因为求职的过程是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用人单位录用和不录用的结果,而且得到的是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些要求,如展示真实形象、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遵守市场的规范等等,不仅是对就业的具体指导,而且是对今后事业发展的长远指导。就业是迈开事业的第一步,不能只是为就业而就业,而是通过就业来成就事业,展示人生的价值。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在于大学生成才的全过程。要把指导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基本就业工作的重点,要全面的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引,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面化、实用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离校前思想政治毕业教育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的文化和文化氛围,为毕业生留下宝贵的精神宝贵财富。适应毕业生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之,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做为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会就业,就好业。以其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的就业指导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教育.2006(3).

[2]薛冬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9,2(8).

[3]郭民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3(9).

[4]郭军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3).

篇3

    论文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便必不可少。《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在编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从多方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进行文化导入,发挥出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多维立体的西方世界,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并逐步地运用英语进行得体自然的交际。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明确地指出了大学生们应该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且能用英语进行灵活得体的交流。这必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文化意识。

    顺应形势的需要,《新编大学英语》应运而生。该套教材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编写,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听、说、读、写、译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选用的语料也具有规范性、知识性,同时兼具时代性和趣味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从多方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的进行文化导入,发挥出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多维立体的西方世界,正是教师们应该着重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二、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失去了其包含的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前苏联语言学家朱利·洛特门说过“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因此,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我们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语言内容背后的文化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语言交际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在其本身的特点和使用上无不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语法错误往往能够被容忍,语用失误却容易产生误解。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认为“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理。”由于汉英文化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即汉语的负迁移影响,如果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只是依赖于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不仅自己望文生义,也会因为交际不当使对方造成误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对汉英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对于不同于母语文化的英语文化特征着重指出,使学生对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加深了解,从而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

    此外,学生学习了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以及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知识,也能使他们知识面得以扩大,视野得以拓宽,最终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以优化。

    三、文化导入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由于大学英语并非英语专业,其教学课时相对有限,而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大学英语里的文化教学不可能像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英美文化课那样面面俱到,而是应该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恰当而有效的进行导入。以下是笔者在进行《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教学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方法结合课文进行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差异对比

    因为汉英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对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和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干扰,要克服这种干扰,只有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汉英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且重点是差异和冲突。

    以第四单元“择业规划”为例,作者在分析了当今学生找工作的误区之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其中提到换工作的观念,作者指出“换工作和改职业在任何年龄都会发生”,并鼓励学生如果发现选择的职业不适合自己,可以马上重新开始新的工作。在这点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中国换工作是否也和欧美一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否在任何年龄都可以重新开始。在激烈的讨论中,汉英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分析。因为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强调“大一统”思想;相反,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因此两者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虽然也换工作,但换工作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本人,还有其他许多周边因素,而欧美人相对换工作就比较简单,因为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本人的发展。

    又比如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社会问题”,通过如今很多孩子脖子上挂的钥匙体现出美国家庭模式的转变,即由以前的丈夫工作、妻子在家照顾孩子这一类型转变为夫妻双方都要工作,而孩子无人照顾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家庭经济支出的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的后果。这一现象在中国早已发生,即所谓的双职工家庭,且如今中国家庭的另一新现象是父母都外出打工,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通过这些类似的对比分析,学生对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够加深,文化敏感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自发地运用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去了解英语文化不同于汉语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是文化导入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课文背景知识介绍

    在上每一个单元之前,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需要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一般包括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以及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知识。这是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描述所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文化导入的必需部分。

    以第九单元“音乐”的阅读课文《甲壳虫乐队》为例,甲壳虫乐队作为西方音乐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作品包含了那些急切需要被公众倾听的声音,具有从英国当时文学领域导入的工人阶级的现实主义风格,一直被认为当成引导摇滚从流行音乐走向严肃艺术的标签,影响了欧美的一代年轻人,时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遗留的痕迹。通过对甲壳虫乐队的成员、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介绍,学生对欧美摇滚乐的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文化导入的辅助作用也得以体现出来。

    (三)多媒体手段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多媒体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种视频、音频以及最新的语料都能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文化导入也不例外。

    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主题非常有趣,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幻灯片来给大家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神话传说。或者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有关于神话传说的影片,然后进行相应的讨论。

    同样,第七单元的“旅行的乐趣”,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欧美国家的风情,并适当的导入相关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而第九单元“音乐”还能让学生学唱一些简单又好听的英文歌曲,因为歌曲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输入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的实践,使所学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例如第五单元“语言”,课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学习语言的故事,在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感受用英语互相交流,讨论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均表示“中国式英语”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可是明知道使用不当,也很难改正。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便面临话在嘴边却苦于无法恰当表达的局面,笔者根据这个也是众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通病,指出“中国式英语”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英语文化的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借机强调了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分析了之前错误表达的文化根源,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表达,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篇4

多媒体教学课件,便于知识的传递,促进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大学中,由于授课的内容很多,学生往往在课程很难全部掌握或者准确掌握;而多媒体课件,是一个电子版的材料,非常便于师生间的传递,当学生拿到课件后,学生可以回家自学,效果非常不错。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手段

(1)巧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要上好一门课,需要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设置一些辅助的情景,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所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设置视频类的情景,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爱好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2)控制节奏,利于授课时间的控制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许多种方法,可以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在大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时间,及时把握教学的进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演示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在大学基础方面,有许多门实验学科,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学实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理论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实验受到仪器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模拟完成现实环境下难以操作的实验,可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如:计算机网络中路由器配置等,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的方法再现模拟实际的实验过程。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基础教育中的指导思路

(1)教学要明确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搞好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它使整个教学活动跟教学目标的保持一致,沿着明确的教学方向前进。对于是否应用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2)多媒体与课程紧密整合多媒体教学与课程的整合,不仅要严谨,更要讲究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结合学习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整合的方法主要包括:整合观念、整合学习内容、整合学习方式和整合资源。另外,要注意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媒体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3)坚持教学主体性因为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不同,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这样才能搞好大学基础教育。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胡总书记的这番话,再次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高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实现教育手段与方式的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从而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使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融会贯通,切实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落实“以学生为本”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基础

一般都认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了解自身、完善自身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兼顾传承性和发展性的知识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落脚点。但这种认识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只要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就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如何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去对待这两者的关系,不能用一种精神去替代另一种精神,更不能实用主义地把一种精神凌驾在另一种精神之上。而应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实践中尽管是有所侧重但力争使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

在以往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体制的制约,往往使得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种做法的后果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注重精神世界向上向善的提升;二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知识的重要性,致使理科学生文化修养相对欠缺,文科学生科学常识知之甚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长期被人为分离的根本原因是忽视或淡化“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直观地讲,“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考察和规划我们的一切工作,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成长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应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归属。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应用在教育教学之中,一方面,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体贴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布局上,既考虑学生今天的需要,又有力地把握学生未来走上社会自身发展大展拳脚的需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应作为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基础。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统一协调起来,明确地把大学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健康人生观形成和知识结构完善两者之统一,扭转那种重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的观念,改变过分强调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系科和课程的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基本目标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功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出大量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而人的发展,马克思曾有过一个很精当的描述:“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在谈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时,马克思又有一句名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尽管“这将是一门科学”今天还远远没有出现,但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在总体上是占主流地位的。

人们通常是这样定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的,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升华。

在上述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依赖于实践,其成果同属于人类文化的升华;其基本作用都可归结于对人自身的深刻关怀,体现出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理想追求;其主要内容都包含 “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生存所涉及的方式与手段;而其终极目的都落实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就需要把全面教育的内在精神动力和主要内容融合起来。回到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上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失任一“一轮”“一翼”, 会造成学生或者知识面狭隘化,或者高分低能,或者有才无德,或者走上社会后面对不同角色的适应性、选择性、转换性差,等等。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提出过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标准:“21世纪要实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大成的智慧教育,培养出知识眼界宽广,自觉运用科学技术,敢于开拓创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换一个角度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兼顾到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又可以说,从终身学习的层面讲,今天的高等教育同样亟待着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融合。

三、统筹兼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是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主战场

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根本方法。第一课堂是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主战场,统筹兼顾第一课堂的的教育教学,在人文精神教育中贯彻科学精神,在科学精神教育中注重人文教化功能,努力做到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的交融。

以往的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的缺失,但主要表现为科学教育倍受青睐而人文教育遭受冷落。要遏制这种趋势的蔓延,进而改变现状,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理论,积极实践。具体地说,第一课堂的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高等教育的组成架构,实行院校调整和重组,打破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局面,建立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内部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淡化专业的细分,突出大专业大学科;在低年级实施大类授课方式,适当增设文理结合的学科和专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兼顾学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知识。

2.控制源头,改变以往文理分科的招生制度。不再以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来限制专业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地确定自己所喜好的专业,避免高中阶段的文理偏科现象在大学加剧。

3.优化课程设置,变换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首先,需要均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学生中学分中的比重,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中基础的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第二,开设兼顾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把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方法论与价值观整合为一体融入综合课程。第三,对公共选修课进行改革,分为自然科学类、生物医学类、历史文化类、文学艺术类、哲学社科类五类,要求五类课程均在选修学分中占一定的比例,鼓励和引导偏重文科的学生选修理科课程,偏重理科的学生选修文科课程。

四、统筹兼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是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广阔天地

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延伸和补充,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授课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了传统室内教育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对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课堂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为载体,紧贴学生实际所开展的一系列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开放性活动,是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广阔天地。

加强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提高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应搭建好软件和硬件的平台,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我们设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组织专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界定“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并借此强化深化广大师生对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进而水到渠成地把第二课题建设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

2.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第二课堂的管理。建议把第一课堂教学的学分制管理引入第二课堂,使得第二课堂活动状况与学生的毕业成绩挂钩。

3.积极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和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音乐会、文艺晚会、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展览和相关讨论会等,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

4.积极推广学生课外学术沙龙活动。学术沙龙活动应由大学生自己主办,采用主题式的交流方式,选题尽可能涉及政治历史,科技前沿,经典命题等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

五、结束语

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早已不是什么天之娇子了,他们只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普通的劳动者。苛求他们,放纵他们,依照旧有的教学模式塑造他们,都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教育为突破口,才有可能培养出闪烁着科学之光和人文之光的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

[注:此文章系“2007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中标课题《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JXJG-07-1-7)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建设的双重任务》,《教育研究》,2002.7。

[2]王鲜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的应然――兼论通识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

[3]赵杨群:《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与教育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1.

篇6

关键词: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 水文气象导论 水文学原理 课程建设

近年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和破纪录事件,包括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缅甸的纳尔吉斯(Nargis)热带气旋、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亚马逊盆地、澳洲及东非的旱灾,以及我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1]。为解决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拥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凭借在大气科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于2011年9月率先成立了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我国首家培养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高校。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本专业有3届本科生,总人数160人。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奠基性工程。对于年轻的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来说,迫切需要开展课程建设并完善研究。本文就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1.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刚进大学的新生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去向普遍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如果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不及时引导,则会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起来甚为被动,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4年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得过且过。因此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甚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熟悉专业知识链的构成,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2]。水文气象导论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大学新生、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疑问与困惑的课程。水文气象导论的开设,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大学新生起着启蒙和指导作用,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1.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探讨

水文气象导论课程主要回答学生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学什么的和做什么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1)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最好的”;(2)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很有用。以问题激发兴趣,以兴趣唤起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习,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案例中引发思索。

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气象导论》书籍可以直接借鉴。构建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知识体系时,首先,应通过一个个具体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案例及前沿信息,使学生深有感触,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及为什么要学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即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的无比光荣的使命;其次,通过讲述水文气象学的发展简史,引申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并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节的讲述过程中,除了讲述水文气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当时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外,还应当重点剖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本学科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以学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以科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下来以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引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相互探讨教学方法,从而刺激学生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在探讨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

2.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2.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循环要素监测、精细降水预报、可能最大降水、防洪设计标准和水文气象集合预报和流量概率预报。水文学原理主要阐述水文现象的成因和机理,通常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及下渗过程与机理、土壤水形与运移、洪水波运动、产汇流机理等[3]。水文学原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基础特征,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前期知识体系的要求(此课程需要开设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水力学等先行课程之后),目前将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水文学原理起着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不打好该基础,不能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它,学生就无法学好工程水文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相关课程,因此,水文学原理在整个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的探讨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使用的水文学原理的教材是芮孝芳教授著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原理》。该教材章节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难度相对较高。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计划学时只有48学时,而水文学原理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灌输,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提问及互动探讨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上学时的限制,则要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构建本课程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构建水文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复制克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敢于突破,搭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譬如第九章地下水流、第十章地表水流第八节湖水运动、第十四章冰雪水文和第十五章水质及河流生态环境章节可以不做讲解;第八章产流机制和第十二章流域产流都是产流部分,可并做一章讲解;第十章地表水流和第十一章洪水演算也可并做一章讲解;鉴于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的开设,第四章降水第二节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第五节雷达测雨可简单带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在每章的讲解中,以问题为先导,带动好奇,然后以好奇带动求知,各章节主线问题见表1所示。

表1 水文学原理课程章节主线问题

3.结语

针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本文给出了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的一些建议。另外,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每次快结束时课预留10分钟做Q-A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大部分美国教授讲课,每讲完一个问题,教授就要问“Any questions”?有问题立即解决。在我国则不能照搬,但Q-A环节的增加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益处。“石本无火,相撞方显灵光。水本无华,相荡方显涟漪”。

参考文献:

[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The global climate 2001-2010 a decade of climate extremes summary report[R].Published by WMO,2013.

[2]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20.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侯立柱.“水文学原理”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4):92-94.

篇7

关键词:科研创新;创新方法;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4-02

《科研导论课》是高校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的先导性课程,是培养本科生作科学研究基本素质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项课堂外科学研究训练活动。

一、《科研导论课》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制定出了“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大学生科研机会计划),该学院大约有70%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1]。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多数研究类高校,例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等开始开展“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了加强本科生的科研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还专门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办公室(OUR)(Office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2]。

在我国,清华大学走在时代前列,参照UROP计划,从20世纪90年代年开始实施“SRT”计划。浙江大学199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进入21世纪,众多的211高校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开设先导性课程《科研导论课》。

高校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不断拓展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从合作研究逐步发展为独立研究,同时开设更多提高创新能力的课程,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提高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开展研究项目。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里面提到此点,走自主道路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本科生培养的目标也悄然发生变化,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为有思维有体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除了教授他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经历社会实践、工程实习和科学实验的学习和训练[3]。

二、创新性教学内容

结合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科研导论课》是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针对对象主要是一年级新生,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使本科生具有科技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加工与使用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基本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研究型的课程或研究型的毕业论文;或者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全面掌握科技文献查阅和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帮助其在将来工作中或者研究生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4]。

根据课程的主要任务,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八部分的教学内容:

1.科学研究概论,包括科学研究的概念、特征、类型及科学研究的过程等内容。科学研究主要特征是研究者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目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设计,科学研究应能对逻辑上发展的假设进行测试,以寻求经验数据的支持,研究应能在其他相似的环境下重复,并得到一致的结果,解释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研究结论可推广到一定的应用范围,研究框架应注意简单和经济。要进行科学研究,应客观认识世界,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做好基础实验,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研究结论。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没有万无一失的共同模式,但它是讲究方法的。包括科学研究的治学境界、科学研究的途径、科学工作者的治学之道(志向、勤劳、学识、恒心、方法、创新)等;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其中,调查法、文献法、测验法是本科生科研基本训练中需要重点加以考虑的。科学研究分四个阶段:构思冥想的准备阶段,苦苦追求的探索阶段,恍然大悟的收获阶段,实践检验、理论升华的验证阶段。

3.科研项目申请与立项,科研项目包括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又分为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个人进行科研选题时一般程序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深化知识,形成假说、确定选题。一份好的申请书使人看了就明白:要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要达到什么结果,现在已经做了什么,能否完成研究任务。要求达到题意新颖,效益明确,研究方向符合,完成可能性大,申请资金适度,手续完善。不能只重视项目申请,还应注意立项后开展项目研究。

4.大学生创新训练,教授大学生项目的特点、科研训练任务、选题原则等,还介绍一系列大学生可参与的创新性强的竞赛项目;科学研究评价标准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能否有所突破和进展。这是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新的结果可能是新发现、新理论,或是新方法、新工艺;也可能是新材料或新器件等。科研训练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文献查阅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既可以结合即将进行的设计(论文)工作开展,也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个训练的题目。

5.科技论文写作,介绍科技论文的基本知识、论文的基本结构、论文每部分的撰写要点等。科技论文写作报告包括以下内容:收集查阅相关文献,选择性阅读、快速分析,系统性地领悟参考文献的内容,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按照逻辑关系撰写提纲,有层次地展开;确定研究内容的二级及三级标题,每一标题都有相关论点,逐步细化提纲;根据细化提纲的顺序,对每个论点进行论述,利用文献资料佐证,表明作者的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基本完成初稿;逐步完成内容和对格式进行修改,完成最终论文。

6.论文的图表制作,介绍图表的重要性、图表制作要点,还介绍了Excel、Origin等制图软件的应用。图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优点,而且便于比较和分析。同样的事实,用文字叙述可能需要进行长篇大论的解释,而且还受语言不同的限制,而用图表则可一目了然,因此在论文写作中应用很普遍。

7.创新方法,引进创新方法课程,介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方法,打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的规律化总结为思维流动性、思维操作性、思维程序性的创新方法。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工具决定实效”,创新方法以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为主要内容,创新方法上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8.介绍工程实例分析,讲授从工程中寻找问题、提炼科学问题、制定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首先研究课题的已有研究进展,已经取得的成就,研究基础是什么,其他学者的研究贡献。寻找该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不符合科学研究标准的情况。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使之系统化,按照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把这一研究内容继续深入推进,具有创新性,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程教学的体会

通过《科研导论课》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献资料查阅的知识、信息资料的处理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传统文献的检索工具和网络资源各类学术数据库来获取科学研究中需要的文献信息,基本掌握科研研究的基本素质与创新意识。通过《科研导论课》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1.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学习主动性强的同学,积极要求进步,针对研究课题主动思考,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是不断产生科学思维的过程。

2.须掌握快速学习能力,项目选题确定后,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要学会快速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快速达到前人的水平,要学会分类归纳总结。

3.创新能力须不断提高,本科生选题太大不聚焦,不会提炼创新点,应加强多个科研项目过程的训练;搞科学研究颇像搞侦破,都是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去推论。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创造性智慧”,要有“思想(创意、点子)”。创新就是要做第一流的工作,要有志气去超越前人,去洞彻探求客观世界之奥秘。

4.勤奋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每一位成功者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勤奋,科研工作就是从不断失败中前进,只有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才有可能在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树。

5.严谨的治学态度,做学问上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要有三严精神: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严肃的态度。

6.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是讲究方法的,只有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思敏.论MIT的UROP方案在我国高校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5):82-83.

[2]巴素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教学与趋势[J].现代教育教学,2004,179(2):108-110.

[3]项建斌.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前沿,2013(4):176-177.

[4]张金磊.研究性学习及其在研究型大学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吴玉峰.国际视野中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6]张伟.从“师本”到“生本”[D].河北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30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下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加以重视。为培养符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需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撰写论文质量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本科论文撰写质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的体育教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并查看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2012级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387篇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2.2 访谈法

2016年4月到6月,访谈了10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10位2012级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了解撰写论文中教师、学生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对师生的开放式访谈,自编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共发放 200 份问卷,回收 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和Excel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的现状

3.1.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2010-2012级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体情况来看,体育教育学和训练竞赛是近3年毕业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0级与2012级超过3/1是写体育教学内容,而2011级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写体育教育,但是竞赛训练却成为该届毕业论文比重较高的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2011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大运会,学生经历了运动会前的备战、高强度训练、紧张的比赛气氛感染了全年级的学生,所以学生愿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决定其选题方向,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课程和大部分时间都以术科学习为主,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技术类的研究选题。而学生对体质健康方面的选题研究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论研究选题更依赖实验条件,且受实验经费限制,开展实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类实验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实验学科的研究,因而导致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学生越来越少。总体来说,近3年学生的本科论文大多在选题时会选取与自己特长相关、了解接触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且研究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探究。甚至有时同一专项班会出现相同的题目,并且研究方法、对象、手段均大同小异,那就]有意义,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3.1.3 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本科论文一般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多数的本科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经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科研经验的过程与收获。以2012级为例,由于受师生比例限制的原因,每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共80名学生,相应配备32名指导教师,即人均指导篇数为2.5-3篇。学院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往往首先考虑选择自己的专项课教师作为导师,经学院调整后,部分学生才会二次选择其它理论课教师或者公体课教师作为导师。从研究结果看,专项课指导教师数量每年均保持基本水平,并成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主要师资力量。从近三年的指导教师情况发现,由于专项术科教师均是从事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还要兼校运动队教练的重担,绝大多专项术科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指导毕业论文的精力被分散,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而理论课学科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也会直接正面影响着学生。本科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他们刚开始往往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对论文的指导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指导次数在3-4次(50%),刚好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5-6次(占23.5%),7次以上相对比较少,只占10.5%。每次师生讨论时间以20-40分钟选项居多,共97人(占48.5%),多于一个小时的只仅占5%。通常情况下论文指导时间低于半个钟就显得有点仓促,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体科院有个别教师在开题报告上提出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开题报告上写“同意开题”几个字,显得有点简略。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对论文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后面的论文撰写时觉得难度大,无从入手。从近3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指导论文的态度有待提高。

3.1.4 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情况

对近3级的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论文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一概不清晰,更不用说字体、段落、脚注、尾注、数据图表等一系列的规范表述性问题。通常很多学生都是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之后才知道基本格式问题。从而导致连文献资料的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无从下手。毕业论文的前期选题,文献收集、开题报告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有必要尽早让毕业生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性。

3.1.5 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情况

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掌握方法的情况不同,导致数据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表明,41.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仅有40%的学生认为数据真实。

3.1.6 答辩成绩情况

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学生387篇论文进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3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通过论文质量审核,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成绩。从成绩统计看。2011级的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强。对三个年级指导教师与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得出2010级P

3.2 毕业论文改革建议

3.2.1 调整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启动指导工作

建议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段,避免与考研就业冲突。将毕业论文阶段性开始时间提前:1:大三第1学期,先让学生选导师选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让学生一边多次接触导师一边初步接触相应方向的文献,只有多看文献资料,才能拓展研究思路,不至到写完开题报告还不知怎么下笔撰写论文;2:大三第2学期分三段时间检查、上交论文的完成进度,每一段时间必须指导教师签名,并在期末提交论文二稿;3:大四第1学期完成修改论文以及PPT制作;4:大四第2学期可以相对轻松与指导教师进行预答辩以及正式毕业答辩。

3.2.2 优化组合师生力量,培育优秀毕业论文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多选择学科教师进行指导,限制每位术科教师指导论文的篇数尽可能不超过3到4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人数应该与其职称成正比,对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应合理增加其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优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组合,尽可能保证优秀学生能配备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合理组合”有利于增加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也可提升整体毕业论文质量。

3.2.3 提升教师指导内涵,建立指导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指导奖惩制度是提高教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于大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堂教学, 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有限,学生也无从下手,恶性循环,直接е侣畚闹柿课侍猓黄浯危一些术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其缺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建立专业导师目标责任评价和监督制度,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导师指导的小时数和次数,加强导师责任,并把学生论文质量考核直接与导师责任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应在全院进行表彰,以表对其工作的肯定。

3.2.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基础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学生有倾向于术科学习的思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没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改革创新,即无论是学科还是术科课,每完成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基础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禁止学生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上来了,科研能力就能慢慢衔接上来。

4 结论

4.1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格局趋于稳定,选题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为主,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2 教师通常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次数在3-4次之间,每次40分钟内比例较多,多于一个小时的比例只仅占5%。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学时数。此外,应合理分配专项技术和理论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院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作用。

4.3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结构都能达到完整、合理,但在格式上有必要规范,论文的真实性与抄袭情况有待加强。

4.4 应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减少其与本科生就业迎考时间的冲突,保证学生撰写论文的精力与时间。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普遍高于与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应制定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 钦州学院学报,2010 (2):79-83.

[2] 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3] 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 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 论坛,2008(10).

[5] 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 学报,2005(01).

[6] 周晓微,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 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77-82.

[7] 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5-108.

[8]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 现代 大学教育,2009(02).

[9] 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 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11]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45-47.

[12] 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 坛,2010,(11):69 -71.

[1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