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级审计师论文8篇

时间:2022-09-07 12:4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级审计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级审计师论文

篇1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作为政府综合监督的审计机关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要突出重点:一是要突出对执法执纪单位的审计。主要是抓好公、检、法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中具有行政处罚权、行政收费权以及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部门的审计。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事业单位中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违法不究的问题。二是突出对财政拨款多、规费罚没收入多、预算外资金多、社会影响大的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不间断地安排经常性审计和行业审计。三是要突出对重点资金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如城市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农业专项资金、扶贫资金、住房公积金、教育专项资金等,通过对重点资金审计发现和纠正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资金的安全和到位。四是要突出对重点问题的审计。当前,财政票据、发票管理,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问题较多,通过加大对行政事业领域里的私存私放财政资金和其他公款,贪污挪用、私分公款,挥霍国家资财等重大问题以及涉及案件有关人员责任追究,打击和震慑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财经秩序。

二、提高审计质量要抓住要害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总有部分单位从自身小团体利益出发,采取多种手段弄虚作假,逃避审计监督,在安排审计项目和单位时,应注重抓重点抓要害问题。一是审查收支的真实性。如隐瞒截留应上缴财政的预算内、外资金,转入其他账户进行收支核算;在所属部门或科室设置账簿核算收支,不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将收取的房产或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存于账外,形成“小金库”等。二是审查各类名目的收费。如无收费许可证自立项目收费或超过规定标准收费;利用部门职权无偿占用下属单位资产,谋取不正当收益等。三是支出项目的合法性。如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购置车辆等;虚假发票列支出,套取现金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等。四是票据管理的合规合法性。票据领用存手续是否健全,是否按规定使用票据,如不按要素填写票据、填写票据大头小尾、不按票据使用范围使用票据、使用自制票据收费等。五是固定资产购置、保管和使用制度的规范性。如单位账面固定资产总值,与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的一致性;固定资产私下交易、长期滞留账外或被借用;固定资产发生了增值、减值变化,会计未及时进行财务处理等。

三、提高审计质量要搞好延伸审计

一是向二三级单位延伸。这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现象“上转下”进行的,如将资金转移到下属单位,供上级机关乱支乱用,或将费用摊派给下属单位;长期无偿占用下属资金等。同时通过延伸审计,还可以发现行业、系统内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二是向资金使用单位延伸。对有资金管理权和分配权单位的审计,一般应延伸到用款单位,以发现资金管理、分配、使用中有无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其他违纪行为,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和充分发挥效益。三是向效益审计延伸。主要检查单位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事业发展情况、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情况和社会效益情况,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建议,从而发挥各项行政事业经费投入及使用效益,制止奢侈浪费,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四、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措施

篇2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监理

0引言

深基坑支护工程是近20年来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技术,其理论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如何选取一种在经济、技术上都合理的支护类型,必须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具体的工程要求。

1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监理

1.1设计方案及其审查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就不再需要。而深基坑设计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成败。成功的工程设计方案应该是合理安全,科学实用的。在进入施工现场时,监理人员应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深入了解设计方案,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交流,使得各个程序顺畅有效的进行,从而可以真正地保障工程的质量。

1.2分包单位的选择由于深基坑支护工程具有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一般来说,总包单位选定具有实力和能力资质都合格的专业队伍,组织队伍进行分包施工。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职责,协助业主审查总包单位选定的施工单位,同时防止施工过程中再次出现转包,严格保证工程质量。

1.3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建筑施工单位应该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但是现在的建筑单位往往是套用别的工地的现成的施工组织设计,然后再做一些小的改动。虽有些是自己编写,又大多质量低劣,失去了指导意义。所以,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严格确保工程质量,经过监理总监审批合格后施工方才可以动工。

1.4施工过程控制在此阶段,监理人员要遵循监理规划,需要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当地条件,结合本地施工的情况,对于工程的关键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监理机构对此进行审核,通过后方可施工。这个阶段是项目的关键阶段,特别要注意突发事件的应对,最好是提前制订好预防措施。

1.4.1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是集挖土、挡土、围护、防水等多项目结合的系统工程,任何项目的出错都很有可能会导致工程整体的失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监理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职尽责,敦促施工单位按照规程和预先设定好的施工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尽量将工程的每个环节都纳于监控之下,确保不出事故,顺利按期完成工程。

1.4.2深基坑周围土体止水效果的控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施工单位应该从防水、降水和排水三方面来制订止水方案,根据掌握的地质资料,驶入了解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一味简单地靠抽水来达到止水目的。止水帷幕是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常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压喷射注浆法、浆喷深层搅拌法、粉喷深层搅拌法和压力注浆法等。使用这种方法难度较大,技术复杂,所以一定要对以下几个方面严加注意:

①保证桩体质量,注意水泥浆的搀加量,保证桩体搅拌均匀,②保证桩的搭接长度和密实度,杜绝出现空洞、蜂窝及桩头开叉的现象。③不能随意在基坑支护结构上开口以便运土,否则会破坏止水帷幕,造成地下水的渗入等问题。

1.4.3深基坑支护的信息化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在进行深基坑支护工程时,同样需要我们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提高工程效率。基坑支护结构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手段是安排专业施工监测人员对基坑现场及周围建筑物进行监测,将基坑开挖期间监测到的基坑支护结构或岩土变位的情况数据化,比照勘察、设计的预期性状,及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预报,超过预警值时可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排除危害,确保工程安全。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监测的内容主要安排以下几项:

①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②支护结构沉降和裂缝;③临近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倾斜和裂缝;

观测结果要真实反映所测因素影响的动态趋势,结合相关的诱发条件和结合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计算,排除险情。开挖较深的基坑,还应测试支撑的内应力,当应力达设计值90%时(或支撑变形达10mm时),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1.4.4突发事件的解决建筑行业的施工参与人员多、技术复杂、工程周期长,从工程开始施工到完成,会发生很多不可预料的问题,这要求我们的监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不可慌乱,然后需要对可能要出现的问题心里有数,事先要做准备,免得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一般情况下的突发事件有:

①基坑内管涌、流砂;②基坑支护局部出现成因不明的裂缝、沉降;③气象异常,出现连续多日的狂风暴雨;④相邻工地的施工影响如降水、打桩、开挖土方;⑤地下障碍物妨碍基坑支护结构或止水帷幕的施工。超级秘书网

2几点体会

2.1基坑支护施工是个隐蔽工程。对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均要严格把关;对重要工序、关键工序要设立停止点,要进行监理旁站。

2.2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某些情况的改变,往往要涉及到增减工程量。此时监理要及时地与设计、建设单位取得联系,按照设计变更文件,认真地核实工程量,如实地做好签证。

2.3基坑支护施工涉及到的施工单位多,如土方单位、基坑支护施工单位、主体施工单位、监测单位等,容易造成各方面的矛盾和不协调,所以各方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施工。

篇3

1 深基坑开挖与档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放坡开挖的坡度过大,坡角过陡

从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放坡开挖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土壤,因而大部分深基坑施工都可能会采用放坡开挖技术以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在实际放坡开挖过程中我们发现,开挖角度和斜坡质量都对施工质量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并且放坡开挖施工过程中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坡面的地下水位,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做好相应应对措施。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并未准确的做好滑动计算,并且操作过程并不符合施工的相关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放坡开挖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深基坑施工的有序进行。

1.2 边坡补缀到不到要求,欠挖、超挖现象严重

在实际的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的操作并未按照施工相关规定和标准程序进行,导致深基坑施工并不能顺利进行。深基坑的开挖需要施工人员对土坡进行简单的人工处理和修整之后,通过专业的机械设备进行辅助操作,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时常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状况导致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诸如边坡修整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影响机械操作的质量导致土坡外貌形态不规范,不符合施工标准和需求。与此同时,边坡补缀的过程中,受到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影响,导致土坡修整不合格,从而加剧了突破超挖、欠挖的状况出现,从而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高。

1.3 施工中忽略了跟踪监测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跟踪监测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使用效果。它能够促进我们对深基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于全面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全局,能够针对特殊故障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但就目前我国施工具体情况来看,大多数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跟踪监测体制和相关机制,全面监督、管理和控制的意识观念相对淡薄,并未充分认识到跟踪监测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效果,这就对深基坑施工的实际质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建筑行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和发展。

2 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问题的处理对策

针对当前深基坑施工存在的问题,现结合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实际,提出相应措施以促进深基坑施工的发展。

2.1 组织并实施好土坡开挖施工工序

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负责施工与监理的单位必须按照相关施工要求,做好全面的、系统的施工安排。施工安排中的首要工作是组织施工工序,预算并安排好基坑开挖分层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人力,确定好开挖部位,合理安排好挡土支护施工需要花费的时间,并确保没有开挖的土体能够对自身的位移潜力有一定控制力,以免在基坑开挖时发生土体滑坡事件。总而言之,在深基坑土坡开挖中,一定要在开挖前期对开挖部位、开挖时间、开挖工序做好合理的安排,控制好土坡开挖质量,将开挖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各个关联因素合理应用起来,全面控制好基坑支护施工中基坑周体的位移潜力,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2 落实质量责任制,控制好整个施工过程

基坑开挖要落实质量责任制,让施工人员明白并重视起施工质量,利用强制性的制度手段来对施工行为进行约束,切实保证好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要做好施工工序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确保每一道施工工序、每一个施工环节质量的合格,全面保证基坑质量。因此做好基坑施工全过程的控制,不仅是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还对节省工程施工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2.3 充分发挥监管工作的作用

施工单位一定要认真切实地管理好施工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等,在工程正式开工之前,项目经理要有序地把本项目的办理人员组织起来,对施工的难点和工序关系进行分析,整理好工序之间的矛盾,做到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找到需要先行解决的主要矛盾;再撰写科学合理、实施性强的施工组织方案,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后,就按照此方案进行严格施工管理。纵观整个施工过程,项目经理要把每项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全部做好,不仅仅要做好物资和人员的管理,更要做好与具有注来关系的工作单位的协调工作,这样才可以保障所有工序按照顺序畅通无阻地进行,更快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务。

2.4 保障办理人员持证上岗,完善岗前培训体制,做好培训工作

工程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不仅仅要有一定的业务知识,更要对各工序的操作程序进行熟练的掌握,操作人员还应该有和自己工作岗位相对应的上岗证,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一定要凭借自己学习而来的真本领,通过正规有效的考试取得合法的证件。在新来人员和离岗时间过长的人员上岗之前要认真进行岗前培训工作,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保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水平和工作方法,更快地进人到工作中去,通过实际操作融人到自己的岗位当中,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篇4

随着世界向信息时代的迈进,信息已同人、财、物并称为当今社会的四大资源,成为人们决策的依据。能否及时、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直接关系到决策的败。在众多的信息源中,档案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软科学信息资源宝库。它以其原始凭证性、不可再生性及可重复利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丰富的档案资源和偏低的档案利用率的反差还相当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档案的信息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使这个博大的信息资源库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方面说明全社会对档案信息这种“看不见的资源”的价值缺乏了解,档案意识尚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档案人员的素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档案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而管理质量的高低叉决定着档案的利用率,所以,档案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特别是现在许多档案馆已引进了现代化技术,正向电子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方向发展,与传统档案馆相比,现代档案馆是以信息资源网络化、业务管理自动化为主要特征,所有这些都对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档案人员必备的素质

所谓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训练和内化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人的整体质量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就是具有复杂结构的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及品质特征的总和。档案人员从事的虽然是一项业务性强而又极其平凡的服务性工作,但就其深远意义来说它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档案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那么,信息时代的档案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人员的信息素质

在信息时代,档案人员首先应具有信息素质。信息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人们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Zurkouski)在1974年向全美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此后,这一概念不断得到发展。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将信息素质定义为:“能清楚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有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活动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一种体现。它是信息社会的人,特别是信息人员(图书馆员、档案馆员等)的基本能力。固然传统档案馆员也需要具有很好的信息素质,但是在信息时代,数字档案馆人员与传统相比,其所具有的信息素质在内容上和程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从内涵上讲,现代档案人员的信息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1)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的前提,同时也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强大动力。档案馆是各类文献信息的集中保管基地,档案人员担负着准确、快速地收集档案信息,有效地提供档案信息的重要职责,因此要求档案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档案人员的信息意识应包括两层涵义:Bp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意识和特殊的档案信息意识。一般意义的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介。它是特殊的档案信息意识的基础。档案人员的档案信息意识是指其对档案的信息属性、对档案信息组织、开发、传播、利用的一种内在的、专注的心理倾向。这种信息意识具体表现在:

a.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档案信息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应当并且能够在社会上流通,而且应当认识到,档案工作者在信息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传播档案信息为大众服务的重任。

b.对信息具有分析鉴别能力。一是对所接触的信息,能判断出属于哪种类型,产生于哪个领域,主要服务对象是谁。二是能判断出此信息是否有价值,并能估测出价值大小。

c.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信息量的膨胀程度以及信息流动速度和更新速度的快捷性。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习惯上也称为信息品德,从广义上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化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播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档案信息管理者,其信息道德又有其特定具体的内涵,它与职业道德密切相连,可以说是职业道德在信息社会的拓展与延伸。档案人员的信息道德,就是指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传递和利用服务等活动中,其思想与行为所应遵循的信息规范和伦理准则。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兢兢业业地为用户服务。及时、全面地向用户提供信息。这里除了一般的职业道德问题外,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往往缺乏社会有关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而且数字档案馆本身也要进行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所以这个问题在信息时代就显得重要、复杂和敏感。

(3)信息能力

这主要是指档案人员获取、鉴别、组织和开发档案信息的能力。

a.对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在信息社会,由于数字信息产生和传播的特点,信息的密集程度,信息分布的复杂程度以及更新程度都是工业社会不可比拟的。所以档案人员必须熟悉各个数字馆藏的内容及查找方式、各种商业数据库的内容以及获取方式,各种搜索引擎的有效利用等等,及时收集各类档案信息,以丰富馆藏。

b、鉴别档案信息的能力。这是档案人员的一项基本信息素质。对档案信息的鉴别包括对其原始性、真实性的判别和档案价值的评估。确定档案信息的真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其真实性的判定就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这就需要有比较专业的信息鉴别能力。对档案信息价值的评估和鉴定,区分其价值的大小,是在确定了真实性后的又一个重要工作,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

c.档案信息的组织开发能力。档案信息组织开发己成为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各类档案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整理,形成各种专题数据库,并能根据用户需求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形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而档案信息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档案信息开发的时效性,则依赖于档案人员的信息开发能力。组织开发能力决定着档案服务的质量和社会用户的档案信息利用程度,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要求档案人员有一种对档案信息的职业敏感性,能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热点,有效地组织档案信息并向社会传播。因此.档案信息组织开发能力是档案人员信息能力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居于信息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具有创新性质的能力。

2、其他各项基本素质

这些基本素质是对传统档案人员素质的继承,也是形成和提高档案人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这与传统档案人员的素质要求大致相同,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主要强调一下在信息社会必需的几项基本素质。

(1)掌握档案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首先必须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了解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利用的全套理论与方法,并能将这些档案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档案信息管理与传统上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既懂档案学又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方可胜任。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用户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查阅信息的机会,但同时也把用户带入了一个陌生的数字信息海洋,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能尽快地适应信息环境,能根据用户需求及时通过网络系统快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并把分散的片断信息组合整理出新信息提供给用户,成为用户信赖的咨询员。

(3)较好的外语能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加强,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已成为迫切需要的工作能力。一是因为档案馆是对外交往的窗口;二是档案馆的职能也要求馆员外语能力必须加强,这不仅是因为外文信息在馆藏中占有重要比例,而且随着网络化程度的加强、联机检索的需要、资源共享的扩大,档案人员只有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4)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管理能力

档案专业人员,除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化、理论、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档案信息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流通借阅、藏用关系等都是档案工作中值得研究学习和实践的问题。一个好的档案馆员不仅要掌握档案馆的管理知识、运行规律,还要了解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目前档案人员的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

在信息社会,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或“信息资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其档案事业。而是否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已成为档案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必然涉及到档案专业的教育培训问题。

1、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状况

近二十年来,随着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接受档案专业教育的人占总档案人员的60%以上,而且教育程度也呈上升趋势。大中专教育已不再是培训的主体,而是转向本科生教育,国家也加大了档案专业教育的投人力度。但问题在于,一是档案专业人员的总体教育程度不高。据统计,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只接受过专科或在职短期培训,具有本科学历的约占5%,有研究生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仅占0.5%左右。仍有不足4o%的档案人员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并且年龄大都在35岁至5O岁之间,这些人很难胜任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档案教育最迫切的任务。二是档案专业教育尚未走出传统的桎梏。首先是专业设置过窄,培养目标过专,为档案馆(室)机构外壳所束缚;再者,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反映出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学生知识面狭窄,且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三是在职教育以“针对性教育”为模式,培训不系统,档案人员信息素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2、提高档案人员自身素质的途径

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在职继续教育,以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完善档案专业的教育体制,发展本科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方针上坚持“大档案学”的观念,既把档案学放到信息学和管理学的大系统中,而不要只局限于档案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其中着重培养其信息素质。使未来的档案工作者成为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通才”。

(2)对在职人员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在职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档案馆可以在经费允许的惰况下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使档案馆员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可聘请信息专业教授、专家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为促使档案馆员自觉地学习新的技能,还可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能的考核与馆员的提拔、使用、晋级、聘任等挂钩,并使其制度化,以此调动档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培养自学能力

篇5

摘 要 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民族健身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现阶段高校教育对民族健身操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因此,通过对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促进高校民族健身操发展的策略,促进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高校 民族健身操 教学问题 解决措施

民族健身操是结合民族元素和健美操的基础动作而编排出的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展现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特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民族健身操在高校实施的较晚,教学方面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通过对民族健身操在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策略,促进民族健身操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民族健身操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效民族健身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在现阶段高校民族健身操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种民族健身操套路或者是全国民族健身操套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一的进行套路的传授、基本动作要领的讲解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等。在教学中无论是新课学习还是复习课练习都是进行四个八拍的练习。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缺少独立思考,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失去了对民族健身操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成果较低。

其次,在学习过程都中缺少错误的纠正和指导。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错误动作的纠正,促进其巩固练习和提高,导致会出现同样是民族健身操的班级,对于民族健身操的掌握相差较大,有的班级能够熟练掌握动作,能够体现出民族健身操的内在美感,而有的班级动作记不清而且做得不到位。针对同一动作,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学生对于自身错误缺少认识。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现阶段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在教学中缺少课程特点。如教师对于内容的讲解不够明了,教学中动作的讲解和动作的示范结合的不够密切,对于动作只是教授动作形式,关于动作的来源以及动作中的内涵没有进行讲解,导致民族健身操的民族特色没有彰显出来。

二、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民族健身操是一项互动性强的教学科目,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还应当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民族健身操的教学过程或者能够,教师把基本套路和基本动作要领教授学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动作的组合或者动作的创新,教师面对学生的动作组合或者创新给予表扬和修改意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错误,把学生的创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民族健身操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进行正确引导,不断巩固和提高。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来完成课堂学习,在进行模仿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直接的指出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错误纠正和正确引导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大胆的练习,不断的完善自身动作。在课堂动作学习之后学生应当不断的加强练习,促使自身动作要领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教在教学中应当坚持贯穿巩固和提高动作技术性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高效有质量的完成民族健身操的学习。

最后,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技能以及动作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示范动作优美而且富有美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内容以及幼饕领的讲解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动作要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不同方面的示范,注重动作讲解和动作示范的有机结合,使得每一个动作都能够优美,让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并且很快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动作的指导和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作要领、知识内容以及动作要求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解时,应当简洁明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能够鼓舞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提高民族健身操课堂教学的成果。

三、结语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学中,开展民族健身操教学能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精神。因此,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的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巩固,促进学生能够掌握动作要领,展现出民族健身操的内涵和韵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性

由于高层建筑大多都是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建设,但是其周边的建筑都基本已经建设完毕,在进行深基坑开挖施工的时候就会对周边的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施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稳定的土体被开挖以后,想要确保高层建筑的边坡稳定,大多采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支护,才确保基坑四周的稳定。由此可见,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整个高层建筑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偷工减料,实际施工与施工设计存在差异

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当中,一般情况下会用到深层搅拌桩,但是在掺和水泥的时候,都会因为掺和量不足而导致水泥土的支护轻度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水泥土出现裂缝。除此之外,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会发现许多偷工减料的行为,一些深基坑挖土会为了确保支护不发生变形而对挖土的程序有所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许多施工人员为了赶进度,就会不按照程序来执行,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

2.2深基坑开挖不平整、不规则

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常常会出现挖多挖少的情况,这都是因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水平不高和操作的不到位,使得高层建筑深基坑所开挖的边坡出现不平整和不规则的情况。当人工修理的时候,又因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深度的开挖,所以导致经常出现超挖和欠挖的情况,由此可见,边坡修理不达标也是造成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2.3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高层建筑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大型的工程都是安排给施工队伍来完成,这就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较大,土方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造成开挖的顺序较乱,特别是在雨天,给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操作面较少,时间上也不能够去完成支护工作。除此之外,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不具备技术的条件,只是为了追求利润,导致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从而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安全度,使整个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存在较大的问题。

3.深基坑支护的主要施工技术

3.1锚杆技术

岩土锚杆是埋进底层深处的一种受拉杆件,它的一端连接到工程结构内部,另一端则锚固在地层内部。通过对其施加预应力,来承受由土压力、水压力等所产生的结构拉力,以保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岩土锚固技术可以使岩土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提高岩土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的同时还能很大程度的减轻结构自身的重量,既减少了工程材料的浪费,也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能从整体上为工程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锚杆技术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可采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按锚杆机理分为粘结型锚杆、摩擦型锚杆、端头锚固型锚杆及混合型锚杆等等。 近几年,锚杆技术已经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2逆作法施工技术

逆作法施工技术主要分为“封闭式逆作法”和“开敞式逆作法”。是以地面一层楼的楼面结构是封闭还是敞开为依据的施工方法。“封闭式逆作法”可以从地面上或是下同时进行施工,而“开敞式逆作法”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能够由上而下的逐层进行施工,待上部施工进行到若干层后,地下各层的基础工作也将全部竣工。逆作法主要适应与城市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施工,它能够在施工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在基坑施工时,通过地下结构自身的支护能力,也就是利用地下结构的桩、柱、梁、板作为支撑,既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保证其稳定性。逆作法的工艺原理是:首先沿着建筑物的地下室轴线或者其他支护结构,给建筑物内部的柱子或是隔墙相交处等相关位置进行浇注或是打下支撑柱,将其作为施工期间底板的荷载支撑,然后逐层向下进行开挖土方和浇注结构的工作,直至底板封底。地面一层楼面结构的完成为上部的结构施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上、下一起施工。

3.3基坑支护监测

基坑支护的监测工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基坑支护的检测内容主要是主供水管及静压桩与支护交叉的施工安排。在对施工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根据施工的进度,分层分段的严格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高层建筑的基坑支护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施工中基坑支护的质量监测来提高基坑的刚度和稳定性。在高层建筑基坑施工,如果施工方法不当,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事故,例:基坑结构发生变形,土体结构发生沉降现象,支护产生隆起或裂缝;这类质量问题都会对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基坑支护施工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质量监测,根据基坑开挖期间监测到的数据来对比岩土变化,设计预期性变化,全面系统的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并掌所致移位变化的方向、大小、变化幅度,做好警戒标准,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沉降和裂缝;临近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倾斜和裂缝;基坑底隆起的观测等。以上监测除每天进行目测之外,一般每8m~16m设一个监测点,关键部位适当加密,开挖后每天监测2次,位移大时应适当加密。

4.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雨季挖土施工技术注意事项

基础底板后浇带的分布状况决定深基坑的主要施工环境有八个,建筑中的每层土都必须按照先东、西,后中间的开发的顺序进行施工,而且要由南向北推进,最终在深基坑的北边中部收尾。在雨季时,基底土层会出现橡皮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施工人员要在基地上铺设合适厚的碎石并且夯实,让表面土结实。开挖基坑时如果出现流沙河,首先要在流沙的局部使用重石,来稳定流沙,进而减少动水压力,与此同时要加施工速度快速度,迅速开挖基坑。其次,在此土体部位使用一些手段,保持水流压力朝下,让土体处在平衡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施工。施工前要确保雨季施工的每个环节安全,从而防止边坡塌方,全面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

4.2围护结构的监测

在检测时首先确保围护结构完整性及其强度。如果是把灌注桩作为支挡结构,对桩身缩颈、夹泥、断裂、离析等缺陷程度以及缺的陷部位用变动测法检测。如果是以旋喷桩、水泥搅拌桩作为支挡结构,检测桩身强度以及其均匀性时使用变法或轻便触探法进行检测。其次要做好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深基坑刚开挖过程中,每隔2-3天时间段内进行监测一次,并且监测要伴随开挖的整个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次数。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能够直接体现围护结构的变形,是深基坑监测工作中的重点。

5.结语

高层建筑工程中深基坑的支护施工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相关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设计规范以及后施工的程序进行施工,并且对工程要做到边施工边监督。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时刻严格加强对深基坑的施工控制,确保深基坑施工按照相应规范顺利进行,高质量的高标准的完整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审计市场;政府监管;审计质量

在现代经济市场中,独立审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我国大量的上市公司频繁发生审计失败案例,如“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南方保健”等,严重地威胁到了审计师的独立性,以致整个独立审计行业的诚信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和质疑。因此,提高和加强审计独立性对我国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

独立审计的本质是对上市公司提供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监督和签证;而作为审计的实施者――审计师在其职业过程中要对其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在我国,随着审计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信息的提供者出具了虚假的信息,作为鉴证业务的审计师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恪守其应有的独立性准则,保证信息的质量;另一种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违反独立性准则,产生低质量的信息报告,使审计市场的效率低下。所以,审计师的独立性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审计师的独立性是市场发展的奠基石,也是确保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质量的制度要求。而现代企业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种权利的分离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问题的产生,并由此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这种现象严重的破坏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此类现象呢?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保证审计师的独立审计。在审计师审计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审计师要独善其身保持这种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主要有生存压力、政治经济因素、审计收费、审计供需模式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式、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非审计业务、审计任期的长短等。正是这些影响因素阻碍着我国审计市场的正常运转,严重威胁着审计独立性,所以市场经济对强化审计独立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政府监管在提高审计独立性的作用

审计师要保持其独立性,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需要政府与市场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甚至消除各种因素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本文在此主要探讨政府监管对审计独立性的作用。

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审计市场目前的发展不是很完善。在市场经济中,审计师为了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利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出具有利于客户的审计报告,这样就导致了审计行业以牺牲审计独立性为代价的“恶性竞争”。我国的审计市场对审计服务产品长期供大于求,审计师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选择降低审计收费标准,维持正常经营,而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也会随之降低。简单的说,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发挥作用,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其效果并不明显。这时政府就以“看得见的手”来发挥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保证整个市场正常有效地运行,即通过非市场机制的手段来解决有关市场的失灵问题。因此,在监督和管理审计行业和审计师时,政府主要解决审计行业自身和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政府监管的着眼点在于保证审计市场的有效运行。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界定审计的目标,赋予独立审计应有的社会职能,制定审计行业的行为准则,建立独立审计预警机制,实施必要的监督和处罚机制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这都是政府监管在保证审计市场有效运行中的体现。此外,政府还应持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审计师的执业风险,提高其违法成本,并且减小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利益羁绊,从而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第二,政府适度的监管审计市场。不当的政府监管会造成审计市场的恶性运行与发展,从而使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相反,有效的政府监管不仅可以约束审计独立性威胁,而且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审计需求。限制政府对独立审计的干涉行为,才能为审计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使得企业能够自由选择所需要的审计服务。因此,政府应该把握监管的程度,提高监管的效率,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

第三,政府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督。首先,政府在执行其监管职能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举措,如执法力度不够、信息透明度偏低、遵循制度的程度不到位等。其次,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同样具备“经济人”的属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政府部门可能会制定出不合理的政策,形成不公正的监督。所以监管者必须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程序。

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仅以市场机制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是不现实的,加强政府监管是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必要选择。强调政府监管的作用并不代表市场机制就不重要,而是要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监管为补充”的监管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相当复杂,它们对审计独立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因此,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需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加强政府监管应注意的问题

在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监管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只有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达到较好的监管效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把握政府监督的目的,避免过度监督。政府监管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出现的。适当的政府介入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效率,从而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曾萍、蓝海林(2003)的研究表明市场和政府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而我国的审计市场还不成熟,所以要对市场进行完善,然后再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完成重要的补充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的高质量。所以,过度的政府监管不但不能改善审计市场的问题,而且会导致整个独立审计的失败。

2.保持“一个声音”说话,避免多头监管。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缓慢,一个主要的制约瓶颈就是市场面临太多部门的监管,如财政部、工商部、税务部、审计部等。这些部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监督检查,但是在执行监管任务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协调,在监管职能的设置上往往又出现重复和交叉,带来了没有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导致监管成本增加、监管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影响了审计业务的正常开展。这种行业的多头监管、重复监督对独立审计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害的。

3.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手段,避免监管失灵。市场失灵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然而政府监管也会出现失灵现象。首先,现代市场的经济情况纷繁复杂,作为监管部门的政府要全面掌握和分析相关信息往往十分困难,且成本较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政府监管效率低下。其次,政府所采取的监管方式不当或政府监管目标的多元化等也会造成“监管失灵”。所以应该通过权利监管和机制制衡来尽可能的减少政府监管的缺陷,以达到较好的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侯迎新.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及治理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5.

[2]曾萍,蓝海林.审计独立性:市场选择和政府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

[3]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

[4]张玮华,关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9,6.

[5]白华,肖玉莹.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理论争论与现实选择[J].财经科学,2011,2.

篇8

关键词:喀什特区;预科学生;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58―02

一、喀什特区条件下,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文《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喀什将成为深化向西开放的门户和我国与中、南亚合作的前沿阵地。但喀什地处祖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90%以上,且汉语水平不高,在喀什特区设立的条件下,这将成为制约喀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发挥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者之间能够无障碍进行交际的能力,是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转化。预科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不是简单了解和掌握目的语,而是能有效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汉语本体有一定的认识,甚至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这些学生在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语言;或者因为缺乏对语言背后文化因素的了解,使交际沟通不畅,甚至无法持续。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如果学习者只能在书本上或考试中运用学习的目的语,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同他人进行合理、有效的交际,那么他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预科学生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必要性表现在:

1.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汉语这一沟通工具。汉语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起着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仅是为了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能够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汉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属性被忽略,所以出现学生考试可以拿到高分,但毕业后仍然不能利用汉语进行有效沟通的窘境。培养提高预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汉语的目标,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2.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词汇、语法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学习词汇、语法本身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创造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无疑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

3.增加对汉文化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和学生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中教授和学习汉语。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他势必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了解汉文化,了解汉民族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再通过教学活动创设跨文化交际的情景。长此以往,学生的汉语水平会有质的提高,也会使学生觉得汉文化不再陌生,使其产生主动交流的愿望。

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听、说是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能表现出说话人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教学中也较容易掌控。听、说技能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其他技能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听、说教学,并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教学。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注重听、说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多听、多说,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设计一些内容、题材不同的语言材料,教会学生听、说技巧,如如何复述、如何边听边记、如何进行归纳和推断、抓住中心和主题等等。

2.阅读能力的培养。一个人阅读的过程,也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因此也是一种交际过程。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明白词语大意、按照语法规则能够顺利翻译文章、懂得文章内容、顺利完成课后习题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事实上,这种教学法只强调了语言形式,忽略了句子、段落之间是有联系的,是相互作用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讲清词汇、语法意义和用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文章结构、中心思想、各段主题等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把文章整体把握、篇章衔接作为阅读课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既包括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汉语书面语交际能力。预科学生汉语写作能力不高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工作中汉语写作交际能力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写作交际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听、说、读等其他语言技能提高的基础之上,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直接表现。写作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思想或中心内容,是提高其交际能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在训练中应该使学生学会梳理线索,确定写作中心,合理安排结构和组织语言。同时,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写作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跨文化交际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忽视语法教学甚至认为可以不用学习语法。强调交际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语言基本功能,甚至认为词汇、语法可以不教,让学生在交际中逐渐掌握。预科学生虽然在汉语词汇和语法上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缺乏系统和组织性的训练,其语言能力没有形成体系,如果此时单纯追求跨文化交际,将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传统教学法,在此基础上吸收交际法的优点,提高预科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也要强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灵活、大胆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进行交际。

2.组织教学中过分强调口语交际能力,忽视书面语的交际能力。很多教师认为交际就是口语交际,但跨文化交际的范围不仅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表达,如学生阅读课文时也在参与跨文化交际,他可以与作者、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所以教师在重视口语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书面语的跨文化交际。

3.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际方法的交叉,切勿顾此失彼。很多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最有效的方法是分组讨论或角色扮演,但这种方法对自觉性和纪律性高的学生来说尚可,缺乏自律性的学生则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训练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主张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是以学生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集体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更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给予一定的控制和诱导。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并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祁伟.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03).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06).

[3]张生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误区解析[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08).

推荐期刊